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看Gravity的前一晚,和V吃饭,当聊到什么样的人是值得交往恋爱的这个话题时,我们一致认同,什么样的人其实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这个人最基本的品质:正直、诚实、勇敢。
第二天我去看了电影,没想到这样的太空电影正中我泪点,整个抽泣哭肿了双眼,今天意犹未尽买了IMAX看多一遍,回来细细想电影中让我感动的种种。
作为桑粉之前一直对于桑婆背负第一水后的骂名有苦难言,而这一次的表演真是扬眉吐气。
在电影中桑婆的角色叫做Stone石头,她像石头一样坚硬无比,精英专业,固执倔强。
作为女性却拥有一个男人的名字,比男人更加拼命工作,她是石头,但内在的伤口却从未癒合,一次一次的结痂把伤口包裹起来,变得跟石头一样坚硬。
直到这次巨大的灾难降临的时候,她被Matt拖着飘向联合号的时候,石头般的坚硬外皮才慢慢脱落,里面的她如果婴儿一样柔软脆弱,也揭开了她的第一重身份——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
接下来迎来了影片的第一个泪点,Matt选择放手换取Stone回到联合号救生舱的机会,从灾难发生那个moment起,Matt扮演的就是母亲的角色,带领着Stone寻找逃脱的机会, 而Stone在整个过程中犹如婴儿依赖母亲一般依赖着Matt直到Matt牺牲。
当Stone成功到了联合号太空舱,脱去宇航服,Alfonso用了一个绝妙的镜头暗示:犹如蜷缩在母亲子宫内的胎儿一般的Stone。
之后Stone就像新生儿学步一样要第一次驾驶飞船去天宫一号(Matt在牺牲前给做的拯救方案),但这一次遇到的挫折让Stone陷入绝望,她想到了自杀,这时Matt的母亲意象作为精神层面的活动再次出现,激发了Stone对于生存的强烈本能,人类最宝贵的品质之一勇敢帮助Stone再次接受挑战,在这里Stone终于完成了对于过去伤口的洗礼,她对Matt交代给在天堂女儿的话再次让我泪崩。
接下来在联合号救生舱和神舟号返航仓两次出现神的意象(一次时耶稣一次是弥勒佛),这里的神我觉得更多的是自我的精神世界的暗示,Stone在这里已经完成了蜕变,精神层面的勇气让她真正的坚不可摧。
影片的最后Stone回到了地球,从沙地上挣扎着爬起来,像还不会走路的孩子一般慢慢蹒跚着迈出第一步,这一步也真正意味着她的重生。
她不再是一个只有精英专业的石头,而是拥有珍贵品质的人类之子。
最后的最后,Alfonso把电影献给了他的母亲。
女猪脚超牛掰,一个人撑满90分钟。
帅哥在很早之前就死了,闪回时一口老血喷出,美国人真是难死啊!
边上的小盆由被吓死,抓住他爸狂问那是鬼吗?!
女猪脚一个人毁掉美国,俄罗斯,中国三个空间站,堪称史上最牛。
宅男很不幸福,90分钟里45分钟女猪脚都在喘,可惜她不是scarlett johansson,喘到气短宅男都high不起来。
算了宅男不会去电影院看的!
看完电影只想说,阿姨你不要再喘了。
制片商,你们干嘛不让scarlett johanson 喘!!!
不幸福!!!!!!!!!!
在《阿凡达》将iMAX+3D的浪潮推广到全世界之后,每年都会有此类的电影问世,无论是先期制作还是后期转制,iMAX+3D的技术逐渐为人接受并表现出强大的视觉和听觉感染力。
只是,在看那些iMAX+3D电影的时候,我总是忍不住会想:这个镜头一定要以iMAX+3D来呈现吗?
iMAX的优势:巨幕,足够广阔的荧幕空间能够承载更多的画面,进而带来更多的信息量,坐在iMAX影厅的任何一个角落,都不会有太强烈的偏离感,尤其适合表现广阔的空间以及长镜头效果。
3D的优势:立体感,带入性更强的立体效果,让人体验到真正的身临其境,尤其是那些看着从荧幕冲向自己的镜头,恍惚间自己会有想躲避的念头。
事实上,这部影片所呈现的,就是把iMAX+3D的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
iMAX: 你所看到的,是从地球之外看地球,在宇宙看宇宙,浩瀚星河,苍茫大地,汪洋湖泊,跟随着摄影机,这一切都看的是那么真切。
看着太空飞船从屏幕的右上角缓缓飞入,俯视地球时留意到边角上明亮的月球,面对寂静而又漆黑的太空,我们所能做的,是敬畏,是赞叹,是惊异。
这一切,此前只有在科技馆看环形iMAX屏幕的星河时才能看得到,然而电影所呈现的,远远要比科教片更细腻、壮观。
3D:想体验失重吗?
