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真心话,李安的版本,虽然也长,但总能在某个镜头打动我。
而2012新版,真的就像王婆的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除了镜头里的人工雕琢痕迹浓重的风景之外,我找不出影片里的一点点美感。
食色,性也。
饮食和男女这两个话题结合在一起,可供讨论和表达的事情很多。
可是我没看明白导演通过电影想要表达的内容。
难道是男女之间深刻隽永的感情就像素菜的味道一样,可以在风吹日晒的世界里,无防腐剂地保存四十年?
如果说男女之间的感情和食物的味道联系在一起,那我表示赞同。
并且我还同意情感是和记忆里的味道联系在一起。
我们的记忆是五彩斑斓的,其中味觉和视觉是辅助记忆的有效手段。
男女之间的感情可以和气味结合在一起,这也是香水这么畅销的原因吧。
片中父亲和大妈的感情就是通过食物的味道重新连结起来的。
然而,大女儿和小女儿的情感发展就不明朗了。
大女儿的男朋友总是忙到没时间接电话,这样不是两个人的感情交流就很困难了吗?
男友一副“我都这样了,你别哭了,我知道错了,但是不知道错在哪儿了的态度,你想要我怎么样呢”?
这样的感情趁早结束,对双方都好哦,两个人明摆着不适合嘛,谁都不了解谁,谁都给不了谁依靠。
小妹的感情就是更加糊涂和扯淡了,莫名其妙地分手,莫名其妙地复合,就像小妹脸上的浓妆莫名其妙变淡一样莫名其妙。
说到食物方面,除了炫人的刀工之外,没有太多的烹饪技巧。
而且食物和生活的联系仅仅表现在父亲教导女儿做事不要心急,要稳住慢慢来。
那些看不出是日式料理还是中国菜的素材并没有给我们带来更多的食欲,也没能对情节和故事有任何贡献。
就像大家所说,这片子就是杭州西溪+高级会所+网络游戏+奔驰汽车的广告宣传大片
片子还没看完,忍不住上来吐槽这是10分最后得3分的片子????
这75个人是上一部饮食男女的死忠呢?
还是电影超级发烧友?
我属于那种对王晶的《一百分男人》那种烂片都会给出两颗星评价的人,看到这里的打分,我开始怀疑我是不是太过宽容?
(当然,本片的故事、剪辑都有一定的问题……而且问题很明显,故事感觉没有讲够,人物性格都没有竖起来)不说别的就说被各种评论嘲笑到无以复加的霍思燕,两个场面:一个是被“大妈气得够呛”向蓝正龙抱怨一场戏,霍思燕躺床上转过脸,由怨转喜的表情,棒。
一个是得知父亲可能失去记忆,落泪一戏,再配合憔悴的妆容,棒。
引用一句政治教材里的话,虽然因为过于官方而面目可憎,但自有道理:【自尊的表现是知耻,是对自己不恰当的行为感到羞耻。
【自尊是对他人的尊重,懂得欣赏他人。
【不自尊的人,永远得不到他人的尊重。
一个简单的词:尊重,好近又好远。
如此。
---看完了,一句话总结:有硬伤,但是依旧值得一看。
因为我家电视误导看错了版本。
挖空心思也没明白凭什么能有九分,哦,原来版本错了(附一个满满讽刺的微笑😊) 归亚蕾在我心中的形象一去不返,愚蠢无知刻薄😊 那个爸爸谁来着,就,没明白他在演什么,想表达什么😊 霍思燕,在演什么?
张全的演员,在演什么?
妹妹,这个妆是十八线城市发廊小妹吗?
你和你男朋友怎么回事?
被劈腿??????
嗯???
把话说明白好不好?
黄轩,不,这不是我的黄轩,我拒绝承认 整个电影卖弄情调,卖弄演员。
剧情烂,情节烂。
烂烂烂烂烂。
不知道在讲什么,狗血肤浅。
浪费我时间!!!!
