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真的挺心累的片子本身很长很长,用缓慢的节奏,诡异的背景音乐将三个黑童话缓缓道来。
片子有三处让我震撼,一处是皇后面不改色地吃着血淋淋的心脏时,一处是返老还童的多拉睡在红色毯子上时,一处就是上图,我最喜欢的图.。
皇后非常非常想要孩子,想要到极其宠爱她的国王为之付出了生命也无动于衷。
其实我不是很能理解这种非常想要孩子的狂热情绪。
如果你连你的丈夫都不爱,那么为什么会想要一个孩子?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女人跟很多不同的男人上床,生了一个又一个孩子,每当有男人想跟她结婚时她都会把他赶走,然后致力于生出下一个孩子。
男人对她的作用不过是一颗精子。
她生养了十几个孩子,并且活得生气勃勃。
有一天,她最大的女儿告诉她,她怀孕了,她呆滞住了,然后,失声痛哭。
这第一个故事讲的是母子之间的舍断离,即使是十几二十岁了,也希望孩子如同巨婴一样待在自己的怀中,病态的母子联系而已。
第二个故事是姐妹之间的舍断离。
有野心的追求财富地位的姐姐和痴傻的只知道依附于姐姐的妹妹。
当姐姐变年轻了,成为王后时,妹妹想到的还是时时刻刻跟随着姐姐。
单纯,令人怜惜,但是也无法同情。
姐姐也并不算一个无情无义的人,只是妹妹无法理解成人的游戏,于是她剥了自己的皮。
第三个故事是我最喜欢的故事。
纯真的爱幻想的公主被昏庸的父亲当做一样物品输给了原始的巨人。
公主本想自杀但还是没有勇气。
她被带到山洞中,吃生肉,睡在肮脏的地上,忍受巨人粗鲁的爱抚。
她遇到了一个马戏团,走钢丝的帅气小哥成功把她救了出来,她以为她脱离了苦难,可是巨人追了上来,扼断了所有人的头颅。
公主躲在角落瑟瑟发抖。
巨人愤怒地看着她,却不忍心动她一下。
她走上前,靠着巨人,头深深埋在巨人的怀里。
巨人蹲下,让她爬上他的肩。
她顺从地爬上去,然后一刀割断了巨人的喉咙。
这就是你为我选的丈夫。
我本就是有点女权主义的人,看见这一幕,我心里的确是暗爽的。
我承认这样对其实并没有想伤害公主的巨人不公平。
但是巨人爱她的方式是把她囚禁在山洞,喝雨水吃生肉,他想给她最好的,但他又能给什么?就像很多山中的闭塞原始的村落,他们没有媳妇,他们买媳妇,他们爱媳妇的方式是囚禁她吗?
只要我把我认为好的东西给你,我就可以对你为所欲为了吗?
他们觉得女性生来是为男性存在的,他们觉得女性的作用是生孩子,他们觉得强奸就像路边的公狗遇到了一只美丽的母狗,骑上去不是很正常吗?
这是他们的教育环境决定的,我们的确不能一味怪他们。
但是当他们试图用这种方式对女性时,难道我们应该心怀感激地收下,然后安心为他们在闭塞的小村庄里以生孩子为己任吗?
显然不是所以对于评论中心疼巨人,骂公主,希望公主和巨人在一起的人,我只能说,不敢苟同。
有一个女人被拐卖到了深山里,丈夫死守着她,直到她生下来一男一女才稍稍放松看守。
男人出山去卖药材,女人想乘机逃走,她五岁的孩子哭着死死抱着她的腿不让她走。
于是她打断了孩子的小腿骨。
我同情那个孩子,但是我觉得女人没有做错。
这不是什么爱情的结晶,而是耻辱的产物。
我们要做的是避免无辜的女性被拐卖到大山里,而不是指责逃走的女人,并且用一切为了孩子的理由劝女人留下来,忍受这种生活。
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也不会掉馅饼。
这部电影讲的是两位老巫婆想要变成王后,坐拥金银珠宝的故事。
一天,国王听见了无比美妙的歌声,便着人去寻找,送了很多金银珠宝给她们,却不知道这歌声是由两位老巫婆发出的,老巫婆知道了之后就想要凭此当王后,可又担心国王发现自己的面容,于是回应国王说可以给他看一个手指,两个老巫婆都想得到国王的喜爱,想方设法地让自己的手指变得细皮嫩肉,最后有一个终于成功了,国王看到后,越发地想要她们,后来她们就提了个要求,要见可以,但是不许有灯,国王答应了,可第二天发现自己身边的是一个满身皱纹的老太婆,气愤下就命人将之丢下了城堡,后来那位老巫婆遇到了一个人,无意中自己就变得年轻貌美,她很高兴,在这时国王也发现了她,并将她带回去,准备封为王后,结果在举办婚礼的那天她又变回了曾经的模样,被国王丢弃。
所以说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
三个故事的梗概就不说了但三个故事都是在说一个事情。
——。
--(成人的世界里,现实的社会中,无论是爱情还是事业,如果你付出巨大,结果落得一场空,没人感激你或者没人奖赏你,你大吼 这不公平!
