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一个人,嫁一个家庭。
生孩子千万不能为了孝顺老人而生,千万不能为了缓和夫妻关系而生。
心直口快,刀子嘴豆腐心。
几次交锋,看似占尽上风,其实只是痛快了口舌,最终,她的心软也和结局密不可分。
如果能在闹崩之前各退一步。
很多的争闹都是因为不知道对方刚刚经历了什么。
知道了也不一定感同身受。
强调一百遍观念一致都不为过,精神上的势均力敌。
宁可没有,也不能将就。
最彻骨的莫过于心寒。
李亚平是个长不大的孩子,他自以为的责任能算是责任吗?
那家婆婆也是有够自私的,上海话叫这种宁叫恶婆!!!
将心比心的道理 想来也是通情的人会有的品质不管是南方的还是北方的都是一样的这里头还有人情味吗?
老妈犯难 做儿子的要有自己的立场,媳妇在关键时候不自禁的想到自己的利益。
这个家是有爱,那时夫妻火热的爱情,母子有点畸形的亲情,请问,夫妻之间除了爱情还有的到哪里去了?
你们是不是从一个家里走出来的人。
你们有谁把自己当作这个家的一分子了?
圣经上教导: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
不是说不孝顺父母,但听父母话并不等于孝顺父母,离开父母最基本的是与妻子为了两个人的家庭好而努力。
像亚平那样,老为了父母的意志而损害妻子,第一,窝囊,第二,就是不敢承担责任,不肯长大,不敢承担违抗父母命令,成为家里领头羊的角色。
他一直觉得自己母亲是从小苦出来,不敢违抗她,殊不知他这样做是害了他妈,害了他自己,又是一个天真的状似成年的男子鹃的同事说得很好,你是为了这个家,不是你自己。
在这里我看到的是一家4个自私的人,把好好一个家给拆了。
这部戏唯一感动是编剧对生活细微的体验与真实的表现手法,坦白而单纯。
当一个男人是一棵大树的时候,女人就会自然而然的是绕树的攀藤,腻着不肯下来。
而当这个男人被母亲罩在伞下,每天被唤着我儿长我儿短的时候,就会让我觉得,这个男人拖着鼻涕穿着开裆裤,非常的可笑和软弱, 一点儿也不能引起我心中对雄性的仰慕。
丽鹃爱情只需要你侬我侬,闹矛盾了哄哄,做错事了改正,和好了继续一天一个电话说晚安,继续逛街吃饭看电影去郊游。
婚姻则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爱情是用来巩固婚姻的,如果以为婚姻是用来延续爱情的话,那从一开始认识上便错了。
婚姻未必是爱情的坟墓,只是太多年轻人对婚姻的理解都没踩在正确的点上。
结婚是为了什么?
不是因为“我爱你”,而是因为你想和另一个人共建想要的生活。
如何共建想要的生活呢,首先想要的生活得一致,如果不能达成共识至少不能互相冲突,冲突的话得有人牺牲一部分的理想来成全对方,这就是需要爱情为基础的原因,要是原则问题做不到退让那无法共建想要的生活。
这两个人即使有爱也不适合结婚。
所以婚前搞清楚对方想要怎么样的婚姻,你会是什么家庭地位,自己什么什么样的人,底线在哪,能退让多少,真的太重要。
丽鹃和亚平对婚姻的理想显然不一样。
丽鹃要保有自己原来的自由自在、家里她最大的生活态度而活,拿人手短的事情她不愿意,别人想改造她也没可能。
亚平出身困难,父母不易,凭一己之力考上交大,想回馈父母实属应当,而他回馈的方法是把父母接来大城市住新房,并供为家里尊长。
这样丽鹃的理想和亚平的理想就明显冲突了,初期两人都没意识到冲突的利害,尤其亚平总以为对着老婆一套对着父母另一套,掩掩埋埋,“床上会师”就解决了,真是大错特错。
到了中期,亚平狐狸尾巴被婆媳之争出了来他只能求丽鹃向他妈低头,他是不会违背他爸妈一分一毫的。
说到底,他在这个家不能男尊女卑,也想要男尊女卑的面子。
这已触犯了丽鹃的底线不可能。
在夫妻二人的理想婚姻不能达成共识的同时,又掺进了一个恒古难题婆媳问题。
亚平是怎么当双面胶的呢?
