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英和少东) --很久没有给你写信了,你好么?
——知道金秋是你的归期,心里有莫名的高兴。
——我该送什么当作见面礼?
——真是不可思议,我们那么熟悉,怎么可能还没有相遇。
告诉我,你最想念什么,关于家乡的事。
——我离家太久,家乡对我,比异国还要陌生。
很多看来理所当然的情感,其实并不纯粹。
比方乡愁,亲情。
虽然读过许多对它的描述,但我找不到属于它的声音,颜色和气味。
还有爱情,理所当然的爱情。
这对我是另一个讽刺。
我的感知依靠接触,好比琴弓压在弦上擦出来的声音,至少我可以听见它,感觉到它震动我的指尖和胸口。
我不迷恋虚构的世界。
——你的话让我惭愧,我是这样心甘情愿的沉迷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那些戏台上的忠义和情爱。
昨天看了《牡丹庭》的寻梦,还是哭了,比起现实生活,我更熟知那些戏曲故事里的人,他们的悲喜冷暖,有时候一句唱词就能让我落泪。
我但愿你,不至于觉得我可笑。
——不。
也许我回来,是为了在家乡埋一滴眼泪,好让我这一生,也有乡愁。
(英儿看林冲夜奔)是他,我发誓,在这一刻前,我从来没有想过他就是荣庆班挑梁唱夜奔的武生, 那一张安静的脸,那一双总是回避开的眼睛,即使见过他的身手,还是不能相信。
数时辰,时辰至,弃朝廷....也只有林冲。
少东回国遇见林冲(英和少东) ——我始终想知道,当你的眼睛触到林冲的那一霎那,你究竟看到了什么。
——我不是看,我是听。
我对声音极其敏感,一开始我被他唱腔惊骇。
我问:它声音从哪里来?
它离得那么远,声音却可以像一根锥子直锥进我的心里。
我不知道他在唱什么,可是我竟然听到他胸口一种郁悒和悲愤,那是千军万马化作一滴男儿泪,那是暗夜孤身被弃置在荒野里的悲凉。
我能懂。
空荡荡的台上,连一块简陋的布景都没有,但那是一个世界,随着他的肢体,他的眼神,我像被催眠一样,接受一切他给我的想象,山路,庙门,月冷星稀的寒夜,他存心要逃。
望家乡,去路遥,想母亲将谁靠,他哪里生死,惊芒了,怀揣着血刃刀,行一步哀嚎哭,行走羊肠曲路遥....声音,戏剧,舞蹈都在当下。
成离寇。
惶离叛,如雄鹰展翅,玲珑狡兔脱巢,毒蛇出洞,判官皆非公正,尽管蓬头垢面,此一役战得天旋地转,高俅,管教你海崩山啸......林冲对少东说:我这记着你。
你有一双好看的手,林冲对英儿说:我要你和少东好好i过日子,以后唱到“望家乡,去路遥”的时候还能想到我。
少东: 英儿,我喜欢你。
英儿: 可是你也爱林冲。
少东: 我不能爱他,也不可能爱他。
英儿: 但是你也不可能爱我,你走吧,我宁愿我们可以写一辈子的信 ,宁愿守着你的一份心,也不要你把你把心藏起来,作我理所当然的丈夫。
少东: 我从来没有对你隐藏过什么,我只是把我自己迷失了。
英儿: 你会找到你的答案的。
少东 : 我并没有找到我要的答案,我甚至连林冲的下落度都没有找到,他消失了,我逃到美国,你呢?。
英儿: 我这里上演了另外一出戏,你不会感兴趣的,云天楼除了经常借给黄军集会,唱鬼子戏,已经没有戏班子登台演出了,但是我还是经常一个人去那,空气了还有那些飘散不去声音,戏台上还有那些叫人悬念的故事,只是这些故事里多了一个属于我自己的。
少东: 我这里是一个礼拜七天千篇一律的演出,我独来独往地生活在纽约,和家乡失去了联系,只有你,你像是我和这个世界的脐带,读信和写信使我相信,我还在这个随时等着末日要来的城市里活着,活着.....究竟是不是一种悲哀,我答应你要找到答案,否则....我宁愿把我的触角折断,栖身在这里,一辈子。
英儿: 我不能回答你这个问题,关于活的悲哀,在我这个沦陷的黑色城市里无所不在...你家现在已成了某个军团的团管司令部,那天骑车经过,看见你的窗户开着,很想喊你一声。
少东: 当我收到移民局的通知,看到那个水晶玻璃的大提琴,已经是1947年的冬天了,距离林冲斯死在医院里整整一年,我无法想象这会是我们再见面的方式,那个大学的夜晚,我一个背转身,我和林冲既是生离,也是死别。
这些年,我的梦,始终是在那个雪夜的道路上无止尽奔跑,或者梦见自己赶赴医院,见他最后一面,握住他的手,对他说出我的爱。
少东: 你一直没有告诉我,你把那个水晶大提琴给了他。
英儿: 是的,我没有告诉你,我一直爱着他。
城墙上三人行(林冲对少东说) --我是师傅捡来的,我没有身世,没什么好说的。
--演谁我就是谁,现在,我是林冲,以后,不知道。
少东 ——那个大雪的夜晚,当我一个背转身,我和林冲,既是生离,也是死别了。
(少东被锁家中,英儿带了林冲的长笛看望他。
) ——少东突然地抱住英儿,说:我们结婚吧。
——英儿平平地看着前方,说:有些事情,是勉强不来的。
就象买鞋子。
——我宁愿你远远地逃开,我们继续写信。
那样,我总可以从信中触摸到你心里真实的思绪。
我也不要你就此将心埋起来,做我理所当然的丈夫。
结束(少东于墓园里的一段独白) ——我感激我这一生,虽然它是那么遥远又漫长,我始终有你听我说话。
——我们的事,也只能对彼此说。
——所以,你明白我此刻的孤独,是吗?
