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中国湖北发生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辛亥革命,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推翻了腐败无能清政府。
今天,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来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寂静充满了整个电影院,电影开始了。
序幕讲述了中国在清政府的黑暗、腐败统治下,受到外国的欺凌,人民生活困苦,民不聊生,革命者鉴湖女侠——秋瑾,她为了天下的孩子,为了中国人民早日觉醒,不惜让自己的孩子失去母亲,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当她拖着脚镣,一步一步走向断头台时,我的眼泪不禁冲出眼眶。
在革命先驱孙中山的领导下,大批热血青年,他们个个才华横溢,但他们离开了富裕的家庭,离开了自己的亲人,抛头颅、洒热血,战死在沙场上,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努力。
终于,辛亥革命在 1911 年 10 月 10 日发动了,推翻了清朝,迎来了中国的新纪元,从此翻开历史新的一页。
看完了《辛亥革命》,再看看我们如今的中国:科技突飞猛进,近期,"天宫"一号在太空遨游,以及"蛟龙"入海 7000 米,标志我们祖国走进了世界的前沿,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每个人都有学上。
当然,在享受的同时不要忘记那些流过血,做过牺牲的勇敢革命者,是他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坚定的信念换来了今天的幸福和欢笑。
可是我们有些学生生在福中不知福,不好好学习,把大量的时间和金钱都用于上网和享受上了。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王朝三百年江山气数将近,内忧外患,时局动荡,正是乱世之际,英雄辈出,中华民族面临着重大的历史变革。
以孙中山(赵文瑄 饰)为首的仁人志士意识到只有民主共和才能救中国,他们组成一个个革命政党,旨在推翻满清政府,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国家。
在这一过程中,无数革命者流血牺牲,但是更多的革命家站出来与落后的封建体制作斗争,终于在武昌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
在此期间,黄兴(成龙 饰)、黎元洪(姜武 饰)、隆裕太后(陈冲 饰)、袁世凯(孙淳 饰)、汪精卫(余少群 饰)、宋教仁(邢桂栋 饰)、秋瑾(宁静 饰)等各方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 。
电影 围绕着孙先生,从广州起义到清帝退位,重点基本囊括。
尤其镜头表现出的凝重感值得称赞。
其实剧情编排与其说是为再现历史进程,更不如说是着力于要传达永远的革命精神。
有人说看这部片子沉思了、反思了,我笑了,大喊“撒尿啊”一分钟变身戏班子的猴版黄兴,那个跑去四国银行会场大闹,完全给人一通羞辱,四国银行居然还就屈服了的孙文。
这都是哪跟哪啊?
辛亥革命,孙文成了主角,孙文要是活过来都觉得意外。
发动辛亥革命的共进会成立之时,黄兴还跑去责问焦达峰,你丫这是要另立山头啊,你怎么可以这样?
焦达峰笑道:以后要是我们共进会成了,你辅佐我们,要是你们同盟会成了,我们辅佐你们。
搞得黄兴没面子。
共进会,作为一个本身就是对孙文私心自用不满而成立的组织,完全依靠长江流域黑道的力量壮大起来,搞出来革命,最后拍成电影居然还是孙黄主角,真是悲哀啊。
是没错,共进会按道理说是挂靠同盟会的单位,也不能人家一成立,你就来责问,人家一成事,你就来摘桃吧?
张黎你敢说说武汉方面排斥黄兴么?
不是人家武汉方面心眼小,心眼小就不会拉个黎元洪上位了,是黄兴实在能搅合啊,黄花岗搅合个乱七八糟,跑到武汉,一功未见,直接就成大元帅,别的事情没干,净打败仗了,败得一塌糊涂,马上主张迁往孙黄势力雄厚的南京,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你想干啥,人家能不反对你么?
敢说说光复会反对孙文摘桃子的事么?
孙文为这事血洗光复会,咋不表现表现啦?
好歹人家建党伟业还有杨梅都督派老蒋暗杀陶成章,比你可客观多了。
袁世凯人家是民选的总统,怎么就窃取革命果实了?
倒是孙黄,选首都的时候,楞要给人老袁添堵,非要定都南京,第一次投票,北京20票,南京才6票吧?
黄兴居然威胁你们丫再投不出南京来我就带兵去帮你们投。
孙要当总统的时候,玩总统制,大权独揽,乾纲独断,到了人家老袁当选,连夜改内阁制,真是刷下限啊。
最最有趣的,国父您老总统已经卸任了,怎么还整天颁布法令啊??
