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不知道,这部《健听女孩》原来翻拍自2014年法国卖座片《贝利叶一家》,但并没有太多美国观众看过法国原版,这估计是影片能吸引众多关注的其中一个原因。
事实上,奥斯卡一向对翻拍片来者不拒,今年入围最佳影片的10部作品里足足有四部是翻拍,除《健听女孩》外,还有《西区故事》《沙丘》和《玉面情魔》,而2006年翻拍港产经典《无间道》的《无间道风云》更一举拿下最佳影片大奖,成为一段令人津津乐道的佳话。
好莱坞最厉害的不是生搬硬套地将外国原版的内容移植到美版里,而是对原著剧本进行彻底的本土化改造,融入美国时下的热点话题。
这种目的明确的改编不仅讨好美国观众的口味,还往往成为转口文化输出,甚至产生出不逊色于原版的广泛影响力,这相信是《健听女孩》成为本届奥斯卡黑马的有力砝码。
▲欢乐的一家人其实像这种温情的独立电影早在 20 年前千禧年初期已开始备受奥斯卡青睐,《杯酒人生》《阳光小美女》等等无不令人印象深刻。
这部黑马之作出自圣丹斯电影节这个专门培育独立电影的大本营,去年在圣丹斯上横扫四项大奖。
故事聚焦一个聋哑家庭中听觉正常的高中女孩鲁比,她每天帮助父母和哥哥操持渔业生意,在加入高中合唱团后,鲁比对歌唱的热爱打动了合唱团长,团长决定让鲁比在梦想和家族之间做一个选择……这种梦想与现实的俗套题材我们以前看过不少了,但这个故事碰上了听障残疾群体的亮点,大大超越了老生常谈的励志意味。
巧合的是,奥斯卡近年都有影片以听障残疾人士为题,去年的《金属之声》不仅捧红了里兹·阿迈德,还让观众对听障患者多了几分关注。
今年这部《健听女孩》更是找来几位真正的听障演员出演,让人观察到这个弱势群体的真实生活,以及更迫切地感受到他们身处的困境。
▲女儿为家人充当人肉翻译器听障人士最大的困境显然是人际沟通,他们听不见也说不出,光依靠手语难以与其他正常人交流,要么被动地脱离正常人的交际圈,要么成为别人讪笑和欺凌的对象,要么承受各种生意损失。
幸好,这个聋哑家庭有一个听觉正常的女儿,她成为了联系弱势群体和正常人社会的纽带角色,也正是这个角色的特殊性为后半段情节提供了出其不意的戏剧张力。
影片不仅在残障人士的生存困境上着墨,还在亲情羁绊上埋下伏笔。
这个剧本毫不回避人性自私的刻画,女孩的父母不希望女儿上音乐学院,因为一旦离家就没人充当他们免费的人肉翻译器,这种描写反而令人物更显真实。
而从女儿的角度来看,她挣扎于现实与梦想的抉择中,始终没有放弃家人,而是艰难地在维持着两边的平衡,直到父母接受理解女儿的天赋才能,故事情节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折。
▲催泪的一幕既然这是一部关于聋哑人的影片,导演没放过声音的元素大做文章,尤其是透过聋哑人的视角去表现音乐这种抽象的内容。
父母出席女儿演唱团表演的一幕拉开序幕,先是全场观众沉醉于台上女主角的优美歌声,然而声音突然消失,转向父亲的视点,他在一片静寂中观察周围观众的反应:随着音乐点头、脸上露出喜悦、感动落泪,这些观察结果使这个聋哑角色对“音乐”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接下来的一幕,父亲和女儿在皮卡车上让女儿再演唱一遍,他抚摸着女儿的喉咙声带,真切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最后,女儿单独上台面试一幕,她一边唱歌一边打手语将歌词展示给家人看,将触不可及的音乐翻译成抚慰人心的内容,成功让家人“听见”了美妙的音乐。
这几段出色的情节犹如神来之笔,完全不依赖对白,潜移默化地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密情感融入到出其不意的视听设计里,催泪效果十足。
▲同样催泪的一幕影片最终回到温馨感人的亲情羁绊话题上:最支持你的人永远是一直陪伴在你身边的家人,即使他们有时候会表现出自私和不近人情,却能在最关键的时候给予你无私的支持,让你放心地去实现梦想。
