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姆豪斯的杀人魔

The Limehouse Golem,英伦谜杀(台),英伦迷案

主演:奥利维亚·库克,比尔·奈伊,道格拉斯·布斯,埃迪·马森,玛丽亚·巴尔韦德,萨姆·里德,亚当·布朗,戴维·鲍姆伯,保罗·里特,丹尼尔·梅斯,马克·坦迪,摩根·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莱姆豪斯的杀人魔》剧照

莱姆豪斯的杀人魔 剧照 NO.1莱姆豪斯的杀人魔 剧照 NO.2莱姆豪斯的杀人魔 剧照 NO.3莱姆豪斯的杀人魔 剧照 NO.4莱姆豪斯的杀人魔 剧照 NO.5莱姆豪斯的杀人魔 剧照 NO.6莱姆豪斯的杀人魔 剧照 NO.13莱姆豪斯的杀人魔 剧照 NO.14莱姆豪斯的杀人魔 剧照 NO.15莱姆豪斯的杀人魔 剧照 NO.16莱姆豪斯的杀人魔 剧照 NO.17莱姆豪斯的杀人魔 剧照 NO.18莱姆豪斯的杀人魔 剧照 NO.19莱姆豪斯的杀人魔 剧照 NO.20

《莱姆豪斯的杀人魔》长篇影评

 1 ) Shining words

I felt that she suspected my game from the start and offered herself willingly, warm in the knowledge that the world would soon be forced to confront the plight of her kind.I took out her eyes in case my image had been imprinted upon them.I applaud for you.I mean, the future is being forged here. Writers, philosophers, men of science. All the way down to lowly clowns like me.Would you rather owe your happiness to simple good fortune or to an unspeakable act of violence?She may as well have placed the noose around my neck herself.-Why would anyone be surprised? The world is full of men like you, Mr Gissing. -I beg your pardon?-Men who feign generosity when what they really seek is congratulations. Men who play god by saving lives. Is it really so different, I wonder, from playing god by taking them?

 2 ) 你能理解那个时候的女人成功有多难

看它的时候,是一个意外——因为本身并不是很喜欢这种类型的片子,觉得太过于压抑,所以很多机会都被JSP放弃了;后来是因为没有电影可以看了,才决定看这部片子的;结果一看就爱上了它,觉得这个内容编的相当精彩。

本片 改编自彼得·克罗伊德小说《丹·雷诺和莱姆豪斯的杀人魔》。

讲述1880年伦敦的莱姆豪斯区发生谋杀案——这个故事通过讲述一个杀人犯的死亡过程,从来带出一个出色女人的成长过程,让观众知道那个时代的女人想要成功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片子里小丽兹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演员:虽然她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但是与生俱来的才华,让她成为了剧院的宠儿。

当她站在舞台上的时候,她是那么的耀眼,令人喜欢她、爱她、追捧着她;才华为她带来了荣耀的同时、也为她带来了一段看似美满的婚姻。

可就是这个婚姻,将她活活得推入了绞手架上,因为她的出色掩盖了丈夫的才华,所以她的丈夫决定用自己的方式剥夺她所有的一切。

很显然,演小丽兹的演员:奥利维亚·库克,并不是那种让人一见倾心的美女,但是她是一个非常有性格的演员,虽然这部片子里,她脸上的肌肉大部分的情况下保持着固定的样子,但是那双明亮的眼睛已经将所有的情绪都表达出来。

她就像是一朵阴天里的向日葵,没有了追随的方向,却不知觉得将自己变成了别人追逐的对象!

她的灿烂只有在阴天里,才能让人看懂!

她的美丽让人记忆犹新!

虽然故事最后的结局让所有的人都觉得失望,但是在那个社会:女人就应该是守在家里的妇女,如果她的光芒盖过了男人,就会被这个社会无情的打压,这就是那个社会,不能被忘记的现实——这部电影一次一次得给观众希望、又一次一次得拒绝了“美好”的结局,实在让人有中绝望的感觉。

但是它并没有让所有的人感到绝望,因为最后它还是给了一个“恶有恶报”的善良结局(虽然这个结局并不是观众想要的)你可以直接了解结局,因为它的结局已经被固定了;如果你不仔细的了解过程,你就不会明白它的灿烂!

