窒息

A martfüi rém,Strangled

主演:卡洛伊·哈伊久克,加博·贾斯贝埃尼,佐尔特·安格尔,普特·巴拉内,泽索特·斯里,索菲娅·绍莫希,莫妮卡·巴尔赛

类型:电影地区:匈牙利语言:匈牙利语年份:2016

《窒息》剧照

窒息 剧照 NO.1窒息 剧照 NO.2窒息 剧照 NO.3窒息 剧照 NO.4窒息 剧照 NO.5窒息 剧照 NO.6窒息 剧照 NO.13窒息 剧照 NO.14窒息 剧照 NO.15窒息 剧照 NO.16窒息 剧照 NO.17窒息 剧照 NO.18窒息 剧照 NO.19窒息 剧照 NO.20

《窒息》剧情介绍

窒息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基于真实改编。本片发生在1960年代的匈牙利,以系列残暴凶杀而出名的小镇马特福。真凶被缉拿归案7年后,凶杀再次降临小镇,手法如出一辙,是误判还是效仿?本片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匈牙利,存在令人窒息的社会、政治和心理博弈,当局者很快发现自己陷入了错综复杂的阴谋和令人不安的戏剧网络中。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荒野之河深海浩劫美洲狮俱乐部行军粉末石光荣的战火青春多情男孩铁猴子传奇之怒火狼牙我要复仇那个我最亲爱的陌生人无限爱可能海边的李尔暴力谎言流浪巴黎别爱我我们都是动物我们的美好时代第二季弗朗德勒萝莉的时间烈日血战那年我对你的承诺晕影爱情我是处女座龙之信条路西法第五季决胜时刻燃烧的槐多啊搭错车金属人深夜食堂我的街区第二季

《窒息》长篇影评

 1 ) 不是没个冤案都会被昭雪

不是没个冤案都会被昭雪。

全世界都存在暴力执法刑讯逼供。

但文明在进步,冤案终会昭雪。

不是没个冤案都会被昭雪。

全世界都存在暴力执法刑讯逼供。

但文明在进步,冤案终会昭雪。

不是没个冤案都会被昭雪。

全世界都存在暴力执法刑讯逼供。

但文明在进步,冤案终会昭雪。

不是没个冤案都会被昭雪。

全世界都存在暴力执法刑讯逼供。

但文明在进步,冤案终会昭雪。

 2 ) 令人窒息的不仅仅是这起案件,还有那个时代

很多去过匈牙利的游客,在离开布达佩斯之时总觉得这里的人普遍不太热情,以至于对这座城市留下了无以名状的印象:自由之中带着一丝压抑,欢乐之中透着一缕忧伤。

为了帮助观众了解人物所处的年代,导演两度借助片中黑白电视的影像交代了故事的历史背景,一次是1956年血腥的“匈牙利事件”,一次是1968年苏联伙同其他社会主义阵营六国出兵捷克斯洛伐克镇压“布拉格之春”。

正是通过这两起事件,苏联在东欧以高压形式确立了与本国高度一致的政治体制,官僚主义作风充斥匈牙利全国。

这直接导致片头那起冤假错案的发生,男主因为检察官与警察办案的调查取证不力蒙受七年牢狱之灾,即使不堪忍受屈辱而割腕也未能唤起世人关注。

此时的检察官与警察们,正在为如何“证明法律和秩序的力量”而企图将这起案件的影响力降至最低。

直到年轻检察官的出现,这起案件的侦破才有了进展。

尽管是现任官员的学生,他仍然坚守正义,秉公办案,最终将男主平反。

他代表的是众多还未经受苏联高压模式的摧残、良心未泯、忧国忧民的匈牙利年青一代。

可正是这样一位有为的检察官,却在结案之后被人当街撞伤。

从自行车上飞倒在地的那一刻,他,以及无数匈牙利年轻人对这个政权,乃至对共产主义制度的信仰崩塌了。

谁又能知道,在大兵压境的苏联以及无数匈牙利秘密警察的监视下,还会有多少人因为不堪生活的重负而心理扭曲,还会有多少冤假错案因为这个庞大而低效的官僚系统而产生?

