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什么新片子,演员的阵容也算强大,不过最近的确一直在看杜琪锋的电影,包括最新的《龙凤斗》,突然就想到拿这个来说说了。
本电影的立意还是不错的,所谓的大事件发生于一起偶然的警匪交火,然后双方出于不同的目的把这件事情越搞越大,终于成了一件名副其实的大事件。
任贤齐和他的兄弟从大陆来,准备抢银行的运钞车。
但是不小心被警方发现了线索,于是还没有犯案子就被O记的满天的追。
开场的一段连续近10分钟的枪战比较创新了用了一个镜头在空间中来回拉动拍成,用来表现他们的第一次相遇,给人看的时候有一种新意。
在匪徒撤退的过程中,两名制服巡警一个被击伤而另一个在匪徒的手枪威胁下可耻的举手投降跪在地上,而这件事情又正好被记者现场拍到。
通过媒体引起了轩然大波。
而这个时候警察高层内部,陈慧玲所扮演的警司却想到了利用这个机会来重建警察在市民中的形象。
于是一场简单的对匪徒的追捕逐渐演变成了一场全民参与进来的闹剧。
这也就是所谓的《大事件》。
应该说导演在考虑这个题材的时候,包含了很多讽刺的成分,可能指向香港的传媒体系,可能也有指向现在的警察制度,更有可能在评判香港市民的价值观,但是他并没有花太多的篇幅讨论这些东西,只是在一些小的情节上做了安排,更重的戏放在了警匪两方的对峙上了。
故事的大部分篇幅都发生在一幢狭窄老式的高层楼内。
这群匪徒又碰到了另一伙做杀手的人,还有一个不要命不听指挥的张家辉。
个人不太喜欢里面张家辉所演的警察角色,可能一直以来觉得他的演技不太适合演这类角色吧。
两个反面主角又显得太热情了,一点做坏人的样子都没有。
应该说整部片子的立意和想法都很好,但是导演在拍的时候又回到了枪战片的老路,却没有把应该发觉的那种都市讽刺型的电影的味道拍出来。
说到都市枪战片题材,个人认为近几年最好的还是那部徐克导演的《顺流逆流》Time And Tide,2000年的片子,明星也很多。
那个时候黄秋生还没有因为一部无间道翻身,还是以前比较传统的角色。
但是伍佰演的杀手的角色太有味道了,徐克拍枪战,特别是在那种城市的狭小空间内,在旧楼房的通道内,表现那种猎杀和对抗的感觉,我想才是大多数城市枪战片的精髓。
大致可写的东西不多,只是不想断了每天写点东西的习惯。
所以就随便谈谈了,很多东西没有深究。
每个读过《水浒传》的人(尤其是青少年),都不免会注意到故事风格的前后割裂。
前半段,大多数时候英雄都各自为战,于是你会看到各路如同漫画里蹦出来的人物:他们豪气干云,他们打抱不平,他们力拔千斤,大家都忘不了打虎的武松、倒拔垂杨柳的鲁智深、以一敌重的张清(不是卖人肉叉烧包那个)。
这一段中的英雄都如同漫画一般,刀枪不入,故事也是快意恩仇为主,角色与观众都好不快哉。
待108好汉聚义之后,故事画风一变,成为了宋江吴用与宋徽宗一方“权力的游戏”,于是我们(青少年)便不得不忍受大段大段李师师、燕青等人的交易,宋江的洗脑,高俅的阻挠……快意恩仇的英雄们在这里成了一颗棋子,甚至站在了曾经的自己(方腊)的对立面,成为了“朝廷的走狗”。
在往高位走的路上,不善打斗、面容平庸甚至略带猥琐的政治英雄成为了当仁不让的故事核心。
不过我们这次要说的并不是《水浒传》,而是杜琪峰的《大事件》。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大事件》都达不到《水浒传》这样的高度,即使是影迷(甚至是银河粉丝),提到本片都会以一句“哦,那个长镜头很好”代过。
长镜头之后资金的捉襟见肘确实让最高潮戏想营造的黑云压城氛围变得异常诡异。
除此之外,演员的表演也有大大小小的问题,不说任贤齐和陈慧琳毫无火花的碰♂撞♂(任贤齐的遗言也因此变得很突兀),也不计较陈慧琳散光带来的眼白,单看这个pose:<图片1>你跟我说这是不是银河映像史上最丑的pose?
