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影评主要讲了:在伊拉克与美国的战斗中,有许多的孩子失去了亲人。
这时,一个13岁的孩子一卫星,他凭借着一点科学知识,帮助长老们按好了电视天线,成为了战地难民中的孩子王。
为了生存下来,卫星带领着这些“难民”到战地上去挖地雷。
后来,有一个断臂的小男孩来挑战卫星在“难民”中的形象,但是卫星却爱上他妹妹。
于是便开始了一系列的故事。
这部影评告诉了我:要多为他人着想,用自己全部的尽力去帮助他人。
就像卫星一样:在断臂的小男孩的孩子误入雷区时,毫不犹豫的上前解救,还使自己断了一只腿。
也无怨无悔。
影片讲述了一群库尔德族孩子,在战火纷飞的年月,各自的小故事。
难以想象一群库尔德人的孩子的本色演出,如此真实,温暖却又寒气逼人。
库尔德人是中东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大多数是伊斯兰教信徒,属于逊尼派,讲库尔德语。
相传库尔德族是古代米底亚人的后代,两千多年来一直都在土耳其、叙利亚、伊拉克、伊朗的交界地带库尔德斯坦生活,有少数分布在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山区,在中东地区是人口仅次于阿拉伯、突厥和波斯民族的第四大民族。
近年来库尔德族已有独立建国的声浪,但屡屡遭受土耳其、伊拉克等国的压迫。
看完片后,我怨恨自己,总感觉不是亲身的经历果真就疼不到哪里去。
除了堵以外,我想不出有什么可以写的。
我也不想笑也不想哭,只想咆哮和嘶喊,把心里堵着的怨气喊出来,或许喊着喊着我就可以哭出来。
可惜身处集体宿舍,这一刻也不是世界末日。
最后我带上耳机,用歌手的混乱暴躁的咆哮代替了我的咆哮。
我瘫在桌前,希望自己的脑子能够飞快的运转,希望自己的心不要马上疲软,请给我多一些感触,让我能真实地记录下来。
我有话想说,又觉得无话可说。
我蛮恨的,却不知道自己要恨什么,我也觉得非常绝望,尽管我非常幸福,也没时间闷骚。
这是一部非常纪实的电影,片中成群结队的孩子们,为了生存,在大人们包着精致的头巾看电视的时候,他们背着破篓蹬着破鞋就可以去拆地雷卸炸弹。
主人公“卫星”很有领导风范,有一辆装扮豪华的自行车,是非常负责的孩子王。
其他的孩子们则忠心耿耿,吃苦耐劳,精明能干。
面对土耳其边防兵的荷枪实弹他们居然也敢调皮捣蛋一番,再很快乐地逃命。
被村里的大族户甩耳光后也会伤心地哭。
他们知道同伴的珍贵,会为给头头带一点自认为精致的礼物而卖掉自己所有的劳动成果。
他们在离别时会狠狠地亲吻对方的脏脸颊。
他们也怕死,真有地雷的时候也不敢向前踏一步。
没有什么能挡住他们的纯真和热情。
这是孩子们。
库尔德族的孩子们。
这一群孩子中有一家是与众不同的,姐姐亚格林和断臂男孩,还有一个有眼疾的小弟弟,不久前来自外地。
有一天大家跟着断臂男孩挖出了很多地雷。
孩子们才发现,单薄的断臂全身上下投射着坚强和一种莫名的智慧。
他毫不畏惧别人的刁难和排挤,面对生活似乎总比亚格林多一份耐心。
亚格林安静却不温顺,她背着她那无邪却失明小孩,默默地劳作,偶尔的回矒深深吸引住了卫星的心。
他们一起共同相处的时间不是很长。
他们一起经历了亚格林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
然后迎来新的战争。
在影片中,族人即大人们对于战争的发问,仅仅只限于“战争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
他们举着白旗就算是防卫,而清理战场、战后重建、主动防御的重任却被扛在卫星率领的一批库尔德孩子们肩上。
倍感欣慰的是,卫星是负责任的,无论何时他都将一群小孩的生计放在心上,为此从不对那批衣着干净,只会躲在里屋看电视的村长言听计从。
卫星是有威望的,他的一声令下,孩子们则会欣喜若狂地去拆地雷,大人们则争先恐后地成群地跑上山躲避战火。
卫星也是聪明而警觉的,小小年纪见多识广,还会一点英语,他会为全村准备防毒面具,亲身示范给他们看,用孩子帮挖的地雷去租枪炮以备不时之需。
为了爱情也为了预言,他耐心地亲自为亚格林和断臂男孩做一点事情,一直坚守着自己对亚格林的诺言,直面危险去救护那个小家庭的卷发男孩。
卫星也是关心族人未来的,他会在得知最新的战争预言后,心急火燎地向全村人及时地传递消息。
为了这块土地,卫星和他的小孩们做了很多。
只是,孩子们再多的努力也维护不了所有人的安全。
卫星再怎么有领袖气质,他也终究是个惧怕战争惧怕死亡的孩子,他也不会预言,不明白这日子为何一直是这样,何时会结束。
只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战争时期会有一个能预言的断臂男孩?
