简介:
讲述了一位图书编辑与多年未见的旧情人在曾经约会的餐厅见面,虽然他极其怀旧,但老地方已物是人非,两人聊天也并不投机。
他努力克制自己,掩藏自己对她念念不忘的事实。
餐厅人去屋空后,他在角落的餐桌旁出乎意料地看到了一张陌生而熟悉的脸:十五年前他们曾经熟识的餐厅老板。
本片是以爱情为主的现实题材,改编自长篇叙事诗。
中年时的怀旧之情以及往日恋人再见,这大概已经不新鲜了,但本片用极其意识流的手法用一顿多年后再见的午餐表现了旧爱无法重合的过程和人事变迁,并且在最后用一个回忆中的配角一笔点睛,让人意外并且慨叹。
这是一部用来在国家诗歌日播出的电视影片,由BBC制作。
兼具着传播文学作品的意义。
其主题在于表现旧爱与现实不合时宜,以及时过境迁之后男主人公对旧事物的怀恋。
类型为以爱情为主的时装戏,全片从一开始男主人公的叙述就是怀旧并且有种对生活的无奈,这其实也是源自生活所赐。
本片风格看起来比较文艺,充斥着大段的第三人称叙述与男主人公内心独白。
通过这种风格来展示文学文本无疑也是非常可取的。
人物的叙述与独白完全取自原著,比较忠实于原著,而同时也删减掉了一些不那么适合影像化的句子。
Christopher Reid的语言生动准确地直击最细节的部分,并且十分犀利,带着些自嘲的幽默,充满趣味性。
因此,虽然有大片独白,并不会让观众感到太过晦涩或难以接受。
整个剧本的走向趋于平缓,并没有太多的跌宕起伏,毕竟只是午餐前后的时间区间,着重描画的是人物的心理状态。
这个故事的前提是男女双方皆已有了各自生活,女人已婚,男人却怀着一颗敏感多疑的心念念不忘。
男人发邮件给女人约了这样一顿重要的午餐,女人欣然应允。
这些都是重要的背景,但片子却未过度着眼于这些,将重心放在男主人公内心细微的观察和每一纤维思绪的飘飞。
作为影片文本的诗歌是非常重细节的还原甚至是有些神经质的,因而电影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仿佛喋喋不休的中年男人在和自己的潜意识努力搏斗。
记忆中故意模糊了是谁开启的这场相会,是他,而他却更愿意记做是她。
他观察她像观看一株多姿的植物,除外观外还揣测心内变化了多少,在她那里是否有些情愫一如往常呢?
在午餐的过程中,从她的出场开始是有种轻松的氛围,但是随着谈话的进行以及内容的深入,气氛开始变得紧张起来。
从点餐开始,二人方式迥异;然后喝酒、谈论现在自己的情况。
他言语间充满了自嘲意味,这正是让她有点愤怒的地方。
到了菜上好时两人互品菜色,此时气氛微缓,他们又仿佛回到了分手前耳鬓厮磨的美好时光。
然而他的不专注,直视她迷人的手腕以及另外一位年轻女服务员,这又让她难以忍受。
最后她谈论起的是他的诗歌,这变成两人最无法调和的矛盾。
他虽然以种种自嘲开脱,但作家的尊严和解释的权利都欲凌驾于她的评论之上。
他以为她能懂,可到最后她开始以此为缘由指责他的生活状态以及写作目的。
尽管他已经喝到有点醉意,在这一点上却是非常认真并且不容置疑的。
他借着醉意去了厕所,却意乱情迷地想要找到那位年轻女服务员并向她求婚。
他走到了屋顶,却昏睡在了那里。