为什么!。
呵呵,公平,那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而已。
我们生活的世界原本就不公平,就是因为太不公平,于是才有所谓公道,来尽量平衡这不可能完成的所谓公平,法律,宗教也好,天堂地狱,社会主义也罢,甚至科学,都是人类自我编制的精神安全气囊,)不管你是否感恩,以我的方式来爱你,这样的爱既是无私也是自私。
故事一国王对皇后的付出,为了她的愿望舍命一搏,而皇后从在岸边的国王尸体跨过都没有一丝内疚。
同样的是付出,皇后化身恶龙一死,对儿子也一样无私。
我愿意,我就是想要这样的爱你,不管你接不接受,即使你不领情。
恩,单方面的爱 极端无私,但母亲对王子的爱是那么的认王子窒息,以至于各种逃离。
可能国王也是这样对皇后的吧。
一厢情愿的给予,又表现的极端自私而另一方面男巫又在不时的说着等价对换,可以留心观察,水怪洁白到怪异的身体和两个王子的怪异白化,不是没有关系的,一个河滩上的镜头,国王和水怪的尸体双双躺在那里,紧接着两个生命诞生了,两兄弟真是(国王+水怪)/2的等价对换,于是形成了国王和水怪的心救赎王后,王后救赎王子,王子就是国王和水怪的因果平衡。
似乎在安慰观众,不公平只是表面的,宏观上这个世界是有因果的,就好比佛家的业。
放在爱情上就是1伤2,2伤3 3伤4 4。。。。
说到底就是调整心态,不管事业还是爱情付出了也要做好没回报的心里准备。
还有不要认为给予爱人,亲人,公司“苹果”就是贡献,说不定对方只吃“桔子“故事二一开始,两姐妹许诺一星期后给国王play手指,于是姐姐各种呵护手指,打开纱布,手指反而是比之前更加恶心,真是一厢情愿,剧情至此一路一腔情愿,从国王认为自己放下尊严就能得到“少女”的玉体。
从姐姐一厢情愿的拉皮上床,认为一觉醒来国王会接受她,到妹妹一厢情愿认为姐姐变美后还是会不嫌弃自己,到最终妹妹一厢情愿的相信姐姐的话而去找人剥了自己的皮。
有时候我们的一厢情愿=自欺欺人。
故事三这个跳蚤,野蛮人,的宫廷故事,是三个故事中最隐晦的表达”控制“的。
控制是因为害怕失去,对,结果同样是一厢情愿的。
有很多人都觉得国王忽视女儿,女儿还不如一个跳蚤。
其实并不是的。
国王对跳蚤病态的饲养,隐喻的是他对女儿失去他的控制的恐惧。
女儿长大了,想要飞出他的掌心,“我的小公主要失去我的控制怎么办“他一厢情愿的认为公主永远是个不会长大的娃娃(解释了为什么是个Babyface演公主),而现在她要嫁人,在另一个男人而不是他的保护下了。
于是这个心理黑洞就由一只小跳蚤代替了,它是他的寄生虫,它那么小,永远(理论上是)。
可跳蚤也竟然长大了,最终也离开了他,这就是国王的恐惧,外力不可阻挡的失去控制权。
因为有童话的外衣,所以让隐喻呈现的再荒唐也是合情合理的。
可国王还是不想让女儿离开自己,于是,就有了“不可能有人答对的相亲难题”。
最后自食其果。
故事中野人对公主的付出,马戏团对公主的付出,都可以说是巨悲壮的而又是别有用心的,但结果还是杯具了。
好像再次告诉我们付出和收益在大人的世界里不划等号。
(以下可能含剧透)1. 五日谈 电影改编自17世纪的故事集《五日谈》(也叫“故事的故事”),作者Giambattista Basile。
《五日谈》包括最古老版本的画眉嘴国王、灰姑娘、睡美人、穿靴子的猫、莴苣姑娘,但都是暗黑版本。
导演在采访中承认《五日谈》可不是给小孩儿读的,原著里充满了性和暴力(片中已被导演和谐掉)。
他说在读原著的过程中,感到这些故事非常熟悉,其实在现代社会中都有映射:比如两姐妹返老还童的故事,放在今天就是整容;还有今天的母亲为了孩子,也可以无底线。
另外,这几个故事都是用寓言讲述人欲望过度,变成obsession的情况:比如皇后对孩子、皇帝对跳蚤、皇帝对性。
而obsession是导演一直以来想要表达的主题。
《五日谈》一共50个故事,片中三个故事参考的是:第9个故事:La cerva fatata,妖鹿第5个故事:La pulce,一只跳蚤引发的故事第11个故事:La vecchia scorticata,三姐妹(中文译名以译言古登堡计划版本为准)不过导演实际还参考了其他故事,并把一些情节杂糅在一起。
2. 意大利著名导演费里尼导演视费里尼为自己的男神!
