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能在他的异能世界里与他所爱的在一起,即使这灵感的源泉是恶魔的深渊也在所不惜,最后他注视着光明永远的沉入黑暗。
20世纪是怎么来的?
这听起来实在是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它还能怎么来,过了19世纪,不就是20世纪了吗?
不管人们情愿不情愿,时间总是在按照它自己的节奏,毫不留情地向前行进着。
从公元前,到公元后;从1世纪,到21世纪,从来没有过哪个伟大人物阻止过它的步伐,甚至连推迟哪怕一秒钟都做不到。
但是,世界上却从来不缺乏疯子,自命不凡地说些不自量力而又耸人听闻的狂诞之语。
例如,在电影《来自地狱》中的那句有名的台词:“有一天,当人们回顾往昔,会说是我催生了20世纪。
”(One day men will look back and say Igave birth to Twentieth Century.)而大言不惭地说着这话的那个人,便是影片呈现给观众们的世界上最为著名的连环杀手:开膛手杰克!
血色伦敦尽管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正处于国力最为强盛的“日不落帝国”时代,但在影片《来自地狱》的镜头里,呈现出来的却是一派群魔乱舞般的妖冶之色——影片从一根点燃鸦片的火柴开始,透过一双迷离的眼睛,首先呈现给观众的,便是一个红云密布之下,如同鲜血洗过一般的暗影重重的伦敦城。
从鸦片所暗示的颓废与迷幻,到诡谲的暗红色基调,一开篇,电影呈现给了观众一个与众不同的伦敦:一个薄雾包裹之下充满危险与犯罪的伦敦,一个穷街陋巷、暗流汹涌的伦敦。
在灯光昏暗的白教堂(Whitechapel)街头上,提着酒瓶的醉鬼趔趄着穿过一条条街道,神情委顿的妓女为了几个便士向衣着破旧的行人兜售着自己的肉体,尼罗克帮(Nichols bang)的古惑仔们则用闪亮的匕首榨取着妓女们微薄的卖身收入……难以想象,在这样一个污秽破败的法外之地,会没有罪案发生。
但尽管如此,一系列谋杀妓女案还是震动了伦敦的警方和市民,因为即使是身经百战的警察和法医,也从未见过如此血腥的谋杀:在第一起案件中,凶手在割断一位名叫玛莎•塔布连(Martha Tabram)妓女的喉咙之前,先切除了她的肝作为纪念品。
其场景是如此的残忍,乃至于负责案件的法医都不愿意去多看那尸体一眼。
而在接下来的几起谋杀妓女的案件中,凶手的残暴更是有增无减,几乎每次,他都将受害人的身体剖开,取出她们的内脏。
其中只有一次例外,那是因为凶手在行凶时,正好有人路过,因此不得不逃离了现场。
而在凶手的最后一次行凶时,其行为更是已然超越了残暴。
尽管叙述起来,场面很是血腥,在影片在表现时,却是谨慎而克制的,除了不断呈现的暗红色基调外,大量快速切换的镜头既避免了暴力与血腥的直接呈现,也为影片增添了更多的悬疑和神秘:是谁,如此凶狠、暴虐而残酷?
是什么人,拥有如此手段,能够如进行外科手术般精准地实施暴行?
为什么,他要对这些生活在最底层的妓女下手?
一方面警方在四处寻找线索,查找案件的嫌疑犯;另一方面,凶手在不断作案之余,还向一些公众机构写信,不但承认自己就是杀人犯,还宣称将继续作案,而且,他还为自己取了一个日后广为人知的名字:“开膛手杰克”。
但这些信丝毫没有为警方的侦破带来希望,反而是那些死者的共同朋友,一名叫安•柯洛克(Ann Crook)的妓女的遭遇,给负责案件的艾博兰侦探(Inspector Abberline)带来一线曙光。
尽管和她的朋友们一样,安也是一名在街头卖笑的底层妓女,但她却幸运地认识了一名颇有钱财的年轻画家,并与之结婚,生下了一个小女儿。
不料,正当她的朋友们羡慕着她的好运时,安和他的丈夫却被秘密警察带走了,从此双双下落不明。
安的朋友玛丽•凯莉(Marry Kelly)的帮助下,艾博兰居然发现,安的丈夫,竟然是当时的爱德华•艾伯特•维克多王子(Prince Albert Victor)。
而那些死去的妓女,全部都是安的密友,并参加过他们的婚礼。
这样一来,案件的动机便昭然若揭了:为了维护英王室的清誉,为了保护王子的名节,必须杀死这件不体面的婚姻的知情人。
但是,案件是谁干的呢?