唐绍仪说孙文是个无私的人,别说孙淳笑的快岔气了,我估计同盟会诸君听到也得笑岔气,宋教仁就说孙文刚愎自用,同盟会时期,倒孙潮一波接一波,连铁杆粉丝汪、胡都没觉得他无私,唐绍仪跑去跟他扯扯淡,跑回来就愣说孙文是个无私的人,这不是缺心眼么?
南北议和正在关键时期,总统怎么确定,本来应该全国人来定,你丫一回来就在粉丝推举下当了总统,人家袁世凯当然不满。
你上街买排骨,砍了半小时价,正要成交卖家忽然把排骨扔锅里自己炖了你什么心情?
张黎的主旋律玩得很隐晦,其实就是捧孙文嘛,捧到什么程度?
举个以前他的电视剧做例子:走向共和里,徐锡麟跑去找孙文问计,交心,亲的跟亲父子一样。
实际历史呢?
徐锡麟是光复会里唯一一个拒绝加入同盟会的人,为什么?
徐锡麟在被捕受刑时曾说:孙文亦不配指使我!
后来,当我看到两个人在船上玩找不着的时候,就释然了,这其实也不是架空剧,这是纯爱剧
影片能够较为深刻地还原出辛亥革命前后的那段历史,部分情节是在学校课本上学不到或者是直接一笔带过的。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尽管依旧没能改变中国的两半社会性质,却极大改变了社会面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同时诞生出了伟大的革命精神,促进中国未来的革命事业继续向前蓬勃发展,直至最终成功。
影片中部分演员都演出了当年历史人物心怀国家,欲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但总体上演员们的表现似乎都略显平庸,缺乏亮点。
先说几句张黎。
如果要在中国的电视剧导演中找到一个我最喜欢甚至是唯一喜欢的,那无疑就是张黎。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拍出了《走向共和》和《大明王朝1566》这样让我百看不厌的作品,纵然之后他的“招安”之作《人间正道是沧桑》,也是看得我数度热血沸腾。
张黎为中国的电视剧树立了一个其他电视剧导演难以企及的高度,就是因为他,使我觉得中国荧屏上的连续剧尽皆糟粕。
这是我期待《辛亥革命》的理由之一。
接着就说说孙淳。
《走向共和》之前,中国荧屏(荧幕)之上没有袁世凯,《走向共和》之后,中国荧屏(荧幕)之上只有一个袁世凯,那就是孙淳的袁世凯。
《走向共和》若无孙淳的袁世凯,魅力立减三分,也因为《走向共和》,孙淳也成了我最喜欢的演员之一,日后我之所以观看《人间正道是沧桑》,一为张黎,二为孙淳。
这就是我期待《辛亥革命》的理由之二。
仅此两点,没有之三。
可以说,若没有此二人,一部以辛亥革命为题材的影片是不一定会有让我掏钱的理由。
今年辛亥百年,其敏感不亚于60大庆和90寿庆,因此可以想象的是,《辛亥革命》的过审必然艰辛,更何况,这部影片的导演还是个有案底的。
鉴于当下中国,有着在荧幕上美化历史的传统,在看到《辛亥革命》之前,我很担心,这会成为又一部大型献礼片。
适逢之前不久在微博上看到坊间传闻,说导演版《辛亥革命》和公映版《辛亥革命》几乎是两部电影,一贯善于恶意揣测有关部门的我,在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逐渐对这部影片所承载的历史元素失去了兴趣。
而当看到电影成品之时,我不由得不相信那所谓的坊间传闻,也不得不继续怀着恶意揣测有关部门。
尽管我喜欢张黎,但我仍然觉得,在电影院里看到的这部《辛亥革命》实在难堪佳作。
在近两个小时的片长里,这部电影几乎一步一个脚印,印证着我对剧情的猜想。
《辛亥革命》在以幻灯片的形式,快速地将我们庙堂愿意告诉我们的“辛亥”,也是我们熟悉的“辛亥”一一展现。
因此,我们在胶片中,理所当然地看到了毫无私心的孙文、野心膨胀的袁世凯、英勇的烈士、狡猾的洋人以及无能的朝廷众官——这些一部以庙堂意愿的主旋律方式来表现“辛亥革命”电影的元素,一个都没少,而且都在恰当的时刻用恰当地出现。
可以说,除了黎元洪被强拉下水的那个桥段让我颇有点意外之外,其他和历史有关的桥段,大多都在我的意料之内——平淡而无惊喜。
所以在我看来,《辛亥革命》的剧情是平庸的——这是一部典型的中国式革命电影所应该有的剧本。