这个城市还在,我还在。
有人走过我身边,问我这三块墓碑,我说,这里埋着一个是我妻子,一个是我爱人。
我还是决定,把你摆在我们的中间。
没有看到影片的开头,换台的时候一眼扫过,喜欢那沉郁的色彩和刘若英干净的短发。
第二天上网查才知道它的片名叫《夜奔》,也是剧中昆曲的名字。
影片讲了三个人的感情,微妙,秘而不宣。
少东和英儿已经定亲,最后他们也结婚了,但他们都爱着同一个人——林冲;林冲爱着少东,最信任的是英儿,倾其全力去照顾的却是黄少爷。
人的感情也许本来就不是单一的,各种复杂微妙的感觉让它这样不可捉摸,这样无法释怀。
没有对和错,没有应该不应该。
少东喜欢林冲,或许仅仅因为他对声音的敏感和偏好,《林冲夜奔》,那样悲怆激愤,却又柔肠百结。
英儿喜欢林冲,也许一半因为戏,一半因为他茕茕独立的气质。
林冲喜欢少东,固然有着旧时梨园行的“惯性”,更多的是只有少东真正把他当作一个人、一个朋友去对待。
林冲是个孤儿,从小被抛弃,被师傅养大的过程中打骂自然少不了,还有更可恶的“糟蹋”,所以他没有自己,他唱什么就是谁,唱《林冲夜奔》,他就叫林冲。
我不觉得这是一部同志电影,这只是一部关于爱的电影。
友情、爱情相互交错,如同两滴墨水滴落宣纸,很快就相互交融了。
三个人的爱让人哀叹。
还就此喜欢上了昆曲。
记得前些年昆曲火的时候听过《牡丹亭》片断,总觉得悲凄有余,过于断肠,牵得一颗心飘向无底的深处再也回不来。
但是《林冲夜奔》让我对昆曲有了新的感觉,明明是一个壮士,激愤铿锵,却又这般柔情激荡、惆怅百结,让人欲罢不能。
因为《夜奔》,也爱上了昆曲。
很久没有看到这样让我牵挂几天的电影了。
犹如大石,压在心头;又如清泉,淌过心间。
这是一部很古早的电影,只是不太出名。
少东从小在国外长大,本来不懂戏曲,那天英儿带他去听,他也是半推半就,后来英儿觉察出少东没有兴趣,就提议说走吧。
他们穿过密密的人群,一个声音钻进了少东心里:“数...时...辰...时...辰...至...”。
少东站住了,他转身,目不斜视的盯着台上的武生,很专注,好像周围的一切都与他无关。
少东说,他不知道林冲在唱什么,可是他却听到林冲声音里的悲愤,那是千军万马化作一滴男儿泪。
也只有林冲。
林冲表演完气喘吁吁,我喷了,顿时想到玩无双打仗通关后我的武将也是气喘吁吁。
少东想学昆曲,于是英儿带着少东去找林冲,少东说:“我...你...”。
我又喷了,这不是东京巴比伦里的台词么?
编剧你是CLAMP的粉啊?
然后少东说:“你教我点什么,什么都可以。
”林冲给少东吹了一首曲子,少东回家后用大提琴把林冲吹的曲子演奏出来。
之后少东开车载着林冲和英儿出去,英儿问少东要开去哪,少东说到哪是哪。
然后他问林冲还好吧?
林冲说别开太远,怕天黑回不去。
这是我第一次清晰的听见林冲说话,那声音里透露出一种难以言明的情绪,好像是...无措?
恐惧?
少东说天黑了更好,咱们就“夜奔”。
最后他们去了长城。
林冲说,他是师父从庙里捡回来的孩子,没有什么身世可说的。
所以他演谁,他就是谁。
现在他是林冲,将来,不知道。
少东说,你该为你的成就感到骄傲。
林冲一怔:“做一个戏子吗?
”少东说:“不,你是艺术家。
”艺术家?
这个词对他而言似乎陌生又遥远,他第一次听到有人对他这么说。
少东让林冲来一段,他说,没有什么是比这群山古石更好的听众了。
林冲直唱得整个山间都回荡着他的声音。
晚上他们很晚才回去,少东和林冲帮助英儿翻墙进家,英儿看到另一边租给戏班的房间门口,林冲的师父在踱来踱去。
林冲没有马上进去,他很珍惜和少东单独在一起的时间。
他从墙上跳了下来,问少东,你身上还有烟吗,少东笑笑,一边掏烟一边走过来。
林冲并没有接烟,他右手握成拳头贴在心口上,他说,我这儿,记着你。
然后他翻墙进去了。
第二天林冲师父跟英儿父亲结了帐,说要搬出会馆了。
英儿误闯更衣室,发现林冲身上的伤痕,他连穿衣服都困难。
我想起霸王别姬里小豆子他们挨打的场面,小癞子说他们得挨多少打才能成角儿啊!
是啊,林冲得挨多少打才能有今天?
今天他依然挨打,他赚的钱全部让他师父收了去。
林冲叫英儿不要告诉少东,英儿一路狂奔回家,本来想要向父母状告不平,却听到父母在讨论林冲的性取向,她母亲还说他这么不干不净,趁早搬出去也好。
英儿顿时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
少东说大提琴是他在国外长大交的唯一的朋友,林冲说他连一个都没有,少东说:“我不算是么?
”林冲隔着帘布深深的看了少东很久,仿佛要把他印在心里,第一次有人拿他当朋友。
少东去戏班里看林冲,刚好碰见喜欢林冲的黄一雷。
黄一雷处处向少东挑衅,当着众人面帮林冲擦汗,言语中一般做戏一半认真的满怀情意的关系。
少东看不下去了,他对林冲说,你要是不愿意去就说你不愿意!
林冲拦住少东不让他说下去,他怕少东会有麻烦,也因为他有对戏班的责任,还有师父的养育之恩。
毕竟他们戏班要在这里唱下去,还要靠黄一雷。
他答应和黄一雷去吃夜宵。
那天晚上,黄一雷要了林冲,不过林冲是攻。
英儿建议林冲离开戏班,离开他师父,另找个地方唱戏。
她问林冲,为什么不端起架子呢,现在他是靠你吃饭。
林冲说,我是吃他的饭长大的,更别说他是我师父了。
他到底是感谢的他师父的。
在澡堂里少东见到林冲,少东生气的对林冲说:“今天连招呼都不打,你实在用不着这样。
”林冲赶紧捂住少东的嘴巴。
黄一雷在隔壁听见声响,走过来看,已经不见人了。
那天晚上林冲没有去戏班唱戏,他和少东“夜奔”了。
车子没有油了,在车里,他们两个闲聊着,林冲看着少东,嘴角不自觉的勾起,林冲说,你有一双好看的手,然后他鼓足了半生的勇气,试探的,慢慢的,抓住那双手,或许他觉得这双手可以扶他一把,让他不用再过那种日子。
然后他还是试探的想吻少东,在他们嘴唇快要碰撞的时候却被回过神来的少东推开了。
他的眼神顿时黯淡下来,当时他的心情,是痛苦?
