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戛纳放映后出来的评价并不是特别好,有些影评认为片子节奏拖沓社会议题堆砌等等问题不少。
导演也说国内正式上映前接到过很多诚挚建议重新剪辑下,但他还是觉得没关系,就这样来探讨问题也挺好。
所以去看点映前,我的心态也很平和。
看完,认真的觉得这是部很好的片子。
节奏确实比较缓慢,有几个场景切换的空镜停留时间不短,但生活不就恰恰如是,剥掉忙忙碌碌的表皮,余下的就是这样平淡缓慢的边边角角,所以并不觉得拖沓。
人物身上也确实交织了现代社会不少热点,但导演并没有所谓贪心的要去触碰这些热点,他只是呈现这样的几个人的状态及其背后蔓延的背景,那些点存在,但意义留白给了观众。
整条叙事线非常清楚明白的沿着女主耀婷展开,就这点而言,新民也只是一个分支。
全片的基调是复杂的,悲凉叠加着温暖,温暖无力的对抗着悲凉。
很多看完点映的观众说心里很难受。
片里大量意义留白的存在都有让人难受的力量,比如制造业下滑对工人的打击,比如房价高涨对平民的排斥,比如土地流转对农民的影响等等。
但最核心的,也是影片在宣传中一直强调的,莫过于故乡与他乡的关系。
与现代性同行的,或者也可以说是现代性必然表征的流动性,造成了故乡与他乡的空间,以及在两个空间之间漂泊的人,两头不着没有归宿的人。
KTV里耀婷喝醉流泪唱起《异乡人》的时候,我眼泪哗的就下来了。
瞬间也想起了去年看清华哥哥演唱会时,这首歌让身边朋友潸然泪下。
这搞得我分神关注起了KTV里这首歌不是用的李健原版,而是中国好声音版,不知道是否导演故意为之。
毕竟那些综艺选手,也都是一样的漂泊。
KTV这场戏是个高潮爆发,新民极力阻止耀婷发泄却又实在无力阻止,最后低头哭泣。
据说两位演员一条过。
演技在线这点也就不必多说了。
百度来的男主角居然这么靠谱,导演可能也没想到吧。
更难能可贵的是,基调如此下沉的片里其实有不少让人会心一笑的时刻。
没有看过导演先前的几部片子,据说善用意象。
意象往往很抽象,未能浸入影片的观众通常难以理解某些意象的出现,觉得特别突兀又或者特别晦涩。
但路过未来片尾沙漠白马的意向,并不难理解。
某种角度上,甚至显得很直白。
如果熟悉《九月》这首歌。
路过未来是个时间维度上展开的矛盾对话,未来是将来时态,路过是过去时态,而路过未来,构成了一种未来仿佛在前却实际已消失的无奈。
这是紧扣新民和耀婷的维度。
如果改成空间维度上的表达,那大概就是,留不下的他乡,回不去的故乡,异乡人。
这是所有流动着的人群的维度。
他只是路过了她的未来。
他们都是异乡人。
我们身处其中的社会,有着世界上最庞大的一群异乡人。
尹老师说,“愿身在漂泊,心有归宿”,那是给所有异乡人的祝愿。
P.s. 说《路过未来》是部好片子,值得观看,片子入选戛纳“一种关注”单元最佳影片提名非常贴切,没有滤镜。
当然也有不少瑕疵,但对于关注社会有思想深度又调性质朴的电影总归是要多支持的。
以及对去年戛纳时节看了电影却没有认真看吐槽都吐错了还打一星的评论有点生气。
没有什么是直接来的。
没有什么不是不直接来的。
在一个地方停留二十几年,还没有找到续命的办法。
手机里没有,游戏里没有,一双诚实的手里也没有。
这沉默、倔强的三女一男组成的四口之家,最终被挤在窗外的微光抛弃了,希望没来。
苦痛。
绝望。
病痛。
却一起来了。
在一群著名的穷人面前、前面。
目光如炬盯牢你的,是不是永远都是那片永远视万物为刍狗的天?
这问题这群著名的穷人似乎答不上来,问不出来。
观看贫穷被贫穷观看是一种什么体验?
观看死亡被死亡观看又是一种什么体验?
你会不会躲闪,电影里的那个叫”沙漠之舟“的男孩。
爱和绝望一起来了。
是不是唯有死亡当中才藏有天堂?
那就穷人而言,又是不是唯有死亡当中才藏有良夜?
这也许又是一个穷人们问不出来答不上来的问题。
他们也许只想续命,卑微也罢,辛劳也好,他们也许只想一家人守在一起,顺境也好逆境也罢,他们也许只想在迁徙的地方留下来在离开的地方回得去,单元房也好土坯房也罢。
可惜,想守着这塌缩到小而又小的愿望,还是不能。
我们生来都是一群著名的穷人。
导演应该也是。
贫穷本身也许无需表演,其张力永远都活色生香。
但贫穷的宿主们是不是就只能以郁积、苍凉、沉默、忍耐、挺直又弯曲的背影以对那些贫穷的缔造者呢?