倘若你希望在《辛亥革命》中感受到如《走向共和》般的思考,那无疑是失望的,从目前的电影来看,或许同样有思考,只是已经被剪刀剪得支离破碎。
因此我宁可相信,《辛亥革命》中的所谓思考,是庙堂的思考,而不是张黎的思考。
缺乏足够尖锐的视角,让《辛亥革命》这部用正序讲述故事的影片就像一个流水账。
正如我前文所说那样,这部影片的情节递进方式是幻灯片式的。
诚然,这段庞大的历史确实无法在两个小时的电影中说清楚,更何况,战争戏以及情感戏这两大卖点又占据了一定的片长,留给“历史”的胶片并不长,因此涉及到孙文、黄兴、袁世凯等主角的剧情是边删边说,和主人公无关但可能有用的剧情则能不说就不说。
这直接后果就是,影片中各段剧情的衔接方式居然采用了我最不喜欢字幕介绍方式,相同的手法曾在《山楂树之恋》和《建国大业》中出现,而《辛亥革命》比前二者显得负责任的地方在于,张黎还是为字幕所介绍的剧情配备了几个简单的镜头。
而在片末,更是出现了我所预料的字幕,这和内地版《走向共和》的末集片尾的滚动字幕,一样让人觉得如此地格格不入——正可谓,片头字幕抖一抖抖出了电影,片中字幕走一走走出了剧情,片尾字幕吼一吼吼出了关键。
如果说《辛亥革命》算是《走向共和》的电影版,那无疑也是阉割阉割再阉割后的。
如果看过《走向共和》,那看完《辛亥革命》之后难免会开始怀念,因为前者中的角色都是人,而在《辛亥革命》中又逐渐变成了神。
影片的末尾,同完整版《走向共和》一样,用一段孙文的演讲来结束影片,只是这段长长的台词,却没有给我带来太多的震撼。
高大全的主角,选择性跳跃的剧情,让这部其片长本无力承载这段历史的影片,竟让我觉得有点漫长,而促使我看下去的,正是演员的精彩表演。
而同影片中革命方那充满主旋律气场的表演相比,袁世凯以及清廷官僚这些所谓反面角色的戏,成了这部影片最大的亮点。
当孙淳扮演的袁世凯出场之后,《辛亥革命》就几乎成了戏骨们的狂欢。
张黎的《辛亥革命》多少让我有点失望,而孙淳则完全达出了我的预期,遗憾影片并没有给袁世凯这个枭雄更多的片长以及更多的刻画,我明白,这是庙堂使然,审核使然。
尽管束缚重重,孙淳依然是《辛亥革命》中最具光彩的一个演员,孙淳的袁世凯所迸发出的气场,是无论往赵文瑄和成龙身上打上多少的灯光,给了他们多少极具气势的姿势和镜头都无法达到的。
有意思的是,这部革命党尽皆挺胸昂首的电影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孙淳跪在殿内的戏,他和陈冲的对戏,是影片中为数不多的,可以反复观摩的桥段。
确实如有人所说那样,《辛亥革命》只要看孙淳的表演,就值回票价,而对我而言,则更为极端——《辛亥革命》中只有孙淳,倘若无他,此片充其量只是平庸之作。
本文最后纠正一个网络上一个流传并不太广的揣测。
预告片中有个成龙抱着马克辛冲锋的镜头,引起了不少网友的质疑,说《辛亥革命》乱来,把马克辛当冲锋枪了。
在此我要为张黎说句公道话,《辛亥革命》的“硬件”还是相当过硬的,摄影师出身的张黎是不会在大胶片上留下任何破坏美感的瑕疵,因此《辛亥革命》的服装道具布景等元素不可谓不精致,而战争场面更是达到了国产电影的一流水准,因此他不会在马克辛这样著名的重机枪身上犯下低级错误。
看过电影的都知道,此处成龙抱着马克辛冲锋不假,但他没把这样的重机枪当冲锋枪用,而是抱着他冲到下一个战壕,然后重新架起扫射,片中还特意点到了马克辛发热量大的特点,解决的方法就是对着枪管撒尿。
前些日子看了电影《辛亥革命》。
看完后有许多话想说。
遂将话语付之于纸上。
一、林觉民。
少年。
年幼时,就曾看过林觉民写的《与妻书》。
彼时不知这书信的背景,故而无法深会其意。
而今看过此电影,又翻出此文细细品读,读至一段便已满面泪流。
他有自己可爱的孩子他有深爱着的妻子。
他与他的妻子如此相爱却不得不生死相别。
只是因为他心中的理想与信仰。
我们现在的幸福美满的日子是我们的祖先用血与生命换来的。
广州起义,除却他,还有许许多多个革命烈士。
他们有些家境优越,有些满腹才华,他们大可以选择安逸的生活,他们可以对革命置之不理。
可他们没有,他们不能,他们不愿苟且偷生地活着,他们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为他们的后人创造一个幸福的坏境。