待到醒来后,意识已经略为清醒的他飞奔下去,却发现已经是人去店空。
她付了钱,已经离开。
男侍应将包递给他。
就在他准备离开之际,蓦然发现在餐厅一个不被人注意的小角落,也有一位男人在独饮,死气沉沉的面容。
他思量之后才想到,原来这就是当年餐馆里炙手可热的老板,Massimo.Massimo这个人物第一次出现是在男主人公回忆过去时,而Massimo这个名字也是片子里唯一出现的一个确定的角色名字。
对于男女主人公,始终未提及姓名,连片尾字幕都只打出了“He”、“She”,更不用说两位服务员和旁边坐着的“noisy boys”了。
但相反的是,只对人物姓名做出了省略,相较之,在午餐这个大主题下,对食物却是娓娓道来。
不仅告诉观众他选了哪种红酒,连价格都跃然纸上。
但对于主题而言,确实食物的细节远比人物姓名重要。
再说回Massimo,男主人公的回忆中已有陈述,这个十五年前在Zanzotti’s餐厅呼风唤雨的老板。
那时一切充满人情味,Massimo会亲自出来招呼客人们。
男主人公称之为“他和他的海盗们”,那真是美好时光。
因此,这个人物象征着过去的美好,同时在片尾出现在已经人走店空的时刻,对比往日,同时投映在男主人公心中。
往日的雄心豪情、一手遮天与今朝的孤寂独饮。
透过Massimo的现状让人对命运的变迁浮想联翩,他又是如何经历这些年,现在又碰巧也回到故地来追忆过去呢。
他们两人间有种相似的衰落和哀怜,或许对酌更好吧。
男主人公是个已经跨越了中年的怀旧人物,仍梦着往日的梦不放,因而现实反像他游离其中的梦境了。
他心不在焉,思绪到处游走。
他曾经到巴黎找她,就站在大门口只差一步之遥,却没有按下门铃,他随着一群飞起的鸽子被唤醒到现实,彳亍着离开了她的住处。
但是在她面前他又在努力掩饰,以自嘲来讲述所有故事,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女主人公是清醒、理性,并且懂得节制的。
从两人的性格上形成一种对比和冲突,即从前两人相互的认同感已经不复存在。
虽然互相品尝菜品的时候气氛缓和冲突弱化,但这并不持久。
而且两人的境况已经大不相同,用成功来形容她大概是足够的。
而他呢,碌碌无为么,至少是在空耗着度过每天。
也写些抒发忧懑的文字,到最后结果讨得了她的追问。
刚开始的冲突表现为:对餐厅的态度。
他处处不中意,甚至看起来像是在有意刁难侍者;她却非常知足,认为还不错,并且劝他别生气。
在他眼里她似乎也没怎么变,每一处举止都有旧凡例可参考,每一句话都像从前那样直击内心。
继而冲突发展为她为他的心猿意马,思绪游离而愤怒,并且第一次离席去卫生间。
他们最后谈论的焦点落在了他的诗歌上。
答案很明显,她并不喜欢他以此将生活中的不顺用这种方式演绎的结果。
她批评它们无意义,这让他感到受到侮辱般难忍。
在要了两次酒之后他开始发些诳语甚至唱了几句歌儿,然后他去了卫生间,再回来时餐馆几乎已经空了。
他的近乎醉的状态更加重了其内在和外现的不一致,好像游离的两个灵魂。
如果非要说出剧情疏漏的话,首先应该是关于酒的。
要了第一瓶,第二瓶红酒,仍觉不够,又要一小份Grappa酒。