不管是正常人还是残障人,这种血缘羁绊总有令人感动而潸然泪下的力量。
聋哑父母的孩子并不是失宠于上帝的孩子,他们和正常人家的孩子一样,拥有美好的梦想和未来。
这部独立制作兼顾了社会现实刻画与弱势群体的关怀,也不忘给予追梦的时刻,温馨感人而不落俗套。
如果它拿下本届奥斯卡的最佳影片,我丝毫不觉得意外。
《CODA》继承了《贝利叶一家》的两条故事线,女儿发挥个人天赋和家庭进行阶级斗争,继承了《贝利叶一家》非常出彩的几处表现手法,故事和故事的讲述方法大差不差。
改动当然也有,以下可能涉及剧透。
最大的改动是《CODA》更换了一套“更主流”的审美,主要演员更加“俊男靓女”(参见图1),不再是法式审美(参见图2)。
电影作为视觉艺术,“更主流”的审美就意味着更主流、更大的市场。
“主流”审美
“非主流”审美第二大改动是把家庭经济情况设定到了破产边缘,加深了留在家庭还是走出家庭发挥天赋的选择冲突。
这个改动有利有弊,后面展开说。
第三个大改动是把《贝利叶一家》的主动斗争变成了被逼无奈的生存斗争,也是为了加深冲突,这个改动同样是有利有弊,后面一起说。
《CODA》把《贝利叶一家》的农场主设定改成了渔民设定,一方面可能更符合海洋文明的审美,另一方面也更容易推向破产边缘,家里有个农场的话怎么看都不容易破产。
《CODA》把弟弟改成了哥哥,这个改动主要是服务于最后冲突的解决,因为冲突被加剧了,所以解决的力度也要加大。
《CODA》把一些《贝利叶一家》粗略交代的细节打磨的更精致了,把一些喜剧桥段做了更夸张的处理。
《CODA》里性教育的桥段对应的是《贝利叶一家》月经初潮的桥段,这个改动让影片更加重口味了,当然《贝利叶一家》本身也不是小清新路线。
现在说说剧情的问题。
两个电影的剧情都有问题,《CODA》的问题更大一些。
《贝利叶一家》的两条故事线基本上是平行的,女孩帮不帮忙对家庭进行阶级斗争没有决定性的影响。
爸爸非常关心个人利益和其他老乡的利益,一看到要搞新圈地运动,立马宣布参加竞选,在这个背景下,爸爸对竞选结果的影响大还是女孩对竞选结果的影响大,一目了然。
而且就算输了竞选,一家人也不会流离失所。
女孩的压力主要来自妈妈,妈妈希望她留在身边。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主流观众都是普通人,怎么快速共情妈妈希望女儿生下来就没有听力的心理?
我没法共情,我甚至不知道这是听障人群的普遍想法还是编剧杜撰的想法。
《CODA》把家庭设定到了破产边缘,把阶级斗争设定成了绝地求生,这就把两条故事线交织成了一条故事线,女孩发挥自己的天赋去外地读书家庭就会破产。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未成年人是怎么背负上这么大的压力的呢?
电影里的台词也透露了,没有这个女孩的时候一家人也能生活,怎么女孩出现后的短短十几年这个家庭就变成没有女孩活不了了呢?
没有这个女孩的时候爸爸安安稳稳捕鱼几十年,女孩帮忙捕鱼几年后旷工了一天渔船就被警察扣了,需要这么大力度的PUA吗?
强行让小女孩养家的问题,叠加上没办法和妈妈共情的问题,让《CODA》的故事变得非常不可信。
一个孩子具备其他家庭成员所不具备的天赋,他要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必须离开家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校和舞台,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贝利叶一家》找到了这个故事的极端版本,聋哑人家庭生出了一个会唱歌的小女孩,这种极端的对比的确很有看头,但父母不都希望子女好吗?
我的父母再怎么希望我留在他们身边,也会觉得我去外地上大学毕业后到大城市工作会让我的生命更精彩,我切身的生活经历让我很难和电影里的妈妈共情。
到了《CODA》,把养家的重担早早压在一个未成年的小女孩身上,还极力阻止孩子跳出这个低效劳碌的圈子,最后反转一下就证明自己有多爱孩子了?
西方社会是不是也需要全面脱贫用物质基础来解放一下人民思想呢?