是王子本人,是秘密警察,还是另有其人?
而且,和安结婚的那名画家,确实是王子本人,而不是一个相貌相像的骗子之流吗?
尽管看起来,艾博兰离真相越来越近,但案件的最终结果,却似乎离他越来越远。
迷离“巫探”在推理、犯罪、悬疑类文学和影视作品中,侦探这一角色从来都不缺少奇人、怪人和超人。
但在《来自地狱》一片中,艾博兰侦探依然让观众惊艳,可以说,他所塑造的,完全不是一个我们通常会期待的,如福尔摩斯一般的神探,而是一个绝无仅有的类型,如果定要为他贴上一个标签的话,那便是非“巫探”莫属了。
恐怕是最为渊博的侦探推理爱好者,也从未听说过这样一个名词吧,但非此词,又何以能概括影片中的艾博兰侦探呢?
首先,他是一个吸食鸦片的侦探。
当电影一开篇,由约翰尼·德普扮演的鸦片吸食者的那双空洞迷离的眼睛出现在大屏幕中时,恐怕很少有观众会想到,他不但是影片中的主角,而且其角色还是一名侦探。
从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显然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就如同现在的读者们看到福尔摩斯会偶尔吸食可卡因时的惊奇一样。
但在19世纪的英国,尽管人们已经意识到了鸦片对人体的危害,并将其列为毒品,却仍然有人沉醉于其中,这其中就有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家,例如,《月亮宝石》的作者威尔基·柯林斯、《艾凡赫》的作者沃尔特·司各特,以及著名的诗人拜伦、雪莱,等等,他们或者通过吸食鸦片来为自己获取灵感,或者利用鸦片来为自己治疗病患,而且,这种行为在当时也并不触犯法律。
因此,当影片中出现艾博兰侦探被警局的同僚在鸦片烟馆中拍醒,以及他在自己的房间里吸毒的场景时,也就并不奇怪了。
这也许有伤风化,却也是当时英国的风尚写照,更别提鸦片带给他的特殊能力了。
其次,他是一个可以通灵的侦探。
虽然“开膛手杰克”一案是一起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案件,但《来自地狱》在对其进行重构演绎时,却加入了超自然的色彩——艾博兰侦探的通灵术:在影片中,吸食鸦片之后的艾博兰可以看到发生的案件,尽管只是一些模糊不清的片段,但也足以让他称为警界中的天才了。
影片中,吸食鸦片的艾博兰不但看到了暗黑污秽的案发现场、闪着寒光的凶器、躺在血泊里的女尸,还看到了凶手的背影、共济会的标志……正是这些点滴的片段,让他不断地缩小了侦查的范围,获悉了案件的真相。
乃至于他的同僚,那个胖胖的彼得警官,开玩笑地说他:“你这种巫师会被活活烧死的。
”当然,除了案件之外,吸食鸦片后的艾博兰还可以看到一些其他的东西,比如,他曾经的爱妻,以及红头发玛丽(即玛丽•凯莉)的家乡,不过,这些幻影般的场景,暗示的却是他自己的命运。
再次,他是一个情感压抑的侦探。
其实,在《来自地狱》中,可以称得上是谜一样的人物的,并不只是“开膛手杰克”,还有他的对手——巫师一般的艾博兰侦探:他在鸦片烟馆中登场,又在鸦片烟馆中谢幕;他既像个巫师,能看到千里之外的发生的事情,又像是同时代的福尔摩斯,善于通过现场中的蛛丝马迹中为凶手画像;他的眼神,永远忧郁得像一名诗人,而不是侦探……种种迹象,都在向观众呈现出一个谜一般的侦探,但影片的导演却对他的个人世界表现出了极端的吝啬,除了一瞬而过的只言片语之外,再难一窥他的内心世界。
而那仅存的只言片语所呈现出来的,却是他在感情上的压抑。
先是在他吸毒后的梦境中惊魂一瞥的妻子,让观众不难揣测,他的沉迷于毒品,也许正是由于失去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与安妮的对话)之后的悲伤不能自拔,并从此后再没有和女性交往过(与彼得警官的对话);其后,又是他对红头发玛丽的爱而不能——为了保护她,艾博兰深藏起对她萌生的爱意,绝断了与她的所有联系,唯有在吸食鸦片后,借助自己巫师一般的能力,看着她在自己的家乡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开膛手杰克的案件过去没多久,艾博兰便在鸦片烟馆中永远地闭上了自己的双眼。