尤其是在要Grappa之前男主人公应该已经认识到自己有点醉意,这里的动机不太明确。
另外一点就是,他去到卫生间之前向邻座几个吵闹的年轻人中的一个送去了一个杀人般的眼神,但此前叙述中并未明确提及他对年轻人高谈阔论的反感,这里也并没有作其他解释,因此作为一个小插曲,与前面的对应并不太好。
作为醉意的表达,他清醒的陈述又显得不合时宜了。
总而言之,这部片子具有鲜明的文学特征,虽然情节性不强,但人物心理刻画出色,角色性格突出,作为一部以电视为载体播出的影片,效果还是很棒的。
而且重要的是,它将文字以影像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独具风格,实现了传播文学内涵的目的。
这实在也是值得赞赏的。
(2013春故事写作结课作业,写到3k的人们我是被你们逼的【怒)
去伦敦SOHO区吃一份意大利餐,是因为与旧日情人的约会,虽然那里的餐厅不是很体面,在男主角的印象中,往时的Zanzotti's是传统的意大利餐馆——"木篮中的Chianti红酒,掰开时碎渣微溅的脆面包棍,纯绿纸桌布上交错叠着红色格子桌布,玻璃水罐上的斑斑指纹,还有佯作亲切的马西莫(餐厅老板)在桌间周旋穿梭"。
但这里拥有十五年前的恋爱幻想,以及一位文艺老青年仍然对于执着自我兴致盎然。
故事画面开始于一个偷闲的午后,充满着清新爽朗,正是男主角大好心情、得意忘形的行走在伦敦布鲁姆伯瑞区(Bloomsbury),那里出版商云集,映射着这位终究落寞的男主角,逃脱不了出版界自尊与竞争相矛盾的残酷命运,至今,他才出版过一本诗歌集。
步行20分钟,来到SOHO区,他挑剔起了这里的改变——“一堆鸡肋,缺少文化,毫不可靠”。
剧中不少尖酸的言辞,令某些观众特别是女性开始厌烦。
当然,描写剧中的人物思绪及用餐细节十分有趣,又处处着迹于男主角敏感又自恋的言行举止,这时已经想象得出为何十几年前情人离他而去,而今日的相见已不存在什么幻想了。
餐厅里,他又开始挑剔服务员微笑欠奉一言不发,桌布改成了白色没有了爱国之心,餐牌用上哗啦作响的塑封纸卡硕大无比,菜单上披萨品种太多口味繁杂,而在他总结为“在新的不善经营之下,一切终究是变了”。
这时,他要先点一瓶红酒,酒单就在菜单背面,红酒作简单的分类——Merlot一瓶16.3镑;Chianti一瓶15.3镑;Rioja Crianza一瓶15.6镑,他点了一瓶Chianti。
接下来看看是如何描述初尝一瓶廉价红酒的——“砰,瓶塞抽离瓶口,他灵敏的鼻子想要获取逃逸的酒香,侍者按规矩将酒斟出少许,两分满,他举杯细闻...Not corked,他要亲自倒酒,入口颇涩但应会后味绵长,他拿起他的冰水,泡泡一拥而上向他致意,轻掇一口感觉冰凉的泡沫拍打他的上颚,他没想到自己如此口渴,一饮而尽直到冰块堆至上唇”。
描述的有点讽刺,这时,他的旧日情人安然而至。
似乎此时,故事才进入对话阶段,但导演没有马上迎来中国式的嘘寒问暖,让观众久久等待之余,却又舒服的看着他们轻吻,指尖抚摸着对方手背,目光伴随着轻奏的钢琴声对她进行细致的扫视,轮廓突出清澈怡人,最后却聚焦到她那鲜红的名牌皮包,消费无忧的迹象,财富的味道!