近期负面新闻频出,“丧”浪潮一时间占据了大多数人的首页,许多人都感到疲惫不堪。
但在“丧”浪潮的背后,也有一些温暖的力量在不断翻滚着,渴望能让正能量重回大家的视野。
今天要推荐这部新片正是这样一股力量,让人们在极为压抑的舆论环境中稍稍松了一口气。
健听女孩CODA导演: 夏安·海德编剧:夏安·海德主演: 艾米莉亚·琼斯 / Troy Kotsur / Daniel Durant 约翰·菲奥里朗尼·法默 / 凯文·查普曼 / 艾米·福赛思制片国家/地区:美国/法国上映日期:2021-01-29(圣丹斯电影节)片长:111分钟
《健听女孩》由APPLE TV花费2500万美金买下《贝利叶一家》版权翻拍而来。
该片在第37届圣丹斯电影节上映,并收获了评审团大奖、观众奖以及导演奖三项大奖。
五千多人评分8.6,位列一周口碑电影榜单第三名。
这一讲述真善美及人间有大爱的电影引起了大多数观众的感动。
ruby是聋哑家庭中唯一健全的孩子,是全家与外界沟通交流的传声筒。
一家人以捕鱼为生,每天3点ruby需要跟随父亲和哥哥外出打鱼,奔波几个小时后又要赶去上课。
她时常睡眠不足,身体吃不消,在课堂上也打不起精神。
ruby的校园生活并不愉快,出生在聋哑家庭的她总被人视作异类,身上的鱼腥味更成为人们的笑柄。
但处于花季少女总有些小心思,报名社团时她偷瞄到男神miles选择了合唱团,于是跟随报名。
然而长期的自卑,被排挤让她在第一天分声部时便落荒而逃。
幸运的是合唱团的维老师慧眼识珠,一面之缘便发现了她的天赋。
老师不仅给她机会跟男神miles合唱秋季音乐会的二重唱,还愿意辅导她,帮助她考上伯克利音乐学院。
从没想过念大学的ruby兴奋地冲回家跟母亲分享这一好消息,却被母亲浇了一盆冷水。
“如果我是瞎子,你会想画画吗?
”母亲问到。
ruby既愤怒又委屈,这么多年她所有的一切都按照母亲的意思来,而今天她终于有机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却被不被母亲理解。
但她依然坚持排练,坚持唱歌。
在一次遭受同学的言语暴力后,ruby又变得畏畏缩缩,维老师及时发现了她的胆怯。
“你刚开始学说话的时候是什么样的?
”“非常难听,像聋哑人那样说话”“发给我听,你以为世界上只有你一个孩子被欺凌?
只有你一个孩子发出难听的声音吗?
”维老师三言两语的激励下,她终于唱出了心底最振聋发聩的,也是最悦耳动听的声音。
与此同时,ruby的父亲和哥哥也在对抗内心的挣扎中成长。
起初他们自卑于聋哑人的身份,不愿和他人有过多的交流,也遭受了许多不公平的待遇。
售出当日所捕获的优质鱼时,他们只能获得2.75美元一条的价格,而其他正常人即使是烂到像在太阳下面烤过的鱼,也能够卖到3美元一条。
除此之外,政府部门的欺压,也让这些渔民入不敷出。
终于在拍卖会上,ruby父亲带头开始反抗,并要求成立自己的合作社,自产自销,自负盈亏。
这一抗议得到了许多渔民的支持,合作社成立了。
“传声筒”ruby也更忙了,三番两次迟到合唱团的排练与维老师为她准备的单独训练。
在第四次音乐辅导迟到后,维老师终于忍无可忍,要求ruby在家庭与音乐之间做出选择。
回到家后ruby再次尝试用她的音乐梦去打动家人,可母亲不愿自己的孩子奔赴远方,父亲也认为ruby是这生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哥哥认为,ruby应当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她被困在家里承担责任让兄长觉得很受挫,这本应由他来承担。
谈崩的对话让ruby彻底生气,第二天她缺席了出海。
可就是这关键的一次,海上监督员来监察捕鱼情况,发现聋哑人父子没有和外界联系的渠道,向警卫队举报了父子俩。
父子俩的执照被吊销,还“收获了”一笔巨款罚单。
如果没有和外界联系的稳定水手,他们两将不再被允许出海捕鱼,家里的全部经济来源也将被切断。