他认为费里尼一开始是新现实主义,后来转变为《Fellini Satyricon》的寓言家风格;自己也是这样的,之前的作品《真人秀》(Reality, 2012)(获得戛纳评委会大奖)是在把现实寓言化,这一部是把古老的寓言故事现实化。
3. 莎士比亚这是意大利导演Matteo Garrone制作的第一部英语电影。
因为导演觉得自己的电影有些莎士比亚元素,而且意大利著名作家Italo Calvino曾称赞《五日谈》作者Giambattista Basile是“那不勒斯的另类莎士比亚”。
4. 打海怪的氧气罐第一个故事中,与海怪交战的国王穿着16世纪的“潜水服”,实际上这种服装没有氧气罐,所以他能在水下和海怪持续交战还是挺奇怪的……5. 呼啦圈熊片中表演呼啦圈的熊来自俄罗斯一个马戏团,名叫Tima,片中的驯兽师也是俄罗斯人Pavel Vyakin。
Tima已经掌握了200多指令,但网上对于Pavel的驯兽方法有很多争议,也有意见认为本片对参演的动物普遍不好(还有一只被踢的孔雀)。
Source:IMDB:Il racconto dei raccontiVariety.com interviewThe Daily Beast interview-原文: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NTExNzcyMA==&mid=400815762&idx=1&sn=ebe470e6d222154577574aa0c4a5816d#rd
万事万物都是平衡的,你想得到,总需要先付出与失去。
印象里的意大利导演马提欧·加洛尼似乎还是拍摄《格莫拉》的样子,而在他的新作《故事的故事》中让人着实惊艳了一次。
和他以往的电影不同,在这部电影中,加洛尼似乎用自己独特的电影语言构筑了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它带着卑劣的诅咒,可怖的预言以及死亡的腐败。
电影改编自十七世纪的古老传说,加洛尼给这些古老的传说穿上了一件精致的衣服,并且让这部由古老传说改编的电影有了自己的意义和语境。
和加洛尼以往的电影相比,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惊艳四座,美不胜收。
尽管这部电影以童话为根基,但是,整部电影的受众却是成年人,除却那些怪异的角色之外,整部影片给人带来的是一种不安的恐惧之感。
阴谋,情欲,控制,死亡......这些本不应该出现在童话中的词语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同样,也是它最玩味无穷的地方。
影片围绕着三位皇室成员展开,一个是求子不得的王后,一个是耽溺于情色的国王,还有一个是为昆虫而痴迷的君主......诅咒和宿命,欲望和陷阱,怪异和反叛,水怪,预言者,仙女,魔鬼,怪兽,流浪艺人,老妇......这些元素和角色逐次登场,构筑了三个古怪而又悲戚的故事。
在电影中,加洛尼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变幻无穷的画面将每一个故事都演绎的近乎完美,其中还有不少对历史风貌以及社会风俗的描绘。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将各个元素经过疯狂的,绝妙的,美丽的视觉形式呈现,让人沉湎于一个新的世界中。
第一个故事,美丽而残忍,美丽的王后因为没有自己的孩子而苦恼,一位预言师告诉她,只要能够杀死湖里的水怪,并且选定一位处女来烹调,吃了之后就可以立刻怀孕。
为了实现自己的生育之梦,王后牺牲掉了国王,最终得到了两个有白化病的双胞胎。
第二个故事,可怜而无奈,耽溺于情欲的君主痴迷于一位只见过背影的老妇,他误以为老妇是年轻的少女,于是朵拉在黑暗之中和他有了一场鱼水之欢。
直到第二天早晨,阳光照在朵拉身上,才发现这是一场噩梦。
第三个故事,荒诞而悲凉,古怪的国王喜欢养奇怪的生物,有一天,他抓住了一只跳蚤,并且将它养大。
跳蚤死后,它将跳蚤皮作为为女儿选择夫君的测试,最终带来了可怕的后果。