完了,自尊又受伤了。
在等她发音:“There(到了)”,他回应:“Here(来了)”。
就这样,开始了他们的午宴约会。
一开始还能优雅地轻斟细掇——“他倒了两杯酒,凭耳朵判断量度,让两杯酒奏出相同音韵;杯沿叮咚轻碰,酒光婀娜摇曳,酒色深邃黯淡,一口美酒下肚,他们于是心满意足”。
可不争气的他又念叨了,多余的怀念起旧日用木篮子装承的酒瓶。
点菜时甚有喜感,再结合略带妄想症的话题,他这样形容自己在出版社的工作——“一份粗制滥造的手稿,经过流水线要变成文艺作品,今早某个傻冒的新作,一通淫词艳曲幼稚哲学低级散文,胡言乱语的滚出来,便成为本周最佳节目之类不知所谓的东西,欺蒙拐骗荒诞离奇,而明天,我们的天才们会从动物园逃出来直奔我们,爪子里举着毫无生气的最新巨著”。
而她,只描述了一下自己“Business as usual(生意照旧)”以作回应。
她点了南瓜饺搭海鲈,他是白汁红肉那波里披萨,对于食物的评价,牛肉肥瘦正好,续随子酱味道也没有太过,可是形容他的披萨,一轮盖满粘稠物的面团,边缘微微烧焦,哎,又是他。
而在他眼中的她就优雅得多——落下餐叉,刺穿,划破,切断,锯割,片开一块鼓鼓囊囊的闪闪发亮的通心粉快,乘起半块送入口中咀嚼。
慢慢地,他进入了往日的意淫,他们的床上云雨,穿过酒气蒙蒙的迷雾,他又再一次被提醒“你的眼神有点不正”。
但无论他如何意淫,在每次思绪飘远时,缓如细水的钢琴伴随着旧日片段,另一种性感的呼吸声随着镜头落在她香肩长颈,他想轻轻吸吮,用鼻子蹭蹭她的下颚,观众都能尽情享受着这一切。
当微醉时,矛盾复杂的心情又再现于他对最后一杯酒描述——“最后一口酒的滋味,如锈般蚀在舌上,粗粝,但舌头仍在渴望,杯中剩下的酒发出铁锈紫般光泽,所以酒与舌之间有一种亲密联结,一种强烈的相互吸引,它们彼此互补深切相爱,舌发出静默的呼唤,而酒虽无生命气息,却会留神倾听,那这一次举杯之时,就不要停留,好让情人得以相见,它们亲吻了,一瞬间极致的快感,不足以尽兴,好在可以随后不断重演”。
最后一杯Grappa落肚,他醉倒了,醒来已是故事尾声,却有种反讽的唏嘘,在空挡的餐厅里他终于见到了已近风烛残年的餐厅老板马西莫,“如西西里地下墓穴中的尸体般僵硬,空有躯壳毫无生气,仿佛轻触一下便会溃散一地”。
《午宴之歌》改编自Christopher Reid 的叙事诗,Alan Rickman与Emma Thompson主演,诗般的妄想陈词,犀利的对答,用Alan Rickman磁性声音作心里独白再好不过了。
睡前看了这部短篇《午宴之歌》,接下来仿佛整晚的梦里都是关于这部电影,醒来后再也无法入睡,所以干脆爬起来把由此引发的感触付诸于文字,于是有了以下这篇观后感。
影片一开始,那独特的旁白便深深吸引了我,它细腻的捕捉到了男主人公每一个细微的心理变化,并用精准而富有诗意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
从影片开篇的铺垫已经能猜到电影的主题,男主人公来到十五年前最爱的一家意大利餐厅,原本想找回藏在心里多年的记忆,而却发现很多东西已然物是人非:餐厅周围的街巷,内部的装饰,忙碌的服务生,用餐的客人,桌上的桌布,以及简易的菜单,所有这一切看起来都是如此陌生。
对着满屋子陌生的男男女女,他不禁感慨:“时间虽如白驹过隙,对这群充满生机的年轻人而言却如此悄无声息不为人知……”在我们的生活中何尝不曾遇到类似的场景——当你来到某些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地方,虽然多年未达,却在梦中常常神游至此,但看到眼前的景致,你不得不感慨时过境迁,在你的记忆里它永远是那个样子,而在现实中却一点一点被时间改变着,直至面目全非……每当这样的时候,你会发现,它的变化带给你内心的震颤,要远远大于那些不变的——或说你以为未变的带给你的惊喜……随着女主人公的出现,这种物是人非的陌生感便继续升级——“熟悉的唇唇相依,却还有些什么不同。