前后看过两版的《饮食男女》。
内容比较类似,也都是用饮食当主线串起人生的诸多变故和情感。
李安的拍摄手法自是高明很多。
但是把电影当成一个作品,探讨其故事的完整性,结构的逻辑性什么,对于我这种普通观众来说实在无聊;相反,看每部电影之后,我倒是想超脱于电影之外,看看它哪些细节触动了我哪些条神经。
这种偶然性和随意性才是更有意思的。
对于探讨情感的电影自己是些许有些排斥的,因为它容易被拍得沉重,演地沉重,让人看起来不轻松。
更推崇的是深入浅出,能够轻松地把那种情愫表达出来才更显高明。
李安那部故事原委已经模糊,倒是记得两部电影里的父亲都是极固执的,整天闷闷不乐的,心事重重的。
新版的《饮食男女》,老人把遗憾的记忆背了一身,在他被壮丁与师傅师妹失散之后,就从来没开心过了。
虽然之后结婚生子,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他却一直沉重地活在回忆的阴影里。
餐厅是为初恋所开,菜是为初恋所做,健忘也是为初恋所得吧。
最近看徐铮拍的《搞定岳父大人》知道了一个契可尼效应,觉得非常有道理。
契可尼效应,简要概括就是:越得不到的东西,越难以忘记。
“例如,你在数学考试中要答20题,其中19道题你都完成的很好,就是剩下的那一道题把你难住了,到考试终了时仍未得出答案.事后,你与同学对答案,那19道题都是对的.从此以后,那未完成的一道题被你深刻而长久的记住了,而那19道题却被你抛到九霄云外。
” 但事实很可能不是其他19道题就比起那一道题来得简单。
人们总是对于自己未能完成的事情念念不忘,或是遗憾,或是恐惧,或是敬畏。
他们会想尽方法挽回,或者弥补,或者挑战,或者超越。
这种欲望导致的行为有好有坏,在工作学习上可能促成你更上一层楼;在不可控的感情上却常常会让你变得后悔不能自拔。
在所有情绪中,后悔可是伤害力最大的啊。
人们常常觉得初恋最美好,并不是因为那个人最美好,而是因为初恋这件事情并没有继续发展成更完整的婚姻,就变得残缺,未知,而美好。
买东西也是,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就是因为越容易得到的东西你是不会去珍惜的,只有你千辛万苦淘来的才值得珍藏。
所以片中的老头不幸福,因为他永远活在得不到的初恋里,这个包袱背了一生。
去过美国这么多国家公园,印象中觉得最好的总是鲍威尔胡,后来发现,并不全是它吸引人,而是当时的我并没有深入腹地,把几十个湖上的峡谷都玩下来,是我想象中的美好填补了太多未知的东西。
其实后来想想,黄石、Bryce Canyon、Deadhorse,哪个会逊色呢,只是因为它们在我眼前一览无余罢了。
事物的未知性和未完成性,才真正是勾起人们前进和继续探索的动力啊。
人性如此,很多男女关系的把式,正是有效的利用了人性这一点。
什么女生一定要男生追才在一起啊,什么欲擒故纵啊,什么回眸一笑啊,什么女王什么公主啊。
神秘感变成了恋爱里很关键的要素,女孩子一直在抑制把自己的真心全盘托出,男孩子也总是会被那种主动示爱的女孩子吓跑。
但是如果真的了解了人性,真的能够稍微跳脱出人的欲望逻辑,也许你会幸福的多。
面对初恋,你也许该这么想,鬼知道她和你在一起久了,是不是会原形毕露,满身长刺呢;对于得不到的事情,没有必要把它虚构成最完美,仅保留一份美好的回忆就可以了。
看清人性的你也许更能以旁观者的心情看清楚孰是孰非,谁好谁坏。
事物呈现出的状态容易让人混淆事物的本质,把握住现在,很多幸福不是不存在而是我们没有感知到。
另外影片中很看不惯的是两辈人之间的关系。
女儿很懂事,厨艺也很好,想接管父亲的餐厅,但老爸的嘴里却总是小孩子懂什么。
父女间是有阶级的,是不平等的;父亲的言语太少,爱藏的太深,两代人的交流是如此匮乏。
东方人的父亲还真的是得好好学学西方人的家长,懂得放下,学会放松,放下自己的架子,放下自己的往事,好好的和女儿谈一谈,好好的听听晚辈的意见。
固执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放下过去,放下身段,人才能活的自在,这应该是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触吧。
不要老是回头看,也不要觉得未来是更美好的,且行且珍惜。
看到知乎一个美食小片段,被惊艳到,然后搜饮食男女,结果好像看错片了????
好吧,主观上觉得角色都有点造作,故事线过于强扯.感情处理也生硬了些。
饮食男女,依靠茄子相认的男女?
