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上帝》取材自普雷纳神父性侵一案:2016年1月,法国东部城市里昂爆出一名神父性侵多名儿童的事件: 1986年到1991年间,一名叫普雷纳(PREYNAY)的神父对4名不到15岁的童子军少年进行性侵。
然而,由于刑事追究时效(在强暴或性侵15岁以下未成年人的案子中,从受害人成年起,时效为20年)已过,司法单位随后将该案归档了结。
由此,普雷纳神父和另一位性侵神父都躲过了牢狱之灾。
相反,上述提到的里昂地区教会负责人、枢机主教菲利普·巴尔巴兰以及其他六人被曝在知情情况下没有采取任何行动,面临着“包庇狎童行为”的指控。
(来源:欧洲时报)普雷纳神父的律师曾要求延迟电影上映时间,担心它会对舆论产生影响,进而主导司法判决,在未被定罪之前,普雷纳神父应被视作无罪。
最新进展中,巴尔巴兰被里昂轻罪法庭判处六个月缓刑,性侵主角普雷纳神父则因过了追诉期毫发无损。
巴尔巴兰随即提出了上诉,并在期间向罗马教会递上辞呈,戏剧性地被教皇方济各拒绝,理由是在终审未来临之前,巴尔巴兰都应被“推定无罪”(百试不爽的理由)。
巴尔巴兰一向高调行事,他是一位坚定的保守派,在法国2013年的同性婚姻合法化进程中,他始终不渝地站在反对立场。
《感谢上帝》中有一幕是当巴尔巴兰得知性侵事件发生超过20年过了法律追诉期时,说了句“感谢上帝”(Grâce àDieu),这句荒谬的感叹传遍了全里昂,也是电影片名的真实出处。
为了电影拍摄顺利进行,剧组用了假片名《Alexandre》,防止教会从中作梗。
此外,电影中涉及大量教堂内景,为了避免和巴尔巴兰主教正面交锋,这些场景都是在比利时和卢森堡的教堂内完成,而没有选择事件发生地里昂。
就像欧容所言,当你试图打破沉默,总会遭遇抵抗,但或许,这种抵抗下的直面相对,让影片酝酿着更强大的力量。
欧容的最初想法是拍摄一部关于男性脆弱的电影,进而focus到普雷纳神父的案子。
本来打算拍一部纪录片,但接触到这些教堂性侵受害者后发现,他们对纪录片的形式没有太大兴趣,毕竟媒体狂轰滥炸下,他们已经对纪实的形式麻木。
所以最终决定拍成剧情片。
我这应该是摘抄的,之前记在别处的,找不到来源了,侵删
开场定格移动出旁白,这还不欧容?
你们对欧容一无所知 在诉讼期的两位角色,从接受到拒绝,有些太程式化了,节奏不太对,那种所谓的《聚焦》感也不强,欧容强在编剧,离了编剧,风格便立不住脚。
沙发上的镜头和《登堂入室》中的很像,也许是同个人演的缘故吧 每次做爱,都是三人性,我,老婆,还有普雷纳,恰恰验证了我的初次影响理论。
似乎作为一个讨回公道事件的过程,反派(如果有)设置的过于微弱或不够迷人。
餐桌上吵架那场还不错,是长子与小儿子的“超越自卑。
” 暗房这种地方,也忒刺激了吧 直到斑马病和他女朋那段,才进入状态。
说到“在空中画个屌”的时候,我旁边好看的姑娘笑了起来。
如果很快进入节奏,把这个变成有相同遭遇的人的聚会,再产生角色之间的关系,不是暴风雪山庄那种,也许还蛮有趣的 你组建了一个很幸福的家庭,我很佩服 夫妻同被性侵,只有共同经验相同,才能真正感同身受 生活除了面包店外,一片空白 最后的分段煽情,大概就是想进行探讨,是否应该相信上帝,应该以怎样的立场相信上帝吧。
以下为本人作为导演➕演员粉丝自带【两米八滤镜】的毫无逻辑激情发言。
(言下之意就是ky好走不送)呜呜呜首先看见他们两个又合作了,我真情实感开心到下楼跑圈➕原地飞升❤️还有什么比自己喜欢的导演和钟爱的演员合作更令人开心的呢?
(我承认我有一点点cp情节在里面)《以恩宠之名》是目前siff我看得最投入的一部,从开场Melvil坐在沙发上看报纸一直到片尾亮灯,我人就没“离开”过电影(这里的离开指走神,有一点点的走神都算)。
看之前翻过一些评论,有的人觉得这部电影“很不欧容”,可是,什么又是“很欧容的”呢?
可能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
我个人觉得《以恩宠之名》依旧是“十分欧容的”———这部电影拥有欧容以往(我看过的)每一部电影的闪光点:人物和人物之间自然流淌的细腻的情绪(伴侣之间、亲人之间、教会和受害者之间等等);还有精致严整的结构(这一部在结构上给我的舒适感不亚于《登堂入室》);以及剧情本身更是毫不拖泥带水,每一条“证词”每一个纠结的瞬间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它们都处在一个刚刚好的位置)......换个人拍,还可以做到这样吗?
