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部电影,先记住一句话:”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科恩兄弟电影的价值观越来越倾向于传统,但是是经过思考乃至反叛之后的传统回归。
传统价值观是敬重王权(政府和统治),并不放弃信仰,怀揣着上帝。
记得96年冰血暴的结局吗?
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就是科恩兄弟给予的结局。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主题不清晰,中心不明,可是科恩兄弟的电影从来都和哲学挂钩,我必须说,如果对哲学缺少常识,这哥俩的电影很容易让人一头雾水。
从我看过的科恩兄弟电影来说,它们的主题几乎都无比清晰,只是涵盖在诸多电影符号当中,如果解开这些符号,会发现完全没什么特殊之处,片名就已经点开了一切。
影片主角Edie Mannix的符号就是凯撒!
他统领一个戏班,大电影公司,电影内容就是他处理了电影公司中几个明星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勾勒出几乎近代世界政治的符号,影射了传统的牛仔精神(西方骑士精神在美国的延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上流社会,共产主义,和上帝信仰。
而导演所倾向的是传统价值观,从片名就可以看出,他的主题是王权、阶级在历史中的毫不停歇,纵然你反抗他,厌恶它,可是这个套路从来就没有失效过和停止过,所以一开始就是Edie Mannix(凯撒)的工作不论白天黑夜,最后的结局时,又再次强调,大大的behold的大字报,王权和政府,直到永远。
而世俗生活之外的信仰,也需要保持生机和理性的敬畏,就像乔治克鲁尼最后的那段演说, 因为即便你吃饱了,喝足了,性生活过完了,虚荣满足了,世俗的一切你都获得了,而人的深层问题,从来都没能解决,所以才能体会到那段演说的感动。
这是一个血淋淋的现实:王权从来没有也不能消失,因为人的欲望没有消失;信仰也从不能被愚蠢的丢弃,因为欲望的满足从来没能真正解决生命的问题,只是缓解了一下。
科恩花了大篇幅事实上不停的在黑色幽默中输出这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包括能歌善舞的以金凯利为原型的演员表演中给配角让镜头,天真单纯无私的编剧们不停的阐释着资本主义原理和事实上的剥削。
而相反整部电影对上世纪中叶明显的金钱工业游戏下的电影界的描述其实是批判讽刺性的,所有人都是被异化的螺丝钉,各种尔虞我诈,道貌岸然,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下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过去的科恩电影中的终极正确答案都是的宗教的信仰,本片直接把信仰端在台面讨论(牧师,神父,拉比,东正教牧师),通过他们互相否定的论辩和讲述耶稣受难影片中耶稣的临时工形象,其实已经在精神层面迈进一大步,并不是过去简单的套用宗教的价值观,而是对我们该遵从什么信仰进行了探讨。
由于太敏感一切都是黑色幽默中进行。
最后公关经理对神父忏悔了对乔治克鲁尼的殴打,而乔治克鲁尼的演讲氛围正面而激动人心,应该是点题,是导演所想表达的,就是一种没有变质没有丢失信仰的平等团结公正的希望。
然而此篇在IDMB等等影评界遭受的巨大攻击和贬抑,可能就不是那么简单。
科恩兄弟,凯撒,重量级明星卡司云集。
这些关键词足以成为吸引观众的卖点,但事实上IMDB打分只有6.7,不禁令人唏嘘。
整片看下来,不难明白为什么分数不高:啰啰嗦嗦的话唠风、人物对话语速很快(并不好懂的冷笑话)、场景切换略显突兀而不容易令人产生完整印象等等,使得许多人在看片时半途而弃,觉得它烦闷无聊,不知所云。
实际上故事的情节很简单,讲述的是电影制片人Eddie Mannix一个典型的工作日。
在影片中,观众看到Eddie每天需要处理的种种琐事:同时听取多部影片的拍摄进度汇报、演员私生活混乱而需要危机公关、导演投诉愚蠢的演员、主演被绑架、捕风捉影的娱乐记者、应付电影公司老板的质询。
制片人处理的这些琐事看似与电影这门艺术关联甚小,却是推动一部影片生产的重要角色。
可以说,若没有制片人跟在这些混乱、琐碎、毫无意义的事背后擦屁股,很难想象影片是否能够顺利被生产出来,投放到大荧幕。
影片所表现的是一种内在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根植于好莱坞电影生产的制度。
Eddie所在的电影公司叫做“Capitol Pictures Studio”,电影多次向观众展现那座影厂大门的形象,暗示了现当代以资本运作电影的规则。
Eddie作为制片人,总是带着沉默而深邃的神情,他在秘书的协助下,每日接听不同的电话,忙于应付一桩又一桩狗血的突发事件。
内心里,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一切没有意义,与创造艺术毫不相干,只是资本家的生意经。
深夜开车时,他眼中透出深刻的疲倦与厌烦,当面对来自一个航空业的职位邀请时,他没有断然拒绝,而是半推半就地赴了约。
席上,航空业的男人调侃了电影业,提出只有航空、氢弹、科技才是真正的未来,并指出,若Eddie接受邀请,就不必再为了工时、薪水、琐事、合同期而担忧。
Eddie并非不心动,他接受了男人的礼物,向妻子严肃地提到了这份工作邀请。
但是当片场有任何事情发生时,他还是第一时间出现在了那里。
他胸有城府,深谙这个行业的一切污秽角落,却戒不掉心底存对电影本身的一片温柔。
他一定觉得自己像条狗。
乔治·克鲁尼在片中扮演了饰演Autolycus的演员Baird Whitlock。
他被一批所谓共产主义分子绑架,来到了一座孤崖上的房子。
那里有一群白人知识分子,不断向他灌输电影,甚至历史都是资本运作的结果,它导致人的异化,人类就要灭绝而产生新人类!