请跟随桑德拉·布洛克一起,去体验360度的失重效果。
虽然有些头晕目眩,但是这是真正的3D体验。
无论是从荧幕飞出的太空碎片,还是桑德拉·布洛克第一视角的上下颠倒,这一切都仿佛发生在我们周围,四周黑暗而寂静,我们也置身在宇宙之中,上下颠倒。
看完之后我一直在想:或许,这就是我们新一轮“向太空进军”的开始,探索那个人类一直未知的领域和世界,探索那些真正在孩提时就魂牵梦萦的宇宙。
这是既《2001:漫游太空》之后最好的太空电影,这是一个新时代的起点。
此外,90分钟的片长非常紧凑,最后的结尾恰到好处。
仰望星空,脚踏大地,在这部影片里,一切都做到了。
如果说每年都有几部被影评人吹上天的大烂片,这就是其中之一了吧。
真是受不了这帮土鳖的品味了,从前那些「尚未上映,好评如潮」的影片我就不和他们计较了。
但是这样程度的特效也一惊一乍的,你们逼格真是越来越低了。
什么开创了4D视觉新纪元啊,整个过程都融化在太空深处的宁静里啊,探讨了人性深处的救赎啊,看完电影整个人都飘了起来啊……这种话听多了我都差点要信了,直到今天被拖到IMAX里看了一通,便不得不感叹,真群人真是越来越不讲究了。
虽然影评人土鳖,不过也知道这片剧情是硬伤,于是这帮人又开始忽悠,剧情是略微薄弱了一点,要大家降低对剧情的期盼——不要过分执着于剧情,关键还是看画面。
被他们这么一说,我都动摇了:我真的不是去看毛片的吗……但是我还是决定先说剧情,特效咱一会儿再说。
其实看完预告片我就清楚这片子的尿性了,一般情况下,现在电影的全部精髓都会放在预告片,但是本片竟然预告片都可以剪得跟一个风光片一样,所以一入场我就抱着被无聊致死的想法。
也许是因为有了这种赴死的觉悟,比起毫无新意的特效来说,剧情中竟然充满了自带吐槽的小亮点,如果忽略剧情只看抖机灵的话,本片简直就是诚意之作。
首先是IMAX的巨幕倒计时,如果你是来看特效的,那么看完这段你就可以走了……那么接下来,我们开始说剧情。
反正是全片只有两个演员,前三十分钟全靠乔治克鲁尼的单口相声撑场面,一旁的阿三宇航员靠口音怒刷存在感,搞得我一度以为一会儿要从国际空间站里蹦出一只老虎来。
而女主角桑阿姨虽然乍一看不错,但是年近五旬实在是不能细看,然而导演似乎跟她有仇,拼命给超近距离特写,全片大半时间,观众们都在IMAX银幕上看她两层楼高的大脸,你特么逗我,说好的特效呢!?
之后桑阿姨就一直在表演:如何用英语把感叹词喊出四个不同的声调,啊……啊……啊……啊……尼玛这急促的喘息、销魂的叫声是怎么回事?
后来听得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了……不是说好了要直达内心深处的宁静吗?
等等!
我看的真的不是毛片吗?
等克鲁尼走了,就开始了中间三十分钟就是漫长的无聊时间,大家都等着听克鲁尼的返场相声,但是偏偏迟迟等不到,期间我旁边一哥们趁机出去上厕所,回来感叹道「这女主角还没死呢!
」,于是我这一小片就笑场了……一直等到克鲁尼回来打酱油送鸡汤,也许是太无聊,我后头一对情侣忽然大喊:「在一起!
在一起!
」,卧槽,你们够了,整个影院都笑场了……之后和所有企图拔高逼格的影片一样,救赎的老套剧情如期而至……当然为了显得有深度,前后呼应,自然就要配合上些宗教式的隐喻啊,子宫式的睡姿啊,航天式脐带啊,智商还童学狗叫啊,溺水啊,以及上岸后蹒跚的步伐象征新生啊,影评人就指望靠这些收割他们的节操呢,不跟他们抢饭碗了(此处应有掌声),在此按下不表。
终于,到了最后三十分钟,女主来到了我大中华的天宫一号(哦,对了,你知道她是靠什么到达天宫一号的吗,一个灭火器哦,你猜天宫一号里会不会藏着一只瓦力呢?
),于是就开始各种内涵笑话了(嗯,也许这里才是正片,看着有一种误入银魂片场的错觉):太空舱里漂浮着乒乓球拍(是的,我们中国人爱死乒乓球了,其实咱们的秘籍都是在太空里研究出来的)、杂交水稻(什么!
长得像大蒜?
嗯,我们就是在装蒜来着)各种乱入,最后还发现神舟号的返回舱还和老毛子联盟号的按钮位置都是一样的(导演你太保守了,其实我们的神舟号是俄国贴牌生产的,呵呵),别急,还有更神奇的,在完全看不懂中文的情况下,女主角竟然顺利地让神舟飞船进入了返回轨道(整天听人抨击我朝产品没有人性化设计,这不是人性化是什么,苹果什么的都弱爆了好吗?
)。
最后女主角终于迫降了,也秉持了美国人一贯的超人气质(咱们训练了好几年的优秀宇航员,落地后几个小时,因为失重超重的反复折腾,站都站不起来有木有啊,又是搜救队,又是身体检查有木有啊),落地后女主角不但没有任何不良反映,还机智地打开了舱门,欢快地游起了泳来,直到这里,我才终于确定自己看的确实是一部科幻片。
其实以上都还不是最大的槽点,大家还记得事件的起因吗,是老毛子拿导弹打爆了自己的卫星对吧。
其实最近几年确实有个国家用导弹打了卫星,只不过不是俄国罢了(导演,你究竟是有多喜欢中国啊!
)。
至于一直在吹牛皮的特效,我确实不想多说,技术是到位了,但是无奈本身那活儿只有两寸长,技术再好也是白瞎,靠纪录片班底来制作商业片是不足以糊弄观众的,对这群没看过纪录片的土鳖影评人,你们爱咋咋地吧。
当然,也许这片子主要就是特效公司赞助的,宣传片嘛。
但是以上这一切,都拯救不了这部被影评人吹上天的大烂片。
唯一的一星,留给开创式的镜头运用,完毕。
对于阿方索•卡隆的印象,在《地心引力》之前,我也已经停留在《人类之子》那震撼的长镜头和最后孕妇与女婴如救世主般来到人间的神圣意境中多年。
终于,在《地心引力》中,我再一次欣赏了这位诚意打磨电影的导演的新作,很遗憾,没能在3D IMAX的环境下体会这部电影,但是又感到不太遗憾,因为,如同《人类之子》一般,阿方索在电影的技术环节上依然细心打磨,勇于开拓,但是不变的还是电影中带有的人文关怀和特别的意境,《地心引力》,这是一部特效技术上出色的电影,更是一部有情怀的电影。
从来没有一部电影因为仅仅特效做到极致而在电影史留得大名,《星球大战》系列的建模和太空特效确实在当时令人叹为观止,但是让其成为一种文化的更是其完整丰富而又开放性的宇宙观,是跌宕起伏的史诗故事和人物情感。
而《指环王》三部曲的特效确实宏大而壮观,但是让其令影迷和书迷都激赏的地方更在于电影对中土世界的还原,那一个个性格鲜明的角色和整部电影充溢其中的英雄主义古典美。
反观如《变形金刚》,卖拷贝就知道爆炸爆炸爆炸,再添加些他自以为幽默的低俗笑话,每部影片当然都卖座,都引人观看,但是结果却是变形金刚系列玩具形成了文化,而有良好基础的电影却只是成了烟花特效爽一把就忘的快餐。
而就《地心引力》来说,它的特效给人特别的感觉,不是壮观、刺激、宏大、激烈,而是――美!
