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是一部车,雪铁龙公司在50-60年代生产,由于概念超前,设计完美,被认为是可以充分体现人类聪明才智的经典工业作品,而这样一部车出现在一个亚洲女导演的电影中,充当一件非常重要的道具,那么,它肯定代表了一个概念。
果不其然,导演罗卓瑶说:“第一,這部車在五十年代出現時她的設計意念比其他車輛先行一步,那時的commercial將這部車塑造成一支飛上天的火箭,Roland Barthes也曾將這車形容成從天而降的東西,若要追求man-made perfection 的話,這車當之無愧。
第二,這電影的主題觸及人的後現代存在就是在現在科技中打轉,人可以像God一樣設計出好完美的東西,但人是否God呢﹖是否可以做到God呢﹖而這部車的名字GS代表了Goddess(女神) ”(电影双周刊)其实即使女神是一个多么西方化的东西,或者导演要表达的理念也很西方,但这部电影很东方,电影音乐是东方的,画面是东方的,虽然经过漂洗的胶片呈现的却不是东方的色彩。
因为导演的移民背景,所以这部澳大利亚电影成了一部非澳洲电影,日本男主角和澳洲女主角,东西方的文化碰撞成了该部电影不可缺少的元素,然后是故事,有杀戮、强奸、乱伦、恋童等东西出现,则这则故事就有了太多的后现代色彩。
电影中的盲女似乎是她外公的女儿,也就是说是妈妈和外公的后代,外公本来是一个葡萄庄园的农场主,精于酿酒,但是外婆红杏出墙与人私奔,这对外公的打击非常大,与女儿相依为命,却发展出一段不伦之恋。
母亲自小就有罪恶感,所以强迫盲女对神忏悔。
母亲出去工作,开着那辆1967年出厂的“女神”,每次回到他们只有一辆拖车的家(他们已经穷到住在拖车里),女儿都会说:“他今天摸我”“他今天脱我的衣服”“他今天把我弄得很疼”,而母亲只能一次一次带着她去一座破落的教堂忏悔,由于执著和疯狂,最后点燃教堂,企图与女儿同归于尽,洗刷前世今生的罪孽。
盲女侥幸逃脱了,连同女神一起被人收养。
故事是牵强的故事,少不了的,电影最后的原罪、选择、宽恕和解脱,套路老成,没有新意。
日本青年就像一具衰神,大大增加了电影中的意外死亡比率。
他的朋友解开了一个密码,可以让他成为千万富翁,但是却在街角车祸丧生;他在网上谈妥了“女神”的价格(就是这辆车),到达澳洲却发现两夫妇因为分赃不均,丈夫轰掉了妻子的脑袋,然后咬抢管自杀了。
这个家伙太衰了,显得故事极其不可信。
当然,青年遇到了盲女,由于“女神”的强烈诱惑而答应去找车主,其实盲女是去找他的“父亲”,并且练习好了听风辨物,功夫堪与柯镇恶大侠相比,准备到时候一枪结果恶棍的性命。
于是,两个人开始了穿越澳洲腹地的旅行。
故事在旅行途中展开,伴随着盲女的凄惨回忆和雪铁龙“女神”的精美广告片。
澳洲,地广人稀,天高云淡,色彩斑斓,故事不是好故事,但是景色是好景色,并且女主角很漂亮,演技一流(凭该片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主角),所以还算得一部好看的电影。
2004年4月
男女主的相遇很惊悚,男女主的发展很莫名,到最后彼此相互舔噬伤痕,也不知究竟有多少安慰。
也许女主丢下了枪,也算是得到了某种意义的救赎。
还不错的片子,镜头很美,内心刻画得也颇到位。
只是从头到尾觉得很不舒服,三代乱伦、迷失、怨恨、对上帝的嘲讽与质疑、对宇宙的困惑与憧憬,现实交替回忆,混乱得那么凄凉。
