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第一季

Marco Polo Season 1,马可波罗游记 第一季

主演:洛伦佐·里凯尔米,王汉斌,陈冲,瑞米·许,朱珠,郑启蕙,黄经汉,阿马尔·维克德,陈琼华,尹成植,皮耶尔弗兰切斯科·法维诺,邹兆龙,达尔文·肖,劳拉·莫兰特,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4

《马可波罗第一季》剧照

马可波罗第一季 剧照 NO.1马可波罗第一季 剧照 NO.2马可波罗第一季 剧照 NO.3马可波罗第一季 剧照 NO.4马可波罗第一季 剧照 NO.5马可波罗第一季 剧照 NO.6马可波罗第一季 剧照 NO.13马可波罗第一季 剧照 NO.14马可波罗第一季 剧照 NO.15马可波罗第一季 剧照 NO.16马可波罗第一季 剧照 NO.17马可波罗第一季 剧照 NO.18马可波罗第一季 剧照 NO.19马可波罗第一季 剧照 NO.20

《马可波罗第一季》剧情介绍

马可波罗第一季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因《纸牌屋》声名鹊起的Netflix,确定涉中香艳动作宫斗片《马可波罗》首播日期确定为12月12号。讲述宋元之间的权力之争。陈冲、朱珠饰演蒙古王后/公主。《权利的游戏》导演参与拍摄,整季投资六千万美金,超过权力的游戏首季,床戏尺度也是不输权力游戏....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恋与制作人生旦净末丑血溅三岔口海的故事唐朝诡事录之西行讨债人2猎头鬼灭之刃无限列车篇死亡半径家政夫三田园3骗局初恋那件小事冰上青春日记新生,重生修复生命性感野兽走进黑暗第二季奠基者蝴蝶的微笑爱尔兰的弗兰克魔法使的注意事项:夏之空设得兰谜案第七季玉琳成长日记1为你逆光而来赏金猎猪荒神月落的夜晚黑金古殿等你爱我吸血鬼猎人林肯

《马可波罗第一季》长篇影评

 1 ) 揭开美剧《马可波罗》的神秘面纱

揭开美剧《马可波罗》的神秘面纱《马可波罗》原本是要在中国拍摄的,因为马可波罗游记中主要描述的就是元朝中国。

但是美剧一拍史诗剧尺度都很大,比如《斯巴达克斯》《权力的游戏》,血腥暴力、性爱场面、宫廷阴谋,肯定是一个都不能少。

于是,我国这方面的监察部门估计是怕国内影视剧跟人家学坏了,就没让来国内拍。

于是,虽然当年马可波罗游历的是神州大地,但美剧《马可波罗》是围绕着神州大地,在马来西亚,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国取景拍摄的。

主要部分是在马来西亚依斯干达松林制片厂拍摄,马来西亚征服倒是非常欢迎,因为增加了不少本地人的就业,甚至及时推出“在马拍摄影片奖励”,给他们减免了30%的税,宣传当地旅游景点,并吸引更多制片公司来此取景。

来自洛杉矶时报的探班洛杉矶时报记者肖恩·菲茨杰拉德,到马来西亚依斯干达松林制片厂对摄制组进行了采访——他说这完全是一个重新搭建出来的城镇,但视觉效果很好。

当你仔细观察这些精心构造的建筑和街道,你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人民的生活,听到马可波罗从意大利沿着街道走来的脚步声,仿佛一下回到了十三世纪的元朝。

场景设计师KilvertKilvert是奥斯卡奖提名的场景设计师,她一边摸着额头的汗水,一边带领着一大群记者走过城里的搭建的贫民窟,在一个角落,她指引大家抬头看,一个巨大的宫殿檐角就在大家头顶,这就是传说中的蒙古族皇帝忽必烈的宫殿,非常的庄严巍峨,(我猜这记者一定没去过故宫)。

Kilvert继续带我们参观这个影视城,Netflix的史诗历史剧每集开销要9000万,Kilvert在告诉我们这些钱都画哪去了。

有些场景是为第二季和第三季准备的,他们有明显的色彩差别。

第二季是橙色系为主的,第三季是黑色系为主的。

我想这是根据剧情设计的。

Kilvert感叹说她从未做过这样庞大的工程,每天都需要完成非常多的工作,实在是太疯狂了。

监制法斯克“事实上,我们正在做一个10小时的电影,这是一个史诗般的冒险。

”拍摄《加勒比海盗之死人不会告密》乔阿吉姆·罗恩尼,将为我们指导《马可波罗》的前两集,帮我们制定了超凡脱俗视觉效果的基调。

罗恩尼说:“我们在马来西亚拍摄中国,非常困难,还不如在月球上拍呢,但是说实话,我们取得的效果是非常惊人,并且令人满意的。

关于剧情,《马可波罗》基本沿用了马可波罗游击中的记述。

他从他的家乡威尼斯跑到元朝大都,发现自己陷入了战争,宫廷阴谋。

中西结合产生国际化感觉。

我们这里工作人员就来自于26个国家。

Netflix公司是想吸引世界各地观众的,他们有50万用户收费在近50个国家。

服装设计叶锦添“你看我现在穿的长袍,我愿意把它们穿到巴黎时装周去!

”平常轻声细语的女演员朱珠,说到她的服装忽然开心的大叫“我太爱这些衣服了”朱珠扮演Kokachin,也被称为“蓝色公主”,她一身美丽的蓝绿色长袍牢牢抓住了马可波罗的眼睛。

服装设计师叶锦添和乔科尔融合了中国和蒙古元素展示的华丽服饰,精心运用的颜色和纹理,以确保在高清镜头下,有足够美丽的细节。

朱珠把衣服放在我手上,“你看着衣服多轻,而且这么多装饰和层次,穿上去以后,我立刻觉得自己像个公主了”。

动作设计布莱特陈:武术指导布莱特陈正在为企图刺杀忽必烈的刺客设计两组动作特技,他对每个动作都精雕细琢。

拍摄时动作会非常快,你甚至看不出谁扔出的暗器,在很短时间内要精心策划一系列的动作。

他曾经多次与成龙合作,说成龙的动作就像有脚本一样,是非常紧密的策划出来的。

布莱特陈说做好动作的脚本序列非常重要,这样会使演员表演时很舒服。

马可波罗在戏中有一位武术老师,他也是现实中马可波罗扮演者的武术老师,他们在开拍前已经一起训练了几个月。

布莱特陈是《X战警》的武术指导,剧组原本请了《一代宗师》武术指导鞠坤,但他不幸与马航的MH370一起消失了。

男主角洛伦佐·里凯尔米洛伦佐在受访时卷起了一根烟,他说他已经很久没空抽根烟了,不停的在训练剑术、功夫、马术。

这个迷人的意大利演员才24岁,剧组为找到适合马可波罗的演员在伦敦、澳大利亚、美国洛杉矶等地试镜了几百名演员,最后才找到了他。

洛伦佐说:“我在试镜读剧本时发现有很多意大利语,我当时想,拜托,我能不能像布拉德·皮特无耻混蛋时那样说话,但他必须是一个意大利人,然后居然就被选中了”随后洛伦佐便飞到马来西亚,开始了马不停蹄地疯狂集训。

洛伦佐的表演经验并不够丰富,他从未参加过每集9000万美金的大制作,问及这会不会给他造成压力时,“千万别去想,这实在是太多钱了。

我必须完全扑倒在角色中去,不去想其他,不然我会被压垮的。

”原文载于今日看点http://www.todayfocus.cn/plus/view.php?aid=851

 2 ) 细节上很是用心的

中国的历史剧,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大多缺两样东西:细节和氛围。

即使是诸如《汉武大帝》《康熙大帝》《雍正王朝》这些优秀的作品,细节还算差强人意,但仍缺少氛围,缺少数百或是千年前的时代氛围。

你见过哪部作品里出现过满是泥泞的街道?

你见过哪部作品里的民房是陈旧简陋的?

你见过哪部作品里的百姓身着粗布麻衫?

你见过哪部作品里的人物有深入肌理和甲缝的黑泥?

