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概想象了一下,这个电影的创作灵感是在什么场合诞生的——
不一味迎合市场和观众的态度,这得是有足够底子的公司才能做到的追光的年会上,这波年轻人喝高了,在酒精的刺激下,他们曾经偶然的灵光一闪,那些一念之后就被埋藏在脑叶的点子,那些他们想做却又不敢说出来的想法和创意,此时此刻就像光着膀子从被子里跳到床下,展现在了公司中同样光溜溜的人面前。
还有老板面前。
我想做个故事,古代贞洁烈妇救夫,我呸,渣男有啥可救的,要觉醒!
我想用毯子卷起来做个动画!
我要把鬼狐仙怪放到蒸汽机的背景里!
我要创作一个中国版的梅莉达,我要做一个中国的小黄人!
于是,这部集锦,这部展现一个公司能拥有多少才华横溢的创作者们的宣传片就诞生了。
很多人会突然有一个绝妙的想法,可能是一个技术上的灵光一闪,可能是一个独特的态度理解,可能是突然而来的强烈情感。
这些灵光一闪或者情感诉求可能都很强烈。
当提出这个创意时,相信每个人都充满激情。
当这个创意要延伸成一部120分钟的电影的时候。
创作者们会发现,紧凑的故事被分散了,激情被冲淡,绝妙的创业也在冗长的剧情中出现了瑕疵、漏洞、败笔。
没有一部电影能够做到120分钟,每一分钟都很精彩。
有些点子注定是无法一直吸引观众2个小时的时间。
但是拥有一堆天才的公司不甘心,他们不想浪费这些才华、灵感、情感,他们也不愿意将这些精华埋没在时长中。
那么25分钟的短片呢?
这个时长正可以让灵感的火焰,创作的热情光芒,燃烧到最后一秒。
好的,那么我为什么不可以在一个电影里,讲述5个充满巧思、童真、情感、美景、恐惧、热爱、伟大的故事呢?
所以,这部聊斋是一个集锦,一个集合了绝妙的创意,浓烈的感情,集大成的艺术表达。
这种集锦的好处,就在于创作者们能够自始自终表达自己最浓烈,最精华的诉求和创意,而不会出现因为时长造成的平淡诚然,立意的不同无法将五个故事铸造在一根柱子上,《聊斋:兰若寺》可能会因为风格太过迥异,造成受众群体的撕裂,造成多方不讨好,造成商业上的败笔。
就算这片遭遇票房的不幸,也掩盖不了追光这群艺术家耀眼的光。
我们将目光转到故事本身上。
几乎每个小故事都有追光或者其它电影的影子。
这并不是邯郸学步,而是发扬光大全片五个故事可以说渐入佳境第一个故事,《崂山道士》——有很明显的照明娱乐的风格,俗气但又接地气,这片段的动画风格也是最特殊的,毛毡人偶的特效,但是除了新颖之外,对于观众的感观没有啥质的提高。
这种插科打诨的风格,很大众化,很有娱乐性,但是就像小黄人不是我的菜一样,本段也是我认为最差劲儿的一个故事,主题意义上不像后几部那么明晰,我曾以为惧内会成为对这个故事的解析,结果作者根本没想往这边走,更多的是在炫技,对画风、对构图、对场景转换、对幽默。
有些俗气了。
影片非常贴地气的为每一个小故事在结束后通过蒲松龄的嘴做了总结,有点太史公曰的意思,这块我认为大可不必,太有把观众当学生的意思。
第二个故事,《莲花公主》——风格特别像《长安三万里》和《小门神》,整体偏儿童向,小男孩拥有的稚气,和最后展现出来的侠气,莲华公主纯纯的二次元卡哇伊风。
它表达了童趣和浪漫英雄主义的结合,不过归根到底,是一个儿童片,里面展现的感情更多是友情和两小无猜。
有种皮皮鲁与鲁西西的感觉第三个故事,《聂小倩》——大家会惊呼,为啥聂小倩的故事在民国时期出现了!
不需要大惊小怪,追光可是一个把《青蛇劫起》放到废土风的科幻背景里,让哪吒开机车摩托的惯犯了。
哪吒重生上映的时候,的确是吃了一惊,但现在已经见怪不怪了从本篇开始,故事叙事开始成人向,又到了我最喜欢,也是追光人最喜欢讲述的主题——爱,刻骨铭心的爱和恨。
聂小倩的人鬼恋比较传统,也是追光惯用的叙事方式,不过在浓重的情感之外,民国风情确实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当宁采臣从长袍纶巾,变成了戴上了眼镜穿上中山装,从书生气变成了怀揣救国梦的医学生(有点鲁迅的味道),当聂小倩从霓裳羽衣变成了修身旗袍时,我们会感慨,新的设定更让人物跟接近我们得价值观,而人物的魅力丝毫没有削弱——聂小倩穿啥都好看此时,最有意思的一个潜台词也在本篇里出现了。
当燕赤霞扔下桃木剑,用驳壳枪把姥姥赶跑的时候,他怒骂了一句——啥破玩意,都打不中,什么劳什子。
对于现代文明的不满,放到创作者的脑回路中,也许是他暗骂了一句——还是卿本佳人的套路好。
第四个故事《画皮》——绝对是叙事上的惊喜,是全片唯一一个跳出追光传统的篇章
本篇的整体色调也是五个故事里最灰暗的,也代表了女主陈氏的心境如果单纯按照原著的方向机器复述,那么在现代人看来,一个渣男的故事没啥值得正眼看的,一个渣男偷情被开膛破肚那是他应得的,还要让他老婆受尽磨难把他就回来——我呸!