很喜欢几个情节,男女主在点唱机前跳舞;做完爱后的对话:thank u”,“u‘r welcome;男主被蜥蜴咬住后,两人坐在草地上等待蜥蜴的原谅;杀手阿兰冷峻的脸;黑白晃动的东京;客串的界雅人......压抑,却还是忍不住笑出声。
我们看到的原来只是几百万年前的光啊。
我希望自己能够写出一些好东西出来 我喜欢车,但对于古老的车认识并不多,《The Goddess of 1967》其实是一辆车,一辆雪铁龙公司在1967年出产的车,车的名字就叫做Goddess。
或许和现在的许多车名一样,什么飞度,依兰特,都是车子的名字。
一个日本人,叫做Kurokawa,从网络上面见到澳大利亚有个人家,有一辆1967年出产的Goddess,和对方谈好了价钱以后,Kuokawa就出发来到澳洲。
在一个类似于农场的房屋里面,Kurokawa敲了很长时间的门,几乎要离去的时候,影片的主人Byrne出现了,这是一个红色头发的盲人女孩。
推门进去,Kuokawa见到房间里面躺在血泊里面的夫妇两人,两人为了那笔卖车的钱争吵起来,最后相互杀了对方。
Byrne告诉日本人,要得到车就必须带她到一个地方去。
两个人开始了一段旅程。
这一段路程其实是Byrne回家的路程,在童年的记忆力面,Byrne清楚的记忆着回家的道路,一路上的两人路过的地方,都有Byrne母亲告诉Byrne的回忆,追寻着这一切,Byrne的故事也渐渐的打开。
Byrne是一个小时候遭受父亲性侵害的女孩,母亲的懦弱,只是让孩时的Byrne做祷告,期望宽恕自己的罪过。
最后,母亲无法忍受父亲的折磨,带着Byrne离开了父亲,在一座屋子里面,母亲点燃了火。
Byrne没有和母亲一起,她逃了出去。
故事就带着一段段的回忆,将整个Byrne的过去和内心世界揭示开来。
在酒吧,Byrne和日本人跳舞,回忆着自己祖父母年轻时候跳舞的场景。
在最后的目的地,见到已经发狂的颓唐的父亲,最终Byrne没有开枪,没有去为了自己的童年报仇。
影片曾获多项国际电影奖项,或许那些看惯了好莱坞大片,那些看惯了骟情片子的导演,能见到这样一部简单的片子,会有一种新的味道。
导演并没有将太多的精力放在故事的叙述里面,而更多的时候,仅仅是对于场景,和色彩的描绘,蓝色的天空,白色的云朵,女孩红色的头发,金色的田野。
而就在这样美丽的场景下面,是女孩受尽摧残的内心,由于长时间的摧残,女孩的性格显得有些歇斯底里。
而两个人的旅程,也在寻找着一种无法触及的东西。
女孩的内心充斥了暴力,强奸,吸毒,自杀,酗酒,堕落,这所有的一切,都以女孩是一个盲人来从另一个方面揭示开来。
女孩从来没有见过阳光,和外面世界的精彩。
而对于身旁的那个日本人,也仅仅是帮助女孩叙述故事的一个引导人而已。
最后女孩宽恕了父亲,是这段旅程,还是后来的生活,教会女孩该如何去去过自己的生活。
影片记述的是一种美丽,一种来自于大自然的美丽,就仿佛是一部记录片,旅程中的各个场景,色彩都如此美好。
即使是所有的黑暗和伤害,也是安静的表达出来。
感觉比较怪异的电影,有一些血腥、乱伦。
但男女主角的爱情就在这漫漫的长路当中萌发了,他们在小酒吧跳舞的那段,真棒。
女主角演的很好,也很漂亮,就是没查到更多她的资料信息。
找到了找到了http://www.imdb.com/name/nm0126284/一开始我真以为她就是个盲人,非常形象。
罗卓瑶在1996年拍摄《浮生》的时候,就将自己的诉求表达的非常明显了。
在电影《浮生》中,有一句令人记忆深刻的台词,“你是来澳洲移民的,不是来享福的。
你知道吗?