而新人类的模板,就是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
Baird对此产生了深深的认同。
这群知识分子将绑架Baird而从电影公司获得的赎金,交给了Burt(是一名演员,暗中类似苏联间谍),认为自己完成了一次伟大的救赎。
可讽刺的是,赎金没有被完好地转交给新人类的理想代表,而是沉入了海底。
Baird被解救后,向Eddie大谈所见所感,讽刺电影只是资本的工具,人们盲目地遵守那些经济规则,其背后没有艺术精神的存在,电影工作室只是滚滚金钱利益中的一环。
Eddie听了,抽了Baird好几巴掌,告诉他,没错,这就是电影工业,和其他导演、编剧、场记一样,你们赚来的那么多钱都是这种制度运作的结果,你TM给我乖乖去把戏演好,你的价值就是要给电影带来收益。
Baird悻悻地收回了高谈阔论的激情。
大棒之后,Eddie还不忘喂根胡萝卜,提醒道:“Baird, go out there and be a star.”Eddie Mannix是身处电影工业之人的重重矛盾心理的缩影。
他们当中不乏有识之士,透彻地明白电影从剧本、拍摄、发行的所有阶段中,都包含着金钱至上的商业运作;有太多毫无艺术价值的垃圾电影被流水线一样地生产出来,送到观众面前(正如影片中播放的那部《Lazy Old Moon》);有太多愚蠢而毫无才华的演员被包装成了完美无瑕的闪亮明星;有太多抓住人们窥淫欲心理的无聊八卦由娱记产出而在民间流行;有太多没有艺术鉴赏力的观众对着陈腐老套的情节在发笑,而制作团队仍旧要去努力投合这样的大众口味。
然而最让人感到不解及着迷的是,这些所有肮脏的机制合力做出来的一种叫“电影”的东西,是那么神奇美妙。
比如那些西部牛仔骑马、水中表演、海军踢踏舞,视觉效果十分华丽、流畅而扣人心弦,让人无法挪开视线。
没有人在观赏的时候会去深思电影是怎样被制作出来的,而只需要窝在座位中,捧着爆米花,不动脑子地观赏它带给人的愉悦感。
这不就是好莱坞、电影制作的本质吗。
它们切切实实是人工制造的产物,却裹挟着一定程度的艺术神性;既让人遗忘现实,又暗示着现实的持续介入;它高贵又低贱;它似梦而非梦。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很有野心,展现了多个题材的电影拍摄,比如西部片、歌舞片、剧情片、史诗片、甚至宗教片。
我们作为观众,能看到画面里的导演、剧组,影片布景,工作人员等,了解电影是如何被拍出来的。
但在心底,我们知道,眼前一切的背后,存在一个真实世界中的摄制组,刻意为我们呈现出这里影中影、片中片的层叠效果。
这是科恩兄弟开的一个狡黠玩笑,就像小说家在自己的书里创造了一位作家。
因此可以说,这部影片是智性的,需要花一些脑筋去理解,什么是科恩兄弟的真正用意。
其中不乏幽默,其幽默或蕴藏在电影创造的本质中:电影作为造梦手段而体现出的知性气质同其根植于现世而存的实现方法间的差距。
比如,工作人员询问被绑在柱上的“基督”演员应该领取什么样的早餐片段。
又好比人们看到绝色美女,总认为她不会拉屎一样。
但是话说回来,《凯撒万岁》与其他影片一样,它屈从于商业运作,有收回制作成本的压力。
虽然它讽刺了好莱坞,却形同轻轻的瘙痒,只是一场智性的牢骚,而非深刻批判。
不仅如此,那只沉到水中的钱箱,也化为一丝无形的小小嘲讽--你大共产主义没有钱怎么拍电影呢?