是的,看起来,整部电影以浩大的太空为背景,而实际上又像始终围绕地球一个背景的“室内剧”。
但是,就是宇宙、地球、人,三者的空间感被阿方索塑造出了美丽的效果,蓝色的地球,闪动的极光,还有最后空间站解体进入大气层的美丽的毁灭与新生同在的奇观,都让人感觉一种激赏又平静的美。
我这两年来也喜欢翻翻天文的科普杂志,当看到那宇宙种种星云、彗星、星系的照片时,就如看到《地心引力》一样的感觉。
看到片中无限太空中的地球,那种美让你感到赞叹,同时又感觉到人类与自己的渺小,因而又带给人一种平静,我喜欢这种感觉。
《地心引力》的特效固然美,但是它可不仅仅是一部BBC或者Discovery风格的风景片,人文的元素贯穿始终。
桑德拉•布洛克扮演的斯通博士是片中的核心人物,也是几乎唯一的主角,虽然开始阶段乔治•克鲁尼陪她一段,后面又精神陪伴一段,但是,整部影片更是斯通博士的个人求生传奇。
类似的电影表演,我们常常称之为“独角戏”,但是实际上,纯粹的“独”角戏很少,《老人与海》的老人实际上开始与大鱼,后面与鲨鱼一直在配戏,激发他那孤独中抗争的力量。
《少年派》的少年与心中虎一直不停互动,为人性的矛盾与残酷打下坚实的伏笔。
《荒岛余生》中,汤姆•汉克斯那是真孤独,可是不,他自己也要闹腾个排球Wilson,体现着他内心对生活的留恋和家人的想念,而无数观众也在Wilson被吹走时,与汤叔为一只排球泪流满面。
与《地心引力》同年上映的在海里折腾的《一切尽失》是我看的最独角戏的此类影片,我好想知道罗伯特•雷德福拿到没几句台词全是比如拟声词,肢体说明的剧本时,会是怎样的感受。
而在《地心引力》中,阿方索以不同元素与斯通博士演着对手戏,从一开始老鸟太空人与科沃斯基的攀谈和遇险,首先勾勒出了斯通博士的性格特点和生活背景,在来到太空之前,她的内心其实已经陷入一种封闭和孤独,因为她心爱的女儿,因为她无法面对的现实。
接着,她更是彻底陷入孤独,在我看来,科沃斯基英雄主义别她而去的这段,拍的略突兀和突然,还不如让科沃斯基直接意外挂掉更为自然。
接着就是斯通博士的孤独之旅,她自言自语的进行自救的操作,一次次的遭遇挫折,一次次的又再现生机,她听着地球上的狗叫与婴儿的哭声,对生活充满着留恋,而这才是真正的“地心引力”,不是物理的概念,而是地球上,那生机勃勃的世界和生活,紧紧的吸引着斯通博士努力从沮丧和绝望中重新振作,导演时刻以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镜头对准斯通博士,一个伤心的母亲,一个留恋生活的女人,她的孤独和脆弱在太空中被放大,而这种人文的力量也得到升华。
最后那回到地球的场面,令我激动,影片大部分在太空中,背景是那么“宏观”的地球和人造的各式飞行器,所以当最后看到那树林和湖泊时,一种清爽的感觉也突然生出。
我喜欢这部电影中桑德拉•布洛克的表演,特别最后孤注一掷自救的一刻,那种求生又恐惧死亡的感觉被表演的很有代入感,很抓人情绪。
而在大部分影片中,一副喋喋不休的傻大姐形象的她,在本片中有着一种少见的美和宁静感,很有女人味,很有魅力。
中国元素的代入,让我们看这部影片有了特别的乐趣,而实际上,在如今的新一轮太空探索中,中国确实是重要的玩家,此类题材的影视文学作品中,类似景象肯定常会出现,看过《僵尸世界大战》小说的读者,应该记得其中一段便是加拿大宇航员视角描绘的中国空间站以及与其中宇航员的对话过程,而那位宇航员的音译是:杨利伟。
(这里不得不说句:我晕)。
另外,这部电影我认为在科普意义上也有价值,围绕影片本身科学原理和漏洞瑕疵的讨论本身就是一个科普过程,何况影片那种宇宙观,对地球美景的描绘,想必也会另观看影片的孩子们带上惊讶与向往的表情。
客观的看,这部电影的价值难以和《星球大战》想比,毕竟它的剧情本身有限,更缺乏足够的开放性和延展性;它也难以和《2001太空漫游》相比,毕竟它本身更多的是儿女情长的情感,没有那么深沉的引人琢磨的思考和隐喻。
然而,在太空电影中,《地心引力》的情怀却让这部电影给了我最亲切的感染力,关于人们平凡生活与宇宙间渺小位置的思考,因为个体在宇宙的渺小,我们唯有感知每时每刻,生生不息的“地心引力”,坚实的站在大地,与家人朋友体味生活的点点滴滴。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item/35d53087489f1fc698255f11
通常,在电影开始后的20个镜头以内,我们便能够大致对自己将要看到的影片节奏样式有了一个大致的心理模型。