是绝望?
我无法想象也不敢去想象那是一种怎样绝望。
少东有点不知所措,推开车门出来抽烟,他却不知道他这一短短的离去,再和林冲相见,已是阴阳之隔。
他逃避,他不敢正视他的内心,他回去的时候林冲已经不见了。
他在雪地里跑了很久都找不到林冲。
林冲回去了,回到戏班,回到黑暗里。
第二天林冲被发现他在戏班门口似乎是昏迷了。
林冲病了,他师父请了郎中来,师父对郎中说,千万要保住他的嗓子,师父给林冲喂药,林冲挥手打摔了药碗。
后来林冲的嗓子也不知道毁了没有,反正之后再也没见他唱过戏,他师父可能也感觉到他毁了,后来林冲发现师父对他另一个师弟下手,他的悲剧要在师弟的身上继续上演。
我想起小时候看过一部也是讲戏子的电视剧,里面那个人说,要想学得会,先跟师父睡。
现在想来,原来这句话并不是单纯的字面上的意思。
林冲怒了,他推开师父。
说:“你还要作贱几个?
”后来他动手打他师父,结果打死了。
戏班里的人叫他赶快逃。
他逃了,戏里林冲的遭遇在现实的他身上上演,这回戏里戏外都是林冲夜奔了。
他先去找英儿,要英儿把笛子送给少东,让英儿和少东好好过日子,他说:“希望你们每次唱起“望家乡,去路遥”的时候还能够想到我。
”之后英儿把一些盘缠和水晶提琴塞给林冲。
英儿带着笛子去找少东时,少东说我:“嫉妒他对你的信任,他没有给过任何人。
”英儿说:“我该嫉妒他对你的爱吗,或者你对他的?
”其实英儿早就知道自己的未婚夫和林冲之间的情分,比少东明白得早。
少东和林冲那一次夜奔被报纸渲染成了丑闻。
少东逃回美国,林冲没有音讯。
英儿继续和少东通信。
后来英儿又在天津遇到林冲,他去码头体力活,挣少少的钱,照顾一个半残不死的人——黄一雷。
英儿说问为什么要和他在一起,林冲说,在我最落魄的时候他找到了我。
他病倒了,我不能丢下他不管。
英儿把少东在美国的地址塞给林冲,虽然她知道林冲看不懂上面的字。
林冲回到住处,打开字条很认真的看了一遍,看了看旁边的黄一雷,然后认真的把字条收好。
走到床边看黄一雷,黄一雷临死前还想要抽一口大烟,林冲没有办法,拿着水晶提琴去当铺,想要满足黄一雷最后的希望,当铺的老板没有收下水晶提琴,林冲的脸上浮现出一丝侥幸,后来黄一雷死了,林冲好像又有了希望,他从来没有这么坚定这么顽强。
他偷渡去美国想要找少东,战乱中漂泊了两年,却因为非法移民被起诉,只能等待被遣返回中国。
由于当时战争刚刚结束,大批的难民涌入美国,美国移民局的工作混乱而缓慢。
林冲在监狱里又被关了两年。
最后孤单的死在医院里,一年后有个包裹寄到少东的住处他才知道林冲已经离他远去了。
少东在唐人街听到熟悉的唱腔,眼前一亮,冲进那家店里,却发现那只是从唱片机里发出来的声音,那个店里的老头在打着瞌睡。
最后是一个老人和三座坟,他说,一座是他妻子,一座是他爱人,他说:“英儿,我还是把你放在我们中间。
”我以为,他会挨着林冲,但是他没有,他还是没有勇气面对林冲的么?
还是他已经没有脸面去见他?
林冲是个妙人,他善良,他有情有义,他勇敢却又软弱。
英儿说,林冲有张安静的脸,和总是逃避的眼睛。
林冲吸引我的,却是他紧闭的嘴唇,充斥着满满的倔强和不甘,还有他笔直的身板,在我心里,他是铁骨铮铮的男儿郎。
他太背了,他的一生,在遇见少东之前,他不知道他自己是谁,每天的生活就只有唱戏,他演谁,他就是谁。
遇见少东后,他的生活开始有了一点光亮,这点光亮让他想要紧紧抓住,舍不得放开,也不忍心打破。
可是当他终于鼓起勇气想要踏出那一步时,少东却选择了逃避,之后,他的世界又是一片黑暗。
最后他竟是孤独的离开这个世界,在语言不通的异乡。
他一直在黑夜里奔跑,我真心希望他能冲出这片黑暗。
夜奔 Fleeing by Night“flee”这个单词,是逃跑,还有一层消失的意思。
剧情还算一般,全程都是平稳的悲。
书信式的结构不算新颖,人物表演的有点呆,几乎是旁白和对话撑起了这部电影。
然而就是这样一部电影,让人动了心,一种感伤从影片中走了出来,直逼你,揪心,无奈,感慨,落泪。
这是一个三个人的爱情故事,林冲,少东,和英儿。
这是发生在很久以前的爱情故事,但若干年后可能还是会记得它。
这也是一个悲凉的故事,戏子独唱,大雪夜奔,转瞬即逝,已到暮年。
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的年代,两国之间的通讯全靠书信。
就这样,影片从英儿与少东书信间的旁白开始,介绍了英儿是北京某家大小姐,而远在美国留学的少东则是她的未婚妻。
英儿家来了一班天津的戏班子,大师兄叫林冲,不是译名,而是真名。
在一番认识后,三人马上就成了朋友,而少东与林冲的第一次见面后就被林冲的唱戏给吸引住了,想让林冲教他唱戏。
少东喜欢抽烟,而林冲就学会了抽烟。
这种模式非常常见,两个想要互相了解的人必定会去染上对方的习惯。
始终觉得林冲在剧中是个虚构的人物,因为他孤儿的身世,和逃脱不了老师和黄少爷的束缚,和他的名字,就让人感觉林冲就是命运笔下虚构出来的人物,他以唱戏谋生,可他却没有自己的观众,观众只知道他演的林冲,但不知道他就是林冲本身。
所以,他问少东,“我现在是林冲,将来我又是谁呢?
”一个连自己的命运也不知道的人,游离在戏里和戏外之间,问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林冲,还是奴役在权贵下的林冲呢?