到头来,不论是虚构的Eddie Mannix还是现实中的制作人员,望着那道光线,他们还是传递出了对电影的热爱。
对电影发牢骚对他们、对我们而言是一样的,它是必要的态度,却不是出于极度的厌恶,而是真切的爱。
梦再怎么会醒,也还是需要做下去。
片子拍得这么戏谑,让我觉得严肃的讨论片子的主题,有点滑稽。
不过转念一想,有众多的致敬,宗教和无厘头的讨论做背景,我下面将要写的内容,自有一种令人捧腹的效果,也算得上是一种科恩精神。
是的,我认为这部电影在讲职业分工对于人的异化。
哈哈。
Channing Tatum戏剧性的跳上潜水艇并回身摆了一个Pose,就像由他出演的歌舞片里,他也以同样的动作从桌子跃上了梯子,并回身摆了个Pose。
甚至在电影的空间里,你都已经分不清他是在表演另一部歌舞片,还是要叛逃到苏联去。
最终,工作吞噬了一切,将我们的全部都卷入了其中,没有什么工作之外的生活,没有什么职业之外的人格,你的工作就是你,你就是你的工作。
可爱的西部片明星在等待女演员的时候掏出了绳索打发时间,他连吃意大利面都不能放酱汁,因为这样可以用面条来打个结,成为牛仔的另一条绳索。
两位歌舞片明星甚至在约会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的唱起歌来。
两位八卦女记者相似得甚至分不出彼此。
最为传神的,是那位everage Joe。
每当电影公司需要一个“普通人”的时候,Joe就会来完成这个任务,他是一位”职业普通人“, a professional person。
Hail,Profession!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巨大的片场就让我联想到了我正在工作的鱼油工厂。
每天几千次的重复同一个动作,时间像凝固了一样缓慢的爬行,每天下班之后的疲劳甚至让我累到不想思考。
周围的人都眼神空洞,语言干瘪。
我敢说,如果我也成年累月的在这里工作下去,最终我也一定会变得和他们一样,听到一个长一点的句子都会觉得超出了自己的理解范围。
在我一周唯一的休息日,为了逃离这份职业对我的吞噬,我决定去看一场现代芭蕾的演出。
如此巧合的,演出的压轴作品,主题居然是在戏谑的表现职业分工对人的异化。
同样的幽默风格,编排,灯光和音乐都极致的精美。
表演结束的那一瞬间,我在想,每天重复的表演同样作品的舞蹈家们,和他们所戏谑的对象——像我一样的厂妹们,真的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吗?
科恩兄弟用他们的电影告诉我们,没有什么差别,即使你是一位舞蹈家,一位大明星,你也逃不出被异化的命运。
那么,又是什么让Eddie Mannix觉得这份管理杂技团的工作是这么的正确,比管理一家航空公司更为正确,即使难到他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继续做下去,也不愿放弃?
因为这份工作会时不时的给人带来一种幻觉,一种忘记了自己正在工作的幻觉,一种艺术而不是商业的幻觉,一种英雄而不是牛仔演员的幻觉,一种神圣而不是无意义的幻觉。
在Hail,Caesar最后的场景中,克鲁尼充满激情的表演让所有人都停下了手中的工作,专心致志的听他发表充满神性的演说。
在那短暂的一刻,他们是真正的被打动了,一种神圣的幻觉照耀着所有的人。
可笑的是,这位神的信徒居然连信仰的必要条件是faith都能忘记,使这短暂的幻觉像一个肥皂泡一样破灭了。
在鱼油工厂工作了9天之后,我终于忍无可忍辞职了。
辞职之后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电影院看了Hail,Caesar。
为了打发电影开始前的时间,我去买了一张彩票。
彩票销售员的脸上带着和斯卡利 · 约翰逊一样灿烂的假笑。
走出电影院之后,我苦笑着想,如果真的还要继续活下去的话,还是去找一份正确的工作好了。
看這種非現代又多嘴砲的戲真的壓力好大,就跟Django一樣,整個戲院都坐滿了人,大家都哼哼哈哈地笑,可是。。
呃。。。
笑點在哪。。。
看完了之後好好理了一下,思考一下,畢竟經過兩個小時的折磨,就僅剩這點樂趣了。
我肯定說得不一定對~僅為本人見解~如果從隐喻層面去看整個電影,Eddie也就是片中的主角大忙人producer就像是一個社會體系的維護者,無論演員導演記者出現了任何問題,他都能啪啪啪甩兩個個光解決。
影片出現的角色細節太多,以至於最後都沒有了主要的Plot,就是《閱後即焚》一個系列的感覺。
影片一開始就是不重要女model接私活然後他本人出馬公關了整個事情,這種果決風格貫穿在整部電影。
