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响,非常近

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心灵钥匙(台),响在耳边 近在眼前(港),忒响,贼近(豆友译名),咫尺浩劫,Extremely Loud & Incredibly Close

主演:桑德拉·布洛克,汤姆·汉克斯,马克斯·冯·叙多夫,约翰·古德曼,维奥拉·戴维斯,杰弗里·怀特,托马斯·豪恩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1

《特别响,非常近》剧照

特别响,非常近 剧照 NO.1特别响,非常近 剧照 NO.2特别响,非常近 剧照 NO.3特别响,非常近 剧照 NO.4特别响,非常近 剧照 NO.5特别响,非常近 剧照 NO.6特别响,非常近 剧照 NO.13特别响,非常近 剧照 NO.14特别响,非常近 剧照 NO.15特别响,非常近 剧照 NO.16特别响,非常近 剧照 NO.17特别响,非常近 剧照 NO.18特别响,非常近 剧照 NO.19特别响,非常近 剧照 NO.20

《特别响,非常近》剧情介绍

特别响,非常近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九岁男孩奥斯卡·史埃尔(托马斯·豪恩 Thomas Horn饰)的父亲(汤姆·汉克斯 Tom Hanks饰)在911事故中丧生,在他幼小的内心中留下了阴影。无意间奥斯卡发现了一封写着“布莱克”的信封和一把钥匙。奥斯卡认为这是父亲给他留下的寻找线索,钥匙背后一定隐藏着什么 秘密。奥斯卡把这一秘密告诉了不会说话的老爷爷(马克斯·冯·西多 Max von Sydow饰)。此后的每个周末,奥斯卡开始在五个城区里寻找姓“布莱克”的人。父亲生前跟奥斯卡一起规划了寻找第六城区的“侦查探险”游戏,告诉奥斯卡:不要停止寻找。 本片根据作家乔纳森·萨佛兰·福尔的小说改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8英里玫瑰炒肉丝弗兰妮·兰顿的自白了不起的乔西娅偶像选拔东成西就2011加勒比海盗2:亡灵的宝藏芭比舞力决战霹雳甜心大象林旺之一炮成名金真情迷龙虾刑警小娘惹之翡翠山漫步夏威夷52赫兹的鲸鱼贱神三少爷2归棹第二人生第二季小戏骨:西游记之红孩儿波士顿法律第四季丽人归来快乐时光重庆遇见爱倔强的牛顿天作不合的我们第一季卡片战斗先导者overDress第四季美国派(番外篇)7:索爱天书新SOS大东京探险队伤心先生

《特别响,非常近》长篇影评

 1 ) 总得有人要来讲这个故事,而你们又在害怕什么

自从特别响出来之后,美国影评界无论是职业联盟还是业余联盟都在对这片子进行惨无人道的口诛笔伐。

IMDB 6.4,烂番茄45,Metascore 4.6……几乎被整个评论界完全否定了。

而他们的论点也几乎相当一致:Daldry不过是个外人,不过是拿9•11的伤痛来骗钱骗奖骗名声骗眼泪,而且技术还无比拙劣,根本就没触及到9•11精神的核心。

9•11过去已十余年,一向金钱嗅觉敏锐的好莱坞在这上面却鲜有建树。

不然就是华氏911这样嘲讽性的反战题材,不然就是板着脸严肃地给你放纪录片。

我觉得这种现象跟美国人在这个问题上深沉的伤痛是分不开的。

没有人有这个自信能够把这个题材拍好,或者更准确的说,没人能有这个自信把这个题材拍到完美。

平常意义上来说,很多好导演能把这个题材拍到好,但是倘若留下了哪怕一点点把柄,就恐怕一定会触到某些“深受创伤”的美国人,而他们一定会跳起来用最激烈的话打击你,而他们因为他们的身份也会得到最强烈的同情和支持。

于是刹那间你就变成了赚美国人民苦难钱的混蛋,变成全国上下人人得而诛之的对象。

这便是特别响目前困境的实质。

说实话这种潮流的结果就是没有任何人能够拍这部片子:没经历过9•11的人自然没资格,因为你们无法理解我们的伤痛;经历过9•11的人,要不就还在伤痛里无法工作,而挺过来了的人,也没有资格拍,因为这么快就挺过来了说明你们根本就没体会到最深刻的伤痛。

特别响绝对是部好片子。

Daldry的摄影和叙事手法都细腻流畅,诸位演员都诚意十足地做到了最好,连我一向不太待见的Hanks在他不多的戏份里也真正让我见识到了影帝的风采。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好故事,它深沉它柔和,它散发着和九月那天的漫天尘土不同的明亮色彩。

原著是亲历9•11的孩子来旁白故事,Daldry就小心翼翼地把整个片子几乎都用孩子的视角来表现,而且做的真实且滴水不漏。

倘若不是因为这个敏感的题材,没有人会说它是感情诈骗谄媚学院,但既然触了雷区,影评人什么表现手法都不管你了,大把的烂番茄就往你脸上扔。

确实,9•11对于美国来说,是一场千年都不会被忘记的历史。

对于千千万万个家庭来说,9•11是一场永远都无法愈合的伤痛,它痛得那么深那么真,痛到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人都无法理解的程度,就像Oskar在片中不停地强调的那样:You wouldn’t understand. 可能对于这些人来说,特别响的确是一个可耻的令人愤怒的作秀,它的确打出一张令人最不齿的牌。

