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代表作翻拍,已经不能作为推理电影去看了,会发现只靠女主角的猜测和臆想来推进会显得有些牵强,毕竟她不是侦探。
然而从探讨战后情势下的日本人生存状态和社会问题的层面去看倒是有不错的剧情附着其上。
和天使之恋一样讨论了女人出卖身体这种几百年抹不掉现象。
玛丽说的梦想社会到了《天使之恋》里还是没有出现,日本社会根植的男权主义传统和现代社会经济规则都钳制了这种梦想的发芽,以至于每一个堕落过的女子都深深的悔恨和绝望,新时代导演只能靠《天使之恋》这样明知不存在的狗血剧情来寄托他的一份幻想。
三位美女的同场飚戏还是让我给四星,跟情节无关o,o
松本清帐是日本享誉海外的推理大师。
2009年是大师诞辰100周年,犬心一童导演了这部大师的代表作之一——《零的焦点》。
电影观毕,没有在这部作品中看到什么奇妙的诡计和精彩的推理。
可是没有完美的谋杀,没有心思缜密的侦探,也不能妨碍它成为一部优秀的社会推理作品。
一起离奇的失踪案,几起随之而起的谋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昭和32年(1957年)那个经济恢复期的日本。
影片通过几起关联的案件,一个一心寻求真相的新婚妻子,刻画了几个经手战争和战后屈辱洗礼的中青年,在旧时代与新时代交替背景下各自的命运。
战争之痛,战后的屈辱生活,这些伤痕是不容易痊愈的,它们始终刻在心底,不能言说,所以我们看到了沉默寡言的鹈原宪一。
所以不管是曾根益三郎、玛丽甚至是艾米,他们都渴望得到重生,跨入新时代。
可是重生不意味着丢掉过去,把过去的岁月都格式化的重生跟把二手车的里程数抹掉一样是作弊的行为。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者是个人,总会有因情势做出一些不得已的选择,可就是这些选择和经历成就了历史。
大家不能背负着过去前行,但也不能抹灭掉那些历史,不管是好的坏的,是痛苦还是愉悦,都是组成现在的我们的基因和血脉。
不论在哪里,不论哪段历史,都值得我们面对和直视。
——————————————————————————————————————分割线影片除了关于那段历史的陈述,一些社会问题也是不容被忽略的。
战后的日本,作为战败国,美国在日本本土上建立了军事基地。
就算在近几年,也偶有报道冲绳美军性侵日本民众的案件,在美国刚接管日本那几年,日本女性的命运就更是悲惨。
在那个年代,战后的日本经济萧条,女性的地位更是没有保障,就算上过大学的佐知子在双亲去世后,也只能沦为伴伴女郎。
然而在影片发生的年代,即1957年,已有女性竞选市长,并最终当选,不得不说当时女性的地位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部影片也可以说是围绕女性的作品,最初出场的西岛秀俊戏份并不多,并且保持着一贯面瘫的水准。
而当中最重要的应该分别是中谷美纪分别与广末凉子和木村多江的对手戏。
凉子姐姐的戏份并不出彩,饰演温柔执着的妻子却也是足够了,只是在中谷美纪面前明显少了气场。
据小道消息说凉子姐姐不喜欢推理片,不过得知有中谷美纪参演后,为了与她对戏,于是屁颠屁颠的接下了这个角色,不知这里是否有小粉丝心境。
影后的魅力不容小觑。
刚刚看过《零的焦点》原著小说,借这个电影来谈下文学、电影、剧本和改编剧本。
我试着用三个公式来总结它们。
剧本公式先说剧本公式。
剧本是个特殊的品类,属于商业化作品。
剧本 = 主题 -->人物 --> 情节 --> 情绪。
其中:人物 + 情节 = 故事公式中"-->" 表示因果关系。