Eddie跟基督教的不同分支頭頭討論這片子宗教思想正不正宗,各頭頭各種不屑對方,堅持你傻x我牛x這一不爭的事實,最後一致認為,拍這個片子其實不會冒犯他們,愛咋咋地。
比喻宗教總是一副有所堅持的樣子,但是其實啥也沒堅持, 最后都是为主要体系服务的。
然後就是處理Scarlet的懷孕不知爹問題,本來打算讓她放棄小孩再重新領養,對公眾假裝孩子不是親生的,結果Scarlet一天搞定了小顧問Jonan Hill,小胖直接喜當爹。
再來是新晉鮮肉牛仔只會演牛仔,但是被迫安排了文藝片的男主角,結果連對白都說不清楚氣炸了導演Ralph Fiennes,最後導演只能把文藝對白直接砍掉換上粗直白對白,或者直接讓他少說話。
牛仔貌似比喻事不過腦的人群,接受指令,然後就執行,不斷重複地做並只做一件事。
看起来三观很正的样子,实际上都是人云亦云。
Channing Tatum演的心系共產主義組織的歌舞男演員,一手策劃了這次綁架事件,为了到大洋彼岸的终极国家服务社会主义,最后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搭乘潜水艇开往梦想的彼岸。
幫忙Channing的是一群自以為高知的編劇以及知識分子。
編劇們覺得都是電影公司賺錢,自己遭到了剝削,因此參與到了小組織中。
但是當George Clooney說,你們綁架了我,我能分贖金麼?
編劇們紛紛表示,不要談錢,談錢俗!
他們一邊抱怨電影公司利用了他們牟利,然後一腳把他們踢開,一邊幹著利用了George Clooney牟利,然後一腳把他踢開的事。
好一群義正嚴辭的正義朋友。
而George Clooney作為意志薄弱的代表,才被綁了幾分鐘就迅速被洗腦。
小組織的小本本上多了他的名字。
而且與各位知識分子討論得不亦悅乎,到了最後被救出後第二天,對著producer侃侃而談組織的偉大,然後被pia pia甩了大耳光。
Producer說:你覺得自己牛x,因為你是牛x的事情裡的一枚棋子,你如果不好好扮演你的角色,你tm什麼都不是!
最後Clooney聲情並茂地演出發表了扣人心弦的高潮演說,卻忘記了最重要的詞:“信仰”。
在場的各位在他的虛情假意之下,紛紛濕潤了眼眶。
這一部分跟Caesar電影最後一幕開拍前的部分相對應。
-----場記問綁在柱子上的演員,扮演看不到臉的耶穌的演員,“你是特約演員(principle)還是臨時演員(extra)?
”-----看不到臉的演員說“我也不知道啊”-----宗教到底是需要堅持的信仰,還是可有可無的extra?
“耶穌”也不知道答案。
專欄作家雙胞胎姐妹花,也是相互不順眼,總覺得自己比姐妹特別,其實沒啥兩樣。
其中之一的姐妹花覺得自己的sister是狗仔,堅決反對Eddie把她跟sister混為一談,但是自己要寫的也不過就是George Clooney被潛規則的八卦新聞。
最後一次Eddie跟神父懺悔的時候,他問,到底選容易的工作對嗎?
雖然現在的工作這麼艱難,但是自己覺得,這才是對的。
神父說,堅持對的,因為對的,就是上帝的聲音,上帝的指示,follow your heart就是follow上帝。
神父又把事情的是非對錯引向了宗教這麽一個模糊的概念。
最後略去想挖角producer的那位兄弟,太敏感了,我就不寫了~
作为学院派的心头好,科恩兄弟是青壮年创作者之中最值得期待的电影人之一。
然而,在经历了90年代的高峰期和新世纪的沉淀期之后,两人近年来参与的作品中存在着明显的高低谷现象,尤其是在喜剧作品上,让人不禁又爱又恨。
《真情假爱》、《老妇杀手》这种疑似黑历史的玩意儿暂且不说,2008年的《阅后即焚》,2012年的《神偷艳贼》,2014年的《坚不可摧》,都是数一数二的搭错线路。
而2016年的《凯撒万岁》几乎是继承了《阅后即焚》的全部精神遗产,因此,也很可能成为最快速被观众遗忘的科恩兄弟电影——《凯撒万岁》之于科恩兄弟,几乎相当于2013年的《我超兴奋》之于佩德罗·阿莫多瓦。
切记,暴力膜星不可取。
《凯撒万岁》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失望。
电影仅仅剩下了空无重点的讽刺外壳,在空洞单薄的故事中,几乎没有能量和作为来提升情节的张力。
太多的好莱坞明星掺杂其中,却没有有机地联系起来,仅仅是打了个照面,出场时间少的可怜且缺乏平衡。
而这些明星们在缺少坚实的角色关系的基础上,只要露脸就争先恐后地试图留下自己的印记,但到了电影的最后,大大小小的冲突都找不到一个明确的点和机会来做结,使得电影严重缺乏高潮和疑似烂尾,成了一大盘散沙。
如果连这些角色都对自己的命运选择起不到任何作用,且毫不关心的话,又凭什么应该让观众买单呢?