但是另外一个事实是,这样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少数。

我不管9•11到底给美国人带来了多大的挫败感和耻辱感,我也不想假惺惺地去说什么我理解你的痛苦之类的屁话,因为我不理解,我也永远不可能理解。

而和我一样的,世界上还有几十亿号人,都是这场悲剧的旁观者。

的确我们都看到了双塔倒塌的那一瞬,的确我们都看到了在灰尘和血污中挣扎着哭喊着的纽约人,的确在那一刻我们的心都揪紧了——但这些都仅限于“那一刻”。

可能我的立场很明确——这是恐怖主义的暴行,纽约人是值得敬佩的,也需要我们最大的支持——而不像我们这几十亿号人里还有在散布阴谋论的那些一样,但我无法虚伪地说什么我能苦人所苦,我会将这份灾难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上。

我可能在没人提到的时候根本想不到9•11这码事,我继续过着我庸常平淡的生活,充满欢乐,没有创伤。

而特别响的意义,在于给这个健忘的我,这个无法去感同身受那些废墟和尸体的我,一个更亲切的方式来领会这场灾难。

那些真实的记录,的确给我造成了震惊;那些对当事人的真实的采访,也深深地动摇了我的心灵。

但我还是需要一个故事,一个完整的故事,从头到尾地,能让我带入角色地,牵着我的手从十一年前的九月十一号开始,走过“他”也是“我”的几天,几周,几个月乃至几年,无论他痊愈与否。

这可能不是9•11里最凄惨的故事,而我确信我不需要也无法接受那种猛药,因为我无法在我平庸的生命中找到任何相似的能够让我产生投射的东西。

相比那些刻骨铭心的悲剧,特别响的一点一滴,都更能让大部分人产生共鸣。

可能在生命中失去了一些重要的人,也为之奋斗过想要记住,也最终接受了——孩子高于常人的痊愈力其实把9•11的苦难中和到了一个常人能够接受的程度,能够让我们泛着泪花地看下去,能够产生共鸣并记住这种共鸣,这就够了。

而我无法理解的是影评人的愤怒。

真正还在伤痛里的人,是没有力气站出来用最大的音量,且换着花样,炫耀着词汇,堆砌着修辞,编织着句法骂人的。

而偏偏是这些影评人挟9•11受害者自重,以为受害者发出良心的声音自居,拒绝去看相关题材电影里任何值得肯定的部分,一味闭着眼睛疯狂地摇着头说“我不看我不看我不看!

”可是那个九岁的孩子Oskar Schell已经走出来了,也有千万个9•11受害者已经走出来了,可能也会有些受害者在看了特别响恸哭一场后走出来了,将来时间也会抚平治愈它能做到的一切——而你们这些影评人,明明也走出来了,却在高贵冷艳个什么劲呢。

 2 ) 此间有你

《特别响,非常近》绝对是那种因为题材而被毁掉口碑的电影。

翻开烂番茄、IMDB上的口诛笔伐,非常意外的发现,大多数的指摘并不是直指电影,而是字字句句都在控诉:忘不了,忘不了,或者说至今仍难以释怀那个“worst day”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创伤。

9岁男孩奥斯卡的父亲在9-11中丧生,他无意中打碎了一个花瓶,里面藏着的是一把信封上写着“Black”的钥匙。

伴随着与父亲间的游戏长大的奥斯卡,将这当成了他与父亲剩下的唯一联系,并开始寻找钥匙背后的秘密。

从主题上,这更像是一个公路片,“寻找”是支持影片走了两个小时的逻辑。

但从内涵上,这个电影的伦理意义非常强,加上9-11的背景,故事有了更宏大的诉求——这才是影片遭致专业和非专业攻讦的最大原因:“你以为你这部两小时的小男孩儿话痨片能充分理解我们的伤痛;你以为你诉说的痛苦,正是我们历经的痛苦;你以为你能代表我们抚平那些伤疤……”十年了,美国人依旧没有准备好。

虽然原小说在2005年写就,6年后,第一个把他拍出来的不是美国人,而是英国人史蒂芬-戴德利。

英国人戴德利有两大法宝:一是捧出奥斯卡影后,《时时刻刻》让尼克尔-基德曼登顶,《朗读者》让凯特-温丝莱特圆影后梦。

另外,此君故事里的男孩儿总是让人印象深刻,《舞出我天地》的比例-艾略特,《朗读者》的伯格。

跟之前他故事里的男孩儿一样,奥斯卡也是敏感不安,不过奥斯卡更极致,他充满了信念也充满了攻击性,在自信如成人背后,席卷而至的不安一直排山倒海。

很多人不喜欢对于奥斯卡的塑造,觉得太外放的疯癫感,流于做作。

这其实是一个值得探讨不应盖棺的话题:如果不以这样表现一个9岁男孩儿的丧父伤痛,难道我们指望他真的像充满节制的七旬哲学家一样不露声色?

当然,有些细节的塑造的确有走过了之嫌,例如一场戏:奥斯卡回到家,看着电视里直播的9-11惨况,手上拿着杯子的他突然仆倒,跪在了地上——不得不说,这个细节实在太琼瑶。

这部电影最好的地方,是它的圆融得恰到好处。

当电影进行到最后,一切“寻找”的无功而返,会让电影观众深感上当受骗,一个半小时看着半痴半癫的小孩儿跟一个不说话的老头子满纽约瞎晃悠,就等来了这个?

