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觉还不错,拍出了人性。
平实才最真实,电影里面的人物也许代表了那个国家的大部分公民的三观与性情。
其实大部分的人本性还是很善良的,我却很悲哀我们国度的平民。
就拿医生这个职业,感觉中国的医生真是太好混了,不管医治是否有效好像没有一点责任。
没有责任医术自然日渐萎缩。
还有很多就暂不喷。
看完整部电影,说平淡无奇也好。
就是一部医生自我救赎的整个过程,但也不过是够巧合,也许是迎合了电影的口味。
但是这在某些方面已经是不现实的,拿着照片一个个人的询问着实有些奇怪,还要一边行使着医生的权力。
自己也是一名医学院的学生,医德这个问题是开始学医之前就应该理解清楚的。
然而这所谓的医德不应该被固有化,被形式化。
难道医德高尚还有所谓的标准不成?
道德什么时候也成了一门科学了?
不过话说回来,即使国外医学和我国医学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要求医德也要有国界,想必也太不符合人道主义了吧。
这两天看的都有医生参与的电影,昨天观影《四月三周两天》和今天的《五名女孩》医生不是一个主体,只是借医生从中反应很多问题。
但里面的医德却又完全不同。
今天的电影,看了以后,想到了扁鹊的哥哥们,这似乎就是那个样子。
她明明可以预防的到,却没有这样做,她心生愧疚,也是可以理解,但不应该就此好似沉沦似的。
医生的内心不敢说需要多么的坚强,但是不该为一些没有预料得到的而把其他的都抛出。
结尾如果那位父亲就此死在她家,我想她一定也就放弃了医生这个职业了。
写个自己看的。
围绕着妻子在浴室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件事,法哈蒂展开了一次刑事调查。
调查员的工作从警察置换到丈夫这一角色,正是Emad最后找到了真相。
在达内兄弟的《无名女孩》中,Jenny对发生在诊所外离奇死亡的无名女孩展开的身份侦查,同样是在该角色“一根筋”的举动下完成。
《推销员》(2016) 阿斯哈·法哈蒂 看来两者都建立在一条单线的“解谜”逻辑上,但又有所不同。
《推销员》在“解谜”线索之外,让每个人物都陷入了两难的处境,这种困境一方面迫使他们作出选择,另一方面又通过角色作出的每个选择推进故事的进程。
而在《无名女孩》中,人物没有处于需要作出选择的两难困境中,她是经由一种来自内心的道德发现去行动,并在历经各种艰辛后寻获到事件的真相。
一者是来自于外界已然发生的情境迫使角色作出抉择,一者是角色内心的意识觉醒让她自发地作出各种举动来改变情境。
这就是法哈蒂与达内兄弟两位导演所代表的两种不同的叙事法则:均是从“解开谜团”这一逻辑出发,前者由外在情境过渡到内心,后者由内心良知向外延拓至情境。
在法哈蒂的电影中,情境一直在发生变化,这也就导致了电影中的人物总是处于两难的困境中,被迫作出抉择;同样,这也是达内兄弟电影中的人物经由一种内心的发现来确立自身价值的过程。
《无名女孩》(2016) 达内兄弟 《无名女孩》中Jenny为了弥补自己的失职(放下心中垂悬的石头)四处奔走寻找真相,或者,《两天一夜》中桑德拉为了确立自己的价值四处游说同事。
在21世纪,仍然执着于讲故事的导演不外乎以下几位:诺兰,开发一种复杂的单线叙事,不断反转;阿莫多瓦,对叙事氛围的新开发,着迷于精炼“讲”的技艺。
达内兄弟,在精巧的剧本之上对人物行动、心理的双轴刻画;以及法哈蒂,两难困境-抉择-叙事。
个人认为,达内兄弟与法哈蒂的叙事法则更有借鉴价值。