😂😂😂不管怎么说,大妈跳舞部分还是很赞的,身材可真好啊。
然后霍思燕工作的样子也很有气质,张全,emmmm人设塑造的有点奇怪,然后沁阳好看。
没那个水准就不要翻拍,拉低了原作品的名声不说,挂羊头卖狗肉的事情也是够了。
我是在爱奇艺里搜索饮食男女的,点进去是李安的放出来是“好远又好近”,单看只是一部一般般给人留不下太深印象的篇子,“好远又好近”感觉牵强,剧情有缺陷,比如那个外国帅哥刚跟老太太跳舞刚混熟了老太太就重逢了曾经的少年,让人家外国帅哥怎么办;小兰跟男朋友吵架时男朋友的反应分明显示出两人没有很深的感情,后来不知怎么又突然和好了;瓦儿所在的会所管理严谨,凭会员卡才能入内,凭什么老太太轻而易举就能住进去;唐氏餐馆对于每道菜的介绍华而不实很空泛。。。
情节进展慢且不完整,槽点太多,单纯用作打发时间还可以,细思并不是一次能弥补时间成本的观看体验。
片中的老太太除去捣乱的部分让人觉得有些不耐,还算蛮可爱的霍思燕饰演的瓦儿刚看的时候老是给人心机有点重的感觉,可能是表演有点生涩吧,但看到后来才发现是个很懂事让人喜欢的女孩子有比较才有鉴别,本来评分能打高点,但是在接着看完李安版饮食男女之后对“好远好近”的印象又低了不少。
果然大师还是大师,导演继续加油
我没看过第一部,感觉还行。
“一生只有一次的爱,便是一种纯粹的感情素食主义。
”刚开始看的时候一直不知道究竟问什么叫饮食男女,看到后面才渐渐的感受到这是影片透过“素食”隐喻一段跨越五十年的纯净爱情。
没看过原来那版饮食男女,我想这样也好,少了许多偏见的机会。
起码就本人的一点愚见,这部电影感动了我,我觉得导演和演员都还算真诚,我认可他们的作品。
没有害怕可能出现的幼稚做作的对白,一切都还算自然舒服,可能有些情节与主线不那么契合,尤其是年轻一辈的故事,不过可能因为本人就喜欢恬淡的感觉,会说句总体还不错。
也许是在杭州住了这几年,愈发能体会到她的气息,觉得那样一个餐厅真契合这样一座城市啊。
自然的味道担得起价值连城,隐在每道菜里的那颗玲珑心应该被尊重。
我想我们都应该传承发现美与雅的心并珍之重之,每每见到那些不能体味此中深意的俗客都感到着实煞风景。
曾江不愧是老戏骨,他的表演亲切、自然而真诚,该淡的地方淡得恰到好处,让人觉得角色本身就应该是那么个人。
归亚蕾这个角色本身不是很讨喜,娇纵的老公主心里住了那个十六岁的女孩。
她跳舞的时候是最动人的,投注了全部热情,尤其是在认出故人的时候那支充满哀愁的舞,真真打动了我。
霍思燕的表现也还可以,毕竟那个人物就摆在那儿,没有什么更需要发挥的地方。
电影毕竟是电影,不是所有情节都理性而必然。
“这是怎样的造化啊”,就像瓦儿父亲感叹的那样,多年未见彼此牵挂的两个人又相遇了,即使忘了天忘了地还是记得那个停留在最美好回忆里的苹儿,我想当我们的父母对我们说起他们年轻时候的故事时也会这样美丽。
看到豆瓣这个评分的时候惊了一下,真是低得可以啊,有时候不理解为什么总是有对影片的无谓的比较。
难道对于电影也有死忠党。
豆瓣的评分越来越不可信大概就是因为有些人有刻意缅怀自己心中那个版本的情结吧,反而失了用平和态度去接纳一部作品的心。
更不必提有些人不是来评电影的,只是来发泄对于演员的个人偏见,一棒打死或是来点纯脑残作风的攻击了。
看完這個片子之後我才真正理解東施效顰的可怕。
光看名字就知道和李安的飲食男女有分不開的關係,衛視電影台還要很邪惡地將兩部片子連起來放,高下立見。
首先有幾個不合理的點,一是老的那一對國共戰爭失散的時候已經十幾歲了,算起來怎麼著也快八十了啊,還這麼能折騰?