于是导演在本篇开了女性觉醒的大招,在不大动聊斋原貌的前提下,加入了当今观众的价值观。
陈渣男的原配夫人陈氏的刻画绝了,从一早的家务,到遭遇丈夫的冷暴力,对曾经新婚燕尔的怀念。
直接可以映射到现代社会里家庭女性所面临的情感困境,当她一边经受着感情的背叛一边按照原著的故事还要救自己的渣男老公,我们会发现她一边因为伦理道德的要求,必须做一个贞洁烈妇,同时内心又对于自身的遭遇和自己的行为感到疑惑,本篇最后一句话,出自陈氏之口,也说出了此刻观众的心声——恶心!
展现了多种叙事和主题后,追光用自己最擅长的的情,做了一个集大成者般最强的收尾——第五个《鲁公女》。
这篇故事一开头,当我看到,鲁瑛骑马一跃而起,射出利箭的画面时,我不禁脱口而出:梅莉达公主(勇敢传说),你咋托生到山东了?!
迪士尼公主系列里唯一一个养女本篇坚持了传统构架,不同于前几篇或是时代上给于新意,或是两性问题上给出新解读,它是用最经典、最传统的追光的核心精神,创作了一个最追光的故事,展现了一段丝毫不输于《白蛇浮生》的生离死别和金子般的爱情。
在最后,张于旦背着鲁瑛跃出地府的那一段,其精彩程度堪比《青蛇劫起》里最后白蛇不断转世寻找青蛇的段落。
《聊斋:兰若寺》在面世之初,当提及由5个小故事组成是,我想到,这也是成败的关键,如果它能把这5个小故事融会贯通,缠绕在一个条主线里,最后将它们收束到一个结尾,那么这部电影必然是一部佳作。
而最后呈现的,则是以创意为出发点的集锦,这种呈现的结果说实话是有些让我失望的,我一直觉得追光编剧的功力从白蛇系列开始是经得起考验的。
写在最后,笔者认为经过本片之后,追光的格局感觉又高了一些,并不是说它的票房期待或者说捞金的手段有多老辣,而是在走市场为王的路线的同时,不忘纵容创作者的灵光华现,这种不束缚作者手脚的态度,对于一个大公司可算是难能可贵。
先说整体观感:又看了一遍长安三万里。
看长安三万里的门槛是小学语文水平,看兰若寺大概需要初中语文水平,私以为是编剧的极限了。
怕大家忘了先帮大家回忆一下长安三万里我们亲爱的追光干了什么。
为了把那几首古诗串起来,编了个狗屁不通的高适李白的爱情故事,为了碟醋包了顿饺子。
到了兰若寺,编剧有点烧脑了,聊斋的故事怎么串起来好难哦,于是乎摆烂说咱们来拍单元剧吧。
最后发现整个结构散架了,自作聪明的在每个故事里加个水井,加个兰若寺地点当线索。
友情提示编剧一下,我初中语文老师教我们写记叙文的时候确实是这么教的。
再来逐一点评这五个故事。
第一个崂山道士,作画很炫技了,算是加分项。
其他的照着原故事基本一字不差编的(我记不清是初中课本还是高中课本学的了)。
第二个莲花公主,算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了。
一开始我没想明白为啥要把人物设定成小孩,看完后面几个明白了是要跟后面那些炫压抑书生区分开。
故事的内核设定成了童心与幻想,算是有效改编。
但就是强行加个春江花月夜让我ptsd犯了。
知道你们编剧会背这首诗了,满意了吧。
第三个聂小倩,编剧给设定成了民国背景。
我不确定编剧是否想隐喻战乱是恶鬼,迫使情人分离。
如果是这样的话可能还算是不错的隐喻。
整体故事算是平庸的恶,大部分跟影版倩女幽魂差别不多,只不过给了个he的结局。
最让我不理解的是开头小倩进宁采臣屋露出肩带的操作真的有必要吗,你电影不还是主要想给小孩子看吗,这真的适合小孩子吗?
第四个画皮想讲夫妻的若即若离。
故事大概就是聊斋原文的妻子版视角扩写。
我倒觉得把这个故事设定到现代或者民国会更有讲头,可以试着探讨婚姻的义务和婚而不爱的压抑。
或者加一个妻子最后弃丈夫而去的结局,表达一些女性主义。
可惜编剧换不得。
最后一个鲁公女是可改编性最强的,也是最显出编剧九年义务教育都没接受好的故事。
编剧那似乎有个什么he指标,如果一个故事不he就浑身发痒。
这个故事好好写完全足够单独成篇的,追光你们当时编青蛇的扩写能力呢去哪了呢。
救别人还是成全自己这种电车问题,编剧不烧脑整了两条鱼让主角来救??
担心年华老去耽误所爱之人前程,编剧直接一颗aptx4869喂给男主??
两人相见不相识,女主直接超雄不听不听上吊自杀??
在黄泉里男主拉起鼠掉的女主就跑,莫名其妙就给女主拉回了阳间??