可见当时的中国人再怎么有才干,再怎么与命运抗争,也逃不了身世的束缚,更别说去追求自己爱了。
所以被虚构化的林冲,反倒让观众觉得真实起来。
“那个大雪的夜晚,当我一个背转身,我和林冲既是生离也是死别了。
这些年,我的梦始终是在那条雪夜的道路上无止境的奔跑,或者梦见自己赶赴医院,见他最后一面,握住他的手,对他说出我的爱。
我感激我这一生,虽然它是那么遥远又漫长,我始终有你听我说话。
我们的事,也只能对彼此说。
所以,你明白我此刻的孤独,是吗?
这个城市还在,我还在。
”爱一个人到底有多难,冲破了世俗这道城墙后,等待的却是分错的时间和空间。
空间把他们分开了彼此,时间使他们消失在了漆黑的夜晚。
逃亡的无奈和乡愁的悲凉,接受命运的和不接受命运的,早早地离开了人世,和默默地承担岁月带来的的孤独,在时间长河的冲刷下,变得沧桑和凄凉。
英儿和少东都爱着林冲,林冲爱的是少东,这三个人之间的爱,是凄凉的,又黑又漫长。
他们再怎么逃,也无处可逃。
戏子独唱,大雪夜奔,转瞬即逝,便是永远。
“有人走过我身边,问我这三块墓碑。
我说,这里埋的,一个是我妻子,一个是我爱人。
我还是决定把你摆在我们的中间。
”
[署 叶歧] “当我提起你,他浑浊的眼睛里有了光。
” “我感激我这一生。
虽然它那么遥远又漫长,我始终有你听我说话。
所以,你明白我此刻的孤独。
” “有人走过我身边,问我这三块墓碑。
我说,这里埋的,一个是我妻子,一个是我爱人。
” - 借着机会,表达一下我眼中的《夜奔》。
不专业,不客观,不严谨,海涵,勿喷。
早在最开始,曹卓把它推荐给我的时候,我望着屏幕里深情的黄磊、刘若英,青春美好的黄磊、刘若英,还有娓娓道来的生动台词,就意识到我肯定会喜欢这部电影。
这是一部靠台词和细节取胜的电影。
它的台词和细节的极致优秀甚至使主演精湛的演技都显得失色了。
- 故事开始于少东和英儿的书信,这一极妙的开头一瞬间打动了我的心。
“——很久没有给你写信了,你好么?
——知道金秋是你的归期,心里有莫名的高兴。
——我该送什么当作见面礼?
——真是不可思议,我们那么熟悉,怎么可能还没有相遇。
” 一句抒情而含蓄的“我们那么熟悉,怎么可能还没有相遇”,不需要画面,不需要演员,仅用短短的一句台词就把主角二人深刻的关系勾勒清晰,这就是台词的魅力。
从中可以看出,少东和英儿比起未婚男女,更像不带爱情杂质的知己,这份感情甚至能比爱情更为长久(影片后半部分证实了),因为他们无需相遇,就早已相识。
他们的初遇,如同老友的久别重逢。
- 少东回国后,英儿是痴迷《林冲夜奔》的戏迷,于是她带少东去看林冲的戏。
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大提琴手少东,对东方戏剧之美感到无措,一度想逃离。
然而就在他即将要逃走的一瞬,他听到舞台上的林冲唱出的婉转唱词。
这一画面,定格在黄磊年轻的面庞,定格在他失神迷恋的双眼——然后时间慢慢流转,黄磊醇厚的男低音缓缓说出一段台词。
我们来感受一下此处黄磊的台词。
“我不是看,我是听。
我对声音极其敏感,一开始我被他唱腔惊骇。
我问:它声音从哪里来?
它离得那么远,声音却可以像一根锥子直锥进我的心里。
我不知道他在唱什么,可是我竟然听到他胸口一种郁悒和悲愤, 那是千军万马化作一滴男儿泪,那是暗夜孤身被弃置在荒野里的悲凉。
我能懂。
空荡荡的台上,连一块简陋的布景都没有,但那是一个世界,随着他的肢体,他的眼神,我像被催眠一样,接受一切他给我的想象,山路,庙门,月冷星稀的寒夜,他存心要逃。
” 你品,你细细品。
“军万马化作一滴男儿泪”“暗夜孤身被弃置在荒野里的悲凉”“月冷星稀的寒夜”……我始终觉得这一段台词美得已经不像台词了,像小说。
我们甚至可以说,在那个未必是春风沉醉的戏楼的夜晚,大提琴手少东已经对武生林冲一见钟情了,他们一个代表西方音乐一个代表东方戏剧。
西方艺术之美与东方戏剧之美此刻触碰、产生通感,回荡成少东心中久久不息的琴弦。
- 少东因为林冲对戏剧也产生了兴趣,于是英儿带着他向林冲学习。
影片的细节部分十分出彩,最开始林冲的犹豫胆怯,体现了奴隶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忌惮、卑微。
而少东和英儿的一言一行,又透露出近代中国有识青年的包容、开放。
三人去长城时,林冲的一番话,体现出他的无奈与迷茫:“演谁我就是谁,现在是林冲,以后是谁,不知道。
” 细节上,不苟言笑的林冲全片第一次笑,是对着少东笑,第二次笑,也是对着少东笑; 细节上,胆怯懦弱的林冲第一次大胆妄为地逃了与黄少爷的约,是赴了少东和英儿的约; 细节上,少东站在幕前,隔着浅浅的蓝色幕布,隐约露出林冲的侧颜,不知是谁先伸出了手,两人隔着幕布,暧昧地牵住了对方的手。
- 电影名字叫《夜奔》,电影的主角少东逃了两次,林冲逃了三次。
细讲林冲的三次夜奔。
第一次,三人夜逃,逃到郊外,在篝火边吃烤鱼,好不欢乐。
这一次的逃,其实是对烦闷压抑生活一次短暂的逃离,使人收获了快乐与惬意,也让林冲深入明白了自我与心意。
于是在回去的路上,他指了指自己的左胸口,对少东说:我这儿记着你。
第二次逃,是全片的高潮。
觉醒的林冲意欲摆脱自己被师傅操控的命运,他和少东在黄少眼下逃走了。
他不再妥协、委身自己与黄少来成全戏班,而是和少东逃了,他想追寻自我,想追寻自己的感情。
大雪纷飞的夜晚,暧昧胶着的汽车内,他凝望着少东,想要吻他。
少东躲开了,林冲绝望了,他逃了。
若干年后少东给英儿的信中写道,“那个大雪的夜晚,当我一个背转身,我和林冲,既是生离也是死别了。
这些年,我的梦始终是在那条雪夜的道路上无止境的奔跑,或者梦见自己赶赴医院,见他最后一面,握住他的手,对他说出我的爱。
” 第三次逃,却再次注定了林冲无法摆脱悲剧的命运。
起因是林冲冲进了师傅的屋子,撞见了猥琐的师傅与蜷缩着的师弟。
一句愤怒到歇斯底里的台词,勾勒出林冲痛苦悲惨的命运:“你还要再作践几个?