我认为本片最压抑的地方不在这起案件本身,而在结尾那一幕。

从检察官倒地后透着惊恐与绝望的眼神,或许可以推断出撞到他的不是别人,正是一手将他提拔起来的恩师。

联想到同时期发生在国内的种种亲朋好友之间的举报与迫害,我相信这是最接近现实的一种猜测。

关于“匈牙利事件”的来龙去脉,可参考我之前这篇帖子的25、26楼,链接如下:https://bbs.qyer.com/thread-3035388-2.html

 3 ) 豆瓣又一次评砸了!应该60分!

这部电影没有什么看头,一部很旧的电影,唯一的亮点是真实事件改编的。

无聊的时候点开的,坚持看完了,好多裸露的镜头。

好多年欧洲没有出好的电影了,想不到是这样的水平!犯罪电影这种题材已经被韩国电影拍烂了!

没有什么新意了!

也许他们不知道。

欧洲电影一般是走的写实的风格,爱露体。

这样的电影好多国家都公映不了。

注定没有票房!

失败!

美国那边早就不这样拍了!

 4 ) 打造一部匈牙利版的《暴雪将至》需要几步?

|本文大约1400字,点个赞吧,好人一生平安你当然可以说这是匈牙利版的《暴雪将至》,或者你可以更加大胆一些,说这是国内某冤假错案的匈牙利版。

当然这一切并不妨碍本片的优秀。

如果仅仅是讨论这部影片的版本属性,那么肯定是有点糟践,不如我们来聊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或许这样的问题才是值得我们深究的重点。

看完了本片你就会知道这是一起冤假错案,即使没有看完,你依旧是会觉得本片中的凶手早已显露无遗,但是警察却丝毫不作为。

片中的警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甚至于片中的大多数人为什么会对于这样的情况不遑多让?

我们简单的分析一下吧。

警察篇:对于警察来说,破案的目的就是维护治安稳定。

了解一下六十年代的匈牙利,还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类比一下现在的我们,你就知道,什么才是重点?

警察太了解这样的国家需要的是什么了。

于是,案件发生之后,就需要警察以自己的方式来给予民众一个交代。

事实上,片中的警察确实是给予民众交代了。

他们错误的将一个已经吓晕了头的人送进了监狱。

然后该升迁的升迁,该表彰的表彰。

一切看上去是那么的美好。

但是他们唯一忽视的却是这起案件的真正的凶手。

或许,当所有的警察都沾沾自喜的时候,凶手会混在人群中同样的沾沾自喜。

但是看上去,当时的警察作为一个惩恶扬善的存在,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

在明知道自己抓住的凶手存的口供存在着重大误差的情况下,依旧是选择将凶手送进监狱。

这样的行为,让人汗颜。

凶手篇: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被人冤枉,而是自己有一颗求死的心。

“凶手”毫无疑问就是这样的人。

机缘巧合之下,他产生了这样的念头,而且在机缘巧合之下,他让他这样的念头在自己的心里生根发芽。

而这样做的最终结果就是为警察找了一个台阶下。

他自以为自己杀死了爱人。

但是却没想到所有的故事都是在巧合中发生的。

结合“凶手”在监狱里得到遭遇,我们更会得出一个结论。

没事别激动。

而真正的凶手除了逍遥法外以外,更是大胆跑去监狱探看被冤枉的“凶手”。

这对于真正的凶手来说是一种炫耀。

本该投送进监狱的人却逍遥法外。

而被冤枉的人却身陷囹圄。

真正的矛头指向了谁,这不必多言了吧。

受害者:这个世界有多安全,就有多危险。

很多人甚至到死都不知道最终结果自己的是谁?

