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男孩

Moonlight,月亮喜欢蓝(港),月光下的蓝色男孩(台),月光人生,蓝色月光,月光

主演:崔凡特·罗兹,安德烈·霍兰,马赫沙拉·阿里,娜奥米·哈里斯,加奈儿·梦奈,艾什顿·桑德斯,贾雷尔·杰罗姆,艾利克斯·希伯特,杰登·派纳,段·桑德森,艾德森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月光男孩》剧照

月光男孩 剧照 NO.1月光男孩 剧照 NO.2月光男孩 剧照 NO.3月光男孩 剧照 NO.4月光男孩 剧照 NO.5月光男孩 剧照 NO.6月光男孩 剧照 NO.13月光男孩 剧照 NO.14月光男孩 剧照 NO.15月光男孩 剧照 NO.16月光男孩 剧照 NO.17月光男孩 剧照 NO.18月光男孩 剧照 NO.19月光男孩 剧照 NO.20

《月光男孩》剧情介绍

月光男孩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奇伦(艾什顿·桑德斯 Ashton Sanders 饰)的母亲宝拉(娜奥米·哈里斯 Naomie Harris 饰)吸毒成瘾根本无心照顾孩子,奇伦从小在孤独中长大,因为过于瘦小的身材而时常遭到周围人的欺侮和作弄。一次偶然中,奇伦结识了毒贩胡安(马赫沙拉·阿里 Maher shala Ali 饰),从此,胡安和其女友特蕾莎(加奈儿·梦奈 Janelle Monae 饰)的住处成为了奇伦的第二个家。 凯文(贾雷尔·杰罗姆 Jharrel Jerome 饰)是奇伦唯一的朋友,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之间的感情渐渐超越了友谊。然而,为了隐藏自己的性取向,凯文不得不在同伴的怂恿下对奇伦大打出手,之后,两人再也没有见过面。一晃眼多年过去,奇伦忽然接到了凯文打来的电话,两人终于决定正视各自心中真正的感情。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拆弹倒数阴宅瓦德马尔盾牌第四季爱在大饭店监控室猎狐娇娃夺命锁逆转裁判机动战士高达THEORIGINⅥ赤色彗星诞生天命玄女宕机警察第二季越野飞驰泳队扶桑花女孩中国飞侠舞魂从海底出击第四季肖劲光大将惊天阴谋法老与众神与君行碰撞地球美味人生男人养家偶然发现的一天夜莺快藏起来!玛琪娜同学!!午夜佩拉宫海的沉默应许之地

《月光男孩》长篇影评

 1 ) 月光男孩

月光男孩:2017年 第89届奥斯卡第一部分 小不点 胡安在毒窝发现小不点奇伦被孩子们追打骂死基佬 胡安把奇伦带到女友特瑞莎家第二天送回家 胡安教奇伦游泳 黑人无处不在 黑人在月光下是蓝色的 胡安来自古巴 奇伦母亲毒窝吸毒与胡安争执 奇伦找到胡安问他什么是基佬问他贩毒吗 第二部分 奇伦奇伦长大 课堂被同学侮辱 好友楼梯间和女同学打炮被发现 奇伦母亲晚上接待客人不让他回家 奇伦去特瑞莎家 胡安死了 瘾君子母亲管奇伦要特瑞莎给他的钱 海边与凯伦抽烟接吻解开裤子打飞机 凯伦管其叫小黑 同学让凯文打人到处挑衅让凯文打奇伦 奇伦被打不起诉 第二天奇伦在课堂用椅子打了挑衅的同学被警察带走第三部分 小黑奇伦成为毒贩 厨子凯文给奇伦打电话 奇伦看望母亲之后开车去找凯文 餐厅相见 凯文做饭 奇伦摘金牙套 凯文结婚有了孩子 奇伦问为什么给自己打电话 凯文有有客人进来点唱机点歌 凯文放歌 凯文带奇伦回家 奇伦说这一生只有你抚弄过我

 2 ) 这是一个有关温柔的故事。

《月光男孩》是我近期看的最温柔的一部影片。

迟钝、麻木、挣扎、懦弱、无能……所有的负面情绪,月光一打,海水平潮,谈不上释然,只是忽然就静下来了。

这种救赎和性取向、肤色无关——知觉生活的破碎,都是生活里的边缘人。

温柔比如。

“微风让我感觉很舒服有时候在我们住的街道附近你都能感觉到同样的风穿过住宅区 好像所有的事都暂时停了下来因为所有人都想感受一下” 【水域】最近非常喜欢的几部影片好像都和“水域”这个意象息息相关。

从《你好,疯子》到《海边的曼彻斯特》。

水域代表着精神的质地、人的来处、神秘而无解的奥义、永恒的救赎。

而在《月光男孩》里我忽然觉得人在水中其实就是人在生活中的姿态。

饱受同龄人欺凌的小男孩Chiron在好友Kevin的鼓励下长了一寸勇气,决定和他生活中犹如父亲一样Juan学习游泳。

Juan在海里托着这个瘦弱孩子,四面八方的水如同四面八方的生活汹涌而来——生活裹挟着你上下波折,每个人在历史进程里飘来飘去,四围的阻力和推力,你在划动双臂,才能不至于陷入沉湎。