这个时候,泪点撒出来,桑德拉-布洛克饰演的母亲,原来在暗中一直帮着儿子进行着这场不明所以的游戏,剑拔弩张的母子关系,在这场游戏的真相下得以修复。

这是去年好莱坞电影中,最顺水推舟最不着痕迹又最温情脉脉的峰回路转。

戴德利拍得非常善意,以至于在影片的最后,也不自觉得走向了合家欢的结局——黑人夫妇破镜重圆,奥斯卡一直在逃避的祖父重新回到祖母身边……听起来特别像圣诞档上映的《圣诞颂歌》什么的。

但因为这样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这也许是更让人接受的结局。

十年前的夏末,我跟同学在教室的电视新闻里看到飞机撞向世贸双子塔的消息,当时同学间流行着他们自己也不知晓的反美情绪,有些人觉得这真是一个好消息。

十年后,觉得,Sad story不过是sad story而已。

 3 ) 父亲节快乐

翻出很久以前看过的这些电影,我属于看过就忘的那种类型,可是有些东西扎根了似的,连根带起只会支离破碎。

一个人看了一次,幻想着自己是那个顽固到偏执甚至自私的小男孩。

后来让老公陪着我看,希望有个人能和我感同身受,他终于受不了我看一次哭一次,他问我何必要这样,于是这部电影成了我的禁片。

可是不管多久,一张海报,一张剧照,一句台词它始终能刺痛我的心,我知道这部被骂成狗屎的电影并不能打动多少人,只是我自己不想面对,不想要痊愈,不想要正面去面对。

八分钟能延续多久?

能说出来的伤痛都显得矫情,多希望自己也有这么努力过。

上次李四给我打电话,我受不了一点点负面的评价,我知道不完美,却想要拼了命的维护,于是我说有点忙,急冲冲挂了电话。

好多年没有回老家,不回去就意味着心里的那个人可能还在文绉绉的念着弟子规,或许是在画着我看不懂的画,不知道又去哪里整来一堆树根刻着根雕,种着花草,在木板门上写着一副文艺的对联,抱着水烟筒说吞云吐雾混乾坤。

我有着我的固执,我有我不想谈论的话题,我始终不肯放过自己,王八蛋才要安慰我!

 4 ) 不算是影评的影评

看的过程当中,抽泣声音此起彼伏的,中间我自己也数次落泪,尤其是Oscar最后一次发疯的时候,之后与母亲的一段对话逐渐揭开了秘密,那个数次抱住妈妈的镜头一下子把我击中,积累已久的情绪一下子喷涌而发。

走出影院的时候环顾了一下,来看的人几乎都是老人,从Oscar几次歇斯底里的呐喊中,我逐渐体会到911的痛,更从周围人的感觉中,体会到了911对一个社会的残忍,但是,它不仅仅是911而已。

我的观看点并不着眼于911这一事件的本身,虽然这是电影极为重要的导火索之一。

有人都说电影太过于煽情,导演在刻意操弄观众的感情云云,尤其涉及到911这一敏感事件,很难摘掉这顶帽子。

但是我觉得911并不是打动我的主要原因,或者说,电影恰到好处的通过个人的痛苦反应出911的伤痕,典型的以小见大,并且非常精妙,没有丝毫夸张之处。

我不知道他们认为的操弄在哪里,因为每个人的泪点并不相同,我自以为我的泪点算比较高的,但这部剧击中我的无疑就是家庭,亲情和成长。

这是我以为的主旋律,因为看这个故事,实在是太有代入感了,我似乎可以理解Oscar一切的所作所为,因为我似乎,就是这么个人。

在父亲逝世以前,Oscar还算是个健康的孩子,当然他还是有不少问题。

他无疑是聪明的,但也是早熟敏感的,并且还是胆小的(从秋千的事情看出来)。

他与父亲的过于亲密的关系似乎帮助他暂时躲过这些问题,担当worse day来临时,一切都躲不掉了。

从911当天到此后一系列的故事中,Oscar充分展示了他的个性中被爆发出来的方方面面。

他自闭,背负了父亲的答录机,秘密的小柜子,后来的钥匙和信封等太多秘密,他会深夜了睡不着,一个人哭,不断重放的父亲的遗言以及坠落的瞬间,他对一切的小心翼翼和恐惧,不信任公共交通,不敢走过一个摇晃的小桥,他要撒谎,同时也会自责,他还有自虐倾向,身上总是青一块紫一块的,他可以残忍的逼着祖父听完那段留言,同时有有种难以想象的沉稳对外人表现的丝毫情绪不外漏。

而且他又有种想象不到的坚强,执着的寻找钥匙,企图和父亲一丝一毫的联系起来。

这一切的一切,看似不可理喻,但却真真切切。

印象最深的有几个镜头,第一就是事发当天,Oscar躲在床底下,多么一个具有保护性的空间和方式,奶奶和妈妈都不得不低下来找他,当妈妈来时,他甚至完全缩到里面,这几乎每个人,尤其是小孩,面对无法承受的事情是的办法,缩到一个密闭的角落,躲起来。

这一个镜头,几乎凝聚了千千万万的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微妙之处,父母总是试图保护孩子,但是殊不知,孩子总是怕得到伤害。

另外一个就是Oscar离开家门,但是又趴下来对着门缝说,I love you。

简直爱死这个镜头了,因为这简直就是我自己会做的事情,总是忍不住去伤害最爱的人,但是又忍不住的后悔,以一个不管对方知不知道让自己舒心的方式去缓和。

这一刻,所有情感的复杂性被精细的放大,触手可及。

家庭情感,是我认为这部电影的重头戏,从父爱到母爱的巧妙转换,知道最终的结局。

一开始一直以男孩对父亲的怀念为主线,我一直觉得有点奇怪,因为光是父亲的离去,断不会折磨人到这个地步。

当然最终谜题揭开,是因为愧疚。

而在寻找钥匙的过程中,正如Oscar自己说的,离父亲越近,离母亲越远,他一次有一次的伤害自己的妈妈,正如他那次对话中残忍的说出,I hope you were in the building,他当然不是希望伤害母亲,而是因为母亲是他最爱的人,唯一的依靠,他才可以,并且忍不住去伤害他。

