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人的电影口味真难捉摸。
今年《电影手册》选择了科南伯格的《大都会》为年度十佳的第二名。
这位以恐怖片起家的加拿大名导一向都是电影手册的常客。
今年这部新作也是争议不断,首当其冲的恐怕就是挑选了一名青年偶像来担大梁。
这里面到底包含着多少商业上的计算我可猜不透,现在呈现出来的效果只能说中规中矩。
坦白地说,这部改编自美国后现代作家的同名小说的电影,充满着浓浓的实验味道,整个观感跟传统概念的电影有着明显的差别,更象是舞台上的独幕剧。
在狭小空间内设置单调的对话场景,谈论的话题却夹杂着金融业主题,高深的专业术语扑面而来,人物对白又不像是日常用语,取而代之的是充满隐喻或反讽的书面语。
我只能感慨地认为,并非所有的小说都适合改编成电影。
这里当然不是否定科南伯格的剧本,只是说这种文学性极其深厚的作品改编成电影,要冒着难以预测的风险。
值得一提还有络绎不绝出场的演员明星,可惜大部分都只有10分钟左右的发挥,完全不解瘾,当初看预告片里群星熠熠的阵容还以为会有很多演技对决火花四溅的精彩场面呢!
现在什么都没有。
剩下的只是一个稚嫩的男演员在豪华房车里疲于应对各色人等,谈论着金融危机,还有他一日之间消失掉的财富。
嗯…对了!
还有一个老掉牙的主题: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我想没多少观众想进电影院去了解这个吧!
个人很喜欢Eric与研究泰铢的前员工对话。
二人对秩序、均衡、规训的共感,先表为某种看起来无法逃脱的传染病——“我的前列腺不对称”,“我也是”。
而前员工试图启发Eric失衡的重要性,并据此推进了这场对话。
伊卡洛斯( Ίκαρος )们通过对话互相投射和自审,反身性的思辨如刃,来自不同阶层的“病友”在这一区流血前的交流,确如司机警告那般,“你若跟他们讲理,会耗更久,他们会先挖出你的内脏”。
前员工对Eric完全自我中心化的否定是理解Eric这一人物的线索。
当这种完全自我中心化的状态在外力冲击下逐渐解体,“他者”的必然存在所强调的差异带来的神秘、威胁,进一步加剧了主体的瓦解。
差异在本片中的讨论不再聚焦于性别种族阶级,也无关它们交叉之下的内化,而聚焦于差异本身孕育着的无穷破坏力。
回顾他与一女人坐在车中,车外是暴动狂躁的示威人群时,女人这样说道:“科技和财富的幻影,虚拟资本的力量,会把人送至贫民窟作呕并死去。
人类理性的瑕疵为何?
是什么?
假装没看到其所建体制末端的恐怖和死亡。
这是对未来的抗议,他们想要抵抗未来,他们想要促使未来正常,避免淹没现在。
未来终究是个整体,无差异性,大家都趋于极乐,所以未来才会衰微,并非我们想要创造的悲欢之地。
”差异性将社会中的一部分人推向顶端,由社会集中的资源带来的动力所推进的未来被末端抵制是历史的常态,处于金字塔顶端的Eric本来也难以与车外疯狂的人群共情,然而“差异”也吞噬到了他——它们不仅带来来自末端的刺杀威胁,更重要的是,他内心对未来的欲望也即将走向湮灭——第一次表现在他怂恿女保安对他使用电击枪,第二次则在他于前员工家中试图拿枪自崩却转而射手。
Eric的堕落一方面是因摸不透“元”而失手破产这件事所代表的:一个年少有为的天才,在其完全自我中心化地设计、建构、实践看似完美无缺的商业体系并借此攀上顶峰后,面临了这一体系的失效和均衡的崩盘。
这一败局让一个封闭的球形有了缺口,让一个在车内无忧、日理万机的预言家打开了车门,并意识到世上确有无法被他一手掌控的变动,而这正是代表“他者”的“元”送来的大礼。
另一方面也因影片中借Eric一直得不到与诗人妻子做爱机会、买不到觊觎已久的展画教堂所表达的,科技、资本、理智在精神、性爱上展现的无力,让习惯借力于前者的他屡试屡败、束手无策。
前员工显然先Eric一步经历过这样的崩溃,他说:“有些事会稍微倾斜,你追求完美的均衡,我懂你,但你该追踪元的抽动和突变。
”二者共历的性器官变异,在男性的身体上发生更象征着侵略力的萎缩——正如玛丽·道格拉斯所言,身体本身是个容器,里面盛满变动的因子,正是它们构成了我们这个社会。
无论是富者Eric还是贫民前员工,一但被这充满差异性的社会所击倒、淘汰,侵略力也不复存在。
前列腺灾难和自我中心者的崩溃是柯南伯格式的灵肉合一。
前员工为Eric准备的一枪崩头,被他称为伊卡洛斯坠落式死法,嘲贬之中带着自怜悲情,在他犹豫不决的枪口之下,我们最终都不确定这一为自我中心者说出的临刑判词之后,到底是谁的死亡。
有人说《大都市》这片子谁说好看绝对是装逼!