艰难抉择中,ruby决定留下来,让家里的一切走上正轨后再离开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而她不知道的是,家庭成员们也已经在悄悄改变了。
在她回来之前,母亲已经为她的音乐会准备了一条红色的连衣裙。
那天晚上,她们母女聊了很多,妈妈说,ruby出生后,她曾祈祷ruby也是聋哑人,而当她知道ruby听力健全时,其实感到非常害怕。
她担心她们不亲,就像她和自己的妈妈不亲那样,她也担心聋哑会让自己变成一个坏妈妈。
同时,她坦然地说,一直以来,她知道自己对ruby太过于压迫,很高兴ruby有自己的梦想,勇敢追寻。
第二天,全家人都出席了合唱团的夏日晚会。
女儿在台上发光发亮时,周围人举手欢呼时,他们却没办法听到女儿的声音。
但周围观众的反映,让他们知道了自己的女儿真的非常出彩。
当天晚上,父亲期望女儿再单独为他演绎一遍。
在温馨的小屋前,父女俩坐在渔车上,父亲以骨传导的方式“聆听”着女儿的歌声。
在一唱一“听”的往来中,父女俩最终实现了真正的和解。
第二天早晨,在ruby如往常一般叫家人起床时,却发现全家人早已做好出发的准备。
母亲打包好了所有的包裹,父亲和哥哥则驱车将她带往伯克利音乐学院面试现场。
“如果我们要踢你出门,就要一家人一起去做”。
他们决定全力支持追梦的ruby。
除了学校合唱团和维老师的推荐信外,ruby没有任何的履历。
出门太急匆匆,她即没有华丽的服饰,也忘记携带伴奏的乐谱,面对面试官的提问,ruby瞬时感到紧张了起来。
维老师及时出现了。
在维老师的伴奏下,她终于开始了自己的表演,可手忙脚乱的她,声音颤抖,仿佛又回到了最初学习歌唱时的状态,紧张且不自信。
维老师注意到她的异常,假装自己弹错,向面试官申请第二次机会。
就在这时,一直守候在场外的家人,悄悄坐到了二楼的观演台。
在家人的注视下,ruby的心渐渐沉了下来,她不再紧张,真正开始了她的“表演”。
她一边歌唱,一边打手语,将自己的爱传递出去。
在影片的结尾,ruby成功被伯克利音乐学院录取,她带着家人的爱和期望,也带着自己的音乐梦重新出发。
最终,ruby从不敢歌唱,不被家人理解的自卑女孩,变成了敢于发光发热,勇敢追寻梦想的“健听女孩”。
至此影片在一片欢声中中止,但ruby的故事远没有结束。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ruby”,我们会在很多时刻面临艰难的抉择。
也许有的人为了寻求梦想,和家人的意愿背道而驰;也许有的人放弃了梦想,选择留在家人身边。
在二者之间寻求一个良好的平衡,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更多时候,良好的沟通能让我们和家人实现最大程度的互相理解。
希望每个追梦人都能像ruby一样幸运,带着家人的祝愿与爱义无反顾地向前行!
*本文作者:L
开篇的音乐真带感哦;”不错,有新意,”哈哈哈哈;两周都做不到哈哈哈哈太搞笑了;“因为看交友软件,是我们全集可以一起做的事,”;女主声线好好听,太绝了;合唱老师人还挺好;很喜欢这种随机发现成员擅长于某项自己的乐器的感觉;“为你的士兵戴上头盔”,笑晕了哈哈哈;好带感的BGM蒙太奇混剪;迟到确实太不应该了,就算有正当理由诶;这个父母的静音视角太绝了,他俩只能看到女儿的动作,以及其他人享受的神情,但并不能真正体会到自己女儿的嗓音;手指感受声带的颤抖,太绝了;最后的面试舞台要哭了;再见手势。
那段家人"听"角下突然全然无声的duet是意料之外的厉害片段。
由于从小充当家人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他们承担了超出年龄的重担,在有声与静音的世界穿梭—直到开始追逐自己的梦想与生活。
全片最感人的可能就是父亲摸着女儿音带、“听"她唱歌的那一幕了,泪目。
女孩真的好勇敢,在父母看似用道德亲情“绑住”责怪她时,她大声说这不是她的错。
多少人在道德压力下,渐渐失去了自我。
同样她不断选择跳水,也预示着,这个女孩从来不缺勇敢谁能约自己另一半男孩,在跳水下见证爱情?