惊悚悬疑大作《莱姆豪斯的杀人魔》 情节奇诡堪比开膛手杰克_腾讯视频

 3 ) 这部恐怖片,够酸爽!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君君电影院],ID:TVwanda说到欧美史上最凶残变态的杀手,开膛手杰克算一个。

1888年的伦敦,他用极其残忍的手法连续杀害了至少5名妓女。

开膛剖腹、割喉放血、挖肠挖肾、削鼻削胸无所不用其极。

甚至连腹中女婴也被连捅了十几刀。

今天要说的这部电影跟它很像,一样和连环杀人案有关,一样潜伏着一个变态凶残的杀手。

不过,这部电影里的凶手是个看起来人畜无害的纯情小少妇。

单看外表,打死你也不会相信,她居然是一枚变态杀人狂——《莱姆豪斯的杀人魔》I 2016豆瓣6.8

这是一部杀人成狂的血腥恐怖片,讲述了女主如何黑化、如何一手制造连环惨案的全过程。

重!

口!

高!

能!

预!

警!

(含剧透)和“开膛手杰克”一样,这个故事也发生在19世纪末的伦敦。

那个时候的伦敦,似乎和阴晦血腥的谋杀案更相配:世纪末的颓废、忧郁和丧气满满,混搭着新纪元到来前的不安和惴惴。

接连发生的几起离奇杀人案,使得整座城市都陷入了恐慌。

甚至有人传言是莱姆豪斯(地名)的魔鬼被放了出来。

每一个凶杀现场都十分恐怖血腥。

每起案件的作案手法也各不相同——

(有的被乱刀捅死)

(有的被挖去双眼)

(有的被砍头)

(有的被割喉)

(有的被吊死)如同《七宗罪》一样,每种手法显然都带有某种隐喻。

案发现场还留下了凶手写下的话:“旁观者看到的血液,未必比凶手更少。

这句话出自一本书,通过笔迹排查,警方锁定了4名嫌疑人。

其中居然包括马克思!

对,就是那个写《资本论》的马克思(1818-1883年),成了嫌疑犯之一。

马克思的角色只在片中简单露了个脸,说了几句台词,倒成了值得电影骄傲的特色——“我大英国电影随便一个时代配角,就是改变世界的三大人物之一。

”但是马克思莫名其妙成了嫌疑犯,也从侧面印证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异化、扭曲和肮脏。

而不论是杀人还是破案,都不是影片的重点。

电影真正要表达的是那个年代对女性的压迫和歧视。

片中就以女主为代表,展现了当时女性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

由于母亲未婚先孕,女主从小便受尽侮辱。

年幼的她被男人骗进屋里强暴,母亲却认为她自甘堕落,用烧红的针惩罚她。

只因在19世纪末的英国,雏妓司空见惯。

那是一个保守的时代,又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一方面女人受到空前的尊重,一方面几英镑就可以买到幼女童贞的身体;一方面文学作品几乎“零色情”,一方面低俗作品色情描写肆无忌惮;一方面是教堂林立,一方面是妓院成群;一方面鼓吹婚姻神圣不可侵犯,一方面通奸嫖娼卖淫比比皆是......

这样的环境下,一个连环杀手便轻易养成:对男人和妓女的痛恨,对母亲痛上加痛。

对男人的憎恨导致她性冷淡,新婚初夜让她作呕,宁愿花钱雇一个陪睡的小三。

比起亲自上阵,她更愿意在门外冷冰冰的看着丈夫和另一个女人滚床单。

她杀死的第一个男人是个侏儒,因为他把“咸猪手”放在了她的腿上;在此之前,她已经毒杀了自己的母亲;剧场老板则死于拍裸照、性虐待的癖好;紧接着到妓女、犹太人、商人……最后毒死自己的丈夫,如同毒死一个陌生人。

至于她疯狂杀人的原因,除了报复外,还为了名扬天下。

甚至从她嫁人开始就是一场交易,身为一名演员,她期待丈夫为她写一部超牛逼的剧本,从此一鸣惊人。

出名是她的渴望,却不限于舞台,她要将自己的名字刻在石头上,哪怕是恶名。

在杀人这个秘密领域里,她将自己的行为称作艺术;作为女人却能做出令男人们震惊的事,这让她欣喜若狂。

“旁观者看到的血液,未必比凶手更少”彪悍的人生,不出意外就是童年阴影系列。

尤其是单亲家庭、遭受性侵的经历——这几乎是连环变态杀人犯的标配。

时代对女性的践踏 + 童年阴影,让她对反杀如此渴望,要么名垂青史,要么遗臭万年。

最终,她选择借杀人将男人踩在脚下,将社会踩在脚下。

可以说她是女权主义者的先驱,用了一种极端的手段,去实现自己血淋淋的价值。

对于这部电影,虽然从名片和简介就可以轻易猜到凶手是谁,导演也无意隐瞒,但这丝毫不影响观影体验。

至于影片结局,只能说疯狂到令人窒息。

然而,如果不仔细了解整个过程,就无法体会结局究竟有多灿烂。

回复剧名,在线观看!