贫穷的缔造者们又会不会凝视贫穷进而也被贫穷凝视?
我想导演也许也只能以慈悲如炬的心和目光作答。
他们买了一张看不到终点的单程车票 李睿珺导演的新作,《路过未来》,一直比较关注。
因为导演之前的两部作品,《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和《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个人是非常喜欢的(还有一部《老驴头》没有看过)。
不过这部《路过未来》貌似跟之前作品的题材不同,上述两部作品,一部是描写老人,另一部是关注儿童,且都是留守群体。
但本片描述的却是大城市打工族的故事,倒是跟前两部的主题正好互补。
不过该片这个评分有些堪忧啊,才6.5,比预想的低不少。
其实本片主题和内涵还是很优秀的,只不过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且偏偏这样的题材,片中涉及到的元素受限的地方也很多,所以电影在表面上呈现出来的观感有些温吞水,但其主题我是喜欢的。
其实该片与李睿珺的风格是一脉相承的,其实都是在关注时代变化下容易被忽视掉的群体的生活状态,从留守老人、儿童,再到大城市的打工族。
说道打工族,其实很多现实类题材都在描述都市打工族,漂泊一族的生存状态,思想情绪等等,题材故事方面也是大多雷同。
但个人感觉,《路过未来》有两点是同类题材没有涉及到的。
其一就是在时代变革下,都市打工族面临新的生存状态;其二就是城市和故乡,到底哪个才算真正的“家”。
制造业的转移电影对时代变革的渲染还是很明确的。
杨子姗饰演的耀婷,与其父亲一样,都面临着当下时代打工族新的生存问题。
电影的场景发生在深圳,前提的大背景就是中国作为“世界工厂”,这里有着大量私企、外企等加工厂,所以才有了无数打工族。
但电影中所描述的事实就是,如今的环境下,制造业纷纷转移外出,将加工厂设在了人力更加廉价的南亚和东南亚。
电影中有个细节,杨子姗所在的工厂停工,很多机器设备被拉去了国外(好像是印度?
),这就是当下打工族面临新的生存危机。
以往都是打工艰辛、生存不易,如今则变成了,连工都没得打了,打工族都要面临“下岗”。
没有活儿干,怎么办?
电影中杨子姗的父亲,不得不带着家人老小返回了阔别已久的故乡,但此时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在城市呆久了,故乡还是那个可以回去的“家”吗?
哪里才是“家”“家”,就是一家人一起生活起居的场所。
但对于在外漂泊的打工族来说,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做“异乡人”。
在大城市生活惯了,觉得只是为了工作,出租屋是一个让人休息的地方,故乡的家,则变成了每年过年回家聚会的场所,比如《后来的我们》就是如此(不过本片比后者强太多了)。
所以,在异乡人眼中,他们对“故乡”的理解也出现了变化。
电影中杨子姗一家回到家乡,却发现这里才是陌生的地方。
故乡熟悉的人也不再接待他们,曾经的农活也不再适合他们,失去了真正的亲属间的亲密感,距离拉远了。
电影中,回到城市的杨子姗接到母亲的电话,说妹妹也在家乡学校待不下去了,想回到城市打工,这就是故乡的疏离感。
在巨大的社会迁徙中,不仅仅是工人,而是所有打工族,他们来到大城市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挣钱和生存,更多的人,更长远的目标,他们是从外地来城市寻找未来的。
所以,杨子姗饰演的耀婷又回到了深圳,她的目标很简单,努力赚钱,买一栋属于自己的房子。
因为她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自己的未来,就在这座城市。
不敢触碰的爱情但是,想要留在城市,谈何容易?
上述的问题又循环了一遍,工厂停工、赚不到钱,买不起房子,形成了死结。
所以,在这样的条件下,耀婷只能寻找别的活儿干,所以就遇到了尹昉饰演的新民。
这个吊儿郎当、油嘴滑舌的小青年,其实跟耀婷是同一类人。
反而在这个“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世界里,两人才会产生那莫名的好感和互动。
但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些含蓄,他们是不是爱情关系,想必观众心中也会有着不同的答案。
但可以肯定的是,尽管两个人互有好感,但耀婷从来没有说过爱、给过承诺。
耀婷新民之间是及其含糊的关系,是爱情,但是不敢承认这是爱情,很简单,在这样的环境下,耀婷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生存都是问题,何谈爱情?