片头秋瑾说,我死是为了所有的孩子。
是啊,她是为了所有的孩子而死。
林觉民也是为所有的孩子而死。
所有的革命烈士都是为了孩子。
孩子,孩子。
他们口中的孩子便是我们。
他们为我们而死。
电影里林觉民说,我虽然死了,可是我依旧是少年;你虽然苟活,但你已经是腐朽不堪。
记得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有一段话,“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 是啊,我们的国家都靠少年。
从前的少年为了救治自己的民族,他们革命,他们流血,他们牺牲。
他们有勇气与决心。
有理想与信仰。
哪怕明知是一死也无所畏惧。
我想他们死时一定笑了,因为他们已经尽力了。
而今的少年呢。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整日忧伤颓废。
心中空白无信仰,只会捱日度过此生。
试问我们的国家如何兴?
何如盛?
我们的名族如何强?
如何大?
二、革命是什么?
无私。
革命究竟是什么。
一百年以后还会有人问革命是什么。
孙中山说,革命是许多年轻人用生命的代价换取让活的人活得更好。
林觉民说,革命是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
秋瑾说,革命是给天底下所有的孩子造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
他们的革命成功了。
他们为我们创造了如今一个安逸的生活。
不可否认我们的生活的确还有许多不完美,可比起我们的祖先生活在清朝的压迫中,生活在战争的烟火中。
他们无力抵抗。
我们这点不完美又算得了什么呢?
你在悲伤什么?
你在抱怨什么?
你又在愤怒什么?
请你在有这些情绪的时候,想想我们的祖先生活在怎样的水深火热中。
革命成功了。
革命却又还未成功。
电影里袁世凯大笑孙中山说,“无私的人,天底下哪有这样的人!
”是,我相信而今已没有无私的人了。
这世上之人千千万万,可真正无私的人又有几人?
人人自私自利,如今的社会早已千疮百孔。
可我无比坚信在那时除了孙中山还有那些为了革命牺牲的人,他们都是无私的人。
正因为他们的无私,所以秋瑾死了,所以林觉民死了,所以无数的革命烈士死了。
他们抛家弃子仅仅是为了我们能获取安逸的生活。
我们怀念纪念悼念他们。
更应该对他们充满感激。
感激他们为了我们而今的生活做出了这样的牺牲。
我们已没有什么可以作为报答,唯有愉悦的幸福的生活才对得起他们的血与命。
因为他们正是希望我们能过幸福的生活。
此后,我将心存感激,微笑幸福的生活。
若这世间真有鬼神之说,我想他们看见也该心存安慰,因为他们要的只是我们能幸福。
什么是好的电影。
我以为,好的电影便是看完后给人以深深地启示。
而这部电影便是如此,它让许多人了解了历史,了解了革命,更了解了生活的意义。
首先我要说,这片子还行,75分。
至少我一路看下来了,没瞌睡,没早退,比近期很多电影强了。
片子开头很棒,秋瑾赴刑场,道路两旁拥挤的麻木的人民,只有小孩子的眼神里透着生气。
随后银幕上闪现的一张张仁人志士的照片也引起了我的共鸣,制造了凝重的氛围。
这些都让我对后面的部分很期待,可这电影却是虎头蛇尾。
影片是通过人物刻画来展示历史事件,人物刻画的大多不成功,很幼稚,不严谨。
不过自从领教过真理部的御制大片后,我相信,这也就是国家水平了。
孙文:孙中山算是最成功的人物了。
他是一个宣传符号,一面旗帜。
孙大炮是干不了实事的。
他带来的只有“革命精神”。
他是理论家,接受的是正宗的西方民主政治制度,不是康有为这种自学成才者。
“大元帅不是国家元首”这句台词还是挺得神韵的。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他在中国才混不开吧,最后终于有了觉悟,创建中华革命党,实行独裁,入党者必须向党魁绝对效忠。
武昌起义是文学社和新军的事,组建国民党是宋教仁的事,孙中山只是一个符号,当然他的作用是巨大的。
黄兴:对成龙无好感。
这个黄兴也怪怪的,设计那么多打斗场面,意思是用黄兴来衬托成龙吗?