1,医师珍妮在一家小诊所工作到晚上,因为赶着回家所以故意疏漏了一次敲门,第二天得知敲门的女生死于非命,从而开启了自己的调查。
故事其实很简单,但平淡的节奏下,却一直暗流涌动。
2,与其说珍妮是圣母心,其实她可能更是源于自己的负罪感。
医生往往拼尽全力救活一个千疮百孔之人尚且不易,一个个年轻活泼的生命就因为自己的一次小任性而轻易的与这个世界告别,这对年轻医生珍妮的心带来的震撼和内疚是无比强烈的。
所以她放弃了医院的办公室宁愿又回到薪资较低的诊所,作为一种赎罪。
3,为了减轻自己的负罪感而展开的姓名调查,其实是一种自私的行为。
这种执念甚至伤害了她自以为美好与正义的初衷。
什么是真正的正义感与道德感,真正的为了他人(死者),而哪些是为了自己补偿自我道德感的缺失,这好像是一个模糊地带,但其实个人觉得很好判断。
看一个人的行为就可以了,当她执着于死者名字的时候,对于死者有什么帮助吗,显然并没有。
尤其是当她在外寻找网吧的时候,一个需要急诊的病人都被她推脱,这时候她的心中只有死人的姓名,而忽略了活人的性命,或者说,这时候她为的是自己的心,也就是为的是自己。
4,而围绕珍妮的所有人好像都是如此。
他们有自己的软弱,也有自己的自私。
这种软弱和自私的外在表现就是谎言和冷漠。
每个人都说根本不认识死者,但其实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联系。
这种道德困境逼着每个人都要找到一个发泄的出口。
当大家都对着照片摇头的时候,每个人心里都掉进了深坑。
所以黑社会小哥来砸车,中学生每次心里有事就胃疼,老爷爷心脏病差点过去,最后死者姐姐也来挂号了。
5,这种软弱自私的内在表现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珍妮的秘密是一次好为人师的小任性,而其他的有非法占地的,有做非法生意的,有间接致人死亡的,有为了争夺男人的,有为了掩护好基友的。。。
不一而足。
这些秘密在影片中平静的流淌出来,是如此的自然。
6,结局大概是人类还是有希望的,每个人都从这件事得到了反思与自我改变。
有一个有趣的细节是,意外事件过后珍妮每次出诊都不会拒绝别人,她收了两次饼干,一次咖啡,更不用说每次都会去开诊所的门,最后也终于知道了死者的名字而得到解脱,而间接肇事人在良心的谴责下也做了自杀的表演后投案自首,最后一幕死者姐姐的快速样本也坦率的承认,妹妹消失了,我居然还很开心。
每个人都在反思自己,并作出某种程度的改变,导演大概最后还是给大家留了很多希望的。
7,人人为自己,就是为他人。
因为珍妮多管闲事私家侦探式的搅局,导致本来稀里糊涂的一桩无头案竟然有了眉目,虽然很大程度上珍妮是为了自己才对此事执着,但正是由于这份执着导致人们纷至沓来的忏悔和最后女孩真实姓名的揭露。
如果死去的女孩在天有灵,大概也可以安息了。
或者这一切其实并不是如珍妮所想是为了自己内心的正义和道德,客观上来看,无意中促进的是整个社会的正义和道德感。
8,唯一的一个幽默是中文字幕带来的,在肇事者面对珍妮忏悔的时候,字幕说“她不动唤了”,这河北方言出现的猝不及防,马上脑补到其实不动唤之前,死者应该还是“咕蛹”了一下吧。
另外一个脑补是,黑社会砸车警告离去之前,其实完全可以说一句“你的饼干还在车顶上”。
这个达内兄弟,真的是没有一点幽默感啊。
达内兄弟的作品在这之前一直都是只听说过,却是一部都没有看过。
看完之后,到是回忆起多年前的一个小事。
我和爸爸妈妈走在河边,离河边不远的地方有一口蛇皮袋子,隐约可见血迹,袋子表面如同臭肉来蝇般的吸引了很多苍蝇。
“那里面会不会是一个死人阿?