断臂男孩的睿智和沉着是卫星所敬畏的。
和众多库尔德孩子一样,断臂的家庭里也只剩下了他和他的姐姐,还有一个卷发的、没有明亮眼睛的天使般的男孩。
伊拉克士兵给族人和家庭带来的灭顶之灾,给亚格林带来的奇耻大辱,这些都是他和亚格林内心深处的那不可测的伤,深夜时分两个孩子都无法入睡。
只是,卫星和他的孩子帮都不知道,其实她俩都不是小孩。
童真的亚格林其实早已经在某个雨夜被变态的伊拉克兵们折磨死了,如今的她是一位母亲,也是一具空余恨的行尸走肉。
断臂男孩也不是小孩,血淋淋的战争亦早已地残忍地剔除了他的童心,留下来的他是一个对现实有深刻觉悟的男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战士。
所以,他会预言。
电影的细节之美,让人身心颤抖,不需要强调。
在某一处,断臂男孩感受到了卷发的孩子与乌龟在水中优雅地飘游,似乎在飞。
他不禁开始有点惊叹于他们的自在和超脱,他似乎也希望加入他们,但转瞬间即触电般反应过来,孩子有危险了。
在跑去水塘救小孩的路上,他经过一个破败的战场废墟,看到了很多个亚格林。
亚格林在废墟上或坐或站,或者做十字架的样式,都是背对着他。
风中还有一个凄怨的声音在歌唱。
他几天前的预言又一次应验了,他说过一切都会结束,结果亚格林把她自己连同她的孩子都结束了。
伊拉克人对库尔德人的战争也结束了。
但是美国和伊拉克之战接踵而至。
美大兵们武器精良,穿得好多。
而那个断臂男孩,一身单衣,全身湿透,空荡的短破衣袖在寒风中散落着水,如他的眼泪。
男孩没有喊冷,他也没有抬头看这一群扑面而来很英武的异域士兵。
他只是急急忙忙又跑到山顶悬崖边,对着脚下朦胧的云雾,心力憔悴地呼喊,呼喊他的亚格林。
一声比一声嘶哑。
他伤心地用断肢抹着眼泪,然后用嘴勉强地拾起她留在悬崖边的鞋子,离开了 。
断臂男孩又留了预言口信给同样心碎而恐惧的卫星,275天之后会有大事情发生。
而卫星似乎是明白了男孩预言的含义,残暴的伊拉克政权和士兵,引来了一场又一场劫掠和残暴。
阿拉伯语与英语,两相排斥的世界,会引发一轮又一轮冲突和仇恨。
战争所带来的死亡阴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投射在这块满目疮痍的土地上。
于是,在狭窄的马路边,卫星决然地转身,背对自己过去模仿和崇拜的美兵。
而能干的小助手,还在瞪大眼无知地注视着威武的美式战车和坦克。
库尔德族孩子是库尔德族的未来,只是,为什么战争延绵不绝,不放过这群小孩?