<图片1>从视觉效果上来看,《凯撒万岁》并没有存在什么问题:完美的服装设计辅以罗杰·狄金斯的强大摄影,让每一幅画面都充满了华丽的复古感。
《凯撒万岁》中也满是讽刺,但几乎所有构成好的讽刺的要素,如动机、信念、角色塑造、角色发展、故事专注等等,统统不见踪影。
在整个电影之中,我们看到好几个事件发生了,但是都是高度碎片化的,和相片无异,我们见不到这些事件的起因、经过和发展,更不知道这些事件之间在深层上的联系、紧迫性和重要性,只有一个又一个片面的一瞥。
电影在风格上分别模仿了40年代和50年代流行的不同类型的电影,但仅仅止于模仿,并不聪明或者有任何见地。
例如,乔治·克鲁尼扮演的角色被左翼编剧们绑架了,但是这些场景并没有交代任何有关麦卡锡主义及好莱坞黑名单的大背景的信息,只剩下了一场浮华的时代秀。
在《凯撒万岁》中,科恩兄弟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在不同风格的电影、人物、气氛和场景之间跳跃,使得全片更像是个迷你剧的组合,而非一部一百分钟的电影。
这意味着,一旦电影结束了,你很可能会记得喜欢的某些场景,某些演员的表现,而如果运气好的话,还能记得某句台词;但当尘埃落定以后,这些零星的幽默和亮点是不足够在脑海中留下一个完整而又漂亮的印象的。
科恩兄弟在《凯撒万岁》中似乎不知道故事的方向在何处,对剧情做了极简处理,并没有好好利用演员们的出场和人物关系。
这很容易就会造成一种错觉:这些大牌明星只是来客串打酱油的——但在设计上却又并不是这样,这些明星们所饰演的都是循环角色。
当诸如蒂尔达·斯文顿这样真正的人才都仅仅局限在浮光掠影式的镜头语言下,从一个造型奔往另一个造型的时候,就着实算不上有趣了。
在《凯撒万岁》中,演员和角色之间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联系,使得人物行为缺乏动机和感染力。
乔纳•希尔和斯嘉丽•约翰逊之间的对话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整场戏都因为缺乏强的前后关联而显得格格不入。
同样是全明星轻喜剧时代剧,韦斯·安德森的《布达佩斯大饭店》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样板:台词丰富且富有智慧,有着不动声色的幽默感;而使用了类似层次的演员(拉尔夫·费因斯和蒂尔达·斯温顿都参与了这两部电影),韦斯·安德森塑造的角色就性格饱满并且令人振奋,能够和观众进行快节奏的交流。
而《凯撒万岁》与其正好相反:故事经常陷入无聊和无趣当中,只有几个大场景具有一定吸引力和美感,但远远不够,演员的表演更是一番彻底混乱的景象。
当然,这种失望之情很可能出于我们对科恩兄弟所抱有高期望和高标准。
但可以肯定是,《凯撒万岁》在叙事手段上有着明显缺失,使得故事缺乏凝聚力,从而让不同场景之间的过渡显得古怪和难以适应。
同样地,本片的最后一幕也有着相当生涩的观感,使得讽刺意味和严肃讨论显得过于滑稽。
虽然《凯撒万岁》在叙事上倍显失常,但乔什•布洛林,乔治•克鲁尼和新人阿尔登·埃伦瑞奇的表演还是有一定娱乐性的,在电影的黄金时代背景下,充满犀利而谐趣的撕逼也是一个闪光点。
<图片2>在《凯撒万岁》中,所有这些不同的故事情节是割裂且无法融合的。
这些情节只是不同的短篇故事拼接缝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错误。
而将缝合这些短篇的针线,就是男主角乔什·布洛林了。
然而,整部电影的事件都和他无关(事实上,和任何人都无关,《凯撒万岁》中出现的事件是完全独立于任何角色的奇葩存在),而点缀其间的诸多明星,反倒成了最大的浪费。
说回到角色浪费,以下是各位主演们的出场统计:拉尔夫·费因斯,出场2次;斯嘉丽·约翰逊,出场3次;钱宁·塔图姆,出场3次;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仅出场1次,但是是整部电影的最大亮点,没有之一;可怜的乔纳•希尔仅有1次,啊不,0.5次出场;蒂尔达·史温顿,因为演了一对双胞胎八卦专栏作家,出场4次;乔治·克鲁尼算是这批倒霉蛋中最幸运的了,但出场仍然太少。
这样一部奇怪的科恩兄弟电影,自然而然地陷入了自我割裂和自我膨胀的怪象里。
优秀的摄影、服装和布景,处处提示着你:《凯撒万岁》并不是一部草率或烂尾的电影——只不过,不是一部好电影而已。
而自编自导的科恩兄弟这回真的无处甩锅,只能自己扛了。
《凯撒万岁》里有没有隐喻?