要不要报警。
”我妈随口问道。
只见老爸脸色瞬间有了变化,“少管闲事,到时候一身麻烦。
”对话有些遗忘了,但是当时老爸的脸色却是记得的,像极了影片中被女主挨个盘问的那些人。
回到影片,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由一个妓女的死所牵扯出的周围人的罪与恶,导演将镜头对准医生珍妮,并对小镇的底层人物进行了一个群像式的白描,微微晃动的手持摄影和近景取景,以及导演对于分镜头的厌恶,这样的拍摄手法让观众有了一种置身其中的观感体验,仿佛是观众自己跟随着珍妮见证了一切。
单视角所营造出来的悬念也是其他的方式所不能取代的,但若是说珍妮出于内心的愧疚在工作之余对病人挨个询问尚可理解的话,那么最后导演将事情的真想披露出来,且让那些与女孩的死有直接关联或者间接关联的人物,挨个来女主家中认罪的做法,确实让人有些感觉有些多余。
影片从医生珍妮的视角带出了很多其他的角色,在被珍妮拿着手机询问的时候,他们都众口一词的回答不知道,他们之中或许有的与女孩的死有着直接关系,有的与女孩的死有着间接关系,亦或毫无关系,但他们出于道德焦虑和或有也无的负罪而做出的回复,却如同那灰暗的天空一般,让人压抑。
因为心脏病倍感折磨的坐在病床上的父亲,善心的告知珍妮事情的真想,挺直了腰杆的儿子却在旁回之以拳脚;寻思之人不得好死,开不开门隐喻欧洲移民问题。
影片的道德深度和象征讽刺意味十分锋利,但是结尾的处理和主角询问的理由和方式若是换一个,会更好。
(文/杨时旸)杰妮奔走在街头,神情焦虑,她去往一个又一个地方,不放过任何一条细微的线索,作为一名全科医生,在为各种病人治疗的间歇,她几乎成为了一名侦探,只为了得到一个素不相识的女人的名字。
这是达内兄弟备受争议的新作《无名女孩》的故事。
相较于之前著名的《两天一夜》,两个故事有着某种微妙的共通——有关一个女性不停奔走、呼吁和沟通。
而《无名女孩》中,杰妮的奔走更趋近于为了驱散道德焦虑。
一切起始于无心之举。
杰妮诊所的工作异常繁忙,这个小小的诊所要接待各类病人——从无法完全自理的老人,到没有身份尽力躲避去大医院就诊的难民,除此之外,她还需要作为家庭医生经常出诊,更何况还带着一个刚刚毕业的实习生。
那天夜里,诊所已经下班,有人在楼下按了门铃,实习生要去开门,被杰妮制止,第二天,警方上门寻求帮助,杰妮才知道,那个被自己忽视的女人被人杀死在不远的地方。
道德拷问降临得突如其来又尖锐无比。
其实,无论从杰妮本人的理性出发,还是周遭所有人,包括警方的态度,都认为女人的死亡与杰妮拒绝开门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但是良心的关口并非理性所能解释。
她一次次觉得,自己如果应了门铃,一切或许都会改变。
这成为了第一层冲突:作为医生,杰妮的天职是救人性命,但这一次,她却让人丧命。
这成为了对她个人日常生活和一直守护的价值观的巨大反讽。
杰妮是个称职又上进的医生,而那个女孩的死亡成为了对自己的嘲弄。
似乎,之前的所有对于诊治病患时的努力都像是职业化的表演,而不是来自于某种内化的道德驱动。
杰妮接下来所做的一切其实同样是治疗——一种对于内心、道德和精神安放可能性的治疗。
她所能做的就是为那个无名女孩寻回身份。
某种程度上说,对于任何一种外在的、有关他人的寻找,都是对于自己内心某种东西找寻的代偿方式。
