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婚礼

Nunta Muta,安静的婚礼,Silent Wedding,Au diable Staline, vive les mariés !

主演:梅达·安德列亚·维克托,亚历山德鲁·波托切安,瓦伦汀·蒂奥多修,亚历山德鲁·波托赛昂,Ioana Anastasia Anton,卢米妮察·盖奥尔吉乌,丹·康德里奇,谢尔班·帕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卢森堡,法国语言:罗马尼亚语年份:2008

《无声婚礼》剧照

无声婚礼 剧照 NO.1无声婚礼 剧照 NO.2无声婚礼 剧照 NO.3无声婚礼 剧照 NO.4无声婚礼 剧照 NO.5无声婚礼 剧照 NO.6无声婚礼 剧照 NO.13无声婚礼 剧照 NO.14无声婚礼 剧照 NO.15无声婚礼 剧照 NO.16无声婚礼 剧照 NO.17无声婚礼 剧照 NO.18无声婚礼 剧照 NO.19无声婚礼 剧照 NO.20

《无声婚礼》剧情介绍

无声婚礼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1953年的9月罗马尼亚的一个小村庄里,兰库(亚力山德鲁·波托西恩 Alexandru Potocean 饰)和玛拉(Meda Victor 饰)即将迎来他们盛大的婚礼,这一对男女是如此的相爱,除了做爱与结为夫妻,他们似乎再也无法找到什么更好的方式来传递他们的感情。然而,就在这大喜之时,传来了独裁者斯大林去世的消息,为了表达对他的祭奠,兰库和玛拉被告知他们必须取消婚礼。 对于兰库和玛拉来说,一个无关紧要的人的死亡怎么能够阻挡他们的爱情?一场无声婚礼应运而生,这里的无声代表了彻底的静默,没有语言,亦没有碰撞,拉扯,咀嚼所带来的任何声响。对强权和独裁的反抗带给了村民们久违的快乐,却也让这特殊的婚礼最终演变成为了一场葬礼。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兄弟难当圣诞来信成年之殇穿越火线家国恩仇记俄罗斯突袭神圣骗局乌云背后的幸福线让她走诡八楼24号储藏室阿蒂克买办之家河畔须臾心之歌律动人生神笔奇侠传普通男女相声有江湖大侠阿吉秋日之路提姆·迪伦:我是你的妈遗落战境周日般的爱情节振国传奇告别高中的夏天僵尸日记2他唯一的儿子非洲的动物上班族大明宫词

《无声婚礼》长篇影评

 1 ) 《无声婚礼》——想学罗马尼亚花式脏话一定要看它

电影非常赞,从剧情、结构、创意等等来看都是可以步入经典行列的,只是如果从政治或历史立场来看必然会引起一番腥风血雨。

这是一部痛斥苏联入侵罗马尼亚、以其残暴和非人道罪行祸害无辜民众的悲剧小品,尽管大部分观影时间都能让观众脸上挂上老母亲般的微笑,然而笑的有多肆意,痛苦就有多深刻。

二战作为德国好帮手的罗马尼亚,与苏联你争我抢的往事,都是政治家的权术。

无论哪一国,民众的无辜都是相通的。

这不是关于身份焦虑的问句,这是对历史控诉的感叹句。

影片以一个摄影组来到一片被人遗忘的村庄,试图拍摄灵异节目博取眼球,却发现这个村庄全是戴孝的老弱妇女,好奇之下询问村庄的历史,才知道当年的屠村事件,然而面对老去人们的怨念,他们只有事不关己的狂笑......