于是,建筑是古代的,器物古代的,服装是古代的,但环境卫生是现代的,精神风貌是现代的,建筑衣物样式虽古却宛如去年才建昨日新沽。

这就是时代氛围的违和。

知道吗?

美国的历史剧也有一个通病,只有很少的作品例外,那就是:每个人物都有一口洁白整齐的牙。

这也是一种氛围的缺失。

其实氛围主要还是要靠细节来营造的,所以细节还是根本,就看制作者能否关注到了。

 3 ) 《马可·波罗》,Netflix开拓全球市场的败笔

近日,Netflix斥9000万美刀打造的东方史诗原创剧《马可·波罗》再次一次性全部放出,这一做法应该说是Netflix公司首创,从两年前以大数据思维制作的原创剧集《纸牌屋》开始,Netflix就一直致力于让观众痛快看剧。

这次《马可·波罗》能否复制《纸牌屋》当年的奇迹,成为备受关注的看点。

一般而言,大制作的精良美剧总能俘获国内观众的心。

一则因为观众对国产剧“怒其不争”的心理作祟,另一方面则是美剧确实是很少“注水”,美剧编剧一般同时是制作人,在整个美剧产业链中处于中心的地位,对剧集质量严格把关——起码不会出现随随便便一个大牌演员就能篡改台词的情况。

带着这样的期待心理,媒体又不自觉得把这部剧与在全球有众多粉丝的HBO剧《权力的游戏》作比,自然就更能勾起一大批美剧迷的热情。

然而这部剧一经放出,估计大大出乎Netflix高层的预料——《纸牌屋》当年的口碑有多佳,这部《马可·波罗》的口碑就有多差,天差地别,原因何在?如果你还记得2008年由成龙和李连杰主演的武打片《功夫之王》是如何曲解中国古典文化的,那当你看《马可·波罗》的时候也没必要感到震惊了。

约翰·福斯克是这两部作品的编剧,我们的确看到编剧对中国武术、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喜爱,但这爱中“有隔”——《马可·波罗》是西方人对东方宫廷斗争的一次雾里看花的意淫。

笔者浏览了几家外媒对这部新剧的评论,几乎是一边倒的口诛笔伐,集中在这几个方面:对史实的歪曲,大量展现对于故事进展没有丝毫推进的裸体性爱场面,故事剪辑、叙事混乱。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越来越强,电影市场展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各路资本纷纷涌进。

在好莱坞电影中,“中国元素”成了香饽饽,无论是电影中中国演员的频频登场,还是各类中国公司的广告植入,都昭示出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好莱坞眼中的一块肥地。

在美剧市场上,“中国元素”也分外走俏,《纸牌屋》第二季剧情中,就以大量篇幅展开中美交锋,出品过《绝命毒师》的AMC要改编文学名著《西游记》,各路影视大鳄纷纷秀出诚意,吸纳中国观众。

根据国外的一则报道,Netflix公司制作《马可·波罗》是在看到美国在线流媒体市场渐趋饱和之后,开拓全球市场的一大战略。

然而,从目前的舆论评说来看,这部以“开拓全球市场”为己任的大制作剧集却未能讨好这里的观众——豆瓣电影对此片的评价只有区区的6.1分,足可见中国剧迷的态度了。

也许现在说这部剧是Netflix的“失败案例”为时尚早,但这部剧因其先天的“基因缺失”翻盘的可能性却不大。

进军全球市场就一定要找异域题材来刻意“讨好”观众吗?这一点恐怕是Netflix在制作这部剧之前没有想清楚的问题。

《权力的游戏》在中国没有视频平台播出,照样通过盗版下载走红,这部奇幻大作,人物众多,线索纷纭,虽是架空历史却又与欧洲中世纪史靠得很近,中国剧迷对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了解吗?但为了精彩抓人的剧情,他们愿意了解围绕这部剧的“科普”资料。

Netflix的蓄意讨好,换来的恐怕只能是观众的不买账。

注:本文首发iDoNews 专栏,转载请注明来源和出处。

 4 ) 观赏角度挺好的,错过可惜。

就当个架空历史剧看了,但也有点太离谱了,大宋成了恶人,蒙古反而成了受害的一方了。

顺便跟贾似道说句公道话, 进士、成功抵挡忽必烈十万大军,公田制,献出自己的几万亩地,怎么看都是个中国标准的全能英雄式人物。

最后一战虽然失败了,很多说是队友不合作,不管怎么样他也没有卖国,传言有过和谈,而且没有形成文件。

都生死存亡之际了,割地求和也不算卖国了,毕竟全世界也没人抵挡得了蒙古。

这帮投降后的汉奸写《宋史》,把屎盆子都扣贾似道身上。

一个电视剧都能歪曲成这样,何况是这帮投降元朝的汉奸写史

 5 ) 马可波罗害死了郭靖黄蓉?

原文载于今日看点 http://www.todayfocus.cn/plus/view.php?aid=781话说当年,大侠杨过大战襄阳,为少女郭襄献上三件大礼。

千军万马他以“一声清嘶鼓风而至”而威压当场,先是迅速解决了老对手金轮法王,救下郭襄;随即全力投入主战场,飞石打死蒙古大汗,扭转了整个战局,他一个人就将一场千军万马的战斗挽狂澜于既倒,之后大侠,就上华山旅游顺便祭拜洪七公欧阳峰去了,襄阳那可还围着呢,只是暂时没攻破,杨大侠可能忘了,郭氏夫妇可还在那守着呢。

郭靖和黄蓉死了,就在襄阳城破的那一天。

金庸吧有表述:“在浑身是血几近脱力的蓉儿看见她的靖哥哥力战至最后一刻终于虎吼一声倒下去的时候,她鼓起身体里的最后一丝力气飞跃了过去,用自己柔弱的身躯扑在靖哥哥身上,挡住蒙古兵千万把雪亮的钢刀,哪怕这只能延缓靖哥哥一秒钟的生命,毕竟两个人还是死在了一块。

如果郭靖还有一丝神智清醒的话,他就会听见蓉儿在他耳边又轻轻唱起了少年时他背蓉儿赴一灯大师处求救时蓉儿唱的那段《山坡羊》的结尾:活,你背着我!

死,你背着我!

……当时蒙古军队已经横扫欧亚大陆,孤城襄阳却攻打了十几年。

因为襄阳三面环山,一面环水,这个北边是不可逾越的汉水天堑。

那最后襄阳城怎么破的?

这时一个卷毛碧眼,抄着磕磕巴巴汉语的意大利人举起了小手——“我!

我弄的,我出主意给攻破的,我爹和我叔叔献的投石机。

” 美国人科姆诺夫依据赖麦锡意大利文本编定的英文本《马可·波罗游记》,专门写有“靠尼可罗和马飞阿的计谋攻取的襄阳城”一节,是这样说的:这个城市三面环水,仅有北面是陆地。

因此,围攻的难题就在于,除了北面,军队简直不能靠近城墙。

当人们把这个情况报告给大汗后,他看到在全国其它部分都已降服之后,这里仍独自顽强抵抗,于是心中不胜伤感。

尼可罗和马飞阿兄弟当时正好居留在帝廷。

他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觐见皇帝,请求允许他们制造一种西方的机器。

这种机器可以投射三百磅的石头。

使用它,可以击毁城中的建筑物,并杀死居民。

大汗允许了他们的要求并热情赞扬了他们的计划,下令将最优秀的工匠集中起来,让他们兄弟指挥。

这些人中有些是聂斯拖利派的基督教徒,是一群十分能干的工匠。

几天之内,他们按照波罗兄弟的设计,造出了投石机,并且在大汗和他的全体朝臣面前进行了实验,当场表演了用机器投石三百磅的奇迹。

然后将它们运至军中使用。

当这种机器在襄阳府前架好后,其中一架投出了第一块石头,打在一座建筑物上,由于其沉重猛烈,以致这个建筑物的大部分被砸塌。

居民对这种攻击感到非常害怕,他们以为这和天雷的效力一样,所以马上决定投降。

于是他们派出代表,表示愿意归顺,他们所提的条件和其它投降的各城完全相同。

威尼斯两兄弟的妙计,取得了这样的奇效,使得他们在大汗和其它朝臣的心目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了。

文中所说“尼可罗和马飞阿兄弟”,前者是马可·波罗的父亲尼可尔·波罗,后者是马可·波罗的叔叔马菲奥·波罗。

这时一个英国博士老太太弗朗西斯·伍德忽然跳了出来,指着马可波罗鼻子说:“你这个骗子!