有,甚至达到了明喻的地步:4大宗教齐聚一堂;共产主义编剧和潜艇直接类比耶稣、12门徒和升入天堂;斯嘉丽·约翰逊的怀孕找接盘侠就是变形的圣灵感孕。
然而,因为电影有着象征意义,因为是科恩兄弟,就可以节奏缓慢无所交代结局仓促了吗?
也许这部电影有朝一日会成为学院派的示范教材,但对于普罗大众,还是敬而远之的好。
如果你想看到一部优秀的、关于1950时代的好莱坞的电影的话,出门左转找老白:《特朗勃》在看着你。
<图片3>
制片人,危机公关高手艾迪(乔什·布洛林)的故事。
酗酒主演贝尔德(乔治·克鲁尼)遭人绑架。
女星(斯嘉丽·约翰逊)意外怀孕,八卦专栏作家(蒂尔达·斯文顿)虎视眈眈,鲜肉演员查宁·塔图姆被苏联策反成为共产主义者,他要说服知名导演劳伦斯(伏地魔拉尔夫·费因斯)让一个没有演技的动作片演员牛仔霍比(阿尔登·埃伦瑞奇)参演剧情片。
除此之外,他还要思考该不该接受航空巨商洛克希德的邀请离开影视行业。
背锅侠乔纳·希尔喜获女神(斯嘉丽·约翰逊)垂青。
查宁·塔图姆的踢踏舞。
牛仔把面条玩成了套马索。
“我所追求的电影,它所表现的内容必须是制作影片时的喜悦或者痛苦。
我对除此之外的任何东西不感兴趣。
”---法国新浪潮代表人物弗朗索瓦·特吕弗许是从业者都爱以自己的行业为题材进行创作,电影方面就不说了,游戏方面最经典的例子就是MGS2了吧。
看完之后最大的感觉就是真是一点儿都不知道我到底看了些什么,片子打了个怀旧牌,影片不长算是正常的一个半小时,伴随着旁白对主人公的描述真的是说结束就结束了。
感觉这片子还不如阅后即焚,更别提伟大的勒博斯基了。
冲着科恩和众多明星的效应看了这片子,还以为是部黑色八卦幽默电影,但是全程的笑点真的是出奇的少。
斯嘉丽只出场了三次左右,化妆和表演实在非常伍迪艾伦,其实本片也非常的伍迪艾伦,但是又欠缺伍迪式的最后一锤定音的幽默,无论是她在片场闹情绪还是后来为了给孩子找个爹,乔纳就出场了几分钟结果成功的被斯嘉丽看上,有点儿突兀,如果是伍迪的话一定会用一两个特写或穿插镜头来描述斯嘉丽是如何被乔纳吸引的。
编剧小组们在一起讨论的时候有点儿这个意思,但是克鲁尼的话痨表演还是不好笑,感觉没表现出一个被洗脑的好莱坞明星的反差萌。
查宁倒是贡献了全片不多的笑点,最后登上核潜艇又恶搞又好玩。
还有拉尔夫的那场戏,他也只出现了两场,和牛仔对词那里算是有趣,要是其他电影拉尔夫早就一枪或一杖轰死对方了哈哈哈,而且居然和查宁有一腿。
蒂尔达的双胞胎设定很萌,可惜没让两个双胞胎同台对峙,要知道如果长相相同的两个角色,是一定要在荧幕上同时出现一次来增加戏剧效果的。
主角是个制片,全片就是他在到处奔走,帮助协调各方的关系,甚至还要应付犯罪案件,感觉像个高级家长,但是他的主角戏份真的都被其他配角抢光了,个人魅力没表现出来,这也是编剧的错。
说起来,本片倒是有几个很好看的场景,一个是查宁的踢踏舞,一个是没见过的演员的牛仔套索戏,尤其是面条那段,不知道是CG还是真的,很好玩。
水上芭蕾那里有点儿出水芙蓉的意思,但是略小家子气。
这片子其实是编剧自嘲写出来的吧?