所以电影中杨子姗与尹昉,大部分时间一直在微信陌生人对话框里聊天,都没有加好友。
这样看似浪漫的情感交流,实际上是完全与浪漫绝缘的。
尤其是当虚拟和现实打破的时候,两人的关系依旧没有进一步,因为杨子姗发现,自己的未来都是未知的,更无法背负起另一个未来。
尹昉饰演的那位小混混一般角色,也是面冷心热的存在。
相比之下,他的比杨子姗更加迷茫。
因为他从小疏离了亲情(台词中有描述他的童年),混在大城市,物质需求成为他唯一的目标,只要能赚钱,什么都干。
直到他遇到了杨子姗,电影中不止一次的表示,新民觉得耀婷很特殊,对她有好感。
这里不仅仅是单纯的爱情,更有一种同情和认同。
因为他看到了杨子姗身上的责任感和对目标的坚持。
最终,新民不再担任药托儿,老老实实的来到工地干体力活,也可能是他被老板开除(因为试药的杨子姗出了问题),也可能是被耀婷所影响,有了新的责任感。
未来在哪里?
《路过未来》其实关注了两代打工族的困境,二者的对比,现实意义明显。
因为他们的未来目标是一致的,结尾也是类似的。
杨子姗的父亲,代表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打工的第一批来到城市的打工族,他们也是满怀着各自的淘金梦来到城市。
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的目标实现了吗?
没有。
因为杨子姗一家依然住在狭小的出租屋,忍受着窗外快轨火车的噪音,但此时父母已经老了,这些人大部分没接受高等教育,靠出卖体力赚钱。
当他们老了之后,就已经被这个城市所淘汰。
就像父亲自嘲所言:“只有没本事的人,才回家种地。
”杨子姗呢?
也是如此啊!
她正在重复着父母年轻时候的脚步,但更严重的是,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生活成本更大,单纯的出卖劳动力会更加生存困难。
父母好歹在城市打工中,还有余力去养活一个家庭。
但杨子姗呢?
摆在其面前的爱情,她都不敢轻易接受,她怕担负不起沉重的未来。
为了挣钱,她不得不提前消耗着自己的身体。
最终,她还没有变老,就已经被这个城市所淘汰了。
这部《路过未来》涉及到了不少敏感的社会话题,制造业转移、房价、试药等等,可以想象的到,拍摄起来应该比较束手束脚。
所以乍一看电影的风格和叙事似乎比较平淡。
但了解了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其实是有些细思极恐的,两代打工族的生活困境,那么相似,却又更加严苛。
结尾,杨子姗与尹昉,坐在回到故乡的列车上,远处连绵的沙丘,一位少女骑着白马远去,这是少女的灵魂。
这个看似相濡以沫的结局,竟无限伤感。
首发于公号:电影文酷dreamcrowflim
我出生的地方为什么不是我家,我长大的地方为什么要赶我走啊。
我好好过着日子为什么要关心裁员,打工为什么还要听人说产能过剩啊。
生活这么操蛋,你累不累啊。
我捏着加了两块手续费的粉红火车票,手里提着印满了GucciLV的黑色编织包。
五十个小时的硬座怎么这么久啊,第三十八个小时的时候我就只想躺下。
窗外边的菜田在疯狂倒着带,我坐你旁边是不是就能看到它们在拼命往前。
药瓶晃倒了就把药也撒一地吧,其实我不太喜欢吃香辣牛肉面。
我在沙漠中的渔船里撒网,捕到了在雾中看到的远方是海角天涯。
城市森林里的一根钢铁枝桠,吊死了三年前买的情侣诺基亚。
消毒水柜子里为什么有雏菊在开花,大排档里的卖唱怎么还天天跑调啊。
我瞪着比夜里的星还亮的眼睛,可是你说的城市之光到底在哪儿闪烁啊。
你说就算踉跄挣扎也要亲自去看一眼未来啊,因为在梦里你齐肩长发还穿着白色婚纱。
扬起一把黄沙你踮着脚向天边看啊——看啊,那里有一匹白马。
1、 路过未来《路过未来》是一部充满无力感的影片,杨耀婷(杨子姗 饰)和新民(尹昉 饰)所“路过”“未来”,其实已经残酷地照进现实。
影片中有一场“闲戏”,杨耀婷和新民坐出租车路过民谣歌手周云蓬的卖唱点,他们从车窗看到周云蓬的背后站着一头“骆驼”。
骆驼是西部的特产,而周云蓬的流浪和那头“骆驼”隐喻了他们的现实处境——回不去的故乡,融不入的都市。
作为进城的“第二代”,这就是他们的“未来”,而这个“未来”与他们所憧憬的“未来”是有着巨大的落差的。
影片的最后,杨耀婷和新民坐着火车回甘肃,杨耀婷在火车上做了一个梦。
梦中,杨耀婷在沙漠中试图追赶并抓住骑着马的白衣女子,近在咫尺却不可触及。
这是杨耀婷“路过”的另一个“未来”,可望而不可及。
这两场戏是影片中有着超现实感的两场戏,它们都是“未来的”,却又都是“现实的”。
2、 抵达现实毫无疑问,《路过未来》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