《无名女孩》其实隐没着众多深藏的细节。
比如说,牺牲。
杰妮已经得到了一份非常好的医学机构的工作机会,但是,她选择了放弃,自己接下了这个小诊所的工作,甚至把家搬进了诊所,应付每一次深夜或者凌晨突然响起的门铃。
这是最直接的一种赎罪的方式。
诊治病患的房间突然变成了囚禁自己的牢笼。
而在这之后,很多故事推进的情节其实都暗合着某些社会议题。
杰妮的日常的工作一直是处理各种疼痛、缝合各种伤口,而她开始追寻那个无名女孩身世的过程,也意外成为了一种见证疼痛和企图缝合伤口的行动——只不过是一种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上的诊治。
她奔走的过程成为了一种重新进入生活,重新进入当代欧洲社会的过程。
温文尔雅的居家男人的嫖娼行为;看似老实的儿子对年迈的父亲暴力相向;隐藏在普通小生意背后的性交易和人身囚禁;中产阶级无聊又安稳的生活内部充满孔洞和疮疤的真相……这一切都一点点在杰妮的寻找之旅中慢慢败露。
她没想戳破生活的保护膜,但却意外潜入了生活的内部,某种之前她从未仔细窥探过的内容陈列在她眼前。
而这又达成了另外一种心理景观,一种崭新的冷漠,如果说,那一次拒绝在深夜开门是某种完全可以接受的、无意的“冷漠”的话,那么现在,就是一种除却冷漠又真的毫无办法的深重无力感。
杰妮为难民缝合了伤口,但也无法治愈全部伤病;为男人打了吗啡,也没办法让他的腰椎痊愈;那个男孩儿的消化不良永远不恢复,因为她没办法纾解他压抑的心理障碍;而那些濒死的老人,她出了安慰和处方之外,也毫无办法消解他们的恐惧……所以,你会发现,作为医生,她诊治的只能是表面,她缓解了某些症状,但无法剔除病灶,但面对社会疾病,她连症状都无法消除。
她只能旁观、见证,然后略过。
身份的焦虑与道德的焦虑一直弥散在整部电影之中,那个前来向杰妮坦陈真相的男人在洗手间用皮带自杀未遂的一幕像是对现实的映射——无奈、憋闷,在道德和诱惑之间挣扎,连解脱都半途而废。
《无名女孩》在达内兄弟的作品谱系之中肯定算不上优异,它的叙述节奏以及那个死者的姐姐动情自述的结尾都可以变得更好。
但它像轻盈的一划,还是让人们隐约看到了那些包装下面不堪的内里。
她教女孩们样做一个勇敢的女性,教一名医学生怎样做个合格的医生。
你只是个医生,帮患者治疗疾病大家都会感激你,尊敬你,但如果你妄想以己之力治疗人心挖掘真相,人们会像受惊的野兽对你露出獠牙,人心的道路黑暗而颠簸,前途未明。
达文也许是个精明的医生,但她绝不是个“精明”的侦探,我时刻担心着她也会成为一个“无名女孩”。
也许是因为她太坦诚了一些,当你也这样要求别人时,不仅幼稚,而且危险。
在长长的没有背景音乐也没有剧情进展的时间里,观众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价值判断。
一时的疼痛吗啡和一点药水就可以解决,“但你还是应该去正规医院检查”,医生永远会跟你这么说。
这是一场大病,需要长时间地挖掘病因和耐心的治疗。
作为医生也怕被反噬,但作为患者,ta更怕医生放弃。
但达文,只有患者主动要求换医生的,她从来没有放弃过。
她赌对了。
影片没有刻意地讴歌,也没有现实地批判,没有把主角投射到社会大背景墙上。