所以Chiron学会游泳后,Juan告诉他——“有些时候你得自己决定你要做什么,没人能替你做决定。

” Chiron在本剧中的设定:黑人,gay,有着吸毒的原生家庭,校园霸凌的同辈群体。

这一片水域简直是Chiron寄托着所有对生的热情和作为意象的复活。

的爱情。

【模糊与局促】度过了不幸而怯怯冷漠的儿童、不幸而青涩软弱的少年、谈不上是否幸运的强壮有力的中年主人公Chiron面对初恋Kevin露出的神情其实从没变过:模糊、局促。

模糊可以减轻挣扎,而局促是全部心思。

当Chiron还是little的时候,“小不点”这个说法其实和英语中称呼小孩儿的“it”有点像。

没有强烈的性别区分,性格淡淡弱弱的,糊在人群之中,面对世界的阻力,只想让步讨饶。

是Kevin让Chiron从毫无辨识度的little变成了有人取nickname的black。

也是Kevin的两次动手让Chiron长大成人。

第一次是教他反击,第二次是带他进入弱肉强食的世界规则(虽然这次动手近乎=背叛)。

人真的很简单呐。

当所有人否定你的时候,只要有一个人怀最大的善意来接纳你,他就可以成为你的人生。

所以爱是真的很吊诡的东西。

当中年Chiron已经成为机敏多计(恐吓自己的下线“你是不是少给了钱”)、强壮有力毒贩,重见十年没有见过Kevin,他一下子回到了最原始不安而等待救赎的自己。

“又来了,只会点头啊,老伙计——你真是一点都没变——你现在还是不能一次说三个字以上吗”。

可能每个见到自己初恋的人都是当年那副傻啦吧唧的模样?。

【月光和真实】“黑人男孩在月光下是蓝色的。

”月光可能就是温柔和幻灭本身。

Chiron乱七八糟、混乱崩溃、爱与背弃拉锯的一生以后,选择了成为他童年最讨厌的的角色,毒贩。

我觉得有两层含义,一是现实。

从少管所出来的Chiron众叛亲离,只有强大,才能活下来。

所以他拼命锻炼,夜不能寐。

二是梦幻,他一生所有的温情底色来自两个男人,一个是爱人Kevin,然后背叛了他;一个是像爸爸一样Juan,亲情和温暖提供的Juan,是毒贩的Juan。

而Kevin再见Chiron后那段关于真实的自述也很动人。

“我有了小凯文——做着这份工作,十八个月的实习期——真实无比,这就是我的人生。

” 真实无比,这就是我的人生。

而Chiron是Kevin的月光。

一首歌就会再度流动的月光和温情。

再重逢,好在还是彼此眼里,海边的,蓝色的,温柔的少年。

 3 ) In Moonlight Black Boys Look Blue——北美新片《月光男孩》漫谈

每次跑去电影院看那些在舆论风口浪尖上的影片,内心都会怀揣着十分复杂又略微兴奋的心情,因为在接下来的120分钟里,答案即将揭晓,而最终站队哪一方,更是令人对未来的自己充满了期待与好奇。

前些日子在电影院里看今年迟来的戛纳评审团大奖影片《只是世界尽头》就是这样,而前几天,终于在电影院看到了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媒体口碑爆棚的《月光男孩》,同样给人留下了不一样的感观与深刻的印象。

由于之前正好介绍了年初大热的《一个国家的诞生》,这一小撮本应在年底颁奖季蹿红的火苗,被丑闻舆论浇灭后,由布拉德.皮特 PLAN B 公司参与制作的影片《月光男孩》,立马接过了黑人大热影片的话题,一路在北美电影节上收揽口碑好评,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期间更是加映媒体场。

日前该片还在多伦多举办了观众首映场,展架和海报宣传物一项都不少,不但排场阔气,占用影院最大的Cinema 1 ,在10月28日-11月10日的两周内排片密集,最多时候同一天两个厅会交替放映10场,不断透露着片方大手笔的气息。

《月光男孩》从九月开始参展的国际电影节

噱头不多说,在110分钟的观影后,你就可以彻底的明白,为什么《一个国家的诞生》与之相比,变得有些刻板和主旋律。

《月光男孩》以轻松的文艺调调,从那些政治正确的主题影片中,妖娆地脱引而出。

要想第一时间感受这部电影的基调,推荐大家可以先去看看该片导演兼编剧:巴里·杰金斯的第一部长篇作品《忧郁的解药》,这部2008年的作品同样在当年的西南偏南电影节和多伦多电影节上收获了不少的好评和赞誉。

《忧郁的解药》2008年参展的国际电影节影片《忧郁的解药》讲述了一对年轻人,清晨一觉醒来,却怎么也想不起昨晚是怎么发生关系的了,他们甚至不知道对方的姓名,一起尴尬的吃了顿早餐,乘坐出租车互相告别。