剧本的商业性体现在——最终目标为观众的情绪。
剧本的作者性体现在——整个剧作根基于作者想表达的主题。
完全相同的故事(人物+情节),会因不同的主题,产生不同的讲述方式,从而导致不同的情绪。
没有主题的故事很难达到情绪目的。
主题依赖认知深度,故事依赖艺术创造力,引起情绪依赖共情能力。
这是剧作者的三个核心能力。
再看电影公式,就比较简单。
只是在剧本创作流程中,插入了影视化表现。
电影 = 主题 -->人物 --> 情节 --> 影视化表现 --> 情绪可见,电影中引起情绪的是影视化后的剧本。
目前,影视化约等于视听外化,因此剧本的故事是要适合视听外化的。
最后说文学公式。
文字比具象的视听更抽象,因此形式也更丰富(散文、诗歌等),我们只考虑和影视关联密切的剧情类小说。
文学小说 = 主题 -->人物 --> 情节 --> 文学化表现 --> 情绪可见,小说和电影的核心区别在于表现形式,文学化表现 vs 影视化表现,各有千秋。
对于即使相同的主题和故事,小说和电影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表现。
原著剧本与改编剧本利用三个公式就很好理解了。
原著剧本是以影视化表现为目的的,所以在写作时设计故事(人物+情节)就在遵循这个约束。
因此小说改编剧本,从小说的人物与情节直接开始影视化是很困难的(因为它是为文学化表现设计的),所以需要改编步骤:第一步. 提取小说中想保留的部分,比如主题,人物,情节。
第二步. 以第一步结果为辅助,完全重走剧本创作流程(剧本公式):主题--> 人物 --> 情节 --> 情绪。
第二步切忌直接搬用小说的主题、人物和情节,而要用第一步中提取的结果,进行再创作。
更忌讳搬用文学表现来作为影视表现。
对影视改编而言,小说只有主题和故事是有用的,文学性表现力不但无益,可能还有害。
这也是为什么伟大的文学作品难改编,而二三流文学作品(但有好故事)却常见改成伟大电影。
零的焦点用上面的分析方法,我们很容易看懂《零的焦点》的改编思路:完全保留小说主题,微调(增删)人物,相应微调情节。
犬童一心的影视化表现能力显著弱于松本清张的文学表现能力,所以一流原著通俗小说,改编成二流电影就无可奈何了。
看这部电影是因为松本清张,虽然我没有看过他的一本书,但是他的名号是响当当的,不是,想从影视作品来了解一下这位大师。
先说下看完电影的感受,不得不说,松本清张真的是大师。
但是这部作品,也许比起推理小说来讲,更多的可以说是一部反映日本战后社会现实,人生疾苦的小说。
有些作品,偏题也不影响它的伟大,不过也许不能说是偏题,也许本来就不应该把这部作品简单的看做一部推理小说吧。
所有人都死了,包括凶手。
否定自己的过去,逃避自己的过去,也许能够在一时让自己心安,却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毁灭。
这部作品的魅力在于它是一部悲剧,它在你已经认为它是悲剧的时刻给予你更大的悲哀。
无论是那张母子证,还是那盒糖果的包装纸。
这两件普普通通的物品给人深深地震撼,也用一种莫名的悔恨来攫取人内心的安宁,重获这种安宁的方法,也许只有一个,那就是死亡。
但至少在迎来新时代之后再走,在自己造就的新时代的开始,带着无限的回忆与悔恨,死去。
这新的时代,仅看一眼,过去造就的创伤与苦痛,是新时代所弥补不了的,如果心中始终充满了悔恨,那么,新的越大的希望将带来越大的绝望,越是美好的未来,则越让人痛不欲生。
所以,只有在毁灭一切后,死亡。
沉痛的过去会激起无穷的力量,然而,这种力量会将一切导向美好的结局吗?
也许会,也许不会。
战争让人一夜之间成熟起来,你能简单地说一个女孩子不珍惜自己吗?