在情,亚平向着妈又不忍心伤丽鹃心,老妈子能天天看着儿子伺候儿子心里高兴,儿子有妈贴心又事事以他为先的伺候活得像个大老爷,天天吃着妈做的家乡菜就像回到童年,连同事都说他帅了。
这些丽鹃都是做不到的,似乎除了“床上会师”丽鹃再没有一样比得上自己妈。
心中隐忍不说是因为爱。
在理,亚平更是向着妈,说句不好听的,从小教他道理的人就妈,他不认同妈还认同谁?
正如蔡姐说的,只听过男人换老婆的,没听过换妈的。
这不是偏心,或许丽鹃在亚平心理连“偏心”的资格都没达到。
出身不同,亚平理解不了丽鹃。
亚平嘴上没说丽鹃什么,关上房门对丽鹃还如从前,丽鹃也傻傻的不知她在亚平心里的位置已经有了变化。
丽鹃不是从他家村子里走出来的女人,她是上海的小姑娘,在家爸听她的,妈也能被她耍的,出于爱情非你不嫁,房子基本也是她家出钱买的当然她没有挂在嘴边,人生没什么挫折,受高等教育,会讲科学讲现代,就是一个活生生大城市里的80后女孩。
婆婆反客为主把丽鹃布置的漂漂亮亮的家搞得土里土气,只要亚平不在家里就是“没人”,最好的要留给亚平用,趁丽鹃不在就跟老头说丽鹃不懂事,让亚平去教育丽鹃,丽鹃都听见了,她像小女孩一样嘟着嘴,眼神里有不知如何是好的委屈。
对于婆婆的不可理喻丽鹃强忍着,客气礼貌的说道理(我听着也是句句在理),婆婆也说她的道理,两人都试图让对方认同自己的观点,未果。
这是永远都无果的。
当亚平都不再向着她她也没必要再忍气吞声了。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清官难断家务事。
都只是站在不同的立场就有不同的道理。
亚平这块双面胶既想粘着亲妈,又想粘着给了他钱给了他在上海一个容身之地给了他爱情的丽鹃,最后却把大家都撕裂了。
在夫妻二人的理想婚姻不能达成共识的同时,又掺进了婆媳这一恒古难题,就是一条不归路。
丽鹃亚平如此,刘易阳童佳倩如此。
一开始在电视上看了两集,就被吸引了,于是在网上看,总算看完了,拍的真好,将现实生活赤裸裸的展现在你面前,想逃都没法逃。
电视剧的结尾比小说仁慈一些,没有再恨恨刺激观众的心灵。
看完以后,就一个感觉,遗憾,为这个家庭遗憾,原本幸福快乐的小两口的平静生活就被两家的老人生生的毁了,毁的千疮百孔体无完肤。
当然,两个人也各有各的缺点,丽娟太娇气,又不给人面子,至于亚平,他是一个好丈夫,也是一个好儿子,但是当这两个角色需要同时扮演的时候,他什么都不是,他不会履行双面胶的职责,变得无所作为,失去理智。
丽娟虽然嘴够损,可我个人认为她说的都是有道理的,只是她不够成熟,处理不好。
至于婆婆,我是对她挺无奈的,总是说都是一家人,也确确实实愿意当牛做马,可是她的观念太陈旧了,她无法理解后代人有后代人的生活方式。
丽娟的父母,也是除了火上浇油外什么都不会。
这对夫妻,真是太可怜了。
而片中作为配角的蔡姐的家庭,是幸运的,再怎么有矛盾,大家也都没有打破生活的平静,而且一次丈夫的意外事故,反倒让一家人联系的更紧。
结尾,亚平的母亲去世了,不知道这是不是导演留给了丽娟和亚平一条活路……
我建议还没有结婚的女孩子一定要看一下 千万不要在爱情面前昏了头 理智一点 如果你是大城市的遇到农村男的还是要小心一点 这种当朋友还可以 男朋友就算了 当然 不是歧视农村人 只是以后如果真的结了婚三观可能会非常非常不同 你花几万买个包包 可能男方的妈会不爽你哦 就算是自己的钱她们肯定也会bb 之前网上有一句玩笑话:找老公要找何以琛这种 有车有房父母双亡 ……反正总之一句话:妈妈说可以嫁的你可以选择不嫁 但是妈妈说不能嫁的一定不能嫁
男的全家把软饭硬吃发挥到了极致。
白住人的房子,白花人的钱,把人搞流产,还要让人家当免费保姆生育机器,生完接着把孩子抢走,还想把女的一脚踹出门,这事儿也就是披着中国式婚姻的外衣还能找补出来一点歪理支持了。
全天下都没任何其他这么美滋滋的便宜可以占。
村Diao穷Diao真是不能沾的。
除非想把全家熬死。
朋友推荐《双面胶》,看了。
受益匪浅。
“双面胶”形容的是男人在婆媳关系中的处境,一面是媳妇,一面是自己亲妈,左右为难。
作为处于中间连接两个女人,两个家庭的关键人物,电视剧里的李亚平却没有起到公正和润滑剂的作用,最终导致矛盾升级造成家庭悲剧。
剧情省略 ...... 1、 它让我想到了德国著名的家庭治疗大师伯特·海灵格的“家庭系统优先法则”。
什么是家庭系统优先法则呢 ?