着急离去的女孩乔将钱包落在了出租车里,意犹未尽的麦卡只好去乔的家把钱包还给她,两人的关系就此拉近。

影片有着文艺电影极简的故事线,就是两个非裔美国年轻人在旧金山闲逛的一天。

从早到晚,从室内到室外,晃动的手持镜头,时而虚焦的画面,自然的跟拍,演员话痨又惬意的表演,镜头灰色系的抽色处理,直到最后一个画面,才给了第二天明亮的清晨里,窗外正常对比度的城市街景。

(影片的两位演员文艺范儿十足)影片的慢调节奏,松散又连贯,充满了悠扬旋律的配乐,年轻人的对白中不断表达了美国人对旧金山这个城市又爱又恨的情结。

像是《爱在黎明破晓前》一样,这部电影会让你爱上一个城市,爱上一对年轻人,并再一次爱上爱情。

《忧郁的解药》中的男女主角虽然是非裔,但他们就是普通的美国年轻人,两位演员本身也有些混血的相貌,他们在都市里穿梭,在自然的环境音围绕下,谈音乐、聊艺术、骑车、跳舞、讨论爱情,全片简直是一剂文艺的迷药,令人中毒。

(影片的成本至少,也是令人惊叹)所以,当这位自编自导的独立导演:巴里·杰金斯,交出第三部作品《月光男孩》时,里面那些松散晃动的镜头,对美国南部城市迈阿密的展现,非连贯性的叙事,以及浓重的色彩和迷幻的配乐,一点也不会令人吃惊,还会令人不断联想到王家卫,因为导演本身就是个王家卫迷。

他还承认影片的结构还受到了侯孝贤《最好的时光》的影响。

只能说,巴里·杰金斯真是个看片品位充满了东方文艺范儿的青年导演。

忧郁蓝调的三段故事影片剧本在导演的改动下,从他与编剧两人在迈阿密共同的成长经历,变成了三段可以独立分割的人生阶段,由三位不同的演员来饰演同一个角色的小学、中学和成人阶段。

在导演的坚持下,三位演员在表演前都没有见过面,并没有刻意的相互模仿,而是通过导演给到的重复行为,例如在洗手间用同样的方式洗脸、照镜子等等,从细微的个人生活习惯,展示给观众这是同一个人物的感觉。

而在每个阶段里,并没有一个起承转折的完整故事,从弱小的Little、到瘦高的Chiron、再到壮实的Black, 每个阶段他都经历了家人与朋友的靠近和背叛。

而男主角:Chiron总是封闭自己,无处发泄,影片中母亲对于他的影响和压力,表现的极为艺术和到位。

有直接的争吵,也有虚幻的色彩与慢放的镜头堆砌。

令人想起多兰在《我杀了我妈妈》最后对于王家卫试镜头的运用。

而导演:巴里·杰金斯选择更加的完整运用了两次同样的镜头,一次消声,一次是母亲怒吼的噩梦,令观众可以感同身受的拿到,从小男孩Little到大男孩Black的心路历程。

母亲的重压对于他,其实从未减轻,人说时间会淡化一切,可惜有些印记,只会越来越重,有些鸿沟,只会越来越深,有时亲人之间的裂缝就是这样。

男主角从一个别人口中的Little,经历了中学时期的反抗,最终变成了一身伪装的Black,而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转变和最真实的自己,都是在他本名的故事桥段Chiron中发生,他遇见了自己的初恋,看清了愤怒的自己。

月光下蓝色的男孩直到Chiron成年,变得强壮有力,他依然沉默不语,远离了自己曾经生长的城市,逃离母亲。

直到初恋情人的一通电话,才把他拉回了故地,让他找回了自己。

也让故事在第三段的结尾,终于与第一段形成了闭环的呼应。

Little站在年幼时学习游泳的海边,他感受到了位于世界中心,在水中的自由之感,在月光下,他变成了蓝色的男孩儿,回头望向成年的自己,同时也是成年的Chiron对于年幼时自己的正视与认可。

这段臆想中的结尾,更是给这部文艺片,增添了几分浪漫情调。

影片在夜景里,对于灯光的运用和色调的把控,并不比室内单薄。

车灯、街景、月光,都被上了色,不断的呈现蓝红交错的浓郁色彩,仿佛Chiron内心浓郁的情感,不断的在空气中浮动。

影片的原声由Nicholas Britell负责,他以往的作品有去年大热的《大空头》,今年的《琼斯的自由国度》,以及2014年的《爆裂鼓手》等等,配上导演的镜头画面,氛围烘托的十分饱满。