 4 ) 别打开,魔鬼一直都在盒子里

别打开,魔鬼一直都在盒子里这部电影依然有着黑暗的性质,对一些特定群体的影射也表现出一些电影之外的倾向性。

我只对人物性格进行了简单分析。

英国此类电影的阴郁气质并不适合所有人观赏。

——题记如果我说,连环杀手是天生的,你信吗?

何为天生?

即在你年幼还不能自主决定什么的时候,你的人格已经形成。

阿德勒说,记忆是人格的一部分。

记忆,不论你自己记得还是父母告知,不论真实还是幻想,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会成为你心中固有的印象,从而决定你持续的行动,形成目标。

常常看到一些鸡汤文字——“把握好人生的选择”。

貌似你可以选择,其实却无力把握——选择必将落入窠臼,朝向既定的目标。

比如,以引起老师关注为目标的孩子,会选择一次一次做那个坏孩子;以征服男人报复社会为目标的女人,会选择一次一次杀人。

除非有特别的刺激因素来解放他们。

当然,同样环境下,更多的人并没有成为“那一个”——变态的人是少数,“疯狂基因”应该也是人格的一部分,当环境、记忆共同作用,潘多拉的盒子就打开了。

所以,一个恶魔的诞生可能只是瞬间,而潜质的酝酿、生长、等待“机遇”,却非一朝一夕。

人的成年几乎由儿童时期决定,了解儿童才能了解成人,这已成为剖析行为异常的依据。

电影讲述了一个上古恶魔转世的故事,一个小女孩被附体的同时,一样伴随着人间的罪恶。

年幼的丽兹替母亲送针线活,被男人骗进屋里强暴了。

母亲以为她做了“那种事”,用烧红的针惩罚她——19世纪末的英国,雏妓卖身似乎司空见惯。

一个连环杀手的养成实在太简单了——有这些痛恨男人和妓女的记忆,还有母亲的痛上加痛。

14岁开始当演员的丽兹,发现了她另一个舞台,可以辉煌,可以虚荣,可以展示她童年困窘环境中无法展示的才能。

她杀死的第一个男人是同为演员的侏儒,因为他把“咸猪手”放在了她的腿上,而在此之前,她应该还毒杀了自己的母亲(在她最后向探长的交待中有闪回);剧场老板则死于虐拍裸照的秘密爱好;妓女、犹太人、商人……最后毒死丈夫,如同毒死一个陌生人。

对男人的憎恨使她的性意识倒错了,新婚初夜令她厌恶,此后她花双倍工钱雇回一个陪睡的小三,嫁人就是交易——期待丈夫写出以她为主角的剧本,从而一鸣惊人。

出名是她的渴望,却不限于舞台,比起那些会腐朽的名字,她要将自己的名字刻在石头上,哪怕是恶名。

在杀人这个秘密领域里,她将自己的行为称作艺术,她为自己是女人而做出令男人震惊、令全社会意外的事而欣喜若狂。

被求婚时她的回答“女人自己可以照顾女人”就像一个女王。

她被两种环境塑造:一是那个极端歧视女人的社会、时代;二是母亲早亡、家境贫寒、没有父亲的畸形家庭。

电影没有清楚交待她的家庭背景,但一个父亲的缺失,一个男人在孩子成长里的“不参与”,可以令男孩懦弱、令女孩不再需要男人。

支撑丽兹强大自我的,是极端孤独、自怜、自卑催生的另一个极端:冷酷、无情、渴求认可。

事物从来都是两面的,一个极端总是掩盖另一个极端。

如何凌驾于社会偏见之上、凌驾于男人之上、得到对自身优越的肯定,成为她坚定的“生命计划”。

她被吊死的一幕耐人寻味:如果承认杀夫,她应该可以博取同情而苟活于世,因为丈夫被误以为是“连环杀手”,她在为民除害。

可她如何能忍受她鄙视的男人夺去她的“威名”呢?