但影片在抵达现实的路径上,犯了和贾樟柯近年作品同样的错误,甚至,它还放大了那些缺点。
贾樟柯近年的作品最为国内影迷诟病之处在于它们把中国的现实标签化了。
而《路过未来》对中国当下现实的展现的标签化较之贾樟柯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进城务工者两代人的艰难挣扎,每一个人物的设定,都有着新闻故事中典型人物的影子。
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件,也总是难免掉进情节剧的套路。
制造业下滑的大环境,赚钱才是硬道理的都市人间,深圳楼市的火爆场景,无可救药的整容魔怔,……李睿珺第一次拍都市题材,他虽然很用功去做田野调查,但先天不足使得他还是难以深入都市的肌理,最后只能以标签化来隔靴搔痒。
为什么说杨德昌和王家卫是华语世界最好的都市题材导演,因为都市生活就是他们的成长经历和生命体验。
李睿珺也在都市生活了很长的时间,但扎根都市的底蕴是他所欠缺的,他看到的都市,难免流于表面。
当然,李睿珺作为一名青年导演,还有很大可塑空间(出身不可改变,但可以扬长避短),若干年后,他也可能拍出足以传世的都市题材作品。
贾樟柯的电影固然有标签化之嫌,但放眼中国,他仍是纪录“我们的时代”最好的导演之一。
相对于贾樟柯的作品,《路过未来》甚至进一步放大了标签化的缺点,但它对中国现实的揭示,仍然是有力量的,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刺痛你我他。
《路过未来》在气质上确实接近贾樟柯的作品,它去年作为华语电影的独苗入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可能与它的气质有关。
3、 李睿珺在《路过未来》之前,李睿珺已经导演了四部长片。
李睿珺的处女作长片《夏至》(2007)我至今无缘得看,但从剧情介绍看,这是一部游走于都市与乡镇的作品。
该片虽然在国际影展上获奖了,但据看过的网友说,该片制作比较粗糙,称不上佳作。
我曾跟李睿珺导演提及该片,他认为那是他非常不成熟的作品,不愿多谈,也极少示人。
李睿珺的第二部长片《老驴头》(2010)获得了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的最高奖,这个“非正式”的奖项却成了他的导演才华的最好的认证。
这是一部完全由李睿珺的亲友团“手工打造”的影片,苍茫、悲凉,引人深省。
2012年的《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2012)改编自著名作家苏童的小说,这也是李睿珺首部获得公映许可证的作品。
《老驴头》讲的是“老”的问题,而《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讲的是“死”的方式,两部作品之间有着某种承接的关系。
30岁之前的李睿珺居然导演了两部如此沉重的作品,他的“老成”让人讶异,也让人惊叹。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2014)中,李睿珺的镜头仍然对准他的家乡,但沉重之中多了童趣和幽默感,拍出了伊朗儿童电影的样子。
《老驴头》、《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可以说是李睿珺的“故乡三部曲”,也是他迄今为止最好的三部作品,质朴,动人。
这三部作品中,李睿珺的幕后班底以亲友团为主,而演员都是非职业演员。
李睿珺是一位很会指导非职业演员演戏的导演,他能够在演员和角色之间找到平衡点,帮助他们在表演上扬长避短。
《路过未来》中,李睿珺仍然带来了他的亲友团,但更多专业人士的加盟,使得剧组不再是“草台班子”,而是正规的“制作团队”。
可以说,拍摄《路过未来》,李睿珺离开了自己所擅长的创作方式,进入了相对工业化的创作模式。
《路过未来》确实存在不少创作上的不足,但作为年轻导演,李睿珺做出这样的尝试是必不可少的。
就算这是一次不够成功的转身,李睿珺仍然看到了身后的另一片风景,而新的视野有助于他继续前行。
我仍然期待李睿珺导演的下一部作品。
4、 杨子姗杨子姗因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2013)一片而为广大观众所熟知。
此后,她的星途却不愠不火,始终无法跻身一线明星。
个人认为,杨子姗迄今为止最好的表演出自《重返二十岁》,在角色的穿越中,她能够准确抓住人物的性格、心态和状态。
而《路过未来》则是杨子姗最卖力的一次演出。