城市与母亲的命题影片的故事主题并不沉重,而是每个年轻人多少都会经历的破碎家庭、友谊与爱情的牵绊。

镜头里迈阿密的阳光灿烂,景色鲜亮,更衬托了Chiron的犹豫和孤独,以及他的不合群。

这些既来源于他不同的性向困扰,也来源于母亲的嗑药的自卑和伤感。

在童年时期,试图帮助他的Juan,本身就是个买卖毒品的生意人,对他影响极大,但是也让他看清了世人的两面性。

影片的第三段,当他也成为了同样的生意人后,无论是开的车,车内的装饰和播放音乐,都和当年Juan极为相似,点滴中可见对他的深远影响。

而到了中学时期,出了母亲的毒瘾越演越烈之外,给了他第一次同性经验的好友,却在第二天对他挥拳相向。

这些成长中悲伤的回忆,或多或少成为了我们每个人身上的烙印。

成年后的Black,带着银色牙套,体型健硕,仿佛变了一个人,在另一个城市生活着,有了新的朋友,仿佛忘记了所有的过去,一个人孤独的生活着。

在母亲的催促下,当他在戒毒疗养院里面对母亲的所求和认错,他依然哭着说:“我恨你。

”,相信这句话也是他发自肺腑之言,真实又残忍。

导演说他与编剧都有儿时母亲吸毒的经历,影片没有去讲那些大道理,也没有去粗暴的呈现社会上广义的人种歧视行为,而是展开一个普通美国南部城市中,普通美国黑人青年的生活状态,其中伴着底层社会人血与泪的艰辛。

镜头的环绕与晃动导演在《忧郁的解药》中,就使用了流畅的手持镜头语言,这次在《月光男孩》的开篇,就用了环绕式的360度慢速旋转,来拍摄人物并展示周围环境。

相比《忧郁的解药》中的180度环绕,《月光男孩》里的镜头更加规整自然,流畅稳定,给人很舒服的视觉感官。

搭配上《Waterfall/Cucurrucucu Paloma》的歌,与王家卫的《春光乍泄》、阿莫多瓦的《对她说》使用的是相同的一首原声配乐,让影片的调性,持续走高。

故事中男主人公生活里那些细碎的经历,有痛苦、有悲伤,都充满了化学效应,重在表达人物的情感抒发,令人感觉到时间在空气中发酵。

人们就是这样的相互需求,却又难以相处,亲人和朋友皆是,最终一切情感都化解在对自己往昔的回忆里,还好导演在结尾处给了观众美好的想象。

相信这部不一样的同性题材黑人影片,一定会在年底的颁奖季不断的被提及和封赏,从而开辟一条,避开主旋律,不同类型风格的黑人故事片之路。

《Waterfall / Cucurrucucú Paloma》他们说每当夜幕降临那个人就会痛哭流涕他们说他什么也不吃总是一个人醉着离去当听到他的哭声连天空都感动了他一直叫着那个女孩的名字直到他死去哎呀呀呀呀... 唱着歌啊哎呀呀呀呀...呜咽着啊哎呀呀呀呀... 唱着歌啊逝去的热情...已死了啊一只伤心的白鸽大清早起来唱歌到一栋孤独的小屋旁敞开的那扇大门边上他们相信这只鸽子心中住着他坚定不移的灵魂他仍然期待着那个女孩回来咕咕咕噜咕… 鸽子啊咕咕咕噜咕…別哭啊鸽子啊,石头哪懂得什么爱情別再为她流泪了本文为[三克电影空间]公众号特约撰写2016年11月5日 多伦多 小玄儿记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4 ) 关于成长的诗意寓言

这部改编自Tarell Alvin Mccraney自传性质剧本(甚至不能算是剧本,按照tarell本人的说法,只是artist try to figure things out)的电影,讲述了迈阿密海滩边一个黑人男孩的成长。

三个篇章,little-chiron-black, 以非连续性的时间,串联起主人公在不同阶段的经历。

故事的开端被设定在Miami的 Liberty City,这个因african american聚集度而出名的neighborhood。

同龄人的欺凌,喜怒无常的嗜毒母亲,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主人公chiron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

童年时,生活中难得的温暖来自向母亲提供毒品的毒贩,他解救了被困在小房间里惊魂未定的chiron,请他吃饭,教他游泳,坐在海边讲述自己的童年,温柔地告诉瘦弱缺爱的男孩,in moonlight, black boys look blue。

男孩站在海边,抬起脚,跳进扑来的浪花,红色的衣服在蓝色海面的衬托下跳跃出难得的轻盈。

这是一次点题式的交谈,更是电影中创造出时空交错感的最重要的回忆。

海滩从此成为一个标志,青春期初次身体触碰的忐忑,公路旅行时的叠镜,以及成年后初恋爱人屋外的浪花声,蓝色串联起经历,无比慷慨,摆脱时空的限制。

Barry Jenkins,这个幼年时的家庭环境与主人公相似的黑人导演,用区别于一般黑人文化的含蓄而满怀忧愁的诗意,将tarell个人化的瞬间与记忆转换成流畅的视听语言。

给简单的故事注入了不动声色的力量。

除此之外,细心的观众会在诸多细节中捕捉到这个细腻的黑人导演和东方文化之间的联系。

三段故事里,无论是家中的装饰,旅途中响起的伴奏,或者穿着白色工作服的厨师kevin,都和王家卫的美学有着相近的气息。

的确,导演也坦诚,《最好的时光》与《春光乍泄》,都是他的心爱之作。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它所呈现出的黑人男孩的成长与生活,与以往影视作品中的所描绘的,有巨大的改变和差别。

如果说08年那部medicine for melancholy像是一部出色又极具情绪张力的实验作品,moonlight就是导演对自身审美体系的一次扩充、加强与整合。