他当然不希望母亲在那里,而是因为,这对父亲的愧疚已经让他无法承受,似乎如果是母亲在大厦中他就没有必要面对这种愧疚了。

真是因为他的善良,他内心的柔软和细腻,造成了他对父亲如此大的愧疚,也才造成了他对母亲如此大的伤害。

这一切的一切,我觉得都能理解,有时候,有些人,就是这么傻,却自己还意识不到。

但这时候,一切的少年心思也比不过爱的伟大,母爱永远是最佳催泪弹,当Oscar歇斯底里的说出,妈妈,你不懂的,你不懂我内心有多挣扎,我有多努力的去变得正常。

母亲说,我懂我懂。

但男孩依然摇着头,你不懂的,你不会懂的。

我真以为这句话讲出了我的心声,大人怎么可能懂得孩子的世界的,孩子的世界你永远都想不到他有多痛苦,他有多坚强,他又有多天真。

但是这一次我错了,母爱战胜了一切,为了帮助儿子走出困境,她一家一家的拜访了儿子将要拜访的人,他告诉儿子,为了理解他,她得尝试着用儿子的角度去思考,于是她做到了。

是的,完全的理解是不可能的,但是母爱的付出是最伟大的,一切的隔阂在这种母子同时拜访过无数人的奇妙联系中渐渐消失,他们一切谈论着那些有意思的人,共同回忆着父亲的点点滴滴。

这个家庭,终于在父亲死后长时间的紧张关系中,重新融合了。

这里母亲的演技是无可挑剔的,把一个坚强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

说到这儿,又回到前面关于911的叙述当中,我的观点,这个灾难可以是任何事件而不是911,它并不影响故事后来的走向。

但是妙就妙在借助911把一个家庭的不幸放大成了社会的伤痕,就如Oscar不理解为什么素不相识的人回来袭击一样,遇难的人们每一个都有家庭,每一个家庭背后都有故事,而借由于、爷爷是二战难民以及母子寻找的过程中平常人的反应也象征社会逐渐走向治愈和光明。

影片的叙事方式和节奏也颇具特色,有几处出乎我的意料,首先就是隐藏小男孩愧疚的原因,因为光是父亲的死似乎不足以给他如此大的压力,而悬念也一再的留到和黑人大叔相遇的,对一个完全的陌生人坦诚了自己的愧疚,因为那一刻,人明明在的时候却无法接电话。

看似不可能,但却是就是这样,我自己就有类似的经历,当一件事情太难以承受时,本能反应就是逃避它,而且这种逃避发生多了,就变成一种钝性,我简直可以想象Oscar无法移动脚步而眼睁睁的看着大楼轰塌的心情。

因此,后来他只能加倍的 自责自己,渐渐把性格中的负面展现出来,知道聋哑爷爷的出现,似乎要把故事走向逐渐揭开男孩的心结,忽然爷爷的出走又把故事带向消极,随后又是急转弯的,black妻子把Oscar带向她前夫,故事逐渐走向高潮,殊不知,这只是揭开了另一个人的心结,而跟自己毫无关系。

走出大楼的小男孩无法抑制住自己的情绪,在家里狂怒的大叫,但这一切最终都被爱解决了。

节奏和起承转合可谓相当到位。

最后说到故事结局,在家庭逐渐回归中走向圆满,最终Oscar还是成功摇起了秋千。

其实我更期望类似rocket science 的结局口吃男孩最终还是口吃,但毕竟是911,导演终究还是不能太残忍,对于一个太过沉重的的时间来说,一个好的结局也许才是治愈大家的最好办法。

 5 ) 如童颜版真实,如童声般纯净

第一次在LA看到海报,而且还是在著名的Sunset Blvd旁的街角看到的,那双眼睛就直接戳到我心底,仔细读了海报上每一个词,就对导演和两位配角充满了期待。

影帝影后没让我失望,甚至小朋友也演出了那种无奈的泄愤与执着。

我想这个电影并不是关于人们本以为泛滥的题材的,他只是关于一种性格,一种爱恨情仇都无比强烈的性格。

痛在心底,找不到出口,就只能将伤痕留在肉体上,让自己知道我还活着。

对于逝去的人的爱,也久久无法释怀。

我的性格跟这个小男孩在很多方面都很相似,喜欢冒险,求知欲强,甚至有时比较偏执!

一种理性的感性,甚至会因为对一个人的爱而去伤害另一个自己爱着也爱自己的人;宣泄完了会后悔,也会因为一个声音、一个眼神而很久很久都无法自拔地自责,所以我能理解他的所作所为。

当然,我没有任何资格去宣称自己能体会他失去亲人的痛苦,我想,那份痛,我也许永远也无法承受...当他说出The phone rang时,我心如刀绞,疼到连呼吸都困难...但毕竟自己已经长大了,不会再像以前一样几个月都陷在里面;现在能更客观一些,把这种充沛而厚实的情感化为对电影的欣赏,对每一位参与这部电影的人的致敬,感谢他们的诚意。

我喜欢这个导演,看完这部电影的感受,就像拾到一份美好,所以就在心间特意为它留出一处,封存起来,不允许任何人去玷污。

上一次有类似的感受,好像正是The reader. 我欣赏导演选剧本的能力,他拍过的电影,总是让我想去读原著,延续那份情感。

看完电影,留下的是一个印象,一个感觉,并不是无比理论的摄影、美学等等。

对于那些看完就对电影冷嘲热讽、嗤之以鼻的人,我只想说,我能理解你们的性格没那么感性,没那么细腻,但请你们尊重别人的感受!