(摘要) 家庭以及由一些不同代际的“家庭系统”构成的大的“家族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关系系统。
家庭与家族成员的关系,如果违背了家庭系统优先法则,家庭系统中爱的流动就会出现紊乱。
在一个家族系统中,后出现的家庭系统优先于先出现的家庭系统。
一个人先是自己与父母构成的家庭系统中的成员,成人后结婚生子,有了一个新的“三口之家”。
所以,这个人自己的婚姻家庭关系应该总是优先于他和父母的原生家庭关系。
在同一个家庭系统中,先出现的关系优先于后出现的关系。
夫妻婚姻关系是建立一个完整家庭的前提,因为这个关系,才出现了子女,于是有了亲子关系。
所以,在一个家庭系统中,婚姻关系应该优先于亲子关系。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如果一个男人违背优先法则,将自己的注意力过多地放在自己的原生家庭,或者把自己的父母看得太重,一旦恋爱结婚组建新的家庭,妻子和孩子都会觉得自己“不重要”,由此产生“局外人”的自我感觉,往往难以溶入他的大家庭。
这样的男人也常常会遭到妻子的抱怨。
妻子和孩子无法从这个男人身上得到更多的关爱,必然导致婚姻危机以及亲子关系发展不良。
另一种违背优先规则的情况,则更频繁地发生在现代社会的独生子女家庭中。
婚后有了孩子,于是夫妻中的一方(大多数情况下是妻子)理所当然地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和情感投注到孩子身上,无暇顾及自己和配偶的情感需要,直到孩子已经进入了青春期,仍然不能够恢复对夫妻婚姻关系的关注,孩子成了夫妻关系中的唯一纽带。
这样的家庭,一旦孩子因升学或工作离开家庭系统,就会出现婚姻危机与冲突。
2、 小两口在二人世界里,虽然女强男弱,但是相处很愉快。
这样的一个平衡状态被婆婆的到来打破。
婆婆心疼自己的儿子,对李亚平呵护有加,却对媳妇要求多多。
偏偏媳妇不是逆来顺受型。
每次的矛盾除了让婆媳冲突升级,更让夫妻关系一次次的遭受重击。
如果夫妻关系的平衡被打破了,任由发展下去?