杨子姗本人和影片中的角色杨耀婷的落差极大,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不惜“自残”,暴瘦约20斤,让自己变得特别虚弱和憔悴。
我曾作为群众演员参与《路过未来》的拍摄,在拍摄现场看到了杨子姗。
当时我并不知道她暴瘦了约20斤,只是觉得她比之前的银幕形象要瘦弱得多,以致于我刚看到她的时候并没有马上认出是她。
杨子姗尽力了,但仍然抹不掉她和“打工妹”之间的天然落差,甚至,她的表演有时候还会给人一种用力过度的感觉。
杨子姗是一个好演员,但杨耀婷并不是最合适她的角色。
她努力尝试、寻求突破的精神可加,但过犹不及,她最后只能交出一份差强人意的答卷。
5、 尹昉2013年,尹昉以崔健导演的《蓝色骨头》出道,这个起点挺高的了。
在成为演员之前,尹昉已经是国内知名的青年舞蹈家,而这也是他“跨界”表演的重要资本。
尹昉并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演员,三年后,他才拿出第二部电影作品,《火锅英雄》,而且,他只是一个配角。
尹昉是一个很认真的演员,拍摄《路过未来》之前,他便跟着李睿珺到深圳体验生活,更写了上万字的人物小传。
拍摄期间,没戏的时候,他会到深圳知名的城中村白石洲和岗厦去观察此间的人们,以此为参照去揣摩人物的心理和行为。
相对于杨子姗,尹昉的表演要自然一些,他也大体找准了角色的状态。
尹昉在影片中基本上是素颜演出——凑巧的是,拍摄期间他刚好脸上长了青春痘,而这些“天然的”青春痘恰好成为角色从生理到心理的一种“气色”。
《路过未来》在深圳拍摄期间,制片人江志强曾到剧组探班,他对尹昉的表现大加赞赏,认为他是一名很有前途的演员。
果不其然,2018年春节期间,尹昉便因出演主旋律动作大片《红海行动》而人气暴涨。
《红海行动》中的蛟龙突击队八人小组也是一组群戏,而尹昉是群戏中比较容易被观众记住的一位,李懂这个角色也成为他迄今为止吸粉力最强的角色。
尹昉出道5年,出演的作品仅有6部,在流量为王的年代,他似乎有意识地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发展自己的演艺事业。
如果他能够一直保持这样不骄不躁的状态,他很有可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演员。
6、 深圳《路过未来》可以说是一部“深圳电影”,它的故事主要发生在深圳,影片中百分之八十的戏是在深圳拍摄的。
深圳作为中国最年轻的一线城市,近年吸引了许多剧组前来取景拍摄,但真正能够拍出深圳气韵的作品极少。
《路过未来》虽然未能深入这座城市的肌理,但它是近年将深圳这座城市嵌入故事最用心的作品之一。
在取景方面,《路过未来》有许多良苦用心的地方。
比如,剧组专门找到了离地铁最近的房子,作为杨耀婷一家在深圳的居所。
而尹昉的“家”,则拥有深圳著名景点“世界之窗”的最佳“观景窗”。
当杨耀婷打开这扇“观景窗”,一个极富层次感的航拍镜头出现在观众面前,随着镜头的移动,观众看到了深圳特有的“阶梯景观”——从“世界之窗”掠过,出现了低矮的农民房,农民房的远处是宜居的商品房小区,商品房小区的背后是摩天大楼。
城中村是深圳这座国际大都市的一大特色,深圳有约一半的人口居住再城中村,而《路过未来》也提供了不同角度的城中村景象。
近年的“深圳电影”中,2014年的《打工老板》是一部不错的作品,该片讲的是制造业转移过程中“老板的溃败”。
影片在叙事上拍出了些许的深圳气韵,但在城市生态方面,它的表现不如《路过未来》来得丰富。
就纪录城市而言,《路过未来》称得上是近年最深圳的一部影片。
《路过未来》很显著的一个问题是动作速率的问题,片中所有人物均以异常慢的速率进行动作。
可能唯一例外是整容的女孩,她也是全片最有真实感的一个角色。
这一动作速率其实跟李睿珺前几作类似,但移植到城市时既显拖沓,也无抒情效果。
究其原因,人在自然环境下的沉默或慢速动作其实不仅仅是延宕,是包含着“聆听”和“等待”的综合动作。
聆听动物的声音,聆听风声,等待因自然阻隔而不能马上到达的人。
所以沉默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
而在《路过未来》当中,环境声效被不恰当地减弱,并且也并未调动城市中无处不在的音乐或手机音效等元素,此时沉默就仅仅作为停滞状态呈现。
这种停滞在洪尚秀那里被处理为尴尬,李睿珺却无意做任何讽刺处理,因而失真。
蔡明亮也呈现这种停滞,但是李康生的缓慢而细微的情感运动会对抗停滞。
再来谈谈镜头的运动,影片中出现了大量失败的横移或弧形运动。
以某个在工厂的镜头为例,镜头横移过一排排的机器,最后聚焦于工作中的杨子姗。
首先,这个镜头的光线和景别并没有塑造出禁锢和无聊之感,其次,镜头运动本身也并未加强复叠或漫长的感觉。
原因是什么?