“为目标的心理”说白了就是极度的强迫症,她自曝了自己才是“golem”的真相,探长却将那个既有笔迹又有自白的证据付之一炬——探长的心理其实相当复杂,既有“压制、歧视女性”、不让女人出头的男权意识(毕竟,当时的社会环境就是极度歧视女性的),又有第一个案子办得被动、不力的狭隘自尊作祟。

案子告破,完全是女人自认,心理上,他已经输给了女人。

他其实一直把她当一个弱者在同情,承认一个女性“连环杀手”的存在,是作为男性、作为警察的耻辱,他不能接受自己的权力受到挑战,他需要一个反转来打败女人,于是,他依然仅以“杀夫”这一项罪名处死了她,而非她渴望扬名于世的“连环杀手”。

当然,从社会正义、民心安定的角度来讲,公开一个连环杀手的存在,势必造成治安不力、邪压倒正的乱象,会助长杀人魔的气焰。

这样理解,反倒见出探长的自我牺牲和良苦用心了。

从案子被隐瞒了真相这一点来说,我们还是看到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对女人的集体压制,基于此,一个女人超越时代、名垂青史的欲望才如此强烈,她借杀人将男人踩在脚下,将社会踩在脚下。

她是有着天使面孔的魔鬼。

如果不是机缘巧合,她也许还在贫民窟里,为人妻为人母,籍籍无名,舞台令她滋长了魔性。

遇魔鬼而成魔鬼,遇天使而成天使,万事万物都讲缘,所谓的缘,不过是刚刚好的契合,时间、地点、场景——心里住着一个魔鬼,才能被魔鬼唤醒。

每个人都有目标,或清晰或模糊,每个人都被目标或清晰或模糊地决定着人生的走向,并因此保有自己独特的行动或生活方式,如果我们意识到了这一点,我们或许也就明白了这样的事实——人生,并没有太多的选择。

(特别感谢博友zdyjjl推荐本片,并与我探讨了大量相关细节。

对于结尾处小三的无端被吊死,他得出如下精彩结论——爱伦·坡曾说过:“一想到受众有可能窥见内幕,作家们就不寒而栗。

”所以啊,弄一点我们看不明白的东西,也是编剧导演给自己留点面子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7fa25b0102zxz6.html

 5 ) 戏精之路,无法自拔

看完了这部英国悬疑恐怖电影:《莱姆豪斯的杀人魔》,一般般,论一个被时代戕害想红想疯了的女艺人是如何走上戏精级别的变态杀人狂魔之路的,这可能是卡尔·马克思被黑的最惨的一次了,哈哈哈哈,竟然是以杀人嫌疑犯的身份出现的!

话说英国人是有多喜欢舞台剧,连恐怖片里面都有贯穿舞台剧,可惜的是电影剧情太散,悬疑推理色彩太弱,叙事太凌乱,过于矫情,缺乏悬疑恐怖电影该有的质感!

电影改编自彼得·克罗伊德小说《丹·雷诺和莱姆豪斯的杀人魔》。

讲述1880年伦敦的莱姆豪斯区发生谋杀案,人们认为这是古老生物石巨人所为,但真相另有隐情。

 6 ) 你所认为的人-----对于影片的关键点梳理

刚刚看完整部电影,可以打四星。

很喜欢这种欧洲复古风格。

尤其女配在酒吧棕色波浪卷发,配上一朵深红色玫瑰发卡,红色绸缎蕾丝边洋装。

精致的像布娃娃一样。

服化道完全可以征服一批人。

作为悬疑片,故事逻辑性一定是第一的。

以小说改编,肯定是有保障的。

以上看,这部电影是值得四星的。

不能满分只是我自己看的时候,感觉有些地方一概而过,可能一刷不能完全发现重点。

让观众会有些不明白。

需要细品。

以下是我自己对影片几个关键点的总结,可以快速了解电影内容:一 女主成为杀人犯已经做好了铺垫。

从儿时经历的坎坷,奠定女主性格阴暗面。

到剧院的初登舞台,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为了“成名”不惜一切。

甚至是利用老公完成“不朽”演员梦想。

而梦想被老公扼杀,她自己成为主妇,没法登台。

只能另寻办法。

二 站在道德高点的警探。

探长是个严肃认真的人,不苟言笑,专注工作,不屑于社会低俗的戏剧。

高尚的人必有高尚行为。

探长嘲讽“男人拯救弱者,把自己当成了上帝”。

反观剧中探长也是认为女主蒙冤,自己必须拯救她。

救人者反倒被套路了。

是否认清了自己过失呢?