大话王……”1995年她著书全面否定马可波罗到过中国。

因为襄阳之战中,元军能够最后攻下城池,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回回巨炮”这种新式武器。

问题马上就来了:“回回巨炮”是谁制造出来献给元军的?马可·波罗说是他和他的父、叔,而史料上的记载却是个叫“亦思马因”的回回人。

《元史·方伎传》:“亦思马因,回回氏,西域旭烈人也。

善造炮。

至元八年与阿老瓦丁至京师。

十年,从国兵攻襄阳未下,亦思马因相地势,置炮于城东南隅,重一百五十斤,机发,声震天地。

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

宋安抚吕文焕惧,以城降。

既而以功赐银二百五十两,命为回回炮手总管,佩虎符。

十一年,以疾卒。

子布伯袭职。

时国兵渡江,宋军阵于南岸,拥舟师迎战。

布伯于北岸竖炮以击之,舟悉沉没。

后每战用之,皆有功。

十八年,佩三珠虎符,加镇国上将军、回回炮手都元帅。

明年,改军匠万户府万户。

迁刑部尚书。

以弟亦不剌金为万户,佩元降虎符,官广威将军。

布伯俄进通奉大夫、浙东道宣慰使,赐钞二万五千贯,俾养老焉……天历三年以疾卒。

”白纸黑字,写得十分清楚,也许有的读者会问:亦思马因会不会就是马可·波罗?这个提问很大胆,但却没有什么价值,因为《元史》上说得很清楚,亦思马因在元世祖至元十一年,亦即公元1274年就去世了(“以疾卒”)。

亦思马因的儿子布伯这个名字听起来倒是与“马可”相近,但此人也不能与马可·波罗画等号,因为他卒于天历三年。

“天历”是元文宗图贴睦耳的年号,天历三年是公元1330年,马可·波罗则卒于公元1324年。

更能说明他们之间没有任何关系的一点证据是:马可·波罗死在了欧洲,而布伯却卒于中国。

“襄阳献炮”事件的另一大疑点是:时间上对不上号。

《马可·波罗游记》中称马可一家来华的时间为公元1275年,而襄阳城早在两年前,亦即公元1273年的正月就已被元军攻下,何用他们再献炮攻打?!如果马可·波罗是个大忽悠,压根没来过中国你猜谁最揪心,我猜是Netflix和美剧《马可波罗》的制片人,Netflix早就放出消息,12月12日,Netflix将推出史无前例9000万美金一集的巨作《马可波罗》,该剧再现了这位著名探险家的一生,马可波罗千辛万苦来到东方,赢得元朝大汗的重用,内容不乏战争、权欲、阴谋、性爱及大量中国元素。

有记者曾问过《马可波罗》的制片人,如果马可波罗确实是个骗子,他们的宏大巨制还有意义么?

制片人相当想得开,他说当然有,及时马可波罗是个骗子《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在当时已经极大的激起了西方人对神秘东方的兴趣,直接催生了哥伦布的大航海,和全球化的开端,这些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总之,马可波罗很可能是吹牛逼,把别人的事安在自己身上了。

但美剧《马可波罗》仍旧得按他吹的牛逼来演……不过郭大侠夫妇肯定是被这种“回回巨炮”“投石器”或者后来被命名为“襄阳炮”的东西害死的,有没有好奇,这是怎样一个现代化终极武器。

(我觉得文科生可以走下神儿了),或者背下也好,穿越到元朝以前你就可以被重用啦!

襄阳炮在欧洲的发展持续更久,影响更大,曾有记载某公爵亲自操炮三炮就化解了对面城堡的防御和信心。

巨型襄阳炮据说可以发射重达140公斤的炮弹(有人记载重达1400公斤的炮弹,但是下面我们可以看出这是非常可疑的),而襄阳炮在战争中的表现,前几年的指环王,作过印象深刻的演示。

早在拿破仑三式的时候,人们就试图重现这种巨型机械,但是因为不知其所以然,造出的复制品只发射了四枚炮弹就解体了,并且射程很不理想。

最近这些年,国外的一些好事者研究重造了一些配重式投石机,并发表了一些理论研究和试验心得,从而让我们对襄阳炮有了一定的了解。

那曾经令无数坚城崩颓的投石机是如何工作的呢?

下面让我们用配重式的襄阳炮来做一个说明。

  “襄阳炮,不就是一个杠杆,利用力臂的不同,把炮弹加速到很快的速度抛出去么?

”这话也对也不对。

襄阳炮组件中最重要的就是杠杆,但要达到有效的目的,光是杠杆是远远不够的。

实际上,理想状况下的抛石机能够抛射的最远距离跟杠杆长度和比例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中学中都学过,要把一个物体抛得最远,抛射角度应该是45度。

如果从能量的角度来看,襄阳炮当然希望能把配重下降获得的能量全部转换成炮弹的发射能量。

这样的考虑得出的结论就是襄阳炮最大射程为配重在最高点到最低点的距离差乘以两倍的配重和炮弹的重量比。

也就是说,如果配重臂下降两米,配重1吨,这门襄阳炮最多能把10公斤的炮弹抛出400米开外。

这种估计是襄阳炮射程的上限,那么要把1400公斤的炮弹抛出去的话,这个襄阳炮得多大大家可以自己算。

  上面是最理想的状况,实际上,根据建造构造的不同和设计,襄阳炮的实际射程在这个理论极限的10%到90%之间徘徊,能达到30%的襄阳炮就算是平均水平了。

另外这个结论说明配重臂越长越好,这一点可能跟我们的想象相反。

另外配重的重量和可以被提升的高度不但决定了射程,而且主要的决定了炮弹轰击目标时携带的动能。

这个跟炮弹的大小无关。

  配重臂当然不可能无限加长,配重臂加长使得把几千斤甚至万斤的配重吊起成为异常痛苦的工作,这也关系到襄阳炮结构承受能力。

在实践中,东西方的抛石机的佩重臂和抛射臂之间的长度比一般是1:4到1:5。

北宋武经总要中的炮这个比例都在5左右,例如七梢炮配重臂长5尺7寸,抛臂长2丈8尺,比例1:4.9。

而拿破仑三世重建的襄阳炮的两臂之比达到1:33,显然他认为抛射臂越长,抛出去的速度越快。

为了在固定臂长的情况下配重臂下降最多,当然最好发射前杠杆跟地面垂直,实际上因为工程的原因这不现实,这要把炮架架得很高,通常襄阳炮在发射前杠杆和地面成45度角。

射程是跟炮弹重量成反比的,显然炮弹越小越好。

一般原则是配重和炮弹重量比例在100:1左右。

西方的好事者donald Siano利用拉格朗日方程在mathmetica里计算了襄阳炮的动力学问题。

我们结合他的计算看看襄阳炮如何达到最大的效率。

襄阳炮的原理  最简单的襄阳炮莫过于一个杠杆,一头固定一个重物,另一头固定炮弹,然后在合适的角度把炮弹抛出。

这种最简单的炮最大的问题是当炮弹到达45度时,配重只下降了70%,并不能合理的利用配重的蓄能。

这种抛石机为了平衡这两个之间的矛盾,抛射要适当延后,最佳角度为抛射角38度,而射程支有理想射程的11%。

  提高射程最有效的一个改进就是把配重从固定式变成悬挂式,这里的原因欧洲的工匠总结为,配重走垂直线比走斜线要好得多。

实际上,固定式的配重在下落过程中把更多的能量转化成角动量耗费在发射之后的摇摆之中。

悬挂式的配重在下降过程中并不随杠杆在水平方向上产生很大的位移,他的位移情况可以从上图中的蓝色轨迹看出。

配重是襄阳炮中最重的部件,它能否在下降过程中尽量少的获取动能和角动量是关键。

同时,减少角动量可以显著减少配重臂在下降过程中对炮架支撑结构横向的作用力,有利于襄阳炮的使用寿命。

  拥有悬挂式配重的襄阳炮加速很快,计算显示采用悬挂式配重的襄阳炮最大射程可达理想射程的59%,发射角进一步推后,只有22.6度。

更进一步的利用了配重的势能差。

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最理想的情况是襄阳炮杠杆在垂直地面配重达到最低点的时候发射,而配重处于静止状态。

  悬挂式配重尽可能的降低了配重的速度,那么是否可以尽可能晚的发射而又不影响发射角度呢?