每处变化,都使他的记忆越发清晰。
”她的相貌变化或许并不大,但当她开口称赞这间餐厅的变化,并称之为“改进”时,着实刺痛了他的心——她竟然对那些他难以接受的改变表示欣喜,这一细微的意见上的冲突让他感到不悦,甚至有些气急败坏。
其实这一细节已经暗示了后面更多的冲突,也揭示了造成后面的尴尬和悲伤最本质的问题:She was moving on, but he was still there ——她已经随着时间向前行,而他却始终被困在过去,或者更确切的说,困在自己的回忆之中。
然而这只是开始,因为这一差异,接下来所发生的一切更加让他更加感到心痛。
他所期盼的在经历了多年之后仍然留存在感情中的温存,逐一被打破。
这或许是最让人绝望的事情:朝思幕想的人就在眼前,你们之间只有一张桌子的距离,然而四目相对,你却感觉到她如此遥远,前所未有的遥远。
因为这距离不是空间上的距离,而是时间上的。
由此,他们的谈话很难谈得上投机,这一切对他而言似乎是那么的难以接受,于是他将对她的依恋转化到对杯中的酒。
“酒与舌之间有一种亲密联结,一种强烈的相互吸引,它们彼此互补,它们深切相爱。
当两者相遇时,瞬间产生出极值的快感……”于是他渐渐喝醉了。
于是后来的情形越发不可收拾,原本期待多年的一场会面,竟然以如此悲惨而尴尬的方式收场。
影片的最后,那已经年迈得让人几乎辨认不出的餐馆儿老板Massimo,为整部片又增添了几分戏剧性。
他的变化仿佛也同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一样,变得面目全非。
不得不赞叹导演对男主人公的情感细致入微的而又极其到位的把握,将其心情的跌宕起伏、期盼与失落表现得淋漓尽致丝丝入扣。
倘若早知道这样的结局,大概他一早便不会发出这样的邀请,约她见面。
两人早就说好不再回首往事,但他禁不住诱惑——来源于美好回忆的诱惑——而主动约了她。
对于已经翻过那一页的她而言,这不算什么,于是便欣然接受邀请,并能够在席间表现得足够优雅得体。
而对于他而言,就没那么容易了,他始终沉浸在过去中,或说他自己营造的世界中,走不出来。
有谁曾经说过,最美的爱情其实是一个人的故事。
对此我表示认同。
在一个人的世界里,没有两个人的冲突,没有人会冒出来打破美好的意境,没有在对方说出不尽如人意的话语时带给人的刺痛,没有爱情变质带来的失落,有的只是基于某个人所产生的美好想像,而这种想像——只要想像力够丰富的话,可以无穷无尽。
因此——在看过这部片后再一次得出的结论:相见不如怀念——让那些美好的过往永远埋藏在心底,而不要轻易拿出来将它撕破。
有时会觉得自己是个极端的人,痴迷、痛恨、不屑、狂热......这些充满极端色彩的词语,都能准确的使用在我身上。
而回过头,对待大部分生活与事物,又是那么不在意,认真也谈不上。
生活最大的意义就是找寻各种意义活下去,事实上很多事当你认真去考量时,发现没有什么是有意义且值得的,所以,过度认真伤心伤神。
如同拍照时,适度模糊像素,会让美人更美,风景更秀。
但我已经近视又不带眼镜,才发现原来看更美的美人与更秀的风景并不是我的追求。
《午宴之歌》,英国演技派明星瑞克曼与艾玛汤普森的作品,一首叙事诗改编的48分钟充满诗情画意优美无比的影片,英国人文艺起来,没有法式的无厘头,却比法片更深刻,来势汹汹,不可抵挡。
无数的观众歌颂演员的演技、编剧的灵感,叙事诗的多情,台词的优美,评价情感的沧海唏嘘,生活的现实丑陋......而我却从这些纷繁华丽中看到了“孤独”,彻头彻尾,冷澈心脾的“孤独”。
“孤独”来自片中“斯内普教授”断断续续支离破碎的回忆、词不达意的无奈以及昔日恋人思想上成为陌路的失望伤感;来自一个人偷偷站在巴黎豪华公寓窗口下不知是否敲门的辗转;来自用曾经缠绵绯曾如胶似膝今日一句“你丈夫还好吗?