或许那个平日里看上去温文尔雅的邻家大叔在某一刻兽性大发的时候就会强行剥夺你的生命。

夜归的女人最需要的是自己的爱人,而不是一个看上去人畜无害的陌生男人。

即使是这个男人平日里是多么的温和,在夜幕的掩饰下,谁也不能保证这样的男人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

最坏的结果是杀人抛尸,而最不济也是会给你带来一些难以启齿的伤害的。

这个世界很危险,尤其对于那些女人而言。

凶手的老婆最终识破了凶手的身份,但是那一刻她却选择了沉默。

不仅仅是因为自己的私心,而且是因为突然回归正轨的丈夫带来的那种难以割舍的刺激的诱惑。

犹豫带来的并不是长久的陪伴,或许只是会让那些无辜的死难者的数量更多一些。

回顾整个案件,其实并不难解答。

警察们的派系斗争。

高压政权下的让人窒息的社会态势。

每一个似乎都是这场连环杀人案的起因。

包括凶手在内,这样的社会态势下,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压抑。

暴力犯罪打开的并不仅仅是凶手的心房。

更多的是对于这个混沌的社会打入一针鸡血。

整个社会在犯罪的阴影笼罩下开始动荡起来。

而这样的动荡对于当时的匈牙利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稳定对于一个高度程式化的国家来说尤为重要。

因此,这个案件中被冤枉的“凶手”就只能含恨而终。

而那个年轻的警察也在后来遭受厄运。

窒息的时候,或许会死去,但是总会有人进行反抗的。

或许他们在意的并不仅仅是迟到的正义。

 5 ) 不被期盼到来的正义。

电影一部: 《窒息》以下就是电影内容的总述,谨慎下翻。

男主被抓入狱,原因是杀人并且死后奸尸。

念及是初犯,从开始的绞刑改成了无期徒刑。

然而入刑七年 ,又被相继发现又🈶女性被死后奸尸事件。

与男主当初的杀人手法如出一辙。

真相渐渐开始浮出水面,检察官开始调查后发现男主原来是无辜者。

男主的妹妹也看出了事情的端倪,说服男主上诉,为自己洗清冤屈。

然而可怜的男主正处于法律刚刚开始制订的时期 , 法律所代表的公平 正义 不容得到任何质疑。

同时当年审判甚至虐待逼迫男主认罪的相关人员也是人心惶惶,因为男主上诉成功也意味着他们职业生涯的结束。

因此拒绝男主的上诉申请。

尽管在一位正直的检察官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破获了此案 抓住了真正的凶手。

然而并没有任何人为此感到兴奋。

所🈶参与的重要人员都被降级或者免级。

男主因为法律要维持人民心中公平公正的形象,所以冤屈被雪藏,不能大白于天下。

最惨的是检查官 ,骑自行车走在路上,被一辆黑色的办案车直接从车头撞击,由车尾跌落而下,最后一个镜头是检察官眼睛直视车开走方向,生死未卜…… 整片重点描绘了真凶作案的过程,虽然尺度大开,但看完却是满满的心酸感,影片最后真凶绞刑前的话很令人深思,他说:“你们来的太迟了。

” 是啊 太迟了 全篇死了五个女性,搭进去了一个无辜者七年的牢狱之灾。

才获得真相的公之于众。

我还是想替男主打打抱不平,因为男主在狱被逼供,受了各种逼供,甚至男主都有过崩溃割腕被抢救的经过。

可真凶被抓就直接绞刑的过程,就显得审判的太轻微了。

‘窒息’这个电影名真的很点题,男主经历的过程窒息 法律的宣判窒息,检察官付出的代价窒息。

观众看后感窒息…… 总之,是一部适合你心情落寞,觉得自己是最不幸者的时候看看这部剧。

相比起来,自己的挫折是不是就显得轻微多了?

推荐一看。

 6 ) 怎么会不令人窒息?

匈牙利电影《窒息》开头的一幕,犯罪嫌疑人被带去小镇河边重现杀人现场,就让我不禁联想起了河北的聂树斌案,可惜嫌疑人把砍杀都交待成了勒死,事实上无能破案的警方不只诱供,还虐待逼供,只为了早日给奸杀案一个伏法的“凶手”。

然后,因此案的成功公诉,案件检察官平步青云。

“凶手”偶然逃过死刑,十二年里他几次申诉被驳回,同时小镇的同类奸杀案持续频发,真凶甚至猖狂到去监狱探视自己的替罪羊……这时出现了一位正直年轻的检察官想要重审此案,他发现当年案件的负责人正是自己的老师和领导,并且也是他阻挠了“凶手”一次次的申诉,这让我又联想到了内蒙的呼格案。

幸运的是,一位更有地位的老法官拍板重审,他说“社会主义国家决不能允许有连环奸杀案”,所以必须通过重审抓到真凶。

年轻检察官不负众望,真凶落网并被判处绞刑。

然而,十二年冤狱之后被释放的那一个,却没有平反昭雪。

最后一幕,年轻检察官丧生于一场“意外”车祸!

