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来,从前看过的那些讲述抗战历史的电视剧,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以男性视角进行叙事,其实这本身也无可厚非,因为血气方刚的男儿与残酷激烈的战争,这样的组合更加符合观众的审美习惯。
“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秋瑾《满江红》中的慷慨意气,恰与当前正在热播的抗战剧《啊摇篮》若合一契。
与绝大多数的抗战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不同,该剧采用女性视角,主要角色几乎清一色都是女性,聚焦身处战区后方尽心竭力的女性角色,让观众最直观看到血色战争背后的温柔心灵与坚韧力量。
电视剧《啊摇篮》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的是上世纪四十年代抗战时期,进步青年丑子冈(海清饰)接到中央任命,于延安成立保育院,为保护烈士遗孤、抗战将士后代等鞠躬尽瘁的动人故事。
妇女和儿童在战争时期通常被视为不折不扣的“弱势群体”,然而这一次却摇身一变成为主角,如此新颖的人物设定无疑是非常令人惊喜的,也是相当吸引人的。
一路追到最新剧集,发现还是海清饰演的丑子冈这一角色最让人无法忘却。
从一开始坚持拒绝在延安战区后方当“孩子王”,到最终临危受命让孩子们“一个都不能少”,我们真切感受到海清身上那种坚韧无比的女性力量,它时而表现为春风化雨、下自成蹊的耐心教导,时而又化作以柔克刚、大爱无言的温情守护。
在《啊摇篮》第二十一集中,苏联小朋友丹钦柯的出现,让延安保育院里里外外充满了新鲜快活的空气。
但个性看似活泼开朗的丹钦柯,也有着自己的一桩心事:他不愿认自己的亲生父亲,认为他不是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英雄。
丑子冈看穿了丹钦柯的心事,采取“先安慰后批评”的策略,尝试让丹钦柯明白,不是只有上战场才算英雄,并且说服丹钦科柯父子俩一起过年,巧妙缓和了父子之间原本生疏紧张的关系。
海清抓住了作为进步青年的丑子冈身上与生俱来的理性气质,如同一位耐心的师长,传授给小孩子的不是枯燥无味的知识,而是一种看待事物、理解亲情的全新角度。
到了第二十二集,观众的心灵被丑子冈牵引着一同达到了情绪的顶端:葫芦盼星星盼月亮,却只能等到父母牺牲的消息。
丑子冈生怕伤害葫芦的幼小心灵,决定先把事实隐瞒下来。
最终在葫芦的反复求证下,丑子冈终于以一个紧紧的拥抱作为回答。
此情此景不需要安慰的言语,只需要一个坚定的拥抱,便足以让孩子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自己是被爱的。
海清细致揣摩并微妙诠释出了丑子冈对于每个孩子的爱与关怀,第一次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丑子冈其实是延安保育院每一个孩子的母亲,她的母性如同一种神性,在爱与关怀中熠熠闪光。
深情演绎丑子冈的海清,成功将丑子冈身上谆谆教诲的理性气质与无比感性的母性光辉和谐相融,让我们看到了丑子冈亦师亦母的女性气质。
作为一位女性观众,抗战剧《啊摇篮》的独特女性视角和海清蕴藏的坚韧女性力量,让我想继续把这部剧追下去,一直追到大结局。