三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无论是白骑士老公还是探长。

寄希望于他人,女主梦想还是不能实现。

而一步步剧情发展,探长被摆了一道。

女主一开始希望陪审团判决仍有侥幸,到后面毒杀丈夫仍面临牢狱之苦。

不如轰轰烈烈拉下帷幕。

最后仍没有得偿。

探长认为女人社会低微,被迫蒙冤,不顾一切挽救。

女主认为探长为了荣誉会揭发她,完成她的梦想。

女主梦想确实不是男人能帮其实现。

你所认为的人,并不是你想的那样。

而剧中雷诺说过一句点睛之笔“想让名字刻在石头上,需要自己拿着凿子雕刻。

而不是其他人。

”反观全剧雷诺才是最清醒之人,似乎一切发生都不能惊扰他的事业。

似乎见惯了人间百态。

即使最后女配倒在了舞台上。

而最后一个镜头,是否想展现女主还是靠自己让人记住了呢。

ps 几句题外话:曾经看过一句话,当你不把他们当弱势群体,他们才算真正平等。

社会进步不是一蹴而就。

谁也不能阻挡历史的车轮。

 7 ) 死后留陷阱,又狠又辣!

5星:剧透。

这片太棒了,一开始就觉得女主会是凶手,但表演的太青涩了,太纯了。

还雇情敌跟自己丈夫上床,一度让我认为她是无辜的,但最后她自己故意暴露字迹坦白了!

让我大吃一惊, 然后情敌又死在了她设计的机关之下,剧本跟道具都是她自己之前亲手准备的,所以这很可能是她留下的致命陷阱。

真是最毒妇人心,机关算尽,又狠又辣!

 8 ) 人生如戏

这个片子的开头是一场舞台戏的开始,结束是一场舞台戏的落幕,已经很明显的在映衬出这部电影的主题。

人生如戏,剧终落幕,只有那些能够被观众所鼓掌所铭记住的才是演出的成功者,无论你所饰演的是什么角色,女主要做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成功者,她对于默默无闻的生活早已经厌倦。

只要能够被世人所铭记,自己的名字能够永恒的被刻在这个城市里,才是她最大的愿望我追求。

影片中所出现的这个杀人魔,我觉得并不是女主,也不是女主的丈夫,它只是一个可能被女主利用而达到目的实现永恒的机会。

而杀死女主丈夫的则是女主为丈夫雇佣的女仆,也就是她曾经的情敌,而情敌最后也在舞台上自杀了。

影片中的夹杂着大量假定推理的画面,以及女主回忆的画面,或者说着是女主编造的画面,同现实发生的情节混在一起,真真假假就如上演的一部人生大戏。

女主是无辜的,一开始她还希望能够活下来,但最后她选择了一种更好的活下来的方式,让自己的名字成为永恒,不过并没有得逞,最后还是被以毒害丈夫的罪名绞死。

结尾探长在剧院看戏,当那个女演员被吊死后,仍然有一个假冒的替代者出来谢幕,赢得了大家热烈掌声,观众所期待的永远是快乐,是故事,是以假乱真演技精湛的故事,这个时候的探长或许才真正的明白,女主向他说的那一切,以及最后给他看的那张字条,不过是一场戏和一些道具而已。

 9 ) 《莱姆豪斯的杀人魔》:一部女权主义恐怖片,不能名垂青史,宁可遗臭万年,我要出名!