一帮投靠了共产主义的好莱坞编剧的点子不错,可惜太流于表面了,其实光这个点子都能拍一部电影。
片名原来是剧情里一部正在拍摄的电影,而且好像最近有部类似的片子要上映,我举得让各路牧师神父一起去拍摄现场,向没露面的耶稣演员各种品头论足可能更好玩。
片子里致敬早期好莱坞片子和明星的细节很多,但是还是那句话,都没怎么表现出来,蜻蜓点水,一掠而过,感觉连编剧和导演都不知道该怎么表现那个时间段吧,看看当年的伪黑白片《艺术家》做的多好。
往前走。
指路人,同我说起,在靠近玄关的,许多桁梁支架式的附近,仅有,而且唯一一个出口。
那里面或许不会像呆在客厅沙发上那样寂静。
虽然,你初看那面被拓下窠臼的门板,在门洞阴影的下面,伪装得同其他几个房间的外表一样。
但,走近了,就会发现,一缕光线从极小的缝隙里透出,填不满似的,拼命地往它旁边的黑暗跑去。
这曙光的最初,从黑暗中来,需要向导和自我判断所做出的衷肯。
到了中世纪的末期,宗教改革,反宗教改革那般。
房门里的人,他们同我先前一样的是,都坐在沙发椅上,或者站着,就靠在他们身旁的墙上。
不同的是,他们忙活着不停,在这群居的狭窄空间里,谋求着话语权的位置。
房间下面,是一排一排的海浪拍击礁石的声音。
做为这即将从推门开来得到的背景音乐,至死不渝地践行着它的使命。
的确为此挣得了一个职位。
还有角落里的一位摄影师,单单只负责毫不礼貌地观察别人的侧面和眼睛后,不声不响地“咔嚓”一声按下快门。
而有的,貌似,也只要不让精心摆放在花边餐桌上的点心、朗姆酒、高脚杯闲置,接着竖起耳朵,偶尔补充上一句他在某篇文章简略看到过的一个词语的印象,便能够做为权术和理所当然的不可或缺的对象继续存在着。
通常是,他的这种行为,以极不连续的,断层方法过度传染给另一个。
于是,我们在这个共同成长的空间里,便不是一个持续哺乳某类观念的群体,而是起先于某个做为典范的发声开始,逐步分化出新教团体,且不必征得枢机主教的同意,就用极其廉价的投资成本来实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
由此,他们便不太在意各自的观点深不深刻,仅仅只要一张嘴,可以说话,甚至用不上耳朵,即便这里有太多信息片断扑面而来的事实。。。
他们在我登场的开始,就马上被一种新奇所打败。
门“吱呀”一声推开来,大家只是示意性地看了我一眼,眉毛和眼球并无发生相对位移,是出于安全考虑的因素的一种本能反映。
“经济、法律、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历史”在他们,门外汉也是懂的。
但我确确实实不懂,不是说没有读过书或上过几门大学的专业课程,而是缺少灵活的舌头和富有情趣的表演。
我对他们陌生,同他们对我一样。
却是有点不同的是,他们不害臊,也不对你表示过度的热情。
于是,我也就能安然地找到一处原本属于极强表达能力者应该占有的位置——众矢之的的包围圈的中心点。
不过这里并没有想象的,能够让人发挥出它所处地理的优越性。
很多时候,我坐着,十指交叉抱住抵在下巴颌下,以表示出对群儒争论场面的敬意。
随后发现,他们颇为喜欢在边境的,常常是友邻旁边搞敌对势力,远处的人,则往往是在迫不得已,预见一方快要面临土崩瓦解时,出于均衡势力的持久战,而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而言,示意性地插入一脚罢了!