不主动去修补,后果也许就像丽娟和亚平那样完全失衡。
坐等他人来改变,来恢复生活中的“平衡”? 3、 婆媳关系的处理不单是婆媳的问题。
丽娟和婆婆之间的问题,除了观念差异,生活习惯之外。
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作为丈夫和儿子的李亚平,根本不懂得如何处理。
“这个家只能有一个女主人”这个话在家庭闹矛盾的时候出现了N次,但是每次发生什么事情李亚平总是躲在老妈后面。
孝顺并不代表把自己的生活作为牺牲品,按照父母的要求来进行,作为儿媳妇,也不可能完全按照公婆的喜好来生活。
作为老公李亚平应关爱老婆,作为儿子李亚平应敬孝道。
但是在做这双面胶的时候难免有冲突,如果他理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具备一定的判断力。
如果他明事理,态度中立,不偏不倚,双方都能照顾到。
那么矛盾也许不会外化得那么大。
记得有一次,一个好友谈起她老公满是甜蜜幸福。
他老公第一次带他登门拜访,先带她去商场里买了件女士毛衣,然后在进门的时候,笑着对自己的妈说:“妈,你看小娟给你买了件毛衣,说天气冷了,你要多注意身体。
”而我这位好友还有点措手不及,就笑着默许,自然赢得了婆婆的喜欢。
在之后的生活里,她也经由老公的引导,学会了如何和婆婆相处。
3、 什么没了都不可怕,唯独夫妻感情没了,婚姻就没意思了。
4、 如果可以,我不想跟上一代人一起生活。
且不说两代人观念差异大,更多的是一种生活习惯的入侵。
“一碗汤”的距离其实最好。
昨天我和朋友谈起双面胶。
“好啊,看电视剧也是了解生活的面相。
”
中国的婆媳关系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然而《双面胶》中婆媳的纠纷所反应出的文化冲突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双面胶》中所反应的婆媳矛盾已经不仅仅是日常琐事和情感纠葛引发的明争暗斗,其中引入的文化因素是婆媳关系这个老话题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上海姑娘丽鹃嫁给了一个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工作的东北小伙子亚平。
亚平在丈母娘家的帮助下,在上海买了房子成了家。
亚平在父母来上海前是个上海标准的普通的丈夫,对老婆嘘寒问暖,端茶倒水,小夫妻亲密无间,恩爱无比。
但婆婆到来后,温馨的小家生活开始发生质变。
母亲认为儿子是自己的,理应该听自己,而媳妇是外来的;妻子认为丈夫是自己最亲密的人,希望得到关爱。
双方从一开始就有增无减。
婆婆传统思想严重,希望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影响改造上海媳妇,这些思想与丽鹃现代的生活方式完全冲突,婆媳之间的矛盾与日俱增,摩擦不断升级。
在亚平的父亲因病住院后,婆媳之间因为利益之争而彻底决裂,俩人变得水火不融。
即使在丽鹃为亚平生下儿子之后,婆媳关系仍然没有得到缓解。
小家伙的一句“妈妈坏”将家庭推到悬崖边缘。
除去传统的感情因素以外,本剧中涉及到的文化冲突主要有三个方面:上海文化和北方文化的冲突,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的冲突,新老两代人的生活方式的冲突。
恰恰是这些根本上的冲突导致了家庭破裂的最后结局。
首先是南北文化的冲突。
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的家庭模式产生了碰撞,固执和偏见另矛盾日益加深。
丽娟的母亲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小市民习气的上海女人,斤斤计较,势利又爱慕虚荣,上海小市民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使她从一开始就反对女儿嫁给东北男人。
“你是个上海女孩儿,街上的老外还不随便你挑,为什么要嫁给你个外地人?
”这句话很好的反映出她对外地人的不屑,这也是后面引发两家之间冲突的根本原因。
丽娟的父亲则是一个标准的好丈夫,对老婆百依百顺,在家煮饭烧菜。
这个典型的上海家庭模式让丽娟的母亲对女儿要嫁给一个东北男人感到很不放心。
丽娟看中的却是亚平身上的大气和豪爽,“手机放在一边,人家从来就不看一眼,多大气。
嫁个上海男人,整天问这问那,烦都烦死了。
”然而,丽娟母亲看到的确是东北男人的大男子主义和粗线条不懂关心人这样的缺点。
李亚平第一次上门拜访岳父岳母的场景是让每个男人都心惊胆战的噩梦。
这仅仅是一个序曲,真正的冲突则是在亚平的父母来上海以后才展开的。
两家人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塑造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做事方法差异巨大,北方人的固执和上海人的偏见使彼此的成见越来越深。
