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笼
La jaula de oro,我要去美国(台),The Golden Dream
导演:迪亚哥·奎曼达-迪亚兹
主演:Karen Martínez,Rodolfo Dominguez,Brandon López,Carlos Chajon
类型:电影地区:墨西哥语言:西班牙语年份:2013
简介:15岁的Juan(Brandon López 饰)、Sara(Karen Martínez 饰)和 Samuel(Carlos Chajon 饰)逃离危地马拉,试图前往美国。当他们穿越墨西哥时,他们遇到了不会说一句西班牙语的印第安偷渡土著Chauk(Rodolfo Dominguez 饰)这几位少年憧憬在墨西哥边..详细 >
41/100 毫无反映与抬升的现实主义,外加影像上的单薄,便是这类走线题材的普遍样貌;主人公命运突转的到来并没有体现力度,与达内兄弟比照,才能发现后者在人物设定、社会议题与情感铺陈方面的独到之处。
是我太弱还是这片太强-04/06/14 at MoMI\有些路,看起来宽,走起来窄,看起来近,走起来远-05/12/14 at MoMA
Ken Loach。Sin Nombre。末段尾大不掉,越後面越嚴重,或許是劇作結構的問題:女孩離開,最大張力來源即消失,也沒有對兩個男孩造成影響。根據導演訪談,Chauk在原始劇本沒死,開拍前改,因為怕張力不夠…難怪。試圖扣住全片的隱喻頗俗爛。
第二届#启明会观影节#片单说多了都是泪个人喜好:7.5
偷渡戏码只是几个剪影,不算深入。最后那场雪看的也太久了,完全破坏了结尾
用绝大的篇幅讲述移民路上【真实意思】的故事,融入成长,友情,一点点爱情的主题,最后只用短短两个移民之后的场景与之前对比就表达出常规移民主题电影得到与失去永远守恒的主题,作为处女作已是大大的成功之作了,不过某些段落的表演和制作略显粗糙。导演说他们从没见过雪,等到了北方雪却又不一样了
三位危地马拉少年,一位印第安少年,怀揣梦想坐火车偷渡去美国,然而到达美国的只有一个,退,拐,死,三人离去了,美国未必就是心中乐土。屡次出现夜中下雪场景,那是遥远的美国梦,只有最后一次是真的。想起同题材电影《无名》,不同的是黑帮在本片中只是充当打劫的角色,而不是贯穿始终。
#启明会观影节#7/10。一下想到了《一九四二》,偷渡者的美国梦和灾民的逃荒其实本质上没什么区别,都是一种另类的“公路片”。本片将视角聚焦在了四位年轻的偷渡者身上,差异化地展现了四种情况:①许是由于性格软弱,许是本来信念就不坚定,一遇挫折便直接放弃;②在社会达尔文主义中作为弱肉被强者所食;③到达胜利之前猝死;④历经千辛万苦抵达终点,却发现和预期完全不同。四种情况传递出了四种不同的情绪(不舍、悲伤、恐惧与无力),影片对此进行了很不错的呈现,再搭配上三次扒火车所承载的三种情绪:迷茫、麻木与悲凉,颇有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尤其再联想到他们的年纪,唉。尽管已经在其它影片中见过,但当看到美墨边境那如长城一般的墙,还是震撼到了。在巨大的社会鸿沟下,我们又有谁不是那砧板上的肉呢?
真实而残酷
长久存在的偷渡组织与非法劳工,遭遇总是大同小异
金笼,生存,自由,到头来还是得面对生活屠宰场的现实。
渐渐知道那反复出现的暗镜头是落雪,这一切原来是“璜”的追忆?影片的"残酷"在于所有戕害都在少年不知情的状态下突发,而观众却被临时推到“野蛮”的对立席位,获得了“预知权”:命运的两副面孔?三个年轻人前仆后继的说出了那个印第安词汇“taiv”,是全剧传递的一个隐语,“雪”或“树”的意思?
现实永远不象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全片看不到一个华丽的镜头,粗糙写实的演员没有任何表演痕迹,像纪录片一样将偷渡的整个过程呈现了出来,那没有下落的女主、最后被秒杀的印第安人,以及火车上那些无穷无尽无名字无身份的偷渡客,是这部电影最有力道的地方。
内容蛮好 但是剧情缺乏张力
现在美墨边境有墙了吧,更难了
(1:48:11)
像不像如今疯狂涌入欧洲的中东难民。不要抱有期待,有期待必失望
瓜地马拉还是危地马拉?移民问题最近年频频曝光
16mm并不很精细的质感和纪实风格让你非常近的参与到这个旅途中,难以以一个旁观者冷静地去观望路上发生的事情,在从南美这个充满植物、古老遗迹和人性野蛮的地方前往美国这个镀金的笼子中,我们从隔阂到认识再到失去,那个看似前后永远没有尽头的铁轨和那个古树与遗迹并存的停留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