大家都知道,影视作品一直被视为文学艺术领域的思想先锋阵营。

纵观今年的热门影视,从西方到东方,全球大热的代表作无论是美国《使女的故事》、《权力的游戏》、印度黑马影片《摔跤吧父亲》,还是国内刚刚完结的《那年花开月正圆》......所有这类影视剧全都诉说着一股主流的意识潮,它正代表着当代思想形态的变化趋势,那就是女权主义的崛起。

这些作品几乎无一例外地将主题聚焦于女性故事,关注女性群体的成长环境,反映女性的思想变化,呼吁女性对权力的认知觉醒和抗争。

今天给大家安利的,就是这样一部明确反映女权意识的恐怖片,名叫《莱姆豪斯的杀人魔》。

至今犹清晰记得,第一次在恐怖片经典标杆之作《闪灵》中看到,女主面对凶手抡起板斧时,我的内心油然而生对西方女性来自体型和勇气精神的双重崇敬之情。

而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大胆突破了定义女性纤弱、胆怯的传统观念,反而摇身一变成为连环杀人案的强悍凶手。

说实话,对于凶手为女性的设定,第一时间我是拒绝的,但后来反而忍不住为影片的立意喝彩。

《莱姆豪斯的杀人魔》将女权意识更广泛地拓展到了恐怖片领域,影片对凶手的刻画颠覆了我们以往对女性的认知。

影片中女凶手的杀人动机直接明了:不能名垂青史,宁可遗臭万年,总之,我要出名!

这种对名利的渴求成为表达女性意识觉醒,以及女性权力抗争的大声疾呼。

故事开始了。

1880年的英国伦敦。

一家之主约翰克里斯死了。

警探经过查找,发现死因是中毒。

由于女仆艾芙琳的不利证词,凶手直指女主人丽萨。

警探基尔代尔接手了负责这起侦查工作。

这是他第一次负责谋杀案。

而伦敦城还笼罩在此前发生的“莱姆豪斯杀人魔”案件阴影中,这起新添的凶案令公众群情沸腾。

之前杀人狂魔已经制造了五起连环杀人案。

先是在拉特克利夫公路,屠杀一家人;上星期杀了一个妓女爱丽斯坦顿;之前还杀了学者所罗门维意;杀了一名犹太人;最开始还杀了街头两个女人。

无论身份地位,还是背景信息,被杀者之间毫无联系,因此大众推测毒死约翰克里斯的会不会就是连环杀人案凶手?

不仅杀人,凶犯还在现场留言“他流出的鲜血,不比他遭受的痛苦少。

”根据这句话,警探发现它出自一本书,通过笔记排查,警探初步锁定了四名犯罪嫌疑人。

一开始,警探基尔代尔去听丽萨的法庭辩护,到处搜集证据,试图拯救女主丽萨。

他相信丽萨是无辜的,而莱斯豪斯的杀人魔才是真正的幕后凶手。

在听证期间,警探基尔代尔了解了丽萨悲惨的童年经历。

出身贫寒的丽萨缝制帆布,一次在送帆布中,被性侵。

回到家妈妈知情后,不但不安慰她,反而以为女儿自甘堕落,用烧红的针刺向她。

只因那个年代雏妓盛行。

显然,女主的这段受虐经历,直接奠定了她扭曲的心灵和叛逆反常心理。

对母亲的厌恶,对妓女的憎恨,正是这段经历带来的伤疤。

妈妈死后,丽萨为了谋生,挖了五年坟墓。

难以想象,对一个未成年人来说,残忍的挖坟墓生涯会受到怎样的惊吓,看到多少恐怖景象。

他人眼中的恐怖场景在女主看来或许已经司空见惯,这些暗黑元素如同不可磨灭的印记,一步步的强化和深深烙印在女主的生命里,腐化和侵蚀着她的心灵。

大概是再也承担不来挖坟带来的精神重压,她终于来到自己向往的音乐厅,找到一份收拾女演员房间的工作,开始一份新生的生活。

金碧辉煌的音乐厅,万众瞩目的女演员,还有正走红的喜剧演员丹莱诺,让第一次看到这些景象的丽萨欣喜若狂。

这本该是一段美好的生活,然而,就是这段落差巨大的经历,反而加速催化了丽萨的毁灭。

一方面,喜剧演员的地位是卑微的,另一方面,站在舞台上接受万人瞩目的闪亮感觉又令人迷恋。

找准机会演出成功的丽萨,深陷在五光十色的舞台中不能自拔。

她越来越喜欢和享受站在舞台上,她渴望当一个真正的女演员,和男人一样,得到公平的机会:只要付出努力,就会获得认可和掌声。

然而,不但有男性的歧视和打压,丽萨还遭到同性对她才华的嫉妒,一次从中作梗毁了她的舞台生涯。

为了实现梦想,成为一个成功的喜剧演员,丽萨选择了自救,她不惜用婚姻来交换自己的梦想。

约翰克里斯答应她,以她作为女主角,写一本《情人结》的剧本,丽萨渴盼通过演出这部剧,来实现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于是答应了他的求婚。