有些事情,很奇怪,偏偏是这个民族,偏偏是这个作为我们敌人的民族,给了我反思自己民族丑陋的机会,给了我这种想法。
替外族人卖命的人,始终是遭人愤恨的,无论是我们,还是在日本。
在自己民族的女人因为生计而卖身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
唾弃她们,摆出高姿态去教导,弱者向更弱者下手,懦夫想手无寸铁者下手,这样的例子我们见过很多了。
还是同情她们,改变她们,帮助她们,把这种内心的苦痛转变为对外的力量,而不是仅仅把那种从外人那里受来的憋屈发泄到自己的女人身上。
女性,一直承受着民族与历史的苦痛,在长达千年的文明史上,或者说是战争史上。
如何不让人肃然起敬。
影片最后,放映了一段大概是现代的影像,最后定格在那幅画上,这幅画上的女人才是这部剧的真正的女主角。
而这最后的一段影像,想要表达的,也许不仅仅是这幅画。
而是让人们看看这太平盛世,然后看到这幅画上的女人,不要忘记那些过去的苦难,珍惜眼前的这一切,因为它们来之不易。
这一切都是命运,这一切的悲剧,都是历史的垂泪。
我们,无能为力。
只能在毁灭掉一切之后,死亡。
看的日片不算多,刚好最近看过两个,一个是《入殓师》,一个是《再见,总有一天》。
前者可打五颗星,后者三颗半吧(主要因为中山美穗)。
巧了,这两片中各有一人扮演了本片里的一对夫妻。
我喜欢日本推理片,所以拉拉杂杂地看了不少东野圭吾。
这也是想起看这个片子的原因。
首先这是个推理片,甚至可以当成希区柯克之类作品的东方版本(难怪原著作者松本清张与柯南道尔及阿婆并称世界三大推理宗师)。
全片探案感丝毫不输。
而最为称道的是影片从始至终笼罩的社会沉重感,这种气质被导演精彩得演绎出了史诗味道。
尤为难得。
片头片尾的呼应就可见一斑。
片头是日本投降前后国内黑白色老镜头,过度进影片开始,由黑白转入五十年代的彩色。
片尾如是,人流穿梭演进,城市的日新月异,时代的演变,象征历史的车轮在轰然前行,最后定格在那幅被划伤的昔日油画上。
一切归零。
在大时代背景的烘托和追问下,一个推理追凶故事与历史反思交织在一起,不再是简单单纯的杀人案件。
全片的悲凉气息愈发弥漫出来。
此外,细节方面也经过了精雕细琢,五十年代被还原得十分古朴到位。
p.s. 对片名还略有些不解,也许应该看看原著;对海报上广末凉子的红衣也略有些疑惑。
首先声明:此观后感不关乎民族主义情绪、不歧视男性、不涉及镜头剪辑、画面、演员等技术因素,单单从女性主义角度抒发个人感想。
片中最主要的女性角色:室田佐知子 她叫室田佐知子。
她是一个女儿、一个姐姐、一个好姐妹、一位妻子、一名议员……但同时,也是曾经所谓的伴伴女郎(二战后期美国侵占日本后在日本做小姐的女人)。
她有着一张永远微笑着的脸;她也有颗布满伤痕随时即将破碎的心。
她渴望女人得到永远的公平;她却因为过往杀死两个男人逼死一个女人,而让一个男人为他自杀,让另一个女人永远守寡。
她制造出一切夺走了好姐妹的幸福;好姐妹却愿意为她而跳下悬崖。
她对自己的丈夫冷漠至极不闻不问;她却一手将女议员捧为第一任女市长。
她虽然永远穿着如此高贵华丽衣裙;她却认为永远摆脱不了那肮脏的过往。
一个女人,是什么支撑着脆弱的她活到现在并干出一番伟业。
是理想,是信仰,是那坚定想要解放女性同胞的信念。
第一次让我喜欢上这个角色是因为佐知子对女市长即将诞生的坚定的信念——“日本的第一个诞生的女市长,分娩的痛苦是非同寻常的。
但是,全日本的人都在关注我们,肯定有很多很多的人在支持我们,我们一定要战胜那个臭老头,把他气个半死。
”而让我彻底被这个女人折服是在即将尾声的那段女市长选举成功后她上台说的那些话——“我们的时代到来了,我们告别了那个黑暗的时代,朝着新时代,迈出了巨大的一步。
我们曾失去过一切:我们的家乡与过往,还有爱与喜悦,都曾变得遥不可及。
那个时候支持我们,给予我们勇气的是:我们每个人梦中的新时代。
未来,就在不远的前方!