也许你们看到什么都想理性解剖,但这世间最真实的情感却是说不清的,它只是一种感觉,如果什么东西都能解释清,那为什么人类是唯一会流泪的动物呢?

最后半小时,再一次真切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无条件的,最美好,最强烈,最伟大的。

但请你们不要再去说导演“利用”了什么什么,在我看来,他只是诚心诚意地想讲好一个故事,而他做到了!

与那些非要把作品献给谁,非要拍无聊题材挣钱,非要用自己的作品向偶像致敬的人相比,讲故事才是电影最原始的动机,而现在又有哪些人真正愿意去做这么一件看似简单的事情呢?

除非你的心如童颜版真实,如童声般纯净。

电影里的音乐真的是紧扣心弦,甚至心脏每一次跳动与弦乐旋律的每一次起伏都无比贴切。

所以,我留在影院看到电影最后一帧。

看到字幕时,那一系列的Black给我的感受正是整部电影带给我的感觉,一份心生怜悯的温暖。

有些电影,总是想刻意去撞击一个人的心坎,来“赚取”泪点。

但事实就是如此讽刺,抱着这个目的的人往往连心门都打不开,即使大家流泪了,但走出影院也许不到一天就能回到现实中。

而平实的手法叩开了心门,但他们选择不再走进去,只剩余波在心中震颤,那就是最真实的感动。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这种美好。

我愿意继续做一个情感起伏极大的人,纵使比别人更痛苦,但也比别人更幸福。

回头看,这世间,我来过了,痕迹不用留给谁去看;自己心底里有条路,让在乎的人能走进你的心底,这就够了。

 6 ) 第六区是个什么鬼地方?!

哦,鬼子又来卖概念了。

美国的第九区(51区)、日本11区,现在冒出了第六区?

纽约有5大区(5 Boroughs),分别是曼哈顿、皇后、布朗克斯、布鲁克林和斯塔滕岛区。

那么有意思的, 我刚刚谷歌了一下,有人问纽约的第六个区在哪儿。

================Oskar在一开始就自述了一大段,在00:03:51处他说——寻找第六区是最大的一次挑战。

而在片尾01:58:30,Oskar终于找到父亲留给他的字条,上面写有——你证明了第六区的存在。

那么纵观全片,第六区不是真实存在,至少不是钢筋混凝灌注的城市区域。

他是精神层面的一个层次,好比我们的“世外桃源”。

看来不得不说到911,奥巴马说过,911带来创伤、毁灭和充满伤痛的回忆,同时给美国和美国人民一个机会实现前所未有的团结。

Oskar走的路几乎遍及纽约大部分区域,人们有冷淡、抵制、排斥等一系列反应,就连联系他和blue vase的Abby Black,初见时也没给好脸色看。

这里有一个对比,第一次见Abby Black时她在和丈夫吵架,而结尾处收到Oskar的信是两人分明已重归于好。

挂着钥匙满城跑的Oskar找到自己谜题的谜底时,也让周遭受他影响的人感到日子愈加美好。

这是否就是钥匙终究寻找到的锁?

片子没有给出William Black从他父亲那里究竟得到了什么。

但这不重要,物质的馈赠怎能比得上遇到一个执着追随父亲留下的谜题(他认为找到谜底就能离父亲更近)并和他有一样遭遇的孩子更来得有意义?

——这一过程本身就是自我发现,并自我实现。

Oskar失去了父亲,却重新得到了祖父和母亲(说重新得到也是精神方面的认同,母亲尤是)。

——是否就好比美国人失去了双子塔,却重新审视自己并得到更多相互抚慰的亲邻。

期间也有彷徨、懵懂、泄气、发疯、做过傻事也做过蠢事,但最终不还是走出精神困境了吗?

Oskar是否就是美国的象征?

独立、霸道、专横、经历过萧条和滞涨,但最终也会像Oskar一样有看到希望?

——“哭泣可能会持续一夜,但欢乐会在明早到来。

”——是一个该let it go的时刻了,一开始的不愿放手、偏执、仇视等一切都是该放手的时候了。

所以说或者,第六区就是每个美国人(或纽约人)在经历过灾难洗礼、摸爬滚打后,重新审视自己而获得的心灵的希望之所。

钥匙的另一端就是奇迹。

有人说讨厌他疯癫的样子,个人觉得他不疯癫,只是偏执,但从一开始我们就能看出这小子不是一般嬉笑打闹的9岁小学生。

或者他多多少少有阿斯伯格综合症(Asperger Syndrome)以下称AS. 临床上AS患者表现是什么?

