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蛮早就知道这部电影了,一直没看。
昨天圣诞节,去了“关爱自闭症”的活动。
因为有这微不足道的一点接触,似乎感触也多了一点。
正常人的标准之外电影以一个女孩儿的视角开始,摇晃、模糊,只一心向前奔跑、不管不顾。
如果你忽略了这个模糊到不知所谓的镜头,后面还有类似的。
那个戴头套的瓦伦丁,第一次被带出来时,他视角的世界仿佛是“虚”的,声音隐隐绰绰、车上另外三个人的面目也不那么清晰。
瓦伦丁在摸马、天桥上出走时亦是如此,本该嘈杂的周围并没有该有生动,来往的人群如梦一般。
这些模糊镜头仿佛在告诉我们,他们的“视角”和我们也许是有些不一样的。
但跟随故事里的这些孩子,这些不一样也并非不能理解,他们只是用着另一种表达而已。
像布鲁诺说的“因为不会用语言表达,就用暴力…”“约瑟夫的表达方式跟我们不同,一旦了解了…”。
昨天在参加活动时,虽然时间很短,但也有一点这样的感觉。
有不受控制就是想来回走的9岁小朋友,有在教折纸一直撕纸的16岁左右少年……但还有:我刚过去,问两个20岁左右的男生“你们是来参加XX活动的吗?
”点头;“那能带我过去吗,我第一次来找不到”点头;“啊,东西有点多,可以帮忙拿一袋吗?
”点头。
最后,他们提着我的东西基本没有等我的冲向了活动室。
到昨天活动完、今天看完影片,我都很难说清这初次接触带来的感受。
正规机构的标准之外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两个男人15年间帮助了40个自闭症。
布鲁诺和马利克像什么呢,相比于所谓的“圣人”称号,倒是觉得他们更像一座承载着压力、但又伟岸的桥梁。
布鲁诺日夜围绕着自闭症怎么能有个居所、怎么回归正常而奔波,忙到没有时间有超过一杯咖啡的相亲。
他要把社会的这套规则翻译给约瑟夫们听,也要把约瑟夫们异于常人的地方传达给洗衣机老板听,顺便还要安抚濒临崩溃的家人、应对检查、处理各种突发状况等等。
马利克则是一边操心着怎么带领他们放风活动,一边想着怎么才能让手底下干活儿的这群无业青年能按规矩来。
这其中的艰辛,影片记录式的表达显得十分克制。
从开头寻找女孩儿、中间寻找瓦伦丁、迪伦被打,我们很难想象实际中他们经历了多少次相似的瞬间。
从马利克生气的朝迪伦吼“我们努力改善他们的刻板印象,你却一直在搞破坏”,不难窥见他一直承受的偏见和压力;从布鲁诺疲惫的安慰着约瑟夫母亲、似放弃般对检查人员说不如你们都接手吧,不难感受到他心底的疲惫和无奈。
可影片也才只是从这15年间节选了点滴而已。
一个“未经许可”的机构,却不断被所谓经许可的官方机构敲门寻求他来帮助接手,这其中一定是出了什么问题的。
除此之外,影片对好青年标准之外的混混也有着描画,以迪伦为主。
人物的描画也很棒。
我始终相信,电影的意义在于“传达”。
而每多一份传达,世间就多了一点对传达内容的理解,少了一点像对这种弱势群体的歧视。
《标准以外》看到了很高级的乐观主义情感。
不是鸡汤式的宣泄。
围绕着私营的自闭症中心,发散出了非常广闊的全景式人物谱图。
作为法式社会人文影片,它没有类似于好莱坞的三段式情节设计,也没有特别鲜明的反派和困境。
仅仅依托人物本身,在不同身份角色之间,互相影响,从而将角色的厚度做到极致,这就是我觉得本片具有如此强烈观感震撼和事件共情的原因。
护理人员和患者是彼此的救赎。
护理人员,都是文化程度较低的人员,照顾这些患者,是有被暴力风险,但是看到患者的逐渐好转,会有成就感自豪感,而且也能在这个过程提高自己,比如剧中有人获得了文凭。
患者,有了护理人员,终于不需要被强制灌输药物,能得到真心的爱护。
约瑟夫,一个地铁贯穿始终,一开始没想明白为什么要他学习,后来一想,他是个正常人啊。
懂了,不要区别对待,是医治他们的开始吧。
约瑟夫的母亲和男主的对话,那个蛋糕,是不是彼此的羁绊?