古代襄阳炮中的抛石索就起到了这个作用。

如前面的抛射示意图,具有抛石索的襄阳炮炮弹发射角度跟杠杆所处角度有很大不同,掌握抛射时机可以由抛石索的挂钩角度决定,最佳情况下,发射距离可以达到理想距离的83%,这时,杠杆跟地面垂直线夹角13度,而炮弹以约45度的方向抛出。

抛石索的长度大约与抛射杆的长度相当。

  襄阳炮并不是总是抛得越远越好,虽然抛得越远意味着炮弹的动能越大,襄阳炮也更远离敌方的打击。

天堂王国中守卫者在战场中划分400吗;300码,150码的标记线,他们是怎么瞄准呢?

从上面可以看出,襄阳炮得瞄准可以从调整配重重量下手,也可以从调整抛射角度下手,实际上后者更加方便一些,只要控制抛石索脱离挂钩的时间就行了,现代西方好事者用在挂钩上添加木环的方法来提前抛出时间,他们可以控制到每加一个木环炮弹落点靠近5米的精度。

另一个办法就是改变抛石索的长度,这一点也很好理解,缩短抛石索的长度可以使抛石索围绕挂钩旋转的角速度加快,从而提前抛出炮弹。

具体古代工匠是如何瞄准目标的,估计他们都会从自己的实践经验出发,提出自己的办法。

  襄阳炮是古代巨型而又简单的攻城器械,直到火炮出现100多年里,巨型投石车因为它材料的广泛性,巨大的打击能力,对气候的容忍程度依然统治着战场。

而古代工匠的智慧,是这一庞然大物能够发挥作用的关键。

当年徐克的东方不败虽然徒手接洋枪洋炮然后高喊“你有科学,我有神功!

”,可说到底,郭大侠夫妇,还是被这如今看起来如此落后的,前现代机械装置给害死的……原文载于今日看点 http://www.todayfocus.cn/plus/view.php?aid=781

 6 ) 一集爆,差点错过Netflix的这部尺度大作

在推荐这部剧前,我先给各位打个预防针。

不要太在意历史细节,把它当做一部架空史来看。

不抠细节它是一部活脱脱的神剧。

论尺度不输《斯巴达克斯》,论投入不输《权力的游戏》。

《马可波罗》Marco Polo

故事围绕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展开,讲述他在父亲和叔叔的陪伴下,踏上前往神秘东方的旅程。

这个年轻人本是为了跟随商队寻找财富,然而命运却让他成为了蒙古大汗忽必烈的朝臣。

作为一个人质,他被迫留在了蒙古,不仅要学会生存,还要适应全新的文化和环境。

这里的每一天都是挑战,宫廷的权力游戏如同刀锋般锋利,随时可能将他卷入深渊。

剧集的开篇即以浓厚的历史氛围和视觉冲击感吸引观众,配乐融合了蒙古传统音乐元素,营造出一幅幅壮丽的历史画卷。

在第一季中,马可·波罗逐渐融入了蒙古的宫廷生活,与各种人物建立起复杂的关系。

这其中,忽必烈的女儿忽秃伦公主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二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为剧情增添了不少戏剧性。

然而,这部剧并不仅仅是马可·波罗的单线叙事,而是通过多条故事线的交织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动荡与复杂。

每个角色都可能成为主角,这让观众在欣赏各个角色发展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故事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虽然有些角色的设定似乎被过度渲染,但这也让整部剧更加吸引眼球。

不得不提的是它的武打设计,没有过分使用轻功,而且招招凌厉,每一次亮掌、每一次格挡,都力道十足,让观者都为之紧张。

当然,这部剧在视觉效果和制作上也是下了重本,第一季的投资高达九千万美元,服道化、场景设计都精美得让人赞叹。

剧组在马来西亚、威尼斯和哈萨克斯坦等地进行实地拍摄,带入了草原、沙漠和雪山的壮丽景观,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

然而,《马可波罗》在剧情设置上也有其不足之处。

对于熟悉中国历史的观众来说,剧中的一些历史细节和角色设定可能显得过于“自由发挥”,甚至引发一些争议。

例如,剧中关于南宋的描绘常常显得悲惨无力,而忽必烈的形象则更像是一位带有几分浪漫色彩的英雄。

这种历史的扭曲虽然为剧情增添了戏剧性,却也让部分观众感到失望。

不论如何,《马可波罗》凭借其鲜明的角色、复杂的情感线索和富有冲击力的场面,成功吸引了大量观众。

即使在豆瓣上的评分不高,但其在国际上的受欢迎程度依旧不容小觑,IMDb的高评分便是证明。

每一集都充满了令人瞩目的动作场面和情感张力,让你在观看时总能感受到心跳的加速。

总的来说,《马可波罗》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史诗巨制。

公众号【天天美剧吧】,40w美剧迷已集结,带你get追剧新技能

 7 ) 专访陈冲:一个女人的传奇

原文:http://www.todayfocus.cn/ent/857.html在netflix新映的火剧《马可波罗》里我们看到一个熟悉的面孔——陈冲,她在里面扮演皇后。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她1986年在《末代皇帝》里饰演的角色:婉容。

同样由老外导演,同样富有华丽神秘感的视角。

有趣的是,今年10月,3D版《末代皇帝》在旧金山首映,一个25岁,一个53岁,今古对照,如同岸的两端,28年疏忽而过,但她仍然大气、美丽。

如果在几天内看完她这30多年的影视作品,你会觉得一个女人的变化是如此惊异。

纯情少女、矜持少妇、豪放欲女、华贵妇人、传统母亲,她都演过,人性的各种方面都释放过。

所以看到坐在你面前的她是一个温和传统的女人你不要惊讶,她说:“每个女人心里其实都有一个坏女人,每个女人心里都有堕落的愿望。

有意思的是,正视这些东西,会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好女人。

”这样直面人生,充分感受生命的不同纬度,使得她对自己、对角色有更圆融的感悟。

回看同时代的女星,邬君梅、林青霞、胡因梦,都是这般。

享受过烟花胜放的光华,安的住落下余烬的温暖。

K:Kia C:陈冲《末代皇帝》重映就是炒冷饭陈冲在《马可波罗》里饰演忽必烈的妻子,察必皇后一角。

历史上的察必皇后是一个聪慧坚韧,又有时尚头脑的女人。

美剧少不了权力、性、阴谋的元素,即使同样是宫闱秘史,国内和国外的演绎角度也是不一样的。

西方视角里对欲望的描述更直接和突出,如果是描述中国宫廷女子,那一定是表面上正经温婉,内心里火热放荡,有种压抑的变态。

对此陈冲早就习惯了。

《末代皇帝》里的婉容是这样的,八十年代的陈冲也是这样。

由于之前拍《大班》有裸露镜头被国人大骂,在拍《末代皇帝》时,陈冲还强烈要求让导演贝托鲁奇把她的裸露镜头删去,然而在导演眼中,这简直不可理喻。

但这次拍《马可波罗》,她就没有那么多禁忌了。

K:我看《马可波罗》的预告片里你有裸露,还有拿剑抵着朱珠脖子的镜头,剧情能不能透露下?

这次演察必皇后和演婉容有什么不同?

有什么好玩的?