我不知道。
欧容的电影就像一条做工精细手艺独到的项链,即便有时候我觉得项链上的某一节珠子/挂坠不太好看,但也有一种“它们应该被放在那里”的感觉。
《以恩宠之名》确实和欧容以前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不一样的”,当然“不一样”,因为它完全是“另一部电影”,“另一群人”的“另一段故事”。
它没有(视觉上)完整的露骨的、花样繁多的性行为,是性行为(在这部电影里)不重要吗?
当然不是,这样一个题材,性行为是不可回避的,但欧容知道“如何去展现性行为”才是真正重要的。
对于性行为,欧容当然不会去回避(他也从来没有回避过),那些交谈、邮件、质问等等,台词都说得很明白了,而另一些点到即止的地方并不意味着遮遮掩掩或是贬义的克制。
接着扯一下我家珀波,他和欧容也不是第一次合作了,自然没什么好担心的,看得出来两个人还是百分之百的契合,脱节感?
不存在的👌🏻最后希望他们下一次也能一起拍片嗷❤️
影片讲述男孩们孩提时代被神父性侵,在而立之年联合揭露罪行的故事。
平实单调的生活场景、愤怒克制的对话以及零碎灰暗的回忆片段构成出完整的电影故事。
没有狰狞恐怖的面孔,也没有残忍血腥的镜头,整部影片以受害者们的视角,讲述了为使性侵神父得到法律惩罚所作的一系列努力。
不同于熔炉、素媛等影片中犯罪嫌疑人始终不认罪且极力狡辩,神父普里纳特承认自己的所作所为,并向每一位受害者道歉。
但庞大权威的宗教体制、诉讼时效经过的法律保护、社会环境对恋童癖的偏见隐晦使性侵神父有恃无恐。
也正是如此,大多受害者们选择蜷缩在墙角,少数打破沉默的受害者维权之路道阻且长。
面对多次的申诉,教会不仅没有免除罪犯的神父身份,而且始终企图掩盖真相、抹去罪责,以上帝之名祈求宽容和饶恕,极为讽刺。
对于受害者而言,那是被性虐待、性暴力带阴影笼罩的一生,背负者无法治愈严重的创伤:后遗症复发、性器官损伤、性取向模糊...面对镜头,亚历山大等受害者数次无法克制眼泪。
近年来,国内性侵儿童事件同样屡见不鲜。
2018年媒体曝光性侵儿童案例高达317起,受害儿童超过750人,平均每天就有2名儿童被性侵,熟人作案比例高达79.03%,然而这只是冰山一角。
保护天真又无辜的孩子不仅是家长的责任,也是社会公众的责任。
首先,完善犯罪追究机制。
面对不断发生的恶性事件,司法机关出做出系列努力以遏制犯罪。
2017年,江苏省首次公开“性侵未成年人犯罪人员”信息;2018年,最高检明确非直接接触身体猥亵也构成猥亵儿童罪;2019年,广州“侵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信息库”。
事实上,该类案件具有十分强的隐蔽性,犯罪事实不易被发现、证据不易获取,相当一部分强奸和猥亵未成年人案件无法进入司法程序,应当设计更细密的规则来挽救更多的孩子。
再者,及时对儿童进行防性侵教育。
性侵教育是预防犯罪的有效手段,然而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年龄还小,过早地传输性知识尚为不妥。
但正是因为孩子对熟人防备心很弱,且易被恐吓、诱骗,犯罪分子才如此嚣张。
防患于未然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另外,在发现孩子异常时或哭诉时,家长应当主动询问、安慰。
一如电影里亚历山大的父母,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父母都认为,这是极其羞耻的事情而选择隐忍。
但选择隐忍等于成全罪犯,这比勇敢地站出来更煎熬、痛苦。
最后,呼吁社会摒弃对害者的偏见。
现实中邻居、同学、亲戚的歧视、媒体夸大的报道都会使受害者不敢说出真相。
所谓人言可畏,社会的偏见不仅会对受害者二次伤害,更会助长犯罪分子的气焰和胆量。
不恶意评论、不加以诋毁、不传播隐私是最大的善意。
电影最后,在弗朗索瓦等人执着的努力下,普里纳特神父性侵未成年人罪名成立,而且丧失圣职身份。
随着大多数受害人的死亡,诉讼时效从20年延长到30年,令人欣慰。
正义可能会迟到,但从不会缺席。
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阴云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挺真实的想起了童年往事,一点点想法!
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阴云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挺真实的想起了童年往事,一点点想法!
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阴云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挺真实的想起了童年往事,一点点想法!
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阴云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挺真实的想起了童年往事,一点点想法!
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阴云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挺真实的想起了童年往事,一点点想法!
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阴云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挺真实的想起了童年往事,一点点想法!
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阴云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挺真实的想起了童年往事,一点点想法!