追到了31集,总体来说还是很不错的,但31、2过黄河的两集有点出戏,主要是历史上过河的船是大船,骡子牲口都是带上船的,电视里的小船看着很别扭,不用战机了,黄河里一个浪过来,这小船就没了,这里估计是缺经费;另一个是这两集的孩子太少了,明明是96个孩子,这里最多十几二十个,还都是大孩子,保育员比孩子都多,怎么看怎么出戏
有些人看了没两集,道听途说一些谣言,就开始无休止的黑这部作品了。
首先这部电视剧做里面很多东西基本上都是完全符合历史真实情景的,包括托儿所的名字也是根据历史真实情形改编的。
几个幼儿园,你们的保育员,还有他们所照顾的孩子,都有历史原型可考。
拍这部电视剧的时候,导演甚至还专门请教了现在还健在的一些当年曾经在这里工作过的人。
那个年代就是一个舍小家为大家的年代,就是一个无私奉献的年代。
有些人怀揣着恶意的眼光看这部电视剧,挑一堆毛病,真让我很不爽。
我真的很久没有吃完晚饭坐等电视剧开播的经历了,有一天晚下班错过了一集,我第二天还又回看了一下。
这应该是我看过的第一部以孩子的视角来演的抗战时期的电视剧,它没有太多战争的画面,就是通过托儿所的日常还有孩子们的言行举止来展现那个时代的真实情况。
有笑点,当然也有槽点,但是这些故事真的很让人泪目。
百日咳爆发时,不仅没有特效药,连缓解症状的药物都不够用。
华北遇害前,她还因为担心丫丫,大晚上跑出去把自己最喜欢的娃娃送给她,而这么善良又可爱的小女孩却惨遭特务杀害。
安安和吉新军他们这批在监狱里长大的孩子,刚到托儿所时保持时刻戒备,可以在外面自由玩耍时,也只是坐成一排追着阳光晒太阳。
小予把葫芦他俩扑倒在地躲敌机时,明明他也还是个孩子,却学着大人的模样来保护自己的伙伴。
而最让人难受的是这个剧是由历史事件改编的,是真的有这么一批人曾经真实的经历过这些事情。
每集播完后,都会有曾经的保育员或者在那个托儿所待过的孩子来诉说当年的事情,他们都已经老了,但是曾经经历过的这些事却仍记忆犹新。
我们真的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这是那些革命者用生命给我们换来的。
“媳妇”这个标签,海清真是一戴好多年。
从早期作品《媳妇的美好时代》到前两年热度颇高的《小欢喜》,海清对于“国民媳妇”这一形象似乎驾驭得越发得心应手。
尤其是海清在《小欢喜》中饰演的那个高标准严要求、对孩子恨铁不成钢的童文洁,俨然一个典型的当代“中国式母亲”形象,道出了为人母的种种焦灼与忙碌,欣慰与幸福。
这一次,即将迎来大结局的抗战剧《啊摇篮》,让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海清是如何大胆地推翻自己的定型标签、勇敢地颠覆自己的以往形象的。
在《啊摇篮》中饰演女主角丑子冈的海清,从始至终在全剧贡献了几乎是“素面朝天”的实力演技。
当褪去繁复的妆容和华丽的衣衫,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有理想并愿意为之坚持、有信念并懂得付诸奋斗的进步女青年。
被延安保育院的孩子们亲切称呼为“丑妈妈”的丑子冈,恰恰有着一颗最美丽、最善良的红热的心。
《啊摇篮》故事进展到收尾部分,剧情因此也充斥着难以预料、悲欣交集的跌宕感。
然而,海清饰演的丑子冈就像是风雨飘摇中的一条船,始终坚定不移地劈波斩浪,驶向充满光明的前方。
在《啊摇篮》第35集,梁国欣带着小刘老师兴冲冲地来到沈元晖和丑子冈面前,希望她们能够支持自己结婚,没想到丑子冈却一口回绝了。
直到后来,作为观众的我们才和梁国欣一起理解了丑子冈的良苦用心:接手保育院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更不能被儿女情长所牵绊。
丑子冈明面上是拒绝,实际上是考验,考验梁国欣将来能否以大局为重。