移民就是难民。
”或许,这样的台词,是罗卓瑶背负的枷锁,以至于,她那些赏心悦目的作品总是表达出了一种疏离,认同,寻找以及原谅。
而在《寻找1967的女神》这部电影中,罗卓瑶的残酷表现的更为直接,身世凄苦的盲女,迷茫叛逆的日本青年,他们在黑暗和光明之间相遇。
整部电影呈现出来的是一种迷茫,更确切的说,是一种迷离。
盲女的身份总是隐隐约约,她不幸的过去以一种别样的方式呈现出来,过去和现在的不断交织,将观赏者带进一场迷幻的梦境中,在梦境中了解尴尬的情感和世间的丑陋。
澳洲大陆的原始风貌赋予了这部电影独特的美,罗卓瑶以一种广告片的拍摄方式,将电影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巧妙的融合,在叙事中呈现出澳大利亚的荒凉和壮观,在镜头之中让荒野辽阔的景致得到了完美的呈现,给整部电影赋予了浪漫和奇幻。
和传统的公路电影不同,《寻找1967的女神》这部电影中有大量的超现实景象,不管是情节的设定,还是色彩的使用,都有一种浓烈的超现实主义。
影片以盲女为主,在“女神”的行驶之中,盲女将一个世态炎凉的世界表现出来,在那个世界中,情欲和扭曲代替了正常的情感,爱的缺失,让盲女行为怪异,思想偏激。
尽管整部电影以荒凉的澳大利亚为故事的背景,但是,在这荒凉之中,那些华丽的色彩和镜头,让观赏者可以在绝望之中,看见属于光明的东西。
看过很多部罗卓瑶的电影,从她的处女作开始,她就显现出了一种女性导演特有的敏感。
在《我爱太空人》这部电影中,罗卓瑶就让自己的电影有了情感上的真实诉求。
而这种诉求是导演本身最真实的存在,不迎合市场,不迎合众人。
在《潘金莲的前世今生》中,罗卓瑶的拍摄方式显然更加成熟,虽然故作奇情,但是,在风格上却有了明显的创新。
而我最不喜欢的一部就是《爱在他乡的季节》,或许是因为不喜欢这种悲伤至极的电影,对这部电影总是保持着保守的认知。
印象最深刻的一部,当属《诱僧》,这部电影充满了情欲和美好,不管是实景拍摄还是布景的搭建,这部电影都做到了近乎完美。
而陈冲的出色表演,也让这部电影有了一种别样的风情。
如果说,现在的电影需要女性来卖弄自己的身体,那么,《诱僧》中的陈冲,卖弄的是她对一个女人的了解,是一个不同于传统银幕中的女人形象。
后来,罗卓瑶又回归到了自己的移民主题上。
其实,《寻找1967的女神》也可以说是一部关于移民的电影,叛逆的日本年轻人因各种问题来到澳大利亚,他同样也是回不去了。
而电影中来回闪现的东京一角,便是他对东京最后的怀念。
在《寻找1967的女神》中,盲女和日本青年都不清楚自己可以走到哪里,但是,这是属于他们的旅程,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回不去了。
“我们天堂见,或是地狱见,都一样。
”迷恋冷血动物的日本男人柳屋良安独自一人飞往澳洲去买一辆1967年产的“雪铁龙女神”汽车,没曾想与他交易的乔治先生却因为金钱问题而杀害了自己的太太而后自杀,只留下年幼的女儿和失明的表妹迪雅扎,于是,一心想买下“女神”的良安和满腹心事的迪雅扎开始了一段五天四夜的公路旅行,两人都各自拥有不为人知的秘密,却在途中产生出微妙的情愫。