另外就是八十年代開的素菜館是能有甚麼生意,我實在很懷疑。
歸大媽的湖南話又出來了,兩部戲的十三點性格她倒是維持得很好。
重遇初戀的戲碼我實在無力吐槽。
藍正龍和霍思燕怎麼看怎麼怪,就像台灣普通話和內地普通話放在一起一樣。
小女兒那段更加不知所謂。
會所和餐廳出現的太多了,不如直接打正旗號做廣告吧,像非誠勿擾那樣毫不掩飾。
整部片子充滿一種浮躁的氣息,無論用多精緻複雜的說菜都無法彌補。
就跟內地的氣氛一樣,很難沈澱出台灣那種小清新的文藝片。
大概還要十年吧。
最後,又看到彭秀慧出來打醬油了。
子不语36:无论是断了线的风筝还是飘离枝头的树叶,总归是会在某个地方停下来,可放风筝的人不会停下脚步,伫立着的树不会停止生长,我们都被时间和命运裹挟着,一路跌跌撞撞,踏上新的旅程,而那些珍贵的记忆,却永远留在我们的生命里,浸泡着,发酵着,是无法挥散的味道——看了《饮食男女2》我记得,小的时候常常和我哥一起出去玩儿,有一条长长的坡道,特别宽,路面也非常平,旁边是一所高中,那时候街面上的汽车就和现在天上看得见的飞机一样少,我骑一辆自行车,不扶把手,我哥坐着手摇车,我俩一起从坡道的顶端高声叫着冲下去,天空的云,飞着的鸟,路边的树,整条坡道在那一刻只属于我们。
后来上了高中,我常常等所有人都走了,然后独自骑着单车(对,现在都流行叫单车了)在坡道上反复地冲下来,骑上去,再冲下来……现在我回家的时候也常常路过那个坡道,街的两边建筑都没大的变化,可是坡道好像比以前窄了很多,即便到了凌晨,也有不少车辆呼啸着经过这里,但我也喜欢那儿,偶尔会在深夜独自坐在坡道旁发呆。
我常常想,人就像一片叶子,在大树的身上出生和长大,然后被秋风接走,到处流浪,最后归于尘土。
身处其中时觉得这一生特别漫长,总是眼巴巴地羡慕振翅飞向天空的鸟儿,直到有一天离开了大树,才知道旁人眼中的自由,实际上是多么的身不由己,无论怎么哭喊,大树也都是一言不发地站在原地,任由你被风带走,被雨水冲刷,被砂石击穿,被车轮碾压……有些成长是痛苦的,同时避无可避。
当你终于满身疮痍,甚至血肉模糊,归有个地方收留身心俱疲的你,马路边的绿化带、农家院的小花园什么的,你会开始一段全新的旅程,只不过不再是一片树叶了,变成了另外的样子。
再次相遇,也不过是命运的另一次安排,大树浑身伤疤,苟延残喘,而你也换了身份变了模样,但是他还是一眼就认出了你,因为那锁在记忆里的味道没有变,时间不过是加重了这份思念而已。
好久不见,我想你了。
你没变。
真好。
真好。
爱情究竟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还是毕生所求?
心没变,味道就没变,心变了,味道就变了。
有的人忙着随风飘,有的人忙着生根发芽,有的人忙着枯萎……而那珍贵的记忆,血脉相连的相守陪伴,被一层一层的枯叶埋起来,发酵,然后变成萦绕一生无法飘散的味道。
从此红尘江湖远,今生何日再逢君?
饮食男女2,观后感。
演员木讷。故事讲不清楚。台词傻逼。最重要的这不咸不淡不温不火的剧情看的我很烦躁!!!
相信做菜的美好生活!也相信那相别一生的爱情!归亚蕾的表演非常有趣。很出彩。
2013,21.呵呵呵.
刨去断断续续的故事过程和生硬的转折。只看这结果,也不失为另一种圆满——从此你只记得我。
整个一杭州旅游宣传片那,太美了。主角各种违和,短手姐姐毫无气场,归影后要不要那么疯癫那。。还有好喜爱的蒋黛玉mm,不要浪费你的胶原蛋白,多拍点青春偶像剧撒!
我就是爲了張孝全~結果他就總共就三個鏡頭~那爲什麽還要佔據三分之一的海報來欺騙我們這樣的腦殘粉呢?!
好远又好近
误打误撞看来这部电影,再看下面的简介觉得完全是两个故事,电影还是太松散啊,不过里面拍摄地好漂亮,世外桃源,素食餐厅的理念也很好。
看下来比较没压力很舒服。对食物拍的挺好
想看为那朵莲花~看了确实是那朵莲花。细想很写实,聒噪大妈人人有,男盆有似有还无,老年痴呆的爹妈,只是为什么大家就都在一起了?!为什么十六岁那年的感情能让大家都落泪?!为什么青出于蓝的大姐去台湾做煮妇而非主流小妹操起餐厅?!为什么威廉也被请去吃最后一顿?!?!
生硬。
又是一部借着旧作来作文章的电影,比起李安的电影要缺少神韵很多,但也算规规矩矩的没乱来。
该片俗称《饮食男女2012》或《饮食男女二了又二》,真的是离正牌《饮食男女》好近又好远啊!
真心相爱的人无法被分开的。看悲伤的电影会哭,看开心的结局还是会哭。几十年以后,当我们再见,你是不是还能认出我?
俩字~矫情~~~
还可以。其实,做菜和爱情的共同点就是感觉最重要。
单从表演和剧作上,感觉比《饮食男女》还要老
给三星是给那个爷爷和大妈的爱情,虽然那个大妈蛮讨人厌的
叙事节奏有问题。前面太拖拉,后面情节没有完全展开就匆匆结束。
用来混时间还是不错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