那我就不装逼了,除了最后20分钟,我确实没看懂——我是个诚实的人哈哈。
这片是讲意识流的?
除了感觉到影片意境氛围在跟着情绪不断延续递进,此外没法合理的理解剧情。
那些非连贯的片段和神出鬼没的女主角,让我想象不出一个基于科幻设定之外的合理猜测。
(是加长车太慢,还是它所谓的穿越城市实际上是在绕着女主角的活动范围绕圈?
是什么情况下才能让一个虽然堵车,但仍不断行进中的男主角一天偶遇女主角三次?
还顺便吃了三顿饭?
还够时间让女主角回家换了套衣服?
实际上女主角不是在图书馆看书就是在剧院看戏,而一直在坐车的男主角不仅没衣服换,还越脱越少…这么堵车也不耽搁男主角一路忙得,能招那么多人不断赶来见他,敢情他们都是用腿跑来的?
你堵车难道下属就不堵车?
还有这种龟速前进法真的不适用于日进出账几百亿美金的精英巨富啊,战斗机都买了,您就没想到给您的加长豪车装个直升机翼?
不过必须得承认,先入为主影响下,我认为男女主角的颜值是好看的,特别是帕丁森,完全符合柯南伯格要求的那种,经得起广角镜头全程近距离怼脸的考验。
我就是靠着脸刷完两遍的…哦越见发现帕丁森的手真漂亮,有几个镜头比女保镖的身体还好看。
这两天不得不称赞一下外国文艺片的套路,真是不时掉落各种重口味惊喜(一边跟女下属分析金融走势一边接受医生指检什么的…)嗯哼😎
《梦游大都会》玩,卡夫卡吗?
怎么看本片都是《城堡》的纽约翻版!
当然,执拗的测绘员变成了掌控外汇交易市场的大佬!
努力进入城堡的行为,转而为努力穿越纽约,目的是去理发!
这位大佬由罗伯特·帕丁森出演,其留给人吸血僵尸的感觉,或许真的可以很好背书此角色呢!
其他呢?
哦,有趣的是,他的一天之内没落,是因为过份押注在人民币升值上(当然,杠杆肯定是很高的),结果因为我国伟大的央行没有按照预期调正利率,使得整体方向倒转了!
而其升值预期来源于一种称为自然流的模型,据说这个非常精确,以致可以让他28岁就拥有数十亿资产,甚至想拆掉一座教堂,转而搭建到自己家中!
因为,有的就是钱,外加屋子够大、足够大!
片中还有一个讽刺,就是货币单位由“老鼠”取代,美元则更干脆由死老鼠取代!
这像极了目前所谓比特币的概念!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总是不断有人想设计个什么,从而取代旧货币体系!
最终极的目的,无非是掌握印钞机,因为那才真正是一本万利!
而用老鼠作为货币单位,不是更“终极”一些吗?
想像下,纽约联储的地下金库,改为冷库,储藏上亿死耗子的尸体-这是一笔多么巨大的“财富”啊!
笑话!
其他吗,片中其他的,您或许该先看看费兰茨-卡夫卡的《城堡》。
一切都迎刃而解,说白了,就是导演喝多了,将叙述方式弄成了一锅粥!
拍话痨电影,看看人家波兰斯基的《杀戮之神》:一间屋子,四个演员开辩论会,从头到尾足不出户,节奏高潮,此起彼伏,绝不冷场。
这电影看三遍都意犹未尽,比有的沉闷拖沓的动作片还好看N倍。
《大都市》看看预告片就足够了,若不是片中有个可人的金发美女,才懒得看呢?