海清精准呈现出来了丑子冈审时度势的缜密心思,在抗战前线捷报频传的时候,依然能够保持头脑冷静,实在令人敬佩。
其中一处令人难忘的演技细节,正是丑子冈过于坚定的回绝,这一反常情绪恰恰表明了丑子冈的内心所想并没那么简单,这一看似微小的细节,实际上为后续剧情悄然埋下了伏笔。
在韩桂馨和李银桥的婚礼仪式上,丑子冈几度难掩内心的喜悦之情,一边喝酒一边对众人倾诉衷肠,这也是《啊摇篮》中相当动人的一处场面:丑子冈对所有人一一道歉,认为自己为了当好一个认真尽责的“丑妈妈”,让其他保育员都受了不少委屈。
正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海清恰如其分地把握住了这样一点:丑子冈的真情流露其实是一种心怀责任感的体现。
丑子冈不仅是孩子们的“丑妈妈”,也是保育员们的“丑妈妈”。
在这段剧情中,观众很明显能够感觉到,丑子冈前期较显严厉的形象与此时此刻的柔软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反差,足以看出海清对丑子冈的情绪把控已经达到了驾轻就熟的程度,如此才能深入内心,打动人心。
抗战剧《啊摇篮》不仅让海清大胆摘掉“媳妇”标签,成功突破在观众心中的刻板印象,而且海清也通过实力演绎丑子冈这一真实历史人物,真切还原了一个有情有义有责任感的“丑妈妈”。
作为一名演员,能够突破原有的既定形象,乃至扭转观众的第一印象,应该说是相当困难的。
不得不说,这一次,海清在历史正剧《啊摇篮》中,一方面凭借实力演技和出彩表现演活了“丑妈妈”丑子冈,另一方面也力挽狂澜,成功实现了在形象上的转型与创新。
无意中看到这个片子,看见一个灰头土脸的穿着八路军衣服的演员在陕西的窑洞前,眼熟,想不起是谁,后来知道原来是海清,用爱奇艺的只看她专门看海清表演,演的真是不错,到后面才是全集的看,现在还没看完。
我认为这是海清这些年塑造角色最好的一次,以前演的真是没设么感觉。
不知道已经有多少年没看过这么感动的剧了。
首先,三星给本剧,外加一星给剧中讲述的这段历史,这段特殊的时期和那群人应该被大家所知道。
大多数主角配角演技还是在线的。
其次,很高兴电视剧呈现出当年艰苦的条件和环境,没有浓妆艳抹没有时装秀。
说句实话,周也在剧中的角色和演技,和她在《山河令》里面一点区别都没有,连表情都没变。
在镜头前感觉从上到下都一直在晃,特别的出戏。
真的不知道和她配戏的其他演员(其中还有一些老戏骨)有什么感受。
好好的一部戏,因为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出戏太多,有些情节干脆没有办法看。
实话实说,并没有抹黑谁的意思。
真的不错这部剧,演员的演技基本上都还挺在线,剧情带入感挺强,虽然也有不少毛病瑕疵,好在瑕不掩瑜,节奏叙事挺好的,不算拖沓,剧的服化造型是真好,造型指导是曾经参与过《甄嬛传》、《大秧歌》、《香蜜沉沉烬如霜》、《唐朝诡事录》等影视作品的陈敏正老师,剧中美术、置景、摄影、道具、配乐等方面也是非常不错的,全剧基本上都是实景还原拍摄,真的用心了。
每一集都很感动,从另一个角度让我看到了新中国成立的不容易…温情又坚韧…战争场面非常写实,是我看过的最真实的了…对于素素,有些意难平,陪丑妈妈一起从六个窑洞到马上要去北平,素素没有看到吹不灭的电灯,没有看到透亮的玻璃窗,没有参加开国大典,跟葛六斤一起回了延安变成了孩子王…也子给葛六斤撑伞那一幕让我梦回山河令,阿湘也是这么给温温撑伞的…最初周也得表情是好夸张,可能是要演出上海大小姐的矫情吧,越到后面演的越好…最心疼的是华北和囡囡,为什么囡囡不让李玉徳牺牲,自己却死了呢?