在开场12-15分钟第一场戏基本结束后,有经验的电影发烧友便能嗅出故事所使用的发展策略甚至能够预测故事的结局走向。
当今的观众,早就不是被《火车进站》吓得四下逃窜的“观影幼儿”了。
现在的观众都是monster,不仅口味不是一般的重,而且各个身经百战,一般画面和噱头也就仅够他们抠脚一笑罢了。
而我,也是带着这样的信心只身来到影院准备嘲笑那个把《哈3》拍成翔的导演的新作。
在出发前去电影院之前,我瞟了一眼预告片。
很明显,“高概念”嘛。
很少有预告片敢放这么长且连续的细节镜头,且完全没有“剧情”的概念和线索在预告片中。
“the Look, the Hook, and the Book”——大不了就是美丽的太空,蓝色的星球;为了回家,辛苦波折;稳扎稳打,开端发展高潮结尾规规矩矩的剧情推进,且最后一定要成事儿。
(事实上确是这样。
片子情节简单到,想要不剧透唯一的方法就是一个字儿不说。
按who/where/what表述剧情就是——“宇航员,在太空,要回地球”的故事,连why都不用给。
没了。
)可当《gravity》的一个镜头出现时,我就立刻停止聒噪了(也许是因为有人故意让我们以此记起库布里克曾给我们留下的太空梦魇)——我们如卫星般,处于万里之上无氧气无生命的无垠宇宙空间凝望着自己赖以生存的这个美丽的蓝色星球——我不禁心下“wow”——想必在空间站上进行太空行走的宇航员有如此所睹也必然由此所思所wow吧——果然,镜头前景进入了美貌大叔宇航员乔治克鲁尼凝望地球的脸。
在蓝色星球的映衬下,也许这会是克鲁尼大叔所有片子里把他拍的最美的一个镜头。
因为他要代表全体观众开启折扇凝视太空之门。
我们都是没有上过太空的人(排除那零星几个),如果你非要说你看着画面中的日落极光、地球上的山川海洋,太空的深远无垠,以一颗流星的视角却什么感觉都没有,那你就ZB了。
管你BBC纪录片看过几百套,面对超大屏超逼真近在眼前的“幻景”,你的生理本能就是鸡冻。
3D,IMAX之类是未来电影导向,这是有原因的。
虽然我知道光看景就猎奇得很有感觉也不能代表这是个好片子讲了好故事,但静心细想,这种独处万里太空之中艰险求生的影片,如果不是在此情境中,你还会看么?
这此的剧情虽然是放在太空,但其实和传统的荒岛求生,密室求生…如出一辙。
奇观。
和噱头。
没人做得比它更明晰和彻底了。
影片剧情的推进和发展其实没什么好说的。
跟一般的逃生电影无疑,困难,困难,一个接一个“差一点就搞定了”,甚至它的剧情设计比其他片子还要牵强一些,bug还要更多一些。
(因为……以我shallow的太空知识也觉得,凭谁在太空如果遇上飞船失事,也是一百个死定了吧喂!
导演,你和你儿子这么敢想敢干,我有那么一瞬间,突然为之勇气很感动!
)电影不仅是梦境,还是神话。
那么神话嘛,制造神奇之人惊奇之事才是负责任的态度。
并没有什么太过苛责的。
如果你在观影是没有因为逻辑bug影响你屏息凝神,那么这些bug其实便不成立。
(商业电影好像没有负责流芳百世这个选项。
但若导演不只追求商业电影的几把刷子,就是完全另外一回事了。
)当桑德拉·布洛克从湖里爬到岸边,突然得到的gravity使她一站之下竟然没有爬起来。
这么个轻轻地一个“爬不起来”,胜过多少大片里男女主人公相互抱着在夕阳里啃来啃去。
虽然其本质其实也相当于此,只不过主人公是“人类”与“地球母亲”。
因此,《gravity》并不是没有情感。
这种情感,是一种最基本最原始,我们几乎都不能自觉的情感。
是大部分的作者提起它都不知道该从何下笔,却一下笔又汪洋千里。
(让我想起《老人与海》里的Diego。
)它是生命对生命的依恋,是地球人对地球,我们对母体的依恋。
存在之于存在的意义。
男女之爱,母子之爱,友情,道义,都让位于这最基础的情感。
通片导演都没有讲什么“生有多么好,死有多可怕”这类的说教,连大帅哥克鲁尼的从容赴死消逝夜空中也美好平静得跟诗一样。
布洛克本也想学了他的样子从容赴死,但死前的回光返照让她涅槃了。
这么一涅槃,什么都有了。
(不得不说,此片的价值观,是把《黑客帝国》的主导价值狠狠抽了个底儿朝天的嘴巴子。
现在明白为什么黑客帝国里自由人要一个劲儿的往地底下钻了。
从高处往下看,看到的都是“母体”的伟大正确温暖异常啊。
)活在地球上,污浊的一切已经让人不想再活,如何才能跳出来给自己一个活下去的理由呢?
到夜空中去吧。
面对着这样一个水灵灵,充满生机,独一无二的蓝色球体……你还有恨吗?
不到太空中去,你知道地球母亲对你有多“亲”么?
gravity,一个你可能从生下来到死去都没有想过要为得到它而拼死挣扎的东西。
在太空中,你可明白了?
你“从哪儿来”?
“要到哪儿去”?