影片以明快艳丽的童话风格进行着,而其中不时出现触目惊心的血腥场面,彼此之间的强大反差形成一种怪异的视觉张力,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
比如朵拉的妹妹请求刮皮匠剥掉自己的皮肤,当她血淋淋的出现在城堡周围的时候,给人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当镜头从背后转过之后,观众看见的是鲜血横流的面容。
当这种残忍和宁静的城堡发生碰撞的时候,影片已经上升到了一种残忍的阶段。
和其他的奇幻电影相比,《故事的故事》弥漫着一些死亡的阴郁,导演让观众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中,在荒诞的故事中感受幻象和真实。
影片中存在的欲望,贪婪,虚荣,欺诈,暴力,死亡等等都是现实生活的投射。
加洛尼用自己的镜头,将这些奇幻故事从现实中剥离,而后在光影之间转换成一种预言和映射。
结尾,在杂技演员在绳索上自由穿行,这一设定和影片开头所说的“万事万物都是平衡的,你想得到,总需要先付出与失去。
”形成一种呼应,得到和失去,现实和梦境,都是隐藏在这部童话中的真意。
对于这部电影,我只想谈谈它对童话改编的处理。
因为,可能存在的对这部电影“解读”的困难也说明了大众对童话的置若罔闻了。
童话的个体回顾一下我们看的童话,在情节中的重要时刻,每个个体都是自己解决问题的,不管是王子、皇后还是农民、铁匠。
关键时候,他们不会派出任何人代替自己执行,或者为自己代言。
王子必须自己在森林里面斩杀巨龙,才能赢取自己的公主;皇后必须自己去给公主带去致死的毒苹果;公主必须以自己的灵魂接受魔法仪式的牺牲。
在这里,我们可以说“童话的个体”就是带有欲望,并付与实践的勇敢的主体。
童话里的个体和一个理性的人不一样,他相信命运。
因此他也不会去考虑别人的境况,他只需要在肩膀上担负上自己的命运就可以了。
(正像巴赞说过的:神话可以自给自足,它自身的逻辑就足以令人信服。
)电影在剧本改编中精准地保留了这一特质。
因此,国王要自己下河去刺杀河怪,老妇人拉平身上的皱纹亲自登上国王的床第(原著里面没有拉平身上皱纹这一做法),这无疑是一种形式化,而非一种现实。
那么影像的方式在童话的意义上有什么重要性呢?
我们可以说影像视觉的繁复正好对应着童话情节的“简略”。
在童话故事中,即使是最惊心动魄的情节也只是寥寥几笔,“她的心头‘腾’地窜出一股火苗,烤炙得她坐立不安,特别想听人讲故事,这欲望时如此强烈,把她折磨得死去活来。
”(《五日谈》引子的一段)童话缺乏个性化的心理描绘(童话中多只用一些类似于“害怕”、“羞愧”、“被迷住了”、“不幸”...这种刻板印象的词汇,在童话中重要的是事件),可能是为了一种更好的口述传播,还有就是想造成一个与听众的“隔离”,而达到故事的教益性。
因此在这个片子中,导演既要想办法抵抗形式化带来的象征(为了解读的“便利”,可能不得不又留一些),同时也要追求一种“阅读隔离”的效果。
比如说在电影中的表演就带上一定的心理的描绘。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国王在准备下河刺杀河怪之前的担忧,这是现实性的一面;与此同时,其中的布景道具却是简陋的(也是有特色的),这是不现实的一面。
<图片1><图片2>(约翰.C.赖利所饰演的国王在准备下河刺杀河怪之前的不安叹息和舞台布景般的石头与怪物)也就是说,不真实的道具说明了导演在尝试舞台化相应的在童话故事中的情节。
这确实是一种隔离的方式(除此之外,另外一个杀手锏就是分段叙述)。
这好像与另外一位意大利导演帕索里尼在改编神话《伊底帕斯王》的时候的做法相反。
帕索里尼尝试保障着神话故事的完全“现实性”。
他在改编的时候可能只是这样“简单地”想着:哦,这是一个弑父娶母的故事。
而他所拍摄的神秘就像是正好对应了:在不同的现实里,有些人把匪夷所思的传统和习惯当成一种神圣的信仰去追随。
而这些人就是神话故事或者童话故事里面的人物。
也就文明时代的神秘的现实性。
<图片3>(《马太福音》中缺乏意味的脸,对帕索里尼来说,一个业余演员——或者一种“业余”的表演是必须的)<图片4>(萨尔玛.哈耶克的脸 。