所以男主之前让女主投胎是为了啥,直接卡bug赖着不投胎不就结束了吗。
让我写可能会写一个两个人死生错过的be故事,留一个死去的瑛儿总会遇到一个愿意为他奉献的书生的开环结局。
结局那个彩蛋更是神中神,乐子中的乐子,后面座位的大姐直接没忍住开始大声骂追光,给电影院所有人都逗乐了。
编半天没达到爱死机里那个狐妖和男孩故事的皮毛,编剧的首要任务还是好好学习初中语文证明自己有通过初升高语文考试的能力。
六个故事的短片合集,熟悉的经典故事剧本框架,构建成了一个史诗级拼盘电影。
然而毫无亮点的故事,混乱的台词,多而无用的镜头画面,都让原本金玉其外的经典故事,变的败絮其中。
崂山道士的精美画面质感,将故事的主题得以呈现。
然而人物的塑造,并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只是一个简单的寓意故事,无法深入人心。
莲花公主的故事通过梦境与现实的结合,让小男孩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然而太过幼稚的故事,只能是中二少年的自恋幻想,同感做梦获得成功,成为英雄,似乎只能沦为俗套。
聂小倩的故事借用了经典故事的壳,然而时代感的体现却是非常的敷衍。
故事层面的叙事能力也是比较糟糕,通过人鬼情未了引入主题,使得故事的中心不明确,无法将人鬼情得以呈现。
画皮的故事通过降妖与复活为核心,使得故事的主题逐渐割裂。
鲁家女的故事通过两人一起拯救苍生,呈现出功德圆满,然而情节上依旧是缺乏想象力,为了表现张于旦为了爱情奋不顾身,使得他与鲁家女的见面变的牵强。
因此五个故事的串联,并没有突出影片的主题,只是在各自讲着自己的故事。
老酒装新壶的拼盘故事,因为食之无味,使得观众无法产生共鸣,最终只能成为"主人公"的自娱自乐。
个人评分:5
前两个故事太过低幼,从第三个故事开始又风格一转讲起成年人的情与爱,目标受众到底是谁。
《崂山道士》基本没有改编,且不说故事本身放在如今看讽刺力度一般,电影也没有重点突出讽刺部分,只留了个喧哗闹腾的印象。
毛毡风格拓展有限,反倒是应了电影里那句“故事不行才用这些小花招”。
《莲花公主》把主角改成了儿童,确实有了些童趣。
《聂小倩》新瓶装旧酒,可惜了这瓶子。
《画皮》相对原始文本中无言的报应承受者,这版故事中的妻子更有主体性,同时也去掉了原文中更恶心的一些设定。
虽然最后只是个鉴渣的故事,不过结合独特的风格,优秀的制作,值得一看。
《鲁公女》改编最大的一个故事,也是最动人的一个。
中间一句“就算强抢也要来娶我”很雷,但在后面的情节里算是圆回去了。
至于用来串联这几个故事的《井下故事》,则是最大的败笔。
说白了就是蛤蟆、乌龟还有蒲松龄三个轮流放电影,还得争论谁的更好看。
为了后面蒲松龄的故事能顶上去,五个故事基本就是由差到好排列,导致一开始的观感实在太差。
我的答案是此次改编令我惊喜。
追光没有追求颠覆性的叙事重构,而是以 “小而精” 的细节改动激活文本内核,在保留聊斋 ““画人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的批判底色与浪漫气韵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让它贴合当代价值的叙事逻辑。
这种克制而精准的改编策略,在五个故事中呈现出不同维度的突破。
《莲花公主》:自然逻辑的复归与童真叙事的提纯原作中莲花公主与窦生的 “人妖之恋” 被去除,取而代之的是两个孩童并肩守护蜜蜂王国的冒险旅程。
让友情与勇气成为核心叙事动力,就很“心有童真”。
毕竟童心这个东西,消失了就不会再有了。
值得夸一下的是,影片将男性蜂王的设定调整为女性蜂后,很符合生物学逻辑。
通过莲花公主迎战大蛇的情节,既保留了“公主”身份的叙事符号,又赋予其 “未来领袖” 的成长弧光。
她不再是等待拯救的客体,而是反抗入侵者的主体,小孩子从小看这些长大不会坏到哪儿去。
《画皮》:女性视角下的封建困局与觉醒之光 以陈氏视角重构叙事,将原作中 “文人遇鬼” 的猎奇故事转化为精神觉醒史。
用大量特写镜头捕捉陈氏的微表情:面对丈夫对清淡饮食挑剔时的隐忍,目睹画皮女鬼消散时的惊惶,以及最终说出“恶心”时的决绝。
“恶心”二字的处理堪称神来之笔。
最终让这版画皮跳出了鬼怪害人的浅层叙事,将镜头深入传统女性的精神困境,照见了现代社会的现实议题。
《小倩》:乱世镜像中的人鬼隐喻与家国情怀 将小倩的故事置于民国乱世,是最有巧劲的改编尝试。
通过战火纷飞的背景铺陈,“乱世又该有多少夜叉”,将鬼的恐怖与人间的荒诞形成互文。
当活人因贪婪互相倾轧时,鬼魂的善良反而成为照进黑暗的光。
宁采臣与小倩以医者身份投身救死扶伤的事业也契合着时代精神。
小倩从鬼到人的变化,暗喻着压迫下人性的觉醒与新生。
很喜欢“这乱世有我们”这句台词 ,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家国命运的担当,让古老的鬼怪故事获得了史诗般的精神厚度。
在任何时代,坚守良知的人都是超越人鬼界限的光明载体。
《崂山道士》:技术美学的突破与寓言叙事的当代转译 《崂山道士》的改编以 CG 技术渲染羊毛毡质感,实现了视觉风格的创新突破。
当年上美做这个故事时也并未用传统2D风格展现,而是用木偶进行了创新,看到羊毛毡风格时有种看到几代动画人穿越时空call back的感动。
王生穿墙时的 “拉丝” 特效、筷子嫦娥的婀娜舞姿,都令人印象深刻。
在叙事层面,影片强化了对 “投机取巧” 的批判,整体轻松好笑,是老少皆宜的篇章。
《鲁公女》:纯粹爱情的可视化与叙事杂质的剔除 很高兴张生 “转世后另娶” 的情节被彻底删除,影片聚焦于张于旦与鲁瑛“生死契阔”的坚守,还有两个年轻人不再等待上天怜悯,而是主动挑战宿命,挑战轮回。
转世后的波折相认,黄泉因执着迸发的红色花海,爱情被提纯为超越生死的信念。
鲁瑛红衣射箭的造型与张于旦的温柔形成 GB 感反差,细节处用 “帮孟婆推车”“救鱼放生” 等细节构建因果闭环,既保留了聊斋“善恶有报” 的东方智慧,又让爱情叙事获得了更具说服力的情感基底。
无论是《莲花公主》对自然逻辑的尊重,还是《画皮》对觉醒的凝视,亦或是《小倩》对乱世的印照,在传统文本与现代价值之间找到精妙的平衡点。
所以我说,它很好,很新,是我从没见过的,也是我见过最好的聊斋故事。
一时兴起,想为这部动画电影写点什么。
我看到许多人想为这部电影的目标观众做一个定位,但我突然意识到,所谓“目标观众”不过是类型电影的人为设计。
这世间的普罗大众本不分阶级、等次,就如同《聊斋》中所记述的故事一般,它们在被记录在案之前,也曾经平等地流传在每一个人的想象中。
一、王承:人人皆笑我,人人皆似我《崂山道士》是对原著改编最小的故事。
在蒲松龄看来,王生的批判意义在于:意在哗众取宠之人,阿谀奉承会让他自以为获得了指鹿为马的能力,但不过是水中捞月。
但,当王生最终沮丧地望向水中月时,我却生出一丝不合时宜的怜悯。
因为看似好笑的王生,何尝不是社会中最普遍的个体的化身——为虚妄的理想怀抱热情,拜师学艺,当牛做马,不时偷懒耍滑,自暴自弃。
当举头望仙时,露出羡慕与崇拜。
当经历挫折时,想念家人,带着些许不甘。
而想要的,不过是学会些本领,荣归故乡罢了。
原来你我!