作为一名细腻的女性导演,《寻找1967的女神》的创作人罗卓瑶将该片描绘的充满日系治愈风格,澳洲阳光充足却又时而沉重压抑的草原风景,整个画面由红黄绿三色勾勒出人物内心的孤寂,良安是一个热衷饲养蟒蛇、蜥蜴的古怪男人,为了拥有“女神”不惜侵入公司系统偷窃巨款,他已经做好死亡的准备,最大的梦想是和“女神”去海边,而盲女迪雅扎生性乐观,对万事充满好奇,“女神”本是她外婆留下的,因为一个巨大的秘密,她只能依靠安良送她去曾经遭受不幸的乡下。
整个故事采用正叙与插叙的手法,在两人的公路旅行中,观众逐渐知道了各自的秘密,迪雅扎的外婆死在了自己的“女神”车上,留下了失魂落魄的丈夫和年幼的女儿,丈夫在和女儿的相处中对她产生了欲望,这种关系一直存在着,直到女儿生下来他的孩子——名义上的外孙女迪雅扎,而男人并没有就此放手,他将魔爪伸向了迪雅扎,在她还未完全发育时就将她侵害了,迪雅扎向母亲讲述这一切,但懦弱的母亲只会一遍遍的让迪雅扎向上帝祷告自己的罪行,一遍遍冲洗迪雅扎的身体,她斥责过父亲,但后者并不在乎,最终,无法接受这一切的母亲本想抱着迪雅扎自焚,但迪雅扎逃走了,大火吞噬了母亲。
故事就围绕盲女的复仇展开的,一路上,他们经过外婆曾经光临过的酒吧,随着古老的唱片音乐,迪雅扎请求安良教他跳舞,我们看到身体笨拙的少女和男人随着轻快的节奏舞动,毫无技巧可言,但一切既和谐又荒唐,动情处女孩情不自禁的亲吻了男人,这让他们的关系有添加了一层亲密的气氛。
显然,童年的梦魇从此改变了迪雅扎,她害怕异性的触碰,她在三年前曾在乡下遇到过一个名叫“鼓手”的拳师,她恳请鼓手替她开车送她回城,深夜里鼓手想要强奸迪雅扎却发现她的内裤上了锁,慌乱中迪雅扎逃走了睡在了大树下,身边围着一群狐狸为她守护。
少女与狐狸,同样是充满诱惑的生物,你想要拥有,必定要为此付出代价。
木讷的安良深知日本的警察已经发现自己的罪行,他已经打算和他的“女神”隐藏在这个静谧无人的野外,他不恋家,唯一担心的是东京家中他所饲养的蛇蜥猛兽是否安好,但偶尔也会想念带有日本味的拉面,除此之外,他对东京的印象所剩无几。
他印象中东京的声音是不断摩擦刺耳的铁轨声,味道是街边伫立的拉面味,他只不过是东京巨大生产线中的一颗朱古力,毫不起眼。
迪雅扎爱他,对他身体充满好奇,她愿意触碰他,想要接近他,与他做爱,在幽暗的房间里,两人赤裸相对,男人虽然并没有肮脏的念头但身体还是做出了诚实的反应,他们相爱了,迪雅扎哭了,她发现原来和相爱的人做这种事一点也不可怕,但她还是忘不掉祖父曾留给她的伤害,她没有选择,她连续几年听同一个广播,那时一个通报遇害新闻的广播,她在等一个名字上榜,但迟迟没有消息。
安良和他迷恋的冷血动物一样,对凡事漠不关心,与少女的旅行也是从欺骗开始的,但刚刚看到“女神”时,他就忍不住内心的激动坐在车中哭了起来,他于车就如迪雅扎于他,有天生的吸引力,开着“女神”时,安良第一次露出轻松自在的表情,为什么那么迷恋这部车?
安良说因为他看过一部古老的电影,剧中他所崇拜的杀手就开始这部“女神”,他觉得自己就是那个杀手。
短短几天的旅行中,两人逐渐打开心扉,安良开始在乎这个红头发的异国女孩,而盲女虽然仍坚持着自己的复仇计划,却早已将安良作为自己值得信赖的人,长达近两个小时的电影就在缓慢的镜头中进行,虽然晦涩但却并不无聊,我们和安良他们一起,领略了澳大利亚广阔无垠的原生态风景,阳光总是刺眼,野草总是安详。
罗卓瑶的另几部作品《潘金莲的前世今生》、《秋月》、《诱僧》无一例外的将视角锁定在女性身上,红颜祸水惹人怜,在命运的手心中仍不甘心委身,画面也是大胆用色,明艳刺眼,导演反复提出一个命题:女人有什么错呢?
