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樱花太太来了,海边刨冰小木屋开张咯!
农妇用蔬菜来换,小女孩用手工折纸来换,冰店老板用冰块来换,旅店老板和教师用曼陀铃音乐来换,带着钱来的旅客拿什么来换呢?
那就在这没有风景的风景里,织一条不知道织啥的围巾,来年春天再相遇。
生存不易,享受生活就容易么?
如果你不再被迫去做一些事时,且可以不用考虑任何约束条件时,你会做什么,这些事会让你开心吗?
你多久会腻呢?
一天二十四小时,其实很长的。
看片子的时候觉得那段德语朗诵意境很美,而且加濑亮的口音真的好可爱呀!
看到评论区有豆友po了原文,不过有些词拼写有误,可能是输入法的问题,自己做了一点校对,有错误的话,也欢迎指正!
Mir ist bewusst was Freiheit bedeutet.Folge dem Wege geradeaus,meide die Tiefen des Meeres,doch hab ich solch Wort hinter mir gelassen.Der Mond scheinet auf jedem Wege,wie die, in der Dunkelheit, wie Diamanten schwimmenden Fische;heiße wie durch Zufall Mensch - und hier bin ich. Was hab ich zu befürchten,mit was zu kämpfen,bald ist es Zeit die Lasten zu legen.Erteile mir noch mehr kraft,kraft zur Liebe.Mir ist bewusst was Freiheit bedeutet.Mir ist bewusst was Freiheit bedeutet.(自己也尝试着在字幕的基础上翻译了一下)我明白了何为自由沿着道路笔直前行,远离大海深处,但我将这些话抛诸脑后。
月光洒向每条小径,就像,在黑暗中,散发着钻石光芒的游鱼;偶然,我被召唤为人——来到这世间我惧怕些什么与何为战是时候卸下重负了。
请赐予我更多力量吧,爱的力量。
我明白了何为自由。
我明白了何为自由。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再好的诗听多了也成了鸡汤。
也许走过很多地方之后才发现,简单平凡有强大的力量。
看过很多电影,高深的恶俗的喜剧的悲剧的新浪潮的后现代的,装逼都不够数,却发现能重复看几遍的片子都是这样平淡的片子,讲着不复杂的故事。
起了个很乱的开头,也忘了看过的类似的片子有什么,好像大部分是日本片。
湛蓝的海,与天相接,白的晃眼的沙滩,也许有螃蟹爬过的痕迹,大片的田野,自顾自地生长着,漫不经心有一搭没一搭的对白,一切仿佛加上日系风格的滤镜,而风依旧不食人间烟火地吹着。
尊敬世间的一切,这是宇宙的哲学,田野里的女人说。
这种话也只能在电影里听到了吧。
那么,耐心地看红豆酱咕噜噜地冒泡,转圈圈乐此不疲地刨着大冰块,抑或是一针针地织不合时宜的红色围巾,然后静静地在海边钓鱼,等黄昏张开翅膀。
这样的平和真是美丽。
其实日本人也在思考,为什么有些人活的那么平和安宁。
因为我们有森林,《海鸥食堂》里的芬兰小伙说。
片中虽然没有大片的森林,却不乏安宁的因素,给人一种特别的清新感。
荻上直子的片只看过两部,风格却足够清晰让人记住。
她影片中的女主们虽然有不同的性格,但无疑都很勇敢地追求自由。
她告诉我们,女人可以很不一样,你可以选择柴米油盐,也可以选择春暖花开。
你可以选择开间小店留守家长,也可以背上行囊远走他乡,重要的是顽强的生命力。
你可以面朝大海,而不用给自己安利多种他人版本的心灵鸡汤。