当摄影组来到这个偏僻村庄时,画面只呈现出了黑白色,似乎连死亡也被身穿黑衣的老妇们遗弃。

这里分明是被遗弃的工业园区,手捧蜡烛怀念逝者的老妇们显然与这一切格格不入。

工厂遗址、黑衣老妇们成了猎奇的摄影组拍摄的对象。

电影仿佛成了一幕定格动画,村庄是满目疮痍的现在,摄影组是理想信念统统抛却的未来,人们的内心和这片鬼村一样,破烂不堪还漏着呼呼的风。

与此刻不同的是,回忆里当年的村庄,由于地势偏僻,好似一片世外桃源,色彩重新回归到观众的视界。

被金色的小麦田团团围住的村庄,充斥着一派天真、乐观的生活态度。

阳光仿佛永远也挥洒不尽它的热情,人们疯狂嘲弄着彼此又一起开怀畅饮,热恋的男女随心所欲的在野外做爱,孩童们好奇的三三两两于远处围观。

村庄里总共也没有二三十人,人人都熟悉彼此,带着乡野莽夫的粗鲁和热情,人们满足而自在的生活着。

然而言谈中我们还是能感觉到些许阴谋的气味:村里的主任不断要求着大家入党,却屡遭嘲笑;家家户户的煤油都不够了,村里唯一的小铺却进不来货;男人们需要卖东西才能赚到配额;酒馆里人人都在嘲笑着苏联的党派,面对入侵也只能动动嘴皮子。

本着天高皇帝远的心态,人们小心翼翼的在这方净土高声欢笑。

而本片的重头戏,便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婚礼。

人生大事,婚礼和葬礼,都在影片中出现了,然而每一次,都离不开人们对苏联执政的恐惧。

婚礼前夕,一位美丽好似林中仙子的女人被奸杀在森林中,而她尸体的手里,还死死握着苏联军官的勋章。

随即,在婚礼当天,佩戴勋章的苏联军官便来宣布由于斯大林逝世,全国哀悼七天,禁笑禁歌,禁止一切与哀悼无关的团体活动,否则便以叛国罪处置。

天性奔放崇尚自由的村庄人民,想出了绝妙的反抗暴政和强权的主意:人们遮住窗帘、用布抱住酒杯酒瓶、缠住小孩子的嘴、堵上乐器的出声口,一场无声的婚礼在夜幕下悄悄进行了。

看着村民们打嘴炮真是太过瘾了,前一秒还因为你儿子睡了我姑娘要打架的俩老头,后一秒一听要结亲家就快乐的抱在一起了。

在婚礼上,神父、妓女、村民、新郎新娘都在一起快乐的吃喝,乐队模仿着演奏的模样;为了不发出声音,人们只能口耳相传祝福的话语,结果每一句都传成了让人脸红心跳的下流话。

尽管每个人都束手束脚小心翼翼,然而就像那个源远流长的屁,每个笑容都是来自底层人民不屈不饶的反抗。

电影里女主角的父亲这个形象太丰满了:最初出场的时候几乎是个无赖形象,在家骂骂咧咧、在酒馆吃吃喝喝,然而对待女儿终身幸福的事却毫不马虎。

听说女儿被睡了立马质问男方、准备举办婚礼时一力承担、无声婚礼上由他控制音量防止引来官兵、面对女儿委屈落泪趁着雷雨怒拍桌起号召大家欢笑起来、特别是被士兵一枪击中时一直不敢置信的擦着衣服上的血,仿佛只是一个不经意的污点。

然而应该擦的,是执政党内心肮脏的污点。

影片画面极美:小麦田和谷仓里的两场做爱戏既唯美又疯狂,洒落的谷粒和女人兴奋的大叫充满了原始的、野性的性情;森林里的女人头戴花环,死去的时候犹如一幅油画,在阳光的热泪中凝结成诗;身披翅膀的被打死的教师在小孩子的疑惑中展翅翱翔,而爱恋他的妓女还在盼望着继续教书。

在观看执政党布下的“文化教育活动”--也就是观看爱国教育宣传片的时候,影片采取了默片式的喜剧效果,古老的配乐加上默片夸张的肢体动作让人好像在看“影中影”,而兴奋的准新郎新娘还不忘将手伸向彼此的两腿之间......

当故事结束,在大雨中失去一切的新娘到老也等不来爱人的鬼魂,而那个身穿婚纱的女人的快乐身影,却始终都在这片废墟上雀跃着、寻找着......