人人皆是王生!
直到最后,王生才会知道,他钻营半生其实都是徒劳,他“误闯天家”竟然只是来自上仙的戏弄。
仙人只道“归宜洁持,否则不验”,却不知“哗众取宠”原也是一众黔首调剂贫瘠生命再平凡不过的味料。
我突然想起项羽,他血肉丰满,意气风发,他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
说罢,他从《史记》里走出,栩栩如生。
二、窦旭:这不是庄周梦蝶编剧或许是受到沈复《童趣》的启发: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读书是记诵此句时,画面感极强。
在初高中那些缺乏娱乐的枯燥日子里,以手执笔如披坚执锐,草稿纸上金戈铁马,在想象中心游万仞,几乎是我的全部乐趣。
《莲花公主》把这份童趣具象化了,我在公主充满笑意的眼眸里,看到其间映照着十六岁的自己。
弗洛伊德说:梦是愿望的代偿。
莲花公主用王国崩塌的代价偿了少年窦旭的英雄梦。
但!
这不是庄周式的虚妄的梦!
窦旭与公主的世界都是真实存在的。
庄周梦蝶,窦旭梦蜂。
如果说庄子的梦像链接平行世界的桥,那么窦旭的梦则是跨越物种的共时性干预。
窦旭更像是高维度生命中的悲悯者,他不忍低维度文明的崩坏,挥一挥衣袖,扶大厦之将倾。
为什么要把主角从成年男子改为少年呢?
我想,可能因为大人的童心已然消逝了吧。
比起原著中与公主共赴云雨的肉欲渴望,青梅竹马携手奔逃更叫人击中心魂。
“童年消逝了。
”波兹曼说。
上一次帮蚂蚁搬家是什么时候来着?
我真的,真的,已经不记得了。
三、陈氏:“恶心”《画皮》的原著是一个让现代性别观念无法接受的故事:男人因好色而死,他的妻子却为救夫当众吞食乞丐的咳痰唾涕,就连蒲松龄的评语也颇失风度:“爱人之色而渔之,妻亦将食人之唾而甘之矣”,男人过错,女人承担。
当然,这也确是时代局限性所致。
但!
惊喜的是,电影导演和编剧均作出了令人眼前一亮的改编。
当那乞丐向女人发出拷问:丈夫对你如此,何故要救呢?
女人没有回复,只是吞下了那令人作呕的咳痰唾涕,任由它在胸膛滋养长大,直到被呕吐而出,成为男人的心脏。
当男人死而复生、哭喊着要与妻子此生不换时,画面黑去,女人开腔——“恶心”这是那“吃人”的礼法年代,女人被捂住嘴、封住口,被迫咽回肚子里的咳痰唾涕。
“恶心”这是被史书、评弹、小说、诗词歌赋封杀了的,女性对所处世界的真实评语。
“恶心,我说不出口,但你真当我不知吗?