整个观看体验非常震撼,完成度非常高,结构近乎完美,节奏也把控得极其稳。
(写这个短评全程激动死了) 同样是神父性侵幼童的题材,我个人认为欧容完全吊打当初斩获金像奖的《聚焦》(同样是在影院观看的,《聚焦》更多的是一种无需动脑的爽感,而《感谢上帝》更多是撕扯肉身的焦灼),二者的视角(关怀对象)的不同也显示出了美国电影和欧洲电影(特别是法国电影)的文化差异。
《聚焦》关注的是外部,主角是揭露真相的媒体英雄,最后也是单一的伸张正义的完成。
而《感谢上帝》以受害人为主角,带我们沉潜入人的灵肉探讨这个看似是非分明实则力场纠缠扭错的“Problem”,深入探讨了不同阶级(影片以最保守的中产为中心切入口足以看出欧容的犀利和魄力)、不同灵魂(性格)在这个“Problem”大背景下所面对的更多无法解决的“Problem”,并辐射到了家庭关系、社群与教会、信仰与教会(宗与教)、媒体利益、司法机关(法律与正义)等众多重大哲学议题。
张力十足!
可以说《聚焦》只是外部的独白,一份实用性的美式档案,而《感谢上帝》则完全是将复杂的政治、伦理、神学等话题放置在一个充满对话性的开放场域中。
用巴特的话来说,前者只是可读的,而后者却是可写的。
几位受害者主角在圣诞节餐桌上的对话可谓是全片的高潮,扔掉信仰还俗的激进主义者立场、因为信仰所以反抗的革命者立场、底层与被毁灭的人的沉默、革命完成后怎么办······抛出问题,没有答案,法国存在主义传统的论辩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全片最震撼的一笔要属片末儿子问了父亲一句——“你还相信上帝吗?
”这时给了珀波一个面部特写,仿佛一切都停留并凝固在了那一帧——悲恸、困惑、牺牲、真理、笃定······珀波的脸将一切呈现又将一切蕴藏。
略带神秘主义色彩的音乐流畅穿梭和微寒而富有棱角的光影依然可以辨认出欧容的影子,但这部时政纪实类片子可谓是最不欧容的欧容,更冷静、更克制、更中立,欧容让我们通过本片看到一个更加醇熟的艺术家。
P.S 梅尔维尔·珀波因为《双面劳伦斯》常让我在开片的时候调戏。
褪下《双面劳伦斯》的逃离反叛与异装到《感谢上帝》的中产家庭生活与Burberry风衣,这张曾让我着迷的脸向我不露痕迹地唇语着什么,怅然若失。
平稳主线之外的凛冽高光。
欧容的电影总不乏克制又蔓生的奇情。
《弗兰兹》身后,愧疚的士兵微微颤抖着编织出温煦的往事;从臆想的偷窥到真实的介入,少年嘴角带笑完成《登堂入室》的入侵;逝去挚友的嘱托成为《新女友》琵琶遮面的前奏;《花容月貌》的少女在各取所需的温存中摸索身体深处的空缺;回忆是《时光留驻》中渐冷的夕阳;诡谲是《双面情人》从孪生到寄生的郁结和释放。
而这一次,故事的起因是天主教会神职人员性侵未成年人的丑闻,哪怕实在要说是一种“奇欲”,也绝无意趣,只是令人发指的罪恶肇始。
这样的选题作为立场鲜明的斗争声援无疑令人振奋,但同时也消减了电影本身(相比欧容若干前作)在叙事上的曲折幽暗与妙趣横生。
我们对事件本身的惊骇和对于受害者的共情,早在观看影片之前就已经被铺天盖地的报道与数据激发乃至“消耗”。
况且,同一题材已有2015年《聚焦》等影片珠玉在前,尽管视角不同,但在一些扣动情绪扳机的关键节点上却有重复。
比如在影片第一段受害者自述时,亚历山大颤抖地讲到“被选中”的喜悦和“我们之间有了小秘密”的哄骗伎俩,并痛苦地陈述几乎将神父视同于“祂”的感受。
观者当然能够再一次共情,但更多是一种点头默叹的确认,那种初次听到的震悚和唏嘘却不可能再次产生。
当然这种细节上的雷同不能说是机械复制,只能说,受害者相似的耻感和与之相对的加害者的卑鄙还不断在世界各个角落无限反复。
另外,影片所改编的真实事件在拍摄完成时还没有尘埃落定,这不禁让人想到2011年反映聋哑学校老师性侵在校生的韩国电影《熔炉》在上映后引发社会震动,从而推动案件重审并促成“性侵害防治修正案”出台的旧事。
基于此,我们如果暂且不谈电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作用于现实,只从作品的叙事空间内部,即从三十年后核心事件的再议、受害人的协同抗争等“主线剧情”来看这部电影,难免是会失望的。
但,如果所谓“中心”的线索对于欧容来说只是铺陈事件的背景呢?