 2 ) 无声婚礼,东欧故事

霍拉蒂乌•马拉埃雷(Horaţiu Mălăele)生于1954年,是罗马尼亚著名演员,出演过40余部影视作品。

2008年他导演了自己的首部电影长片《无声婚礼》(Nunta Mută),影片讲述一个摄制组前往罗马尼亚的一个村庄取材,听到当地的村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53年的故事。

那年一场准备在村子里进行的婚礼因为斯大林的逝世而被禁止,而心有不甘的村民们趁夜深人静举行了一场无声婚礼——所有的人,包括乐队,都不得发出声音。

后来因为雷雨到来,以为安全的人们开怀畅饮放声大笑,招来了苏军士兵,结果发生了一场血腥的屠杀,所有的男人都被带走,当地只剩下女人和孩子。

这部电影被认为是自2007年浮出水面的“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的一部,简单追溯一下罗马尼亚新浪潮的历史,可以发现这是自2000年罗马尼亚电影工业跌入谷底以来,以短片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为先导,在国家电影基金支持下一批年轻导演开始拍摄自己的电影长片作品,而这些作品从电影语言风格比较相近,题材也都有关于罗马尼亚后社会主义现实或齐奥赛斯库治下的红色历史,因而获得了“新浪潮”之名。

再追溯自法国电影新浪潮以来各国电影新浪潮的传统,可以发现罗马尼亚新浪潮也符合一以贯之的三个特点:1)民族电影工业处于危机之中2)一批新人新作集中出现3)在电影语言或电影理论上有所创造。

然而必须注意的是,罗马尼亚新浪潮是由国际电影节命名的,而更进一步的考察会发现,实际上也是被国际电影节呼唤和建构的。

从视听语言方面考察,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普遍采用手持摄影机、自然光、低调布光和长镜头,这可以追溯到新浪潮导演们早期的获奖短片,基本确立其语言方式的一部影片是克里斯提•普优2001年的《无命钱》(Marfa si banii),而也正是普优2005年的影片《无医可靠》(The Death of Mr. Lazarescu)在戛纳电影节获奖,使得这种语言成为其他导演仿效的对象。

而在题材选择方面,我认为罗马尼亚新浪潮影片有着明显的“自我东欧化”的特征,也即无论是对历史还是现实的书写,都是符合着国际电影节的某种期许和想象——在“后冷战之后”的今天,已经并非冷战末期和后冷战初期那种对社会主义极权暴政的揭露批判,而是对红色历史和后社会主义时代的深刻反思。

于是国际电影节表彰的是《四月三周两天》、《布加勒斯特东12点08分》和《加州之梦》,而非《无声婚礼》。

因此,我感兴趣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为何在2008年,还会有《无声婚礼》这样老旧的、一望而知的意识形态表述,这部影片跟冷战终结初年的其他前社会主义国家影片在意识形态的表达上没有任何区别,苏联军人在影片中被塑造为恶魔,他们强奸并杀害纯洁的少女,他们禁止举行婚礼,他们驾驶坦克冲破墙壁并开枪行凶。

而村支书等几个共产党员作为罗马尼亚共产党的代表,在影片中被塑造成愚蠢、滑稽、趋炎附势的小丑。

而勤劳勇敢智慧的罗马尼亚人民——村子里其他人,则跟前两种人从不分享画面空间(例如苏联军官宣布禁止婚礼的那个对峙的时刻),以表达与之的势不两立。

并且更有趣的一点是,影片主体部分的故事发生在1953年,而并非齐奥赛斯库治下的“黄金时代”或是后社会主义时代,由此这部影片也呈现出某种与同代影片的游离状态。

做作家作品论式的考察就会发现,马拉埃雷实际上与“罗马尼亚新浪潮”并无直接关系,因为新浪潮导演们大都出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并且基本都毕业于布加勒斯特戏剧与电影学院的导演专业,这部影片严格地讲应当属于我所谓“罗马尼亚新电影”——罗马尼亚电影工业复兴之后的一批制作较为精良的影片(如赛尔玖•尼古莱耶斯库、尼古拉•默尔吉内亚努等老一辈导演,以及内•卡兰费等较为年轻的导演于这一时期拍摄的影片)。

但另一方面,马拉埃雷又着实是一名“新导演”,在影片的开头,摄制组去寻访村庄的段落具有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的明显视听语言特征,这大概是被“误认”的主要原因。