当后面男主不收蛋糕时,那位母亲说真想一起离开世界(否则她走了儿子怎么办),然后男主说,我想我还是带点蛋糕。
我想,也许母亲希望男主收下,然后好好对他儿子,不要失望。
这样她才能坚持下去。
坚持医治孩子的父母,真的很伟大。
真的认可父母的爱是最伟大的。
剧中这些孩子表演舞蹈时,不禁落泪。
这是多少人的努力形成的美好的结果啊。
这些孩子,护理人员,父母,医生。
总得来说,温暖而有力量。
经常感叹自己的生活好艰难,各种不如意。
但是看到这些,觉得至少健康,能做想做的事,已然应该满足。
望继续努力,改善自己,争取帮助他们。
电影看完总是想到自己,其实是不是算片面的评价?
但是我觉得值得一看,当你低落时。
Hors Normes, 英文名 the specials, 中文名《标准之外》,感觉这是一部非常拷问人性的电影。
有一群“标准之外”的自闭症儿童,很多被医院拒绝救治因为他们太麻烦了。
有一群“标准之外”的问题青年,被社会放弃。
有两个“标准之外”的人开了一个机构,让问题青年帮助自闭症儿童的同时帮助自己,然而这个机构因为不在体制之内政府一再想关闭。
这是一个根据真实的法国故事改编的电影,剧中的不少演员也确实是自闭症患者。
看完电影我首先想到了社工,然后是社会,然后是自己。
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标准之内的人,这是我们的幸运,有时候感觉自己像是幸存者。
然而,不确定哪一天我们可能会成为标准之外的人,比如当我们老了得了老年痴呆了,那时候我们会被社会所接受吗?
还是会被放弃?
最近看了徐州被锁女子的事情,感觉非常的不安。
她说“这个世界不要我了”,这是她一个人的不幸吗?
有人说她是个精神病,她生来就这样吗?
她是如何变成了标准之外然后被抛弃的?
我、我们、我们的孩子会不会变成下一个标准之外?
希望无论标准之内标准之外的每一个人都被公正善良的对待,每个人都免受被抛弃的威胁。
生和死都属于生命举足落足都是在走路。
虚伪的真诚,比魔鬼更可怕。
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
不要着急,最好的总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
错误经不起失败,但是真理却不怕失败。
忧愁在我心中沈寂平静,正如黄昏在寂静的林中。
错误经不起失败,但是真理却不怕失败。
生命如横越的大海,我们相聚在一这条小船上。
死时,我们便到了岸,各去各的世界。
我们热爱这个世界时,才真正活在这个世界上。
完全理智的心,恰如一柄全是锋刃的刀,会叫使用它的人手上流血。
关注自闭症的片子有很多,但是关注这个群体的真实困境而不是这个群体中某些特殊的有故事的高功能患者的片子却很少。
比如能一下数出火柴的雨人,那个最后得到nobel prize的耳朵。
这样很好,只是会让人因为易得性偏差误以为这就是全部的自闭着患者的生活写实。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关心我们的人,一种是不关心我们的人,前者是绝对少数,后者是倾倒性的多数。
”他们的确与他人不同,也因此被隔离在正常之外。
但是这个正常,是否是我们所画的一道藩篱,我们能意识到给女性画出的圈,能意识到给少数族群画出的圈,却意识不到给自闭症患者的圈。
悲惨的事,由于低到地平线以下的认知能力,他们很难意识到这种歧视。
什么是正常呢,是否有时候我们太过于在意正常,使得本来不正常的变得正常,因此正常的范围越来越小,那些原先正常的也变得不正常了,这又正常吗?
看到一个有趣的短评,你们允许偏执的人存在,但为什么当我极端偏执的时候,就不容忍我了呢?
标准的界限在哪,由谁来定。
第一个从脑海中冒出的答案似乎是医院这样的权威机构。
他们决定患者的去留和能否得到有效的治疗,这当然是驱动力,我不否认。
可是每个人呢?
自闭症患者的家人,洗衣厂里的女孩,怒不可揭的厨师。
他们是否能够有些同理心,有更多的忍耐力呢。
而不是像杨永信一样,对所有人施以标准化的惩罚,多包容一些。
其实决定正常的标准,大概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同理心和忍耐力吧:)
Dylan被瓦伦丁打破鼻子后,他问同他一起坐在长椅上的Bruno:为什么瓦伦丁两分钟前还跟我握手,而两分钟后就撞破了我的鼻子?
Bruno回答:我们刚接触他们的时候,他们像是突然进入了一个集体,周围都是人,他们会不知所措。
因为被隔离太久,他们不懂交往方式,只要稍微有点沮丧或者害怕就会崩溃。
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所以可能会使用暴力。
而这只是我的理解,因为事实上,我们并不了解他们。
自闭患者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
我们无从得知,他们如何释放善意?
如何表达愤怒?