黄兴是革命将领而不是一个打手。
这个黄兴苍白无力,毫无血肉。
黄兴才是真正无私的人,南京留守任上,为大局为革命裁汰三十万军队。
隆裕:失败。
不是说陈冲演的不好。
完全是设定的问题。
不是每个太后都是慈禧啊!
隆裕完全是个毫无见识的老实妇人,被袁世凯一逼,自己的私房钱都交出来。
哪里轮得到她颐指气使拿腔拿调的。
袁世凯:驻节朝鲜,处理拳乱,编练新军,老谋深算,威服内外的袁项城原来是马戏团小丑?
徐宗汉:对李冰冰我无话可说。
成龙是导演就忍了,以她的形象为什么出现在这部剧里。
林觉民:还好。
应该展现下与妻书,很多人并不了解。
比如说电影院有人惊呼黄兴,这个人的名字跟步行街一样啊。
首义三武中好像就看到了蒋翊武。
真实的才是有力量的。
辛亥革命并不等于孙中山、黄兴、袁世凯。
真正值得尊重缅怀的是一百年前为我们流血牺牲的中国人,无论是革命者还是清军,只有流血才能带来变革,镜头更多应该对准他们。
青年人是最早觉醒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都是当时青年人中的精英,他们以武装暴动者的身份牺牲让人不得不叹息。
但是他们又是令人羡慕的,生命为了家国大义为了信仰燃烧。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现在的社会是麻木的,人们都只想着赚钱买房买车,信仰?
连最基本的道德都丧失了。
连丞相都出来表示“道德严重滑坡”,你说这究竟到了何种地步。
年轻人又是最麻木的,相信你我都了解,自觉“承接国统”的对岸应该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也想着升官发财娶美女,可对百年前的他们,我存着一份敬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而岳麓山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又有几人是怀着敬意经过黄兴蔡锷的埋冢处呢?
近现代人才井喷的湖南,成了著名的娱乐之都,敢为天下先的湖南蛮子现今热衷于洗脚歌厅泡桑拿。
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我们现在处于太平世,一个轮回又要重新开始,保持清醒,我不想成为下一辈林觉民们带血控诉的对象。
写在前面的话:不讲一点电影技巧,不去评论演技高低,我给这个分,只是因为这份情怀,它打动了我,让我红了眼眶,让我沸腾了热血不常看影视作品的人,从这两部作品,逐渐意识到了影视文学的独特魅力。
我在偶然机会看了琅琊榜,迷上梅长苏,迷上胡歌,所以才有了,对辛亥革命这个老电影的兴趣,这是我的初衷然而,这份评论,和胡歌无关,和梅长苏有关,也许有一天,我会单独再写一份胡歌个人的吧我是正文的分界线看完电影辛亥革命,心绪久久不能平静。
那是个腐朽的王朝末期,那个时代的人,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我佩服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因为,他们是坦然赴死,他们,原不必死,他们才华横溢,他们家世优越,他们有娇妻爱子,他们本来可以有更加美好的前途,至少,他们可以活得很长久平时,我们经常告诉自己,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就像琅琊榜中的虾酱大人然而,生命中总有一种追求,让你战胜死的恐惧,让你放弃爱情和安逸的生活,那,就是自由和理想吧。
莫名想起那首著名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林觉民,当然是这部戏里面最抢眼的一笔,很早时候读与妻书就知道了他,两年前去广州黄埔军校也有看到过与妻书,但是,这都不及影片活生生的影像立在你面前来的震撼。
那个面貌如玉,心似钢铁的青年,像一颗滑过天际的流星,用他短暂的岁年轻岁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郎心似铁不是不爱家人妻子,而是他心中,有着太多大爱如果不是与妻书的流传,在我们心中,也许林觉民只是一个模糊的烈士符号,他的优秀,只存在于身边少数了解他的人心中然而,这封温柔与残酷并存,柔肠和铁胆相伴的与妻书,让我们,真实的了解到,一个烈士的生活柔情的一面为了共和国,他燃烧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用自己的牺牲,震撼了更多世人,唤醒中国,更早走向革命一九一一年初,林觉民将自己年轻的生命作为祭品,诱发了辛亥革命,次年,清廷退位。
虽然真正独立统一的中国到三十八年后的一九四九年才建立,但是他的目标已经达到了。
作为先驱,他用血肉铺就了后人的道路。
这样的牺牲,死得其所,重于泰山。
人的一生终有一死,活着,是为了什么呢?