电影是梦境。
是神话。
还是寓言。
它愈是简单,可被解读的空间就越大。
(有木有人觉得“神zu”的外壳跟美国的一比在片中看起来有点像玩具;俄罗斯的卫星内部起火灰飞烟灭那是一瞬间的事儿,跟前苏联一样;美国宇航员被汉语戏弄,最后还借鸡生蛋的情节,为毛让我一下觉得美国人对外债这个事儿那么耿耿于怀呢,感觉好莱坞对有关中国的一切都怀着非常“复杂”和“纠结”的态度欲拒还迎心猿意马啊……)* * * * * * * * * * * * * * * *我的点,其实要说不是该片的视效有多牛逼,编剧路子对不对,有多狗血,故事背后有什么思考空间……而是我们的所谓“肉体经验”,如何从新成为了观影的主导,成为了引诱观众绷在影院座椅上呼吸紧张的主因。
而大呼“神片”的观众,应该也是因为这个道理吧。
“老子阅片无数,身经百战,居然在看你这个diao片子的时候大气都不敢出,全神贯注坐了90分钟!
你很牛b,你神!
”其实这感觉与“火车进站”时观众乱窜是一个道理。
他们当时也是这么赞叹电影是个神奇的玩意儿的!
(而讨厌它的人,则更多是因为他们厌恶自己的情绪或心理活动被如此逻辑简单的剧情搅扰的挫败感吧,要感谢他们“宁死不屈的理智”。
)这样看,此片倒像是电影原教旨主义的进步。
笑* * * * * * * * * * * * * * * *bo的电影资料馆放完《gravity》还要放1920年的《佐罗的面具》,本想看的(在国外,看默片最省力有木有!!
),结果冻得坚持不了便走了。
边走边感慨,历史果然是在不断画圈……所谓螺旋上升。
总会到达一个原点上方的位置,与原点心心相映当100多年前电影发明时的“名片”《火车进站》把观众吓得四下逃窜的时候,让他们震撼的原因不就是因为他们相信了电影的“逼真”,而被代入了影片的时空,进行了真实的心理反应。
而今天,当观众们瞪视着宇宙的夜空和蔚蓝的星球,当片中宇航员因为氧气不足而憋气时,所有的观众也如昨日初生的“电影观众”般与他们一同憋闷,在他们摘下面罩呼吸时与他们一起大喘气。
而片中被影评人和观众吐槽太简单太生硬的剧情,多次出现的“最后一秒营救”,1%的氧气,“一线”之牵,诸如此类狗血老三套…为什么它需要如此多的老一套剧情构造?
其实这就是一部如1920年的《佐罗的面具》,如1915年《一个国家的诞生》一样不需要语言和复杂心理活动表达的影片。
“GRAVITY”是什么?
是佐罗手里的剑,是“国家的诞生”。
而《佐罗的面具》和《一个国家的诞生》其实还比这个片子复杂得多,它们有太多大义凌然和潜台词在其间。
它其实更像1905年的《义犬救主记》,或者1902年《月球旅行记》的结尾——从月球逃生重返地球,总共就五个镜头。
而《gravity》就是最简单,最原始的求生剧情。
返璞归真。
就这么简单,简单到娘胎里!
电影史走了一百多年……突然体会到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犹如突然听到“爱你始终如一”般感动。
原来电影学院老师在电影史、电影理论课上叨叨的——电影最本质的的“物质复原与再现”功能,那些打乱你心理节奏的老套桥段,那种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的身临其境的肉体经验——其实一直没有远去,一直在支撑着电影的进步。
电影理论的先导和教父巴赞一定想不到,电影行至今日,电影“现实”的定义已经被打破了。
比“现实”更加“清晰”的反而是那些虚构的“非现实”,而我们的“凝视”本身也已经从本质上改变了意义。
按照巴赞的说法,我们已经很难讲《GRAVITY》是一部相信画面的导演所拍,还是相信真实。
面对一个能让你看到你所想的一切,一切疯狂画面的电影技术,蒙太奇的定义也许也该被改写了。
如果蒙太奇是为了制造节奏和戏剧性,那么观众在一个镜头内震惊于看到自己“梦境”或幻境的这种戏剧性,又叫什么?
(我懵在这里了。
前路漫漫,老师,我们该不该放胆去想?
而不是copy?
)不管相信真实还是相信画面,《gravity》至少在二者结合的路上生出了新枝。
不要拿什么3D IMAX的《环太平洋》《阿凡达》来跟这个片子比较,那些是科幻片,是虚构和完全虚构。
这个片子的基石,是非常现实的。
因而此片才显得特别,值得我打这么多字。
它是个纯粹“梦境”,却又现实到适合每个地球人设身处地的自我投射。
(别告诉我你看阿凡达时也幻想自己变成蓝色,看环太平洋时也幻想自己站在机器人儿里跳舞啊。
情感认同和心理投射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后者能让你产生某种“间接”的“肉体经验”。
)《GRAVITY》所基于的角度是,当每个地球人凝望夜空时的幻想。
那是在我们八岁左右,我们刚学会思考,有一天曾问父母:地球的外面是什么样子?
从地球的外面看地球是什么样子?
这部片子的出现,说明世界电影发展的排头兵——“好莱坞”,已经在更深的理念上探索“新电影”的突破与创新。
这种创新是将传统好莱坞电影的万用灵药和新技术下大大被延伸的视觉可能性相结合的一次尝试。
在理解了这一层之后,再细想,觉得其实这部片子在剧作上可以做得更精巧,可以放入的内涵其实可以更多。
至少如果库布里克还活着,让他接手这个idea,一定比阿方索拍得更有力更令人回味无穷。
但作为一个商业片,阿方索·卡隆和制作方已经在导向未来电影的先路上踏上了属于自己的脚印(what a lucky boy!)。
通向未来电影模型的一步步,有无穷可能,重要的是我们要靠我们自己的想象力和idea去一步步实践。
(回家的公交车上,看着欧洲街道上拎酒瓶子的各色trash,努力把泪忍回去——回想到国产电影的思维和现状,除了尼玛炒就是抄——感觉自己和这些trash无异。
现实的差距带来的压力,有时真的让人挺难过。
很害怕,有生之年来不及做到……如此……酣畅)@乔酒谢绝转载
仿佛看到2014年奥斯卡的提名出来后,各大娱乐媒体的头条:《地心引力》九/十项提名领跑…我知道有可能是因为刚刚看完的冲动和激奋,但平心而论,冷静地单独审视每一项,总体印象、导演、表演、画面、音乐,都值得10分...担保你看完《地心引力》站起来,跨出去的第一步都是虚浮的!