对比强烈的色彩,闪回的梦境,某些时刻声音的消失,都能看出他对形式感和诗意的追求。

在纪录片the first Monday in May中,王家卫作为met gala的文化顾问,和当时的策展人Andrew Bolton讲到过一句听起来与鸡汤无异的道理:seeing everything is seeing nothing。

这句话放在这里,似乎能很好的阐释这部电影在某方面所陷入的一种处境:导演尽力在每一处需要彰显情绪的情节中渲染,却终究还未领悟到留白的重要性。

然而即便有这点不足,电影的表达方式依旧是令人着迷的。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三次主人公视角的旋转,前两次是危机中幸运遇到相救的手,第三次则是在微渺的希望中被彻彻底底打倒。

如果少年的觉醒都需要一个时间节点,那么chiron的则诞生于被绝望激发出的反叛意识的实践。

从此以后,未来和过去被割裂,彼此平行于异时空,瘦弱的少年变得强壮,在佐治亚开始新的生活。

然而这种割裂又是极其被动的,觉醒之后的少年并没有得到本该到来的公平和理解,而是在爱恋对象百感交集却又无力的眼神中,遗失了少年时代最后一根稻草。

第三章中,镜头下寡言的full grown up man, 拥有着和少年时一样似张非张、犹豫紧张的双唇,独来独往,醒来时身边只有金表和闹钟,看不见俗世定义中毒贩应有的气魄。

对于chiron来说,觉醒只像是饥肠辘辘时反复摩擦的胃壁,纵使成年后努力摆脱年少时被罢凌的记忆,得来的也不过是日复一日的隐痛。

他的内心永远停在了好友kevin重拳相加的那一瞬。

关于背叛,关于谅解,关于告别,在贫民区长大又拥有一个毒虫老妈的他从未有过明朗的认识,然而一片模糊中,世界又给他一次打击。

这样看来,所谓新生活实在像是一个荒谬的玩笑。

在自救的渴望中背离,世界却从未察觉这个年轻人的痛楚。

就算日后练成一副健硕,模仿着儿时的偶像干起了毒品交易,拨开一层层不可摧的外壳,内心的疮痍依然在,而那些奋力修补好的回忆,其实一碰即碎。

因此,那场因突然而至的一通电话而起的旅行,意义更加重大。

旅行的开端,导演镜头里的空气是清冷的,遥遥看去,画面被切成两块,几秒内,某种强烈的情绪由点连成线,再汇集成面,由静止到蔓延,流淌出眼眶,充满整个旅途,却又在被感知的一瞬间,被突如其来的海浪稀释了:万般难言说,化为忧郁,冷静的镜头语言之下,蓄势张力。

然后,车慢慢驶入那一片翻涌的记忆,在模糊中前进,最终消失不见。

一片蓝色中,少年的白衬衫被海风吹起,陌生的背影让人想起另外两个奔跑的孩子,好像又回到刺目的青草地。

追赶,解围,靠近的侧脸,那里有关于爱最接近现实的存在。

十年之前,黑人男孩儿固执的向与家相反的方向走去,可是现实告诉他,逃避并不是摆脱。

于是10年过去,当再次触碰到家的外缘,曾经的little驾车驶过清晨的愿景与黄昏的暧昧,终于发现,一条相反的路代表的,从不是另一个目的地,而是人生给予他阴差阳错的兜转与等待,让我们在推开新的一扇门之前,能够拥有足够的勇敢,去赋予爱以自己宽容的新定义。

chef’s special, 一饮而尽的红酒,逼仄空间里的对视,开启的是真正的成长,爱人的温柔不再是一片斑斓梦境中飘渺的烟圈,而是那一片从来没有被遗忘的海滩,是海浪拍打岸沙,是可以袒露心声放下伪装的哽咽,是终于可以轻靠的肩膀。

影片的最后,站在海边的little扭过头,看向荧幕前每一张被蓝色映照得莹莹的脸庞。

时间从这里开始非线性的旅程,过去与未来,以最熟悉的姿态初开新的篇章。

梦中人拥你入怀,车牌上的nickname不再只是一个贞操般的悼念,而是生活的又一个起点。

in moonlight black boys look blue,他的眼神坚定,却又缱绻着时间托付给成长的意义,在那一瞬间,人生终于找到了原谅与和解的出口。

而这一个瞬间也让太多人明白,为什么即使瑕疵存在,媒体仍愿意用真挚和热烈的赞美表达对这部电影的喜爱。

偷师东方美学的诗意,导演在光影中给了所有人一个看似破碎时则完美的童话,它告诉每一个曾经或者正在试图摆脱惨痛回忆的观众,aching memory是能蜕变为温柔的,这与政治正确无关,与黑人议题无关。

那些挂着眼泪走出影院的男男女女,也又一次验证了:原来回归与被拯救的方式,全球,全人类,都通行。

 5 ) 关于成长和面对自我

断续看了快一天才看完,有的地方还反复看了下,总觉得是跳过去了可其实并没有…比如胡安莫名就已经死了…几个演员演的确实不错,但似乎特别打动我的地方并不多。

有一段特别美的,就是胡安教孩子游泳,镜头在水平面上,配着音乐起伏的波浪,让人想到自己爸爸教自己学游泳的样子。

剧情大概就是毒贩也有好人,胡安所行所为影响了男主一生,男主虽然长大变壮也去贩毒了,但面对唯一的好基友仍然保持害羞纯真的心。

男配在男一车里拿刷鞋似的刷子刷胡子,真是挺逗,难道他们都这么刷吗,车里还得备着…政治隐喻之类的我是一点都没兴趣想,所以对我来说它只是一个关于成长和面对自我的不错的故事。

 6 ) blue by the sea

8.0/10 在我已经在心里默默夸赞:很好,导演没有搞“月光下的奔跑的黑人男孩”之类的的愚蠢画面,月光男孩只是一个意象,没有具像化给大家留了空间。

这时,它,出现在了片尾!