片中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如果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凶手",那“受害者“是怎么产生的?如果没有一个自愿发声的个体,"无名"的尸体是否会将永远沉默下去?所谓真相,也不过刻意隐瞒的人心。
非法移民过来的非裔女孩莫名死去,詹妮医生感觉因自己没及时开门而使女孩没能避免死亡而感到内疚,于是自己多方调查女孩死因……中间还夹杂一个小插曲,在诊所的实习生朱利安忍受不了詹妮医生的严厉箴规而决定放弃学业回家务农。
詹妮到乡下找到朱利安,他才道出实情,——从小受父亲毒打,病人小孩的痉挛抽搐与詹妮的严厉批评使他不由自主地想起他自己的小时经历和他父亲……还好,最终朱利安回心转意重回学校……詹妮出于内心道德谴责,到处调查死去女孩的身份与死因,也因此惹怒了某些人,招致恐吓、威胁……最后,影片来了个败笔的结局:患者小孩布莱恩的父亲因内心道德谴责而向詹妮道出女孩死因,——因他见女孩是个妓女,和她商议交易,起初交易达成,但随后他又提出更多条件,女孩遂拒绝接受而逃跑,不慎跌落桥下……
有人说,《无名女孩》延续了达内兄弟的一贯的风格。
我实难同意这种观点,与达内兄弟所有长片比较,很显然《无名女孩》是达内对故事核心的一次大胆尝试,一次对悬疑故事的大胆尝试。
达内兄弟《电影手记》中强调,所谓风格就是人工的痕迹,并不高明。
他们反对风格就像反对给他们的作品标签一样。
不过,我们要客观接受的是,即便是达内兄弟,他们也有工作方法习惯,有风格趋向,这个风格区别与他人的明显标志,风格从你一开始选取题材,人物,最终成片中都可以看到。
这也是为什么观众只要看开篇后,就可以判定这是谁的影片,哪类风格的。
并不是所有人有事没事儿的都在影片里放鸽子(吴家风格),不是所有人都在刻意做风格,但只要你做事就要有习惯和原理一说,没办法,大师也是人,他有他的习惯,这个习惯延续的痕迹,就是个人标签,风格。
《无名女孩》故事有两条线,一个耿直内向的实习医生突然放弃从医,另一个是一个黑人女孩意外死亡,她曾按过医务所的门铃求救,达文医生却没有回应。
这两件事让达文医生倍感困顿不安,为弥补心灵问责她只身寻求事情原委,从而牵出不可告人的复杂真相。
看,如果这样复述一遍故事大概,悬疑情节是一定了。
在影片播放到0109时,实习医生才说出因家庭而学医,但又发觉现实与理性差距放弃从医。
黑人女孩无名无身份,怀疑他杀,追随达文四处奔波调查,发现黑人女孩做外围,她的调查遭到了蛇头的威胁,更是牵扯出令她惊讶不已的是,她的患者竟是,嫖客和女孩去世的目击证人父子。
他们之间的关系因为无名女孩,或明或暗地关联,因为无名女孩的死亡,而关联又销声匿迹,因达文的追查关联再次浮出水面。
对达内兄弟及作品的认知,相较于很多网友我迟了很久,2016的《无名女孩》我如今才看。
在观看中,我脑子中闪现了出另外一部情节架构相似的影片,《冬天的骨头》,因为假释父亲畏罪潜逃,唯一的破房子将被收走,母亲是个废人,弟妹还幼小,为避免无家可归,大女儿不得不只身寻找父亲,寻找事情的真相。
看情节,它们极其相似。
奇怪网络上并没看到有人拿这两部影片做对比分析。
都是文艺片,其实它们都用了悬疑故事的一个经典套路。
如果“套路”不好听,我们说是构架、故事核心。
即,一个关键人物的被害或失踪,主角调查,相逐一发现背后人物和惊人的真相。
这样概括了,发现可以囊括的影片有多出选多,这也便证明了类型的存在。
背后人物一定有害人动机,但不一定是实施者;背后真相,一定要有惊人的发现。