不过我这次把这片单独列出来,并不想强调它的缺点。
事实上,除了那个长镜头,这个电影有许多值得玩味的细节。
而最有趣的一点,在于把漫画英雄与政治英雄这两个水火不容的角色属性融合在了一起。
在多数警匪电影中,漫画英雄与政治英雄都有分明的主次,二十一世纪前的类型片里,漫画英雄多半是出淤泥而不染的白莲花,而政治英雄在那时还不是英雄,《警察故事》中署长那样啰里啰嗦的都还算是比较正面的,多数人物都充当了淤泥的角色,阻拦英雄和反派斗争,保证电影不要太早结束是他们的使命。
由于没有美国与大陆那样的时代性电影,香港的政治英雄在《寒战》一类的电影中才正式崭露头角,并被反复发(lan)扬(yong)。
由于票房的考量,《寒战》等电影的政治英雄不得不肩负起漫画英雄+政治英雄的身份(于是就有了飞天遁地怎么也打不死的郭富城一角)。
像《大事件》这样将漫画英雄与政治英雄同时放在主角之位,并模糊界限的电影,到现在都还很少见。
在电影中挨过子弹、被车撞过、从摩托车上摔下的张家辉,担任了热血的漫画英雄;年纪轻轻占居高位、与悍匪精神对垒不遑多让的陈慧琳便是政治英雄。
悍匪在其中,“并未获得歌颂,《大事件》将他们更多地当作凡人来处理”(摘录自张建德《杜琪峰与香港动作电影》)。
把政治英雄与漫画英雄放在一起,就如同把《虎胆龙威》变成布鲁斯威利斯与警务处长的双雄戏一样,热血与谋略还剩多少,难以估量。
幸而《大事件》做的相当不错,漫画英雄与政治英雄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违和。
电影中诸多台词与细节,也可以窥伺漫画英雄与政治英雄的态度与他们的命运。
第一句比较耐人寻味的台词就是长镜头中报纸下落时,张家辉那句“如果这个报纸是明天的,不就什么都知道了?
”结果在长镜头后的第二场枪战戏中,巡逻警察被悍匪吓破了胆,警队的威严也受到了危机,而传媒真的成为了警队与悍匪攻坚的关键。
这就如同爱情片男主对女主说“我可以为你去死”,结果就真的去死了一样准。
我们见过了为了保护兄弟做了一场戏(《枪火》)以及团队为了保护同僚冒险调查(《PTU》)的主题,而《大事件》这样涉及香港警队威严这样的大事,已非漫画英雄张家辉可以摆平。
在老资历的警司纷纷固守老意见时,年轻的政治英雄陈慧琳面对质疑(请注意行动多数时候张兆辉的表情),主推了一场面向媒体与民众的大型show。
漫画英雄与政治英雄的冲突就此结下。
张家辉贯彻着漫画英雄“管你(和谐词语)什么民意、权威,我就要抓住那些(和谐词语)的悍匪”的作风,屡次无视政治英雄的阻挠与命令。
政治英雄同样有着“挽回整个警队形象”的重要使命,虽然与《PTU》中的成员一样有见不得光的行为(万能的剪辑)来蛊惑民众,动机却十分政治正确。
耐人寻味的除了台词,还有配乐,钟志荣与张兆鸿的配乐时而暗流涌动(开场),时而配上激昂的鼓点(警队行动),而涉及政治英雄陈的其中两场戏,却配上了非常TVB晚间肥皂剧的音乐:第一处是上级任达华“问候”陈慧琳,第二处是警匪在吃上的对垒。
上级对陈慧琳的“关心”让政治英雄这番努力显得多少有些急于证明自己的目的性;而悍匪拍摄吃饭照片与警察派盒饭的对比也隐约透露了极强的荒诞感—明明紧张到爆的围堵,却变成了拉拢民意的表演,漫画英雄张家辉一脸忙着做事却又轻轻掸掉同僚许绍雄的镜头也是为数不多轻松的镜头。
不同于漫画英雄的打打杀杀,政治英雄要出彩,需要合理的前提与见招拆招的果敢,这两段带着调侃的配乐,让政治英雄彻底立体了起来。
反之,漫画英雄张家辉“由于媒体这一现实因素的介入,而导致了自己的每一步行动都显得特别滑稽”(摘录自《看电影午夜场:银河黑帮警匪片经典角色》。
真正让政治英雄与漫画英雄局势翻转的,还是在英雄与悍匪、杀手的电梯对决之后。
三人一番侃大山让杀手与悍匪两个惺惺相惜的吃货动起了互换任务的念头(这在百分之九十的警匪片里绝对看不到),拿着手机追捕悍匪的陈慧琳终于与漫画英雄张家辉在红灯处撞见悍匪:<图片2>哎呦不是这张,是这张:<图片3>在最终高潮到来之前,漫画英雄与政治英雄终于站在了一起,走在了悍匪的同一条船上。
在面向市民的show结束之际,政治英雄按一般电影都会退居其次,把动作戏留给配角(比如《寒战》系列的后半段),而政治英雄陈慧琳在这时也摇身一变成为半个漫画英雄,最终促成了任贤齐的死亡。
与漫画英雄完成了最终的大和谐,也让政治英雄这个角色不再是迂腐与纸上谈兵的代名词。