借用维基来看:社交困难、沟通困难【和母亲】、固执、兴趣狭隘、重复特定的行为、情绪不稳定。

又或者——离群、孤立,往往以异常及奇怪的举动去接触别人,自我为中心【咆哮、大半夜逼祖母用对讲机和自己交谈】,喋喋不休地向听众“演说”(通常对成人)【和爷爷】内容是关于他的嗜好或与众不同的狭窄话题【吵闹地、信息过量地、细节地说明他和472个姓Black的人接触】;表现对交朋友和与别人见面的兴趣,但这样的愿望却常因为他们笨拙的交往技巧和不明白别人感受【对Abby Black说我能吻你吗,以及强制拍照】(如厌倦、急于离开、需要隐私)导致交往失败。

我不敢说他是否真的有AS,但至少有这样的性格。

对于Oskar,本人的感受很简单,他长大或许能当哲学家。

有一段半夜他站在母亲床头,强迫母亲说他死了之后不要埋,这时已经触及哲学的终极话题——生与死。

每个人都要死,每个人都逃不过厄运降临。

母亲以哄小孩的方式说你不会死,你能活很久,这种东西谁又说得准呢?

Oskar这里似乎能看透生死,理智地看待死?

父亲的墓里不过是一个空盒子,他已经开始思索意义这种东西而不是表象的满足。

呼应了小说的主题之一——死亡。

PS 有人吐槽片名,根据Jonathan Safran Foer同名小说改编,片名也是书名……PPS 整片看完我没哭,我也不知道为毛要哭,哭不是卖点,哭也不是拍片目的,当然如果你亲身经历过911或者失去亲人触景生情可以理解。

但为哭而看不如看苦菜花,整体导向是放下并重新启程,let it go是主题,那么一个怂孩子都放下过往,重新开始生活,你还有什么放不下的?

 7 ) Leap of Faith

一流的剧本,一流的表演,而且不管影评人怎么尖嘴毒舌地说导演在近乎剥削般地操纵观众的情感——Stephen Daldry成功了,他会让你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地流泪,直到你双眼干涩浑身无力头昏眼花。

这是一部关于失去的电影,与其说感动我们的是电影,不如说感动我们的是失去,寻找,以及那跨越恐惧的纵身一跃。

再一次,也许有人不喜欢这种“藉由元素堆砌所制造的眼泪”,但是电影难道不是移情的艺术?

为什么引发“思考”的电影就是好电影,而触动“情感”的就是老套煽情片呢?

评论界一贯的精英主义态度其实毫无头绪、也毫无民主可言。

当然,负面的声音很大一部分也出自于“911电影反感症”,有些影评人自己在精神上都没有迈过911这个坎儿,Extremely Loud这样的电影自然会成为刀下之鬼。

反正我的意思是,如果你平时是摸着大媒体影评的石头过河,那么……well,小心点,这次可别像故事里的小马一样踏错了步子。

关于表演:演Oskar的小演员Thomas Horn简直就是为镜头而生,Oskar这个角色比普通的小可爱、小机灵要难把握得多,但是他的表现成熟而经得起推敲。

Sandra Bullock在沉寂一段时间之后的又一次精彩表现,那位沉默、坚强而温情的母亲几乎每场戏都动人心弦;Tom Hanks、Viola Davis、Jeffrey Wright和Max von Sydow都戏份不多,但都光彩夺目,尤其是Wright最后的自白真真让人心碎。

这种电影有了强大的卡司就算是抓到了一手好牌,打得好打不好最终都是会赢的。

这部电影并不那么想要告诉你很多东西,它只是在透过并不复杂的剧情不停地重复同一句话:我们一直在寻找那个属于我们的谜题的谜底,但一路上我们找到的都是别人的故事,解开的都是别人的谜,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重要的不是谜底,而是寻找路上的喜怒哀乐,那些我们找到了的东西。

每个人都有一把钥匙,但这把钥匙开的却永远不是自己的锁。

但是你要明白,当你的钥匙找到主人,你心中的锁也就解开了。

以及,最重要的不是挽留,而是放手。

Someone who doesn't believe in miracles ends up taking a leap of faith...Because there's something so 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To our heart.

 8 ) 旧时光陌生人和文艺梦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梦想:背着包去寻找,遇见不同的人,讲自己的故事,听他们的故事,用相机记录下他们的模样,把回忆装进一个好看的手绘的本子,若干年后给曾经的人们写一封平淡的催人泪下的感谢的信,来纪念曾经一起陪伴的时光。

你好,陌生人。

你好,旧时光。

无非是想要这样的回忆。

如果主人公穿着棉布长裙白球鞋没穿袜子戴着银手镯,那就变成被西红柿砸中的安妮宝贝。

如果主人公穿着Dior背着Gucci忧伤地用45度角仰望了天空,那就变成了被俯视的郭小四。

如果主人公一不小心被车撞了被雷劈了被时光隧道圈住了,那就变成了从新奇走向恶俗的玛丽苏穿越。

崇拜着凯鲁亚克的人们更中意行走而非旅行。

膜拜着陈老师的人们梦想着旅行而不是旅游。

流浪。

寻找。

自我。

意义。

梦想。

旅行。

行走。

故事。

陪伴。

孤独。

这样的词成为心头好。

就如同单反,登山包和手绘书。

用多用滥之后就被指责为矫情,装逼,文艺。

文艺被大众化之后,原先青睐它的人们就指责后来效仿者为小清新。

这不过是为了撇清自己的根正苗红。

但是,不管多么鄙视文艺鄙视小清新的人,心底里也不愿意过一地鸡毛的普通日子吧。

这片子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文艺片。

镜头,台词,色彩,故事。

那本厚厚的记忆书。

那些陌生人的片段。

那堵红色的斑驳的墙。

或许导演编剧和小男孩都用力过猛而让整部片子都变成夸张的舞台剧。

但是电影不就看个感觉么。

看别人的故事,流自己的眼泪。

PS一下,电影这玩意儿,就算全世界叫好叫座,你也不一定喜欢。

就算全宇宙骂声一片,我也可能视若珍宝。

不过是个口味问题,没有必要上升到品味。

口诛笔伐不过是为了给自己贴个了不起的标签,否则在心里默默鄙视就好了何必要说出来。

 9 ) 一点碎碎念给个交待

离开电影院的时候,何老师说了句:你觉得怎么样?