纯粹个人散漫的感想,没有结构可言。
写于2009.06.29我只是沉浸在那颗地雷的爆炸中无法自拔。
当初看到这部电影的介绍,对它感兴趣,是因为名字中的“乌龟”二字。
这是一个看似充满希望的标题,但其内容简介却残酷到无法令人释怀。
[“卫星”凭借自己掌握的少许科技知识负责了附近几个村庄的信息接收工作,并成为了孩子王,而这些任其使唤的孩子们则依靠挖地雷去倒卖挣钱。
他们中不少是不健全的儿童,缺胳膊少腿的眼瞎耳聋的,战争在他们身上已经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但他们的生活依旧充满欢声笑语,对比那些整天围在电视机旁关注战争的大人们,他们无疑是幸福的。
而影片的另一条线索,一个断臂的男孩和一个被伊军强暴后产下盲眼婴儿的女孩,则用静寂无声的沉默抛给战争狠狠的一瞥。
战争在他们心中是永远的伤痛,不但让他们不敢回头,甚至让他们连向前看的勇气都丧失了。
女孩最终溺死婴儿,纵身跳崖。
]这样没有经过修饰的电影。
全片出现背景音乐的部分只有几分钟,灰蒙蒙的天从未透漏过阳光。
炮火声和嘈杂的叫喊就是它的衬托。
我在想,为什么库德族的孩子们说话都要扯着嗓门喊。
很喜欢那个整天跟在卫星身后的叫薛可的小男孩。
他总在莫名其妙的时刻哭,哭得卫星都拿他没办法。
他说卫星我不让他骑走你的自行车,他要抢,还打我。
他说卫星你别去,让我去吧。
卫星是个好人。
所以他不想让卫星冒险进随时可能发生爆炸的地雷区。
卫星的腿被炸伤以后,他还在哭。
最后他送给卫星的那条美国高级红金鱼,血红的颜料染伤一袋子的水。
他们总是很天真地以为多挖地雷多赚钱,生活就能变得好一点。
经过介绍的熏陶,我以为阿格琳恨她的儿子。
恩她确实恨。
但恨,怎么会在将他抛弃的时候,帮他盖好毯子,亲吻他的面颊?
离开的时候,还一步三回头呢。
她绝望到不跟哥哥打招呼,就把孩子扔进湖中,然后自己跳下山崖。
孩子溺死在母亲的绝望里。
这个女孩的眼中从未有过希望。
这个三岁的小孩眼盲。
他用嘴巴和脸感受雨的淋洗。
他对巨大的炮孔喊爸爸。
他在舅舅的帮助下无数次逃脱妈妈的谋杀。
他把两只乌龟扔进地上的低洼:我想让它们游到大海里去!
他懵懂的无知让卫星伤了一条腿。
在他触雷的那一刻我的心脏剧烈地一震。
结果他逃过这一劫,却仍然被母亲和石头绑在一起扔进河中。
乌龟努力往水面上游,他的身体不断往水底下沉。
许多孩子们。
失去双臂,失去一条腿。
对他们来说又算什么。
拄着拐杖照样能跑得很快,用嘴挖地雷比联合国专家效率高得多。
为什么他们对地雷这么了解?
因为他们被地雷炸过。
不论萨达姆当政还是美国人当权,他们终究还是要担惊受怕地生活。
乌龟,终究是不能飞的。
影片结束,才发现导演的良苦用心,无臂男孩的先知预言能力似乎成为了疏解悲悯压抑情绪的一个按钮,让我相信这只是一场戏而已,让我欺骗自己孩子们活在无忧国度,尽管影片中对战争对孤儿的记录是如此写实。
小小年纪靠挖地雷搬炮弹壳为生,与枪械军火打交道,坚强脆弱又不失孩童天真时常被他们逗乐。
卫星与红衣女孩的感情线,与战地孤儿们的友情线是全篇的温暖所在,尽管“战争结束”红衣女孩还是选择溺死自己亲生儿子后跳下悬崖。
没错,是儿子,最多十四五岁的年纪,带着一个有眼疾的幼儿,起初我以为是弟弟,但在她三番四次要送走孩子杀死孩子后,我明白了原因。
这里我再一次佩服导演此处的设计,失明的幼子他看不到这罪恶的世界,所以直到死去,他都保留着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童真或者说是无知,包括他误入周遭都是地雷的雷区,没有惊恐没有不安也不知道面临死亡,轻易被车喇叭逗乐,对其他孩子们的担忧与紧张毫无知觉,最后被母亲溺死没有一句哭声和尖叫,因玷污而生却活着死去都如一张白纸。
可悲的是红衣女孩,童年的不幸经历已让她失去了爱的能力和心气,她无法面对孽子她看不到未来。
我内心期盼过卫星对她的关切和爱慕能把她从死亡边缘拉回,但现实打脸。
战争结束,战争真的结束了吗?