以一个常人的标准,无法判断。
片尾患者们在舞台中央自由舞动的画面,真的非常感动,或许他们不需要世界的理解,而世界只需要对他们多一些理解就好。
Dylan和瓦伦丁或许是互相救赎的,Dylan没有看住瓦伦丁,让他走失后,malik愤怒:这些孩子给你带来了生活的意义,因为他们你才有了一席之地,我遇到你的时候你根本就不存在(大概是暗指Dylan的黑民身份?
)人生知道的第一条:无人可替你决定,你要自己赋予人生活的意义。
Bruno建立的并非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标准化机构,没有营业执照,没有卫生许可等等,可是如果取缔它,自闭症患者就丧失了一个可能可以相对自在的乐园,于是我们就在标准之外,承认它的存在吧。
深夜,看完电影,脑海里还是会想起深情流淌的钢琴背景音乐。
剧中妈妈说一想起自己去世以后,自己的孩子会被关在屋子里,自己就想带他去死。
我非局中人,却也能感受三四分,生活残酷,命运不公,又有几人真正关心这些看起来会带来无数麻烦的孩子们呢?
我的童年中,有一个只比我大一岁的男孩子,人们教他“胖东”,不只是因为他胖,还是因为他的智商低于常人,他并没有什么攻击性,总是站的远远地看着我们,或者坐在村头的马扎上晒太阳。
我有些羡慕他,总是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他闲闲地坐着。
后来偶尔见他,也忘了他的模样。
问起常回老家的爸爸,说他变成了小老头的模样。
并没有什么其他的故事,但我总是想,他会不会也感到孤独,他并没有上学,可能连孤独的感觉都无法表达.后来毕业上班,班里有个男孩,看起来可可爱爱,喜欢举手,站起来用夸张地语气发言。
班里有些孩子吓唬他,他总是吓得抱着头,边跑边喊老师。
听说他的爸爸为了他放弃了工作,只要他一个孩子。
上课几乎从不听讲,却也能成绩中游。
我不知道他的父母付出了多少辛劳,为孩子未来做了多么精细的打算。
但看到电影里面的妈妈告诉审查人员的那段话时,我总是想起这个孩子。
是啊,他有一张可爱的苹果般的脸蛋,瘦瘦高高的个子,他小时候也一定是个和其他孩子一样的可爱漂亮的孩子。
当知道自己孩子的病情,家长该有多麽伤心,又该经历多少次灼心之痛啊。
影片最后,孩子们在舞台上的表演令人感动,他们只是不同,但是他们也需要表达,需要感受,需要爱。
他们也想抚摸马,呼吸新鲜空气,感受风,想在舞台上跳舞。
此时,他们和我们又有什么不同呢?
本剧音乐良心,打光简直神来之笔,主演也都很棒。
最后,还是羡慕法国,能有这些善良的民间组织,能够有这样细致负责的检查机构,能有良好的福利政策,还有更加包容的社会环境。
希望我们每个人,对于这些标准之外的人们,多一些理解与宽容,希望我们的社会与国家能够为这些少数群体建立更完善的服务体系。
毕竟,生而为人,每个人都该有活着的尊严。
这些护理人员和自闭症儿童是互相依存的关系,他们提供了彼此的生存所需。
“有多少大学毕业的学生愿意做挨打的工作”。
就比如黑人小弟,在社会上其实和自闭症患者一样选择很少。
然后他们看起来并没有考虑道德的问题,但也不会只当成工作去完成(即使是布鲁诺,我也只看到了本能的关爱。
本能的情感给人的感觉竟然比道德还要好)。
即使一开始是没有选择,如果每天都在一个没办法忽视“需要帮助的人”的环境,关心别人会慢慢成为内心的冲动和本能吧。
出于责任和义务的话,大概撑不下来会选择离开。
当关心人是一种工作,如果完全出于机械的需求,很难想象能长久,而且感觉人会扭曲的。
其实最打动我也让人难过的是中间的那句“其实我们并不了解他们”,没办法被了解听起来好孤寂好无助。
但我们每个人也多多少少啦。
还有“越需要帮助的患者反而越难得到帮助”,确实很矛盾。
不管我们个人的观念是什么样的,我们在现实中都绕不开这一点:“社会”是人类的生存工具,而现有“社会”的功能,首先就是为了“最优的资源调度”,“全体的利益最大化”,有余力才会考虑少数群体或个体。
现有的社会是量化一切的,计算的,冷漠理性底色。
ps:这类矛盾的状况总是令人困惑,所以才会有伦理学,有人会去谈道德的原则,而它也能反过来影响制度。
(浅读了伦理学后的一点发现。
)我也有些出于这种困惑而去读的,不过只有不断更新的论点,不会有确定的答案。
布鲁诺和他的支持者的所在所为处于一种没办法忽视眼前个体的人性化的状态,顾不了那么多只能先做下去。