”弦外之音即,林冲的童年,没有躲过师傅的毒手。
他用衣裳遮住师弟,不慎将师傅打死,于是他只能逃。
- 林冲的每一次夜奔都是为了摆脱既定的悲惨命运,可他是否真的成功了呢?
他没有。
但是他的夜奔,他在夜里坦率的表白,他在车内勇敢的靠近,都是他对命运的反抗。
林冲确实是全片最美好最纯粹的一个人。
即使故事落幕,他与少东诀别后,仍偷渡海外,想要再见少东一面。
可这个美好纯粹的人,没有得到美好的结局,他病死了。
无比残酷,无比悲惨。
少东的每一次逃都是挣扎后的自我妥协。
面对林冲纯粹炽热的爱意,少东却要考虑到他的未婚妻英儿还有他的双亲,他的家族,他的前程……他考虑了俗世中太多的负担,以至于他根本不敢直视内心去回应林冲的爱意,这是他的妥协。
当他与林冲被曝光,各方的指责与批判席卷而来,他一来不敢去找林冲,二来有愧于英儿,三来无颜面对双亲,他又逃了,他逃回美国,当一个落魄却能保全自己的大提琴手。
这样的自我妥协真的有意义吗?
从后半部分来看,毫无意义。
否认自我,否认感情,甘于妥协的他一直处于孤独、痛苦的阴霾中。
他多次后悔,他多次希望回到大雪纷飞的夜晚,可都已经无济于事。
关键时刻妥协懦弱的他,人生只能永远在“雪夜”“医院”的循环里自我挣扎、自我怨恨,永无宁日。
少东是全片最真实最现实的一个人。
所以他的结局也十分现实。
不得不提出彩的女性角色英儿,我个人很喜欢这个角色。
她从不逃避自己对林冲的爱慕,也不逃避少东与林冲的爱,甚至不逃避自己的命运,敢于接受、从容接受。
当少东懦弱妥协,想与她结婚甘于世俗时,她清晰明了地拒绝了:“我宁愿我们可以写一辈子的信,宁可守着你每一寸的心;也不要你把心埋起来,做我理所当然的丈夫。
” 我靠!
这个女人也太聪慧、通透了吧!!
少东逃了,她却留在中国,目睹侵华战争,千疮百孔的中国。
我相信她在她青春时期,一定也曾投身于抗/日事业,因为她是一个如此明达聪敏而不卑不亢的女子啊。
她的智慧与不屈,体现在她给少东写的信里:“在这昏黑的世界里,可不可以求一点希望,一点光亮。
” 战事结束,英儿甚至远赴美国,与少东同居,成了世俗名义上的“妻子”。
理由也很简单。
少东爱林冲,英儿爱林冲。
但少东和英儿,才是最能互相理解的人,他们在一起,起码可以消减一个人独处的落寞与绝望。
如少东用颓丧又清丽的笔触写道, “只有你。
你像是我与这个世界的脐带。
读信和写信使我相信,我还在这个随时等待末日到来的城市里活着……活着,究竟是不是一种悲哀?
我答应你要找到答案,否则我愿意把我的触角折断,栖身在这里,一辈子。
” - 躲不开那个让人难以忘记的配角,黄少。
本来我以为他只是个林冲的死忠粉,但看到他脱林冲衣服的时候我就知道大事不妙了……原来黄少对林冲的痴迷已经到了分不清爱的地步,不惜摧毁他,抢占他。
标准的一出“得不到你的心也要得到你身体”的霸总戏码。
我认为这个配角的出彩主要是为了衬托林冲的人物形象。
前中期黄少对林冲的骚扰、对少东的蔑视,与后期林冲对黄少的悉心照顾以及为他送终的剧情形成了一种对比,凸显出林冲的高尚、忠义。
- 总结。
如果我们在人生的紧要处、在感情的岔路口,都选择了逃。
那我们都不过是现实版的徐少东罢了。
余生不再有光亮,余生不再有过往的辉煌,更不再有一个眉眼成画的少年。
- 和他相遇的那个夜晚 太美好了 以至于 他的后半生 都不过是在反复重播那一段美好 然后 反复循环于生离的雪夜与死别的医院 无法逃走的人生 无处遁形的梦魇 罢了 - 全文共计3278字,表达了我对《夜奔》深沉的热爱。
到头来我最爱的还是它的台词。
我属于那种一看到好的台词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手的人。
说到底我就是个台词控。
《夜奔》明明白白体现出台词的重要性,并且它的画面、演员、故事都十分优秀,与之相较的则是如今国产影视的粗制滥造、浮夸情节。
由是观之,只能说当今国产影视只注重高度磨皮的“盛世美颜”忽视掉演技、台词、故事、画面等等的行为,实在是愚蠢的本末倒置。
影视不是照片,不是你哥哥(姐姐)顶着一张美颜就t/m是好剧的好吗?
你要喜欢你哥哥(姐姐)你直接买写真集不就完事??
演员没有演技=歌手不会唱歌。
不要逼我说实话,你哥哥(姐姐)也就只剩下颜可以吹了。
啊,不小心没控制住自己,对不住咯。
没对号入座,没指桑骂槐,怼的是一批人呢。
爷乐意。
爷只想说: 帅哥美女千千万万,艺术的灵魂独一无二。
闭上眼睛,屏住呼吸,把弓弦稳健地压上提琴。
准备好了吗?