《大事件》中的传媒因素与长镜头等环节常常被津津乐道,但警队内部的暗流涌动、政治英雄与漫画英雄的冲突与和解在多数时候却容易被忽略,而银河映像也在北上之后逐渐减少了这种模糊对立面的对照(《三人行》也有,但不够细致),《大事件》对银河的上一个二十年以及将来的二十年,还是相当有参考价值的,而这个参考价值,也不仅仅是那个长镜头。
分割线没想到我的文章有朝一日会被抄袭。
希望大家要有维权与自我保护的意识,不要被那些投机倒把的抄袭者利用。
一开始长达7分钟左右牛逼长镜头,一个真实事情被代入设好局,大事即将action。
剧情精彩连连,以一场警匪激烈枪战之中有sir主动向匪徒举双手投降,警方力求挽救其在公众面前的好形象,不惜出动大规模警力,进行一次‘真实的现场直播警抓匪的好戏’,始料未及计划不如突发,故事并非如此顺利,警方利用筛选、剪接、拼凑、编排好以为天衣无缝的真实直播片段,舆论风向开始被正面。
但匪徒不甘示弱,把真实的现场还原至网路,引起市民以及媒体一片轰然。
甚至匪徒与人质烧菜做饭围桌吃饭,而警方‘以牙还牙’讨好现场媒体,给每人送上一盒午餐。
实质上借以温暖媒体企图引导媒体写正面舆论。
片里不少镜头给到媒潮汹涌的大特写,尼玛哪哪都是真讽刺的味儿!
最后结局个人觉得警匪之间挺有那种无所谓身份枷锁的大浪漫气息。
这是唯一一部剧情牛逼镜头牛逼到可以让我忽略掉演员演技的片。
所以我给五星杜琪峰导演和编剧。
至于大事件人物演员表现男主之一:任贤齐饰演陈一元人设(人性面丰富,即黑白面俱存的人)可惜演员演技表现比较平淡,特别脸部表情生硬。
男主之二:张家辉饰演张志恒表现较好,但没有过分出色。
女主:陈慧琳饰演方警司人设(表面正义,内里阴险,是一个擅用虚伪粉饰太平的人),陈的演技不在威严之上,这点邵美琪比陈更适合。
配角:林雪以及一小男孩一小女孩饰演人质一家子,个人认为这是片中演员演绎最为在线上的。
将作为小市民的弱小与大畏惧小勇敢形象表现得崭露无遗。
大事件由小事开始1.有人不厌其烦搜问,成功发现匪徒。
2.有人不尽职守责,导致全警队背锅。
3.有人面对凶徒不屈就,不畏惧死亡。
4. 有人面对凶徒一味苟迎,为求逃出生天。
5.有人英勇固执抓匪,最终击毙匪徒。
6.有人玩弄职权+打温暖牌,制造假象挽回声誉。
总之,这个世界,好好坏坏从不立于表面,便也从不对立。
坏人多,好人亦存在。
电影《大事件》故事由一帮抢匪与香港警察街头枪战开始,本身应该只是一次治安事件,但是从记者拍到劫匪把抢指向巡警,而巡警选择举手投降开始,这一次治安事件便开始走向另一条轨道了,逐渐演变为一场社会事件。
如同电影中所说:现在是一个media年代。
Media,就是指媒介、传媒、资讯,巡警举手投降的画面通过传媒暴露在了公众视野,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人们开始怀疑香港警察的能力,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
警察的形象在这次大量媒体的发酵中毫无疑问受到了严重的毁坏,所以警队必须要重新挽回声誉。
陈慧琳饰演的女警司代表了一个全新的警察形象,她不像传统警察那样在公众视野外抓匪徒,而是要走到屏幕上,主动走到公众视野中去抓匪徒,目的是要通过媒体重新挽回并宣传警队的形象。
在她出场时,便说了一句台词:“栽在传媒手上,就要从媒体手上赢回来”。
根据这句台词以及接下来警队和匪徒的一系列行动,我们可以站在传播学的角度说:这不是一场警匪大战,而是一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大战。
以陈慧琳为代表的警方是传统媒体一派,他们联合公共关系科与各大电视台、电台、报纸杂志社、外国通讯社等传统媒体合作,掌握了信息传播的咽喉,可以说是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
而以任贤齐为代表的匪徒则与人质一起,代表原来被动接收传统媒体讯息的普通受众,通过互联网,打破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在网络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样也将意见传达到了公众那里,并引起了激烈的反响。
而影片还有一个第三方,就是以张家辉为代表的传统意义上的警察,他们没有认识到或者感知到媒介的发展变化,不会利用媒介宣传自己,也屏蔽外界信息,一心只想抓匪徒,尽警察的本职(后面警局为作秀而派饭时我家辉哥还饿着肚子找“混蛋”呢)。