我就愣住了。

不知道怎么回答。

好吗?

我并不喜欢这个故事。

不好吗?

好像我有被感动耶。

矮油,是不是哭点很低?

很不可理喻呢?

一部电影,想让观众哭再容易不过了,谁还没点心事想找个借口哭一哭呢?

哭点何其多,不怕碰不到。

但,感动观众并不能改变故事的不合理性,甚至是荒谬。

9·11罹难的父亲和一个社交恐惧的儿子,还有一把钥匙,加上有些莫名的祖父情节,这个故事太不能够让人满意。

亲情牌是我的软肋,每每中招都是心甘情愿。

没错,我有点想家,有点想爷爷。

而其实,更让我有些难过和害怕的是,会不会我所一直找寻的,如同那把钥匙,也根本与我毫无干系,而这个瞎折腾的过程,到底能给我些什么呢?

到最后,是不是连过程,也不值得被记忆?

 10 ) 执着者的感情与成功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始工。

每一次震惊国家、乃至震惊世界的灾难,其余波往往要历经很久的时间才会略微平息。

而余波,正是非常多的作家或者公知,在创作、在反思。

在9•11袭击之后三个月,美国文坛名宿唐•德里罗(Don DeLillo)在《哈珀斯》杂志撰文,指出报纸和屏幕上充斥着爱国主义的9•11叙述,它们其实并不真实;小说家的职责应该是书写一种“反叙述”(counter-narrative),去讲诉主流叙事背后不为人知的小人物的9•11,去赋予那曾有肉身嚎叫和坠落的天空以温情和记忆。

于是,与9•11袭击有关的小说愈发多了起来。

而这本《特别响,非常近》便是其中独特的一本。

它的独特所在,即这本书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去表达在经历了巨大打击后,人们是如何慢慢走出来的。

而这本书的作者乔纳森·萨佛兰·福尔却不这样认为。

他说,他只是写了一本青少年小说。

《特别响,非常近》的主人公奥斯卡只有9岁,他是他的家庭中唯一一名在9•11袭击前夕,听到父亲的5则电话录音的人。

当时,他没有勇气接起电话。

父亲的电话录音成了奥斯卡心中既宝贵又充满了悔恨的记忆。

9岁的男孩的心里话也不见得可以轻易表达。

9•11袭击渐渐远去,奥斯卡似乎恢复到像父亲没有离去前一样,充满幻想、欢笑。

然而,当有一天,奥斯卡无意中在他父亲的壁橱最高一层搁板的蓝色花瓶里,发现父亲留下的一把钥匙和一个叫做布莱克(BLACK)的、写在信封上的姓氏时,他意识到自己应该弥补之前的遗憾。

奥斯卡偷偷买来一张纽约地图,查询到纽约市所有姓布莱克的人。

一个九岁的男孩被允许每周末在五个区奔波,以字母顺序打听216个电话簿里列示的“布莱克”。

起先他步行,出发的时候还带着他的小手鼓,因为当他紧张或者恐惧或者害怕的时候,他需要不断摇着他的小手鼓。

奥斯卡说,“因为这帮助我记得,即使我穿行于不同的街区,我还是我。

”这便是他接近其死去父亲的特有方式;而奥斯卡接近其活着的母亲的方式则是:当她准备出门时,帮她拉上裙子后背的拉链。

奥斯卡的母亲知道儿子的行为吗?

是的,她知道。

她常常沉默着偷偷地跟在奥斯卡身后。

她没有去阻止他,也没有叮嘱他。

而是这样陪伴他。

但她没有让奥斯卡知道。

这无疑同样让人动容。

《特别响,非常近》被拍成了同名电影,在2012年上映。

其中有一个情节让人难忘。

奥斯卡在寻找布莱克的历程中,认识了姓布莱克的黑人女子。

这位布莱克生活的并不幸福。

当奥斯卡第二次到达她家时,她正在和自己的丈夫因为离婚而争吵。

丈夫夺门而出。

布莱克瘫坐在楼梯上垂泪。

奥斯卡举着一张被他们争吵中扔在地上的明信片、小声地问,“这个可以给我留作纪念吗?

”布莱克点点头,搂着奥斯卡轻声哭泣。

每一次流泪、每一种悲伤,似乎都在反衬9•11袭击所带给人们的极大冲击。

这种伤害,就算时光也无法抚平。

但回到之前提到的“独特”——作为孩子,一般都是被社会定义在边缘、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认知。

这或许与孩子缺少太多成人具备的能力,比如大范围的行走与观察、大量的信息的收集与处理、甚至是性,性与成人的感情世界的关系复杂到无法言说。

而这也是这本小说的厉害之处。

用一个孩子的视角,圆满了一个国家的悲情故事。

作为9岁的孩子,奥斯卡的执着让人惊讶。

也许会有人怀疑,怎么会这样执着?