本片极为沉闷,话痨也就罢了,该转折,该让观众调节注意力,该剪的地方仍是喋喋不休个没完,剧本失败!
如果电影完全靠对白来叙事,还不如听评书!
晦涩神经的台词没完没了,当然有几句还是人话。
昆丁的话痨就比这个有趣多了,智慧,至少听得进去。
这片子明摆着是林肯房车的加长广告,开场就是LOGO标志。
柯南伯格的《毒网》很闷,但不差。
这片巨闷,能看完的都是很有耐心的人。
眼珠冰冷,性欲勃发,理智以直觉的方式存在着,而身体则被其自身的饕餮欲望耸动着,在加长静音轿车里随机邀请路人上来,在街头巷尾把玩着手枪游荡着,平等地勾引着众生,让众生甘愿做终将被他杀死的情人。
诗人旁观他的愿望落空想看他绝望给予他怜悯,医生想深刻地探入他发掘他的脆弱和隐秘,经理人看着他白森森的牙齿就开始淫荡,无政府主义者想要摧毁他把他踩在脚下凌辱,学者想慢条斯理地解构他探寻他的骨肉肌理,破产者高喊他的名字,把污秽抹上他的身体,投机者亲吻他的鞋子,拔下一根他的毛发也能当作珍宝。
男人,女人,老人,年轻人,全想要为他而死。
而那些妄图占有他,驯化他,蔑视他,用死亡威胁他,势要同归于尽的金融资本家,全都眼看着他的自残而发疯了。
没有人比他更锋利,没有人比他更轻浮,没有人比他更无情。
他是性,权力,金钱本身,比一张纸币更不值一文,却比所有的海洋更磅礴凶悍。
他吞噬,他渴望,他欲壑难填,他需要源源不断的牺牲,被驾驭,被激发,被冲破,被撞击,被逼入绝境。
一次非常肤浅的社会学“话语嵌套”。
电影的开头,便是一辆商务车的特写,随后我们跟随一个斜角镜头慢慢扫视着商务车,紧接着,镜头对准主角和保镖的脸,他们洽谈片刻后便自行上车,主角在如外太空飞船般的商务车内与同事谈论经济。
随后镜头转向窗外,主角自然地下车,走入旁边的出租车内与妻子对谈。
我们因为空间的扭曲和过渡不平衡而感到怪异,同时震惊于角色如机械般的对谈,我们非常好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景观社会 资本主义的社会里,人们如此迷恋于虚拟化,表象化,习惯于被动性的渗透,于是,一种拟象因此凝结而成,它并不是单纯的图像合集,而是一种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这被称为景观之物在电影里随处可见:宽敞而安静的商务车,妻子美丽而疏离的脸庞,电视里播放的新闻,男主与角色滔滔不绝讨论的世界经济,现代艺术……资本社会的衍生物是如此美丽,如此苍白,却给Eric带来莫明的“平静”——一种与资本完美融合的欣慰与快感。
我们转而看向可以称之为影片主体部分之一的房车:庞大,精致,滴水不漏,有着清澈的玻璃窗——只可以由内看向外的玻璃窗,里面坐着资本的宠儿。
它是如此符合景观的生产机制:一台精巧的机器,人人皆凝视它,它便源源不断地,单方面地灌输着资本社会的奇迹,制造着白日梦般的幻象。
影片中有一幕,当Eric一边在受暴动所包围的车内摇摇晃晃,一边听着助理滔滔不绝地讲述世界经济的运营的时候,镜头转向了窗外:在巨大的显示屏上的一行字:“the spector of capitalism”,这无疑是工人们利用意识形态之物的自我反叛:反向构建景观媒介。
虽然商务车戏份的视点几乎是内化的,我们几乎无法准确察觉车外游行的人的表现,但是我们知道他们在尝试与景观剥离,尝试延缓世界的异化。
但我们最终看到他们被打倒,被摄影机拍下,那一刻,他们便成为了新闻,成为新的祭品——景观社会的动力源之一。
现代性的幽灵就存在于这样一个社会,社会摇摆于亢奋与麻木之间——正如Eric扮演者帕丁森的脸。
规训/监视 规训与监视在影片内几乎相辅相成。
我们在片中看到/察觉到许多监视的视点:来自保镖,来自助理,来 自公司,来自社会基本法…这如此令人悚然,如此相似于福柯的全景敞视监狱:可见的,却无法确知的目光从四面投射而来。
只是被异化为话语,规则,意识形态….但与福柯笔下那个透明的建筑空间不一样,这个空间是无边界,无形的,它悬浮于资本主义的幽灵之上,静静地看着世界。
于是,Eric尝试逃离监视:他走下车,逃离了一个反动分子的骚扰现场后,来到了一个操场边,镜头顺着他的眼睛切向操场:两个黑人男孩在打球—电影中最本真,最生动的一幕。