欧容并没有将三位主人公(亚历山大、弗朗索瓦、伊曼纽尔)塑造成高大勇毅的正义斗士,而是毫不掩饰地呈现他们在坚定神情之外和周遭人事的关系,甚至让“周遭”成为情节真正的高光。
由此,影片最让人触动和思索的部分恰好是比起前述几位直接当事人更加“外围”的人物,比如亚历山大的妻子、弗朗索瓦的哥哥、伊曼纽尔的母亲。
亚历山大的妻子玛丽,从一开始就呈现出理解和支持的态度(另外几位的妻子或伴侣也都类似),和丈夫的父母对他所受伤害的漠视完全不同。
但是随着丈夫对于此事展现出越发坚定的诉求,她虽没有明说,也逐渐开始表现出迟疑和抵触。
对观众(我)来说,电影以波澜不惊的画外音阅读电子邮件的篇幅多到令人难以忍受;对玛丽来说,亚历山大也像是走失在电子邮件的繁复交涉之中,精神和身体的很大一部分渐渐离开了她、家庭和日常生活。
他需要加害者和整个教会的公开道歉,需要更多受害者说出自己的故事,需要让伤害停止滋长。
这一切所掀起的澎湃潮水却将玛丽也卷入了无尽的漂流。
可她只有一次对伊曼纽尔,而不是丈夫,说出受害者几个字。
她仍然支持亚历山大,支持他所坚持的事,可在一以贯之的背后又是多么疲乏,多么千疮百孔。
弗朗索瓦的哥哥路易,以另一种方式受到侵犯事件的折磨。
从某种意义上讲,他受到的伤害可能远比弗朗索瓦更多。
弟弟由于神父的亲吻而受到父母的特别关护,永远是注意的中心;而路易平安无事,很让人放心的样子。
侵害的话题一旦提起,路易就像直接被推到了家庭之外,仿佛父母只有弗朗索瓦这一个儿子,需要加倍投入以弥补他幼时的创伤。
弗朗索瓦发现哥哥并没有支持自己的斗争事业时,异常气愤地说到路易的人生诸事顺利,成年后经济条件也很好,似乎没有理由不去支持受到外界伤害的家人。
可如果对看上去冷漠不近人情的路易来说,自己也是受害者,从小到大的努力和所谓的“平顺”都被视作理所当然,那么心平气和地去支持一个始终投下阴影的兄弟又谈何容易?
最后,伊曼纽尔的母亲伊莲娜,在性格暴躁的前夫看来是将孩子“送入虎口”的母亲。
她和儿子的关系真的很好,但观看时有种感觉,她大概始终都被难以排解的自责感笼罩,也因此不遗余力地进行补偿。
她了解儿子的生活和他情绪的状况,总是关切地询问伊曼纽尔和女友相处得怎样;她是儿子生命中唯一重要的亲人和紧急联系人,甚至不顾年迈主动接下了为组织接听电话的繁重任务。
儿子终于有了一项可以托付的事业,阴影带来了人生的光亮,是很让人欣慰的吧。
可当儿子问,当时得知侵犯发生后为什么没有马上采取行动,她却又有些支支吾吾了:我没想到会发生这种事。
这时突然响起的电话成了母亲的解救,就像她在三十年来出于愧疚所做的一切,都是填补罪责的粘合剂。
在活着的时候都要一直弥补才好,毕竟这一切都是我造成的啊。
她一定是这么想的吧。
还记得影片中亚历山大劝自己同为受害者的朋友也来作证,朋友犹豫了,因为妻子一家会反对的。
后来这位朋友改变主意答应作证,并说,这是他自己的人生,不是妻子的。
亚历山大释然地笑着,似乎肯定了朋友的果决。
而欧容却用了整部电影来反观这句话,是否真的像当事人说出它的神色那般释怀和凛然。
谁的人生完全是自己的呢。
《聚焦》给人的感觉是阴天走在上班的路上,日复一日的使命无限延展;《感谢上帝》似乎在呈现云破日出的过程,但像冬天正午的晴朗,有光,却并不驱散严寒。
1/ 从个人秘密到家庭大事“我被性侵了。
”足足花了三十年,Alexandre才终于不害怕写下这段往事,使之公之于众。
三十年后,他长大成人,事业有成,银行经理;家庭美满,五个孩子的父亲。
一次和朋友聊天,他发现自己不是唯一被神父Preynat性侵的小孩。
更恐怖是,Preynat依然在担任教职。
也就是说,神父依然在接触小孩子,很多很多小孩子。
17岁那年,Alexandre曾经尝试向父母说出这件事,换来父母和所有人的斥责:“那个人那么优秀,如果所有人都像他一样就好了。
”在这样的故事里,父母永远缺席旷课了,却自以为还没开学。
大洋彼岸,有个叫房思琪的女生,在饭桌上问妈妈:“我们的家教好像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性教育。
” 妈妈诧异地看着她:“什么性教育?
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所谓教育不就是这样吗?