但这绝对是乔纳森·萨福兰·福尔的切身体会。

“他把一张空白的纸放在面前的桌上,用他的笔写下这些词。

”这是保罗·奥斯特在《记忆之书》中写下的开头。

十几年后的一天,他收到一封来自另一位美国青年作家的信,不是索要签名,仅仅希望得到一张他用以书写下一部作品的白纸。

奥斯特给了他。

年轻的美国作家就是乔纳森·萨福兰·福尔。

他还向多位知名作家索要白纸,海伦·德维特给了他一张会计纸,苏珊·桑塔格寄了张信纸给他,而乔伊斯·卡罗尔·欧兹给了他一张对折的废纸……弗尔把收集来的白纸小心装裱好,挂在客厅。

   这样的经历,让《特别响,非常近》反衬出一个孩子的执着的力量。

而这一切并非乔纳森·萨福兰·福尔哗众取宠的行为艺术,而是这位生性内省、怪异、天马行空、11岁时不把一张1984年美国奥运体操队照片放在枕头下就睡不着的作家本性。

这些空无一字的白纸,正是每一部小说开始之前无法穷尽的可能性。

它们是空白,它们可以是一切。

每一位写出令人赞叹的小说的作家,都是饱含着丰富情感的。

而乔纳森·萨福兰·福尔,则更多的是一种执着。

因为没有阅读过他的其他作品,所以无法对乔纳森·萨福兰·福尔进行更丰富的表述。

但从他的另一部作品《一切皆被照亮》的故事梗概来看,乔纳森·萨福兰·福尔无疑乐于挑战二战、毁灭、灾难等题材,也同样大胆尝试对于犹太民族和二战的反思。

凭借《特别响,非常近》,乔纳森·萨福兰·福尔成为了本人很喜欢甚至想模仿的作家之一。

---欢迎关注敢看敢说的原创公共微信book-life

《特别响,非常近》短评

一直没理解电影名字的含义

8分钟前
  • Crazy 太阳
  • 推荐

煽情片,后半段没法看,又杂又乱。

13分钟前
  • 狂接舆
  • 还行

最近看的家庭干嚎剧好多啊。Max von Sydow加了点分。

16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又是一部借911揭伤疤再治愈顺便洗脑美国精神的主旋律,桑妈+汉爷亲情献礼奥斯卡...哦,我说的是奥斯卡奖

19分钟前
  • Chandler
  • 还行

交给纽约的成年人自我疗伤就行了,小孩子懂什么,反正横竖都能长大。

23分钟前
  • Shy
  • 推荐

三星半。小男孩找寻的东西没有意义才是对的,正是这样,在最后才能回头认识到真正重要的,是他找寻的过程,正是这样,身边至亲之人与自己才终获得救赎,走出创伤。除了那个悬念,真正特别响非常近的,是你平时没有注意到的至亲之人的默默关爱。

24分钟前
  • 月球漫舞者
  • 还行

期待越高失落越低。名導演+影帝影后。911喪親之痛老掉牙了拍的也無新意一直賣關子。小男孩選的很一般。

26分钟前
  • vivien
  • 较差

在极其烦躁的心情下看的这部片子,不是很喜欢前半段的节奏和剧情,一直到后半段老爷爷出现才觉得好看起来。虽然戏份不算多,一句台词也没有,但不得不承认冯·西多的演技真的很棒,希望他可以拿到今年的奥斯卡最佳男配。

30分钟前
  • Never-land
  • 推荐

中规中矩。那孩子太不孩子了。就是一个少年唐僧。

33分钟前
  • kindsos
  • 较差

父子救贖戲碼,稍over了一點,尚佳

35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推荐

太做作了

40分钟前
  • 很差

不幸被击中泪点。借助创伤的动机引发大面积治愈,这样的题材绝对值得影像化。虽然原著的贡献很大,但这不能忽视包括小男孩在内的一众演员的高水准发挥。戴德利回归到最初的男孩成长题材,自然让其保持一贯的细腻和动人。

45分钟前
  • 怪盗巴金斯
  • 力荐

其实我正在看············分了20次还是看不下去···可是听说有是好片··············

46分钟前
  • 袜子民大
  • 较差

完全Get不到泪点,小孩是演得很用力,但是怎么都是一种演的的感觉。

49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还行

凭什么说不好 2013-01-21

53分钟前
  • 你大麻分vb一半
  • 推荐

我讨厌电影中失控的男女主角,并进一步延伸到对自己冷漠状态的讨厌。此片除了煽情成功的结尾,没心没肺的我实在不能接受这个哭喊吵闹的小男孩,甚至几次都想对着电脑挥拳过去。还是个人原因,即便相当喜欢电影中的情感浓度,也常会一边揪心一边享受某种情绪,可完全不能接受以这么外的样式去表露。

55分钟前
  • seamouse
  • 较差

终于知道某小姐为何无视Stephen Daldry的新片《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了。歇斯底里神经兮兮的小男孩从头到尾的做作,ENDING处老套的煽情桥段妄想以此骗取观众的泪水。殊不知铁石心肠者如我在荧幕暗去时只想着,要是秋千在至高点断掉,Oscar摔断个脖子的结局或许还可以接受吧。。。

59分钟前
  • Sin
  • 较差

这尼玛完全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中年人意淫的产物吧!那个孩子会这么龟毛!

1小时前
  • 摩鱼
  • 较差

当我看到这个小男孩用伤害他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的时候,我真想一个巴掌摔过去。是的,当我们觉得别人不可理喻的时候,要表达自己的强势,有时候显得多么苍白。可是电影中的每个大人都不是这么对他的。他妈妈,他爷爷。所以时时让我们感到震动,感动。这段冒险,他长大了。

1小时前
  • IRA
  • 推荐

感人至深!或许人们的懦弱都是可以被原谅的,只要你有勇于自我救赎的勇气。

1小时前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