下一秒,Eric便在保镖的耳语中杀死了保镖。
他如此快乐,以至于在车内排泄了——宛若一种性交过后体液外排而获得的快感。
紧接着,他来到理发店,昏黄的灯光,苍老的理发师,主角面对这一切终于露出了笑容——宛若回到母体般的温暖。
但当下一秒一个俯视的镜头对准正在理发的Eric的时候,我们便知道——监狱之门还远远未被撬开。
所以,当理发师听说Eric把枪丢掉后,表示极为震惊:你是一个财阀的儿子,“你没有保护,他们可以直接杀了你”。
Eric听到一系列的训斥后黯然起身,他终于知道,规则与意识形态的依然会目光异化为常人的话语幽幽地注视着他——哪怕在一个自己孩童时期便爱惜的理发店。
性无能 “it’s ture,you know,you do actually reek of sexual discharge.It’s not the sex you think I’ve had,it’s the sex I want.”(男主与妻子的对话) 片中有两场做爱戏份,一场的镜头主要对准女性,另一场的镜头对准被女性压在身下的男主,两场戏里,Eric都被女性压在身下。
而在与女性的谈话戏份里,我们亦看到女性言语上对他倾倒性的压制——Eric从未真正意义上地“勃起”,他没有办法愉快地做爱,没有办法说服自己的助理,同事,更没有办法重新赢得妻子的注目——他无法征服身边女性,从身体上到言语上。
但是,无法用性征服具体的人,是否可以用“性”征服抽象的存在?
于是,他用保镖的枪(阳具)杀死了保镖,一次接近于反败为胜的漂亮击杀,一次以“阳具”反“阳具”的胜利,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勃起。
所以他获得了快感,正如上文所说,体液排出,射入的快感——通过撒尿这一行为展现。
但这仅仅只是一次令人麻醉的幻想,他的勃起来自于他的权力——作为总裁/资本家的地位而被赋予的权力。
意识形态带着造物者般的慈悲赐予了他的幻想,并一一击破。
我们在后续的戏份中清楚地看到,他终究是意识形态的囚奴,被资本——这硕大的阳具所征服的囚奴。
监视,规训,性无能…他摇摆在逃脱的臆想与现实的无能为力之间——正如他永远晦暗不明的脸。
所以,我们明白了,为什么他在与保镖做爱后,想让她用麻醉枪击杀他:除了是一种征服的无望,他同时也变成了唯有用外物才能获得快感的行尸走肉。
最后,Eric来到一个想要射杀他的前员工的家里,他的虚无感在与员工对谈中被放大——他无法理解员工的困扰,无法理解货币的运作,更无法理解自己存在于思考的意义。
最后他被员工用枪顶着头部,员工一边指着他,一边念念有词着宗教的话语——这就是结局了,这就是那如诺亚方舟般的房车所带来的救赎。
枪,资本的产物,宗教——一种前景观,但起码是让人追寻可希望之物的景观,成为这所谓末日的希望。
但无论这救赎是多么的荒唐,Eric起码终于获得了属于自己的解放:他再也不需要在这悲惨的大都会中寻觅生存的食粮。
本片用意很明显,就是想展纽约华尔街大鳄的内心世界、他和周围人的互动关系,以及当今金融市场的各种现状。
在设计上,基本都采用交谈的方式、场景60%以上都在车内,能让人不生厌吗表达上,不少句子表达晦涩,总不能指望观众不停地听着唠叨,同时还得去想各种角色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吧。。。
(英文字幕)
好吧我就直截了当地说我没有看懂然后跑来找影评了- -不要喷我,我觉得没看懂的应该不是我一个。
嗯。
是在火车上看的,看了一半看不下去了,回来看完另一半。
整体的格调就是,压抑,压抑,压抑。
演技很到位,剧情也没什么说不过去的,整体feel也很赞,画面感很强。
但就是总觉得差了些什么。
不是很长的电影却看出了一种韩剧又臭又长的感觉。
不过就是一个失魂落魄的高富帅坐在豪车里的一天。。。
然后去理发,还没理完。
好吧大段的对白没办法消化。
就只知道这部影片是在晦涩地想表现一些什么(原谅LZ一开始真的没看出来。。
)还有最后为什么会扯到慈善。。?