美国大兵来了。
无论胜利者是谁,这些战中孤儿的命运都不会改变,他们只不过换个地方艰难谋生。
庆幸自己看了这部影片,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不同于美国英雄,不同于手撕鬼子。
这才是灾难中人真实的强大与弱小,在人性和现实中选择生死和无从选择只能就死。
虽然有点圣母,但是我还是想说,希望世界和平。
本片适合一个人静静的看。
当我还不知道小孽种是小孽种的时候,都知道他注定是一个悲剧。
但还真没想到是小女孩被军人强暴了,而她一直照顾着的那个小男孩居然是她儿子。
着实让我震惊了。
不过当第一次听到无臂男孩说“你孩子”我就担忧了。
果不其然……女孩咋就以前没死成呢?
到抚养了她儿子两三岁后的现在才狠心冷漠选择将自己和儿子致死。
其实她在那晚喂食无臂男孩和幼儿时都还说着一起离开这里丢下幼儿的,我觉得是因为她遇见了卫星,面对帅气优秀机灵,对自己那么真心,爱护的卫星,难免让她意识到自己的不完美,激起了她的悲伤痛苦无奈,想爱不能爱!
一般情况原本以为美好实质却沉重的电影我不会推荐人看,想打三颗星,但觉得这样子做实在对不起影片的水准,这确实是部好电影。
孩子王卫星很帅,又有情义,那个容易哭的小男孩很有趣,第一次出现时在讲自己去传话被打巴掌,呵呵呵,好好笑,到最后表现出的对卫星的友好也很情义呢。
其实那个幼儿也很可爱。
在朋友跟我介绍过《乌龟也会飞》这部电影后,在广州听五条人时又听到了小二对它的大加赞赏……只是,我似乎没有受到朋友们大力推介的干扰,直至过了很久之后的今天才终于把它放进了我的影碟机中。
其实在看完一部电影后试图就着它写点什么东西的时候我总是希望能尽快把刚刚看完的影片忘得干干净净……我总是希望它能够以最纯粹的方式从我脑瓜里沉淀下来。
也许通过毫无章法的“冥想”的方式,能让我把这电影的“氛围”描写下来。
是的,我并不需要像专业的电影评论家那样指出电影本身的不足,也不需要像学习拍电影或者写剧本的人们那样从电影身上找出许多可供借鉴的东西,那面对一部电影,我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角度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去“解读”它呢?
当我发现自己看电影时的态度不再像当初那般漫无目的“浪费”掉自己剩下来的时间时那般纯粹,这个问题就开始了困扰我的征程。
那么电影或者构成电影让我沉浸其中的某种“氛围”,能不能像我平时接触到的具体的事物那般成为我“观察”或者“描写”的对象呢?
这时候广州某个智力有点问题的天才画家阿璞那个画音乐的想法突然在我脑海里浮现……在“画音乐”的想法产生后,阿璞把自己听到古典音乐后产生的种种主观而虚幻的感觉用手中的画笔一一表达了出来。
阿璞的做法让我觉得描写氛围或者感觉其实是可行的,只是描写电影的感觉对目前的我来说也许难度太大了。
具体到这部电影,我并没有记住为朋友们所津津乐道的“孩子王”卫星那些让人忍俊不禁的言语与周遭孩子们的天真,在我脑海里萦绕不去的是穿着一袭红衣的小女孩在风雨交加的夜晚苦苦挣扎试图逃离大兵们的魔爪,而小女孩失去双臂的哥哥无力地趴在地上嘶吼着:放过她!
放过她!