意难平啊…。
对于唐素素,王茜老师采访里也表示这个人物是制片人要求加进去的,就是一个反差人设,她的人物性格就是大家所公认的“浮夸、咋呼”,而且前期对她身世的铺垫,后面也更容易接受。
感谢台前幕后的所有工作人员,让我了解了在那个年代,有一群妈妈保护了种花家的一群娃娃,守住了种花家的希望和明天。
其实,看这部剧的时候,我是二刷的,有为在二刷之前,我看了一部纪实作品叫《毛主席和我们这些孩子》这本书是当时,延安托儿所的那些孩子们中的一部分人写,所以说延安托儿所对于他们来说是从小生长的一个地方,但是这部剧其实有一些遗憾,当然啊,他没有拍出来,是有一些原因,但是我还是要指出,比如我觉得可以适当的拍一些当时中央的领导人,比如说教员,朱老总,伍豪同志,以及刘帅,左权同志等前线指挥员,也没必要拉远镜头去表现,因为这部剧虽然说讲述的是一个后方,但是,如果用前后方两条线相结合的这么一种场景,我觉得,他所能表达的效果,可能会比这部剧实际的效果要好一点
看过电影版《啊摇篮》的估计都是40往上了,对于那段历史现在的很多人并不了解。
所以电视剧版的《啊摇篮》还是很吸引我的。
这部电视剧启动其实是在2008年前后,采访了很多延安保育员的人员和孩子,但是,的确,这样一个影视项目很难拿到投资,因为题材太不吸引人了。
我们在每一集电视剧最后看到的采访画面,很多保育员和孩子都已经不在了。
没能看到这部电视剧的播出,是个遗憾。
一个影视项目,诚意有了,资金也有了,但是这个剧本在编写上可能需要照顾到方方面面的人和事,所以设立了素素这个虚构的人物,一些缺点和失误都由她来承担了,这也导致这个人物并不太招人喜欢。
演员虽然大牌不多,但是演技都是在线的,可是因为题材还有缺少关注,也导致到了现在都没有评分,虽然电视剧情节上有些拖沓,但是还是拍出了那个年代的艰苦和苦中作乐,最后在解放的北平孩子们站在一起的时候,也很感动。
是一部不错的电视剧,虽然没有评分,不是爆款,但是记录一段逝去的历史,应该说是一部有价值的电视剧。
我们每个人都坚信,等胜利那天,我们会再见面的。
这个剧情挺无聊的~有点看不进去。
虽然是真实历史。表演不够。海清用力过猛。那个周也完全不在线。
想来想,三个字
第一集就怼上海人,我呸
周也的演技真是没啥进步。。
【补】
我也就看了一个场景,就被女鹅的演技给震惊了,,也妹啊,哪怕你是扑克牌脸,也比你现在这样的表情管理失败来得强啊
一开始被海清的悍妇形象所吸引,然后就浮夸且无聊了
其实周也演的挺符合剧里人物设定的。单被人截出来放网上,不结合剧情看~ 这怎么行?
从大后方来写历史,这个出发点很好
小朋友们也渐渐明白了死亡是什么吧,他们说悄悄话那里还挺让人感动的,一个接一个的说如果出事了,谁负责谁~
太尬了……就算是任务片,剧组能不能认真点……
没有演技却有一堆营销,全网好女儿,是个废物。
就看了一个小片段……一屋子不认识的演员演技都吊打周也……海清更是碾压……想想周也这么辣眼睛的演技龚俊还都接不住……真是……终于知道周也在山河令里挤眉弄眼为什么也能看下去了,因为那部剧里大家水平都一般,但在这部剧里,就太显眼了,一个哈密瓜混在一堆排列整齐的西瓜里一样明显
剧本也太棒了,拍的好感人,演员也用心。周也长的好美,但是演技太青涩了!第六集左权将军牺牲这点看哭了。
平均每集20场水戏。大部分演员连状态都没调出来,可以随便放置到任何当代的乡土题材电视剧中,完全没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精神气质在。刻意的慢镜头煽情毫无感染力。本剧最大的看点是片后采访尚在的亲历者,几句话就能让人流泪
素素真的跟刚来延安的时候不一样了,跟丑子冈说要重建延安托儿所时那坚定的眼神,突然有点打动我。
比想象中好看那个素素是什么资源咖?全剧拉后腿
如果是个流量这种演技,大概能各大论坛被屠版嘲一星期吧,周也这种演员,真是太侮辱观众了。演不出角色,至少也要演得像个人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