情感压抑、沉迷于鸦片、拥有巫师般的超自然之力,这三者之间是怎样的一种逻辑关系,影片并没有给出答案,甚至未曾对此作过解答的尝试,显然这是因为影片的焦点其实是“开膛手杰克”,而不是艾博兰侦探,尽管他是影片的主角,编剧也只不过根据情节的需要来塑造他而已。
但如同所有的文艺作品中一样,某个人物角色一旦被塑造出来,不论其创作者的初衷如何,他都将拥有自己的性格与生命。
艾博兰显然正是这样一个别具一格的混合体,他既具有现代侦探的科学精神,又身怀违背科学常识的神奇巫术;他既具备侦探应有的客观理智,又任由自己在毒品的麻醉中毁灭。
总之,亦正亦反,亦人亦巫,既不同于福尔摩斯等人的唯科学和摒弃情感,也不同于波洛等人的洞烛人性之幽微,除了冠之以“巫探”,还能有更恰当的词汇吗?
神秘共济会当影片进行到三分之一多的时候,一枚戴在手指上的戒指在屏幕上一闪而过,虽然时间仅是一瞬,却足以让观众注意到它的存在,而对于一些有着特殊敏感的观众来说,这一转瞬即逝且略有些模糊的镜头,包含的却是一条非常关键的信息:戒指的戒面上,镌刻的一个由圆规和曲尺上下组合而成的图案。
很快,这个图案又再次出现了,这一次,它是出现在一个装满了锋利刀具的箱子上。
熟悉它的观众都知道,这个图案可是大有来历,它就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秘密组织——共济会的标志。
由于共济会长久以来一直都是各种阴谋论的对象,因此,这一标志的连续两次出现,几乎就是在暗示观众:案件与共济会有关。
至于有关到何种程度,就需要大家的想象力了。
或许是担心自己的这份提示还不够明确,或许是有意普及一下共济会的知识,当影片继续进行到全片的一半多时,导演进一步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共济会的入会仪式:在一间地下室的宽敞大厅里,一名身穿白衣的男子,单膝跪在地上,右手按在神圣法典(大多数情况下为《圣经》)上放置的圆规和曲尺上,左手抬起,手心向前。
同时,他的眼睛上蒙着一块黑布,他的脖子上套着一段绳索。
站在他面前,穿戴整齐的共济会大师手持一把短剑,剑尖正抵在他的裸露的左胸上。
入会的男子则在大师的指引下宣誓:“……根据本人的真实意愿,精心地准备,谦逊地乞求,加入这机密的特殊团体。
”无论遇到什么危险和痛苦,都把信仰交给上帝。
并且,“决不透露我们的秘密,无论我被审判、喉咙被切开、舌头被连根拔出,或是被埋在沙中、海水深处。
”当仪式结束,蒙在入会男子眼睛上的黑色布条被取下后,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正是一位在影片中多次出现的,著名的年轻外科医生的脸。
而在同一场景中出现的,还有艾博兰侦探的顶头上司、秘密警察的头子等一干人物。
到了这里,影片对于“开膛手杰克”真实身份的暗示,已可谓是司马昭之心了,这不但是因为艾博兰侦探已经断定,一连串杀人犯的凶手是一名精通人体解剖的医生(或是拥有同样技能的人),而且,警方与国家安全机构的高层,竟然也都是共济会成员,而那一连串死者,正恰巧爱德华王子“婚姻丑闻”的见证者……影片行进到这里,距离真相的揭露似乎只剩了一层窗户纸,但接下来的却是一个意想不到的逆转,在再次发生了两起相似的妓女谋杀案后,艾博兰侦探因办案不力被身为共济会会员的上司停职了,而见证了王子婚礼的五名妓女,只剩下了红头发安妮。
与此同时,即便是已经接近真相的艾博兰,也遇到了侦探的瓶颈,他知道了犯罪动机,知道了这一连串受害者的死因,却无法确认凶手,因为拥有这个动机的人太多了,从官方的国家机构到神秘的共济会,都有同样的嫌疑,然而凶手却只能是一个人,他会是哪一个呢?