和检察官所想的“如果我们不制止,如何防止其他不良机构跟进”是相悖的,后者是为了避免可能引发的“恶”而警惕眼前的善。
其实和左翼右翼也是一回事,前者行动,后者保守。
还好结果是好的。
其实我觉得,即使行动在带来好影响的同时会带来新的问题,不作为却更不是好选择。
社会进步本来就是要不断解决老问题和新问题,否则就是懒政。
作为一个只顾自己的人,对于行动的人一向特别敬佩。
21.05.09 法文 三星半拍的还是很流于表面,但绝对是可以被老师拿来做上课讲解的例子。
想到自己曾经也去做过关爱自闭症患者及特殊人群活动的志愿者时,还是不免引起一阵共情。
不同的是,两个中转站的设立还算是在城市范围里面,而我去做志愿活动的那两个地点,出于资金的考虑都把位置定在了城市边缘。
而更能让人深思的是,在福利体系完善到一定程度的法国都还有这种“制度标准之外”的机构存在,制度内的机构对于对象的“挑三拣四”,制度外的机构得不到资金扶持的同时还要被制度所追查,两厢对比之下,希望曾经去过的那两个机构可以长存。
还有一点很有意思的是,在国内社工人群(至少是我接触的)大多都为女性的当下,这部影片里所呈现出的社工群体的性别比例里男性远远高于女性。
两位少数族裔的领头人带领着“非专业人士”游离在系统之外,但这些徘徊在学术系统外的年轻人,能够因为一颗真心去关爱自己的个案对象,能够因为拿到资格证而满心欢喜,能够因为猜对繁杂的机构全称而欣喜若狂。
我也不知道在有生之年里,经过专业训练的我是否也能因为考到社工师而感到自豪,又或者选择转行了的我,可能只会在电影中共情到这些曾经有机会成为的同行的人物的喜怒哀乐,为约瑟夫终于安然无恙的从地铁上下来而欢呼雀跃。
想不到年轻时如此邪魅狂狷的文森特卡索在老了以后也能如此慈祥,以及,这绝对是我看过的最可爱的一批穆斯林了。
艺术和自然属于每一个人。而让它们属于每一个人的人,是为伟大。
有些人在标准之外,凭着爱与信念,背负着纠察与误解艰难成事;有些人稳坐在标准里,捍卫着标准,自豪着“普通”,并深信自己永远隶属于标准和“普通”,绝不会有需要救助的“弱势”时刻。卡索叔老得很温暖,演技愈发纯熟。
从关怀残疾人,到关怀非洲难民,再到关怀自闭症儿童;二位出道以来一直保持合作的导演始终聚焦在维护弱势群体的社会议题上,更难能可贵的是一贯的乐观视角
特殊群体的家人太不容易了
每次看这种电影的时候,我才有发达国家是先进一点的感觉在这种少数群体的问题上,我觉得民间组织强过政府组织
小众题材,说自闭症收容所的,看着像纪录片,但是好像又是电影,整体比较无聊吧结局给了个开放性he,拍的稀碎,不觉得好看,只卖同情心的电影有点太单薄了
和内容无关,我觉得这内容去拍纪录片,我能给四颗星,但只要它还是个电影,不可能给高分。
不好看
拍得比较流水账 机构做的事情确实很NB令人敬佩 但考虑到实际又觉得很微妙 完美的社会应该照顾到所有人 但在如今普通人活着都已经如此艰难的情况下 还能有那么多余力去关照少数病人吗 所有人都能幸福的乌托邦根本不可能存在 这样的事对于大部分普通人而言根本毫无意义 总之整体感觉比较平看起来比较无聊 感觉不如直接拍纪录片
@2024-06-01 15:49:05
【6】跟这个导演的前作《触不可及》一样,都是题材优势顺拐的电影。电影不同的是找到了平衡点。问题儿童的收留于合法理想和现实之中找到他们选择的中立点并以此作为叙事的突破口。拍太过会虚伪,催情不到就是流水账,但导演结合的很好这就是处理豆瓣250亲情片导演的功力,批判了不完整的体系但更宽慰了努力的人。最后10分钟的配乐和字幕做的非常好,蛮动人的。
社会上存在着一些特殊群体,不谈论他们不代表他们不存在。
去年戛纳的社会运动味道真的很浓
开设自闭症机构
看了很久,终于慢慢看完。哪里都有这样的问题,哪里都不好办。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啊。但总有在做着这样事情的人。
the best movie of the year
融入
社会运动/问题题材只服法兰西,社会要多发达、宽容度才能到达这个水准呢。最后十分钟失声痛哭
总会有一些人做的一些事情。在人物刻画上非常棒了,寥寥几笔却让人印象深刻,有层次。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