”来表演人生的路上最后还是一个人走的领悟;最大的孤独是全片诗情画意的对白旁白......诗歌,不就是人类经受孤独的产物吗?
1.面对平凡的现实。
能力与理想的差距,成就了平凡又带有落魄的人生。
又因为心怀,或者怀过梦想,所以不能心甘情愿过这样的生活,因为能力不足,所以只能自怨自艾。
这就是现实的失落。
2.面对曾经盛开却又不能拥有的感情。
Found a treasure and threw it away。
本应是自己的,却被别人抢走,而自己竟然放任他人抢走。
感情的失落。
3.演技。
为什么能让我看别人一个落魄小编辑吃一顿饭,听他内心这些自怨自艾的话,忍受他的无所作为。
只因为男主的演技。
其实,看你的眼睛,看你的嘴唇,看你的双颊,就足够了。
这缠绵缱绻的英音让人无法抗拒(有点像卷福)旁白式太有感觉像在读文学,果然伍尔夫和托马斯就在对面向男主走来。
文章也写的太美了,将文学与电影,视觉与听觉,想象与现实结合的非常有美感运用慢镜头中虚化其他只突出旁白表达人物丰富心理活动。
结尾马西莫垂垂老矣的样子让人心酸的想起时事境迁过去的都成为过去。
我想起某知名相声艺术家第一次当导演的时候说:大概是相声是为观众服务的,什么时候抛包袱是门学问;电影也是为观众服务的,什么时候呈现什么画面就跟抛包袱是一个道理。
所以他只是个相声艺术家。
我觉得午餐和晚餐还是很有区别的,好像有什么隐含的标签一样。
一般刚开始约会大家都会精心的准备赴约一起吃晚餐,我对一些不太喜欢的date会拒绝一起吃晚餐的要求,不如我们中午去吃吧
影片最后“床边还有人独坐十分苍老的人羊皮纸似的脸庞稀稀落落的白发平整的梳起失明而呆滞的眼睛黑色的领带黑色的套装像是西西里坟茔中的死尸”WHY?或许我并不适合看这样的短剧里面太多的短兵相接让我措手不及太多的心计太多的得失太多的在意但是最后的这个镜头静止在一个衰老男人的目光里谁又能想到他就是那个为了爱牺牲了自己一辈子的悲情男人看过将爱之后很多人写12年后会怎样刚好女人说,刚好十二年两个在一起也不会太快乐的男人女人在十二年之后会是这个模样不会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相互舔舐更不会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我们回家吧老男人不停的喝酒而老女人指节明显的手始终拒绝着共饮的邀约如同这家餐厅过去已死真正停留在时间里的还有诗歌时间偏袒了这个做了正确决定的女人笑起来看到皱纹明显哲人慧眼中始终彰显最明确的拒绝好吧,我承认我胃疼这是一部让我胃疼的电影我讨厌争吵我讨厌男人推卸责任我讨厌男人装疯卖傻我讨厌男人不顾及别人感受自以为是我讨厌男人在失去某个女人后假装的痛苦与悔意这个老男人让我讨厌我讨厌他诗歌中不停的反复与折磨我讨厌他不得体的西装外套和假装的优雅讨厌他猥琐的眼神讨厌他的幻想我讨厌这个电影但是却始终不敢妄加评价它精致、优良,冲突明确两位演员演技精湛,细节把握准确,情绪酝酿完整但是我依然讨厌这部电影如同我讨厌这个老男人
对于Alan迷来说,这部电影并不是一个花痴圣品,虽然将近50分钟的电影几乎全是Alan的特写,但这里的Alan既不是性感魅惑的优雅反派,也不是深情款款的英国绅士,而只是一个小有才华却有点潦倒有点猥琐的中年老男人,在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出版社里混日子,对着光彩照人的前女友不知所措。
一部由诗歌改编成的仅47分钟的短片,在轻柔醇厚如红酒般的男声旁白中娓娓道来,诉尽平生辛苦,有着四两拨千斤的气魄。
或许是诗歌本身的凝练含蓄所致,影片情节虽然细碎却不失紧凑,其中的戏剧性也都集中在他和她毫不搭调的对话上,他满脑子神游,说话刻薄而带有讽刺,失魂落魄,她却显得居高临下,对于他的种种毛病带着见怪不怪的包容,就像每一个对前男友仍有感情,怀着歉意,但还是恨铁不成钢的前女友一样。
故事中并没有说明两人见面的原因,是他在拥挤的办公室里闷得窒息了吗?