”四、鲁瑛:鲜衣怒马地爱吧《鲁公女》的原著现在看来是宗教味道十足且披着父权意味的劝教故事:张生念金刚经五千零四十八卷换来县太爷之女得以轮回重生,并愿意来世以身相许。
在长达十五年的等待中,张生愈加虔诚,作为回报,两个儿子都高中入仕,自己也恢复了年轻。
十五年约定将至,张生的原配夫人也恰到好处地离世了。
随后张生找到转世的鲁公女(高官家的千金),与之喜结良缘。
自唐代盛行传奇以来,诸如此类的故事不鲜见,多是书生意淫之作。
鲁公女的电影改编却焕然一新,诠释了我在少年时想象的爱情的样子——鲜衣怒马,长情陪伴,共赴黄泉,来世再会。
电影对中式冥界的描绘也很惊艳。
这里不多提,唯有电影可以感受。
想要多聊聊的是我对这个故事真实来源的想象。
这个故事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谣言大多不是空穴来风”,想必,在蒲松龄的时代,真的有一位及笄的女孩向身边人描绘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古代信息不畅,她所描绘的异地异时的事情很难证实,但她煞有介事的样子,使不少人信以为真,故事传了出来,添油加醋,成为蒲松龄笔下的素材。
我真正想说的是:三百多年前,山东招远县那个描述着前世故事的女孩子,她其实也只是一个和少年的我们一样,对爱情充满憧憬、向往和美好想象的人啊。
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说不尽的聊斋,说到今天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
之所以说“面目全非”,自然是因为追光动画竟然把聊斋的故事改编得如此奇幻、如此可爱,观众如果读过聊斋的原著,就会感受到这部电影有多么和谐、多么合家欢了。
这部电影用作为主线的《井下故事》(蒲松龄、灵蟾上人、玄龟子在兰若寺的井底下比赛讲故事)把《崂山道士》《莲花公主》《聂小倩》《画皮》《鲁公女》这五个故事巧妙地串连起来,在本质上仍然是短片合集,其中,《崂山道士》的丝绒质感的画风很新颖别致(1969年的电影《聊斋志异三集》中的《崂山道士》也拍得很有意思,与本片中的《崂山道士》可谓各有千秋),《莲花公主》在似梦非梦、亦真亦幻之中展现出了美好的童心,《聂小倩》被改编成了民国时代的故事(不过,民国时代这个对蒲松龄而言的未来时代在本片中确实有点违和,本片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把《聂小倩》这个故事的时代背景强行改成民国时代),《画皮》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在众多的以“画皮”为名的电影中反而是最接近原著的,《鲁公女》则让灵蟾上人和玄龟子感动得痛哭流涕,在本片的设定中,这个故事大概是讲故事比赛的最终获胜者(然而,我本人最不喜欢这个故事)。
不同的观众有不同的口味,在这五个故事中,很难说哪个故事拍得最好,也很难说哪个故事改编得最成功,但是,总体而言,这些故事都被改编得很有现代感,有时甚至过于喜剧化,观众如果能够接受这种风格的聊斋故事,就肯定不会对这部电影感到失望。
一般不会特别差评动画电影,我自己很喜欢动画,也是很希望更多人去看动画电影的,也因此只在豆瓣上聊记一笔吧,朋友圈就不发了。
第一篇:基本是按原作走的,在视觉表现上用了毛毡材质,有点趣味也仅止于此。
这部电影我是盲去的,只冲着动画和聊斋,未看梗概,并不知是由动画短片构成的长片,因此当镜花水月终了时才知这就结束了,并不是我以为的有反转或新编的故事,略微失望。
另,故事结尾后编剧还要借蒲松龄之口来解释说明一番,真大可不必… 留点活给家长吧。
题外话: 幽我于广寒,难道不是把我关在广寒的意思吗,跟三道人又何干(我忘了原话),只能说印象里此处台词处理的不好。
第二篇:无聊。
这是我最直观的感受。
也是比较堆砌的一篇。
堆砌指的是视觉花里胡哨,故事基本是没料。
最难绷的还属打大蛇时画卷打开蹦出了公主,大蛇萌晕了,然后你肯定会想,这么无厘头的设计,肯定埋着线吧,画由心生,那岂不得来一幅义侠擒蛇图来治治这蛇顺便首尾呼应一下?然而没有,纯物理攻击,真就无语。
有时候调侃我上我也行,但我觉着至少这则故事里,我可能真比编剧强点。
第三篇:我最烦的一篇。
论堆砌程度较第二篇只多不少。
把设定强行搬到民国,但对主线不起任何关键作用,主打一个给大家看看民国聂小倩长啥样。
甚无聊。
宁采臣还是一般的无用,打怪全靠燕大侠,最后那妖被收时还对聂小倩说什么“你又骗了我”我只觉得滑稽,收您的那不是收妖革囊嘛… 聂小倩只是把它挂那儿啊,有一分钱智斗相关吗…… 还有什么,人气沾多了我便活了过来的设定,真的太突然了,看得我脑仁儿疼。
第四篇:也是电影里最好的一篇了。
但结尾的处理,其实比较逃避问题。
往好里看,是给出主人公态度后适当的留白;往坏里说,则是编剧也想不好主人公在那个时代里能出走到哪里去?甚至她是否能下定这个决心。
毕竟,至亲至疏夫妻。
但无论如何这已经是给了最多思考的短片了,并且也有一定程度的新编(画皮鬼未必无真情,人不如鬼)。
视觉呈现上个人认为也是最有意境的。
第五篇:鲁公女好好打磨剧本完全可以作成一部长篇。
但没有。
甚至这个短片的剧本都是有瑕疵的。
就不提那个人人喊打的“就算强娶也要娶了”,也不提那个时时刻刻出戏的“鱼蛋”(新编不是这种新),我就不理解,张生看着顶天十七八,怎么十六年后直接爷爷辈儿了… 而鲁公女甚至未看清来人就匆忙要赴死? 就算来人真不是张生,就不等了? 还没等到张生呢…… 后面就是一出动作样板戏,皆大欢喜。
第五篇其实是最接近现代情感模式的,只能说剧本实在没打磨好,导致情节上经不起推敲,至少令我无法共情。
最后提一下设定上的问题,虽然各自成篇,但作为一个长片呈现,总觉得有一个统一的世界观较好。
比方说,小倩沾着沾着人气儿便还阳了,这对吗?
鲁小姐成日里黏张生身上了也不见活过来呀?