”因为这件事,Alexandre不让自己的小孩参加童子军,但别人家的小孩会继续去参加童子军。
在给教会的信里,他写:他只是生病了,我难以忍受对这样对罪行的轻描淡写。
在此之前很少有同情和反抗,真相之路让我感到困窘与厌烦,是您的承诺让我坚持下来。
若放任Preynat这样的人继续担任教会神职,继续做神父,我会为教堂感到耻辱。
是时候惩治这些犯罪行为了,他玷污了孩子们的肉体。
红衣主教Barbarin知道了,却只是对当事人做出一些不痛不痒的处罚。
那个人会一直是神父,即使大家知道他是罪犯,你是受害者。
也不是徒劳无功,因为Alexandre一直写信,从此教会开会多了两项议程:同性恋和恋童癖。
尽管这两者完全不是一个东西,根本不能放在一起:一个是性向,一个是犯罪。
但至少是个进步,是吧。
五个小孩不明白为什么爸爸要这样做。
Alexandre将自己遭受性侵的事告诉他们,“为了不让它再次发生,也是为了你们”。
为了不要让自己的孩子生活在这种荒唐的时代,也是韩国《辩护人》:“想让我的孩子们不要生活在因这种荒唐的事踩刹车的时代。
”“因为国民不富裕就不能受法律保护,不能享受民主主义,这种说法我是无法接受的。
” 同样的,因为十四岁女孩和四十几岁成年男子之间可能存在金钱、感情、身份纠纷就可以无视她遭受性侵害的事实,这种说法无论如何都是无法接受的。
面对“恋童癖”这个词,教会继续保持沉默。
之后,这个词变成一把利刃,从埋没的灰尘中冒出头来,瞄准沉默以及沉默的帮凶。
Alexandre和孩子说,“如果有什么事情发生在了你们身上,你们要勇敢地说出来”。
姐姐妹妹哥哥弟弟,无论谁来了,父母当时没有保护我们,现在我们保护自己。
Alexandre决定正式提出申诉。
2/ 从私人事件成为社会事件当Alexandre劝说另一个受害者Didier站出来时,被拒绝了。
对一个家庭美满的中产阶级来说,说出这一切很容易,你有家庭、钱、工作和社会地位,你什么都有了,我呢,我一无所有,我没有未来,我说了以后其他人会怎么看我?
François也是性侵受害者,幸运的是,他的父母很早就开始收集和教会通信的信件。
难能可贵的是,Preynat从来没有否认过自己性侵儿童,这也是他唯一的优点了。
承认或否认的底气,都来自他背后那堆庞大的怪物:保护恋童癖神父的教会等级制度;神职人员对社区的经济上的巨大贡献;父母对教会的盲目信任。
信件一直没有被重视,出于对儿子过上“正常生活”的考量,父母选择隐忍,但从没有放弃,他们只是在等待一个重新提起的时机。
信件交由警方后,私人事件成为社会事件,个人悲剧以一种耀眼的方式在社会中战斗、挣扎、浮沉。
在另一个受害者Éric Caravaca的帮助下,François创建了一个网站:La parolelibéré 不再沉默。
为了让其他人知道他们并不孤单,为了给其他受到神父Preynat侵害的人提供一个平台。
不再沉默协会指出的正是这一未尽的责任:战斗不是针对一个人,而是必须暴露整个系统的功能。
按照François的话说:“你想批判一个人,我想批判一个机构” « vous voulez juger un homme, moi une institution»。
协会2015年在里昂成立,成员全部在童年遭受过Preynat性侵,目前协会共有85名受害者。
不同受害者组成法国不同阶级男性的群体肖像,进而再经由对各人不同家庭生活的刻画构成一个法国社会的缩影。
越来越多受害者加入,包括Alexandre的妻子Marie,Emmanuel的女友,最终你发现,无人幸免。
3/ 直到你感同身受如果说Alexandre代表反思,François代表行动,那么第三位受害者Emmanuel则是这两个人的总和。
遭受性侵后,Emmanuel需要长期与不同的痛苦和谐相处,身体上、精神上。
他无法维持正常工作,也无法维系亲密关系。
性侵造成的伤害导致他混乱的生活,这和神父的无所畏惧以及教会的沉默包庇形成强烈反差。
19岁伊朗女生Reyhaneh Jabbari在反抗强奸的时候用刀刺伤对方,被控谋杀,在牢里度过7年之后,她被处以绞刑,享年26岁。
行刑前,她录下一段话给母亲:世界让我活了19年,事实上我在那个噩梦的夜晚就该死去了。
我该被奸杀而死,尸体被丢弃在城市某个角落,过了几天,警察会把你带到那个角落辨认我的尸体,你会知道我是被强暴而死的。
但那个杀人凶手永远会活得好好的,因为我们不像他拥有权力与财势。
你会带着羞愧度过余生,没几年你就会被这些痛苦环绕而死。
此外,她还让母亲在她死后,捐献她的心脏、肾、眼睛、骨骼等一切可以移植的器官,并且不要让受助者知道她的名字。
有权势的人犯罪后可以活得好好的,因为这样的人可能比一般人更聪明,知识更专业,更能说会道,但同情心非常薄弱,犯案之后的罪恶感也很低。
为什么鲍毓明还能若无其事在微博发出十问?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Elizabeth Loftus的“虚假记忆”学说,人类记忆的建构类似于维基百科,除了自己可以撰写外,他人也可以。
1970年代,她在实验中发现,提问的方式会引导他人如何描述记忆场景,并建构虚假记忆。
另外,强奸罪的认定因为取证困难,很多时候只能依靠口供作为证据。
1895年美国心理学家J.M. Cattell说,一般人在重复陈述证词后,会出现前后不一的状况。
而德国心理学家L. W. Stern也提出,情绪和记忆困难影响证词的真实性,在重复陈述后,失误几率将会提升。
当审讯、陈述次数增加,证词出现误差的概率也将提升,虚假记忆被建构或强化的几率也随之大增。
在2016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Lady Gaga 唱了《直到你感同身受》(Til It Happens to You),这首歌出自美国校园性侵纪录片《猎场》(The Hunting Ground)。
在19岁被制作人性侵后,她曾向娱乐圈高层求助,却无人伸出援手,“那些男人开始躲,因为他们害怕失去权力,我也开始把此事藏起来”。
美国副总统Joe Biden在这场表演的引言中说:“我们必须也能够改变文化,让遭虐待的女人和男人不再自问 「我们做错了什么?