要不是3D就没有意义了,要是有IMAX就更好。
本片还原了一个让所有感官都觉得异常真实的太空环境,从上到下、从内到外调动你的原始本能,观影期间数次被紧张和压力硬生生逼出眼泪来,当然还有感动!
这部电影将从灵魂层次,刷新你对人与宇宙关系的认识,内心强烈的共振几乎是前所未有的,估计这就是人类生存所要面对的最原始的情感吧。
强推,给所有人类。
目测本片值得获得提名的有,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音响效果、最佳音效剪辑、最佳配乐等九个奖项。
其中荣获最佳视觉效果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跟去年的《少年派》一样。
本来还奢望这我今年最爱的商业大片《环太平洋》能有戏夺下视效奖的,现在也泡汤了。
桑姐影后提名跑不了了,演技登峰造极了。
看完火速发的微博短评底下看到有朋友回复说,作为库布里克影迷,每次看到说其他电影 “影史最佳太空或者科幻电影”都想笑。
不过我相信这么评论的人就是冲着库布里克去的,还真的有两三位美国媒体的影评中提到本片可以媲美《2001太空漫游》呢。
《地心引力》十月四日北美上映,我是要迫不及待冲进IMAX厅再体验一把了!
真心跪求天朝一定,一定要引进啊,让大伙们都能在电影院里欣赏这一奇迹。
p.s.希望内地的大伙能坚持住,只要一天没有断了引进的希望,就一定要忍住不要去看枪版或盗版。
这样的体验一辈子也不知道能有几次,不要毁了它。
在去看Gravity的前一晚,和V吃饭,当聊到什么样的人是值得交往恋爱的这个话题时,我们一致认同,什么样的人其实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这个人最基本的品质:正直、诚实、勇敢。
第二天我去看了电影,没想到这样的太空电影正中我泪点,整个抽泣哭肿了双眼,今天意犹未尽买了IMAX看多一遍,回来细细想电影中让我感动的种种。
作为桑粉之前一直对于桑婆背负第一水后的骂名有苦难言,而这一次的表演真是扬眉吐气。
在电影中桑婆的角色叫做Stone石头,她像石头一样坚硬无比,精英专业,固执倔强。
作为女性却拥有一个男人的名字,比男人更加拼命工作,她是石头,但内在的伤口却从未癒合,一次一次的结痂把伤口包裹起来,变得跟石头一样坚硬。
直到这次巨大的灾难降临的时候,她被Matt拖着飘向联合号的时候,石头般的坚硬外皮才慢慢脱落,里面的她如果婴儿一样柔软脆弱,也揭开了她的第一重身份——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
接下来迎来了影片的第一个泪点,Matt选择放手换取Stone回到联合号救生舱的机会,从灾难发生那个moment起,Matt扮演的就是母亲的角色,带领着Stone寻找逃脱的机会, 而Stone在整个过程中犹如婴儿依赖母亲一般依赖着Matt直到Matt牺牲。
当Stone成功到了联合号太空舱,脱去宇航服,Alfonso用了一个绝妙的镜头暗示:犹如蜷缩在母亲子宫内的胎儿一般的Stone。
之后Stone就像新生儿学步一样要第一次驾驶飞船去天宫一号(Matt在牺牲前给做的拯救方案),但这一次遇到的挫折让Stone陷入绝望,她想到了自杀,这时Matt的母亲意象作为精神层面的活动再次出现,激发了Stone对于生存的强烈本能,人类最宝贵的品质之一勇敢帮助Stone再次接受挑战,在这里Stone终于完成了对于过去伤口的洗礼,她对Matt交代给在天堂女儿的话再次让我泪崩。
接下来在联合号救生舱和神舟号返航仓两次出现神的意象(一次时耶稣一次是弥勒佛),这里的神我觉得更多的是自我的精神世界的暗示,Stone在这里已经完成了蜕变,精神层面的勇气让她真正的坚不可摧。
影片的最后Stone回到了地球,从沙地上挣扎着爬起来,像还不会走路的孩子一般慢慢蹒跚着迈出第一步,这一步也真正意味着她的重生。
她不再是一个只有精英专业的石头,而是拥有珍贵品质的人类之子。
最后的最后,Alfonso把电影献给了他的母亲。
作为影迷,多看映前新闻不一定是件乐事,有时候会生出不必要的疑问来。
比如《地心引力》在互联影库上顶着一个大大的“科幻”标签,大堆北美影评人用“科幻巨制”之类的词语来形容它,更不断拿《2001:太空漫游》作比。
但另一边又不断有消息称,宇航员、科学家纷纷盛赞该片的细节逼真到位,几无破绽。
不禁要问,这怎么“幻”的起来呢?
当然,看过影片就不存在这个疑问。
先不谈宇航方面的细节,故事是个灾难片架构,如同大家熟悉的《彗星撞地球》和《后天》,都是用一场的巨变(或将至的巨变)做契机,引发关注个体求生的情节。
这两部作品,由于时间设定在当下,社会景象描画自现实,观众会自然假设科技面貌都是写实的,单其灾难前提之巨大和虚拟,已足够将影片定性为科幻片。
《地心引力》与这两片的情况相同,历史上当然没有发生过同类事件,属于虚构灾难,从严重程度看,现实里要是捅了这种篓子,地球上空会变成一个大雷区,咱们几十年内都别想上太空了,影响之大不亚于《彗星》和《后天》,所以这一炸炸出个“科幻”的标签,委实绰绰有余。
那么排除几段“碎片风暴”,其余部分是否从科幻脱变现实主义冒险?