被停职的艾博兰再一次走进了鸦片馆,又再一次在吸食鸦片后的迷离状态中窥见了线索:放置在神圣法典上圆规与曲尺——共济会。
艾博兰现在虽然没有了侦查的权力,却有上图书馆的权利,并在一本叫作《共济会的历史》(The History of Freemason)的书中,领悟了那一连串案件的真实含义,意识到了“开膛手杰克”的真实身份。
但尽管如此,面对真正的“开膛手杰克”时,他却孱弱而无力。
相反,面对着他,“开膛手杰克”却大言不惭地宣称:“有一天,当人们回顾往昔,会说是我催生了20世纪。
”于是,即使是在电影中,“开膛手杰克”的身份也是一个只有观众,和影片中的少数角色知道答案的谜。
这倒也保持了电影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一致。
(整理自己的电脑硬盘,意外地发现了自己写的这篇文章了,首先,这肯定不是一篇影评,但这算是什么呢?
我也搞不清楚,我甚至想不起来当初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而从文章上看,感觉这是一篇未完成的文章。
但为了给自己新注册的豆瓣增加些内容,所以就放在这里吧。
类似的文章,我估计以后也不会再写了,留个纪念吧,给曾经莫名其妙的自己。
)
宣传的时候,用的名字是《断头谷II来自地狱》,其实,两部电影毫无关联,除了主角都是强尼·戴普。
在宽带大庆看的,效果奇差,是盗版,而且,流速也特别慢,片长2个小时,我却用了至少2个半小时。
如果不是剧情还将就,真没办法忍耐。
1888年的伦敦,几位妓女突然被谋杀,凶手的作案方法极其残忍——割断喉咙,掏空腹腔。
侦探“强尼”,自从失去妻子后,整日靠鸦片麻醉神经,在他的幻境中,有时会先知先觉地浮现出死亡女子的面孔。
在细致入微的探案过程中,“强尼”发现,这是一连串包含政治因素的谋杀。
原来,王子曾和一名女子安妮秘密结婚,几位被杀的妓女都参加过婚礼,而皇室是不会允许这样的消息在民间流散的,所以,御医威廉成为了娴熟的凶手。
结尾,案件不了了之,安妮在疯人院,她的好友玛丽带着安妮的女儿躲在了休道院,而玛丽一直等待的“强尼”却死了。
这个故事,改编自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开膛手杰克,不过,原案至今悬而未决,电影采用的只是其中一种传言。
通片的感觉不如《断头谷》,非常一般。
1888年,东伦敦的犹太人聚居区出现连环杀手,至少五名年老色衰的廉价妓女被虐杀,死者不是给勒死,就是给人用刀捅死,还有一些被肢解,内脏都掏出来了。
凶案闹得最凶的时候,一人给伦敦一家报纸寄了一些死者内脏和信,自称“开膛手杰克”。
邮寄线索是这位连环杀手鼻祖的风格,也为后世争相模仿。
开膛手杰克写给警方的250多封信被保存在伦敦英国公共档案馆里,充满了狡猾的孩子气,可恨的玩笑和歹毒的奚落:“哈哈哈,有本事来抓我呀。
”“这行当可真有趣。
”“我所跳的舞有多美妙。
”“只是想给你们一点线索。
”他在信里很自负,一会把自己弄得无知、疯狂,但一听到有人这么说他,又禁不住写一封拼写正确、笔迹优美、用词考究的信来正名。
技术手段匮乏的时代,警方只能通过做案手法和信件笔迹来追踪,剖尸刀法疑似医生,而对信件的焦点过于集中于笔迹,忽略了行文风格,比对了几名嫌疑人后始终无果。