」他/她们没有做错任何事。
”4/ 受害者,你没有做错任何事情面对侵害,人都会发展出自己的保护机制,这是本能反应。
在一个案例中,有一个女孩长期被继父性侵,永远不知道下一次会是什么时候,永远活在恐惧中。
为了缓解这种恐怖情绪,她开始主动和继父发生性行为,这样至少她能控制被性侵的时间。
但这绝对不代表主动自愿,这只是一种自我防卫机制。
美国医生Bessel van der Kolk分享过一张画,画里女孩像云朵一样飘在天花板,看着床上的自己。
把自己和自己的身体分离开来,就无需感受正在被性侵的痛苦和恐惧。
这种行为带来更深层次的羞愧感,“全都是我的错”。
恐惧掀起的尘土还未飞扬,荡妇羞辱粉墨登场。
受害者除了要处理自己的身心问题,往往还要经受社会的责备。
2012年12月16日,23岁的Jyoti Singh看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回家的公车上被6个男性轮奸。
被送去新加坡治疗的路上,Jyoti 多次醒来,不停重复一句话:“为什么?
”最后她不治身亡。
她父亲用国家赔偿的200万卢比成立Nirbhaya信托基金,Nirbhaya在印度语中意为“无所畏惧”,“Jyoti的死点亮了一把火炬,世界上再深的黑暗,都终将为这束光芒所驱散。
”这个故事后来Leslee Udwin被拍成《印度的女儿》(India's Daughter)。
类似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总问究竟是做了什么,要承担这一切。
不,问题应该是,我们没有做什么,才要承担这一切。
从个人到家庭,从家庭到社会,沉默机制稳步运作。
今天的声音似乎已经消失了,但是问题仍然存在,而祸害会继续在沉默中蔓延,直到它发生在你身上。
2016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原创剧本给了《聚焦》。
“我想我们只是幸运而已,你明白吗”你我都可能是李星星,都可能是李星星的兄弟、姐妹、父母、伴侣、子女、朋友。
这跟性别没有关系,性侵的根本原因不是控制不住下半身,而是控制不住对权力和控制的渴求。
5/ 我们到底在追求些什么2016年3月,红衣主教Barbarin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感谢上帝,事实显而易见。
”这句话的意思是,谢天谢地,你拿我没有办法。
教会对发生的一切没有任何歉意,也没有想要提出任何补偿,他们关心的是如何维护自己的声誉,沉默理所应当。
也正因为这句话,法国导演欧容(François Ozon)拍了《感谢上帝》这部电影。
同属神父性侵,《感谢上帝》和《聚焦》的结构稍有不同。
《聚焦》层层递进靠近真相,坦率而直接的对话让观众很快了解聚焦小组,让观众自然加入到小组的调查中,不停敲打受害者的门,不断记录可能有用的笔记,无论我们的信仰如何,最终我们只想知道一件事:这些神父是否会受到惩罚?