因为马拉埃雷是演员出身,这部影片最迷人的段落也是二十分钟的“无声婚礼”上诸位演员的精湛演技。

我们当然可以认为马拉埃雷的不同叙述是因为他实际上并不与小字辈导演们分享同一个情感结构,反而与如捷克影片《科里亚》的导演杨•斯维拉克,或者此片模仿的对象库斯图里卡分享类似的历史记忆(因为后来有了政治明星齐奥赛斯库,罗马尼亚和苏联的关系大为改变)。

再做一点形而下的考察,本片的资金来源既有罗马尼亚国家电影基金,又有来自法国和卢森堡的国际艺术投资,据罗马尼亚国家电影局发布的数据(《罗马尼亚电影年鉴》2009年),本片在罗国内的观众人数是14039名,根据imdb的资料,本片在主要欧洲国家以及巴西、加拿大都有上映。

从国际(艺术)电影市场的角度考量,此片在罗马尼亚显然不可能收回成本。

我并没有进一步的数据表明此片的上映范围和票房情况,但是从叙事策略和视听语言角度考察,《无声婚礼》显然是以较大范围的市场为目标的。

本片在视听语言上的一大特色是很容易指认出的对塞尔维亚导演,国际艺术电影明星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的模仿,包括表演的夸张,超现实的情节(如死尸还魂、借助人造翅膀飞上天空),吉普赛人马戏团等等。

而同时库斯图里卡的长片里必有一个婚礼段落,此片正是以婚礼作为叙事重点,连婚礼上演奏的音乐都十分相似。

大约是因为库斯图里卡成名已久,甚至已经打入好莱坞(《亚利桑那之梦》),这种电影方式显然是为观众所熟悉的(一个例证是在国内著名的网站豆瓣网,一半以上的观众——超过500人——都清晰地指认出了本片中库斯图里卡的痕迹)。

略作追溯则可以发现库斯图里卡在冷战末年和后冷战初年是怎样作为一个东欧导演被塑造成电影大师的,所以这种模仿是有意为之的。

而从叙事策略来入手,本片的海报清晰地说明了其意识形态诉求:一对新人,头上则是一个巨大的红色镰刀锄头标志,占据整个海报一半的篇幅。

毫无疑问地说明了本片的立场。

若将此片作为罗马尼亚民族寓言来解读,那么这个故事则是50年代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暴力、罗马尼亚共产党及政权的软弱可笑,以及罗马尼亚人民的反抗。

而本片最具寓言性的情节则是“无声”,新人、家长、亲友、乐队统统沉默,但是婚礼照样进行——这大概是高压的言论管制之下的社会生活的一个寓言性表达。

那么问题仍然是,为什么?

联系罗马尼亚新浪潮的其他影片,这部有些不合时宜的影片,大约也并非仅仅是导演个人的政治立场所决定的。

我认为本片是典型的“自我东欧化”的叙事——而且是一种冷战刚刚终结之时的,如今看来有些过时的东欧叙事。

那么如果本片的目标市场是整个东欧,以及西欧,北美,那么这种叙事策略似乎可以理解:于东欧而言,这个地标并不显著的故事,可以发生在东欧有苏联驻军的任何一个地方,这当然是那个年代遗留下来的伤痛。

于西欧北美而言,这于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宣传没有什么差别,当然地符合着“东欧想象”。

故事讲述的年代如此,而讲述故事的年代又如何呢?

于是本片开头寻访村庄的段落里面的一句话变得意味深长了起来:“以前是个村庄。

共产党为了建厂,把村子推了。

如今,资本主义要把这里毁掉,还原成村庄——做度假村。

”这大概透露出了些许信息:罗马尼亚如今的凋敝,是苏联人造成的,但是苏联人走了共产党倒了,资本主义来了,生活却没有变好。

这倒是与《加州梦想》相似的主题,也许正是开头结尾这个采用罗马尼亚新浪潮的视听风格拍摄的段落所传达出来的现实状况。

而结尾,故事讲完,摄制组开始采访的时候,故事里的新娘,如今已是穿了五十多年丧服的老太太,她和主持人有这么一段对话:主持人:女士们先生们,我们又一次来到一个不同寻常的地方。

这里从前是一个村庄,被共产党推倒了,然后原地建起了工厂。

但我们并不对那些工厂感兴趣,我们致力于揭示背后的故事,揭示这个村庄如何消失。

我们想问几个问题老太太:我听不见啊,孩子。

主持人:我们想了解一些情况老太太:你们还想从我们这儿拿走什么?