是想给庸烦的生活找个出口?
还是他根本还在期待着什么?
然而,一切一如往昔却已今非昔比。
我愿意相信他是去唤醒那沉睡的青春记忆,今日生活已如此无趣,当初怎么也不相信会活到这个境地,还是去找找过去甜蜜的时光吧,哪怕只是一顿午饭也好。
曾经的柔情蜜意如今想来仍历历在目,甚至都不敢相信都过了这么久了?
五年?
十年?
……十五年!
我想他只是发现自己老了,他害怕老去,他或许后悔了?
当初为什么没有留住他呢?
如果他留住了她呢,生活会怎么样呢?
我们也许可以想象出他年轻时是个什么样的人,才华横溢,幽默潇洒,却脆弱而狂妄,就如同身边的很多男孩一样,而她,也可以想象一下,温柔甜蜜,开朗明媚,聪明而优雅,渴望华丽多彩的生活。
哪个女孩对自己的终生伴侣不是精挑细选呢?
哪个女孩不是希望把婚姻当做一生的依靠呢?
谁敢去选择一个毫安全感的人呢?
他还是不能明白她离开她的原因,他不去管那些庸俗的现实,其实我们无法评说谁的选择是对的,是像他那样寄情于诗酒,还是像她那样面对现实。
但她俨然像个胜利者那样去数落他,破坏了他追忆往昔的雅兴。
她仍是优雅迷人,却难有往日的柔情,他醒悟了吗?
哦,不,红酒入喉,还是醉去吧!
英国人特有的幽默,如同这个国家出了名的保守与含蓄一样,它不像美国那种迪斯尼式的夸张,而是同所有英国贵族一样,优雅地,默默地,不动声色地讲述。
它不会让你捧腹大笑,整部电影没似乎没什么笑点,但细细回想起来,一个落魄的中年老男人的各种失态却会让人忍俊不禁。
英国人颇爱调侃,带着一种风轻云淡的贵族气质,竟把一个细想起来辛酸又无奈的人生故事讲得这般风趣,是骨子里流着莎士比亚的血吧。
一次本该温情脉脉的共叙往事的午宴,却在他的满脑子神游和酒后失态中草草收场,他一定觉得人品低爆了!
可是你笑过之后可会惊醒?
或许我们的人生也都是这样,带着后悔,带着遗憾,带着自欺,七分醉,三分醒,晃晃悠悠就老啦!
《午宴之歌》,86分,2010英国出品,艾伦瑞克曼,艾玛汤普森出演。
当艾伦以他深沉优雅的声音开始吟诵或是旁白,我就知道我一定会喜欢这本电影,哪怕它不满五十分钟。
太精妙的表演,电影与诗歌的完美结合,将一首诗歌诠释得如此酣畅淋漓。
(百度资料:本片改编自克里斯托弗·里德(Christopher Reid)的同名叙事诗,诗人携该诗于2010年获柯斯达文学奖(Costa Book Awards)“年度代表作”奖。
)故事很简单,一个五十岁的男人和旧日情人相隔十五年,约了一起午餐。
内心丰富的情感通过男主角的旁白一一道来,表面却是游离,恍惚或装作不在意,艾伦演得太好了,敏感细微的每一个表情,那些欲言又止,那些缱绻爱恋,那些渴望和挣扎,那些无奈和失意,闪闪发光,放佛他就是诗人本人,毋庸置疑。
十分钟年华老去,“斯内普教授”已华发尽染,皮肤松弛,可那又怎样?