网上评论我大略看了一下,首先,说是达内兄弟叙事风格的延续。
这是错的。
之前的故事均在开篇30分钟当中,已经明示情况,和矛盾冲突,主角在底层生活挣扎,寻求一个道德或生活上的救助,最终的冲突点是:能否得到救赎。
但,《无名女孩》却是一个“发现之旅”,它是典型的悬疑片的结构。
此片的总体构架是成立的,细节也利用的巧妙:通过把脉发现男孩心跳加速,进一步发现与黑人女孩死亡有关,但没想到是男孩父亲才是嫖客,他间接导致了女孩的死亡。
达文继续追查盲打误撞找到蛇头和女孩姐姐……这些都是精彩的设置。
只是,实习医生的线索冲突不足。
再,黑人女孩按门铃这个开端的铺垫过分不明显,甚至是被其他医患琐事完全埋没掉。
这样弱化了观众的注意力,不会第一时间跟上作者叙事的步伐。
这类经典悬疑构架,还有是《囚徒》它是通过失踪女孩,一步步追查到多年虐童案的真凶。
网评有另一说,关于达内的道具。
《无名女孩》中的手机被网友拿出来大说特说,其实,《两天一夜》里手机也不少。
手机,在这些片子并无特别含义,更不是符号,猜想属于节外生枝。
很显然,如果手机作为符号,达内兄弟会“指哪打哪”声称它的意义所在。
达内没有声明手机的符号意义,那就是没有,很简单,不必过分解读。
按照达内的习惯,道具在之前的电影是大写特写的。
《儿子》里的折叠尺,宽腰带;《孩子》里的童车……这些是达内兄弟刻意指出的,在剧本创作第二三稿时加进去。
这些道具很起作用,对主题深化对角色诠释。
道具与故事选题,与人物,都是达内兄弟早起拍摄多部纪录片和具有哲学功底的结果。
达内兄弟之所以成为大师,是因为他们对人性的精准判断,对生活琐事的准确抓取,用一些细微的动作和情绪便能反应出人性的原理,相对于商业片,尤其中国现在影片,实在是缜密精确的布置,极端缺乏的稀罕物。
Jenny是一名年轻的普科医生。
一天晚上,在诊所关门后,她听到敲门声却没有开门。
第二天,她听说警察在距离诊所不远处,发现了一具身份不明的年轻女孩的尸体。
Jenny是一名年轻的普科医生。
一天晚上,在诊所关门后,她听到敲门声却没有开门。
第二天,她听说警察在距离诊所不远处,发现了一具身份不明的年轻女孩的尸体。
集合了好多达内的男演员,孩子的父亲到了中年还是憋屈罪犯,结尾更有新一辈轮回,而欧洲却是老了。开不开门的移民问题(看看比利时国家队的有色球员)手机只是时代的记号更是种焦虑代表,寻名的道德泛滥确实有距离感和作者范,容易被理解为傻和闲,现代人的心病和秘密同样需要医生诊治。法盟戛纳展映。
法国人吓唬人好弱智
「20200125」懸而不疑。達內兄弟的攝影機是會思考的鏡頭。那些表情、小動作、病痛和秘密。醫生的困境其實不僅僅是一個偶然事故,實習生朱爾一開始就被當頭棒喝。每個搖頭的人或多或少和無名女孩有些相交。最後的釋然是導演們對人性的肯定。螢幕上,社區醫生阿黛爾的日常讓人著迷,因為那種實打實的意義感,沒完沒了的電話和奔走丟在解決問題。功在導演對真實生活的捕捉。還有移民問題。對底層的凝視本身就是一種賦權。
3.5
爱奇艺106分钟的版本,其实没怎么认真看…剧情也没懂
对圣母没意见,但这也就是半小时的故事。
剧情垃圾
最大的亮点大概是剪辑了吧,剪辑点选的真是精妙无比(除了结尾冗了)。能够想象这个以“人人都是圣母心”为动作逻辑的剧作在戛纳如何扑街的(但我还愿意给四星)。联系上难民的政治背景(开不开门的隐喻),不难看出老哥俩还是有话说;然而别忘了有着明显阿拉伯姓名的警官早已提示着欧洲绿化势不可挡。