是有杜丽娘还阳,但既是一个长篇,篇章间大抵不应令人感到设定上的矛盾。
又比如,鲁小姐为鬼不借张生之力寸步难行,那我请问其他鬼鬼咋就哪哪儿都能去有通天大能呢。
当然可以解释说,鲁小姐乃一小鬼,无恶鬼之力,我以为这倒是值得借蒲松龄的旁白之口略加解释的,但剧本是没有任何说明的。
总体来说,不推荐大家去影院观看。
虽然我很心疼背后的视觉特效团队,但以我个人体验来说,这两个多小时我真是不好。
不仅是剧情问题,有些画面和台词也令我不舒服,太多细节无法一一复述,只能说我坐在影院的感受就是化身悟空,坐如针扎抓耳挠腮大摇其头。
好多朋友说这是拼盘,但我其实完全接受这种形式,好的短片其韵悠长,不输长篇。
比如中国奇谭,就做得特别好。
只能说追光还是浮躁了。
同时也不由得想起哪吒。
哪吒2在后期风评挺两极分化的,其中缘由了解的自然了解,不了解的在此我也不愿多说。
我内心一直觉得那些批评之声实在是,平常不太去电影院看电影吧。
实际上我们这儿大多数电影的剧本水平大约就是这个兰若寺了。
并非哪吒完美、说不得,而是确实难得,难得的制作和剧本都在线,可以盼它更进一步,但恶语相向,实在罪不至此啊。
最后部分是我真实感受,无拉踩之意,只有感而发。
如有不同意见也请友好讨论。
同时我也希望追光能多加沉淀,打磨剧本,不然真的很浪费视觉团队的付出。
btw 看完电影后迎头一场暴雨,当时本人还撑着伞呢,30秒衣服鞋全完了…… 哎,谁懂看完烂片心里空落落身上湿透透的救赎感啊。
追光动画2025年的新作《聊斋:兰若寺》从刚上映的时候就让观众期待值很高,甚至有人认为,《哪吒2》下映之后,这是目前院线唯一能看的国漫了。
同样是经典大IP,同样由国内顶尖的动画公司制作,但结果却大相径庭。
很多人知道追光动画,是因为两年前出了个《长安三万里》。
所以不少人对《聊斋:兰若寺》的期待很高。
开分8.3,但评分一降再降,最终停留在了6.6。
失望啊失望!
那么这部动画的雷区在哪儿呢?
01鸡肋的主线剧情《聊斋:兰若寺》是一个拼盘动画作品,这也很符合《聊斋》的特点,因为这本原著就是由很多个小故事组成的。
其实故事只有5个,还有一个是主线故事,或许作者还想延续《长安三万里》的玩法,但明显主线剧情单薄。
《长安三万里》虽然从高适的视角切入,然后碎片化讲述了李白的几个片段故事以及和高适之间的友谊,但剧情整体上是连贯的。
而《聊斋:兰若寺》的五部动画是独立的故事,之间没有关系,和主线有些割裂。
主线故事叫《井下故事》,讲的是蒲松龄途径兰若寺落脚,然后掉入井下,和蛤蟆精、乌龟精比拼讲故事。
这个主线剧情整体上来说就是很幼稚,无非是故事大赛,那总要有个结果。
可是最终,蒲松龄作为蛤蟆精和乌龟精裁判,一碗水端平,平息战火的方式就是自己也讲了一个,而且比他俩更好。
故事比拼的主题就是“情”,这确实很符合《聊斋志异》原著的主题,各种“人鬼情未了”的故事。
如果单独拿出来哪一个都挺好看的,可是用目前《井下故事》的主线串联就觉得有点刻意了。
而且《长安三万里》中的讲述者高适是故事的亲历者、旁观者,讲述的过程就更加真实可信。
但《聊斋》本就是蒲松龄的原著,可他却变成了故事里的一环,而且还是听两个神神叨叨的人讲述的,就觉得有点没必要。
不妨改成蒲松龄一边写书一边游历四方,也同样成为故事的见证者、亲历者,然后将这个故事写出来。
如果只是讲故事大赛,未免过于低龄化了。
02六个故事六种风格加上主线故事,《聊斋:兰若寺》中一共有六个故事。
其中包括《崂山道士》《莲花公主》《聂小倩》《画皮》《鲁公女》,还有主线《井下故事》。
最初看预告片的时候,片方宣传的是这六个故事会用六种不同的风格表现,这还挺让观众惊喜的。
之前看《中国奇谭》的时候,也是这种单元故事,每个小动画的导演都不同,风格也不一样,看着很有新鲜感,也很有中国风。
《崂山道士》用的是毛毡风格,这个故事讲述的是爱好学道修仙的王承去崂山拜师学艺,最终学习到了穿墙术,师傅告诉他法术不是哗众取宠,但他回家之后就急于在妻子和邻居面前暂时,最后撞了一头包。
这个动画风格很独特,目前并没有看过哪部动画采用了毛毡的风格,整体的质感毛茸茸的,给人一种很梦幻的感觉。
第二个故事《莲花公主》是一个充满童趣的故事,讲述士子窦旭受邀至“莲花国”,与莲花公主相遇,并帮助公主化解巨蟒灭国危机。
莲花公主就是一只小蜜蜂。
整个故事童真可爱,那么动画的风格也采用了一种欧美童话梦境风,看上去很像《寻梦环游记》。
第三个故事是《聂小倩》,这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只不过电影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了民国时期。
这个动画的风格采用了一种“水墨淡彩”的方式,就是以水和墨为主要材料,通过不同的笔法和墨色浓淡来表现画面,呈现出一种中国画的味道。
而这种风格恰能突出人鬼情的凄美。
第四个故事大家也很熟悉,是《画皮》。
画风用了宋代工笔美学的方式,采用工笔重彩的压抑色调、戏曲写意的肢体语言,将婚姻批判包裹在凄美诡谲的宋代画卷中。
第五个故事是《鲁公女》,讲述痴情书生张于旦与早夭才女鲁瑛人鬼相恋,为助其转世,勇闯黄泉路,直面无常鬼吏的故事。
这个故事充满了青春浪漫的色彩,而动画风格也是绚丽奇幻的。
主线《井下故事》也是充满奇幻色彩,视觉效果拉满。
回顾这六个故事,风格确实不同,但并不是六个故事六种风格。
至少很多风格并不明显,比如《井下故事》《鲁公女》和《莲花公主》的区别并不大,如果不是专业学动画的观众很难区分。
《聂小倩》和《画皮》最大的区别就是年代不同,但整体风格也很类似。
比较突出的是第一个故事《崂山道士》,毛毡风格很有特色。
所以说,如果要宣传六个故事六种风格,不如区别更突出一些,木偶、剪纸、皮影这些都是中国特有的动画风格,为什么不用呢?