故事的讲述者是当年的小男孩,大屠杀后村子里剩下的唯一一个男人,整个故事的目击者。

而故事的当事人,已经在沉默之后继续沉默。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也很意味深长,俯拍的大远景,工厂的废墟中,穿着白衣的新娘于其间行走。

这倒有了些“历史的幽灵”再度归来的意味。

大约这便是本片对现实的关照,以及它表达的裂隙所在。

 3 ) 宁在恐惧中开怀,不在沉默中变态

看着片头灰蒙蒙的天空和倾圮的断垣残壁,我还以为这部是一场悬疑的惊魂记,没想到接下来看到的是一段段仰天长叹的不胜唏嘘,及一出接一出的人间惨剧。

1953年,在罗马尼亚的一个小村庄,眼里除了爱没有其他的男女主角决定在3月9号结婚,不巧,斯大林在他们婚礼前夕崩逝,苏联决定进行七天的国丧,在军官严厉的威吓下,婚礼只好取消。

山不转路转,一等到负责监督的军官离开,两人的亲朋好友偷偷跑了回来,静静地为他们举行无声的婚礼。

片中的罗马尼亚村民平日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肆无忌惮的玩笑满天飞,你没时间搞清楚这个梗究竟是粗鄙还是幽默,因为肚子早已笑的发疼。

一听到他们要办婚礼,我猜想热闹程度比起乡村的流水席一定有过之而无不及,讽刺的是,在这笑语充斥的生活中,最欢乐的高潮竟然只能哑然无声,别说村民,连观众都错愕的哭笑不得。

锣鼓喧天的婚礼想必看过不少,无声的瞧过吗?

婚宴上严禁使用会发出铿锵声响的刀叉,吉普赛乐队只能装腔作势的空弹,对新人的浓浓祝福只能用夸张的唇语传递,连敲隔壁二愣子的头都得隔着枕头。

偶尔来点情不自禁的意外声响,就算只是放屁也让宴客心惊胆跳人心惶惶…… 综艺节目上常有笑就挨打的桥段,演员忍俊不住的克制模样引人发噱。

一开始婚礼就如同综艺节目般,一切都新鲜有趣,尽管气氛诡异,仍藏不住每个人眼角的洋洋喜气。

不知道憋着怒气跟锁住笑意哪个比较困难?

但应该都伤身体。

只不过哪个新娘愿意大喜之日将欢乐五花大绑,眼里流露出的悲哀和感伤令人不舍。

“哈哈”是最不该被梗在喉头的文字,咽下笑意比吞下怨气更令人不吐不快。

心疼女儿的爸爸后来受不了婚礼的低气压,起身大喊:这是婚礼阿!

于是众人开始狂欢,罗马尼亚人的乐天性格在这声怒吼下完美诠释。

天塌下来也不要放过开心的机会,更何苦紧抓哀愁。

笑得合不拢嘴是如此难得,错过有多可惜。

明明时时处在政治压迫的氛围,你分不清楚支撑村民灿烂笑容的精神究竟是苦中作乐还是知足常乐。

导演相当内敛隐喻的处理负面情绪,将哀伤用层层笑闹糖衣包裹,你大口吃下尽管满嘴甜腻,但咽喉偏偏就是有一丝丝难以言喻的苦涩徘回游移。

他们不是为了对抗而跳舞,不是反骨作祟而高歌,只不过是遏抑不住内心那股奔腾的祝福而欢欣。

其实笑到下巴掉落地也无法掩藏不堪的现状,问题更不会随着嘻嘻哈哈消声匿迹,但却能拯救心灵在泪水里耽溺,避免情绪在哀伤中沉沦,然后阴霾黑夜将露出一线光明,日子会继续过下去。

结局一点也不难猜。

坦克开进了小房屋,第二天苏联军队抓走了所有的男人,仅仅是因为斯大林去世的禁娱令,新婚之夜变成了悲剧之夜,故事并没有这样戛然而止,而是转到了数十年后,一个老妇人,颤颤巍巍的说着:你们还要夺走什么?

,一句话让人不寒而栗。

那些被抓走的男人后来去了哪里呢?