因为,同样是那个位高权重的老法官说过,在社会主义的匈牙利,不能因为错案打击人民对于法制的信心!

电影是改编自匈牙利的1956年至1968年间的一个真实事件。

聂树斌案发生在1994年,死刑,二十一年后平反。

呼格案发生在1996年,死刑,十八年后平反。

这部叫“窒息”的电影,怎么会不令人窒息?

 7 ) 让人窒息的是魔幻的现实(整体好过国产暴裂无声)

《窒息》, 匈牙利 电影,冤狱题材,小成本制作,没有特效,场景朴素,对于底层人物罪案还原、司法执法人员调查过程的刻画浓墨重彩。

虽难免有节奏上的繁冗之感,整体仍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佳作。

相比近年国内热门的《暴裂无声》(近年国产悬疑罪案电影也不少,仅以此作代表性比较而已)而言,《窒息》在人物刻画、冲突塑造、场景还原、整体构思上,都更完整,对现实的揭露和批判(极权法治的乱象、审判之潦草应付、个体对抗者被谋杀、罪案过程的高度还原、犯罪伦理的个体呈现等)毫不规避、掩饰,这也创造了更为严谨的事件逻辑,更为饱满的人物个性,更为真实的故事场景,更为深刻的现实价值。

在《窒息》中,冤狱者、真凶者、执法者(包括官官相卫的群像和刚直调查的个体)四位一体,三线叙事,得到了较好的呈现。

而《暴裂无声》本该是一出悬念迭起、深度更佳(触及官商勾结、司法腐败、律师作伥、虐童惨剧)的好戏,最终却拍成了架空衙门(衙门居上帝视角)的黑帮式民间私斗(底层小民对作恶商人的复仇行为)。

只能说在现行审查体制下,影片刻意避开管理机器的刻画和现实描绘,而把民间底层与中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刻画得比较流畅。

结尾执法者如天使降临,惩恶扬善,光照天下,也是我朝独有特色,这使影片的现实价值和整体品质大打折扣。

这或许不是制作团队或导演之过,但作品却已呈现不足。

现实就像一个苹果,总具有两面性。

不论是布满虫子,刚生虫子,或可能生虫,要享受苹果的美味(体会现实的价值),挑出虫子、避免腐烂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于是有人作了挑虫者,指出虫子的危害和腐果的不健康,甚至隐约给出杀虫子或避免生虫子的建议。

另有人却当了果子的维护者,坐论虫子高蛋白有营养,或者果园情况特殊,不宜苛求等等。

这也恰恰印证了现实的两面性——包括在现实之中的人的两面性。

现实主义艺术,必然要触及现实,但只是触及,甚至还要规避现实中的种种元素、现象、人物、机构,这是远远不够的,也必然不会塑造出足够立体、丰满、多样的艺术人物和扣人心弦、逻辑顺畅、创意大胆的艺术作品。

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没有足够好,那就先从“不足够好”做起吧,只要努力和用心,艺术作品以及作品诞生的环境总有完善的一天,这或许是当下不少内地电影人的无奈选择和良心之举。

话说回来,暴裂无声,对比近20年难以计数的粗制滥造的国产娱乐电影,已算良心之作(个人归类7.0/10档)。

至于为什么会群情涌动、给予过誉好评(8.2/10),一方面大约是万众对触及现实题材的艺术作品的热诚渴望,另一方面大约恰恰是因为这些年艺术作品品类和内容的贫乏。

再回归《窒息》这部影片来看,其情节和内核,相信有健全理智的国内观众,都不会觉得新鲜——底层人物意外成了无辜的强奸杀人犯,新任检察官固执调查真相,真凶逍遥法外继续犯案,最后无辜者也没有翻案脱罪,而只是一直关押到刑满释放,固执调查真相的青年检察官被蓄意撞车身亡;冤案制造者只是个别作调离处理,“法律”无声无息地保全了组织要求的“威信和尊严”。