伦敦东区居民一度非常恐惧,一见有相貌举止可疑的男子就吆喝着押送警局,很多附近医生也成众矢之的。
在后来的一些电影中,开膛手杰克总被描绘成个神秘的黑衣男子,提着手术刀,在浓雾弥漫的东区街道上留下一个背影。
一战以后英国开始出现研究开膛手杰克的专著,第一本是写于1929年的《开膛手杰克传奇》,列了几个嫌疑人,此后企图找出真凶的书层出不穷,后来甚至有了“开膛手学”(ripperology) 和“开膛手学家”(ripperologist)的称号。
嫌疑人里包括一个自称王子的人(美国第一个因性侵犯遭起诉的人),一个校长,一名维多利亚女王的医生,一个严肃喜剧歌唱家,一个公爵(维多利亚女王的孙子),甚至一个女人。
最后一种由英国推理小说大佬柯南道尔提出,依据他的福尔摩斯式推理,他认为开膛手杰克是个憎恨妓女的女扮男装者。
除了数部专门以开膛手为主角的电影,很多影片里也都有这位杀手的影子。
比如最近的一部伍迪•爱伦片《独家新闻》,里面有个杀人犯也是杀害妓女,留下线索,可能对这个刚开始以伦敦为拍摄背景的纽约导演来说,伦敦就意味着开膛手杰克。
真凶始终没有落网,猜度恐怕增加了他(她)的得意。
英国杂志《PUCK》曾以一张漫画作为封面:几个嫌疑人画像被挂在墙上,开膛手杰克手提尖刀两手叉腰,悠然看着他们。
最新的嫌疑人是英国19世纪维美主义画家沃尔特•西克尔特(Walter Sickert)。
由一美国畅销小说家提出,主要依据是画家的文风、行事诡秘的旅行风格,以及经常创作蚀刻作品刀法精湛,也许还因为画家曾做过一副画叫《开膛手杰克的卧室》。
按小说家的描绘,这位沃尔特很有几分才华,既聪明又性情多变,他蔑视宗教,头脑敏锐、冷漠无情,有惊人的操纵欲。
他本身就像件艺术品:修长身材,由于游泳而壮硕的上身,鼻子和下颚的完美弧度,又卷又密的棕色头发,一双深不可测的蓝眼睛。
在迷人外表下藏着一触即发愤怒的心。
新嫌疑人与他的前辈一样没有得到任何官方确认,但在这个写了100多年的现实推理小说中,这样的形象越来越符合人们的想象,开膛手杰克既不是个卤莽的粗汉,也不是残忍的暴徒,而就该是个阴邪、癫狂的英俊艺术家。
开膛手杰克One day men will look back and say I gave birth to the Twentieth Century.Jack the Ripper—1888《屠出地狱》当人们回首之时,会看到是我缔造了二十世纪。
开膛手出现于1888年8月—11月的伦敦,历史上扑朔迷离的未结之案之一。
Depp出演的开膛手的这部片子自然又是我默默想看许久的,感觉Depp在此中塑造的角色和《断头谷》中有些相似,同是背负过去黑暗记忆的被排挤的警官;所以后来听说这部以片子宣传的时候也打了《断头谷》的旗号,应该有这方面的一点点联系吧。
关于其中共济会的仪式以及开膛手的真面目使我想到《第九道门》里面的疯狂教授。
我一度觉得某一个人面对苦难的场景总是很容易打动我,也或许这样的一个人代表某一个群体也未可知。
人生总是充满着各种苦难,内在的外在的,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总有一些要内化为心里的某种症结。
探长的工作本来就劳神费力,此外还要面对一个强大的地下组织以及各种当时代的黑暗面,以及自己内心的痛苦。
探长最后的死让我很意外,我一直在想他是带着怎样一种心情离去的,是对社会现实的巨大绝望还是怀抱着对又一次得到的真爱的满足与希望。