最戏剧化的冲突集中体现在饭桌上。
亚平的父母按照北方的习惯准备了饭菜,请亲家来吃饭。
丽娟的父母出于礼貌,也带了礼品参加。
但习惯上的种种差异让大家最后不欢而散。
饮食习惯的不同是产生矛盾的第一个原因。
丽娟的母亲由于不习惯东北的口味而对宴席挑三拣四,后来干脆吃起自己带来的香蕉,这样的挑剔让习惯了实在和热情的亚平母亲很不满意。
礼节上的差异也是产生矛盾的另一个原因。
丽娟父亲本来想买瓶好酒给亲家,但是被丽娟母亲阻止。
最后,只拿了一瓶不到20块钱的黄酒,这也让亚平父亲很生气。
最后,双方都产生了很大的不满,也为以后的冲突埋下了隐患。
其次,北方的传统观念和南方大都市的现代意识是亚平妈和丽娟之间产生矛盾的根本原因。
在北方的传统观念里,女性在家中的地位较低,家务劳动都理所当然的由女性承担,男尊女卑的观念还有很深的根基。
而上海这样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大都市里,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并且南方文化中女性受到照顾较多的情况也可以从丽娟家里的模式反应出来。
从小在家中看到父亲无微不至的照顾母亲的丽娟很难接受亚平妈女人什么都要可着男人来的理论。
而在亚平妈的传统观念中,男人是一家的支柱,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农村家庭中主要的收入来源,所以男人只需在外赚钱,女人要操持家务。
而在丽娟的意识中,家中男女双方都可以工作获取收入,家务也应该分担,而且女性在家中应该受到更多的照顾。
这也是现在社会两代人中普遍存在的观念差异。
亚平妈一下火车就开始收拾屋子做饭等等干一大堆家务活,多年的习惯也对她判断儿媳妇的标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丽娟每周做一次家务的习惯和婆婆的勤快产生了严重的反差,也让两人之间不断产生摩擦。
更让亚平母亲看不惯的是很多家务要亚平来做,丽娟将亚平支使的团团转的情况更让亚平妈心里很不舒服。
这种冲突背后的不仅仅是个人习惯的原因,更深的根源则是不同地域文化的反映。
剧中可以看出,亚平父亲每天除了在家里吸烟看报纸以外,完全什么都不用做。
相对的是丽娟家里她母亲每天只是负责逛街买东西,丽娟的父亲反而在家做饭干家务。
同样是女人,一个处于照顾男人的位置上,什么家务都自己干,好东西好可着男人吃;另一个却养尊处优,处处受到男人的呵护。
两种文化映射到个人身上,必然产生激烈的冲突。
不幸的是,亚平的母亲和丽娟双方都没能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和化解问题,而是简单的将其归于个人品质的问题。
错误的对待问题将矛盾不断激化,直至无法化解。
新老两代人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态度不同也是剧中反应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
现今年轻人的生活观念和老一代人相比已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月光族”“花明天的钱,透支青春”“懂得享受生活”等等思想与过去“勤俭持家”“注重储蓄”的生活态度产生激烈碰撞。
两代人对待生活态度上的差异直接导致彼此的不理解和冲突。
节俭作为一种美德被老辈人代代相传,并被很多人发扬到抠门的地步。
亚平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去儿子家的火车上吃烧饼的镜头充分表现出老人对物质的态度。
在上海,儿子和媳妇带他们出去逛街时,他们选择吃的也是5块钱一碗的面条。
如此节俭的婆婆对儿媳花几百块钱买小小的一瓶化妆品的行为显然无法理解,并简单的将其定义为“败家”。
相反的是,丽娟也将婆婆这种极端节俭的行为视为“吝啬”,并对婆婆阻止自己享受物质文明的行为深恶痛绝。
显然,这同样不能简单的归结到道德上来,不能把对待生活的态度问题归结于个人品质的好坏。
老一代人,尤其是老一代农村人之所以普遍具有节俭到抠门的习惯,完全是由于生存压力和外在环境所迫造成的。
在社会保障体系极端不完善和信息渠道极其有限的环境下,他们唯一能做的也就是多有一点积蓄,以备发生天灾人祸的不时之需。
而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保障体系逐渐完善的今天,人们经济来源有了多种渠道,而不仅仅需要积蓄的时候,注重生活质量和个人享受的思想在年轻人中开始流行。
可悲的是,剧中人并不明白这种现象背后的根源。
生活在经济发达年代的丽娟不能理解婆婆节俭的习惯背后隐藏的恐惧,而亚平妈也简单的将丽娟的消费行为理解为不知生活艰辛的挥霍。
于是,在丽娟眼中,婆婆成了一个令人憎恶的“老吝啬鬼”;在亚平妈眼里,儿媳则是一个只知挥霍的“败家女”。
先入为主的偏见让两人站在了天生的对立面上,却要天天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双方怎能避免冲突呢?