我们再来看另两个李睿珺的镜头。
其一是《路过未来》最后一镜,杨子姗闭上眼时,镜头穿过车窗看见沙漠上杨子姗追着那个已死的整容女孩。
且不论幻境的设计是否高妙,但这个镜头运动是有效的。
镜头突破物理障碍以表现主观意识。
其二是《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当中,孙子埋爷爷的镜头,镜头环绕土坑中的爷爷,一圈接一圈地转,这个镜头是非常有效的。
首先,镜头运动的反复充分表明了动作的漫长,也比拟了念咒的感觉(由配乐强化),其次,这个机械的匀速的运动与周遭自然环境格格不入,它因此获得了强大的渲染能力。
回到工厂的镜头,这一横移运动的问题是它与环境中机器的运动太相似了,因而没有半点主观性,镜头成了工厂的合谋。
这也是为什么大量企业宣传片喜欢使用这一类镜头。
最后,另一个细节也体现了李睿珺对城市理解的偏颇。
片中包含大量男女主角互发微信段落。
微信没有音效,也没有对话框,仅仅以普通字幕显示。
显然,导演仍将微信处理为“对话”,人物的表情成为唯一实在,与文本信息没有分隔。
这显然与现实不符,现实中,我们发绝大多数消息时是面无表情的。
表情与信息应当被分离,这是现代通讯的实质。
这方面,商业片中以弹出微信对话框的动画处理,都是一种更好的形式。
Miguel Gomes在《一千零一夜》中使用放在屏幕正中的大号字幕,并配合字符表情和缩写,不失为一种合理形式。
说了这么多,我还是非常希望大家走进影院,去看看这一部影片。
#2017金馬影展重複疊加悲劇,反覆述說苦難與悲情,是否更能彰顯個人的價值與存在的意義?
答案在我,大概很明顯。
其實答案是肯定還是否定,個人可以各有解讀,我不喜歡這部電影的主要原因不在個人生命意義有無被表達,而是所有的苦難「竟然」都落在同一個人身上,要說這不是為了悲劇而悲劇,那也是過多巧合的不巧合,都太刻意。
我滿喜歡導演李睿珺上一部作品《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雖然那部也有類似問題,想說的東西很多:隔代教養、留守兒童、少數民族的漢化、草原沙漠化、都市化、宗教、天命等等,但有一條非常清晰而且可愛的主線,就是一對裕固族小兄弟走上尋家的路途,在這個過程中,兩人從矛盾到和解的關係轉化。
這次《路過未來》把故事發生的背景從河西走廊搬到深圳,不講老人小孩,改講年輕人,講製造業衰退、房價過高、職業試藥人、中年失業、打工者的困境、他鄉跟故鄉,講......真的,講太多了。
材料的取捨失當讓電影陷入一種難耐的沉悶與尷尬,你要說此片在模擬記錄片的真實,就有幾點說服不了我,首先是有些配角演員的演技讓人不敢領教,那不是素人的生澀,是故作生澀的造作;其次,女主朋友死於整容手術、親友認屍的那場戲,場景詭異簡陋得令人不敢置信。
而電影裡男女主角作為「深圳漂」他們眼中的深圳,2015年的深圳,又符號而單薄。
更別說,寂寞的城市,孤獨的男女,剛好是網路上長期交談的兩個人,剛好是試藥人跟給藥廠拉皮條的,剛好是同鄉。
社會寫實議題跟言情狗血的情節無法合理相容所產生的割裂感讓我很難受。
至於女主最後夢見的那匹白馬,我不知道對長期關注甘肅、裕固族的李睿珺來說,白馬的具體象徵意涵是什麼,在《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裡面,爺爺死後,小兄弟們也放生了爺爺的那匹白馬。
但是這個意象放在風格更為寫實灰冷的《路過未來》,對我來說有些滑稽,遠不如前作那樣和諧。
楊子姍挺好的,我喜歡她的臉,眉目那麼冷淡、倔強,演得很內斂;尹昉令人驚艷,找了照片看發現還是電影裡更有魅力。
2017.11.5
这是一部反应底层深漂二代社会现实的电影,题材>故事>表演。
首先,谈一下题材及故事。
影片前半部分朴实到没有亮点,像几组干瘪的空镜头堆砌,实际上只告诉了观众一句话,“外来者务工者生活不易”。
影片后半部分略微加上了一点戏剧冲突,却只让剧情有一点起伏,还是保持有气无力的样子。
从整体上来看,影片只是呈现了一些旧的社会问题,比如试药、汗血工厂、看病贵。
但没呼吁出底层人民的新生,也没有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其次,说一下镜头及剪辑。
另一个方面,导演像告诉你,我这是纪录题材,所以要多用长镜头,不要加入多过花样剪辑。
其成片的效果是缓慢的线性叙事,对观众融入剧情并不友好。
再次,聊一下表演。
尹昉很好的塑造出一个正义的小混混角色,相对杨子珊的呆滞表情多了份真实。
杨子珊只表现出了表面上的努力,没有情绪爆发,没有表演出她那种身份最后付出的无力感。
最后,夸一下调度。
影片还是有亮点的,耀婷看窗外的航拍,俯瞰城中村的街道时拍到了新民出去打工,这种调度还是有创意的。
展现深圳城中村和周围楼房的对比时,突显了新民这个底层人物的渺小。
总结,影片入围70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这也是因为戛纳对这个题材感兴趣吧,并不是影片拍的多好,只是切入点选的符合该单元口味。
一部号称描写现实城市边缘人士的片子居然全程靠不真实的情感驱动剧情,让人不由想在电影院里发笑,说接地气人物不够真挚朴实,说文艺又太过索然无味,实在不知道该如何评论这部电影。
在我所观影的场次,有几个令年轻观众窃窃私语或发笑的点,比如女主刚刚回到家,饰演姑姥姥的这位演员明显忘词的镜头;还有眼神飘忽,嗓音迷醉的楼盘销售员; 女主和男主在KTV相认,男主像高举免罪令牌一样举起手机时那漫长的数秒等等。
在影片中高度出场的建筑工地也是笑点之一,在城市里打拼务工人员,无论年龄老小,无论性别男女,都只能去建筑工地干活,即使是像男主这样口齿伶俐,普通话标准,长相帅气,连牵线试药这种工作都能找到的这个年轻男人,最后赚钱的出路也只是脱了衣服光着膀子去建筑工地里搬砖,实在让人觉得好笑,导演真的有了解过外来人员在城市里会做什么工作吗?