片尾!

(Gavin微笑)但前面我确实很喜欢。

就是很舒服的作品。

夸夸选角导演和剧作,演员不仅容颜有机统一,而且内核统一,chiron那种羞涩在壮汉身上的展露让我赞不绝口。

观影过程非常舒适。

影片用了跳笔手法,将半生以节点相连,兼顾流畅和信息量。

一个将“this is life.”挂在嘴边,一个为自己的牙齿也套上武装。

chap1妈妈的叫喊/chap2打架后声音的处理都很巧妙,声道是chiron视角。

【音乐】字幕组非常贴心,夸夸;或者这就是电影自带的?

定情之歌

//每个人都有肌肉,也都可以让它们变成帅气的模样。

chiron(little),kev(friend),Teresa(“blue”girl),Juan(“blue”),Terrell(bullying)cuba古巴,gay✅faggot❌,deoxyribonucleic acid脱氧核糖核酸,tampon卫生棉条,jitney小公交you feel me?

懂了吗you be easy,all right. 再见thick as thieves. 亲密无间man,you are lightweight. 酒量不行

 7 ) 《月光男孩》:借我一身月光,做铠甲

十年未见,忽然某一天他打来电话。

寒暄几句过后,电话那头突然问起,等一下,你还记得我吗?

心猛地顿了一下,四周阒寂。

你说呢,我怎么会忘记你,又怎么会忘记那一晚的月光?