这里主要分析以陈慧琳为代表的新警察与以任贤齐为首的警匪人质之间的双方在媒介信息传播中的博弈。
首先,警方主动出击,在每个指挥官身上装上镜头,警队从流动指挥车进入现场的那一刻开始,已经开始录影,而画面会在第一时间传送给全港市民。
警方扮演着传统媒体的角色,他们掌握着大众信息传播的通道,可以说兼具着“把关人”这一重要角色。
把关人理论,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
卢因认为,在研究群体传播时,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在实际的信息传播活动中,传播者不可避免地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即守门),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
它的实质是:1、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与信息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根据传媒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而进行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
2、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尽管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
3、媒介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其中虽有记者、编辑个人的活动,但是“把关”的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这一角色在影片中所表现的行为就是,从警方将匪徒包围在一栋居民楼开始,警方在实际上是处于被动中的,匪徒四处扔炸弹,警察屡次被炸。
然而警方作为“把关人”通过信息筛选,只选择警察开枪追捕疑犯的画面,并挑选所谓“又帅又酷”的警察,并且还要用电脑修饰照片,将警方出发的片段请电影导演重新剪辑,并且加上配乐,这样一来,观众只会看到英勇的警察开枪追捕疑匪,把他们逼进一个单位里面,其他什么都看不到。
通过即时播报的市民采访片段可以看到,受众通过传统媒体接收到了经过筛选重新编排的信息,并且很快有了反馈:“有警察陪着,不怕”、“警察十五分钟就到了,行动很快”、“香港还是一个安全的城市”……然而匪徒也是很聪明的,面对警方的传媒攻势,他们作为普通受众的代表,感知到了媒介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很快以互联网为自己的阵地,通过互联网为自己发声,向传统媒体发起反攻:将实际行动中警察被炸得四处逃窜的画面用手机拍下,并且将自己与人质一起吃饭的画面录下,通过人质家的网络发表,向公众传递了警察在撒谎,自己善待人质的信息以攻击警方、博取同情。
这一信息很快传播到了公众视野,并引起了传统媒体的关注,事件开始持续发酵。
市民开始指责警方撒谎欺骗市民,外界不满的声音逐渐增加。
匪徒成功通过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警方“把关人”的角色被弱化。
面对这一突然反击,警方很快采取了行动,开始通过大众媒介转移视线。
找来“成龙大哥”作为警察之星作为意见领袖,公开声援警方,同时警方也将自己派饭的画面拍下,并且拉拢记者,与记者一起吃饭,以此告诉市民:不只匪徒和人质要吃饭,警察也是人,也会饿,也要吃饭。
还访问了殉职同事的家属,让其父母、女友声泪俱下发声,并拍摄受伤警员面临截肢的画面,也博取同情。
最重要的是,还找到了最开始举手投降的巡警,让其发声,声明自己没有错,他没有犯任何警例,警队不鼓励冒任何不必要的危险,当警察不等于送死;并且又展现了自己作为父亲与老公的责任,要照顾妻子和孩子,自己是一个家庭的支柱。
这样,就如同电影中所说:“会利用传媒,他就是英雄”。
于是从中还可以看到一个传播学的经典理论——媒介议程设置理论产生的效果。