同样青出于蓝,那必先有蓝。
父母看似聋哑人,同样弱小无助,但从来不会觉得自己弱于人他们也是健康父母下的怪小孩,仅仅担心孩子与自己不一样。
但并不会压抑自己情感,相反他们觉得自己家人都是最优秀的这样的“教育”下,孩子怎么能不勇敢但同样,他们虽然听不到,看失音里那段,他们看到了女孩的闪耀。
太美好了女孩也将音乐传递到了无声的失落世界。
原来也才知道,美好的音乐,同样可以被看到,被看懂
父母对子女无条件的爱与支持,是最珍贵、最稀缺的。
你是我们生下的孩子,我们爱你,仅此而已。
第一次来家里做客的男同学碰到聋哑父母激情做爱,过后聋哑老爹手语向其解释并提醒用安全帽,笑喷。
合唱团家校汇演中,男女二重唱时突然静音,聋哑父母及哥哥在寂静无声的世界里只能通过其他听众表情,理解女儿妹妹喝唱得如何好如何有天赋。
这是我第一次从聋哑人角度去观影,一直以来理所当然的事变得不一样了。
露比·罗西报考伯克利音乐学院,面试时一边深情演唱,一边打手语给家人。
我一边听一边看,一个个音节、一副副画面,不知不觉泪水划过脸颊,心中蓄满情感。
所谓一家人,就是风雨阳光一起经历,一同经历成长与苦痛、厮守与分离、欢笑与眼泪……露比·罗西是这个聋哑家庭的天使,是聋哑家人沟通外界的翻译官、桥梁,但良性健康的爱与家庭不是一方一味的付出与牺牲;具有音乐天赋的露比·罗西长大成人要有属于自己的天地与未来,而聋哑家人也需要直接与外界发生关系、打交道、求得生存,这时露比·罗西逐渐成为聋哑家人直接与外界接触的阻碍。
所谓爱,所谓家人,就是无条件地成就彼此,这才是良性健康的家庭伦理关系,并逐渐接近伟大的爱的真谛。
本片的聋哑人妈妈演员 玛丽•玛特琳 ,正是《失宠于上帝的孩子们》的女主角,同时也是迄今唯一一位奥斯卡聋哑人影后。
《健听女孩》翻拍自2014年的法国电影《贝利叶一家》,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
原型是法国巴黎一个手语戏剧表演者,她叫维洛妮克·普兰,她将自己的成长经历写成一本书——《静默》。
每年的中下旬到次年的一二月,便是一些有潜力的黑马奥系电影在秋冬季电影节大施拳脚的时间,像是现在已半沦为奥提风向标的“水城”威尼斯电影节、深受普通观众影迷们喜爱的多伦多电影节、独立小众电影的福地圣丹斯电影节等等,皆是各大影视公司虎视眈眈的必争之地(为所投资发行的影片做足宣传,扩大知名度,畅行接下来的颁奖季),而今年的小成本独立“爆款”,无疑是这部聚焦听障人士的《健听女孩》(贝尔法斯特请自觉靠边儿站)。
健听女孩 (2021)8.62021 / 美国 法国 加拿大 / 剧情 音乐 / 夏安·海德 / 艾米莉亚·琼斯 特洛伊·科特苏尔目前已拿下金球奖最佳剧情片和最佳男配角的双提名,以及圣丹斯电影节的评审团大奖、观众奖和导演奖,算是非常成功的战绩,奥斯卡提名估计也不会差。
不同于以往一些政治正确、黑人、同性、女权这些近年来非常火热的社会议题,《健听女孩》将镜头对准的是常常被人忽视的一类弱势人群——残障聋哑人士,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被“遗忘”的程度,不亚于听障题材电影之于全类型电影,我也接触过几部类似的:1986年美国电影《失宠于上帝的孩子们》、2016年日本动画电影《声之形》、2018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电影《水形物语》、2019年美国电影《金属之声》,以及听豆友介绍的2014年法语电影《贝利叶一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聋哑人妈妈演员 玛丽•玛特琳 ,正是《失宠于上帝的孩子们》的女主角,同时也是迄今唯一一位奥斯卡聋哑人影后,非常厉害)
玛丽•玛特琳在“听障”这个大前提的框架下,个人认为《失宠于上帝的孩子们》主男女间爱情、《声之形》主青春期救赎、《水形物语》主特殊时期异爱、《金属之声》主理想与励志,《贝利叶一家》主家庭成员共处,每一部都有其侧重点,而《健听女孩》则囊括了以上所述的全部要素——亲情、爱情、友情、师生情、梦想与现实的抉择,都有进行涉猎与呈现,因此视听内容十分充实,塑造得很丰满,值得细细考究的地方很多。
但最引发我思考的,却是剧中一家子角色他们自身的“恐惧”。
一般的听障题材思维,无外乎因不理解而产生的外在霸凌,例如声之形里西宫硝子小时候遭受以男主为首的无知孩童们的冷眼冷语、恶作剧欺负、甚至打架暴力,亦或是失宠于上帝的孩子们和水形物语两部片的女主经历的不平等社会地位,再者是金属之声里年轻患者对老年患者生活方式、处事风格的种种不理解导致焦躁不耐烦不尊重,这些都是外界因素或外人施加给听障患者的沉重压力,我们会因此感到愤怒和怜悯。
但,他们内在痛苦的“波动”,要如何让观看者切实切身地感受到呢?