而《感谢上帝》知道观众知道一切,所以从第一分钟说起一切,重要的不是揭露问题,是倾听。
而最重要的,是向故意侵害你的人发光、发声。
哥伦比亚大学学生Emma Sulkowicz扛着一个床垫去参加毕业典礼,这是她遭受性侵时的床垫。
事发后她曾经向学校报告,但得不到回应。
于是她为它取名Carry That Weight,Emma 想通过这个行为艺术,让所有人知道,当你向学校求救,却遭受学校的忽视和警察的骚扰时,那种悲痛到难以承受的重量。
说出来不是为了批评或者反抗,而是为了帮助社会。
在宣布起诉的记者会上,François 告诉世界,他们站出来,是代表受害者及其父母、其孩子、教徒们,和在这次事件中清白虔诚的牧师,以及非宗教的法国公民,甚至全体社会。
6/ 站在鸡蛋这一边《感谢上帝》这部电影秘密拍摄完成于2017年,因为题材极其敏感,而教会势力又过分强大。
涉事神父以这部电影可能会影判决为由,要求法院判决延期上映。
2019年2月19日,电影上映前一天,电影获得第69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的第二天,法院驳回神父的申诉,电影可以如期上映。
法官认为,在片尾字幕说明Preynat神父享有“无罪推定”的权利的做法已经符合法律要求。
导演自己在接受奖杯时也毫不隐讳地说,这部影片就是要试着打破极有权势的机构在神职人员对儿童性侵案件上的沉默。
他还补充说,要和性侵受害者共同分享荣誉,正是这些人的勇气鼓励他拍出这部电影。
“法院还裁定该电影符合公共利益,这是根本。
”« La Cour a en plus décrété que le film était d’utilité publique, et ça, c’est fondamental. »《辩护人》最后一幕,当律师宋佑硕以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出现在法庭,釜山142名律师有99名作为辩护人出席法庭。
《黑水》最后一幕,律师罗布为一个农民打了20年官司,且可能还要持续到2890年,但无论如何,罗布决定奉陪到底,法庭上,法官看着罗布,法官:Still here, huh?罗布:Still here.《感谢上帝》最后一幕,儿子问爸爸:“你一直都相信上帝吗?
” « Tu crois toujours en Dieu?
»电影谢幕,答案交给观众去选择。
羡慕韩国有改变国家的电影,但事实上,不是电影可以改变世界,而是那些看过电影的人可以改变世界。
坏消息是被揭露的性侵事件越来越多,好消息是说明社会正在持续关注这件事。
鸡蛋和石头,永远站在鸡蛋这边,因为鸡蛋最终会孵化出生命,跨过石头。
虽然我知道教宗的承继把方济各洗的白白胖胖的,但是确实两个片子都有点伪记录片形式,但是还是前者胜出,本片虽然克制,但是还是会让人在改编还是真实事件映照两者之间抽离来抽离去。
当然,片子的主题仍然还是离不开恋童癖的受害者与神职之间的抗争,但又因为已经落在这个框架里了,是在上帝的审视下去抗争上帝代表的下属,不知道有何意义。
与《年轻的教宗》里所批判的那样,如果什么问题都是上帝的宽恕就能有效的话,那用《流行花园》里的一句话依然套用,“如果道歉有用的话,要警察干什么?
”宗教是精神追求,但是秩序仍然是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社会的社会准则,只是这个准则受精神追求或者信仰的影响有多少,影响多的,信上帝则一切会得到眷顾,影响少的,一样信仰只是摆设。
但是无论多少,在这样的一个信仰体系里,为什么永远都是先靠信仰和信任解决问题,到实在没有办法了,才诉诸于法律,这样的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或者固有存在的社会存在意识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害,适合不适合自己,值得我思考。
爱、性、理解、陪伴这些措辞和概念,本就不应该混为一谈,如何做好隔离以及如何理性地看待他们之间的关联,也许会是很多人人生最大的课题。
但,最后,当所有的人(包括上帝)都“看似”抛弃自己之时,感谢的仍然只有自己,依赖的也仍然只有自己。
同一题材,不同于「聚焦」的媒体视角,本片从个体出发呈现了神父对儿童的侵犯对被害者们的成长、家庭以及信仰的影响。
两部影片的叙事均冷静克制,「聚焦」通过呈现记者对于线索的深挖揭露出普遍存在于全球的神父娈童现象,带给观众震惊与愤怒,本片则从个体视角出发,通过对三个主角个人和家庭现状的呈现,让观众对被害者的经历和此事对他们产生的影响更多了一些理解与共情。
主角一:虔诚的天主教徒,父母冷漠,依靠自己拥有了成功的事业和美满的家庭,妻子支持陪伴,孩子懂事可爱。
多年后发现童年时神父的恶行不止在自己身上发生,为了正义开始执着但体面地与教会周旋,期望此事可以在教会内部予以解决,但历时两年仍然无果,不得已向司法机关告发。
案件的调查引出主角二,家庭幸福,因为童年遭遇得到父母格外的关爱和支持,父母也因此忽视了哥哥的成长,导致哥哥某种意义上也成为了受害者。
热爱架子鼓的主角得知神父仍然在职可以不断接触孩子时热血被激发,不但积极配合司法机关调查,还将此事披露给媒体,同时成立了非营利组织寻找其他被害者,积极推进事件进程。
(本片关于非营利组织的部分让我不断想起「每分钟120击」,体现了NGO在社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媒体的曝光引出主角三,单亲天才儿童,童年遭遇对其生理心理均产生严重影响,导致成年后生活潦倒,感情不顺。
在神父被揭发后积极参与调查,在此过程中也得到了支持与救赎,人生就此发生改变。
曾经未及时保护儿子的妈妈活在自责中,因此一直陪伴在儿子身边,退休后的她在事件被曝光后积极参与和陪伴,以弥补对儿子的亏欠。
三个主角的经历分别代表了三种类型的受害者,也让观众从三种不同的角度看到童年的不幸遭遇会给受害者身心和家庭带来何种影响。
同时通过表现受害者追寻正义过程的艰辛揭露出教会背后虚伪的一面。
影片最后亚历山大儿子的提问给了主角和观众一记灵魂拷问:代表信仰的教会已然失信,那么我的信仰是否依旧虔诚?