在回忆开始之前。
当第一个音符响起,琴身就会剧烈颤抖。
回忆是一种残忍的生拉硬割,伴随着苍老的钝痛。
于是当徐少东一想起年轻时的旧事,便忽觉岁月如弓,而自己就是那琴身。
这个城市还在,他还在。
所以孤独也在。
因为这些存在始终昭示着那些已经消失的——林冲不见了,英儿不见了,他曾经如乌木一般的黑发也不见了。
可与回忆较劲了大半生,竟然还能记得。
这是悲伤的源起。
其实也并不是太久。
人一旦失去挚爱的东西,这辈子就会过得很快了。
一眨眼便能身处多年之后。
有些生离,惨烈到足以杀死时间。
故遗憾永生。
好似那个雪夜,他回头,没能看见林冲,没能看见自己的后半生。
而今再回首,却只有前尘滚滚而来,像林冲的骨灰,呛了他满喉。
青葱年少总相信天地浩大、时光多情,终会容你我再度相见。
必要辗转千万个明月夜之后才知晓,原来那一次,竟然已经是死别了。
你会不会责怪我呢。
其实我并没有刻意避开你,我只是放任了彼此的失散。
此后,徐少东的梦境始终在那条夜路上无休止地奔跑。
仿佛于世界尽头,林冲会一如当年静静转过身来,手贴在心口,说:“我这儿,记着你”。
那么他不要再躲开林冲的吻,他也多想碰触他流泪的眼睛与温烫的唇。
可人生根本是绝路一条。
它不是将前程封杀,而是从身后断裂。
我们之所以永远前行,是因为再也回不去。
显然,他不能够爱他。
他是从小留洋的名门公子,是大提琴家。
有素未谋面但一直书信往来的未婚妻——英儿。
这个女孩清淡如同西湖桥头的一碗藕羹。
内心却浓墨重彩,一生痴迷于戏文里的忠义情爱。
是她牵引少东认识了戏子林冲,也是她温醇地维系着三人间莫可名状的感情。
她拥有他们的信任,只是信任。
然而,他更加无法不爱他。
当那个俊逸青年在空荡荡的戏台上唱《林冲夜奔》时,是怎样锥进他的心里,徐少东一辈子都不可能忘记。
像尘世间最温柔的一剑,裹挟着千军万马的嘶鸣与月冷星稀的雪光,当胸袭来,直抵心脏。
像一场还没有初见的重逢,一场不可能重逢的初见。
玄妙,而又悲怆。
他明白,自己是被一种叫做爱情的怪物,死死扼住了咽喉。
越是理所当然的感情,其实越不可理喻。
它霸道地来,蛮横地缠绕。
之后,林冲夜奔了,徐少东重回美国,英儿留在故土与他通信。
桃花、硝烟,一年年地起落。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原也不过这样寻常的红尘离合。
直至捧回了林冲的骨灰,直至英儿前来见他时已绾了个素净的髻——他才意识到,原来真的已经是很多年过去了。
有时,我们能料到分离,却猜不中再次见面的方式。
那一天,有淡金色阳光铺在床上,他拥着她,谈起曾经的少年爱恨。
他说。
你没有告诉我,你把我送你的信物转赠给了林冲。
她顿了顿,语调悠悠。
是的,我没有告诉你。
我没有告诉你,我一直爱着他。
他终于叹了口气,把她抱得更紧。
三人辗转,半生婚约,到头来他与她爱的竟然都是那个年轻人。
她没有告诉他,某个很久很久以前,她躲在幕布后,一眼窥到了戏台上练功的林冲。
月白马褂,被黑色腰带束出清健的身形。
一个回旋踢,一折唱词,眉眼端的风流。
少女的心事陡然重了,如牡丹压枝。
“我感激我这一生,虽然它是那么遥远又漫长,我始终有你听我说话。
我们的事,也只能对彼此说。
”——少东与英儿何其有幸。
想来多少人的感情都只是一份绝密的梅花档案,永不能被打开,惟有贴身收藏。
最终少东将英儿埋在了自己与林冲的坟墓中间。
生前,她是他们的桥梁;死后,她是他们的脐带。
比爱更高的境界是懂得。
它不分你我,无关得失,故而无所谓辜负。
像一个温暖的子宫。
懂得是恒久孕育,又有包容。
我仍然期待一次夜奔,纵然尽头可能空无一人。
可终是值得的——这一路霸王别姬的悲壮,这一路黛玉葬花的心肠。
2011/06/17
(几乎无关影评,多半牢骚而已。
)这么久的片子,本来看了也就罢了。
不想矫情什么。
郁闷的是,看完它的当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
一个已经有年头没有做过的梦。
梦里面,我还是当年那个青涩的样子,一样的扭捏掩饰,一样的故作轻松。
我暗自祈祷,能和你更加靠近,却在你微笑着朝我走来的时候,一次又一次冷漠的扭头走掉。
情深不寿。
我总是这么对自己说。
然后,在多年之后,回忆起空洞的年少时光,我甚至感到庆幸,庆幸一切的美好都止于现实开始之前,我不曾受伤,也不曾感到失望。
我多么庆幸我的故事里不存在“林冲”,这样我们都不用背负太深刻的感情,或者太沉重的悔恨。
有一段时间里,我不太分得清年少时光惯性的延续,究竟是因为你还是仅仅因为我想要改变这样的自己。
当我发现自己很难改变的时候,我开始不断地美化记忆。
于是,一场叶公好龙的无聊闹剧不知不觉中被我脑补成为了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文艺小品。
那些自以为深情无两此生不渝的,又有几成已经是自我美化加工的面目全非?
人始终是自我保护和自我中心的。
错过就是错过。
你有什么资格说你曾经深爱过?
如果换成是我,在庸庸碌碌老的要死不死的时候,对着那样的两块墓碑,我绝不敢厚着脸皮向陌生人介绍说,这里一个是我的妻子,一个是我的爱人。
很喜欢刘若英和黄磊那个时候的文艺气质,重温人间四月天,冲着黄磊和刘若英,看了夜奔。
夜奔,我以为只是单纯的一部同性题材电影,看到接近尾声才发现那是他们三个人的故事。
英儿和少东,是未婚夫妻,但更像是知交,两人一直写信给对方,述说着彼此的心情、身边的人和事。
如果没有荣庆班的到来,没有林冲的出现,他们应该会按既定的人生轨道前行,然而,林冲的出现,使得他们偏了一下轨。
开始英儿看到戏台上的林冲,她的反应,我以为就是对他的欣赏,毕竟她是个戏痴,直到后面林冲要离开时,她送那个水晶提琴给他,我以为她是代少东送件少东的东西给他做纪念,毕竟那个水晶提琴是少东送给她的,英儿见到少东时对他说“我嫉妒他那么爱你”,原来如此,只是他们三人,对于少东和林冲的事,她却浑然不知。
少东: 你一直没有告诉我,你把那个水晶大提琴给了他。
英儿: 是的,我没有告诉你,我一直爱着他。
英儿,对林冲的爱藏得太深了。
“那个大雪的夜晚,当我一个背转身,我和林冲,既是生离,也是死别了。
”如果当初勇敢一点,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林冲是不是就不会偷渡最后客死异乡?