可惜,婚后丈夫不但禁止她登上舞台,甚至连她最在意的《情人结》的剧本,也只是个骗局。

资助全部金钱,满足丈夫的心愿,到头来梦想破灭了,丈夫变成了众多破坏她心愿中的一员。

发现丈夫的骗局后,丽萨开始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既然无法当一名著名女演员来名垂青史,但不如换一种方式,遗臭万年也能写进史册。

激烈决绝的丽萨开始炮制连环杀人案,以求“名字刻进石头”。

然后,全片最卑鄙的男人——警探基尔代尔来了。

他对丽萨的梦想毫不关心,他只是一味地想要通过拯救丽萨,来实现自己可怜的价值感。

随着案情推进,他终于发现了杀人魔并非他以为的约翰克里斯,而是丽萨本人。

这时候,他丧心病狂,成为了压死丽萨梦想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焚烧了罪证,隐瞒了连环杀人案凶手是丽萨的事实,依旧按照杀父的罪名绞死她,彻底摧毁了丽萨的心愿。

再来看看,丽萨生活的音乐厅周围暗潮汹涌的各色人等。

有猥琐的侏儒,在饭桌上伺机伸出咸猪手占便宜;还有变态的音乐厅老板,喜爱性虐待、拍果照;这些人怎么也算死得其所。

但别忘了,这已经是丽萨最好的境遇了。

在影片中,表达女性地位不公的台词随处可见。

连历史名人马克思也出境几分钟,为弱势群体代言。

从本质上来看,这其实并不是一部关于杀人的恐怖片,它是一部讲述才华横溢、心存梦想的女性是如何被男权社会打碎梦想,被众人搞破坏,然后逼上绝路、杀人以求出名的故事。

我们不必追问,为什么要选择杀人这样激烈的手段?

影片为我们做出了解答:一半来自女主悲惨的遭遇;另一半来自社会对女性梦想的无情践踏和阴险打压。

这部影片的精髓在于向观众全面展示了:一个18世纪的女性想要在社会上出人头地的道路,究竟走得有多艰难!

艰难到足以拍出一部恐怖片。

 10 ) 对最后结局的分析

很好的片子,最后反转的时候被镜子里lizzie的眼神吓了一跳,浑身发冷,达到了恐怖片的效果结局一幕,女二在演绞刑的过程中挂掉了,很多人说是自杀,我认为是dan杀的女二死之前,dan在二楼看着她,然后坐下来,服务人员披上衣服,他说不是绿色的,是红色的,妈妈到第四幕才会生病。

这里告诉我们,他接下来要演妈妈的角色

dan接下来要演lizzie的母亲然后眼神很怪异的看着镜子,等到女二马上挂了,才说了一句,有人检查安全措施么

dan 紧张的眼神,有所期待回头女二已经挂了,他把自己的头饰,还有项链给了另一个演员,现在你是妈妈了,很神奇的,他穿着女二一样的衣服,都是饰演lizzie的衣服,说明他早有预谋的,这样,换上头饰就可以出场了

dan 已经穿好衣服镜头一转,dan变成了lizze,观众疯狂欢呼,lizzie

dan变成lizzie,享受欢呼探长没有揭穿lizzie是杀人恶魔,她的老公john作为杀人恶魔广为人知,lizzie毒死了john,却被绞死了,在大众心目中,lizzie显然是个悲剧式的英雄人物,因此,在悲惨录的剧场演出中,lizzie的复活是收到观众热烈欢迎的,从观众反应来看,lizzie显然成为了正派的英雄人物。

dan作为一名有梦想的演员,肯定要想法设法演这个角色的,有杀女二的动机,同时,女二作为唯一知道john是无辜的事实的人,也必须死,因为只有她死了,lizzie的事情就永远不会翻案了,dan可以一直毫无顾虑的演下去。

别人欢呼的时候,探长是忧郁的,他不想让lizzie以连环杀人恶魔的形式留名百世,却没想到lizzie以英雄的形式在戏剧中留名,而对名利的追逐,让dan变成了另一个lizzie。