C:这个保密不能说啊,不过你查查资料应该也能想象出来。

这个角色很性感。

婉容是一个年轻皇后,美丽但很寂寞。

但察必是一个中年皇后,有丈夫和儿子,自己也在权力中心。

由于是元初,还保留着游牧民族的豪放。

所以流露情欲也很自然。

此外拍摄很宏伟,很好玩。

我之前很少出演周期超过3周以上的电影或电视剧。

但这个剧本真得很好,我难以拒绝。

拍骑马戏时我没用替身,在骑马时,手的韧带撕裂了,现在已经没什么大问题。

还交了很多朋友。

拍戏的时候我经常和皇上(本尼迪特·王)去马来西亚的中餐馆里吃蒙古炒牛肉。

K:《末代皇帝》应该是你在美国拍的电影里最有意义的一部吧。

C:对,是个里程碑式的电影。

导演非常棒,整个摄制组,每一个部门都特别精致,都是欧洲属于最好的。

当时拍得也比较长,有半年,真的就是让你看到拍电影的那种过瘾。

当时拍摄的时候,整个紫禁城是不对外开放的。

我常常随意在这座占地178亩的宫殿里散步,就好像我就是这座城的主人一样。

仿佛自己就是皇后。

K:《末代皇帝》重映你什么感觉?

C:就像炒冷饭,但是很好吃。

头天吃剩了的又糯又有嚼劲的米饭,今天就可以做最棒的炒饭。

我很兴奋,很激动,我还把两个女儿带去了。

这对年轻一代来讲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吧。

我以前是不愿意看自己的电影的,尤其是首映,我觉得自己演得很差。

但这次不一样,《末代皇帝》是28年前演的,荧幕上那个年轻姑娘不会让我失望,因为她曾经这么努力。

非要有什么遗憾的话就是那时很忙,没法像一般的母亲一样系着围裙照料孩子。

用经历去了解自己多少女人想方设法拥有性感和妩媚,而陈冲根本无须为此费力—风情就在她的骨子里。

当她随意地拨弄秀发,低眉垂眼,女人味就流露出来。

陈冲生得妩媚婉约,却性格大气。

她遇见事情从来不躲,比如巩俐炮轰金马奖,陈冲第一个站出来回应。

“我就是这种性格,直来直往,豁达通透。

比如我不太会微笑。

我喜欢大笑。

”K:你比我想象的娇小多了,我以为你是那种高大丰满的女人。

C:哈哈,我只有162cm。

你多大?

(1987年生的。

)你们这代人看过我的电影应该是《太阳照常升起》,《色戒》,《爱出色》这些吧,这里面我扮演的角色似乎都有点强势的原因吧。

很多人见我之后都会说类似于你这样的话,我觉得这是电影给大家的误导。

K:那现实里呢?

是不是一个强势的女人?

C:我觉得不是,但我很理性。

(一般人可能觉得好演员是非常感性的,这样才能迅速的融入到角色里。

)理性的人会区别开表演和生活,表演时感性,生活里理性。

毕竟我们的时间绝对部分是用来生活的,而不是表演的。

K:很多人以为你是很西方的。

C:我骨子里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人,比如对待事业和爱情的态度,可是在美国呆了30年了,多少有一点影响吧。

我身上还保留着很多中国人的特征,比如我从不敢跟我父母说我爱你。

但我对我女儿每天都说。

因为她们生活在美国,需要这些。

我小时候属于听父母话的那种小孩。

骨子里虽然反叛,却因太爱自己的父母而不愿意违背他们。

他们热爱知识、认真工作、互相尊敬,耳濡目染中哥哥和我也成了这样的人。

到美国后,实验性地推翻了一切原来的价值观,party一场,玩得头破血流后又回到最基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K:所以是转了一个弯后又回来了。

C:我觉得人生非常奇怪,有时候你一定要走弯路,不然再简单的道理你可能都没法彻底明白。

一个是信仰的幻灭,一个是初恋的死亡,这两个东西使一个人的整个青春迅速老去,但它们也促成了一个人的成熟。

正是因为这些弯路也好,挫折也罢,才让到现在的我,太了解自己了。

我能够懂得生活所给予我的优待,我能够体会到一份感激,而年轻的时候没有。

我能演什么样的戏,适合穿什么样的衣服,摆什么样的POSE最好看,如何才能平衡工作与生活,如何跟爱人去相处。

K:在生活中,你跟丈夫的相处是怎么样的? C:我们在一起十几年了,感情特别深切,我对他非常依赖。

我不能对他有任何其它期待了,他就是最好的。

生活不是戏中的东西。

其实我们不是特别注重节假日、生日,不注重形式,我们注重每一天、每一刻。

K:在与孩子的相处中,你用的是比较民主的教育方式? C:我有一定的要求,但没有逼她们要怎么样。

我对有希望她们能做的事情,但不会逼她们去做,还是要跟征求她们的意见。

比如我希望她们能多说中文啊,多接触下大自然。

K:在你越来越国际的时候,很多人却觉得你越来越上海了,更加有上海女人的韵味,你自己的感觉呢? C:刚出国留学那阵,很想被同化,很想融入新的环境,因为不然太孤独。

同时又下意识地抵触变化,有很长一段时间非常不适应。

在美国时间长了,我反而懂得国际化是多元的,要敢于坚持自己的特点,所以就越来越上海了。

我现在对上海特别感兴趣,有种怀旧情绪。

距离让人产生某种不同以往的审美情趣,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在某个城市,然后再回去对那个城市有种新的审美,我挺想在那拍电影。

K:你现在大概多久回一次国?

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多吗?

C:我大约每隔2个月会回一次上海,即使不是因为工作,自己也会回来,和父母相处一段时间。

在异国他乡,做子女的最大的遗憾就是父母老了,却不能常常和他们相伴。

我的青春时代有点叛逆,但到了中年,心情恢复平静,觉得亲切,血缘是支撑我们每个人最不可少的。

当年我离开中国时,我只带了很少的行李,我跟爸爸说我只想带些生活必需品。

除了一些替换的衣服,还带了自己喜欢的几本书。

仿佛要告别过去似的,现在才知道,这一切,都无法割裂。

我在美国的生活也上有老,下有小,不仅要照顾父母,还要照顾两个女儿,有时真可以说是忙得焦头烂额。

中年是人在事业上最成熟的时期,但为了一家老小,你只能多牺牲一下事业,以便有更多时间来照顾家里人。

我一般一年只接一部戏,绝对不会超过四个月的工作量。

我基本上现在一年的重心还是放在孩子的身上。

K:那会不会考虑彻底回家和女儿在一起呢?

C:那不行。

我觉得一个全职的母亲会退化,头脑会得不到新的刺激,我觉得有一天孩子们大了、不想再见我的时候,我会回来的,我还有很多戏要导,我还要很多事要说。

跟李安导演一起合作,跟姜文导演一起合作,这种积累是非常宝贵的。

我觉得现在其实是有很多积累的阶段。

scan0056.jpg1981年,陈冲刚到美国,在纽约与朋友。

用妥协的姿态去演戏作为一个时代的电影记忆,陈冲,是卓而不群、不可翻版的孤本。

从在国内得到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到在美国餐馆里打工;从演没有台词的小配角到奥斯卡的奖台,这些年的甜酸苦辣能装好几箱。

而后她重新回归华语影坛,“红玫瑰”和《意》两次成就金马影后,姜文和李安等大导演御用钦定,更是奠定她华人殿堂级女星地位。

而作为导演她也成就不凡,华语片《天浴》赢尽口碑,英文片《纽约的秋天》赚够票房。

K:《小花》当时很轰动,你是当时最红的少女偶像。

当时是什么促使你去美国?

C:除了一些私人原因,最重要的是我天生向往未知、向往远方。

可能很多女孩子对未知的地方有本能的抗拒,而为却是本能的向往。

今天我依然是很向往远方的,比方说我很想去非洲拍一部电影,导第一部电影就跑到了藏区渺无人烟的地方。

到今天回头看,还是因为当时年纪小,多多少少有些冲动吧。

K:到了美国之后你接片的质量是良莠不齐,而且在国内引起不少争议。

C:我去美国不是为了当演员的。

我对好莱坞没概念。

可是当时的生活逼着我再次回到演员的路上,纯粹的是维生手段。

有戏演总比没戏可演好吧,就算你在中国是影后也没有选择得余地。

不过我没有后悔过,对我来说,那段时间就是这么过来的,每一段经历都不会白费。

比如说得到《末代皇帝》“婉容”这个角色,这个片子的副导演就是我当年试镜过的一部片子的副导演。

而且那时候的确年轻,对电影的理解不足,很多时候你看好的片子成品未必好,觉得不看好没好好演得反而惊人。

K:演了这些年的戏,你最喜欢的角色是什么?

