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蒂米德的膝盖
Le genou d'Artémide,Artemis' Knee,阿尔特弥斯之膝,阿蒂米之膝
导演:让-马里·斯特劳布
主演:Andrea Bacci,Dario Marconcini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法国语言:意大利语年份:2008
简介:For Le Genou d'Artemide Jean-Marie Straub once again chose a dialogue by Cesare Pavese. And not just any dialogue, but one that tears open a painful, mystica..详细 >
僕のそばにいる限り、聞こえるsilence
朋友,/在这世上我的命运如此惨淡!/我去哪里?我去山间漫游,/为孤独的心寻找慰安./我要返回故乡,我的家园,/永不在外漂泊流连./心已沉寂,等候生命的终点./可爱的大地,处处/春草重绿,百花争妍!/远方永远升起明亮的蓝,/永远,永远...
B2-1
+联系《在溪边》
我也想拍这种的东西!
森林、爱人、死亡他者之恐怖,母狮/鹿/蛇的欲望。
一个正面一个背面 一首长诗
89/100 哀叹!失去的、背对的、残存的精神在树林中、在风中移动。
①两人(包括施特劳布在内)在山间以诗意的台词聊天,主题是施特劳布对亡妻的悼念与追思。②声音上是各种抑扬顿挫颇具音乐性的念白,画面上要么是各种剧情扮演要么是用法常规但颇有味道的空镜头(包括黑屏)。③施特劳布以原地不动的角色表演(以及角色们克制的表演模式)塑造深重严肃的气质(正如他对亡妻的深沉悲伤),以极简的置景和干净简约的摄影美术营造一种更纯粹的情绪感受与精神体验(同质于《词语》),并在这些形式的基础上以舒适的音响(风声、虫鸣鸟叫等)和②所说的念白方式为影像提供最主要的情绪魅力与诗意。④影像上的情绪冲击力还有不少提升空间。
施特劳布的悼亡诗。凯撒 帕韦泽&马勒的《大地之歌》。
抛开一切目的性,回归自然本身。
8.9~9.0/10
德国导演让-马里·斯特劳布悼念亡妻之作,改编自Cesare Pavese的诗作《与琉珂的对话》,这也是斯特劳部第四度改编 Pavese的作品。 http://site.douban.com/widget/notes/139646/note/198402777/
如此確信,幾乎不需要一毛錢。
有一天,你会老去,化為土,化為碑,碑上刻著銘文,悼念,深深的痕跡會慢慢地填滿灰,然後是遺忘。有一天,你忘記了你,是否存在過,是否感知了這個世界?可是,花會開,草會綠,樹會投蔭,時間不會老去,老去的只是思念,或者,是記憶,殘留著廢墟,在光的暗影里,靜謐,滑過風的棱角,遺忘在歲月里。
开头结尾组成的环形结构像是闭眼在歌剧声中入梦又醒来;旅人与陌生人诗句一般的对答,梦中的她有很多名字,是一头母狮或是一滩绿水让人不敢触碰
微风吹过了树林,而我们留在这里。
20240222
8/10.静立的人物、持续性的黑屏、无目的的摇移空镜、不受干扰的声景,人为创造的视听语言正在力所能及的向着自然的原初形象所靠拢,自然由被人类所借用与定义到反向感染人类的情绪与思维,以至于人类也需要靠有限的物质去模仿它的“形态”。摄影术发明百余年,我们无休止的将数不胜数的自然景观纳入镜头画框,但却时常忘记给予它们以纯粹的回赠,或许斯特劳布在此用肃穆而神圣的“静止”所要表述的,不仅有着对亡妻的沉重悼念,同时也为自然献上的是绝对崇高的敬意与感恩。
神话给文学下的蛊,千年后操纵着电影的腐尸爬出坟墓。看完才发现其实就是阿尔忒弥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