do you bilive in god? 前面叙事太慢了,整篇那么多在读电子邮件。
不是很喜欢,感觉剧情我不喜欢,电影也一般般
看过不少类似题材的美国电影和纪录片,欧容的角度很法式,家人的支持和几个人抗争的心路历程相结合,平淡直白却动人,当然也很好地引出了信仰困境。
我能理解这个题材很难拍,但欧容是在玩剧本配图游戏吗?
原来还有一种剪刀手叫毛玻璃遮挡镜头……因为过于难以置信,一度努力怀疑是导演在讽刺教会自欺欺人……
两星半,觉得自己成熟了,上影节的时候看到这部,一看主题就知道不会好看,所以也没抢票。果然,主题不甚新鲜,全片平淡没有起伏且boring,现状也不会有任何改善,唯一的优点大概就是还在持续发声吧
这部片不只是在说神父娈童,而是社会上任何的加害者的统一说辞,神父一边说“你也要保护我啊,避免对我的讨伐和伤害,娈童是一种病,我也深受其害,我在用各种方法在避免”,一边不断故技重施娈童,甚至在主教承认恋童症时,这时候梵蒂冈文学教育起作用了,大主教用拉丁语的词根学解释恋童症是爱护儿童的意思。用宗教拉着你的手用圣经洗脑,这是顶级pua了/曾经猥亵过自己的神父主教给自己两个儿子受洗,莫大的讽刺。男主为了不让更多像自己的受害者出现所以决定要改变些什么,但是家人不支持反而觉得儿子在“打扰”主教。/现在梵蒂冈的处理方法也最多只是把“犯错”神父调离教区,去新教区重新娈童罢了,
感动常在,毛玻璃差评
#上海电影节#最后一场。三星半,平铺直叙,无高潮起伏。
邮件体。欧容依然是讲故事的好手。
3.5|里昂城市电影。梅珀男主段的电子邮件展开剧情很欧容,之后就不再欧容了。Swann段的构图甚至很俄罗斯风味。居然是少见的法国主旋律接力棒电影,视角却与东亚和美式主旋律如此不同——叙事重心更多的放到了受害者家人的心理上,从从前到现在,从不知情到参与进来,整件事情对人情感的挤压。P.S.Swann和Ménochet,cerise de gateau.
欧容你拍不出别硬拍了,很难看,因为期待的是登堂入室所以再减一星。不想给男这些“苦难”任何眼神儿,你被亲亲摸摸咬咬,给你造成了心理伤害,使你对女人感到困惑了,天呐,好可怜啊。被插入强奸了吗,堕胎或者生下被强奸怀的孩子了吗,被荡夫羞辱了吗,原来被亲亲摸摸以后照样找了个女人生了五个随你姓的孩子啊。不是在攀比苦难,是觉得男配得上更多苦难,还不足女人百分之一,就煞有介事整个电影出来,爷们儿唧唧的,唯男子与小人难养也。
见识了绝对的强权,肆意欺压,连环包庇,毫无惩戒,你找他说理,他说我已经认错了,我也占理,然后强行把你的手拉过去握着,就像从前侵犯你时一样,劝你要宽容。
你还相信上帝吗?当经历过如此伤痛后,心中的信仰又何不有所动摇。对于受害者而言,再一次揭开尘封已久的伤痛绝非易事,但眼睁睁地看着施害者逍遥法外、知情者无所作为更是愤怒与绝望。这个故事也再一次提醒我们,在没有外界和媒体的干预下,试图从内部解决问题只是徒劳,发声是许多时候解决问题的唯一机会。
zebra cock
#MOMA
牧师猥亵幼童 拍过有几十部了吧 看过也居多 看多了就麻了 就这点破事 不是到现在都还有嘛。
3.5 第一次大银幕的欧容竟遭遇如此粗暴的遮挡。除了叙事极稳,更赞的是那么多沉稳的演员们齐聚一堂,我甚至不敢确认Hélène Vincent 和Josiane Balasko;还有Melvil Poupaud(我至今还觉得他应该是夏天的、长发的);人物太多?可能D的女友E的同学F的侄子,都不一定是必要人物,但不得不说他们的出现让这个故事更具真实性和普遍性,反而是他们让这个故事有血有肉。我喜欢最后的一个问题,“你还信上帝吗?”是真的要在体制内才有抵抗的意义,还是因此而占尽体制内外的便宜?是赞成还是反对,态度是不是更重要?这样的事,一个触碰影响便是一生。2019.8.18 重看. 他们是幸存者,也是信仰者。
宗教势力的危机公关也让艺术家的表达像一篇中立报道。
#SIFF 3.5/片名竟然是讽刺。 法语邮件及正式会谈用语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