除了建筑工地就没有别的可以工作的地方?
为什么这样一个悲伤的影片,大家却会吐槽,会发笑呢。
因为它脱离现实,无法让人找到共鸣的地方。
导演想要塑造一个一切为了父母,为了妹妹,充满责任感和孝心的女主,甚至借网友(男主)之口夸奖她,可是从这个女主所做的事情里我却看不到她的孝心,她的责任感,甚至看不到她的思考能力。
月薪一两千块,却拼了命想要立刻买房;明明曾经父母倾家荡产给她做过肝移植手术,现在却能要钱不要命;身体垮了没钱治病只能带着男朋友回老家。
这样的一个人,如果存在于现实中,你能说她是个孝女吗?
导演有没有想过,当她下车回到家之后,她年迈的父母会多么的绝望?
曾经倾家荡产为女儿治病,如今却又病入膏肓,她的父母能够经受这样的打击吗?
她的妹妹难道不会更加想要辍学打工,为了姐姐治病?
这难道不是将这个家庭推入更黑暗的深渊?
这样的一个莫名其妙的角色,居然是有责任感的孝女?
为了推动剧情不惜让角色变得扭曲,可角色都变得扭曲了你还想让观众共鸣?
还想传达什么有意义的深刻的道理?
同理,这部电影里的大多数角色都不合理又平面化:为了网友倾家荡产,曾经混得风生水起,现在却只能去建筑工地光膀子搬砖的男孩;一个月工资没几个钱却能全脸大整,整到爸爸都不认识起码要几十万吧,却找不到好医院,去小诊所做肋软骨鼻综合的女孩;轻易给人开刀取肋软骨不说,还戳破肺部,最后还完全不怕因果报应,对着遗体发笑的医生;如果这是一部荒诞剧,那以上的所有人物我都能理解,可是这是一部打着现实旗号的电影,那就别怪人发笑了。
最后,给那些说人‘何不食肉糜’的水军。
我有资格说何不食肉糜这句话吗?
我没有。
如果我富到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程度,我根本不会来给这难看电影写影评,因为我不在乎那电影票钱。
:)
故事讲述的是底层家庭出身的深二代 在深圳艰难打拼 最后遭受磨灭的故事 该影片是2017年唯一入选戛纳电影节提名的中国电影 背景是在深圳工厂打工的第一代和第二代的遭遇 女一父母来自甘肃农村因为她得了肝病移植了父亲一部分肝脏 用光了父母买房钱 女主因为觉得亏欠 去工厂努力挣钱 女二是女一的工友平时打扮浓妆艳抹爱好微整 在一切双眼皮手术后因为蒙上了眼睛 不方便回家路上遇到了男一 男一也是深二代 是个小混混 他因为送做完手术的女二回去的时候讹诈了她三百块 然而与女一建立矛盾 后面男二说她有工作介绍 女二和工厂宿友去睡了一晚上 就挣了几千块 给观众引导是不是去从事性工作这一感觉 在这我不由吐槽一下导演手法拙略低级 后面扯一大堆得知是一份试药的工作 看到这里就很容易猜到影片的结局是什么了 女主因为买不起房只能买30平的小居室只有7万块也预付了定金7万 但还是凑不够首付 影评不断出现人物来提醒深圳房价贵 中介来电重复说深圳房价再不买就涨了 其中一个片段是两个买房者抢房其中一个土老板直接拿出一袋钱跟中介说房子我要了 虽然手法不高级缺也很有戏谑感 现实也有基础 女二呢是塑造成一个拜金型象 跟男一小混混吹水的时候 男一吹牛介绍一香港老板给她 而她就追问那个老板住哪是不是住别墅 女二拿到试药钱后就去医院做了个整容 结果因为医疗事故死了 图二就是女二死后 医院医生给家属赔偿 而她父亲说“是不是搞错了我女儿不长这样”而引发一个围观者的发笑 而又刻画死者的家属也情绪不是很激动只是低着头 而小混混男一因为这种矛盾打了围观者 升华他的形象 但是这手法也很拙略 但是这一段之所以能成为最好片断就是他刻画出那个发笑人的形象 因为他真是映射出社会中人们对因为自身原因造成的死者 人们普遍对死者嘲笑的心态 而此时男女主还未真正相认 导演设计两个人微信聊天但是女方没有加只在认证中聊 最后一点点线索爆发网友相认 但是这个手法是非常非常拙略 其他影评人称之为“年轻”,其实加与不加没啥关系 而且聊天一直打字幕也影响电影观感 然后女主吃药再次肝硬化 男主因此救她从而形象升华 但我想说 这也一点都不现实 一个小混混在影片中也是花花公子到处撩妹 那他会那么在意一个只是从微信中认识的网友?