本片采用了一个绝妙的方法:那段入耳无声的音乐会。
自己血缘至亲的、听力正常的女儿/妹妹在舞台上尽情歌唱,坐在台下的父母和哥哥却是一丝丝声响都听不见,本应是美妙歌声、啜泣声、议论赞美声、喝彩掌声多重交织的热烈时刻,在自己的耳中却是鸦雀无声、安静得不能再安静,这该是一种多么令常人害怕甚至感到绝望的恐惧啊(反正我看到这儿时感受就是这样)!
一种完全不同于外力施加的“疼痛”和“恐惧”由此出现,你会不由得联想万一某一刻自己突然像这样就什么都听不见了,也说不了话,只能干看着别人上下抖动的嘴唇,无法接收到任何信息,别人的热闹全然无关自己,自个儿会大脑短路,会猛地崩溃,会恨不得结束自己再没有声音的生命吗?
这么一个简单又巧妙的切断声音设置,就让我对听障者本身内心的痛苦、挣扎、无奈,有了更新角度的认识与体悟。
期待更多关注此类弱势人群的题材电影出现,正如这个世界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也需要各种各样聚焦关注不同人事物的影像,来警醒我们、唤醒我们。
END
太美好了,童话一样,从头到尾充满了爱。
除了Child Of Deaf Adults这个客观身份设置以及其直接带来的双重身份的矛盾之外,没有特别关注“困境”。
所有人都supportive& loving。
所有人都很可爱。
身为聋人但如此相爱又开明的父母,偶尔浑一下但是也真诚坦率的哥哥,好朋友,傲娇但惜才的老师,纯情大狗恋人,以及天赋异禀的女主,除了“deaf”这个设定之外没有别的困境。
他人偏见、经济问题、与其它渔民顾客的交流问题似乎也只是需要的时候提一嘴,后面就直接被善良的人们解决了。
忍不住联想到《推拿》,关于那只能从别人口中确认的摄人心魄的“美”,关于自尊与“stick together”,关于the disabled的爱与欲......但CODA的处理方式是完全“超现实”的,这些可大作文章的幽微之处都用爱去抹平,不做深入探讨。
但是看这种美好的片子大概也不需要去当《推拿》看。
只需要和姨妈和姥爷一起窝在床上,各自干各自的事,但呆在一起。
只需要去欣赏美丽的女主、听充满爱的歌声、在Frank说黄色笑话的时候笑、在他抚着Ruby的脖子去感受他所永远听不到的却也是女儿最美丽的歌声的时候哭、在Ruby笑着向评委、向老师、向家人们唱出Both Sides Now的时候笑着哭,就够了。
像lalaland那样,去爱去逐梦去完成自己。
不过相比于艺术家的故事,或许还是小城小家小女孩的故事更容易relate to。
整片看下来就是一种温润的幸福,高中时在清晨暖洋洋阳光下听着乡村音乐走在从宿舍到食堂的那条甬道上的感觉。
真的,视听语言(包括主要人物们的颜值...)过于美好了,剧情过于理想了(褒义),看完就是很幸福的那种...(想写一下喜欢的场景发现是所有Ruby出现的场景🫰🫰🫰在演唱会上镜头转到父母声音消失的设计很好。
电影《健听女孩》孩子,直面剧透吧!!!