而其他人算不上主角,却并不埋没在美丽的风景里。
日本是个奇怪的民族,既追求卓越,又能容忍废柴们的存在。
于是,影片中陆陆续续出现形形色色的怪人,说是怪人其实也不是怪,每人都有难言之隐和不足为人了解的癖好而已。
每天做奇怪的操,人们做的最多的事是无所事事。
无论多努力的人,都要休息。
而这个手机信号都没有的小岛,就是导演心中的自由休息的桃花源吧。
想要自由,需更多力量,善良的力量,等到你知道,黑暗中的鱼会发出幽幽的光,而且是宝石般的光芒。
你不要怕,也不要争。
通往自由的路不难走,只是难认,需要天赋,像我等路痴想去这种少人的小岛只能靠缘分了。
めがね -- 日光、小島、眼鏡女 (2008-3-19)兩年前看過荻上直子的"かもめ食堂"後,對這位導演留下了一點印象。
然後,去年夏天到日本旅行時看到"めがね"的Handbill,就一直等待著這部電影。
當知道今年電影節有選映,登時興奮不已。
當然,又能看到我喜歡的市川實日子和小林聰美,也是原因之一。
昨天晚上看過之後,心想今年有這樣的一套電影作開始,實在幸福;也像預告之後的電影,亦能讓我好好享受。
這陣子倒算十分幸運,看到的,都是好電影。
連帶寫東西的能量亦慢慢回來了,可喜可賀。
說回電影罷。
實在想像不到,有人可以拍出這樣的一部電影。
沒有起起伏伏的劇情,甚至可說連故事也算可有可無。
我們看到的,只是美麗的南國小島景致、幾位主角的愉快食相、還有他們無無聊聊地走來走去、坐著說話、釣魚、下棋、織頸巾、喝啤酒、彈mandolin;這樣就成了一部電影。
如果是香港導演拍的話,大概在sell橋時已被ban了,更遑論可以上映。
但我就是十分喜歡!
我覺得,荻上導演要說的,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哲學。
不是嗎?
電影中處處透出要大家慢下來,等一等的味道。
慢慢煮紅豆,不心急,就可以吃到美味的刨冰;覺得迷路了嗎?
再慢慢向前走多幾百米,路就在右邊了;工作得累了嗎?
休息一下吧,再勤力的人也要休息啊。
或許,這些都是電影中,民宿主人說的"たそがれ"吧?
有機會的話,我也想"たそがれ"一下。
後話一我決定了。
下次旅行的目的地就是電影中那個南國小島 – 與論島。
(http://www.yorontou.info/index.php)求教了一下Google大神,這個小島位於日本鹿兒島的最南面,雖屬鹿兒島縣,但卻更接近沖繩縣。
全島人口不足八千,以觀光旅遊和農業為經濟來源。
後話二Google大神也告訴了我,電影中出現過的兩間民宿,也真的是營業中的民宿。
主要場景民宿"ハマダ"其實是一間大型酒店"ヨロン島ビレッジ"的一部份。
(http://www.d3.dion.ne.jp/ytara/)另外,那間強逼人勞動的民宿"Marine Palace",其實是民宿"星砂莊"。
當然,他們不會要住客勞動。
(http://travel.rakuten.co.jp/HOTEL/13753/13753_std.html)後話三在網頁來來往往之間,又找到了一位看完電影後,作了舞台探訪的日本人的blog。
(http://fairelabombe.jugem.jp/)還拍了很多照片,來和電影中的場景一一比較,蠻有趣的。
後話四電影中有不少有趣的對白,但當我聽到加瀨亮說:僕はやりたい。
我就忍不住笑了。
(有看"それでもポクはやってない"的話,會覺得更好笑喇。
)
《眼镜》,这一定是偶尔性冷淡发作才会去看的片子,故事简单,又可爱,没有大冲突,一切都缓缓地、悠悠地,让人只能乖乖地、静静地被触动。
这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生活着一些带着眼镜的人们,和一条跟主人叫着同样名字的狗。