大多数人,一生碌碌,更有甚者,行尸走肉。
作为有灵魂的人,希望能多一点点思考。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梅长苏和林觉民本质上都是一类人。
他们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活,他们,胸中怀有大爱,所以能牺牲自己的小爱,所以,他们都是英雄,做英雄的身边人,其实很痛苦,比如霓凰,比如陈意映。
不同的是,理想文学中的霓凰会坚强的活下去,成为了比肩的木棉树;而真实历史中的陈意映,却因为走不出伤痛,两年后郁郁而终。
我不能说谁做的更好一些,因为,她们都忠于了自己的爱情,虽然,用了不同的方式。
还好,现实,有时候比理想文学更让人欣慰,给了人一丝丝暖意。
林觉民虽逝,陈意映却帮他留下一个遗腹子,这个孩子,在困顿中被祖父带大,长大后国民政府一直抚恤供他上学,后来娶了一个富家女儿,在国民政府和新政府都做了小官,平安喜乐,子女成群,最后颐养天年而逝。
感到很庆幸的是,文革时期他没有受到任何伤害,不知是不是父辈的荫泽,让我很欣慰。
烈士当年舍生取义,为的,不就是子孙后代,国家民族,能够有尊严幸福的活着吗?
平凡很好,幸福就好。
孙淳版的袁世凯又一次义无反顾的抢了戏,这也难怪,从《走向共和》开始,袁大头就是这么霸气——虽然《辛亥革命》的导演名单里还有成龙大哥的名号,但明眼人都一望而知:《辛亥革命》还是带着导演张黎浓郁的个人风格(大哥可能主要担负了动作导演和营销宣传的重任),所以,电影《辛亥革命》基本还是电视剧《走向共和》的路数。
《辛亥革命》不好拍,坊间往往会将之与《建国大业》相提并论,与后者比起来,前者的艺术创作空间可能会大些,但普通观众对这段历史显然没有对后者那么熟悉,《建国大业》里在出场人物旁边打上名字,观众就了然于胸,但对《辛亥革命》而言,恐怕过场人物的处理是个大问题。
总的来看,影片比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孙中山和黄兴为最主要的人物线索串联起全片,革命者为一方,清廷为另一方,其间各色人物粉墨登场,在张黎独特的抒情化历史表达中,全片虽秉承全明星路线,节奏倒也错落有致。
从几部类似的影片看来,《建国大业》较好的保留了多线索叙事中的故事主干,《建党伟业》明显的呈现出如其主创所言的“三段论”结构,《辛亥革命》则分为四个大的段落,闪回加顺叙,演讲辅战争,把一桩复杂的历史纠结还原在了大银幕上。
西文语境中的“革命”,汉娜·阿伦特考证其在现代政治中有开辟新纪元的词义,在现代汉语中,源自《周易》的“革命”一词则经由日本的二传负载上了历史进步论的内涵,不过历史中的“革命”事件往往带有追认的成分:譬如作为现代革命始祖的法国大革命,攻占巴士底狱作为其标志性事件,就是后世的宣传所致。
同样,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并不像以前许多人所误解的那样,是完全由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一手策划、执行的,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就带有极大的历史偶然性。
影片中对武昌起义就是一笔代过,重点在于,当武昌新军推倒了清王朝的第一张骨牌时,这场多米诺的大戏是如何演变成革命的燎原烈火而延续下去的——如果说,武昌的第一枪是偶然的,清王朝的覆灭则是必然的。
影片的最后部分成为了袁世凯的权谋大戏,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眼睁睁的落入了袁世凯的手里。
国父不贪恋权力的高风亮节固然值得大书特书,但袁世凯的出现实则也不纯是机缘巧合。
当天翻地覆的大革命结束后,往往会有一位威权“僭主”出来收拾烂摊子,譬如法国大革命后的拿破仑,譬如二月革命、X月革命后的X宁-斯XX——从这个意义上讲,清廷覆完是必然的,袁氏当国也是必然的。
(刊载于《中国银幕》2011年10月号)
很难做到不去拿《风声》和《十月革命》来和《辛亥革命》作比较,这几部都是透过大银幕看的,所以没有外在原因对其震撼感差异有所影响。
回来看豆瓣评分没有很高,身边的朋友也觉得没有受触动的点。
但是从还原历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做到极致也只能是这样,因为历史是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存在,不是为了感动一百年后的我们而存在的,没有跌宕起伏兜兜转转是常态。
如果是为了迎合广大群众而让这段历史变得矫情,说不定会有一发不可收拾的叫骂声……《十月革命》这出戏,如果说更胜一筹的话,应该是赢在这段历史没有辛亥革命来得普罗大众却又很贴近群众,陈可辛酝酿了十年的这一小撮历史,浓缩成电影能不出彩吗?