明星的脸是不可能完全放弃“表演”的力度,不论是从职业病,还是从做为符号上来说)关于帕索里尼的改编也是很有趣的一个方面,以后有机会再探讨一下。
另外,这部电影在整体上有一种莫名其妙悬疑感的塑造,众多跟在角色背后,或者在角色前面的跟随镜头,在一种动荡不定的氛围之下,每个人都认为事情似乎要再往黑暗进一步发展的时候。
这是一种镜头带来的惯性。
包括在音乐的使用,也在促进这点。
在双胞胎的故事里,很多次我都以为为了与其朋友在一起,Elias要将其母亲杀死,这当然由于这对双胞胎的怪异给人带来的不安——包括他们长相上的怪异,也因为片子中大量表示不确定的斯坦尼康运动镜头的使用还有对演员姿态的调度。
<图片5>但是,最后这对双胞胎却表现出一种真正兄弟的情谊,而将这个怪异自然化了,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方面。
虽然我不怀疑它表现出来的克制——对奇观的克制,乃是建立在寓言的洞察力和结构的把握之上,但悬疑气氛的塑造难道只是一种媚俗?
面着这样一部众星汇集,跨国制片的电影,可供导演选择的可能并非无限的手法的情况下,我们暂且将其视为一种反讽吧。
童话,大家想到了什么呢?
王子?公主?还是女巫?
魔法?
是爱情?
亲情?
还是勇敢?
坚强?
当然,如果你想到的血浆 异兽 情色 。
那么,欢迎来到黑暗童话的世界。
其实,这世界本来没有什么童话,给儿童看得多了,就成了童话。
古老的“灰姑娘”,现今已知的最古老童话,这个故事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公元一世纪的古埃及,讲述了斯特拉博的女人罗德庇斯的故事。
可以说是神话故事。
而“小红帽”的演变则更加戏剧化,有个美国人写了《百变小红帽》一书,里面详细记叙了小红帽故事的衍化。
小红帽的故事最初是为了告诫少女们小心色狼,保护贞操。
对,那只大灰狼就是代表色狼。
童话一词和现在我们使用的很多词汇一样,来源于日本,新文化运动后传入中国。
中国人自古就没有童话这个概念。
而童心一词,更是贬义词。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里记载“于是昭公十九年矣,犹有童心,君子是以知其不能终也。
”,这里的童心指的是无成人之智。
古今中外小孩子从小就要学习能力变成大人。
从原始人类开始,部落的小孩成长速度关乎部落的生死存亡。
男孩子要赶快拿起长矛,女孩要赶快繁衍后代。
所以,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在古代,小孩并没有特殊的待遇,传统社会中,儿童是被漠视的,甚至成年人认为,有童心的小孩是没出息的。
在这样的环境里,所谓了“保护孩子幼小的心灵”几乎是扯淡。
没有人会在意说某些事不能让儿童看到或者知道。
在这样的社会中,不可能出现一种专门给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
安徒生以前的欧洲童话,大部分根本不能称其为童话。
安徒生,童话大王。
他为何获此地位,因为他开创了童话写作这种形式。
他整理了欧洲的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或改编,或以此为依据进行原创。
让童话这个文学形式为全世界人们所接受。
可以说,欧洲直到19世纪才开始真正发展出了儿童文学(注意本片的童话故事集原著形成时间为17世纪)。
好了,那么问题来了,19世纪以前的所谓童话们,都是些什么东西呢??
是民间故事,那么,民间故事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呢?
它们出没于酒馆之中。
大醉伶仃的水手们说起了某个远海的王子发现了一只传说中的美人鱼的故事。
(海的女儿)它门出没于妓院之中。
嫖客们兴致勃勃的讲述了某个公国国王乱伦自己的亲生女儿导致王后嫉妒报复的荤段子。
(白雪公主)它门出没于营房之中。
骑士们一边擦洗盔甲,一边说起了国王的那个男扮女装的女儿被仆从强暴了以后昏迷不醒的笑话。
(睡美人)可以看到,这些故事完全是成年人的世界,为什么童话故事多事王子公主的男女题材?