林冲在监狱里的姿态:穿着长袍,笔挺地站着,自成一处风景,看到这里,我才明白,为何英儿、少东和黄子雷都为他痴迷。
有人走过我身边,问我这三块墓碑,我说,这里埋着一个是我妻子,一个是我爱人。
我还是决定,把你摆在我们的中间。
是啊,英儿是连接他们两个的人物,也是少东在美国时连接这个世界的脐带。
整部影片透着淡淡的忧伤的味道,尤其在日本侵入的那几年。
虽然是部20年前的电影,但《夜奔》的开头依然令人充满期待:搬来借住的戏班子荣庆班,班内英武的头牌林冲,戏痴般的大小姐韦英儿,留美归国的未婚夫徐少东……如严歌苓的小说一般,选题好极了,主角更是无比精心的设计,扫一眼大纲就知道有戏,必然有戏,一度让我以为发现了另一部被埋没的《霸王别姬》。
但随着情节的推进,《夜奔》就又如严歌苓的小说一样,每到要害处,绵软的絮絮描摹便泄出丝丝真气。
如初见林冲登台唱戏,少东心头涌起的那一点奇异的神秘的感动,本属可以处理得极好的段落,只需轻轻一推观影者便能感同身受地进入少东视角,成为少东,却立时被无处不在的念白割裂。
该沉潜处沉潜,该送上去的轻轻送上云霄,这一点确实不容易做到,能立马联想到的正面案例是《奥丽芙·基特里奇》。
除了上述细节处理的缺陷之外,林冲杀人出逃的前后情节,有意对照《林冲夜奔》的结构,却没继承《林冲夜奔》内在严密的逻辑安排——林冲上梁山是真正的被逼上梁山,每一步情节前后紧扣,严丝合缝密不透风,真正实现了“故事真实”(详细了解推荐阅读毕飞宇《小说内部的逻辑与反逻辑》),这是中国古典小说十分优秀的传统。
可《夜奔》没有继承这一叙事传统:班主鸡奸后生的情节几乎突如其来,林冲杀人也并未具备足够的铺垫支撑,戏班其他人怂恿林冲脱逃亦非故事的必然——这前后种种都不具备故事真实,和《林冲夜奔》差得老远。
作为全片高潮的段落尚且如此,就不再展开讨论全片前后只在外部游移,丝毫不深入少东的懦弱这种幽微深暗之处了。
你那时候是爱他的吧,当看到初见时,你望着他的眼神,我就应该知道。
你说你听到“他胸口一种郁悒和悲愤”,你是否知道这场萍水相逢,使许多人的人生出现了逆转,而你因此再次远走异乡?
你是否知道若干年后,当你再次听到那句“望家乡,去路遥”的时候,你居然哭得浑身战栗?
如果你知道,你还会爱他么?
也许你早知道,所以那天夜里,他握住你的手,你推开了。
如果你知道,这一转身,这一犹疑,你们俩既是生离,又是死别,你是否还会这样做么?
是的,他临行的那晚来找过我,他要走了,以后不会再回来了。
我拿了自己的所有财产给他,甚至还有你给我的水晶小提琴。
我紧紧拥抱了他,因为我知道这一生,我都不会有机会这样抱他了。
我比你更懂得这世界,我明白“一转身竟成千古恨,再回首已是百年身”。
这之后,你黯然离去,他隐姓埋名,浑浑噩噩过了半生。
当我找到他,他浑浊的眼睛依然为了你陡然闪出光。
他后来用生命最后的时光去找寻你,辗转曲折。
等你们再次相见,他是一罐白骨灰,是一架水晶小提琴。
“这些年我的梦,始终是在那条雪夜的道路上无止境的奔跑…… 或者梦见自己赶赴医院,见他最后一面,握住他的手,对他说出我的爱……” 若干年后,你终于懂得这一场爱恋,用尽了你全部的气力,而它,是我一生的记忆……是的,我没有告诉你,我那时也爱着他。
我的爱没有比你少,只是他把信任给了我,却把所有的爱,都给了你。
————————————这是一部电影,名唤《夜奔》—————导演:徐立功, 尹祺编剧: 王蕙玲上映日期: 2001-06-08主演:黄磊——少东(从小在外国长大,与英儿有娃娃亲)刘若英——英儿(戏楼老板的女儿,少东的未婚妻)戴立忍——黄子雷(林冲的戏迷,对林冲的迷恋超过了一般的fans)尹昭德——林冲(昆曲班的角儿,把自己的敬重给了英儿,自己的爱给了少东,自己的责任给了黄大少)最近把《夜奔》看了第二遍,这被称之中国最隐痛的电影之一,讲了20世纪30年代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痴缠。
刘黄组合必然是经典,戴立忍自不必说,贡献了本片最出彩的表演。
虽然戴的戏份不多,只不过是一个嫖戏子的大烟鬼,他只用剧场里一滴悬而未掉的泪就把自己的爱情全部揭露出来了。
他们都爱着林冲。
英儿爱的是一种美,爱“那一张安静的脸,那双总是回避开的眼睛,”英儿耳濡目染,自然懂得这一种华丽的好。
少东爱的是一种乡愁,一种“他胸口一种郁悒和悲愤”,“那是千军万马化作一滴男儿泪,那是暗夜孤身被弃置在荒野里的悲凉”,那是黄磊旅居国外所最熟悉的东西。
那么黄大少爷爱的是什么?
爱的这样深,爱的这样不择手段?
剧场里,他若隐若现的一滴泪让我身子禁不住抖了一下,原来他真的爱他,不仅是简单的玩弄,而是真的付出了自己。
他的爱不比前两者更少,甚至更多,甚至灼热的烧伤了林冲,毁了少东。
——————————————再次分割————————————这部片为什么选《夜奔》,我想也许总脱不了台湾文学浓浓的乡愁气息。
蔡康永曾说过自己小时候上台唱无聊的四郎探母,台下净是些泪流满面的”党国栋梁“。
这是多少个少东?!