《辛亥革命》剪辑得很好,但还是难免让人感到仓促。
广州起义和武昌起义看起来没有轻重之分,成龙的戏份太多,打斗得太港式武打片了,加感情戏也是毫无必要的,要加的话也应该是赵文瑄加吧。
林觉民的部分刚刚好,不矫情,就是没有与妻书的独白。
看来《风声》里面周迅的那段独白是难以超越的。
最喜欢孙淳演的袁世凯,气场强大,老谋深算却也还不失天真,和我心目中的袁世凯极为接近。
总而言之,这出戏作为历史教育片的话,还是值得推荐的。
不了解历史 不过看完令我十分讨厌高谈阔论的孙大炮 对黎元洪和袁世凯印象不错 并且最后还是睡着了
基友革命啊....这么严肃的题材怎么被拍的如此MV啊....分镜太不靠铺了吧蜀黍们!!!!...只有赵蜀黍很像孙中山有没有啊!!!
比较客观。
大明王朝1566不是瞎的
死并非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对理想主义者永远心存敬意,那些曾经尚未完成的革命,现今依旧未完成~~这种片在当下中国不易,不易~~
那一刻我看到的不是黄兴,而是黄飞鸿。历史可能是个婊子,但被蹂躏成这样,我还是很无语。
孙大炮这张嘴真牛比
有时候想想,皇权统治的清政府与民主共和的革新时期怎么能共存了那么久。辛亥革命的确是一次决定性的变革。最搞笑的是,有刺客时,黄兴一秒变成龙!
真好近代史真是个成英雄的时代
这是一部没有任何亮点的主流片,但是正因为没有亮点,才突出了它本应有的亮点,还记得袁世凯听到孙中山是一个无私的人时的表情么,这是这个时代的表情,无论这是部怎样的电影,我们都应该对那个应该称之为国父的人,为那群舍己为人的人心存敬意。
自《走向共和》之后,张黎掌控这类民国政治片还是有较高的水准,只是这糟糕的剪辑让人怀疑它是否出自同一人之手;客观的历史评价与煽情段落处理得当,林觉民那段看得令人落泪,政治诉求达到了《建》系列无法达到的高度,如果能讲演员表演与剧情立意主旨处理得当,可能会更棒。
袁韶婆的三大特徵:玉核桃、按腦殼、A涮鍋。丁媽說你和yiyi天到晚說的都是黑話,沒哪個聽得懂。@iimu
x 百年一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今天你们问我,革命所为何事。在绍兴被杀害的同盟会员秋瑾的回答是,革命是为了给天下的孩子造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黄花岗的烈士林觉民在给妻子的信中说,革命是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我以为,革命是让社会进步的理念,从此深入人心。使全国之人无一贫者,使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之东方。
历史自古就是一个美艳风骚的婊子,引无数英雄好汗竞折腰带。金钱这个流氓强奸她,政治这个恶霸蹂躏她,就连历史本身也时常露出荡妇的本色,聊以自慰。
平均四五秒一个镜头,平均十几秒一个场景,人物目不暇接的换,全部酱油打的没有一个突出感,流水账能很好的形容它。虽然有一点热血,但知道那分明是被和谐了的教育,看这种片一点意义都不会有
孙中山在门外等消息时和一老外对话的场景,记忆深刻,真想揪着导演和编剧猛揍。
剪的乱七八糟
在电影有审核制度下出来的东西,这类历史题材就和照本宣科没区别,所以战争场面和剪辑还是不错的。。。。。。
原来我喜欢革命片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