结局出现的lizzie 显然有了双重意味。

显然,这不是一个快乐的结局

《莱姆豪斯的杀人魔》短评

妆造丑哭

5分钟前
  • -
  • 很差

虽然这样的故事结构在这个年代早已不稀奇,但服化道水平及细节绝对是一流水准,马克思老人家还躺枪被鞭尸……

6分钟前
  • metaphor17
  • 推荐

一个女的哪有可能杀害那么多人?包括那么多大男人?我都不信

11分钟前
  • 梦游者
  • 还行

看得人瞌睡了几次

16分钟前
  • 索多雅
  • 还行

这部寻找杀人魔的恐怖惊悚片,与主演过《黑夜传说》的比尔·奈伊可谓相得益彰,也有着浓重的吸血鬼电影特点,哥特风格的伦敦黑夜、剧院的夜场、舞台人物、反人性式的虐杀都为电影制造了浓厚的氛围雾气,它的镜头饱满得好像能挤出果汁,但在叙事和故事上显得有些中规中矩。

19分钟前
  • 韩伯愚
  • 还行

近期最佳,偏执的主角对我的吸引力真的是无限的!女主是今年看过影视作品中最喜欢的女性角色之一了,对于成功的偏执,残忍的手段,疯狂的目的,缜密的构思。实在是塑造得太完美了,Cooke真是才华横溢啊!最后的结局太美啦,杀人是无法达到目的的,她也注定会失败,“把名字刻在了冰上”,临死前的那句“我们又见面了”太帅了,dan是最懂她的人,舞台上复仇者的形象由dan变成了女主实在是神来之笔啊。“我是杀人魔。”写下那句话的是绝对是心目中场景年度最佳场景之一,整部电影波谲云诡的氛围,阴暗恐怖的色调,对时代造将一位原本善良前途无量的女性变为杀人魔的反思,十分有韵味。

24分钟前
  • Filmsmith
  • 力荐

5星:剧透。 这片太棒了,一开始就觉得女主会是凶手,但表演的太青涩了,太纯了。还雇情敌跟自己丈夫上床,一度让我认为她是无辜的,但最后她自己故意暴露字迹坦白了!让我大吃一惊, 然后情敌又死在了她设计的机关之下。 真是最毒妇人心,机关算尽,又狠又辣!

25分钟前
  • 蛮蛮
  • 力荐

好难看。

29分钟前
  • Ron Chan
  • 较差

凶手容易猜,犯罪心理倒是有多种角度去分析。最后一场演出把片子提升了一档。

30分钟前
  • 幻影菌
  • 推荐

挺好

32分钟前
  • lomo36
  • 推荐

挺不错,剧情值得回味

35分钟前
  • 格林先生
  • 推荐

布景画面是不错,但故事情节太差!

36分钟前
  • 且听风吟
  • 较差

豆瓣推荐2017年十大恐怖片之一,所以找来看看。看过之后,发觉这其实是一部犯罪推理片。不过,结尾的高潮真的是震撼人心。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41分钟前
  • bbdou
  • 推荐

剧情弱了点,气氛渲染的不错。

46分钟前
  • 课堂.课本
  • 还行

无聊,看不下去。

48分钟前
  • 梦之安魂曲
  • 较差

线索其实很明显,但即使不去留心那些铺垫的细节,女主人设也讨厌到让人对她将要被绞死这件事毫无心理负担。现在真的太多这种歌颂女性意识觉醒、批判男权压迫的片子跑偏了,比田园女权还让人作呕

51分钟前
  • CathShero
  • 还行

差点睡着。。。准确的说,是用了这么多噱头,这样的帅哥美女,还是差点睡着💤

52分钟前
  • 此号废弃
  • 还行

在那个时候的伦敦,女性真不是一般的被压抑。喜欢那个时代为背景的作品。

57分钟前
  • 人间情感观察员
  • 推荐

线索破案并不是本片的重点,Kildare这个角色前期也只是类似narrator。中间对话形式的段落过长,又没有明显的情绪变化,造成节奏拖沓的感觉。个人比较喜欢剧院回忆的部分,是阴暗沉重氛围中的一抹亮色。全片最大的亮点是Olivia Cooke的表演,既表现出女主的纯真可爱,又隐含一种力量感,让人不得不爱。

1小时前
  • 烺夜
  • 还行

这种电影的气质就是一直让我在问自己“我为什么要看呢?”

1小时前
  • frozenmoon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