照旧是我尊敬并深爱的一位英国演员。
这两位老戏骨,小格局演出大意思,岁月流逝,一切恍若隔世。
太默契的搭档,一扬眉,一个闪烁眼神,精准的情绪表达。
拍摄手法也很棒,画面从凝神,思绪飘荡,穿插回忆,间或回到现实,忽快忽慢的节奏得当。
诗歌赋予了情感,而艾伦和艾玛赋予了灵魂。
从饱含期望轻快赴约艾伦的脚步,到最后跌跌撞撞颓然离去的恍然,却道尽了从前,过去,现在不再来~
片子不长,诗句很美当斯内普遇上特里劳妮,也许压抑深沉的基调就早已注定。
低沉完美的嗓音,深情细腻的原诗,连续两遍,说不清的若有所失就像弥漫在空气中一样,道不出原委,却不来不去,静静淌过,从片头至片尾。
是什么让原本心底的诺言失效,让那些念念不忘最终被置之度外。。。
是岁月呵,还是彼此呢?。。。
我们终于成为了再无瓜葛陌生人,这个结论如此坚定又如此令人受伤。
坚定得一如当恋情一开始相信一定会从此携手与共的信念一样;受伤,就像一件融入自身记忆个人成长的物件出乎预料的突然割除,好似被放了冷枪一般,虽不致命,却也伤的不深不浅,一经提起便会长久的隐隐作痛,这大概可称之为爱的余威吧,是如此的不可阻挡。
会有人觉得女人占上风,男人可怜么?
其实他们一样的,一样会感怀于原来曾与之共享过一个灵魂的另一具肉体今天与自己截然不同的模样吧。
曾经靠的那么近,应此也更对比出此时此刻这中间隔着的距离,无法精确,大抵刚好一个餐桌,是彼此够不着彼此的距离。
女人打扮得有多精致直接反应她对面的人至少曾经于她来说是多麽的举足轻重,才让她远从巴黎就这样翩然而至只为赴这一次短暂而无望的午宴。
他们都忘不了时光长河另一端的彼此,无奈他们已经在不同的方向上跑的太久,一切都已不再。
只叹那流失的时光和那个你。
再见吧,走远的不可追。
那些空空荡荡却嗡嗡作响的若有所失便是那不可阻挡的爱的余威。
很久之前看的,记得还有些许新意
To weep, or to sleep.我是后者。
老男人的碎碎念。。。我想我一定没看懂
经过这样拍成的诗歌我可以看下去了
leave so much space for interpretation.
吃饭果然是感情交流好选择呢
The song of lunch
改编自同名叙事诗,用画外音和演员出色的表演展现了文字描述的细腻,很有特色。
美丽如诗。散文诗的独白。大爱!
笑而不语
太精致地演绎了
台词儿不错,要是没有画面就更不错了~
妈的 为了这俩人 我直是生肉也要啃了
诗意太浓
AR的表演课,ET负责喂招。电影的发明让illusion和reality变得不再泾渭分明也没有道德评判,可是电影工业却朝着消解现实一路狂奔过去。但它应该是这样,未完成,不彻底,混沌又有照见人心的真实。想到叶芝的饮酒歌:当我们还未老,未死,我举杯,看着你,叹息。
我喜欢英式英语……
坚持才能看完呐。。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英伦的靡靡口音绝对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听着Alan Rickman的旁白,几乎可以将人融化。Christopher Reid的叙事诗耐人寻味,两位实力派的演技同样让人惊艳,一部几乎完美同时又很无聊的电影,除非你感性敏感热爱诗歌。好吧,也自恋一回,我想我是。★★★★
一是有诗意的台词,二是有英式口音,三是两个演技派演员,让这部片显得十分十分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