不用多久,不用多久,在那个艰难的时代,我们翘首以盼的 梦想般的新时代也许即将成为现实!
”除了特有的民族主义情绪,我想作为佐知子来说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女性对于男女平等时代的渴望与企盼。
我一直坚信,女子生来于男子平等,而世界上所存在的许多问题皆源于 性别 。
有了男女之别,才会延伸出人类社会的一切矛盾。
试想小时候,当我们还对自己的性别意识不强的时候,相处似乎容易了很多。
而当大人给我们灌输我是女孩子或者我是男孩子的时候,烦恼就一天天增多。
这些不是没有道理的(有关该方面研究仍在继续。
)室田佐知子 是一个新时代女性的代表 ,当这样的女性越来越多的时候,男人们会开始躁动。
所以,当她老公问她:“你到底是个怎样的女人?
”我笑了。。。
男人们,这个社会这样的女人已经越来越多,该习惯了。
我们所做的一切还只是开始,其实你们在我们身上看到的变化早在你们自己身上习惯了。
当男人该有的让女人拥有时,比如 坚强、刚毅、果断、理智等等,你们却显现出了慌张,说我们不像个女人。
有谁规定过女人该怎样男人该怎样。
我承认,这个世界的SELF仍是男人,女人仍被作为OTHERS而存在于边;这就像少数民族其实不少数,却被硬生生说成了少数。
男人控制的世界并不是最幸福的。
只有女人和男人平等的时候才叫幸福。
当然,男人们大可不必太过紧张,不要因为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而大做文章。
我们要的平等并不是一味的掠夺你们的财富你们的地位等等。
这个过程是一个双向流动的过程。
简单的来说,就像女人渐渐走向办公室,男人渐渐走入厨房,最终达到一个平衡便最佳。
那时候,男人不必再为压力而愁苦,女人也不必因为寂寞空虚和所谓的家务而劳苦。
那时候,电视里的大放送档的收视群体不再只有家庭妇女。
女人们不再因为自己无法选择的环境而越来越麻痹自己。
男人们却可以多出那么点时间看场球赛,品品美酒。
所以,女人的幸福绝对是世界的幸福。
在这部片子里,个人认为女性主义的色彩特别重:片中仅有的几个出镜率比较高的男人:宪一死了,佐知子老公为了她顶罪自杀,带眼睛的帮助贞子查案的男人被杀,小哼是个永远受姐姐照顾的男人,宪一哥哥被杀。
而女人们除了久子自杀外(其自杀时虽知道自己的丈夫被佐知子杀害,却仍然自杀为佐知子顶罪,并让佐知子好好活下去),其他的女人都在。
不过最后佐知子也自杀了,这可以算是悲剧也不能算,或许是佐知子心灵的解脱吧。
是一种赎罪。
她的理想也算完成了。
从侧面反映出来,女人是个矛盾体,女性的解放 是个很漫长的过程,因为在女人心里有好多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病根,那是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的。
女性角色二:贞子这个女人从片子一开始似乎是一个柔弱的年轻女子。
但是看到后来就可以在其身上发现现代女性的品质:锲而不舍,对梦想的追求,聪明的逻辑思维,大胆。
等等。
不过当她在佐知子上台演讲时 大叫了一声 玛丽。
让佐知子听到自己做伴伴女郎时的名字因往事而恐慌的时候。
我们也不难发现,女人的私心在此时又开始作祟。
其实在贞子心里应该知道玛丽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女性,在她第一次见到佐知子时从她眼神里我们就可以知道贞子感受到了佐知子的气场。
这只能说,女人想要完全平等是很漫长的过程。
女性角色三:久子这个女人,怎么说,很无辜很无辜。
但或许有很多人认为她是片中拥有最完美的女性品格的女人,至少很多男人是这么认为的。
对自己的男人无怨无悔疼爱有加,对姐妹不离不弃被卖了还替人家数钱顶罪,善良纯真会感恩。
没人会觉得她不好吧。
但是,她正反应了很多女性的软弱,不懂得拿起武器保护自己。
当你感恩男人时,男人或许早已把你出卖。
女性角色四:宪一的嫂子完全是历史上女人的写照。
失去了老公就等于失去了全部的感觉。
女人啊,没有男人生活继续。
相信自己可以的!