没事,希望看到了剧情,可以更加吸引你去看这部电影。
电影聚焦在听障家庭和唯一一个正常听力的孩子露比,因此她的家人会更多地需要她的帮助,来和正常人交流,充当小小传译官,和家里人一起出海捕鱼。
从小到大,露比也感受着不符合同龄人的压力,而音乐可以说是她逃避压力的小小世界,并且她天赋异禀,并且希望继续唱歌。
因此电影的主要矛盾集中在露比和家庭之间的特殊羁绊和青春少女的追梦之旅。
最后电影通过家人明白少女承担太多,和理解她喜欢唱歌后,让她勇敢追梦,述说爱意,并考上伯克利大学结束。
电影对人物的刻画十分地好,充分体现人物心理矛盾和性格特点。
露比因为家庭的原因而自卑懦弱,但也会因为自己是家里另外意义上的顶梁柱而愤怒袒护他们,再到后来唱歌得到认可,想勇敢追梦,同时又感受到家庭的责任,这样子的矛盾心理刻画地很好。
图2母亲对父亲说“如果她考上了,我们的宝贝就要离开了”,父亲说“她从来没当过宝贝”也令人十分心碎。
图3哥哥对露比想要放弃追梦的行为感到愤怒,打手语说“让我来做”十分地帅气。
电影中有一段剧情可以说是点睛之笔。
露比站在舞台演出,后面一段音乐戛然而止,转换到聋哑人无声的世界,家人只能通过听众脸上的笑容知道,我的孩子唱歌好听。
最后回到家里,父亲希望露比再唱一次,并让她大声,用手去碰触露比的脖子,感受声带的颤动,这是他唯一能接触声音的方式了(他们穷,有钱就上助听器了)。
图7露比在大学面试唱歌,看见家里人偷溜进来,边唱歌边打手语,也让他们以另一种方式理解音乐。
电影棒在对里面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心理矛盾的体现,同时最重要的是会对他们家人之间的羁绊感到动容,以及传达出的:爱是理解,不是枷锁。
以及最后的最后,图5图9的影片最后的手语,“I really love you.”.
第一眼的喜爱,从电影的色调看,能感受到这是部温情的电影。
注定让人感动的剧情。
你会喜欢它叙事的节奏,音乐恰到好处的渲染,每一次的情绪爆发都让人鸡皮疙瘩;你会被Ruby年少懂事但在青春期足够敏感的情感波动而感触;你会沉迷于故事最后和比最后更遥远的他们一家人未来的憧憬。
也许你会希望这个故事足够真实,因为事实太容易感染人;也许你也会希望这个故事多些虚构,因为现实的艰难,太折磨意志。
一方面,讲述到捕鱼事业的困境和聋哑人的生活不易;
另一方面,作为全家人唯一能听说的她,背负那份与外界沟通的责任,甚至作为必然能了解足够多事情后被迫压在身上的负担。
她与家人仿佛身处两个不同的世界,有声与无声的两个世界。
当无法听见,如何感受她的歌声,聆听她的世界?
他们不懂发声,但她热爱歌唱。
然而,他们一直以来活在同一个频道里,互相聆听,互相理解。
电影给予演员很多的信任,有充足的时间表现,同样剧本深刻且耐心地描写他们的故事。
最后,在于她如何处理家庭和处理成长的双重压力,如何释放,有何收获。
听不到的家人如何能感受她的唱歌天赋,回应她的努力?