有旅馆的主人裕二,也有春天才来的刨冰高手樱,他们每天一起做奇怪的致谢早操,吃好吃的红豆刨冰,钓鱼,做饭,不做其他事情,不想其他事情,只是存在着,单纯地。
这一天,来了一位远方的客,妙子。
她的眼镜上镜片不厚,但好像能隔绝全世界。
她一定也是想逃离什么、摆脱什么才会出现在这里,一般不会有人这么想不开,这里没有任何别的,甚至手机信号。
会来到这里的人,都不是偶然,裕二说,是天赋引你至此。
天赋,真好。
我们都有想要远离的冲动和本能,却不一定做好了打开心扉的准备,也不一定有洒脱的天份。
看待陌生的美好仍然猜疑;看待莫名的亲近仍然抗拒;看待昂贵的自由仍然狭隘。
于是很轻易地,放不下负担,搞砸了梦寐的旅途。
一个封闭的人走在旅行的路上,只会让这件原本无限宽阔的事情也变得封闭。
但总要上路的,去追求别的,去摆脱重的,去找到自己。
人在都市里,总有太多的想要了,以至于迷茫变得太过常见又可怕,操着一颗完全不了解自己的心,像无头苍蝇一样去追求千万种、去热血洒不断。
然,并卵。
总会怪都市、怪世界,怪他太过喧嚣,怪他太过复杂,怪他让我们太过疲惫,他让我们有太多的「不得不」,我们说我们疲惫于都市,想要逃脱,想要旅行,想要一走了之。
想要离开的人很多,总只有那么几个做得到。
当你真的逃离了,却不得不去接受莫名其妙的事实:喧嚣的是自己,复杂的是自己,打不开心门的是自己,放不下包袱的是自己,离不开嘈杂的是自己,让自己疲惫的也是自己...我们一切的「不得不」,也都是因为自己俗,俗到不可耐。
我们自己,禁锢了自己。
透彻的人戴眼镜,可以看清楚世间久违的美好,被生活的焦距弄糊掉的人们,大概只有摘掉眼镜才能模糊掉尘嚣、看清楚自己。
当海风在耳边悄悄地吹,我也想静静地坐在沙滩上织一条围巾,然后送给陌生的朋友。
我也想莫名其妙地走进别人的旅程中,亲切地问好,就像别人毫不吝啬地走进我的世界一样。
我在回想妙子好不容易下定决心扔掉的那只旅行箱,里面装的是她作为一个教授最看重的书籍,最终也放下了。
当一个纯粹的人多美妙。
如果有一天,我也走在路上,而我会带上什么,然后丢弃什么…原以为这是性冷淡发作才会去看的片,没想到看完以后才真正感受到冷却下来是什么滋味。
自己突然也想像岛上的人们一样,生命就是生命,不需要特别的剧情,不需要反复的思量,在长长的路上我慢慢地走,远远的海平面我就痴痴地望。
我们都在凡世好好地、小小地存在着,不任性也不吵闹,既然不能什么事情都藏在心底然后慢慢忘掉,那我们就偶尔,哪怕只是偶尔,在生命中的某些春天踏上释怀的旅程…
基本就冲着小林聪美、加濑亮、光石研和罇真佐子来的。
初春,度假的小林聪美来到一个海岛小镇上,在住宿的旅馆里,她遇上了一群人:养了一条和自己同名爱犬的旅馆主人光石研,经常微笑的刨冰高手罇真佐子,不是旅馆客人但经常在附近转悠的高校教师春奈以及前青年加濑亮。
五个人戴着眼镜每天一起在海边做奇怪的早操,一起吃早饭……虽然生活平静而美好,但妙子还是决定继续旅行……电影基本没什么情节,对白也不多,基本就是美食、美景、安静的音乐,几个在享受一切的人。
但这样的电影实实在在让人放松啊。
或许很多人无法理解这样的电影,或是觉得节奏太慢以至于昏昏欲睡,或是觉得剧情太平以至于无聊。
实际上这样的电影在日本本身也只是拍给少数有需求的观众看的,也就是治愈系电影,观众是花钱看电影求治愈的。
影片构造了一个乌托邦,这里没有手机信号,小林聪美初来乍到无法融入:不吃刨冰,不跳操,不和大家一起吃饭,不喜欢早晨被打扰,随后小林拖着沉重的行李箱去了另一家旅馆,却发现需要劳作,小林又再次返回,正好遇上罇真佐子骑着车,小林聪美扔掉了沉重的行李箱,完完全全地融入了他们的世界——这便是一种意象化的表达,扔掉包袱,融入美好的世界。
我是一个很爱追问意义的人,可在迷茫时,追问意义就是生活最大的煎熬。
和大家一样,我最迷茫的时刻也是大学毕业的这几个月。
查阅了很多书籍,听过了许多解释,脑子里依旧是「迷茫三连问」:我是谁?