谁又知道答案呢,也许正应了那句古话:“人之大谬,其在有生”。
旅行中间的一段对话颇有意思,迪雅扎让安良闭上眼睛,就能听见昆虫撞死在挡风板的声音,但安良却不理会,一个失去明亮的人已经习惯了黑暗和死亡,一个喜欢冷血动物的人却还是畏惧死亡,不是安良不勇敢,而是看过这世界的人没办法真正舍弃它,它是那么肮脏有那么迷人。
故事的最后,迪雅扎终于找到了祖父,他已经成为风烛残年的老人,蜗居在矿井下的洞穴中,女儿的死使他彻底疯了,没有人知道他在井下呆了多久,身边满是空酒瓶和死老鼠,安良希望迪雅扎不要纠结于过去,他想要娶她,他要和她在一起,但女孩拒绝了他,她每天练习开枪,就是等着这一天亲手杀了这个男人,但结局呢,迪雅扎感受到了祖父的悲哀,他已经得到了报应,他爱的人都离开了他,妻子、女儿、外孙女,没有什么比无法得到回应的爱更加悲惨的事情了,迪雅扎丢掉了枪,回到了安良的怀抱,留给他们的,是一条未知又难以捉摸的世界。
祖父告诉年幼的母亲,天上的星星爆炸后进行了黑洞,那就是末日,没有人能抗拒,那就是我们的命运。
安良说,他有一个很长的故事,关于自己的故事要告诉迪雅扎,究竟是什么故事呢,留着他以后慢慢告诉她吧,或悲或喜,都只是属于他们的了。
影调很特别,摄影很漂亮,结构也不错,不过,这是个什么故事啊?
在辽阔的澳洲大地上,一个被乱伦癖害得伤痕累累的盲姑娘,在人生的荒野里无助地流浪。
她很幸运,因为祖传的红色“1967年女神”车,带她遇见了来自日本的男孩。
“教我跳舞吧”,红发精灵一般,跳一支与众不同的舞。
“好好表现吧”,蜥蜴气消了,就会松开咬着你的口。
世事无常,在没有面条味道的世界里,男孩不再忍心丢下这姑娘。
应着心底疯狂叫喊的声音,姑娘回到罪孽深重的仇敌身边。
阴冷的酒窖里,老头早已不知今夕何夕,却起身要为她捧来佳酿。
在一片败落里,她伸手触及的都是耗子的干尸……爱给了她温暖和力量,怜悯松开了她持枪的手。
那一刻我流泪了。
仇恨都没有用,埋怨就更不足道。
最近被安利了罗卓瑶导演,补课了好几部片。
有几部早期作品还是耳熟能详的呐。
嗯,很好奇其实罗导演作为一个女性导演,早期在香港竟然是很吃的开呢。
好剧本,大制作,好演员手到擒来的哟。
可是,论拍李碧华的奇情本子,她却显而易见地远输于徐克。
拍于1993的《诱僧》,是一部很有野心的作品。
据说专门现搭了一座唐代木构寺庙,大篇幅铠甲兵马的战斗场面,还有叶锦添一言难尽极其花钱的法式日系唐风妆容和美术,再加陈冲,吴兴国,张丰毅全部现场收声的高质量演绎。
但结果是叙事糟糕,节奏不畅。
连李碧华原著的生死大义情欲纠缠也未表现出十分之一。
这与同年的《青蛇》的成功简直相差千里。
在此片的票房惨败后,罗导演已经很难在香港拿到像样的资源了。
然而,以丈夫的原创剧本转战海外后,却意外地叫好了。
2000年在澳洲拍摄的《寻找1967的女神》,是非常有嚼头的一部片子。
有点奇情,有点浪漫,有点先锋,有点幽默。
像颗橄榄,滋味新奇而回甘悠长。
在影像节奏上,罗导演有自己的风格。
大概只有老公的本子才能踩在她的点上。
沉重而释然,30多年的光阴,几代人的情愫,浓缩在两个小时的电影中,是化不开的忧愁,难以言述的生命之重和生命之痛,令人纠结的不伦之爱,刺痛我心的爱人迷恋。
留下的创伤和阴影,压抑的痛苦和仇恨,最终化为再次相聚时的释然。