不得而知,也不知道后来苏联掀起的对斯大林的反攻倒算,是否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那些妇女们是怎么独自在这个小村庄生活下来了呢?

不得而知。

我时常感觉历史的宏大,它让每一个人如同砂砾般不值一提,但是一个人的经历构筑了这个人的全部,每个人在历史的洪流中是怎么漂泊的呢?

常常想了解普通人过去的生活,只有了解普通人,才会知道一个更立体,更有人情味的历史。

电影最后,老妇人(曾经的新娘)面对记者近乎木讷,记者和摄影竟忍不住大笑起来!

这笑声穿透了人的骨髓。

一些黑色的过往被笑声所轻蔑,被年轻人所不屑。

如果一个国家的伤疤被年轻人所嘲讽,甚至被曾经经历过的人拿来作为笑料,甚至因为这个伤疤,一个国家的大多人永远对政治失去兴趣,充满鄙视。

那才是真正的历史的悲哀。

 4 ) 无声婚礼

影片讲述1953年前后的罗马尼亚村庄,斯大林领导下的共产国际逐渐掌权罗马尼亚时期。

贫穷但欢乐的村庄洋溢着烂漫而自由的生活,共产主义的介入被一开始当作苏俄统治工具的走狗并不受当地人待见,随着斯大林的死亡当地共产党组织加强专制措施,破坏了当地人的婚礼及生活,上演了人伦悲剧。

影片大量对苏占时期共产主义专政的调侃与讽刺,并对当地人生活美好的刻画作为反衬,是在非西化意识形态之外对当年苏占时期的有力抨击,情绪有欢快到悲伤,从笑声到泪水,一幕幕出色的类默片表现使我们了解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对自由的渴望及对专政的排斥。

 5 ) 欢愉与社会主义

在六千十年代,由于与苏联在敌对立场上的一致,罗马尼亚电影成为少数几个进入中国传播的社会主义电影之一。

从那时候罗马尼亚电影就有着其它同阵营国家不同的质性,“搂搂抱抱”的小资情调是罗马尼亚电影的特征之一。

到了新时期,罗马尼亚电影里的这种情致有增无减,我们在电影里看到了许多sex场面,这些性爱场面生机勃勃,一点也没有许多电影里遮遮掩掩的猥琐。

在七十年代,罗马尼亚除了有《侦察英雄》、《爆炸》这样的典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电影在中国传播,同时还有《多瑙河之波》这样的以非党员为主角的电影,电影对于人性的肯定,在一个以集体为话语特征的非常时期,对个人命运的关照让这部电影极具魅力,影片的价值观即使放到现在也不为过时。

曾经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今已经成为加入欧盟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个有着古罗马血统的国家沿袭了古罗马人对人类欢愉的追求,显然这种追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悖。

整体上社会主义执政党提倡的是一种清教徒式的道德观。

这种道德观看似神圣,但其对人性的压抑是导致扭曲暴力出现的直接原因。

电影中,那个衣冠楚楚的俄罗斯军官奸杀了那个戴着花环的纯洁少女,并在最后杀了新娘的父亲。

斯大林死了,但极权并未消失,婚礼也只能无声进行,但难盖罗马尼亚人民的生命精神,在一声惊雷中,人们不再畏惧,跳着笑着……

 6 ) 突然感觉应该给个力荐,因为……

部分内容可能不符合社区指导原则,待审核通过后会自动发布。

无需重复提交。

(若审核未通过,文章会被自动发往你的注册邮箱) 刚才的发言被“无声”了,出于的这个可爱的理由,所以,我觉得,我通过这部影片,找到了当年罗马尼亚人民在xx主义zf暴政下的精神痛苦。

这是一份苦涩的共鸣。

所以,生活在今天中国的人值得看这部片子。

真的值得。

要么在沉默中变态,要没在毁灭中爆发。

我发言了,

 7 ) 在沉默中爆发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一句很古早的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我很讨厌日耳曼语系及和拉丁语系。

模糊地记得2018年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异国他乡的语言配合荒诞的画面带来的不适感。