或许电影从这里才是刚刚开始——时光回溯,童年时期,小不点饱受同龄人的欺凌。

他敏感、自闭、沉默,被好心人收留,仿佛生活投进一束光,但并未将他闭锁的心房彻底照亮。

球场上跑来一个男孩,他说踢球踢一会就无聊了,但是你很有趣。

而小不点从来不知道,“有趣”这个词,是可以被用来形容他的;少年时期,奇伦疲于应付着嗜毒成瘾的母亲、成天找茬的校园混混。

沙滩上坐过来一个少年,他同他聊起晚风。

他说感受着街区吹来的微风,竟然会想流泪。

他只是随口说说,奇伦却莫名流下了眼泪。

也许过了很多年,我仍会记得那样一个晚上,关了灯拉上窗帘不开空调的冬夜,独自一人在投影上静静看完《月光男孩》时的情景。

看到最后一帧画面暗掉,看到最后一条字幕走完,忽然很想拥抱电影里的他,也想好好拥抱一下自己。

《月光男孩》讲了一个少年的成长故事,这个故事可以移植到任何一个国度任何一个肤色的人身上。

不禁想起,曾经自己也是一个沉默敏感又自卑的孩子,那种怕被冷落、被排挤的愁绪时刻萦绕在心中。

我至今还记得高二刚转到一个新班级后的一节体育课,主题是户外足球,体育老师让男生们两两分组练习运球。

当时班上一共11个男生,大家自然而然地组成了搭档,而我就是那个唯一被剩下的男生。

至今我仍记得那天午后操场上明晃晃的日光,和海啸一般向我袭来的巨大无助与尴尬。

所以我们总是需要抱团取暖,尤其是在学生时代,孩子不懂世事,但业已掌握了人间的恶意。

困在校园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里,如果你孑然一人,孤独会被无限放大。

从小到大,我们身边总有像奇伦这样的同学。

他们因为某种先天缺陷或后天丑闻,成为被同学孤立和排挤的对象。

掌握话语权的似乎总是那些四处横行的小混混,而更多人只能是远远地看着他们,投去同情却无用的目光,然后匆匆走过。

奇伦是这样一个典型的被孤立的对象,他的母亲行为不检点,在藏不住秘密的小镇上被周围人取笑。

而她的孩子仿佛理所当然要承受这种流言蜚语的代价。

瘦小怯懦的奇伦该是忍受了多少难以想象的困窘。

他只有一具黑色的肉身,该如何去抵御外界的刀枪剑戟,如何日复一日承受同龄人不分轻重的恶意。

所以,那个月下海滩的吻才变得异常珍贵。

在这个吻之前,没有人真正走入他的内心,带给他爱抚。

在这个吻之后,他也拒绝一切的触碰,视为对自己身体的亵渎。

可能是那晚的夜色太温柔,那样一个吻却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

这很像《杀死汝爱》里,敏感的艾伦·金斯堡和疯癫的卢西安·卡尔之间那个吻,也如同《燃烧蓝》里两个海军飞行员丹尼尔和马修之间的吻。

同样都发生在夜色中,同样如此出人意料,但仿佛一切又顺理成章。

私以为《月光男孩》才是豆瓣今年颁奖季最被低估的影片,强调所谓性向和种族的“政治正确”都显得太过粗暴地贴标签。

一个很重要的细节——奇伦被凯文打了那么多拳,但一次次还是硬要站起来,因为那是一个少年最后的尊严。

童年球场上那句你很有趣、少年海滩上和着月色的那个吻,那不是爱,或者对于奇伦来说不仅仅是爱,更是代表一种尊严。

那个特别的人曾经给过他这个世界拒绝给予的尊严,这无关肤色无关性别,只关于爱。

少年总是会成长的。

当有一天奇伦坐拥豪宅,手下有一群唯唯诺诺的小弟,练就一身肌肉,过上了曾经想都不敢想的生活,却有那么一个人始终是他的软肋。

开着豪车带上金牙,整理好头发去见他。

那个无数次在梦回中出现过的他,是过去岁月的一束光,也是一件难言之隐。

终于真切地见到他,虽然他没有征服世界叱咤人生,没有踩过七彩祥云,只是一个在普通的小饭馆做着一份平凡工作的中年人,但四目相对,仿佛穿越了十年的时光,他们又坐回那年的海滩,听着温润的潮声、吹着沁人的微风、伴着如水的月光,一眼少年。

而他在那个特别的人面前,又是寡言、语塞,佯装轻松和健谈,却慢慢露出了十岁时的敏感和脆弱。

看着他钱夹里孩子的照片,听他唠叨着生活的琐碎,那种横跨时光鸿沟的巨大无力感袭击了他。

却在凯文随口问他,今夜要去哪里睡的时候,天涯近如咫尺,相视一笑后泯然于心。

最后一幕,他靠在他的肩膀上,导演终于用这经典的一幕,完成了向王家卫最后的致敬。

此刻,跨越种族肤色地域,《春光乍泄》里被影迷牵挂,情未尽的黎耀辉与何宝荣,仿若重现银幕。

《月光男孩》用细腻婉转的笔触讲了一个看起来非常简单的成长故事,但这种抓人的细腻,十分高明。

片子被引用的西班牙歌曲《Cucurrucucu Paloma》,同样被《对她说》《春光乍泄》用过,仿若一件时光纽带,这样一段故事好似很多段旧日银幕上经典感情的还魂与重现。

而那种欲说还休绵延不绝的暧昧,在几乎每一帧都有蓝色的画面里充盈满溢,令人在视觉上得到极大的满足。

沐浴着清冷月光,我的皮肤变成蓝色,我的吻印在你的唇上,我的爱荡漾进无边海洋。

某一天你打来电话,问我安好,说听到一首歌想起了我。

倏然让人觉得时光是个筹码,年少时母亲曾大声斥责他不要看她,如今却喑哑着嗓音在电话里求他去看她。

就像他戴上了耳钉,另一个人已将它摘下。

曾经有人对我说,黑人男孩在月光下,会变成蓝色。

一见误终生,少时伴着月光的一个轻吻,就似你给我披附的一件不存在的铠甲,让我从此胆敢凭借赤诚的肉身面对世界。

在遇见恶的时候,我会痛,然后自己长出更坚硬的铠甲。

而你,不要忘记那晚的夜色。

我在记忆的水面泛舟划桨,唯有你抚摸过的肌肤泛着月光。

 8 ) 费城电影节第二日《月光》观后感

个人的费城电影节第二日我去看了之前在网络上备受好评的《Moonlight月光》,也是今年聚焦的几部话题性的美国电影中唯一一部买到票的。

当然电影本身的话题性决定了是不能跟剩下的几部美国参展影片的票房市场相提并论了,所以电影开始之前电影节工作人员也极力鼓吹我们spread the word,因为这可能会决定到这部电影的生死。

看过后最直接的观感首先是这只是一部尚可的影片。

一方面由于首日观看的《追捕聂鲁达》实在是太优秀了,而这一部看上去从各个方面都有些生硬,观看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这很像是新导演的模仿致敬之作,情节虽然没有违和但是有故意人为制造的冲突与矛盾,所以整体的表达并非特别自然。

有个别人物portrait的慢镜头看上去稍显得滑稽,当时还让我想到了王家卫的《重庆森林》跟《堕落天使》,结果回来research了一下发现这黑人小哥导演果真是墨镜王的粉丝。

不过如果这样比较,我们说镜头的运用,光影的布置,叙事的流畅以及台词,这位粉丝和王家卫大概都还有十条街的距离。

但是作为一部诞生在美国本土的艺术电影,与好莱坞流水线上制造加工的商业片以及纽约浪漫精致的独立电影比起来,它都缺乏一种被行业模式建筑起来的气息,更像是一种远离美国电影制作模式的产物。

也许是因为故事发生在迈阿密的缘故,电影里好多镜头与对白都总让我想起东南亚的电影,永远不乏对世界艺术电影的模仿,以及对于本地电影的探索。

但是就是这样一部跟美国主流电影文化显得格格不入的作品,在剧本台词甚至演员的表演都显得生嫩的,远称不上成熟或是说有些平淡无味的作品,却在日后的这两天里总令我不住回想起某些片段来。