我要去哪里?
我要做什么?
直到有一天我边听书边洗菜时,听到马东老师说「感到迷茫,是为自己而活的开始。
」他用了一个很有有趣的比喻就道破了我们大学毕业迷茫的原因:如果把人生的每个阶段比作不同的游戏模式,那么大学毕业前我们玩儿的是线性游戏,就像是闯关游戏。
在这种游戏里,所有的流程都是安排好的,你下一步要干什么,非常明确,你只要按部就班的的往下玩儿就一定能通关。
而大学毕业后我们的游戏就变成了沙盒游戏,就像大家说的「开局一双手,装备全靠捡」。
你要干嘛完全由你自己决定。
没人告诉你要干嘛,你要去哪里。
大学毕业的这段时间,就是从线性游戏向沙盒游戏转变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我也很迷茫,读历史,看哲学,甚至开始学习道教,在师傅的指点下已经达到了可以给人算命的阶段。
可当我算完自己的命之后,更加迷茫了。
这个世界上无论是人是神,还是其他的神秘力量,都不能告诉你怎样消除迷茫。
后来我回到了成都,找了一份普通的工作。
没有成为很厉害的人,也没有继续游荡。
日子很平常,生活也很简单,可我总觉得自己像村上说的那样「为了活着而煮意大利面,为了煮意大利面而活着」,我好像是为了吃饭而活着,为了活着而吃饭。
直到有一天,我在拥挤的地铁上刷知乎,看到这样一句话「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仿佛醍醐灌顶的了悟。
大学时认为生活应该是说走就走的旅行、是凌晨三点的海风、是如火如荼的爱情。
现在忽而明白,生活是为自己创造一个宁静的空间,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一一剔除,让那些不安的、神经质的、忙乱的东西逐一消失。
留下一个宁静的、专注的、让自己乐在其中的世界。
我曾经觉得「是谁来自山河湖海,却又囿于厨房和爱」中的「囿于厨房和爱」是很俗气的生活。
可当我沉静在厨房之中时,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了。
我喜欢一边听程姑娘唱「庭前花木满,院外小径芳」一边理葱剥蒜;一边熬甜甜的果酱,一边回忆和恋人在一起时甜蜜的时光;一边听蒙曼老师品读「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一边品尝芳香四溢的茉莉梅子酒。
我终于明白「厨房和爱」才是真正细水长流的美好,若能囿于其中,便是幸,便是福。
现在的我,依旧说不出生活的意义。
在这个从线性游戏向沙盒游戏转变的过程中每个玩家都有自己的玩法。
可我觉得林语堂先生的这句话可以给大家提供参考:「生命的意义在于生活本身、而不是我们附加给生活的外物,关键在于生活中的一时一刻,每件生活中的琐碎小事都可以成为艺术。
」有人喜欢像我一样在厨房中做暖心暖胃的料理,也有人喜欢拿着相机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捕捉每个灵动深刻的瞬间,还有人喜欢在健身房里挥汗如雨感受肌肉的变化……
所有让你深入光阴的事物都是美好的,什么都不做,只是感受日常的茶饭事也是美好的。
正如电影《眼镜》里的人们一样,不问从哪里来,也不问到哪里去;不问什么时候走,也不问什么时候来;不去想任何事,只是认真的吃饭,认真的看海,认真对待日复一日的生活。
从不厌倦重复琐碎的生活,只是珍惜一期一会的人生。
准确地说,这部电影是目前很多中国人还不理解的一种生活方式。
老实说,日本这个国家,让人是又爱又恨,说他们歧视外国人!