电影少有的像一把锋利的刀子,把我的生活切割成熟悉的一半和陌生的另一半。

我坐在熟悉的沙发上,头脑却被眼前的景象丢进了一片陌生、震惊和恐惧中。

无论是激烈的性爱场景还是无声的极权压迫。

都充满着令人作呕的不适感。

今天在回家的地铁上突然想起了这部影片,由此重新记录一下当时的场景。

谷堆里做爱是我没想到的。

 8 ) 被捂住嘴巴的小孩

丝毫不觉得是部喜剧,是一种很荒诞的悲剧。

小小的一个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可是那一个人是他身上经历的全部,从他为起点可以看到周遭事物的变化和历史的变迁,更主观,更能令人共鸣,更加深刻。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说这是对中国有一个重要意义的影片。

“你们还要夺走什么?

”是对记者的叩问,是对历史的叩问,也是对我们的叩问,振聋发聩。

无声的号角—新娘看到被捂住嘴巴的小孩,这一刻无声婚礼的荒谬讽刺感有了具象化的表现,她感觉自己也被“有权的家长”用白色毛巾捂住了嘴巴。

随着雷声响起,觉醒的号角吹响,雷声给了他们勇气,释放出对自由的渴望。

可惜这个结果是黑色的。

人们对历史的调笑贯穿全篇,甚至是在片尾,他们面对一个从历史当中走过来的跟不上时代的当事人,没有讨教敬仰的心,有的只是嘲笑,这是历史的悲哀。

婚礼的破坏,使村子变成灰暗色调,那个在奔跑的新娘,是否是回魂的少女?

那个“上帝”戴着翅膀飞在天空,最终会飞向哪里?

这个村子的未来呢?

 9 ) 如果只关注意识形态,那你一定不了解东欧

电影很好看,毋庸置疑。

体量紧凑,不到一个半小时,就把一个「现在-过去-现在」的经典三段式故事完整地呈现了出来。

电影的叙事风格也很漂亮,利落甚至有些污秽的东欧农村土话,大量嘈杂的聚会音乐,飞舞在空中的知识分子和游荡在废墟上的新娘。

导演挺会玩,把超现实主义使用到了极致。

如果你不认识库斯图里卡,一定会被这种反传统的叙事语言所着迷。

《生命是个奇迹》里著名的飞床镜头即使你看过著名的《地下》、《黑猫白猫》、《生命是个奇迹》,也能清晰地看到,相对于老库对意象的执著,本篇导演更喜欢借用舞台剧的力量,将人物的动作夸张化。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新娘老爸大手一挥:尽情歌唱吧!

但我想谈谈另一个问题,一个大家都注意到的问题:这部电影是不是在批判苏联?

导演是不是在讽刺共产主义?

先说答案:是,但不全是。

如果说导演对苏联没有成见,那纯粹是自欺欺人,电影封面已经告诉我们这一点。

在这个东正教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国家(甚至连名字都继承了罗马的国家),只有十字架能置于一对新人的头顶。

但如果觉得该片导演得了冷战后遗症,是纯粹的自由主义者,那就有点太瞧不起导演,瞧不起罗马尼亚人民了。

二战时,罗马尼亚被迫加入法西斯同盟。

1944年,靠着苏联的反推,罗马尼亚共产党打退法西斯,解放该国。

1955年,加入华约。

1967年,齐奥塞斯库取得国家实权,并创造了该国经济的“黄金年代”。

1989年,东欧剧变,齐奥塞斯库被枪毙。

2004年,加入北约。

2007年,加入欧盟。

夹在西欧和苏联之间的罗马尼亚,要么给德国法西斯干活,要么听苏联红军的指挥。

要么进华约,要么进北约,要么先因为武力威慑进华约,要么被欧盟的利益诱惑进北约。

这就是大多数东欧国家的命运,他们在国内有足够的民族认同,但在国际上却无人重视。

大国们把他们当成旗子,有时候甚至只能当棋盘。

回到电影,还记得导演是怎么借市长之口描述这个村庄命运的吗?