“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题目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这篇论文是他们在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就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所作的一项调查研究的总结。
1968年,麦克姆斯和肖对总统大选进行了调查,看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有多大的影响。
1972年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其主要观点是:1) 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2) 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3) 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4)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
通过议程设置,警方让受众的视线转移,不再聚焦到警察撒谎这一行为上,而是关注警察背后的艰辛与警察职业道德的广泛讨论(有关举手投降的巡警)。
影片最后警察也抓到了匪徒,行动大获成功。
但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传统媒体面对现代互联网媒体的强烈冲击,其传统的“把关人”地位受到挑战,媒介议程设置功能也被削弱。
而媒介的更加多样化,使本来只能被动接收信息的“受众”变为了主动传播信息的“传者”,传播者的角色也发声了巨大变化,这些都展示了现代媒介发展带来的信息传播渠道的改变。
刚开始还带着香港警匪片的想法观看影片。
当影片进入正题之后,发现这就是一部超经典的公关片....1. 在公众之前失去形象之后,利用公众帮助挽回形象1)在做疏散工作的时候,做得很好,从记者面前经过,居民被采访时也说着警方的好话。
2)打感情牌,将警察家属拉到荧幕前面,表达出警察也是香港公民的一份子,也是一个普通人,有自己的家,有自己的感情,让公民能更加理解警察。
2. 利用好记者1)向记者们表态,信息将每隔半小时就向大家公布一次,表达警方的诚意。
2)面对剪辑后的影片被爆撒谎,利用公众人物的聚焦力转移记者视线焦点。
3)分发食物的时候,也给记者们一份,体现出警方的人文关怀。
3. 还有很多公关细节1)在将视频传给媒体时,先剪辑,传递正面形象。
2)“这是警方与媒体史无前例的合作,信息的透明度也是史无前例的” 将记者媒体拉到自己的阵营中,并表现出警方的诚意。。。。
记得陈慧琳一句经典的台词“会利用传媒,他就是英雄”。
一部不错的公关片。
(才识学浅,自己的一点拙见)
新媒体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它可以揭示险恶,也可以塑造英雄... 势单力薄的也可以和手握重权的battle,就看谁有能力让大众相信,谁有能力导出精彩的“戏”... 新媒体对于阶级、艺术、沟通、舆论等等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
群众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当很多人合起来,歌颂赞美你时有开心,辱骂批评你时就有多扎心。
舆论的压力因为新媒体也被放大了。
后面越来越有意思,特别是结尾处杀手和劫匪的微妙情谊。
影片一开始6分47秒的长镜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于是查了一下。
原本专程请来的《指环王》摄像师在研究剧本后却发现自己根本无法胜任这个长镜而打了退堂鼓,于是摄制组毅然自力更生:史无前例地租用了全港共160尺的拍摄轨道,加上高达25尺的重型吊臂以适应拍摄角度的需要。
这种拍摄方式也是杜琪峰电影史上的第一次。
虽然这段镜头不用摄影机演练了一天,用摄影机实拍了两天。
但是不得不说,这长镜好几次抖得厉害以至于出戏...... ps.张志恒(张家辉饰)真的坚持不懈,respect!
and突然感觉普通话好温柔是怎么回事?