小孩子真的喜欢听这些?
并不是。
原因就是这些故事本来是成年人之间闲谈的,成年人嘛,当然喜欢谈男女之事,特别是八卦贵族的私人生活,更是乐趣无穷。
我们熟悉的《格林童话》,前后一共七次修订,就是为了不断删除原来来故事里的那些成年人津津乐道的男欢女爱,暴力血腥的内容。
说道这里,我们应该已经发现了,所谓的黑童话根本是一个伪命题。
与其说原版故事是黑暗的童话,不如说后来的童话是美白的故事。
这些故事本来就不是写给儿童看的,也没有任何一点的什么教育意义。
世界随着不断发展,思想不断的进步,人们意识到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应该保护他们。
他们需要了解世界,但是不能粗暴的直接把他们扔进这个残酷的世界里。
于是,人们通过一些刻意改编的故事。
告诉孩子们一些道理,给孩子们灌输一些美好的事情。
这都是基于孩子的保护,希望他们更加快乐的度过童年。
小时候,幼儿园老师总是会说:小朋友们,通过丑小鸭的故事,我们学到了什么呀!
对,就是要相信自己。
但是,人总是会长大的,当我们告别了童话,告别了童年。
我们变成了大人。
于是我们哭着发现,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真诚待人却总是吃亏,努力奋斗却总是碰壁。
我爱的那个他或她,并没有和我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
为什么?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一切和小时候看的故事完全不一样呢?
我们渴望知道答案,于是,自然而然的。
我们顺藤摸瓜地找到了那些童话故事本来的面目。
如同发现了新大陆般兴奋。
原来如此!
原来是这样!
原来故事是这样的!
这些原来就属于成年人的故事终于呈现在了已经变成成年人的我们手里。
非常的合口味。
我们看到了我们生活着的真实的世界,看到了我们熟悉的真正的人性。
黑暗的不是黑童话,而是这残酷的真实的世界。
深夜写于成都
的确黑暗,整部电影都是怪诞,荒谬,不适。
就算是貌似平和的表演观众的笑声,掌声都充满诡谲的气氛。
感触最深还是跳蚤的公主出逃的那部分。
电影电视剧看多了,恐怖的剧情也看过不少了,但从来没有像这样因为一部电影,而感受到如此铺天盖地的恐怖与慌张。
从小公主被带进那个山洞里开始,密不透风的恐惧和不安啊 ,就像是我们生命里那些最为可怖的噩梦,它捏住了你的咽喉。
无力,崩溃,一无所有,遇上救命稻草一般的人,只有一声又一声的please,哀求啊,跌跌撞撞奔跑、逃离啊, 一直一直,用尽所有力量,挣扎、挣扎、呼喊终于在最后一刻,斩断了,那根貌似唯一与恶梦相连接的绳索。
一下好似重获新生,被黑暗笼罩的她挣脱了,但故事总是这样,还没来得及好好看看那些,和她曾梦想的一样,英俊,勇敢,救她出来的少年的模样,还没好好品味这英雄救美的“童话”故事。
那股力量又硬生生的把你拖回去跌落在那恶魔的手掌,摧毁了一切。
和看到的很多“浪漫”故事一样,野人下不了手杀公主,我灰心的以为,故事要走向大家最习以为常方向,公主试图安慰和接近他,他被烧伤的皮肤,还有血肉暴露在外却原谅了公主准备像一开始那样背上公主带她回家。
就以为要结束时,下一秒,公主手起刀落,终于终于一切一切真结束了。
看到这里终于长舒了一口气,在看的时候,被这个故事拖入了那种无边的恐惧的情绪当中一直在想,迈出那步,跳下那个深渊就不用在痛苦了。
但无疑,最后那一刀无疑是最好的结局,不是用哀求换来父亲的心软,不是狼狈的逃离,不是被曾经心中优秀的少年所救,然后过上幸福的生活。
而是亲手,一刀砍断了那只一直掐住了咽喉的手。
看到很多评论里有说野人可怜,野人其实很温柔,公主冷血,杀死自己丈夫的。
我实在是无法感同身受,一个前一天,还像我们很多人曾经一样是幻想着白马王子无忧无虑的少女,突然有一天被自己父亲嫁给了连他都害怕的人,被拖入森林,掉在悬崖,被丢进那样到处都是骨骸的洞穴,是否又有人关心她的感受?
没有平等,尊重又谈何婚姻,从头至尾这都是一场他们对她的毁灭。
为什么大家选择性的就缩小甚至忽略了女主的痛苦?