此刻电影的镜头是晃动的。
昏暗的灯光、摇晃的镜头与大兵们模糊而狰狞的面孔与女孩的挣扎与歇斯底里地哭嚎、求饶与嘶吼叠加在一起,这份力量足以扯碎任何一个喝着可乐吃着薯片安安稳稳地坐在屏幕前观看这部电影人的心。
我一点都不愿意相信小女孩被许多大兵蹂躏的事实,可是,战争却让这一惨绝人寰的事件成为真实。
这时候我渐渐理解了小女孩在电影刚开始时的沉默,渐渐理解了她为什么总是粗暴地甩开身旁孩儿的小手,渐渐理解了为什么天真无邪的儿子在她眼中会是个杂种……小女孩的身上其实担负了很多很多外人难以想象的东西,她总是一个人来到高山悬崖边望着葱翠的山峦与干净而飘渺的白云发呆……每一次我都知道她很想很想对着悬崖纵身一跃,然而每次都能看到她强忍着悲痛转身离开。
直至战争可能结束的消息传来,小女孩渐渐明白她被士兵蹂躏并产下婴儿的事实将不可能隐瞒众人,而无论是自己还是失去双臂与自己一样年幼的哥哥都无法将这个让她对其爱恨交加的婴儿抚养成人。
为了让自己忘却这永远无法洗刷的创痛与耻辱,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在众人的嘲笑中渐渐长大,为了让自己的哥哥体面而幸福的活下去,她又能怎么办呢?
于是,我们看到女孩故意把自己的孩子放在悬崖边,放在地雷区,放在湖边的种种举动……每一次我们都会沉浸在孩子被不明真相的人们救下来后的喜悦中,而女孩望着天真的孩儿,带着眼睛里的不忍与哀痛她却只能选择痛彻心扉的沉默……这喜悦与沉痛交加的僵局终于在战争结束的前一天被彻底打破——卫星坐在湖边默默地流泪,而女孩无臂的哥哥哀嚎着一头钻进湖里试图救出已经被湖水淹没了的婴儿。
电影的最后无臂的哥哥来到悬崖边对着广袤的天空撕心裂肺地喊出了妹妹的名字……然后,他流着眼泪用脚夹起妹妹留在悬崖边的鞋子后默默离开。
其实,面对战争,面对在战争的洗礼中不幸的人们,一切的言语都是多余的……我沉默了。
当我抬头试图阅读一遍我刚刚敲打下的这些字时突然发现,泪水竟已模糊了我的双眼。
如果说,乌龟真的也会飞,我想它长的显然是对浴血的翅膀。
战争与和平,一个持续了很多年的话题。
然而人性的自私与贪婪让和平变成难以实现的奢望。
卫星影片里的主角卫星是这个似乎只有孤儿和老人的村子里不可或缺的人物,因为他会安装卫星锅和说几句英文,于是被这个村子视作掌握战争的关键人物。
后来断臂男孩姐弟来了,卫星对姐姐一见钟情,免费送了一根绳子,之后还处处关心姐姐。
他帮姐姐打水,对姐姐说,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因为我用这辆自行车帮你打水,这是第一次,只为你而作的。
这个村子里的人都用这辆自行车载媳妇儿的。
在这样的战争年代,这是多么浪漫的语言。
可惜他选错了对象。
姐姐注定不会喜欢上卫星,在卫星对姐姐说,“我等了好几年,一直在等一个女孩,是个孤儿,有两个弟弟也无所谓,你认不认识这样的女孩”之后女孩只是选择了提着自己的水走了,并没有对为了在她面前证明自己而潜水的卫星有任何的留恋。
卫星为了救姐姐的弟弟(其实是儿子)而进入雷区,他的手下之一对他说让他回去,因为手下前晚做了个噩梦,卫星会出事的,他愿意代替卫星去救那个孩子。
然而卫星没有退缩,还是去救那个弟弟,并因此而被炸伤了腿。
当然我想这肯定也因为姐姐,然而更重要的是他的责任,他说过他得对他的孩子们负责。
也因为这样,所以他才会在这个村子这么的有威望。
然而在他受伤的那晚,美国兵来了,手下给他带来了地雷交易的信息和几条红鱼,说是美国货。
卫星惊讶的问手下怎么会英语的,手下说是卫星教的。
其实卫星会说的只是那么几句糊弄人用的话。
而那几条红鱼,在晃动了几下之后就掉色了,我想只是手下买来为了安慰卫星的吧。
影片的最后,卫星拄着拐杖转过了身背对着美国兵,另一个手下问他不是一直很想见美国兵的么?