在现今社会,当LADYGAGA装上阳具扮男人,这是对男权的一种挑衅;当媒体工作者不再把镜头只对准了那些小姐,那是一种尊重;当越来越多的电影选择了女性主义,这是一种进步。
当有一天没有了所谓的女性主义和男性主义,那就是和谐了。
PS:当然,法国其中有一种女性主义主张女人应发挥自己特有的女人品行,例如柔美、温和、善良等去征服世界,实现理想,而并不一定要和男人一样的行为思想,才可达到平等。
这种女性主义也有其一定道理,但个人认为也有点偏激。
前半部分挺吸引我的,后面就觉得逻辑有问题了:佐知子不愿别人知道她做过pan pan girl可以理解,可是她为啥要杀宪一呢?
宪一并没有威胁她,也不是多嘴的人,今后还会离开金泽;而且知道她做过pan pan girl的人还有许多,比如立川抓风纪的警局,再比如pan pan girls住宿过的地方,而且这些人嘴巴并不严,有人来问就会说,还存有旧时的照片。
我看下来,佐知子不杀宪一,她的过去泄露的风险并不大;她杀了宪一,反而暴露了她的过去,这太矛盾了;宪一哥哥乱说话,算是有取死之道吧;热心的本多死的真是冤枉。
剧中过的最不好的人就是另一个pan pan girl久子了,佐知子还说久子是她唯一的朋友呢,没帮久子找个好工作,还要害她。
佐知子的丈夫也让人理解不了,对工人们穷凶极恶的样子,因为怀疑佐知子和宪一关系不纯,看起来对佐知子也不是很好,最后竟然会为佐知子顶罪而开枪自杀。
剧中佐知子打扮的最漂亮,有气质。
日本女性抗冻能力杠杠的,下雪天也只穿呢子大衣、赤腿、单皮鞋,肯定好看,相比之下,下雪天我穿的像个球似的,5555
原来几年前看过,今天又看一次,仿佛第一次看。
佐知子的丈夫为什么要顶罪还自杀呢?
时代的悲剧。
还有那个弟弟刚出现是,感觉怪怪的,其实啥也不是。
一个是从黑暗中走来,一个是家境优渥。
日本电影,不管故事怎么样,氛围总是渲染的可以,音乐也好听。
在这样的氛围下,雪景是那么美。
久子长得真像山口百惠呀。
我深为中谷美纪女士的演技所折服。
本片讲述了室井佐知子女士为了掩盖自己做过潘潘女郎,杀害多人的故事。
先后杀害了鹈原兄弟,田沼久子女士。
这是为了掩盖过去。
与此同时,她资助女性政客竞选金泽市长。
从男女平等出发,践行宪法。
这是开启未来。
人物性格的两面性,要充分演绎。
导演先生设计了在悬崖边哀悼田沼久子女士,在胜选新闻发布会上发表演讲等情节。
中谷女士在演讲时的面部特写、自残时的肢体语言成功塑造了这位性格复杂的女士。
本片的主题是过去与现在。
开头是昭和年间的学徒出阵、东条英机在日比谷公园举办的群众大会和李梅轰炸带来的惨况。
结尾是现在金泽的市容。
那副室井佐知子残破的肖像油画的出现独具匠心。
我想到了不要忘记过去的教训。
希望日本不要再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本片拍摄十分考究。
服装、摄影、布景做出了六十年代的风貌。
演员的表演更是到位。
比如广末凉子女士活活演了一位大和抚子。
题外话:今年是太宰治先生诞生一百周年。
一批他的作品相继被搬上银幕。
日本国对于文学的珍视令人钦佩。
《零的焦点》中三个女人的命运因为一个男人牵扯在一起。
新时代的女子广末凉子的梦想是和丈夫好好的生活,而她的丈夫偏偏是旧时代的过来人,有着难以言语的陈旧心事,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目睹过许多死亡,回到家乡做警察时又遭遇美军的管制,直到遇见纯洁的小妻子,才开始找寻到新时代的生活意义。
故事从丈夫的失踪开始进入高潮,小妻子踏上寻找丈夫的旅程,一篇曲折的小说章节由此拉开,旧时代的两个女子,一个积极为新时代到来努力的社长夫人,扶持女市长上任;另一个则是毫不起眼的前台小姐,她们和失踪的丈夫之间有着共同的过去。
原来这个沉默的旧时代男子有过不同常人的过去。
化名和前台小姐同居,想以假死离开旧情人,反倒被谋杀,一切皆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战后的心灵创伤,渴望新时代到来的梦想,可能是导演想要着力表达的主题。
只是片中情节没有处理得太合理,比如社长为什么要为社长夫人背负杀人的罪名?