想来他恐怕早就对这样一个时代与当时到处充斥着颓腐气息的纽约失望透顶了,只是一直没有寻到一个摆渡的契机,于是一直沉溺于鸦片的迷烟中,看到某种真实与幻象、过去与未来交织的世界、陷入一轮又一轮永无止息的混沌中。
直到有一天他在其中看到了一片海边的花海与小屋,还有他终于又能够梦到的爱人。
于是他终于可以从此岸渡到彼岸了。
以此给予他的爱人最后也是最真诚的守护与希望。
所以我没法定义这样的结局是幸还是不幸,是使人欣慰还是悲伤,到底是社会扼杀了一段美好的感情还是以自我的牺牲成就了爱人的幸福。
凶手是那个医生老头凶手是那个医生老头凶手是那个医生老头凶手是那个医生老头凶手是那个医生老头凶手是那个医生老头凶手是那个医生老头凶手是那个医生老头凶手是那个医生老头凶手是那个医生老头凶手是那个医生老头凶手是那个医生老头凶手是那个医生老头凶手是那个医生老头凶手是那个医生老头
评价一部Johnny Depp主演的电影,实在不是件易事。
因为我的理智会轻易的就被情感打倒,沉溺在眼神微妙的流转中,沉溺在一皱眉一微笑里,思维接近于不思考,怎么可能多么客观的表达出关于电影本身的质素呢?
很喜欢这部电影,但喜欢的不是剧情。
因为就剧情来讲其实这本该是我避之唯恐不及的影片。
它包含着我怕的一切——凶杀,惊悚,鲜血,肢解,还有渗人的尖叫与惊恐的眼神。
可是当第一个镜头出现:他缓缓的睁开眼睛,流露出慵懒且目空一切的眼神,虽然只有短短的一瞬,但足以让我惊呼——从那时起我开始爱上那双眼睛,我才发现这是一双比梁朝伟的双眼还要美丽百倍的眼睛。
所以如我之前所说,剧情不是吸引人的重点,甚至于那悬疑点也不是抓人的重点——也许看这部电影的人已经不在乎开膛手是谁了,而是在乎,这双眼睛的主人和那红发女子能不能有走到最后的幸运。
Johnny Depp的本事就是能让观众把本该关心剧情的心思放在关心演技之上。
本末有点倒置,不过大家都能心甘情愿的接受。
喜欢他在桥洞下的一吻,喜欢他在查阅机密档案时的勇敢与智慧,喜欢他将手枪上膛,回过头来说的那句:“你看不到20世纪了。
”对了,还喜欢他手指上的纹身,在其他电影里经常避锋芒的遮掉,但在这部电影里,美得像是蓝绿色的一支玫瑰——尽管那只是三个小方块而已。
故事的结尾令人唏嘘,但也必须承认这是个最美丽的结局。
所有的故事结束在美丽的眼睛上,犹如电影开头:像是一个催眠师,最后再施法将你带入他的世界,沉睡在他的眼帘下。
在他的眼睛下被催眠,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
开膛手杰克这么著名的凶手被N次搬上银幕吧,但是这次的故事还是蛮喜欢的。
一开始约翰尼德普一出场,心里一惊,以为自己看到了最帅的杀人犯。
后来才知道不是。
呵呵。
德普的出现,经常影响我的判断,因为对他太过爱慕,以致我难以入戏,包括大家说的,他拉了女主角的最后一个拥吻,我都无动于衷。
呵呵这部片子,给我一个感觉,当时的英国,真是生活蛮困难的,下层人民过的很苦,四处被压迫,妓女一方面要交纳保护费,另一方面却得不到保护。
最后一个一个被心酸的杀害,看得我有点难过。
而且给五个人的被杀给了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最后为什么没有再杀人,开膛手也销声匿迹,也算有个说法。