卫星没有说话。
我想卫星以前以为美国兵会带来希望,结果带来的是战争,是更无尽的绝望。
姐姐姐姐是个空洞的灵魂,因为之前被好几个大兵欺凌了。
所以有了个她憎恨的儿子,她和残疾的弟弟带着那个有眼疾的儿子,对外称是他们的弟弟。
而她所想的则是甩掉这个儿子弟弟,和断臂弟弟自己走。
所以她会半夜松开绑在儿子弟弟脚上的绳子,所以会在影片的最后用大石头绑着儿子弟弟的脚,把他推下了那条河。
而她自己也最终跳下了悬崖结束了自己早已没有了灵魂的生命。
断臂少年他有预言的能力,却对于他预言的一切无能为力。
他预言到其中一辆卡车上的炸弹会爆炸,所作的只能是带着他的姐姐和侄子离开。
而他的话被卫星的手下听见,从而被卫星知道他就是那个能够预言未来的少年。
他预言了战争,预言了美国兵会来,预言了多少天之后会有大事件。
然而在他预言了姐姐和侄子的死亡之后,只能哭着去寻找他们的尸体而已。
姐姐说每次断臂少年的预言都会带来厄运,然而在这个战争年代,除了厄运还有什么可以让他预言?影片里很多肢体残缺的少年,因为他们靠拆除地雷卖给别人赚钱,不小心就会炸飞自己的手脚,甚至是生命。
然而他们残缺的仅仅是肉体么?
記得小時候看過一部打蘿蔔頭的電影,其中有個鏡頭令我終身難忘。
一個小女孩為了躲避蘿蔔頭的追捕,將自己掛在懸崖上。
她無法回到地面,只能不斷呼喊媽媽。
整個山谷都回蕩著她的呼喚。
結局可想而知,小女孩最終從懸崖上跌落。
這部電影叫《戰爭子午線》。
或許從那時起,我便意識到戰爭對兒童的殘酷。
《烏龜也會飛》,都是由一群沒有演戲經驗的兒童出演。
他們是被導演精心挑選,本色演出。
因此,表演非常自然,不做作。
導演也是庫爾德人,所以影像亦是有血有肉。
特別的是,導演以一種很詩意清新的畫面來講述這種比較硬凈的戰爭題材。
因此,看電影時會有一種強烈的反差感,畫面雖詩意純凈,卻夾帶著一個無比悲傷的故事。
片中大部分場景都是山區,充滿各種形狀各異的石頭,因為庫德族人就住在山區裡。
另外,色調是不斷變化的,由一開始陽光明媚,然後慢慢變成陰冷,接著又轉為濕冷,最後四周一片霧霾。
隨著色調的變化,慢慢將故事推向悲劇。
值得一提的是,電影中有幾段在一個廢棄工場所拍的長鏡頭,當中都是以手持攝錄機跟拍,鏡頭一直在晃動,令畫面好有張力。
觀眾可強烈地感受到這個戰亂之地所帶來的恐慌,彷彿即將有不祥之事發生。
烏龜,通常給人緩慢、行動非常艱辛的感覺;而飛,則代表自由。
烏龜也會飛,似乎在傳達出,即使在最艱難的環境下,也有可能實現一些看起來不可能的事。
像電影中的這些兒童,雖身處困境,但生命無比堅韌,甚至拾地雷可以當飯食。
是這種艱難的環境形塑出他們與眾不同的個性。
當然,亦有另一種解釋,就是這些庫爾德人,他們一直背負著這些沉重的苦難在歷史的軌跡中四處流離,如同背著一個沉重的龜殼。
還要背負多久呢?
幾時才能到達目的地?
這幫兒童的明天將會如何?