记得当年观看《大事件》的时候,开头的情节应该是这样的:1、任贤齐与丁海峰在居民楼中会面,双方商讨接下来的打劫布局,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就在他们对面的居民楼,重案组正通过望远镜观察他们的见面,并通过嘴型来判断他们的谈话内容。
2、商讨完毕会,丁海峰和一个同伴去表店买表,回头又回到一个大排档与任贤齐等人吃饭,任贤齐还下意识的看了看丁海峰的手表。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段2-3分钟的戏份居然被删减了,至少现在电视台播放的版本和网络版的《大事件》已经没有了这段内容,开头就是那段经典的8分钟长镜头枪战。
不可否认的说,杜琪峰的这场创作的确值得称道,但遗憾的是,跟往常的香港警匪枪战片一样,枪战戏份的虚假,又直接拉低了枪战戏份的质量。
1、张家辉一支MP5冲锋枪,外加多位警员的点38左轮,竟然可以跟拥有两支自动步枪和多支军用手枪的悍匪进行对射,这种火力对抗平等吗?
2、悍匪的自动步枪向不到10米远的张家辉许绍雄等人开枪,随后又向不到20米左右的增援警车开枪,无一例外,多辆警察薄薄的车门竟然挡住了自动步枪的子弹,这可能吗?
8分钟的长镜头,将这段戏提升到了不一样的高度,结果戏份的虚假,却又把这个高度拉了下来。
至少对比多年后,购买版权而拍摄的俄罗斯版《大事件》,人家在开头的枪战那才叫经典!
即便不删除开头的2-3分钟的戏份,《大事件》的篇幅也只有90分钟,所以笔者很怀疑,在后期制作时,制作组是不是又删了其他的镜头,因为整部电影的很多情节都衔接不上。
1、任贤齐用液化气罐逼退警察,回头一转身,他的手机里就稀里糊涂的多出了几十张将警察逼退的抢拍照片,谁拍的?
又是什么时候拍的?
至少电影的镜头中完全没有给出答案。
而在俄罗斯版《大事件》中,人家给出了清晰的答案:其中一个悍匪是自拍狂,喜好在关键时刻留下影像。
2、丁海峰和一个同伴一直与任贤齐分隔开,最后突围时却稀里糊涂的聚集在了一起,啥时候会师的?
3、同样是在突围中,被挟持的林雪和家人蒙着被单突围还可以理解,可他旁边的多家邻居呢?
电影中没有显示他们被劫持,那他们凭什么那么配合的也采用同样的方式突围?
而这些疑问在俄罗斯版中都得到了清晰的解释:在外面游荡的悍匪最终与屋内的匪徒会和,而突围的时候,被劫持的人质只有屋里的那一家。
我们的这一版,要么是导演的一些想法没有加到镜头中,进而造成情节跳跃,要么这些环节又遭遇了其他的删减,进而造成情节不搭。
“如果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同我一起走?
”——《花样年华》我有时会想,如果《战争与和平》里面,彼埃尔真的一枪崩了拿破仑,会怎样?
当然,首先他会立刻被拿破仑的卫兵杀了。
然后呢?
他也许会青史留名,每当人们谈起了不起的拿破仑时,总有一道阴影高悬于上。
又或者?
像无数的暗杀者一样,那不过是一个无所谓的谁罢了,没什么大不了。
好像人们也并不记得是谁杀了林肯。
不值得吧。
托尔斯泰早已洞悉了生活的真相,如果一个人的一生,只有一个顶点,之前与之后什么都不是,那么生活对于我们又有意义呢?
如果生活不是成长,洞察到之前的理想只是痴人说梦?
不是真正地体会了饥饿、疾病、濒临死亡的边缘、眼睁睁看着同伴死去自己只能继续行走,甚至不容许回头看一眼,那么我们怎么能够真正理解存在本身的重量;如果,不是认清了生活的庞杂无绪、反复体会着自己身处其间如一草芥摇摆不定懵懂不知所措,我们怎么知道今天到达此处的不易,与一个人在人间真正的位置?
在这一切以后,我们才能慢慢明白如何不卑不亢、谦卑清醒的生活。
梁朝伟曾经说:我喜欢演戏,因为在生活中,我是一个好怕丑的人,不敢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出来。
之后躲在一个人物后面,我才能真正的哭泣。
又好像李安说张爱玲的《色戒》:“戏假才情真。
”在生活里,太多的避忌、现实的偏见,王佳芝无法真正去纯粹地生活。
只有到了戏里,她才敢与易先生相爱。
可是生活哪里能纯粹呢?