最后德普扮演的侦探,为了女主的安全,没有去找他,呵呵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或者另一个说法,他太完美,没有谁可以拥有他,他的第一个妻子去世,后来的爱人至死不能相见。
当然里德普免不了耍耍酷。
呵呵死的时候还是有点凄凉的。
晚安,王子。
在无人的下午,拉起窗帘看Johnny的片子,每一部都从阴暗中透出鬼魅的气息。
结束时,天已经彻底黑了,心里空荡荡的,好像所有在平日搭建起来的楼宇都在地震中被夷为平地。
没有对,没有错,没有应该和不应该,没有正义和邪恶,只有一种被正视过便不能忘却的存在。
My Rating:8.0影片完美体现了Johnny Depp的古典忧郁气质,其间还参杂了侦探和风尘女子之间若近若离的爱情故事。
最终,侦探Abberline为了保全Mary的安全,选择了远离这段感情,在毒品的虚无幻境中死去,难得有一部记录SK的影片会拍的如此唯美。
不想纠缠于剧情中的不合理之处,本来对于Jack The Ripper历史本来就语焉不详,我倒是更喜欢影片中的戏说成份,而且不得不承认有时候欣赏Johnny Depp要胜过欣赏影片本身。
看罢影片的另一收获就是,开始同情广大从事性服务的工作者了。
咋说呢,德普叔自然很帅,可是吧,片子总像缺了点什么,看得不尽兴。
在我还被加勒比海盗蛊惑的时候,我搜寻过扑子的作品,于是看到了这部电影,然而伊恩霍尔姆(aka比尔博巴金斯)才是演技担当
广泛适用与德普粉,犯罪片控和英伦控
无高潮的叙述浪费了这么个好题材
不好看,没名气的电影果然是有道理的。
节奏不够紧凑,虽然题材不错。很多情节不知为何服务,比如男女主角的感情戏、那个跟象人一样的怪胎。还有很多情节没有深挖,比如共济会的问题等。案子的结果是个政府大阴谋。有点失望。
冲着德普去得。里面的女主很漂亮,但故事太杂乱。
这部片子给我的感觉有时候远大于剪刀手爱德华
翻出来炒冷饭的,犹记得迷恋开膛手杰克的当年看这个很爽
"One day men will look back and say I gave birth to the Twentieth Century." Jack the Ripper—1888
开膛手杰克,马马虎虎,没什么悬疑&德普太帅
开膛手杰克~~~~~~为神马是这种故事!!!我不相信~~~我宁愿相信是那个画家!!!德普好正常。
社会就是Hell。氛围很棒,就是有点长。Johnny Depp太太太太太帅了
把开膛手杰克的故事重新编了。。。可惜最后Depp舍身取义,就这样死了。。。
"皇家阴谋论"——另一个版本的JTR说法。政治阴谋催生了一个疯子,或者说是一个造物者;毁掉了一段恋情,然后他们的事迹成为了历史的传说。正像JTR自己所言,he gave birth to the 20th Century。三颗星,给这部影片,五颗星给这段历史。
世界变态杀手开膛手JACK
为了Depp 帅脸, 才有了2星
Depp同學 不要那麽帅好不好!其實有2颗星是給Johnny Depp的……
"开膛手杰克既不是个卤莽的粗汉,也不是残忍的暴徒,而就该是个阴邪、癫狂的英俊艺术家。"
1,剧情好像玩过的still life...2,德普先生你能不能不要那么帅呢ToT..3,警长是海格么?!!4,片尾曲很有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