其实比起中国人看外国人和看耍猴一样根本日本人就是非常的宽容和理解外国人的。
经常是留足面子给外国人,日语不好没关系。
不懂日本文化没关系。
只要努力尝试去理解日本,去了解去接触日本的所有一切的外国人在日本几乎都是受到欢迎的。
记得刚去日本,就被很多日本人告知,自己祖先来自中国,历朝历代的朝代更迭之后,战乱频仍。
所以大批为了安定的人决定来到这个大岛。
目的为了让我们这些留学生安心。
然后说随着历史时代车轮的推移,过了很久之后,今天的日本人已经发展成了这样一个完全发达的工业国家。
而且某种程度上有些过发达了。
一种似乎远离自给自足的高度文明社会。
而中国还是远没有达到那样的一个极致的紧张的生活状态。
我们还有自己的农业自给率,我们还有不紧张的状态。
也就说日本人几乎每天就是严格按照时间去生活。
一丝不苟!
时间就是效率,紧张就是生产力。
这就是为什么觉得每次回国,都好舒服的原因!
因为不需要紧张。
而在日本生活,就是时刻准备着。
一方面效率却是高速而好,另外一方面压力很大。
所有的事情都要完美极致而高速快节奏的完成。
太快节奏了。
所以日本人自杀率高居世界第一。
说白了,就是高度的城市生活压力。
所以应运而生出来了一种对于无时间状态的诉求。
例如,几个日本朋友喜欢坐中国的火车(慢车)长途旅行,走到哪里就下来玩,然后继续走。
一年有几个月都是如此。
所谓的铁道之旅,往往几个或几十个个小时的火车坐下来,中国人我们都累坏了,肢体散架,精疲力竭。
然而,日本人不一样,很享受的样子。
因为无论你多么着急,火车也不会提前也不会准时。
几十个小时就是这么多的总量,到达目的地就这么多时间。
着急也不可能改变事实。
所以,他们上火车都摘掉手表,关上手机。
默默享受这个独特的一段时间,读书,音乐,聊天,看风景,甚至和周遭的中国人似懂非懂的闲谈。
不是疯了?
没有疯!
我和他们在一起,也感受到生活如此的甘之如饴。
不再为时间而烦恼,不再被琐事而左右。
日本就是一个高度压力的国家,难得有这样的一天有几个小时,你可以呈现自然不紧张的状态。
这段时间里面,你就是你自己。
不需要道歉,不需要低头,不需要小跑工作,不需要发表,不需要写论文到疯掉。
因为,无论有什么事情,上了火车,一切都按照火车的速度发展。
另外一方面,也反映我国交通确实不如日本发达。
当我告诉这些朋友,以后5个小时北京也可以到上海。
他们都不是表示理解和赞同,一片的惊讶与惋惜。
貌似难得的度假方式被人破坏了。
或者好不容易得到的宝物被人糟蹋了一样。
是啊!
多么复杂的心思啊!
难以令人揣摩。
如果不在日本社会生活过,一定也不会理解。
这部电影,很多中国人都说慢!
其实那不是慢,那种速度是应运而生的。
是为了特定人群而准备的。
当你花钱去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你就明白了。
日本的电影院也很难的放映类似的影片。
而且,需要看的都是需要休息的。
这叫做治愈系电影系列。
就像前面所说,日本人需要花钱去体会时间的奢侈和浪费,这一段电影的时间,才是专属于你自己的。
不会有人干扰你,因为除了冲绳的几个小岛以外,电影院也是全日本无论大都会还是乡下地方仅有的接收不到手机信号的地方,这是常识。
进入电影院,就要关掉手机。
多么自相矛盾的现实问题。
所以电影画面很美,里面仅限日本人喜欢的点点滴滴,冲绳,柴犬,酸梅,啤酒,作料理,耕耘,还有体操。
都是那种很日本很内部的生活方式。
将平时日本人最休闲的生活点滴综合在一起。
日本社会下面,快节奏的几乎没有那么淡定得喝上一口啤酒的时间。
至少我是如此。
电影关注一些我们不关注的生活点滴并表现得淋漓尽致。
吃一颗梅子也那么慢,吃一条香蕉,小狗还在身边静静的蹲着。
我想,日本人最难得,就是像这样生活。
一切静下来。
所以日本的夜晚,无论东京还是哪里,尽管阡陌交通,但依旧鸡犬相闻。
尽管闹市区繁华雨夜歌舞升平,当你徒步毅然走进住宅区,也是一片平和一片的静寂!
听到的就是自己的脚步声,这就めがね!