剧作者的用意是通过这样的一对典型反应出普遍的现象。
现实中由于新老两代人的观念不同产生的冲突虽然并不都如剧中激烈,却也普遍存在。
而大多数人看待这样的问题时,犯了同样的错误,那就是将文化的冲突归结于道德的缺失。
错误的判断导致了错误的行为,悲剧的发生就不可避免了。
这部剧中反映的很多问题和现象都是日常生活中困扰人们最多的,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无法跳出自己所处的位置中思考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背后隐藏的文化因素。
如果将种种事情都简单归结于道德判断,结局必定是悲剧性的。
所以,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解读某些现象,我们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面对这些差异时,我们所能做的也只能遵循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彼此尊重,彼此宽容。
因为,文化的冲突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的。
小时候看这部片子,脑海里的印象就是婆婆坏,男人坏,女人嘴太快……12年后再看,感触和感悟完全不同。
当然也和每个人每个阶段对人生人性的理解有很大关系。
有一个“剪石布”理论,大致可以理解为“剪”是外貌良好或在意外貌,特别会提供情绪价值,对雄竞和子嗣不太热衷,多偶等特质的表现。
“石”是中规中矩,不太会提供情绪价值,雄竞一般(与能力有关)的单偶男。
“布”是雄竞较强,不愿意提供情绪价值,看重女人低眉顺眼的特质,看重子嗣后代的多偶男。
以上三个特质不单指男人,也可指女人,而且可以混合特质,比如有“剪石”特质的男人或女人,李亚平明显是一个偏“剪”型的男人,至于是否混合“石”或“布”的特质,在剧中的体现并不明朗。
现实当中,一般长得漂亮的一方在两性关系中提供更少的物质价值。
那么李亚平和胡丽娟明显是“女财男貌”的关系,胡丽娟就要付出更多的物质价值(或者资源)来维持这段关系,李亚平就要付出颜值和情绪价值来维持这段关系。
(不要跟我抬杠说“不喜欢李亚平的长相”或者反问我“胡丽娟长得怎么不好看了?
”之类的话,虽然和饭菜一样,审美也是众口难调,但有一个大概率的公众品味。
我对男女主角的长相也无感,但两个人站在一起明显就是男方的外貌更出众一些。
)一开始进入婚姻关系的时候,两方都是按照这个“规则”进入的,所以问题不太大。
但随着时间的走向,女方不愿意持续提供物质价值,男方觉得女方也应该对男人低眉顺眼的时候,两个人的关系就紧张起来,因为都不愿意“各司其职”。
而两家父母之间的本质矛盾在于,他们对自己子女选中对方的价值也并不认同。
男方看重女方是上海本地人,条件又比自己好,而男方父母认为女方应该温柔贤惠持家,女方看重男方外形好又不阴柔,还特别会提供情绪价值。
而女方的父母则希望男方有社会地位和物质价值。
这样一来,经过两方父母掺和的婚姻,矛盾就更加突出起来。
胡丽娟一家的贪心在于:胡丽娟虽然是上海本地,但家境属于小市民,而胡的长相也不算出挑,也不是传统女性温柔持家的性格,情商也不高,那么想找个上海小开有一定难度。
李亚平一家的贪心在于:李虽然形象不错,但非本地,距离远,家境也不好,不是独生子女,也付不出上海房子的首付,想要找一个本地条件好,又低眉顺眼的女孩也困难。
所以想要进入婚姻长久的模式,就要清醒的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对方能提供什么。
反之亦然。
同样也要随着两个人生存环境、社会地位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而不是一成不变。
同样作为一位女性,我不太提倡女孩们选择“女财男貌”的模式,因为要付出异于常人的代价。
虽然时代在变化,经济越来越发达,但国人骨子里的传统观念几千年来没有本质的变化。
如果你不是一个事业持续强势的女人,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容颜的衰老,你选择的“男貌”会给你的人生一个响亮的耳光。
分割线→不同于李亚平和胡丽娟,阿蔡和王教授的婚姻模式表面看来属于常规的“男财女貌”模式。
而在我个人看来,阿蔡的婚姻痛苦之处在于高攀而不自知,却贪心想要更多。
一个外地的打工妹配上一个上海本地高知家庭,在家洗衣做饭符合自身婚姻中的地位,好在公婆虽然也有些人性的自私面,但并没有对她进行欺压。
自身价值和社会地位在整个家庭中不高,却偏偏想要当家做主是她婚姻痛苦的根本。
我们可以回到源头去猜想,王教授的形象一般,但是上海本地人,父母都是高知,也有一套虽然陈旧但不用出钱供的大房子,个人的身份又是教授,而这样的男人在相亲市场中无疑是个香饽饽,但为什么选择了阿蔡这样一个外地的其貌不扬的打工妹呢?