是因为太多这样的弱势的女性被欺凌的故事和桥段?
还是那些见怪不怪的男权思想作祟?
让我们习惯了女性总是在充当的受害一方,让我们习惯了男性一下杀死那马戏团一家人甚至也差点杀死那个弱势的女性的残暴形象。
以至于当野人在施暴后停下拍拍的肩膀和一些小小的“人性”,让我们的早就习惯撕扯的神经产生错觉,让我们默默接受,好像他挺好的啊,女主应该跟他回去啊,公主也可以跟野兽过上“童话”般的幸福生活啊。
还好剧中的女主很清醒,她知道,自己好不容易逃出来了,绝对不能再回去那里过她噩梦般的生活,有些残忍但却果断了杀了那个野人,然后拿上他的头一步一步走回那里,去找回她的生活!
祝福自己,也能逃出那些囚禁的洞穴的,勇敢的拿起刀,去割断那些掌控我们的恶魔的咽喉。
五日谈中的三个故事改编,整部影片环绕三个故事的穿插丝丝相扣,最后以主角们出场相聚圆满落幕。
然而这个圆满背后,却是继续的坠落腐化。
这是三个国家,三段故事。
1.女王之爱女王很想要个孩子,然而她却无法拥有自己的孩子。
采取巫师的偏方后,心疼妻子的国王下水杀死水怪,自己也负伤而死。
求子心切的女王丝毫没朝自己丈夫的遗体致敬缅怀,而是立马拿着心脏煮偏方去了。
受到药气感染的女仆和女王同时生下孩子。
俩人性格相似容貌相似。
女王不允许身为贵族的儿子和贫民儿子玩好,处处拆散以致偏执。
最后化身怪物追杀贫民儿子,却被自己儿子一见刺死。
女王的母爱近乎控制。
这是第一个用爱控制的故事。
她认为王子是自己的,不允许与他人分享。
与其说隔绝儿子与贫民的相处,更不如说隔绝儿子与其他人的交往,因为她爱王子。
爱到只想让王子依赖她,并付出同等的爱。
一旦对方没有灼热的回应,那就势必采取更加严酷而疯狂的隔绝。
2.丑妇之爱丑妇是一对姐妹。
姐姐爱上了年轻花心的国王,在国王赞扬她的歌声后希望嫁给他。
而妹妹单纯烂漫,一辈子和姐姐蜗居在破旧小屋,除了姐姐装不下另一个人。
姐姐为了嫁给国王,不惜采取人工粗暴拉皮法。
哪怕明知第二天自己真身会被国王看见,哪怕被丢下窗口体验生死,得到黑魔法变成美女后,还是义无反顾爱着国王,丝毫没有复仇或者摆架子的想法。
而大婚当天,天真妹妹也穿着礼服来了。
老妇脸少女心,她也固执的认为姐姐依然属于自己,躲在国王卧室中,一次次朝宾客们炫耀那是我姐姐。
终于被姐姐赶出城堡。
偏执的妹妹请求理发师给自己拉皮。
于是一个没有皮肤,满身是血的老妇跌撞着走向城堡。
姐姐成为王后,然而结局中可以窥见,她的魔法时效已经过去,皱纹衰老迅速袭来,国王的惊讶和她的结局被定格在影片后。
这次姐姐恐怕没有那么幸运逃过一死。
这是第二个用爱控制的故事。
姐姐对国王的控制,明知道自己不是国王的菜却赶鸭子上架。
明知道自己年老色衰却不放弃。
她对国王的,迷恋超越自私,更近乎于病态。
她的世界只有一个问题。
为什么国王不喜欢我?