故事在冤狱者刑满释放后的压抑的嘶吼中落幕。

这些故事情节,在拥有独立司法调查权、审判权和媒体监督自由的地方(如欧美、日韩地区),还是颇为猎奇和不可思议的,但对于身处其中的我们,恐怕真不会觉得新鲜,更不会觉得奇特。

以我们泱泱大国、物华天宝之地,当代几十年,发生在周遭的各种奇闻异事、罪案刑事、离奇世相,要创作现实主义作品,素材真的可以信手拈来。

像《窒息》影片中呈现的故事,我们身边就有鲜活事例: 内蒙古的呼格案。

而且呼格案前前后后的离奇怪诞、深度广度、人性冷暖,胜过《窒息》中的呈现。

只可惜,这样的故事和事件,不胜枚举却难以在电影等艺术形式中表现。

(呼格案的各种悬疑夸张、人性冷暖、荒诞滑稽,不一一列举,感兴趣者自行查阅)。

如是这般,大家对邻邦韩国现实题材影片的热评甚至过誉,对暴裂无声等少数国内良心制作的过誉,也便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全由赖于这魔幻的现实,我们必须找一个出口,来体会“感同身受”的共鸣,来享受现实的真实、怪诞、阴暗、血腥的一面,以免在荣耀国威的、绵绵不绝的主旋律艺术作品中,高唱颂歌窒息而亡。

 8 ) 致郁的过于真实。

2016年,惊悚犯罪电影《窒息 |A martfüi rém》电影名字有点意思,起码是好好看过这个作品的。

既然是18禁的,好多图看来也是放不出来了。

不过确实感觉挺真实。

挺难受的。

匈牙利电影感觉拍出了老苏联的味道。。

然而我却有点想起了自己的家乡。

让人窒息的社会,好人并没有好结果,我为啥要看这么一部致郁的电影呢?

本来以为是个恐怖片。。

真是的。

两位主角实在是长的太相似,对于我这个脸盲来说 太痛苦了,也许这也是导演的圈套也说不行呢。

电影尺度其实挺大的,不说漏的。。

主要是尸体很真实,解刨也过于真实了。

剧本其实挺硬核,问题不大,气氛渲染到位。

虽然上来就告诉你了凶手是谁,但是演绎的扑朔迷离,效果还是不错。

也许那些社会主义味道让人熟悉,但是这个电影评分有点难,毕竟不喜欢这个题材。

但是确实拍的不错,有点尴尬。

浓重的时代感。

过于惨烈。

尸体过于真实。

傻傻分不清楚。

妹妹?

结局过于致郁---我是窒息的分界线-推荐指数:★★★☆(7/10分),致郁的过于真实。

 9 ) 相似性

《暴雪将至》——中国,《我是杀人犯》——波兰,《窒息》——匈牙利,《第三度嫌疑人》——日本。

电影一开始的镜头,犯罪嫌疑人在工厂门口等待受害人。

想起来之前看的《暴雪将至》。

这算是艺术上的相互学习。

到后来的铁轨跟踪,野水沉尸,新旧警察之间的合作,争斗。

本来以为这部电影里,也会有警察假扮成女性角色,引诱犯罪嫌疑人上钩的,然而并没有。

😂 2018/08/28 添加: 电影 34分06 秒开始给一位受害者(真正罪犯的妻子,这要到后面才知道)镜头的时候。

首先,是从脚开始。

红色的高跟鞋,很多电影里关于此类性犯罪女性受害者,很多都是红色高跟鞋(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

然后镜头往上,到整个人的整体。

当时看电影的时候,感觉从身材上,像男性假扮的女性角色。

于是主动带入剧情,以为是警察扮演来引诱犯罪嫌疑人的。

只是,等到角色第一次因为害怕而转头看周围的时候,从角色的表情中知道,这又是一位新的受害者。

当然,因为是真正罪犯的妻子。

所以,导演给了一个长镜头。

其中,好几次猜疑的回头。

楼道关门的声音,崴了高跟鞋。

观众很容易进入剧情,替这位角色悬着心。

35分00秒,镜头到那个昏暗的灯光下,后面的背景音起的时候(这个背景音很轻,但是这里配的非常到位啊!