如果烏龜也會飛就好了。
拍完電影後,他們籌集到足夠的醫藥費,治好了片中那位失明的孩子Riga。
在如此艱苦的環境裡,大家仍然可以繼續行善,行在光中,去彌補身邊的創傷。
這給我們很大的激勵。
因為Isaiah呼籲我們:來吧,我們要在雅威的光中行走。
是的,當看到周遭的世界充滿各種破碎,有時會讓自己感到無能為力。
然而,雅威始終在這裡,他沒有失控。
雖然我們自己很卑微,但可以盡一己之力,在這世代中以善行戰勝邪惡,作和平之子。
這是我第二套看過的伊朗電影( 除去在伊朗時看到的粗製濫造電影不計)。
上一齣是1997年的Children of Heaven(小鞋子),是一好得拍爛手掌的電影。
而今次的"會飛的海龜",由Bahman Ghobadi 執導,也是一部由小孩主演的電影。
就如電影節的copywriting所介紹的一樣,全片盡是"原始但殘酷的美"。
雖說是伊朗電影, 但這齣卻是有關庫爾德族人, 電影中的地點相信是土耳其及伊拉克邊境的庫爾德族難民營。
以庫爾德族人為題材的電影, 都有種沉重淒良的色彩, 好像注定整個民族都有悲劇命運。
庫爾德族人是現今世界上人口最多而沒有自己國土的少數民族, 他們散居在伊拉克、伊朗、土耳其、亞美尼亞和敘利亞。
也許神總喜歡將極端的東西放在一起。
他們的命運好像很悲慘, 但我在土耳其東部曾接觸過當地的庫爾德族人。
感覺他們善良,熱情, 好客, 而且樂天安命。
不自大, 不浮跨。
但過份受壓, 最終就是物極必反, 獨立分裂, 每城風雨。
電影中的小孩, 還不知什麼是命運, 就已嘗試去反抗注定的悲劇, 爭扎求存。
我們, 生於和平區, 有時真不禁要問, 世界為何如此不公平?
这样一部有着有趣名字和绝高评价的电影,当我作为一部周末喜剧打开后,却被它的沉重和残酷所钳住。
战争的实在之处,不是那一个个乌压压的重型武器,也不是电视广播高潮迭起的战报,更不是传奇般力挽狂澜的英雄故事,而是不断砸在平民百姓心灵与肉体的几辈人都难以愈合的创伤。
当某个大人物的雕像终于被大卸八块时,又有多少平民丢掉了自己的四肢或是生命?
祈求战争戛然而止,如同幻想乌龟也会飞。
影片的主人公们是一群孩子。
‘艺高人胆大’的孩子王,绰号‘卫星’,善于安装天线和卫星电视,戴一副眼镜,长腿高个,懂半点英语,精于倒买倒卖,在几乎找不到精壮男子的难民营里颇有一副舍我其谁的架势。
名为‘卫星’可是在却实为‘恒星’,身后一群小跟班,形象让人联想到另一个孩子王——《碧海蓝天》里小时候的让.雷诺。
‘卫星’的绝对权威在一个无臂男孩到来后首度遭遇威胁......这样一部儿童视角的电影自然不会缺少孩子们的纯真烂漫。
苦难中的孩子们早当家,可这不妨碍他们在一片焦土中依然寻到他们的童年,因为这是他们年纪该做的事情。
这也是导演的智慧之处:谁也不会愿意在一闷到底的电影中煎熬,而苦中作乐则让苦涩愈发苦涩。
随之而来我们看到了更多的细节,他们在一片破败中演化出了自己的生存手段,在战墟中捡金属,搬运随时可能出现爆炸的弹壳,失去胳膊和双腿,和死神擦肩而过。
如果这样,他们依然能够艰难生存下去,那么心灵的创伤却似乎永远无法愈合,最终将他们压垮。
那个无臂男孩的妹妹让‘卫星’牵魂梦绕,可是这对兄妹的脸上却始终挂着只有大人才有的忧郁。
‘卫星’不知道的是,女孩背上的失明男童并非她的‘弟弟‘,而是村庄遭血洗的那天被士兵强暴后而生。
心头的巨石让她无法喘息,她不想再面对无数个明天,最终在下坠中与她的孩子离开着这个罪孽的世界......下坠,与地心引力同向,如同放弃继续在现实中挣扎。
’卫星‘的童年在那一天结束了,而战争还在继续。
3.5星。感情的爆发在最后30分钟。战争对于平民没有胜利和失败之说。