C:17岁的时候演《小花》,那个时候对小花没有太多的感受。

现在想想,小花可以说是我们那代人的青春缅怀。

《末代皇帝》里的婉容我也很喜欢,这是给我最大的荣耀的一个角色,奥斯卡,还有去各个国家都是皇室来接待我们剧组。

《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的红玫瑰让有机会重新回到华语影坛,而《意》这个角色非常丰满,是我这几年遇见的最好的角色。

K:当年盛传你以两票之差落选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这是真的吗?

C:我不知道,不知道这个消息怎么传出来的,而且还精确到2票之差。

不过这个角色当时的评论非常好,而且我不明白的是《末代皇帝》那么多项提名,为什么没有一项表演提名?

如果演员演的不好,这怎么能成为一部美誉度如此高的的电影。

其实好莱坞对亚洲人来说,能够发挥的角色还是太少。

就像华语电影界女明星到了我这个年龄,好角色其实已经很少了一样。

K:这是所有女演员共同的尴尬,其实不论华语界还是好莱坞。

C:对,所以我就转行写作,做导演,但导演要求的时间、精力太多,现在我孩子还太小,所以有这样的电影可以演我觉得挺开心,因为演毕竟轻松。

做导演之前我也观察现场,但不知道自己在看什么,做过以后对现场有一种控制,对每个细节似乎有更好的把握。

K:《天浴》是你的第一部导演作品,为什么选择“文革”这么敏感的题材?

C:在接触那个故事之前我还没想当导演。

读完我就想去导演,所以是题材选择了我,而且往往是题材选择我们,主题不是由你自己决定的,主题是由你的生活经历为你决定的,自己是身不由己。

K:还有导演电影的计划吗?

C:我现在演戏,可能是因为被剧本打动,可能是因为片酬还不错,就连我想回国看下妈妈了都是接戏的理由。

我不想把电影时时刻刻当高尚到不食人间烟火的东西,那样活得累,演得也累。

可能是一种妥协。

其实对生活的妥协也没有什么错,我经常对生活妥协,随着生活呈现给我的一切,就跟流水一样的生活,没有任何刻意打算。

到了我这个年纪要领会生活给予我们的每个信号。

K:这段话听起来有些沧桑。

C:亲爱的,我都53岁了,沧桑一点怕什么。

我在还一点皱纹都没有的时候就已经沧桑了。

哈哈。

360截图20141211115538381.jpg陈冲和《马可波罗》主创在帝国大厦把掌声给下一个传奇陈冲就是这样杀出一条血路的,她演戏,与贝托鲁齐、奥利弗·斯通、李安合作,跟尊龙、梁朝伟、姜文对飙;她拍戏,拍艺术片横扫金马奖捧出最年轻的金马影后李小璐,拍5000万美金的爱情商业片席卷票房,还能对诺薇娜·瑞德和李察·基尔吆五喝六,而这两年作为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审和金马奖的主席,让她赚足话题。

如果把这些经历贯穿起来看,华语圈除了她还有谁能对章子怡们点评一二?

K:现在的女演员章子怡,汤唯,姚晨等等,对比你们那一代,感觉她们有什么不同?

C:不同?

哦,那就是瘦。

觉得她们都非常瘦啊。

跟我们那时候的演员比起来,她们整整瘦了三圈。

(哈哈,这个回答太出人意料了。

)我是认真的了,我搞不清楚为什么国内的女孩子为什么都这么瘦了(周围大家笑做一团)K:呃,除了瘦呢?

C:还有就是觉得她们特别辛苦,整天飞来飞去,参加各种活动,演出什么的。

我们那时候电影就是一种宣传手段,我们也没有明星的感觉。

你看我演《小花》完全是任务式的,所以后来到了好莱坞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去适应,才能找到演员的感觉。

相反呢,她们如果真的去国外发展,会非常快适应那种环境和节奏。

或许她们将来都会超过陈冲也不一定。

我支持她们的每一个人,不吝给任何人掌声。

具体到个人呢,我觉得章子怡非常聪明,而汤唯特别好学,姚晨的个性很讨喜,刘亦菲真的是那种纯纯的感觉,范冰冰特别特别努力。

K:除了合作一些大导演外,你似乎拍了不少新导演的作品。

C:嗯,还是看档期和剧本角色吧。

有一些新导演的能力非常不错,我愿意尝试一下。

到现在我拍电影看的绝对不是导演的名气和片酬了。

K:娱乐圈内也有不少女明星的演艺事业大起大落,作为过来人你怎么看?

C:我觉得,将来对她们来说都是好事。

年轻人受一点挫折,就成长了、成熟了,要是一生都没经历过挫折,或者犯过错误,那就永远没有准备好。

我走的弯路比她们远得多,要是我能够重新活一次,会希望说走一点弯路,但别走那么远。

所有的这一切,其实真的只是一个准备,就好像进学校一样,我进了一所更难的学校,花费了我更长的时间。

K:你对政治有热情吗?

C:没有政治热情,但有爱国之情。

我跟大多数中国女人一样,不喜欢讨论政治,也不认识政治家。

不过之前的某任总统很喜欢邀请我和我丈夫去白宫做客。

很搞笑的是有一次他托保镖过来说,Joan,总统请您去图书馆聊一聊。

我想都没想就说,请你转告总统,我们中国女人不会抛下老公单独赴约的。

哈哈哈,笑死了。

K:您有一生不变的相信的原则吗?

C:原则?

小学一年级学的东西够用一辈子!

用不着改变。

比如什么不要撒谎啊,不要做有害于别人的事,互相爱护,饭前要洗手,上完厕所要洗手,(笑)……原则这东西,十岁之前你全懂了,长大之后想着要否定它。

但是其实老了你发现,还是挺管用的,你教给你孩子的,还是这些东西。

 8 ) 现实总是输于想象,想象未必高于现实

Netflix的新剧《马可·波罗》甫一亮相,我就去看了。

抛开“史上第二贵美剧”的噱头不谈,其中国历史题材足够让身为中国人的我兴致盎然。

片子从马可随父亲叔叔一路东行开始,不期遇到蒙古士兵,被带到了大都皇宫。

父亲叔叔仓惶解释自己为何来到蒙古境内,但未取得可汗忽必烈的信任。

倒是马可的能说会道吸引了忽必烈的注意,让忽必烈做出留下马可成为臣子的决定,并让马可一步步成为连太子真金都嫉羡不已的宫廷红人。

前四集中马可单独觐见忽必烈的戏太像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野心勃勃但又充满哲学思辨的君主,来到陌生环境好奇地观察一切物事的外国游者,一个仔细地听,一个认真地讲,用言语勾勒生活,用质疑交流可能。

这样的一个带着一丝脉脉温情的忽必烈汗,对大多数爱好历史的中国人来说应该是陌生的吧。

本来这样一个以蒙古视角讲述的南宋覆灭故事就容易让人产生不适感,更何况南宋在本片中是那个顽固的反面角色,是那个阻碍忽必烈实现祖父毕生梦想的绊脚石。

片中诸多历史谬误,更是贻笑大方:南宋宫廷居然不在杭州而在襄阳;理宗薨逝时继位的居然不是他侄子度宗而直接是度宗的儿子;贾似道固然大权在握被度宗称为“师臣”,但居然敢用火药轰死当朝皇太后。

更不要提贾似道为了维护南宋政权化身战争狂人、送身为宫妃的妹妹去蒙古刺杀蒙古皇后等奇葩设定了。

所以若是希望通过看这部剧温习元朝史那就不必了,夸张的想象让这部剧成为美国人对东方的幻想剧,像是在讲一个带有中国元素的中世纪罗曼史。

不过,用马可·波罗这个真实性存疑的人物当做这部剧的主角,本身就是默认了想象成分的合理性吧。

毕竟,《马可·波罗游记》这部旷世奇书早就被历史学家发现充满了夸张和时间错乱。

剧中没有出现南宋国都杭州,实在是令我感到万分失望的事(剧中提到苏州的次数都比杭州多!