琐细、毫无头绪、灰扑扑一阵尘烟裹挟着你,呐喊与流言,众声喧哗。
翻过来、倒过去,到后面你自己都搞不清楚这是第几次。
你想一场谈话就改变一个人,一张船票就是一生?
太浪漫了。
这部戏的剧情够紧张,反讽也够悲凉。
刚开始的陈慧琳多干净,身上只有黑与白两个颜色,好像她的眼眸,清澈见底,却干净决绝。
很明显任达华中意她,不理。
明知道自己接受这份工别人会说闲话,不管,就是要抓人。
show已经开始,我不控制谁来?
要演戏谁不会玩。
买饭盒来吃,找老弱妇孺来扮真情,你假我也假嘛。
只是人在戏中,来去从来不由角儿。
到后面才认清这不是一场戏啊,你哪里看得出里头的头绪,哪里分得清谁是谁?
不听话的下属是唯一执着的人。
才知道差人和贼都是普通人,原来他会爱我,我会难过。
戏完了,人生还长,我哪里知道原来这是一辈子,剧本演完了,我放不下。
等我真正醒了,来不及了。
记几句台词:“这场show已经结束了。
””这场戏你控制不了。
”“如果有得选的话,我一定选你做我的女主角。
”你说,我不会让这场戏砸在我手上。
逃不掉了。
我记得《花样年华》到后来,梁朝伟可以找到张曼玉的,但是没有。
当初没有的,现在也不会有。
P.S.其实我很喜欢这部戏的剧情,香港人拍枪战真好看,后面在一个局限的场景里拍得惊险万分,数次叫出声来。
但是却写不出来。
还有任贤齐和尤勇后来换了人生,真有趣。
杜琪峰没有让张兆辉送命,真温情啊!
银河是香港电影的品质代表之一。
银河的创作团队的模式应该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虽然还是个警匪题材,但是显然视角又变了,引入了媒介的元素,用电影这一媒介来探讨媒介的真实性,我们眼睛所看到的媒介的真实并不一定就是事实的真实,对我们平常认识世界的眼见为实的方式提出了质疑和挑战,最后反思的是现代人被媒介掌控的一个悲剧的事实。
没想到一上来就是那么激烈的枪战,虽然街头巷战有点像导火线,但是就调度的流畅性和空间感来说,恐怕国内没有人可以出其右了。
这个片子的剧作结构也很有意思的,首先是简单的双方对决,突然警察变成了两方,最后突然匪徒也变成了两方,不过到最后还是合流了,这里面对于警察的内涵也可以做进一步的探讨,张家辉应该是传统的警察,办事是一种责任感和信念,对于正义的坚持。
陈慧琳不但是一个警察,更是警察代表的媒介符号。
电影的噱头很大——大事件、大新闻、大场面,但节奏很稳,稳中有进,不紧不慢,是一场不烂尾的大秀。
这边公关上演公关专业的大阅兵,使出浑身解数,madam冷静利落,尽显港女职业本色。
另一边大楼里,警匪之间贴身肉搏,匪徒和人质共处一室。
不论如何剑拔弩张,人总是要吃饭,匪徒要吃饭,人质要吃饭,警察也要吃饭。
要造最大的事件,就要做最小的事情。
煮饭切菜、喝酒干杯。
杜琪峰在刻画大场景的时候极尽巧思,把香港警匪片玩出花来的老故事拍出新的视觉体验,长镜头行云流水,镜头语言如老广靓汤,拍得任贤齐帅比古天乐。
但当故事落到楼里的那户单身父亲家庭,又收起了大导演的工具箱,以极其落地的质感展示了发生在这户平民家庭中的荒诞故事。
紧张的对峙之余,不忘展示不靠谱的老豆,天塌下来也要写作业的姐姐,以及擅长网络的正义小弟——港人对于市井的尊重是刻在骨子里的。
《大事件》一如银河映像的其他影片,都不执着于话题探讨、人性深度,但影片结尾电梯间里警察、抢劫犯、杀手三人的对话,却也有意思极了。
你为什么不做绑匪?