人间大爱,每一个人的心中都躲藏着秘密,需要打开,需要与人分享,需要静静的讲述和静静的聆听,爱和信任能拯救一切。
对于这样的一部片子,在光影上来说只能选择表现性的光效,高调光,同时是追光,照亮的不只只是环境的一点,而是幽暗之中心灵的一盏明灯。
粗暴的剪切刻意地间离。
音乐忧伤哀婉,让凄婉的故事缓缓展开。
时光逆流,我们沉醉其中。
和小田切让的《Big river》相似,都是有着漂亮色调的公路片。
关于萍水相逢的灵魂。
有着漂亮红发的女主角。
同样颜色美丽的goddess。
天空不真实的蓝色。
永远相似的道路。
她的红发 他脑后的一撮绿发他们跳舞的时候。
他们做完爱她说-thank you 他说-you are welcome
我其实是喜欢这种色彩的,但故事情节太松动。
有几段真的很有感觉。很多画面十分讲究,很漂亮。故事的主人公比较边缘化。其实我对这个故事没什么感觉。配乐挺神奇。
说实话,让我想吐。
多少电影都在寻找60年代,似乎所有的错与美都停在那个时代,本片车很美,故事很抽
那是堺雅人没错吧..?
"You grow me like an evergreen, you never see the lonely me at all..."
讲述两个异乡人因为一桩网络买卖而因为彼此完成自我救赎的故事,剧情平淡演员表演也稍显稚嫩。
双向障碍电影
雅人叔在78分钟开始三分钟内。
片子本身很闷,但看过关于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以及色彩的解读之后再看就懂这部电影的好了。那辆蓝色的笨重的大型列车终将走到尽头,女神才是未来。
日本男好像灰轮海里面那个骚男
罗卓瑶是典型的邪性乖张的导演,骨子里暗黑且目空一切。用好了,电影奇绝迤逦;用歪了,完全不知所云。这部算完成度不错,乱伦公路复仇,女主还拿了个威尼斯影后。但想想《如梦》,那什么啊。。。
4+ 罗卓瑶这部把个人的风格化做到了极致。前半重墨浓彩世纪末情绪,后半回归寻找主题又讲得全不俗套。多中景、俯角,回叙的段落也干净利落。对于SD模式的消解与治愈有温暖的解读和展现。主力落在摩羯双子,黑川力矢不错。对胃口。
确实有澳洲大陆粗矿的质感,但故事本身比较平庸,我已经对破碎女孩被闯入者男性拯救的故事脱敏了。
孤獨與愛情,兩個另類的人,有著不堪的過往,偶然的際合,情愫的暗長。故事原是極簡單的,表現的方式卻不俗,曖昧和閃爍的敘事,散淡和似是而非的故事,極美的影像。或許人生即是如此,沒有重點的散漫,某個虛渺的目標指向,捉摸不定的相遇邂逅,或然的愛情,痛苦的回憶,帶有不確定的虛無與可能。
低于预期
想看的第四千多天後終於看了
男主很日本 女主很漂亮 表演很卖力 我很喜欢 但是故事很松散 让人时常放空
因为看adam,喜欢rose byrne,因为喜欢她,找来这部她的成名作。然而,这部电影令人惊艳:红发,蓝天,沙漠,粉色的老式雪铁龙;极为行为艺术的分镜和镜头叙事方式,极端而富寓意的人物行为,简单却耐人寻味的情节。关键是我喜欢这种开放式的大团圆结局。最后,rose真美~~~
messy~~his face looks like being cut by kn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