3星半,战争阴影下的儿童流离失所,艰难生存,角色设计上还是较为丰满,最令人伤感的是溺水孩子。
如果是我,也是同样的死去。
给水母面子,加颗星吧。。。说实话不算很喜欢,主要是不算很有趣,手法也比较拖沓
7.5/10.第一部巴赫曼·戈巴迪。没太多可探讨的余地,这类电影几乎可以推演出一套创作公式,截取特殊历史节点当背景、选取儿童为聚焦对象、控制并掂量得当悲喜情节的比例、最后借儿童之口达成人道主义呼号或愿想的寄托,置于伊朗地域之上进行表达则更呈惯性病般,成片效果都趋向一致。但要承认导演设置的情境为全片提分不少,地雷、断臂、盲眼、卫星这些设定凑在一起,观众的感受都不需要导演去做其他过多处理便会自然同步。PS:伊拉克与伊朗联合拍摄。
明天一切都会结束,275天以后这一切都会结束。战争会结束,被炸飞的双腿和双手却不会
我看豆瓣基本不说话,这次实在忍不住,这电影充满负能量。尤其是作为一个父亲,看到那个瞎眼幼童最后死亡,看完几天了,想起了眼泪依然忍不住想流出来。我只能说导演为了悲惨而悲惨,不当人子。
看的好像是西班牙语的版本,有点别扭。女孩像公主一样。
孩子的纯真,穿越战争的眼神
http://www.acfun.cn/v/ac2030504片中的文字好漂亮,就像符号一样。真穷、生活条件艰苦,和他们比我好幸福。只看新闻有什么意思。地雷太可怕了,当时没用到,以后还能爆。就不能好好说话啊,总用手比划什么?这么多电视节目,几百个频道。片名很奇怪。在地摊上卖枪,像卖肉一样。还能租枪。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5887943
预言的能力不能改变任何事,战争依旧残酷的到来。纯粹的爱恋不能得到任何回复,女孩已经失去了爱的力量。残暴的清洗不能抹去存在的痕迹,人类总会想法生存下去。死了就自由了。
一边是牛B哄哄的童年,一边是生不如死的童年,皆拜战争所赐
7/10。‘‘卫星’’发现伙伴为他买来的红鱼其实是颜料染红的时候,他对亚格琳示爱的诺言瞬间成为泡影,假鱼象征着各个政权对库尔德人虚幻的承诺:水中伊拉克的士兵轮暴了亚格琳,边境瞭望塔上的土耳其军人向难民营扫射,美军直升机则在难民密密麻麻的山丘上播散传单,许诺公平、正义的美好谎言。导演用手持和全景俯拍,将由帐篷、坦克残骸和生锈的地雷构筑的这片苦难之地呈现出来,无臂男孩预言废品厂会爆炸时,手持传达了人们的恐慌感,而难民涌向山坡避难时,亚格琳被强暴生下的弟弟把玩着龟壳,具有联系的是结尾,无臂男孩预感到格琳娜将弟弟绑在河边石头上,弟弟沉入湖底,水下他刚好看到一只乌龟背负着沉重的壳往上游去,最终亚格琳在大雾中跳崖自杀,令男孩站在崖边哭泣,或许被战争侵害的库尔德人天生就被命运的龟壳紧紧黏住,眼前是渺茫的希望。
整体的感受就和他们说的语言一样,没有什么节奏停顿,音线单一,声嘶力竭。这个民族的未来在哪里,光“反战”是远远不够的,也许他们自己也是迷茫的。596
战争 孩子
2011.4.29 孩子们残缺的肢体源于成人因贪婪而残缺的灵魂!在这里,成人愚昧、残酷、麻木不仁,孩子为了生存变成了市侩的商人,活地狱里,最纯真的东西在闪光。感谢有这样的电影存在,不为日本地震祈福,却定要为他们这群最无辜的受害者深深祈愿:愿世界和平,愿你们安好!
用孩子做武器做政治表达的电影,用意比较明显和刻意。
一聊什么隐喻更觉得这片子真心一般。对这样的电影来说,隐喻根本没有必要。电影也不能拿题材,拿孩子视角去当影片本身质量问题的挡箭牌。
7/1097分钟WEB-DL版
儿童视角的战争影片最残忍。故事叙述得不够完整也不够细腻,但是一种十足的悲痛与残酷表达得很充分。结局是震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