为什么要自尽?
哪怕这对夫妇之间看起来并没有太多的感情演绎,令人莫名其妙。
时代成为片子表达的主题,故事反倒被淡薄了,三个女人的戏,有点遗憾。
背負著沈重的過去,誰也無法往前行、獲得新生。一碰就支離破碎。但過去的人生不是想斷就能一筆勾銷的,不是娶一個讀著夏洛特勃朗甯的女大學生就可以遺忘的。PS:小廣的推測力未免太強大了,有點讓人難以信服。
还是木村演技一流啊。。。那么一个文盲傻女。。。中谷和广末,一个发力过猛一个不会演。。。西岛大叔的身材非常好!
拖沓得实在不敢恭维,配乐也做作,不知道整个悲情的气氛想要渲染什么主题。相隔个把月看了两次才看完,完全是冲着凉子看的,何想如此煎熬
广末真的老了= = 在中谷美纪面前简直就成了大妈。角色深度也被甩出几条马路。。。看《简爱》的小女人居然有这等推理能力,太哥特了吧= = 战后女性悲剧,真觉得西岛死得莫名。。。。。。。
木村多江不着痕迹的表演,确实要比中谷美纪的用力过猛要强很多。佐知子这个角色被中谷演绎得太舞台剧了。总的来说,这部电影拍的有点作,过于强调镜头美感和反转的drama感,甚至伏笔都埋得很作--想要小心翼翼娓娓道来却总是一不小心就露出了小聪明。底子是宏大叙事,却过分地被局限在了小情小爱上
剧本很不给力啊,基本没神马悬疑可言。画面很美,一副柯达胶片的样子。
广末老了,中谷美紀演的太用力,木村刚刚好却戏份不多
Cannot decide on 3 star or 4 star. Dont like the ending, it is way too different from the book; though the book is not my favorite either.
松本清张诞辰100周年纪念电影,悬念制造得不够精彩,女权斗争着墨太多,反而弱化了战争对社会的影响力~西岛公子演这种没有志向不成大器却靠着颜和身材让三个女人枉费一生的男人实在是太有说服力了!
广末凉子还是呆
广末凉子已经是熟女形象了。
和61版比各有风味吧
故事方面改编尚可,感情戏方面来一个升华,可惜悬疑元素弱爆了。80分钟不到就把松本书上的东西基本上交代完然后剩下的50分钟就开始扯J8感情戏。中谷美纪的选角真是失败的极点。
中谷美纪
献给松本百年的作品呢…各种怀旧元素在心头各种政治寓意在情节,中谷美纪完爆广末凉子啊,老啦!
和你约定好去看的北国,那宛若处女般神圣的北国啊,在我的身体里,缓缓的流逝。
是什么造就了她们的精致和气场?
哪知道新时代也如此不堪。。。结尾走高提升了整个调子
难得女演員們都是我喜歡的。。。。。木村多江適合各種善良的角色和中谷形成鮮明對比。。。。。
战争是擦不掉的过去!日本片就是慢。小广的推测力也太强大了,有点让人难以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