远离家乡,眼看自己的理想枯萎败落,只有这样的人方才懂得林冲夜奔的悲壮,那种”千军万马化作一滴男儿泪,暗夜孤身被弃置在荒野里的悲凉“。
所以我疑心初见的少东是不懂得的,他太少不更事了。
懂得的是编剧,是那些屈居台湾,听四郎探母的老人们。
之后他懂得了,所以,若干年后,他躲在房中听那张老唱片,边喝酒边哭的时候,他终于懂得了。
他记挂的是回去不得的家乡,是无法侍奉的双亲,是遥不可及的爱人。
“望家乡,去路遥”。
《夜奔》讲的是乡愁,是不得志,是一个无法回头的故事。
闯入者是黄磊,倾听(旁观)者是刘若英,核心人物是尹昭德。全片后30分钟至少展现出四段(四组)神来之笔的人物关系:尹昭德出逃前夜访刘若英,落难尹昭德对戴立忍不离不弃,抗战胜利后刘若英到美再见黄磊,尹昭德刘若英先后去世后黄磊对其分别的定性“一个爱人”“一个妻子”。影片叙事从容,镜头语言细腻精湛,通片几无废笔,但演员方面表演最出彩的反而只有戴立忍。剧作文本的作者还是很懂“戏”的,《夜奔》的故事构架实际上是一个包含了同性之恋和时代离乱元素的四角爱情故事,这个结构以及题材本质上都是俗套的,但也是“经典”的,幸好影片(后30分钟)具备了前述的四处人物关系发展(定性)神来之笔的“意外”处理,否则影片是不值得5星的。此外北有《霸王别姬》,南有《夜奔》,关于《夜奔》的种种确实都值得深入拉片。
声如锥,形如电,唱练做打印心间。名如戏,人如戏,孤星泪注满天意。风花雪,落无言,一念一转既永诀。岁月迁,笃思念,人生若只缘初见。
很含蓄的同志啊
民国,京剧,同志——在这样典型性的预设下,如果没有很好很好的角度和很精彩的处理就会被同类型的《霸王别姬》淹没在黑暗里。在《霸》六年后出此作,无论是最基本的剧作、导演、表演、摄影、剪辑、声音、美术,还是立意,都太过松垮和小家子气。导演拍这个片完全是自取其辱,应该换李安来拍。
三个人虽然都爱林冲,但黄磊和刘若英更多是爱那个舞台上的理想化的林冲,多少带点一厢情愿。黄少爷爱的是林老板这个人,充满现实的欲望。导演太沉溺在文艺腔里了,急于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这就导致每个人物都太平面,不够立体,各种行为的前后因果缺乏必要的逻辑。
当他拍着心口说“我这儿记着你”我眼眶就湿润了。数次落泪,想起大话西游里那句“相逢恨晚造物弄人”,这一转身,既是生离,也竟然是死别了,然后余生都活在回忆里……
受不了文艺男女青年的煽情对白……
2.5 有着很强的00世代初年年代感 无论是因《人间四月天》、《似水流年》火爆一时的刘黄民国CP还是那时候特别流行的音轨铺满文青旁白 虽然标榜了同性片 但卡司本质还是在吃CP红利 就影片而言 以电影标准来看还是不足 尽管有王蕙玲的剧本托底 可影片整体还是偏电视剧叙事 特别是台词处理极度电视剧化 几个段落都恍惚是在看《人间四月天》 剧本本身想营造的三角关系也被呈现为头轻脚重的同性主导 刘若英与林冲的线断掉可以算硬伤 电影的故事上有一些亮点 有《倾城之恋》的影子 后来的《戏梦巴黎》其实也是这个调调 墙外是山雨欲来 墙内却还在莺歌燕语 黄公子直接象征了一个时代最后的垮台 两次夜奔与一生擦肩也有张力 但可惜最后都落在了台词上 也让一个本可做大做强的故事最后变成了一部浸满泪水的言情小说
有人经过,问我这是谁的墓。我会告诉他,这里一个是我的妻子,一个是我的爱人。
林冲说:只要当你和他听到“望家乡,去路遥”时还能想起我。时隔多年,当少东走在纽约街头偶然听到《林冲夜奔》后,泪流满面。这也不负了林冲千里寻他。
大段品相低劣的旁白,情节尴尬的苦情三角恋,文艺腔过火的同志电影。幸好情感上还是非常地令人动容。
《夜奔》民国三人行(亦或四人行)……
没有名字的人演谁他就是谁,本来是随波逐流的戏子,轻柔一句「我这儿记着你」早就等于交了心,那浅笑他也只对他流露,林冲正气善良清隽,谁不喜欢这样的少年,别人的恩他都想还,无奈出身卑微于是只能压抑隐忍而后用命去赌一次渺茫的见面机会。再来如果都是透过听戏,黄子雷不比少东少懂林冲,而且爱得更大胆不惧世俗。少东则太浪漫主义理想敏感,只在乎自己,还不如英儿那般无邪勇敢。英儿因为他们懂得了爱,成了过去将来的桥梁,这些事她都记着呢也爱着呢,好姑娘有情有义亦不将就。但故事终还是遗憾,望家乡去路遥,一曲哀歌白发生。
有时代风气,没想到黄磊老师也下过海厚,靴靴。虽然是幻想,却也一直在幻想,如果民国果真传下来了,54传下来了,那些大师也留下来了。如今我们会是什么样呢?另外必须找119分版本的,73的删的妈都不认得。
黄磊的小鲜肉时期很帅啊,编剧讲故事的能力很强。
挺凄美挺遗憾的爱情故事,本来应该很喜欢,但被演员耽误了。这三个演员之间分明给了他们最好的氛围,但彼此之间两两不带电,我看不明白他们为什么就互相爱上了,林冲魅力不足,黄磊全程状况外,刘若英跟林冲分别给水晶大提琴那场戏好看,其他戏也呆呆的,以致于他们彼此之间爱与不爱让人也没那么担心。如果换三个更有魅力的演员,同样的故事会更让人带入。
为什么林冲要夜奔呢?哈
节奏太拖沓,演绎太单薄,选角不到位【林冲尤其失败】,想写两个男子的灵魂吸引,想写男女之间的光风霁月【即超出男女之情的知音之情】,可惜设定很好,却没有做到。所以导演编剧演员统统只给两颗星。全片唯一的亮点就是戴立忍演的阴鹫邪魅的少爷忍怒拍碎玉扳指,含泪相对空戏台,都很得我心。加一星。
“看见那个水晶玻璃的大提琴,已经是1947年的冬天了,距离林冲孤单地死在医院里,整整一年。那个大雪的夜晚,当我一个背转身,我和林冲既是生离,也是死别了。这些年,我的梦,始终是在那条雪夜的道路上无止境地奔跑,或者梦见自己赶赴医院,见他最后一面,握住他的手,对他说出我的爱。”
不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