也不是。
笔者的观点是,一部影片如果将全部场景放在太空,它想不科幻都难。
试拿一个极稀罕的反例《阿波罗13号》来说明。
这部影片为什么没被冠以科幻呢?
有人说,那是因为真人真事。
嗯,有一定道理,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当时该事件有无数新闻媒体实时关注,留下了大量的影像资料,全球数以千万计的观众目睹过全程。
整个遇险和逃生过程,以及该过程中的所有科学细节,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普及。
换言之,阿波罗13号脱险事件,在公众眼中已经失去了神秘性。
而神秘性,正是一部科幻片必须具备的成分。
科幻片中总得有那么些让我们无法明白的东西,大到《星际迷航》的曲速引擎,小到《永无止境》的脑力药丸,你没法从现实的科技成果来推断他们的原理,只知道一旦科技发达了,就是能制造出那些牛逼玩意。
任何科幻片都少不了这些牛逼玩意,数量多少而已。
而没有哪个地方,比广阔无垠、人迹罕至的太空,更适合这些牛逼玩意扎堆存在。
《地心引力》从多个侧面展示了这个我们无法亲临的地带,这里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互动状态,最基本的运动、饮食、睡眠、呼吸法则,都无法照搬任何地面上的经验。
在一部非幻想作品里,导演没法随心所欲,比如拍开枪没打死人,他得解释没打中要害,或穿了避弹衣,否则观众就会根据生活经验提出质疑。
但在《地心引力》中,导演可以制定几乎一切游戏规则,他说风暴90分钟一次,他说降落的动力可以当推进用,他说天宫飞船可以“一键返航”,你(当然不包括数量稀少的技术宅们)没法辨别真假,情绪上处在跟看《星际迷航》雷同的“你说啥咱就信啥呗”的状态。
但和曲速引擎等奇观不同的是,他的解释可以和常识、和现有的科技水准勾连起来。
我能想象,等本片再热映几天,网络论坛上会充斥理性派的讨论,切磋各种惊险设定的科学考,或辩论不合常规之处。
我一贯赞成给科幻片挑刺,然而对《地心引力》,从对照现实的层面展开验证,自然不失一贯趣味,但若将漏洞作为给影片扣分的标志,则显得过分强求。
且不说卡隆本人也并不避讳,坦诚这里那里为了戏剧性,忽视了物理真实。
本片毕竟只是商业娱乐片。
科幻片多采纳科学建议,能摆脱“雷人”的范畴,促进娱乐性上升,但娱乐性达到临界值后,又会趋于下降,此时再增加严谨度,就是吃力不讨好了(当然拍科教片另当别论)。
《地心引力》尊重物理世界的规律,也时不时“剧情需要”叛逆一下子。
卡隆的强悍之处在于,他对科学事实的重塑,恰好将娱乐性推上了临界峰值,绝大部分观众可以觉察到精益求精的态度,欣赏自圆其说的硬科幻事实,又没有过犹不及,坠入只供谢耳朵一族欣赏的死硬境界。
相比本片一切技术成就,我认为这份手术切割般的分寸感,才是卡隆最见功力的地方。
拍科幻片有点像炼金,无数电影人尝试着调配科技真实这个成分,但只有卡隆弄对了配比(他甚至比库布里克还成功,当年《2001》还被众人骂闷),炼出了一锅24K的闪亮纯金。
(文/方聿南)
1.看《人之子》幕后花絮,卡隆讲解那个长镜怎么拍成的时候,我暗想,这逼不会罢休,这逼会愈演愈烈,技术逼都是疯子!
看《重力》开头,我叹了口气,这就是不疯魔不成活啊!
《人之子》是win97,这回你就是win7!不对,win8!win9!歇斯底里!
乔怀特看这片要气哭了吧。
2.如果这是一个科幻短篇小说,我们会说,嗯,不错,就是梗有点老;如果这是个动画片,瓦力那样的,我们会说,看,这就是卡通的魅力,剧情片做不到的卡通可以做到。
可是,这回真是个剧情片啊,我们只能手心冒汗的说,阿方索卡隆是神!
以上句式模仿上周刚看过的连岳的杂文。
3.同类片有先例,而且很多,所以看点不是故事,全是技术活。
跟着导演玩过山车,不知咋地想到“软实力”这个词了。
对,你可以开北京奥运,你可以办个空前绝后的开幕式,砸钱砸人!
中国的软实力!
但你拍不出这样的电影。
即使你看剧本的时候不屑,这么俗的故事,谁不能拍?
对不起,你拍不出来,这不是钱的问题。
你有你的软实力,他有他的软实力。
导演是墨西哥人不是美国人啊?
团队应该也是多国部队?
可这就是老美的软实力,你得服气。
4.珊姐。
有趣的是看珊姐上镜,我穿越到诺丁山了,嘴姐在戏中戏里要演个太空人,休格兰特望着大银幕上的她发花痴,同样的,戴着假发。
这角色嘴姐也能演吧,凯特布兰奇也能演吧,不行,她们个子太高,不利于在狭小空间里穿梭啊。
演技没什么突破吧,姑娘成名作是什么,speed!女英雌角色信手拈来好吗!
仿子宫里婴儿那一幕,完全秒杀简方达,奔5女人这身材,啧啧啧。
就是胸部,垫过头了吧,姐姐你是平胸杀遍天下的,这胸部,太假!
这才是真的once a lifetime 的功课,盲点不是。
那次大家投票她,是觉得她这辈子就这样了吧,不会再有下次机会了。
不知道这些戏是不是本色演出?
啊,我要死了,我今天就要死了。
她脸上是哀愁还是绝望?