求解。。
咦,为毛有人说柯南伯格这片是故弄玄虚,装逼到底呢。
柯南伯格不一直是这种范儿么。
我反倒觉得挺好。
构图特立独行,很花心思。
电影内容就像是在台词中写论文一样。
韵味在音乐和紧张的悬疑气氛中散发。
色彩也相当考究。
你见过这么花心思,节奏缓慢的电影么?
柯大爷这叫自信。
概括出来,这片子讲的其实就是一个金融投机分子在对自身的困惑中,给我们观众呈现对世界的理解。
金融投机,全球化,政府主义,政治事件。
帕丁森这个角色还是多冷酷慵懒的,对自己的生活有些厌倦。
有个自己不太确定是否真心爱自己的文艺诗人女朋友。
不停地在寻求刺激。
噗,为毛柯南伯格总喜欢在自己的电影里把台词写得跟诗歌一样呢,有点冷幽默。
一副表情演到底,佟大为后继有人。
Mk2 Quai de la loire.
Cronenberg sucks!
反正就是没搞明白要讲什么 就直接把大段大段的空洞对话塞在电影里而已= =
那些打2星的哥子些请问你们肿么了,懂不起高贵冷的柯南伯格?强迫症意味浓烈的精分台词正中下怀。人民币违和感略不适而已。
一个28岁的华尔街投资大亨在他的豪华Limo里穿越纽约城的奥德赛之旅。David Cronenberg又开始让人摸不着头脑,但这次不是恶心和血腥,而是超级无聊,真的是男主角在车里坐了两个小时,也许搞成舞台剧更合适?主题倒是很玄妙,似乎在影射当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系统危机。5/10
6.5,除开吸血鬼帅哥的一撮阴毛,我觉得这是柯南伯格最让人难懂的一部电影。连其最喜欢的暴力、怪异场景都一个没有,只有喋喋不休晦涩难懂的对话,以及万年不变的阴郁气质。柯南伯格要是知道豆瓣有这么多人骂他装B,一定会笑死了“老子装B这么多年,你们发现的太晚了,无知小儿也”
补标
很酷。
与《神圣车行》共同建立了一个范式,在车内胶囊般的生活,城市作为投影,世界作为投影。但一切可能都只是幻境。
看着一张张喜欢的脸絮叨絮叨絮叨絮叨 每一句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不落 斟酌
Love the dialogue, hate the story——if there is one.
罵人的心都有了。
话痨其实还可以就是这个男主角让人崩溃。。。话说原来前列腺不对称是从这里来的。。。
柯南伯格也开始清谈论道,是否大师越老就越不屑于叙事?
松散的剧情推动,繁琐的论证和辩论,各种隐喻和符号的引入,如同回到了柯南伯格早期的许多作品。现代并不是一个好时代,虚拟经济,数学,科技,资本主义的继续发展,一切都变得熟透了而糜烂不堪,这便是末日。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柯南伯格对现代都市,一直十分谨慎而怀疑。8.1/10.
听闻柯南伯格的阴暗怪异,过于冗长,话唠般的台词,太多的含沙射影,没lomi看不懂的片。
烂
我是一個斯文的人 但是從電影15分鐘起 我把我這輩子會的髒話不斷重複的在心理罵到電影結束
表面上看起来全片角色都在漫不经心地谈论难以捉摸的台词,实则发出有关资本经济崩塌的预言。影片营造出的混乱秩序下的末日感相当有意思,黑暗、权力、欲望、暴力……情节里的各种冷幽默给剧情添加一份喜剧色彩,几个想法很棒:“经常见面却永远睡不到的妻子”“老鼠的隐喻”“智能枪”。特别喜欢结尾设置,张力极强,又戛然而止,给人想象空间。帕丁森很适合这个角色,微表情很有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