你为什么不做杀手?
你为什么不做警察在家里,抢劫犯刚对正义直言的小男孩说,我小时候也想要长大了做警察。
之后在电梯间里三人对峙,互相发文,却无人回答。
演员陈慧琳:美人木头的质感陈慧琳饰演的Rebecca和张家辉饰演的队长二人,都有些愣和执着在身上,只是二人的专业不同,于是产生冲突。
全片下来,张家辉最生动的戏份都在与Rebecca接电话的对手戏上,糊弄又认真的样子显得十分可爱,其余大部分时间就是重复一句台词然后追追追、打打打。
弹幕里不少人苛责陈慧琳的演技,但我觉得她在这部电影里的表演没什么可挑剔,《大事件》不是力图展示人性深度的影片,陈慧琳饰演这个专业利落,但直来直往,从一而终的女警司,恰如其分。
杜琪峰也没有让女角色刻意降智以凸显男性主角光辉,不论是Rebecca抑或是手底下的女警官,都专业、不废话、不卖弄。
说到陈慧琳,这并不是一个我认为演技多么高超的演员,但神奇的是总能在电影里发挥恰到好处的魅力。
我愿称之为,香港男导演限定的一款红玫瑰。
陈慧琳长得轮廓分明,眼神直来直往,你知道她是受过教育的,有教养有智识,没那么天真烂漫,但也不会卖弄风情、处心积虑。
但当她出现在警匪片里,遇上劫匪、警员、卧底,狠戾无情的试图与她调情,乖张不服管的与她周旋,疲惫不堪则被她治愈,倒也都是场场好戏。
陈慧琳是一款美人木头,与金城武类似,会用的导演会把这类演员沉香木的质地拍出来,吵闹的电影变得沉静,悬浮的电影因而可信。
张家辉和任贤齐都表现不错...老杜真能拍男角
不说脏话,就没啥好说的了。
空有杜琪峰的名字
你他妈在逗我?
能看出来片子真正想展现的不是这个故事本身,但我真没看出来还有什么
百无聊赖的周末,在超市闲逛,发现了这部电影,杜琪峰也算是金字招牌了。不过看过以后,更加觉得更加无聊了。
任贤齐这辈子都没这么帅过吧, 还不赶紧的给琪琪扣头谢恩呗! 至于张家辉…… 琪琪片子里, 他一直都是有勇无谋单细胞男人,被剧情虐肉体那种。反复被开枪爆头、瓮中被大炸炸弹,过个马路大汽车把他撞飞, 找辆摩托车代步轮胎被打瘪,这样…… 还不死, 继续阿阴魂不散到剧终!
要包容,要善于发现美的一面
谁的女主角。看第二遍。还想看第三遍。有很精彩的7分钟长镜头。
香港黑帮片拼的是主角的演技,任贤齐的使用太失败
内地人略显生硬了,不过也难得女性角色的出彩。厉害的当然还是枪战的长镜头了,很纪实
陈慧琳太狗血了,任达华居然是酱油
片头那枪战一点紧张感都没有好吧!!!!
丁海峰从哪儿弄来的蒙被单的人质?而且丁海峰好像国语版粤语版都是配音的?为什么?结尾尤勇和任贤齐为什么互换目标了?这个我也没看懂……不过他俩做饭那段挺好。电梯井里张家辉和尤勇普通话粤语互换喊话那段也挺好玩的。不过还是需要日后重看。
日记显示是有看过。可是完全木有印象
大事件当然是比案件或者说警察抓贼更大的概念,不过好看的还是一下小事情,比如做饭吃饭。媒体和随身摄像头的运用也并不充分。
竟然想拿悍匪当猴耍,警察都是二百五
本来冲着那6分47秒也是4星电影,可杜琪峰电影里最不想见的几位任贤齐陈慧琳尤勇居然都齐了...每人减1星吧..
仅仅任贤齐惊艳一点,陈慧琳简直就是一大败笔。剧情一般,相对于其他港片。
.................什么东西啊,从头到尾一直在开战,当成电视剧中的某一集高潮剧还行,一部电影???nonoon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