很大一种可能在于王教授低于常人的情商。
所以在一个人选择了表面上看起来样样条件都高于自己的另一半,而对方和对方家庭并没有对此表现出嫌弃时,大概率原因是对方家庭知道自己孩子的重大短板,而这个重大短板使对方无法匹配到价值更高的异性,进而选择低就。
凡是不合常理的搭配,我们脑海里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好羡慕”,而应该是问“为什么”?
进而想到最近活跃的大小曲线的婚姻,两姐妹都不简单,婚姻模式都是“男财男貌”的hard模式,这种婚姻关系中的女方有异于常人的高情商,付出的隐形代价也是很高的。
比如自己要有较高的知名度,要多子多福,对多偶的另一半较为隐忍,能够引领男方的个人成长,能够持续获得豪门强势婆婆的青睐等等。
所以不要去羡慕自己身边的朋友选择了怎么样看起来优秀的另一半。
首先你没运气遇到,其次遇到了也不会喜欢你。
清醒的知道自己适合什么,需要什么是最重要的人生选择。
婆媳问题,永远是一道难解的题,是一道无解的题。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保持距离,而且正如片名一样,《双面胶》,在这里,丈夫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距离产生美,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个体之间都是不同,包括和自己的父母,在分开生活几年之后,甚至上学读分开书半个学期,再相处,生活习惯都会变得不同,只是因为有血缘关系,所以变得容易包容。
而公公婆婆毕竟是因为一个男人才走到一起,成为一家人,不一样的思想,不一样的生活习惯,不一样的消费观念,有太多太多的不一样。
所以一旦生活在一起,朝夕相处,难免会产生矛盾,这时候,又因为没有血缘关系,开始的一点点容忍和包容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此时,丈夫如果再不能起到调节的作用,那么家庭关系难免会出现问题,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身边也不乏这样的家庭悲剧。
所以,要想家庭和睦,就不要与自己的父母、对方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保持适当的距离,即有利于夫妻感情,也有利于婆媳关系。
没看全
想当双面胶的儿子,正在经历
现实性极强,但过于残酷,容易误导人啊,不要把有些恶常理化。
看得中途有点厌烦了,六六翻来覆去都是那些东西。
#Throwback Tuesday 小说的基调更为沉重,结局更是“点睛之笔”。依然是南北价值观的对撞和讨论,但是当时的电视剧语境得以完成更加真实残酷的表达。相较于原著,剧版留有余地的结局还是挺好的。P.S. 继容嬷嬷后,李明启又演了另一个被人恨得牙齿痒的角色。
媳妇儿专业户
当时陪老妈一起看的,繁杂琐碎的家里长短,婚姻真是个技术活。
婚姻牵涉的东西太多太多。
书写的好 演的也不错 台词很精彩
观念不是一个层面上的。
陕西人打老婆给安到东北人头上的垃圾电视剧。
越看越恶心这片子,上来侮辱上海人刁难,中间忍忍也算了,后期恶心的一批。丽娟的妈真的要气死了。丽娟多少辈子没见过男人?感觉把她打的半死吃个糖就能笑的傻逼。这叫人好?工具人生小孩要他没小孩一扔,怀孕了还怀疑是不是她的。。。结局还和解…直接像小说这样收尾五星没跑了。
片面夸大了现实中的N多矛盾
胡丽鹃一巴掌李亚平直接活埋
不仅仅是真实
男主角设计得太不真实了
小说的暴力血腥结尾果然在电视剧里被和谐掉了。
不太喜欢看
国产家庭剧的第一剧!对家庭观有着非常强烈的观点!不可不看!
凤凰男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