类似,很多电影里这个配音用的也挺多。

这个背景音在36分08秒罪犯到家的时候,也有响起来,而且非常的清楚了这个时候。

因为,大家在这个时候,看到了罪犯的脸。

嗯,跟现在在蹲牢的那位,长的好像。

))这位受害者因为有所提防(因为导演要做铺垫,所以自带光环),侥幸躲过一劫。

后面有两位路人听到呼救声,出来追罪犯。

当时以为可以追上。

然鹅,镜头一切。

罪犯到家了。

罪犯当时也没想到,自己想下手的这位女性是自己的妻子。

后来警察上门,他以为是自己的事情败露了。

事实是,警察来通知他,他的妻子被别人袭击了。

后面,可以看到。

罪犯把犯罪工具那个锤子🔨丢到了一个湖里(这个湖,也是那位年轻的警察潜水的湖。

后面,还有几个镜头有一些神秘主义色彩。

年轻警察在潜水的时候,感觉到受害人在向自己表达些什么。

)当时以为年轻的警察会碰巧找到上面那把锤子呢,然鹅并没有。

中午在楼道里走了一会,突然想到电影里的这几个镜头。

首先,罪犯的妻子在跟警察讲述自己被袭击的时候。

有提到说罪犯的呼吸很奇特,感觉很熟悉。

(当然,这也是导演的伏笔啦。

)这位妻子,跟罪犯有一个大概十几岁左右的孩子。

他们应该在一起生活了挺久了。

但是,她肯定想不到自己的丈夫是这样的一个人。

知人知面不知心!

写到这里,想起之前看的一部日本电影《愚行录》。

镜头起,是隔着前车门玻璃下,模糊的巴士司机。

车门开,上车的乘客,车上看手表的乘客,拨头发的靠窗的女士,看着车窗外的大爷(你大爷还是你大爷,你大妈已经不是你从前那个大妈了?

哈哈),笑靥如花的年轻女士,同时是到站下车的开开心心的一家三口,西装革履的打着哈欠的男士(上班族?

论如何穿正装不那么像中介?

哈哈!

是的,这里想强调的是房产中介。

BTW,最近租房市场也是在暴雷。

要是有人租房,大家稍微注意些。

还好我毕业早啊,那时候租房子都是一房东,差一些也是二房东。

毕业生租房子的时候,尤其要长点心!

),然后后面的两位不表(第一,没啥特色。

第二,嗯!

有点不好看。

此处没有歧视。

),然后是戴口罩的他大爷,the same time, 我们的男主(妻夫木聪)出现在了镜头里,这时候车子发动了,因为大家身体很明显的随着车子晃动了一下。

后面的几位,都是群演,有说有笑的你大爷,他大妈。

这些镜头,都是随着那位上车的乘客,一气呵成,是一个长镜头。

(其实,我也不懂是不是一气呵成,总之电影里是这样的。

导演剪辑出来的是这样的。

)众生相,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

同时,自己也是。

这时候配的背景音(是大提琴吗?

),好棒!

然后镜头切换,男主看着车窗外面。

外面下着雨。

上车的那位乘客,这时候让男主给一位老人家让座。

男主让座之后,站起来的时候故意跌倒了(这是从后面的镜头知道的)。

他下车后又装着瘸着腿走了几步。

车上的人的反应也是“各怀鬼胎”!