所以若论国风,《聊斋:兰若寺》还是比不过《中国奇谭》。
03魔改原著对于这种古典小说,其实怎么改粉丝的怨念都不会太大,一千个作者的笔下有一千个哪吒,饺子都让哪吒有很眼圈了,罗小黑都让哪吒的丸子头像积木一样可以随意拿下来,还有什么不可能的?
《聊斋:兰若寺》选取了这五个故事中有两个故事是观众所熟知的,但似乎魔改了剧情,让观众并不满意。
首先是《聂小倩》,影视剧拍过无数个版本,只要是“聊斋”IP之下的影视剧就必拍这个故事。
原版的《聂小倩》应该是唐宋时期的人,但《聊斋:兰若寺》里将这个朝代放在了民国。
人物还是不变,男主角宁采臣不是进京赶考的书生了,而是一位有报国志向的医生。
故事背景是民国乱世,没有具体交代,但大概率不是抗日战争就是军阀混战。
聂小倩的设定是官宦之女,埋骨在兰若寺,被夜叉姥姥控制吸人魂魄,这些剧情都没有改变。
改变的是燕赤霞,他开始觉得刀剑不好用,然后用开了光的手枪打夜叉,还挺魔幻的。
这些现代化的改编倒是无可厚非,魔改的是结尾。
原著里的《聂小倩》虽然也是圆满结局,但至少符合逻辑,在燕赤霞的帮助下转世为人,与宁采臣成为夫妻。
而这个版本里的聂小倩竟然是因为和宁采臣朝夕相处有了人味,然后自然而然复活了!?
逻辑上有点扯淡,就算是一出鬼怪神侠的故事,也要有一些底层逻辑的。
《画皮》也被改编了很多个版本,但原著中的王生就是死了没有复活。
不过《聊斋:兰若寺》似乎很喜欢大团圆结局,电影塑造了一个善良且果敢的陈氏形象,她坚决救活了丈夫,但由于丈夫出轨实锤,两个人或许以后也会带着隔阂过日子。
这就是蒲松龄总结的“至亲至疏夫妻”。
其他几个故事由于不清楚原著剧情,也不是很让观众熟知的故事,暂且不评判了。
但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反而更加期待今日上映的《罗小黑2》和即将上映的《浪浪山小妖怪》。
国漫还在探索中,即便有许多次失败,也仍要支持一下的吧!
我是被微博上一个数码博主“肉呆大魔王”骗来看这部电影的。
因为他吐槽过很多烂片,但是对这部片子大夸特夸,所以我信了。
于是这部电影成为我观影生涯少数几部中场离开的电影。
太难看了!!!!
太难看了!!!
这特么是电影啊????
没有一丁点儿看点!!!!
看电影之前我就知道这是一部拼盘电影,但我想着拼盘电影也不是没有质量好的,《我和我的祖国》系列一次性拼七个故事,不也有讲得特别好的故事吗?
何况这部只拼6个?
(好像实际是5个,但我第四个就离开了)。
第一个故事,是语文课本上学过的《崂山道士》。
坦白讲,崂山道士作为中小学课文上的寓言小故事,来告诫孩子们不要哗众取宠,要戒骄戒躁之类的话还算可以,但放在电影里用“白描”的手法,拍十几分钟,就真的很无聊。
不搞笑、不奇幻、没有充满想象力的视觉效果、也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完全没有看点的一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结尾的时候我甚至在想,“这就完了?
不可能吧,一定还有后续,前面白描这么久,不可能只是让我看一个男人哗众取宠然后穿墙失败的寓言小故事吧,也不可能就是为了让我看动画毛毡的效果吧?
毕竟效果也不是真的毛毡,后面一定还有呼应!!!
”于是在第二个故事的开头,我看到故事地点还是兰若寺的时候,我一下子就激动了!
我心想,“果然,这几个故事都发生在兰若寺,后面一定会汇总成一条主线,就像《无名之辈》《疯狂的石头》那种,多线叙事。
搞不好这个电影的结局就是几个小故事的主角一起用自己的本事打黑山老妖。
比如第一个故事的主角幡然醒悟后重新领悟了穿墙术,成为了主角团一份子,在关键时刻用穿墙术改变战场局势的剧情!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开始接着看第二个莲花公主的故事,但看完之后我绝望了。
如果第一个故事让我觉得几十分钟后还有反转的可能的话,第二个故事就完全失去了这种可能。
莲花公主比崂山道士好,好在他完完整整、明明白白的告诉你这是一个小孩子幻想成为英雄的故事,额外还有一点童趣。
但也很让人绝望,绝望在于他完完整整地结束了,不可能存在我之前猜想的几个主角一起打boss的剧情了。
于是我又回头在想,崂山道士到底在拍个什么蛋啊?
而且如果几个故事互相之间没有剧情上的强关联的话,有什么必要把几个故事地点都放在兰若寺旁边?
就硬放啊?
就像第三个故事硬改故事背景一样硬。
看完莲花公主的时候,我已经想起身离开了,但第三个故事标题是小倩!!!
正宗的兰若寺故事线。
于是我想着,就算是纯拼盘电影,应该有那么一两部好的吧,小倩这么经典,应该不会太难看,于是我忍住了离开的冲动。
然后开头又把我骗了一下,居然把时代背景改民国了,哇~难道有意想不到的创新?