避开了天人交战的地震中心不拍,只拍余波,也许是寻求突破,但力度欠前作太多,大家都获得救赎的结局也很不达内。
达内最差,主人公的莫名价值观和高尚道德让人根本没法跟进和共鸣,手持原本有的类似第三人视角的感觉被无情剥夺,成为了所谓的道德摄影机。看的非常痛苦。
道德困境还是营造得不错,不过这回达内实在是太用力,解释得太多,连很多边角料人物都非要刨根问底说个清楚。就好像这个结尾,以往一定是黑人女人关上门就可以出字幕了,这回偏要加一个扶老奶奶的桥段来拔高人物弧光。
相比“道德”,这部电影更吸引我的是“阶级”。女主的家庭或朋友从来没有在影片中出现过,他们的消失反而值得挖掘。她很有可能并不出自一个很好的家庭(和实习生一样),也没有在自己的生活中形成足够强大的社会联结,只是很理性很卖力地学习和工作,试图获得一个高社会地位的profession。但她向上爬的过程始终是颤颤巍巍的,她需要在实习生面前反复强化自己的权威(这才是她没去开门最关键的原因);作为一个独自执业的年轻女医生,她也会受到病人的轻蔑和攻击(性别在其中也被表现得很好)。虽然最后的坦白段落确实有点败笔,但还是很喜欢简洁克制的叙述对这个社会的呈现:人与人之间有友爱、有善的行动,但社会联结依然零落,而每个人都在各自的处境里颤颤巍巍地前行。
好喜欢Adèle Haenel啊
达内全明星嘉年华,就差罗塞塔女主没出场了!单看故事和题材有些回归《一诺千金》的意思,但《无名女孩》之于达内绝非《两天一夜》式的自我重复,这应该是他们最大胆的一次新尝试。着重描摹背景,甚至利用主人公的遭遇隐喻了欧洲国家“开不开门”的移民困局,如此大量现代科技产品的使用对于达内来说也是头一回。很可惜,转型没有成功。后面那段坦白太破功,《无名女孩》也应该是达内开场最平、结尾最弱、人物最难以共情的一部了。
一位无名女孩引发的人性拷问。达内兄弟的电影总是有着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一根筋角色,那是普通人无法企及的道德追求,当然这也是这部电影无法引人注目的原因,对女主的描绘似乎过分夸张了。
达内兄弟的片难得的把主角定在了一个中产医生上 但是事件聚焦的当然还是底层的事 绕来绕去 其实 中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还是各顾各的吧 该无病呻吟的无病呻吟 该顾温饱的顾温饱 相互掺合不但越高越乱 还准出事…
最后两段坦白戏都不好;很喜欢哈内尔,这次依旧;挑了评分较低的这部来开始看达内兄弟,这样逐步看到更好的作品会比较开心吧,而且是喜欢的女主所以至少不会弃;难民vs开门隐喻、穆斯林警察,不过这些都不遮掩本片的一平到底,劳模圣母坚强勇敢执着但不婊的女主加剧了这种不卑不亢的平(倒不是特别贬义);有没有人能给介绍一下法国的医疗体系背景,提及的诊所的入职、转让、医保费率这块不太明白(虽然能猜大概)。
由一场意外引起,靠一个道德和责任感的支撑,关注的是非法移民,其实是很好也很适合达内的题材,只不过前戏太长,收尾又太快,我不知道如果前边减去20分钟再补20分钟结尾会不会感觉好一些。
2.5,感觉这个题材更适合拍成悬疑片……
事逼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