(这里,想到了陈凯歌的电影《搜索》里那位老大爷让高圆圆饰演的刚知道自己得了重病的女主让位置的镜头。

)接下来,是男主在律师的陪同下,去监狱里探视在收监下的妹妹。

律师提到男主妹妹的一岁左右的孩子。

然后,是建议要给男主的妹妹做精神鉴定。

接下来是男主的妹妹躺在监狱牢房里那张小床上,导演通过镜头展现的也许是她梦中,或者是她正在思考着的脑海中的映像。

好几只手在抚摸她的身体。

接下来是,男主回到自己的报社跟上司申请新的调查事件。

通过他上司之后,我们大致知道这些事情之间的联系了。

接下来就是男主到事发地点。

一座很常见的日本式家庭住宅。

上面写有屋主的名(田向,是名,还是姓?

我不是很懂这个。

姑且认为是名了。

)到这里,电影进行了 16分钟。

第一次看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在豆瓣上看了评分,看了一些评论。

已经知道是一部非常棒的电影。

自己看的时候,有了自己的理解。

在最开始,已经被吸引。

都说,一部好的电影。

通常开头就足以让观众驻足欣赏。

(愚见,同时也是看了别人说的一些。

)16分钟,主要人物,事件,地点,交代完毕。

接下来就是围绕这些进行展开。

写到这里,都不知道自己究竟重新编辑是想说些什么。

大概是想说,我见过你,是不是记得你?

我认识你,你是不是印象中记得我?

你每天坐8号线上班,到人广换乘。

你坐的那个位置,他也曾经坐过。

后来你们互相认识了,彼此有了交流。

然后,是相识,到深入的沟通。

这个人,你真的了解吗?

身边认识许多年的好友,曾经儿时的玩伴,同一隔间了的同事。

经常坐的那班公车的公车司机。

经常压点上车的那位乘客。。。。。。

《愚行录》里有几组镜头,感觉上前段时间大热的韩国电影《燃烧》里,也有相似的镜头。

大致上就是,女主像一个物件一样供一些富家公子哥把玩。

最后,后弃之!

《燃烧》里,还相对克制些。

《愚行录》就非常的明显了。

几个镜头非常显而易见。

加一个今天 金山词霸刚更新的壁纸:(这里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谢谢!

Books are the mirrors of the soul. 截图来自 金山词霸以上为 2018/08/28—2018/08/29 凌晨所新增。

多提一句,《第三度嫌疑人》中,有一段律师和犯罪嫌疑人的对话(内容大概是关于人死了之后,(灵魂?

)将去往哪里)。

这个镜头在昨天看的《城堡岩》中也看到。

 10 ) 1956--1968

中文片名翻译得很好,窒息,符合影片中多数受害人的死因,更为重要的是重现了那个年代匈牙利人的精神状态政治高压让人沉默,无法发声乃至透不过气。

司法草菅人命与冤案难纠自古有之,社会主义国家存在,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少见,但导演明显将马特福 凶杀案与匈牙利当时的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

除了用大字幕表明凶杀案发生及进展的时间,影片还有2次通过对话和电视新闻交待历史背景。

一次是升职的检察官要挟警官德塔破坏调查:我愿意 就可以取出你的1956年文件……如果我的消息来源正确 你做的 不止是污损国旗……你把武器放在他们手里1956年很明显指的是匈牙利十月事件,发生于1956年10月23日—1956年11月4日,匈牙利民众对匈牙利政府表达不满导致苏联入侵的暴力事件。

最初以学生运动开始, 后演变成了骚乱, 在苏联军队两次军事干预并配合匈牙利国家安全局进行镇压而结束。

事件共造成约2700匈牙利人死亡, 苏联方面也付出了722人死亡的惨重代价。

(引自度娘) 事件发生十余年后,当年记录的资料还能被用来要挟,苏联及其代理人在匈牙利的统治之严酷可见一斑。

另一次是电视新闻:作为10月16日 在布拉格签署的苏-捷条约的一部分,在履行了国际主义义务后,我军回到了家乡,在离家2个月后 我们的士兵……这应该是匈牙利军队1968年参与以苏军为主的华沙条约盟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扑灭“布拉格之春”后回国的新闻。