通过自己的眼镜,属于自己的眼镜,看待事事万物。
毕竟眼镜,戴在自己身上。
小林聪美和她的“老”伙伴们, 市川实日子 , 罇真佐子,《西瓜》《森林民宿》《 面包和汤和猫咪好天气 》《海鸥食堂》。。。
这一系列的治愈系,舒缓的节奏,安静的氛围,可以三刷四刷的平淡而治愈的剧情。
剧中的“放空”是一种理想主义,抛开世事纷扰,放下一切,追求自己内心的宁静,物我两忘。
真正理想主义的“治愈”,这是一种隔着屏幕能感觉到的美好,9分
荻上直子的电影总少不了吃的东西,那些汤啊,米饭啊,烤肉啊,煎蛋啊,沙拉啊,龙虾啊,刨冰啊......在她的安排下总是充满诱惑,单是看着主角们的表情,就能了解梅子的酸度看她的片子就像看着春天的海,表面上微波荡漾,和风习习,海底却异彩纷呈,妙趣横生唔...《眼镜》对我来说,有两悟:唔...缘分 唔...友情不管这世界有多大,总有一个属于你的歇脚地;不管这地球人有多少,总有那么几个,可以和你一起坐着吃冰,话不用多说,却心灵感应
把无聊拍成了电影,把逃避说成了自由。(豆瓣评这类电影太抽象了)
闲呆着放空挺好的,但是开头感觉像误入邪教,之后这个设定就跑不掉了………
海边流水账
1,其实这类电影要拍好很难。2,好想加入他们啊,虽然我只有在看电影时才戴上眼镜。3,加濑亮是绝佳炮友。
没有过多的对白只是在吃早餐,做早操,散步,望海,钓鱼,吃刨冰,编织~最后却让我泪流满面~
无印良品的广告啊.......
又见海鸥食堂的两位融洽,樱花的出现是让人明白生活的意义么,还是在景色多变的海边,我们的心思都应该更简单一点,放下的,就放下了。
半死不活的度假片子也能有这么高分。。
太过于追求日式温情小清新反而感觉用力过度,这部有点乌托邦过度了(虽然加濑亮好可爱,吃龙虾盘腿坐什么的)
画面是很美,可是还是烂。
两倍速看看还行,童话也不是这么讲的,为逃避不了现实的成年人搭建这样一个自以为岁月静好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怎么看都矫情
又名米根唯美风呢~
至少,能认真拍一部电影的心意是能被真实感受到的,那就够了。
“乐活”近似于观察、冥想,或者就是纯粹的发呆。事实就是发展到现在的通俗故事片生态,除了经典好莱坞叙事外的海量商业类型片的彼岸,除了提供给文艺群体观赏的,有着文艺取向并关照社会问题所发展的故事片外,还有眼睛这种,几乎没有跌宕的情节,起伏的矛盾,甚至对话都很少,像city walk这样情景交融的慢景观影像。
我真没有看懂
致谢操
2024年人生不期而遇地来海边生活工作,夏天的海终日摇摇晃晃,沉醉在这样的乐活生活,真是被剧里的大龙虾馋到了哈哈哈~坐在海边吃红豆刨冰那一幕太chill了,人生就是在迷路不安的时候,再往前走80米然后右转,此为乐活大智慧。
这是一部给有闲阶级看的电影,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才能过上电影里面那种轻松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这样的生活谁都想要,可是房子谁来盖,机器谁来造,脏活累活总需要人去干。科学技术加持下的现代化生活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便利,人类的欲望与此同时也被无限的扩大。科学技术发展有多快,人类的欲望膨胀的就有多快,科技发展带给人们幸福感的边际效应在达到一定程度后是递减的,最后人类成了科技的奴隶,科技会反噬人类自己,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反乌托邦的书籍和电影存在的一个原因。我们不能断定原始人类茹毛饮血的生活就过的不快乐。可能我们需要这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复杂再到简单的过程吧。
前半段所展现出来的些许怪诞气质还是非常奏效,暗喻式的,闯入者如何被接纳,如何服从再融入。后半段又是流于表面的重复,离如今洒糖水的油腻只剩一步之遥。
做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