以前是个村庄。

共产党为了建厂,把村子推了。

如今,资本主义要把这里毁掉,还原成村庄——做度假村。

然后就是车里一群人的嘻嘻哈哈……如果寡妇村象征苏联对这片土地的物理破坏,那影片里媒体人的无知就是讽刺西方无脑的消费主义,这是一种精神破坏,它虽然不像物理破坏那样直接和血腥,但对历史的不敬和对文化的戏弄,必然会引至同样毁灭的道路。

当无脑的媒体人碰到创伤后的寡妇,久经伤害的东欧势必再次失语。

于是那个永不消失的白色魂灵,又一次飘荡在这片废墟之上。

 10 ) 无声婚礼

那是一个快乐的村庄,即使处于斯大林独裁统治之下,他们依然快乐。

他们嘲笑共产主义,讽刺村庄的领导者,并为此乐而不疲。

在这个快乐的环境之下,兰库和玛兰相爱了,并要结婚。

可就在婚礼的前两天,一位哑巴老人的女儿的尸体在森林中被发现了。

她的手中握着苏联军队的勋章,衣服被撕烂。

众人伤心的将她埋葬,却看见她的尸体身披婚纱在眼前出现。

婚礼当天,他们被通知斯大林在前一晚去世,他们不能进行任何活动,婚礼也要取消。

在夜晚,他们举行了一场无声婚礼。

虽然新娘的父亲已经尽力保持了仪式感,可是没有欢乐的乐声婚礼还是不完美的。

于是他们开始尽情欢乐。

而这短暂的欢乐带来的后果是无穷无尽的。

新娘的父亲被当场打死,其余所有的男丁都被带走,并以叛国罪论处。

留下的,只有身披婚纱神情呆滞的新娘和老弱病残。

电影最后,导演采访已经耳聋的新娘,她什么都没听清,只说了一句,你们还想带走什么。

再想继续问下去,却只是发笑。

前人所经历的痛苦是后人无法理解的,时间让我们选择了遗忘。

《无声婚礼》短评

笑不能笑,唱不能唱,舞不能舞,鼓掌只能打手势,就因为一个领导人死了,非让大家都被快感带来的欢乐给憋死,最后憋不住了,结果大炮来了。嗯,有点库斯图里卡味道

8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笑中带泪,五味杂陈。值得回忆的一段历史,值得尊敬的作品。制作中各种元素的运用也是四两拨千斤。

10分钟前
  • york
  • 推荐

禁止欢笑 禁止足球 禁止婚礼 禁止葬礼

14分钟前
  • 周骂鹤
  • 推荐

这片子还真是集搞笑、欢乐与讽刺于一身啊。

16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推荐

被海报骗了

17分钟前
  • .
  • 较差

反正苏联不会说话了,bbc随便bb

21分钟前
  • 狐狸吹灯
  • 很差

讽刺和批判都过于直白

26分钟前
  • momo
  • 还行

略微有点夸张,7分不能再多了

31分钟前
  • Kamel
  • 还行

这种表达形式欣赏不来。。里面的一切太吵了,政治的一切题材拍起来总是这么让人索然无味要么就是莫名其妙

32分钟前
  • 学霸本霸
  • 较差

罗国低配库斯图里卡,除了里面对早期默片和棍棒喜剧的戏仿段落比较有趣以外实在是没看出这部有什么好的……头尾的电视台采访段落意图明显但又完全脱离于主体故事外,对苏联人和翻译简单无层次的矮化和《举起手来》有什么本质区别么?

33分钟前
  • 字母君
  • 较差

不在沉默中爆发……

38分钟前
  • King Sitcome
  • 还行

几个镜头很新颖,故事情节很夸张跟婚礼很是对比,

39分钟前
  • 高冷的bo-bo
  • 较差

很多细节独具匠心~~~

44分钟前
  • 韩云先生
  • 力荐

“我们的伟大领袖斯大林去世了” 众人一脸懵逼 心里想: 关我屁事 哈哈哈哈哈哈

48分钟前
  • 过过过
  • 还行

荒诞的时代

50分钟前
  • 暴殄天物
  • 推荐

冰凉冰凉的故事...

53分钟前
  • Siddhartha
  • 推荐

牛X

54分钟前
  • 失控的死胖子
  • 推荐

国际共产造的孽呀

59分钟前
  • 武小郎
  • 推荐

让我不自觉的想起了{地下}这部电影。

1小时前
  • 力荐

在沉默中爆发,在沉默中灭亡

1小时前
  • 半日闲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