我想跟不会 因为他也不缺女人 之后因为没钱医治 在到甘肃的火车上“明示”女主死去 而导演完全可以缩短结尾 给一个开放结局 那效果会好得多 而作者或多或少的暗示给房产中介 医生 发传单头头广普口音 这也是误导观众除了房东 其他行当也基本不是本地人 而剧中的城中村房东是操四川口音 所以说导演根本不了解深圳他用外人中的外人角度描述 而唯一给他灵感的就是他是甘肃人 影片顶多给他6.5-7.5分有2.5分都是鼓励他继续拍文艺片的 因为中国这些反映社会底层的实在太太少了 而观众也同样是少 说的就是底层穷人因为房子 生病 遇到的问题 还有就是工厂效应不好开不出工资把设备转移到印度 暗示如今很多产业都面临的存亡问题
李睿珺到底为何要扬短避长
李睿珺这次拍得是年轻人,其实都是时代变化下容易被忽视掉的群体的生活状态。杨子姗与尹昉,在外漂泊追寻未来的异乡人身上,制造业转移,打工族新的生存危机。房价、试药等社会话题,束手束脚的情况下拍成这样已经不错了。城市与故乡哪里才是“家”?窗外大大的世界,内心割不断的迷茫
很浮于表面,根本痛不起来。最明显的失败:李倩死了,医生笑场,观众跟着一起笑。婷得了癌症在KTV,民坦白自己身份,全场大爆笑。每次一段剧情之后的空镜头,沙漠上的白马和旁白很做作。尹昉演技差太多了。
你完全可以说这是一部相当糟糕的作品 情节设置尴尬 表演牵强 甚至人物也不够可信 前段糟糕的让我坐立不安 但我还是对这部作品抱有极大的同情 李睿珺选择的是这样一个群体 一个我们随时可能因为生活无常而滑落至的群体 至少让我起了共鸣
前途迷茫 退无可退
就算有再生之恩,吃不起饭也要买房,卖掉健康也要买房,这种孝顺逻辑让人害怕。
3.5 及格片 评论里觉得不现实的可以去了解下真实的厂妹情况了,月薪几千的也是会想整容会想买房,你们说不现实才脱离现实。难得的是聚焦的人群不是穷的吃不起饭而是但一病也完蛋的异乡人,其实想想换个月薪过万的白领情况一样。扣分是在节奏不行。多半星鼓励导演坚持拍被遗忘的群体以及尹昉长痘都好看
手握十七万,想在深圳买套房?人物反应都不合逻辑,假的要命。
学校大厅看的 导演见面会
刻意,也受够了杨子姗的面瘫脸,相对来说尹昉的深情混混演的让人心动。最好看的部分就是电视剧那种狗血的地方。
蝼蚁,盛世与你我无关。5.17@深圳百老汇电影中心
好刻意的剧情安排,导演的意图也太明显,有点小家子气
电影还是很克制的,现实比这个残酷多了
飞机上看的,还没来得及看完结尾…处处流露刻意的电影,不自然不流畅,虽然触碰到的社会话题挺多,但组合在一起就还是一股“想象中的底层”质感,让人看的时候总想叹息。。开场一家人在深圳的出租房,不仅与身份处境略显脱离,故意靠近地铁可以开过的地儿,更是透出了一股粗糙的造作感。。另,定镜头、长镜头太多,但很多其实根本不能对故事产生烘托的作用,所以如果撇去这层刻意,是不是会更好些?!
明明是年度最佳表演+直击社会现实的唯一入选戛纳华语片(2017),在这里却跟《前任3》一个评分,也真是很迷了🤔
异乡人在大城市辛苦打拼的故事,在这个时代又有谁不是异乡人呢?
经高人点拨恍然,当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在深圳。
4.5/10。只有一个套路的镜语,同时欲图完成现实主义,但最后却把真实丢了个一干二净。真的是异常扁平化和戏剧化的现实主义,莫名其妙就混到戛纳了。
6.3。建议改名《回到甘肃》,主题曲《回到拉萨(甘肃)》。逻辑是最大的问题。因为贫穷,所以主角们毫无逻辑甚至不会思考,这是最奇怪的。几年没见云蓬你咋变了
为了我挚爱的杨子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