看到主角学医的时候,我又在想,哇~好像还结合鲁迅的“学医救不了中国人”的观点?
好像有点意思?
然后十几分钟后(也许是二十几分钟,没看时间),我又无语问苍天了。
创新在哪儿了?
合着您就改了个时代背景是吧?
这个故事放在民国和放在古代有什么区别呢?
是想表现旧时代把人变成鬼、新时代把鬼变成人吗?
那新时代的作用你也没体现出来啊?
这一点,万合天宜的喜剧片《人民的贞子》都比你拍得好。
人家的主要目的还只是搞笑,不是说教,吊打你的立意啊!!
因为人家是真的有写新时代的百姓(军人)掏心掏肺地对贞子好,于是改变了贞子的想法的剧情。
但你这个故事不还是善良的书生在侠客的帮助下打败了老妖怪救出漂亮女鬼那一套吗?
和时代有半毛钱的关系吗?
和学不学医有半毛钱的关系吗?
看完小倩的时候我已经麻了,第四个故事还能让我坐一会儿,纯粹是因为第四个故事《画皮》这个和小倩相提并论的ip以及我那有点心疼的票价,让我在走和留之间犹豫不决,于是在犹豫中又看了一会儿。
但我终究还是没能忍下去,什么旧镜子坏了就买个新的,做菜试试新的口味,这种很直白但导演可能觉得很有寓意的台词,看得我意识脱离躯体神游太空了。
我已经很多年没有中途离开电影院过了。
虽然舍不得票价,但我转念一想,我的金钱已经浪费了,我不能再浪费我的生命了。
想到这里,我豁然开朗,离开了电影院。
可不是故事不行,才整出这些花活吗?
追光的传统故事做得真的很好,配合追光国内第一梯队的动画美术风格,简直太棒了,很喜欢后两个故事。
一共五个小故事,不建议10岁以上看一二,不建议10岁以下看三四五,总结这电影不建议看。
综合看画皮>聂小倩>鲁姑娘≈开头两个。拼盘有好机会展现不同创新技法,可惜只在画皮和崂山道士画面有点新意。故事上和片里说的一样,徒有画面没有内容,整体来说画皮故事有点特点但雷同太多,尤其那个结尾,一比一 EVA 的感觉。聂小倩虽然背景变了,但几乎是原版故事,没太大创新。总的来说,失望大于惊喜吧。
《画皮》一百昏💯一百昏💯
开分不是很友好,但画皮还是值得一看,这世界上见色起意的男人心就如同乞丐胸口的泥巴痰,谁忍的了谁要吃下这一口恶心心~其他部分都是追光为了其他片子做的画风先导片
这是追光剧本废案集锦吧,拍了那么多年长片来了个拼盘电影,很巧的是,隔壁上美把《中国奇谭》拍成长篇《浪浪山小妖怪》即将上映,更巧的是,第一故事《崂山道士》上美拍过,这不是反讽嘛。而且,用了一个非常简单粗暴又笨拙的方法串联五个故事,就是“讲故事”,这也太随意了。美术风格绝佳!即使那些无聊的剧情中,用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还是可以抓人的。《崂山道士》用了毛毡,可惜只是材质效果,呈现的依然是同样的建模;《莲花公主》低幼;《聂小倩》可以看作“倩女幽魂4:民主道”;《画皮》最佳,单拎出来高分,画风眼前一亮,把国风画融入3D镜头中,而且呈现的恐怖效果也是最佳,故事内核更是跳出其他四个;而最后一个《鲁公女》就是另一个聂小倩罢了。应该把《画皮》放在最后,这样最后的台词就正好是“恶心”!
典型的失败产品企划案例,对于受众根本没有想清楚,做出了形式丰富而内核紊乱的大乱炖。
除了画风,没有可看的,幼稚➕bug。让你讲好故事不是让你讲故事。追光动画没有一部我喜欢的
故事太多,时长有点长,还不如好好讲一个好故事呢
值得推荐
一开始觉得画皮讲的是妖,看到最后才明白,其实讲的是“被驯化”的女性和她们压抑的怒火
拉黑追光!谁爱看谁看
好久没在影院里看到困了… 嗯…越来越困…画皮最困…
自豪中国文化的闪耀,点赞追光改写新编,一颗星星给那句“恶心哪”。
贪心是在哗众取宠。童心可以让人在平凡中充满想象力与好奇心。聂小倩和宁采臣,世间有万恶,但有了真情,也能为世间添一些美好。鬼说:“我不过是想求一个家想有人能收留我”。我想:家?如果家就是吞咽委屈,不被尊重,埋葬肮脏污秽之所,为啥要这么执着有这个地方?那就是书生总结的:家就是至亲也至疏的地方吧。最后一个故事:这个世间,最让人忘不掉的是情。让人轮回后仍想记得的是情。沧海桑田,人间最重要仍是情。
莲花公主>崂山道士>>>鲁公女=聂小倩=画皮。三个讲“情”的故事要么展露着腐朽陈旧的价值观,要么透着一股浓烈的玛丽苏味,内核也十分同质化,让本就偏长的影片显得更加冗长了。反而莲花公主这种透露着纯真的、亦幻亦实的故事更显巧思,简直可以单独做个长片。
别拍了
比《长安三万里》好看不少,依然是逐渐保守低幼的追光,观感上《画皮》>《鲁公女》>《崂山道士》>《莲花公主》>《聂小倩》,拼盘电影回避了长片剧情薄弱的问题,但也暴露了其核心表达一以贯之的幼稚和投机,用类一千零一夜讲故事的模式下,蛤蟆和乌龟各自故事和讲述者本身的弱联系,暴露了在结构搭建上的懒惰和先入为主。
第1个崂山道士的画风很吸引人,其他的都一般般,胜在量大管饱,值得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