他们缺少的是一个能够转移话题,以至让上一个话题处于流变的君主。
这个位置现在给了我了,谁知道呢,或许也可以说是如哈德逊湾那样存在的合股公司。
对于广大影迷来说,科恩兄弟的每次出手都是值得无条件的期待和支持的。
Eddie Mannix是一位好莱坞的制片人,同时也扮演着一家大片厂的“fixer”的角色(有点类似<低俗小说>中的Winston Wolfe),负责摆平明星们的负面新闻,维护他们光鲜的公众形象,影片围绕着Baird Whitlock被绑架这条主线,讲述了Eddie在27小时内奔走于四个片场,将各种棘手难题一一化解的故事。
本片从内容层面很容易让人想到戈达尔的
轻快幽默的笔触将一个个不经意的小事件组合成一幅包罗万象的浮世绘,呈现出一个表面光鲜亮丽的好莱坞。
虽然片中仍不乏对电影工业的调侃,但<凯撒万岁>更像是一封写给黄金时代好莱坞的情书。
那些早已无关痛痒的调侃,也不再是什么尖刻的讽刺,而更像是充满怀旧意味的自嘲。
科恩兄弟在电影里保持了他们一贯的风格,夸张变形的人物设定,荒诞离奇的情节发展,以及那些只有在他们的喜剧片里才会看到的恶趣味但却很高级的幽默。
Channing Tatum在片中贡献了一段编排到位且基情满满的踢踏舞,Scarlett Johansson塑造了一个表面优雅,背地里世俗的女明星,Jonah Hill不到一分钟的出场时间却抢足了镜头。
片中还有一段关于耶稣的讨论:主角为了确保新片中的耶稣形象不会冒犯到任何一个教派,召集了四位神职人员,分别代表了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和犹太教。
没想到因为教义上的细微差别,四个教派展开了一场搞笑的唇枪舌剑。
这一场戏足见科恩兄弟的功力,剪辑节奏精准而老练,简直值回整部电影的票价(当然我也并没买票)。
<图片3>可以说这是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而这里说的信仰又不局限于宗教信仰。
在冷战阴云笼罩下的美国,麦卡锡主义盛行,民众生活在焦虑和自我怀疑之中。
好莱坞强大的造梦能力又试图为这些迷失的人们创造一个平行于宗教信仰的世外桃源,亦或是一个信仰的避难所。
而我们的主角Eddie作为一个虔诚的信徒,把自己的信仰寄托在一次又一次的忏悔之中,而他频繁的自省却也掩盖不了他的迷茫。
最后我们可能又要回到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
<图片1>
迷迷糊糊一直以为是几个独立的故事...怎么这么散...不过钱老板那段可爱。
2.5 Are they the originators of this 2010-2020s’ nostalgic era? I mean, after this, 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 Mank, the Fablemans, Maestro, etc. (WGA 全员通共哈哈哈 跟去年罢工联合起来,更有意思了;仿那时候的风格还挺有模有样的啊哈哈
各种致敬、黑色幽默和反讽的大乱炖,了解好莱坞历史上一些电影和影星的话会更好的欣赏此片。
直抒胸臆,收放自如!哥倆真有一般魏晉風度,❤
在淡黄色外墙的片场里行走的镜头,想起戈达尔的《蔑视》。虚虚实实、深入浅出、明喻暗喻,表达了对电影的爱(faith),且非常幽默!真不敢相信这片的分数这么低……很喜欢Alden Ehrenreich的演出(这小子是怎么了……没有奥斯卡提名!连海报都没上!)
谁都有失手的时候,科恩兄弟也不例外!
太好看了,第一观感就是捧腹大笑,第二是回忆满满,第三是黑色幽默,第四是考据一下历史梗,第五思考科恩兄弟的用意和手法。主要由于人物众多,且情节稍微有点细密,所以才用了好几步去吸收它。本片也是科恩高水平的一部,我们很庆幸刚出下载的时候没看,而是等到现在有高清dts资源的时候再看,爽!
失去了精巧的剧本结构,东拼西凑,为了凑梗而拼剧情,完全多余的斯嘉丽那条线。失去了原本的思想性,横下心全民娱乐及向老时代致敬。整体质量全线下降,但好莱坞黄金时代的余晖即使这样看来依旧充满魅力,剧情意外地流畅,观影体验尚属上乘。不过政治部分的讽刺实在有点过了,不知道老白会不会来玩命。
歌舞片段很养眼。挺有幽默感。找这么多明星拍这么多场景要多少制作费啊。
轻松,欢乐,也有一贯的揶揄和黑色。秘密保存到2015,编剧团的共产主义小团体…好黑又好笑。对好莱坞黄金年代的电影的戏仿不只是戏中戏,也运用到了这部电影当中。[B+]
黄金时代各种神梗,混杂对麦卡锡主义的解构调戏,是不是可以被称作Cultural studies movie? 没有迷影、共产主义、宗教情怀的请勿入内。PS 作为一个文化马克思主义倾向者,这片子恶意满满2333。
好莱坞的黄金时代
昆汀是不是看了这个才拍了《好莱坞往事》
😂😂😂全场笑喷,明星云集
电影里面的电影是我感兴趣的。
六十岁的老太太,二十年前的影后,花了一年多不到两年的时间,先是喜剧龙套,然后黑片领衔,并问鼎影后。……这种爱岗敬业的励志故事就发生在被中国影评界习惯称之“好莱坞工业流水线”上。流水线居然是这样?那拜托赶紧引进!起码,工作稳定铁饭碗,技术纯熟能屈伸,鄙视抠图和综艺,模范员工美名扬。
情怀满满,恩科兄弟用一个隐喻故事奏响了一曲电影的赞歌。滚去写长评。PS:影片确实存在情节稀碎、有段子感问题,且隐喻其实有些刻意了,但这依然不失为他们的水准作品
大牌乱炖,没看出个所以然来,以为戏中戏,以为是荒诞,然而最后的目的只是黑一下共产主义?
一部充满奇怪的荒诞的电影。一部有关拍电影的电影。因为线条太多而没有整理清楚故显得纷乱。4分。
不知所雲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