而她的潜台词是,国王应该喜欢我啊。
同样,天真妹妹的思路和姐姐一样,她容不得自己被忽视,容不得和姐姐分开一分一秒。
她对姐姐的爱也形成控制,终于让姐姐受不了而赶她出城堡。
你是我的,你就是我的。
这是控制之爱的思维逻辑。
3.野人之爱。
国王养了个大虱子。
虱子死后他悲痛欲绝,剥皮展示。
能够猜出虱子皮的人就能够娶公主。
而野人猜中了,于是金枝玉叶的公主陛下只能和他回到悬崖峭壁,过着吃生肉住洞穴的生活。
然而公主分分秒想逃离这种生活。
悬崖对面的马戏团一家表示能够救出公主。
然而野人毕竟是开挂的,马戏团一家在救出公主后都被杀死,公主瑟瑟发抖,野人很失望,想杀了公主但于心不忍。
最后温柔的拍拍肩,示意公主坐上来带她回家。
公主感动的哭了,谢不杀之恩后反杀。
虽然许多人都认为公主绝情野人痴情,然而对你好并不代表你就要接受。
告白不一定就能成功。
倘若这世界都是两厢情愿,那么进化论也就不成立。
野人对公主的控制就是,我爱你,我得到了你,你就必须是我的。
他没有考虑公主是否想过这样的生活,没有和公主心对心的交流哪怕一秒。
因为他是野人,他的智力也许只停留在识别虱子皮上,却不可能感受女性的千思万绪。
这三个关于控制的故事,无一例外,都冠上了爱的名义。
【The Queen】国王满心的“my love”也换不来王后的一个吻别甚至一眼怀念王后充满占有欲的母爱再浓烈也得不到儿子的肯定最后一眼心都碎了呀一起潜水躲避卫兵寻找的他们多像两个相爱的翩翩少年老神棍说的没错 世间万物皆守恒这个故事严格遵从了守恒定律【The Two Old Women】同样被国王在卧室发现同样被扔出去 姐姐喝了路人甲的乳汁回光返照青春焕发 妹妹找磨刀人剥了自己的皮姐姐的野心得到一时逍遥妹妹的愚蠢得到至死都想不明白的为啥我得不到宠爱怎样的野心适配怎样的生活可是生活对高攀也从不宽容【The Flea】高墙内的孤独培育出了巨型跳蚤愚蠢的“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断送了自己的良心、健康和王位公主划拉野人脖子那一刻的表情让我看到了一位王的诞生野人一定开了挂并在「除了真爱谁都杀不死」的选项前打了对勾面对国王众卿的臣服公主却哭得像个孩子加冕礼上公主看着头顶上的走钢丝表演像是看着希望软弱屈服没有好下场心狠手辣才能步步为营被逼急了灰姑娘也能变身美少女战士呢【Happy Ending?
】公主励志归来 加冕为王 普天同庆白化病王子斩杀怪物 救下最好的朋友夜夜笙歌的国王实现了“一生一世一双人”可是曾经像被强奸一样的性生活会让公主夜不能寐吧白化病王子要是发现了怪物的真身呢国王要是知道自己夜夜插的是曾经让自己反胃呕吐的老太婆会怎么样呢
哥特风胡媚娘
皇帝养跳蚤把公主嫁给怪人、皇后用丈夫的生命换来王子的诞生最后又变成怪物保护王子、老女人扒皮的故事都好讨厌!唯一喜欢的是泉水
成人童话故事。
欧洲魔幻超现实主义巨作版《聊斋志异》。形式远远远远大大大大于内容,但是形式还挺有意思的。马特奥·加罗内很敢于超越自己。配乐很好,结果一看是我经常黑的亚历山大·德普拉创作的,仍然觉得很好。
看到最后一场景,公主抱着巨人那一刻以为她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犯了,后来被她反转割喉的那一袭震惊了
与其说是魔幻不如说是荒诞,三个穿插在一起的故事表达的含义不明,观者见仁见智。母子之情里看到了男人的伟大,为老婆怀孕付出自己的生命。母爱之殷切,只恨没有早点规避风险。王子之幼稚,有可能被狸猫换太子还浑然不知。注:两个演员是双胞胎。姐妹之情里看到了姐姐的贪婪和自私,妹妹的嫉妒和脑残,国王的精虫上脑和近视眼。夫妻之情里父亲的荒谬,女儿的自立,怪人的专注。演员由一众熟脸组成。
怎么说呢,各个故事是串联起来了,可是不巧妙,给人一种稀松平常的感觉,和奇幻的剧情比起来唐突了点
你大爷的大爷
魔幻甚于人性
完全不知道三个故事相互穿插着叙述有何意义,大概只是为了不显得那么无趣。这种方式还不如无头骑士异闻录来得有趣。
什么鬼。。。。三个时空毫无联系就最后女王加冕在一起
This looks really really creepy.
喜欢公主的故事
我感觉这比可怜的东西好多了,,,没有面面俱到的安排好每一个人的结局可能才是黑童话最好的结局,小公主的线是最立的,你在你昏庸无能的爹眼里还不如一只跳蚤😅弹劾亲爹真是大快人心,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补标。三个略重口的黑暗童话。
暗黑且光明!(简介作者怕不是个脸盲吧)
浪费时间啊!
太重口了
黑童话
选角导演和美术组的电影 我想象不到一位享受其中的理想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