电影确实交出了尽善尽美的答案。
“我”已从两个角度理解世界
一个春日午后,我在出租房内,平日里是人流声汽笛声不断,此刻却万般沉寂。因为,COVID-19,上海封锁。我原想补番,借着午睡休息,但是哭的稀里哗啦。隔离中,越发体会到亲情的羁绊、力量。当 Ruby 歌唱时,忽然声音消失,我又听到了窗外的鸟鸣声,在现实世界里,在这个千疮百孔的闹市里。
演出时候,父母私下手语互问吃什么,慢慢消失的声音。那有被戳中
美国主旋律鸡汤 呕
这么好的题材却拍得这么套路,近的比不过《金属之声》,远的比不过《听说》,浪费时间。
一起看片的同事过程中喊了7遍“奥斯卡就这”,我连连点头“就这了”。
独立女孩当自强,温情脉脉,情感自来。故事简单但比原版舒服自然,音乐会无声切换与父亲以手触听两段触动。
近年来最普通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就这样。 ——2022.3.31
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但我们需要这样的电影。
1.5 继蜘蛛侠英雄无归后,缺乏原创性、毫无创造力、复制粘贴电影的又一次胜利。与改编电影这种形式无关(同届无论是《玉面情魔》还是《西区故事》都有各自独特的创造力),而是懒惰到原样照搬且平庸得像电视电影的拍法,导演沦为依葫芦画瓢的搬运工,编剧顶多只是翻译+责编。
在整个偏深沉晦涩的颁奖季里,coda这碗心灵鸡汤无疑是沁人心脾的。小而美,聚焦非常规但情感很普世,俗套但温暖(尤其聋哑人听角下的真空失声状态、父亲靠抚摸女儿声带感受歌唱两个桥段很动人)。但拿下BP多少还欠缺一些说服力,作为翻拍片,它对原作《贝利叶一家》并无多少实质变动和超越,2007年马丁凭翻拍片《无间风云》登顶,至少是从视听到气质到主题全方位改造过且焕然一新的。希望行业能意识到,对保守的过分表彰就是对创造力的抹杀。奥斯卡的评委基数决定了这是普选奖,这个局面像是又回到2009年金融危机后《贫民百万富翁》的狂欢,世道太差了,至少电影里还有美梦。coda拿BP是普世价值的胜利,也是世运的失败。
【4K】导演思维0,剪辑0,调度0,一部非常非常普通的改编电影,最后一场戏决定了这部影片仅为商业电影,不是艺术电影。(奥斯卡真没得看了)
看之前觉得估计一般希望打脸,看完比预想的还更不咋地,就这还是翻拍,想看原版了,既不好笑也不感人…戏剧冲突本身就不合理,那个女孩明明每天都需要帮家里做事,一旦有别的安排,从来不通知别人,这合理吗??尊重别人吗??
2.5。写法太顺拐,解决核心冲突的方式各种想当然,几乎把所有同类型题材的套路牌又打一遍,虽然牌技娴熟 但这碗美式鸡汤我真的腻了。HHP是高级的,充分利用人设特殊性而在“信息差”这一点上作足文章,每个包袱都抖的轻巧奏效,但文本体量和视听语法基本还滞留在美剧层面。像Rossi这样本就天赋异禀又家庭和睦还遇到伯乐指点再邂逅神仙男友的幸运女主委实叫我难言共情,这何以谓励志,根本就是反美国梦式的开挂,关键还反的如此天真和想当然。
即便是让我看三分钟讲电影都看不下去的水平😓
一种工整流畅同时也套路的好看。全片最触动我的两个点,一个就是我能感受到这一家人之间的爱,既害怕失去又尝试放手的那种爱;还有一个就是最后的拥抱,告别很难,回望很久,我懂。法版觉得鸡汤的部分,这一版居然意外吃下了,生活好苦,总要有些东西来麻痹自己日子还是值得过的,至少在某些方面是这样。3.5
全默声那一下,鸡皮疙瘩瞬起,太会了。让你感同身受聋哑人的不知所措
呜呜呜为我留的三次眼泪打五分,在音乐会之前我都觉得是个平平无奇的故事,为了女主感到委屈,又觉得聋哑父母真的有些不近人情的固执,直到一切突然安静下来,切换到了父母哥哥的视角我突然大脑爆炸,他们是真的无法和这个世界链接,是最委屈最无助的人,但他们拼尽全力在理解在融入着女儿的生活。第二个哭点出现在父亲努力感受女儿声带的震动来感受她的歌声,第三个哭点在女主台上突然做起手语,呜呜呜真的太好哭了我永远为亲情感动
本片最大的优点是一切都很适度,始终围绕家庭,不太重要的爱情线寥寥带过;没有类似其他音乐电影那样过满的歌曲,也许是因为创作者始终没有忘记这是一部关于听障人士的电影;剧作整体的处理方式也恰到好处,拒绝过度煽情、结局点到为止。最后半小时的三场戏各有亮点,进入他们的世界-接触建立连结-交流,其实在步步深化。看过原版后评:剧情基本照搬,加了无关紧要的爱情线,刻意放大听障人士所处的社会困境, 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成为一部大众喜闻乐见的电影,所以不得不说还是苹果牛哇。ps:男主是《初恋这首情歌》的男主诶,没想起来。
竟然没有怦然心动难看!仅靠天赋,练习时长极短的聋哑家庭女孩入伯利克的毒奶后面渲染,打光布景不错就是运镜还是有些不足人意确实没打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