一个快半百女人的一生都写在脸上。
年少成名,高低起伏,高过,低过,再高,再低,再高,再高,再高......做了一辈子女汉子一辈子女谐星,这回要演脆弱,是不是演技都不重要吧。
郑洞天评她在盲点里的演出时说,这绝对不是她最闪光的表演,这只是正常发挥。
大概我们都在等那一瞬间吧,演了一辈子戏的她,需要一部电影、一场戏、一个瞬间,独属于她的。
13年前,选美特工和荒岛余生同档上,肥汤的独角戏top1,她首周上榜第3,然后,两个人都坚守,肥汤一直压着她,最后一个破2亿一个破亿,那是她杀戮时刻以后终于再度破亿。
今年的状况,刚好反过来。
我最爱的男演员,我最爱的女演员,你们都老了,巴特,你们都还在。
上次大银幕上看姐姐啥时候?
职业生涯最低谷,speed2!谁料能有今天!
阿方索卡隆给了她机会,一生一次的体验,她的荒岛余生,她的独角戏。
所以她说,我百分之一千的相信我的导演。
5.花瓶克鲁尼下半场出境,钻进太空舱,脱下帽子。
靠,要死啊!
头发白了倒更hot了!
这个老畜生!
太讨厌了!!!!!!!
ps:瞎猜,明年金球跑不了,凹死卡的话,应该和当年肥汤一样,呼声高最后让位鸡白切。
姐姐完整了,奖有了,代表作也终于有了,接下来,就继续赚钱赚钱赚钱,拿各种终身成就奖,啦啦啦啦啦。
以下内容可能会引起不适,当然,也有可能在引起不适之前就被和谐掉,所以:神他妈烂片,合着美国选宇航员都是这种垃圾心态的脆皮?就这种“啊啊卧槽吓死了”的傻逼也能上天,那还研究个叼毛宇宙航天。另外,说实在的,耶稣是他妈地球的神吧?到了太空,就别整这一出上帝拯救人类那套了行吗?tui。就他妈收到消息以后不知道先回复吗???好几次踏马的已读不回怎么回事??整个一让人只能骂脏字的智商无下限的烂片。纯他妈为了求生而求生,为了拍电影而拍电影,瞎他妈拍。还致敬机器人总动员呢?去你他妈的狗挠门。
评分虚高
逻辑什么的被导演兼编剧留在太空了吧?谁说成本低的?你们知道一个航天飞机多少钱吗?知道一个空间站多少钱吗?导演跟放鞭炮似的一点不心疼啊!完全不顾美俄中航天局的心情啊!物理老师更是被一起消灭的节奏。。这么盼脑残女猪快点死的剧真心不多好么。。还不如让男猪活下来,艹!
这么好的技术被好莱坞平庸的剧本给毁了,这片基本上看开头和结尾就行了(除去最后30秒),哥在想,如果这个电影能有飞向太空或者2001十分之一的故事那该多好。还有,哥能吐槽最后的灭火器这一大Bug嘛...
这片子才该叫《重返地球》啊!
3d效果大片 仅此而已
太空版的127小时
1.通俗极简,却又优雅伟大。2.技术是影史一大突破。3.太空浩淼,极简故事,本能情感。4.长镜头。5.孤独绝望、重获新生对应人类起源和发展历程。6.片头片尾设计、恰到好处的留白、处境的共鸣。
不知道豆瓣的评分是刷出来的,还是这个电影只有特效才能撑起来。我看的是3D版的,3D效果不明显,看得我特郁闷特憋屈,心上像压了一个块大石头。
有人会看这个电影看吐么。。。总之是一直转啊转
#3700。剧作真是烂了点,白瞎了这么NB的特效。开场那个长镜真是完美啊360°无死角。俄国造成的灾难(废话,不是俄国还能是哪),美国大妞穿着俄国宇航服开着中国空间站的救生舱……这图解真是有趣。
阿勒?!乔治克鲁尼就这样飘走了?!救人的设定呢?!……物理老师真的是死得早啊,博士都是坑爹的
再次证明了好莱坞无敌的技术,不过毕竟不是在看国家地理频道,得让人多看出点电影的意思。否则,恐怕也不用这么贵的布洛克和克鲁尼了。
不管他们怎么吹嘘人啊宇宙啊地球啊,特效啊未来啊,我只是觉得……槽点太多,不知如何开吐……
布洛克初次逃回舱内,像回到子宫的孩子一样蜷成一团,新生开始;收到信号后,学狗叫,是在隐喻新生儿学说话吧;回到地球后客服重力站起来行走,新生儿长大;卡隆你赢了。
马勒戈壁的不明白为啥口碑不错!我就一直按快进到吐,结果就结束了...
和男朋友看的,好无聊啊。。。。。。克鲁尼大叔当炮灰了= =
我对剧情所有的疑问都被结尾的A mi mamá, gracias.解答了。子宫的隐喻,女儿的故事,对死去同事的嘱托,孤独,迷茫,呼吸困难,漫长的苦难,突然的勇气和智慧,甚至那个跌跌撞撞又夹杂着新生狂喜的好莱坞结尾,都显得合情合理了。视效惊人。
卧槽这什么?!开场三十多分钟了一点正经剧情都没有大丈夫?卧槽十分钟看完了都没发现这片有多好看!超无聊好吗!乔治克鲁尼就和客串一样!这也叫男主角?!
彻底被技术层面所折服;摄影,音剪以及混音无懈可击。洛夫克拉夫特说过:人类最古老而强烈的情绪是恐惧;而最古老最强烈的恐惧,便是对未知的恐惧。宇宙的黑暗空洞即是恐惧的源头,正因为被这恐惧所操纵,才使我毫无防备地被后半段好莱坞传统主旋律煽情给击中。卡隆用极简的故事诱出了人类最原始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