)。

在美剧中会如何呈现那座“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让我无比好奇。

因为缺少考古资料,法国历史学家谢和耐(Jacques Gernet)在《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La vie quotidienne en Chine à la veiile de l'invasion mongole, 1250-1276)中援引了不少《马可·波罗游记》中对行在(杭州)的描述来论证杭州在13世纪惊人的繁华。

但若仔细思考,就会发现其中的些许不合常理之处:马可·波罗被认为是于1276年至1292年间来到中国,那时的中国已经是蒙古治下(杭州于1276年和平沦陷),他笔下的杭州自然也是蒙元初期的杭州。

谢和耐显然认为蒙元初期的杭州和南宋时期的杭州变化不大,所以引用了该文献。

但这难道不应该让人诧异么?

不谈杭州失去国都身份后带来的巨大经济冲击,杭州一如往昔地保持繁荣这一事实让谢和耐在其导言中所写的“在蒙古人入侵的前夜,中华文明在许多方面都处于它的辉煌顶峰,而由于此次入侵,它却在其历史中经受着彻底的破坏”这一论断显得有些自相矛盾。

实际上,我们一直以来对蒙古和元朝的想象,就如此般。

“中华文明破坏者”、“至始至终未能融入中华文明的短命王朝”是我们对蒙古人和元朝的固有印象。

但现实果真如此么?

日本历史学家杉山正明在《忽必烈的挑战:蒙古帝国与世界历史的大转向》中,力求打破这样的思维定式。

就拿前文提到的杭州来说,在除去政治因素后仍能以百万人口和繁荣经济傲视全球,这一事实本身就值得我们重新思考蒙古时代究竟是怎样的。

剧中的蒙古宫廷看似十分“国际化”。

穆斯林官僚、蒙古将军、大马士革工程师在其间各司其职,而这其实的确是忽必烈政权的真实写照。

忽必烈求贤若渴且对人才的使用不拘一格。

他注重能干实事的实务型官僚,尤其是负责经济事物的人才。

汉族文人对蒙古政权不满的很大原因是在元朝几乎没有组织过科举考试,但如果从蒙古政权的治国方针来看,这么做的确有理:只懂得儒家经典、不谙实务的儒生在蒙古政权没法发挥作用,自然也没有提拔的价值。

剧中重要的配角之一阿合马(Ahmad)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

他是个伊朗系的穆斯林人。

由强大的穆斯林商人团作为支撑,他和汉人张惠等人在忽必烈政权中操持经济事务。

剧中出现的征税官桑加(Sanga)亦是有其真实考据:在忽必烈政权下,征税几乎完全委任给穆斯林人,且多数以”承包“的形式来进行。

杉山正明指出,忽必烈政权的最大特点就是重商主义与自由经济。

忽必烈及其策士从一开始就决心实践经济立国,考虑创造世界性规模的流通、通商。

吞并南宋,亦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当时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地区,将为蒙古帝国构建一个世界性规模的贸易帝国贡献不可替代的力量(p.204)。

阿合马创造了专管经济、财务的特别中央机关“制国用使司”,即之后的“尚书省”,这与一向“以农为本,以商为末”的中华王朝形成了鲜明对比(p.206-207)。

坐拥当时世界上最大经济力和生产力的中国,忽必烈政权采取自由经济政策,奖励超越区域与“文明圈”框架的大型通商。

无论出身、种族,只要支付三十分之一的商税与关税,皆可在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境内自由通行经商(p.238)。

西亚、中东、甚至西欧都纷纷进入以大元汗国为中心的欧亚通商圈,政治上的壁垒在日益频繁的贸易交流中消失(p.243-244)。

对于中华文化来说,蒙古政权带来的不是毁灭而是机会。

贸易和文化交流不仅极大增强了中国本土的经济实力,更造就了璀璨夺目的物质文化,闪烁着伊斯兰审美情趣和“回回青”特有色泽的青花瓷即是东西文化交流的精华之一。

“中国的皇帝?

蒙古的皇帝?

吾将会成为世界的主宰!

”剧中的忽必烈如是说道。

这或许并非只是豪气万千的夸张之语,而是历史中的忽必烈真正付诸实践的事。

重商主义、自由经济、遍及欧亚大陆的通商网络……就某种程度而言,蒙古时代或许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全球化”。

这样的论断,或许也是超乎我们许多人的想象的吧。

“现实总是输于想象的,陛下。

”马可·波罗说。

但想象,也未必高于现实。

参考文献【法】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插图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日】杉山正明.忽必烈的挑战:蒙古帝国与世界历史的大转向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9 ) 这是一部在历史背景下虚构出来的冒险传奇

往大了说,无论是美国小报儿还是中国,大抵都有一种逆反心理。

美国小报基本上不知道这剧在历史上下的功夫和实地置景的重要性,本质上对亚洲历史也没任何了解,浮皮潦草的看一下评一下没什么责任,为反对而反对。

(IMDB的评分其实还是很高的。

)  中国也是逆反心理作祟,往往亦为反对而反对,罔顾马可波罗之命题本身的虚构性,却偏偏要从正史的角度来批判,这是一部在历史背景下虚构出来的冒险传奇,本来都是拿来跟冰与火之歌比了,摆明了就是一个娱乐产品。

其实谁也不是历史学家,偏都要装得一本正经眼里揉不得沙子,好像真从朝鲜大学历史系来中国,没见过好莱坞式娱乐和中华穿越剧一样。

  美国媒体看不懂东方,中国人也听不懂英语,然后关公战秦琼的齐战一部电视剧,挺好笑的。

借着什么东西抖机灵其实点到为止即可,洋大大们辛辛苦苦花心思拍个跟中国略有关联的片子,作那么功课可以了,话说这也是部NETFLIX的收费剧,你们骂街之前给钱了么?

 10 ) 葫芦僧判葫芦案,糊涂制片糊涂看——吐槽《马可·波罗》

葫芦僧判葫芦案,糊涂制片糊涂看——吐槽《马可·波罗》1. 听说投资很大,又是《纸牌屋》的出品方,志在比肩《权力的游戏》,搞一出轰轰烈烈的「杀与操」之歌,观众们的好奇心被吊得很高。

我嘛一心想借此东风,打着学英语的名号学历史,过过眼瘾。

2. 千呼万唤始出来,看了两集,大失所望。

3. 身为罗马帝国的继承人,美国人自然是有胆气、有气魄拍马可·波罗和雄才大略的忽必烈搞基的故事,但也要看谁拍。

有乔治·马丁的原著撑着里子,有HBO的精良制作当面子,《权力的游戏》想不火也很难。

同样的标准去比较《马可波罗》,里子、面子尽失。

唉,准备看的时候,我怎么就没想到这点呢?

4. 第一集,马可·波罗开口讲述他在沙漠的故事,坐在皇座上一脸倦容的忽必烈脸突然亮了。

皇帝让马可·波罗接着往下讲。

这一幕,容易让人联想到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

5. 此乃生死存亡之刻,人头落地与否,就在于马可·波罗的故事是否能够吸引统治大半个世界的忽必烈的好奇心。

这极其重要的一幕,本来需要大力渲染,竟然被导演给敷衍过去了——忽必烈不愧姓忽,真的太好忽悠了。

6. 《看不见的城市》里,大段大段奇魅的想象,随便抄几段,配上几场画面,也比剧中的胡诌什么「沙漠的夜晚如泣如诉」可信。

我知道,人人爱听故事,统治疆域空前绝后的众汗之汗忽必烈更是听故事大王,他就凭马可·波罗那忽闪忽闪的大眼睛能骗得了吗?