当年被入侵的匈牙利,这次助纣为虐,跟随苏联去镇压其他挑战苏联权威的独立国家了。

经此一役苏联的威权达到了顶峰,华约组织国家再次出事要到二十多年以后了。

而这次捷克斯洛伐克政府鉴于匈牙利1956年的悲剧没有组织抵抗,仅80名捷克人被杀。

了解了这2处历史就明白导演的意图:通过这起冤假错案迟迟不能平反的真实故事控诉当时苏联影响下的匈牙利政治体制和司法之黑暗,对民众自由进步思想的禁锢。

我觉得导演同时还暗指黑暗高压统治对人产生了异化作用,引发了此惨剧。

异化包括暴力狂,恋尸癖,以及受冤男主与妹妹的孽情等等。

都快被憋死了,只要能发泄出来,管他是什么途径呢!

《窒息》短评

拍得太冷竣了,真凶的高潮脸让人想到片名—窒息。一个案件进入那啥程序后,就不只一个施害者了,每个环节有每个环节的衡量,因为每个环节都有人来推进,而人性是有漏洞的,发制完善之路漫长兮。这个案件受冤屈者也是施害者,他干脆的认罪,让后面的受害者毫无防范。

6分钟前
  • 鸣悦
  • 还行

8.0/10 分。初看,蓝光。前面很沉闷,后面稍好。欧洲人民就是口味重,开放。电影里各种裸露,大胆而且非常自然,看起来特别有写实的感觉。。。不像现在的美国片,妹子们个个都捂着胸口,看起来好假。。。

10分钟前
  • Lonely
  • 推荐

这个国家不允许有连环杀手,明白吗?

15分钟前
  • 吞云吐雾狮子兔
  • 推荐

法制,社会,人性这哪一个不比罪案窒息。

17分钟前
  • Nemooo
  • 还行

又是一部极其小众的匈牙利电影,故事刚硬,摄影出色,氛围渲染的不错。与杀人回忆不同,凶手很早便大白于众。奈何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老警察的腐败无能,与年轻警察的理想主义交锋,反而更加令人扼腕。从1956年的匈牙利革命到1968年苏军布拉格撤军,即便一个萧瑟的工业小镇,也很难不被其影响。

21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匈牙利版《杀人回忆》。看得出导演野心不小,试图用连环凶杀案背后错综复杂的人性迷思和社会群像映射整个时代,但无论是对于案件本身的呈现,亦或是人性挖掘和案件背后的社会学思辨都有一种比较模棱两可的态度,电影中太多的细节做得都很直白草率,倒是镜头没有回避暴力和性场面,尺度挺大……

25分钟前
  • 搬砖侠
  • 较差

凶手演的真是变态啊,但总觉得表达上差了一点儿,结尾还是挺厉害的。

26分钟前
  • 雪后林中有鹿
  • 还行

到底要讲个啥?

30分钟前
  • w
  • 较差

逍遥法外的恋尸癖,推翻审判会导致公众对法律的公信力丧失还是人类法制的进步,检察官最后被车撞报复

34分钟前
  • 带头大叔
  • 力荐

剧本很扎实,除此以外,没什么好感慨的。

38分钟前
  • water
  • 还行

这显然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在我这儿至少8.5,不知道那么多低分是哪儿来的?

43分钟前
  • 魔鬼鹕豱
  • 力荐

他都硬不起来,他强奸的意义是什么?很多时候强奸被杀是因为女性尖叫,所以才被掐喉咙。

44分钟前
  • 八级小薛薛🥁🥋
  • 较差

最可怕的从来不是连环杀手 最后各个人物的结局交代很东欧

48分钟前
  • Overkill
  • 推荐

这电影牛逼!看就完事了,一看一个不吱声。

49分钟前
  • 红拂夜奔
  • 推荐

同类题材里,远不如《我是杀人犯》。

50分钟前
  • SydneyCarton
  • 还行

叙事过于平淡 导演重点不明

52分钟前
  • Torrilla
  • 较差

不好看

54分钟前
  • 南蛮
  • 较差

就是看太累了

55分钟前
  • conwei
  • 推荐

变态果然是危害最大的

60分钟前
  • 厌火城主
  • 很差

看的人窒息,特别是几个裸露的镜头,杀人犯的冷静,冷血~

1小时前
  • 老猫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