7. 贾似道是「蟋蟀宰相」不假,电影里无所不用其极的小人行径似乎也符合「奸相」的设定,但是那蟋蟀长得真像螳螂啊。

尽管我读书少,但我见过蟋蟀。

8. 我知道,我知道,人人都爱东方文化,北美的汉学/历史非常牛逼,但阿不里哥之叛,竟然是由马可·波罗微言几句给揭露的,这兄弟情也忒经不起考验了,导演们也忒不把北美高大上的汉学家、历史学家放在眼里了。

蒙古人是幼子继承制,身为拖雷幼子,阿不里哥天然具有继承合法性,他也是经由蒙古贵族推举上台,光明正大、刀光血影地来争汗位的。

9. 如果我是此剧制片,我一定会过问过问这几千万美金究竟花什么地方去了?

阿不里哥和忽必烈四年之战,竟然简化成哥儿俩一夕坐谈,然后第二天当着千军万马的面,两个人在两军阵前当阵厮杀。

四年之战啊,贾似道还想趁着这个机会休战呢,你特么三五下就完了,那贾贵妃还没脱光衣服呢?

10. 阿不里哥和忽必烈那一战,千军万马也明显是CG制作,蓝天绿草地,真假,那戴着面具的军人——是找不到这么多东方面孔的演员是不?

总而言之,这场戏真的太省钱了。

怀疑钱都被导演组给私吞了。

11. 忽必烈兄弟的打斗,既不中国,也不蒙古,想一出是一出。

倒是很容易让西方观众联想到《圣经》中的该隐,兄弟相杀的原罪有没有?

莎剧般深刻有没有?

悲天悯人有没有?

我真的只有呵呵了。

12. 导演绝壁是影迷,货真价实的。

因为好多场戏,都能看得出来是在向电影大导致(chao)敬(xi)!

13. 一场戏,马可·波罗跟盲武士学武,抄的是《黑客帝国》尼奥向墨菲斯学武的那场,连镜头、布景、走位、动作、慢镜都学得很认真耶!

14. 另一场戏,马可·波罗与公主朱珠纵马追逐,不用说,当然是向华人骄傲、西人最熟悉的《卧虎藏龙》取经啦。

抄得这么明显,连台词都不换,瞎子都能看出来了。

15. 哦哦哦,我知道制作方的钱花到哪里去了:一定是演员片酬,让演员脱衣服的片酬。

东方人嘛,都是荒淫无道酒池肉林,就像上海酒吧里的小姑娘见着歪果仁就死乞白赖贴上去。

当然反过来,我们看美国人的性解放何尝不是如此呢?

16. 忽必烈可汗有个后宫,叫什么「昆布利特」女孩,成天一丝不挂,个个床上功夫了得,专供他忠心臣子们享受。

这个设定真的太毛片了,好莱坞的那种毛片,拍法也很porn得很。

不过,这个后宫在历史上确实是有原型,不在中国不在蒙古,在波斯。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山中老人」哈桑一手靠淫乱后宫+毒品,一手豢养了一批身手非凡的刺客,因而威震中亚,我觉得山中老人的后宫想必是这样的——不过在美国红脖子眼中,伊朗跟蒙古肯定差不离啦!

17. 这片儿的钱肯定花在宣传上了,上映前吹了多大的牛逼啊!

我本来抱着虔诚、学习的心情,梳洗完毕才来看的。

才看两集,我这个不学无术的人都一眼看到底了……也好,牛逼吹破了,果断弃剧。

18. 卡尔维诺在世的时候不知道,反正现在好多人扯大旗怒吼马可·波罗太会吹牛逼,把别人的事安自己身上了,就是一大忽悠!

事到如今,这事儿都没完,学界还争议着呢。

19. 心疼陈冲。

心疼朱珠。

《马可波罗第一季》短评

成年人不要玩花园宝宝

9分钟前
  • 四木九(已故)
  • 很差

谁说这是历史剧了?不就看着乐呵乐呵的吗,整的这么严肃干嘛。。。再说了一点儿也不色情暴力啊

10分钟前
  • 克隆绵羊
  • 推荐

陈冲很有神秘感,忽必烈很有大汗味,各种蒙古人很有感觉。编剧作死。谁南宋玩SM啊?!床戏太多了!第一集都三五场!以后听说还是这个节奏!这是要死啊!布景选角都不错。除了屎一样的剧情。

13分钟前
  • 很差

看评论不知道还要不要继续撸 梅林神似陈法拉啊

14分钟前
  • 赵大宝
  • 还行

西方人对中国历史的理解总是有偏颇,这一部对南宋的地位定义大有问题,更不用说历史地理上的诸多错误了。个常年在好莱坞跑龙套的华人演员终于翻身做核心,忽必烈、百眼等几个演员的表演的确很给力。

17分钟前
  • cavalry
  • 还行

三星半。布景服饰风光自然是极好的,但全靠屏幕美感吸引眼球是不够的,剧情慢且predictable,无论史诗感/宫斗感都没拍好,还有妹子们太丑了。但我想说的其实是,当武艺高强的元兵大破襄阳城的时候,这是将郭靖黄蓉置于何地?

18分钟前
  • . Hypnos .
  • 推荐

不想看了

20分钟前
  • 디리디리의난민
  • 推荐

分数喷这么低,金主不拍第二季了,看你们那什么喷!我就觉得不错,黄牛,西瓜,园林,很好!

24分钟前
  • 厦门雷少
  • 力荐

丑国拍摄的超过自己历史的历史题材都没法看

28分钟前
  • 电影院的流浪狗
  • 很差

「迎合观众」乃电视剧生存之奥义,「黄祸」乃不去之噩梦,这种事大家也懂。但稍微有点业界良心也是不会死的。拍得这么猎奇,真是太自醉了。马可波罗天堂有知会去找你们的!但是跟国产古装片一比,我还是觉得很及格了呢。所以说一洞还有一洞洞。当「脑洞片」来看还行。男主多脱点更好。

31分钟前
  • 小斑
  • 还行

语言障碍其实不是最致命的因素,切尔诺贝利一样是一群美国人说俄式英语但不影响观感,最致命的还是本身剧情太俗了,给摄影和服化道加一星。碰瓷冰火但翻车的代表剧

34分钟前
  • 可樂咖啡君
  • 还行

床戏明明和权利的游戏没的比嘛哈哈。这杀与cao简直就是米国人的拍法。我发现我实在太看肉搏战了,炫酷得不得了。每次看到朱珠我就跳戏,就想起她和那某某俱乐部老板的绯闻。第二季还是期待下呗。

37分钟前
  • C'est la vie
  • 还行

这部剧在中国争议很大,大家都忙着挑刺,都觉得篡改了蒙元史。认真你们就输了,人家只是利用本来就有争议性的马可波罗这角色来演绎另一出美国人喜闻乐见的宫廷情色历史剧。(这部剧每集片尾曲都是Altan Urag,也是我很喜欢的蒙古乐队)

39分钟前
  • 69.DDC
  • 推荐

如果说日本影视对中国文化的误解是“我想了解你,但了解得还不够准确”的话,那么美国影视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则是“我根本就不想了解你,我只想拍我大好莱坞肥皂剧,然后套上你的壳“。这片既不中国也不蒙古更不欧洲甚至并不美国,它仅仅是好莱坞。每集主题:男2男3互掐,男1泡妞。豆瓣6分,IMDb则8.4分

42分钟前
  • [己注销]
  • 还行

IMDB的评分比较客观

46分钟前
  • 提篮桥夜未眠
  • 推荐

不论是按历史剧打分,还是按娱乐剧打分,都是低分。

47分钟前
  • 小椅子
  • 很差

到底是什么鬼。

48分钟前
  • 么什叫定决能不
  • 还行

最喜欢那句,来吸我的长龙。

49分钟前
  • 动作院线
  • 推荐

虽然是依据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经历改编而成,投资巨大,但是缺乏历史学家指导的历史大剧显然成为了被人吐槽的烂筛子,其中各种缺乏必要历史常识的改编也很容易引起中国观众的反感。但在目前无法到中国拍摄,彼此缺乏必要的尊重的情况下,美剧依然只能用朦胧的手段让西方人意淫了。

54分钟前
  • Thomas
  • 还行

一集弃,对白人无感

55分钟前
  • 馄饨杀手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