在吃饭,睡觉与散步的过程中很容易从精神上回到电影最后出现的那间餐厅与那片海滩上,从月下到破晓画面淡出得像是一盏油灯被烧干。

我觉得或许这某种程度的牵绊是因为电影里的世界同我过去生活三年的美国确实太远,也丝毫与好莱坞电影里的美国白人青少年生活圈的腔调无关,事实上是我们甚少接触的美国南部非洲裔平民社区的一种少有展示,所以才收获到了这么多的关注。

我也原本认为如今多数的关于这部电影的优秀评分大概是被美国评论界的某种猎奇心里与政治正确所主导后的表现,但是如今我却是宁愿相信是导演致力于在观众心目中栽种的某些情感生效了。

三段式的电影结构里毫无疑问个人最喜欢的第二段,少年时期的男主角最挣扎,海滩戏虽然开始得生硬,结局却有某些前几年大热的同类题材青春电影的味道。

第三段本身似乎只有两场戏,第二场开始的拖沓却最终帮助把一个不幸的故事圆回了温暖的边界,算是不偏不倚的功德圆满。

我很难制止自己去联想,那些同时参与电影节而把观影大厅塞得水泄不通的参与观影的本地电影节会员中占绝大多数人口的白人老年人们在兴冲冲地赶来观看这部电影时的真实感受为何,因为我身边恰好就有这样一个上了年纪的白人女性。

她在全片为数不多的几个tragedy moment过程中都虔诚祈祷,甚至留下十分伤感泪水,令我不得不相信其实很多人早已经把这部电影当成了一个社会事件的缩影而非一个单纯的艺术作品来欣赏了。

但是好在,无论出于那种目的来看,它都值得。

但这也不得不令我想到:要是詹金斯导演在自己的下一部作品中如果无法再摆脱那些纯粹为了模仿偶像的某些电影技巧方面的硬伤,大概就不会像这次这般走运了吧。

 9 ) 月光下的我们都一样

(在有道云笔记里偶然翻到的一年前写的随笔)当我开始动笔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离我第一次看完月光男孩已经有一个月的时间了。

当时看完想说很多话,但是却懒得动笔,可能是春节在家太过安逸,又或者家本来就是一个无法让我成为自己的地方。

某天失眠翻查自己的豆瓣主页,注册满十周年,阅片量最大的题材是“同志”,但是从2010年进入大学之后就鲜少看这类影片。

或许同志题材电影更适合填充自己中学时幻想而空洞的生活,进入大学之后的自己找到了另一方自由的天地。

同志电影里那些永远悲剧结尾的不得善终的故事,挑不起我的感伤或愤怒,那些青涩又激情的戏份也不再是青春的致幻剂,让我向往外边的世界。

现实生活太过忙碌和疲惫,这些年少时最喜欢的戏剧人物逐渐从视线中流失。

但是月光男孩似乎有一种奇怪的力量,和Boyhood相似的叙事结构,但是体量和历史跨度小了好几个段位。

有人说如果全片换成白人演员,这个故事兴许就平淡得不值一提了。

但是戏剧本身就是经过设计的偶然,你无法假设另一种设定的发生,黑人男孩的眼睛在月光下明亮清澈,这本就是全片的基调和情绪。

说回来为什么特别想为这部电影写点什么。

一是主角少年时的经历像极了自己,小镇里软弱的男孩,有点不合群,与其他男孩格格不入,这与肤色或国度无关,引发了极大的共鸣。

二是最后成年的段落,主角在餐厅里见到旧相识的那十几分钟,暧昧和隐忍表现得如此到位,实属难得。

校园霸凌和凄惨的童年确实不是什么稀罕的题材,你总能翻着花地想出新的视觉冲击和道德审判,在大的历史框架下审视这些社会议题,总会忽略了其中单独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伤痛与愈合。

是的,愈合似乎是一个更美好的画面,不过当他被迫向起点处和过往张望时,伤痕绽开,似是又一轮成长,他的人格和自我迸发出更强劲的力量。

这部片子的观众可能牟足了劲期待一个拥吻甚至更加大尺度的戏份。

但最终什么也没有发生,他回到了最初的样子,一个小男孩该有的矜持和委屈,找到一个归处可以依靠倾诉便好。

成年的自己少了许多对浪漫和激情的向往,若是站在人生的回旋点上,还会选择成为现在的自己么?

哈,人都喜欢做这些没有意义假设。

或许选择另一条路径的自己已经不能如此云淡风轻地谈论这一切了。

 10 ) 奥斯卡 | 政治正确还是实至名归

正文首发于橙新闻,更多影评见公众号“cocoonics”。

本届奥斯卡最大话题应当是最佳影片最后的大乌龙。

两大热门《爱乐之城》(La La Land)与《月光男孩》(Moonlight)的最佳影片之争竟是以这样戏剧化的方式落下帷幕。

作为常被诟病“白化病”严重的奥斯卡,本届的结果虽然最佳男女配都给了黑皮肤,却不能单单用政治正确来武断地一概而论。

就连本届最佳外语片《推销员》(Salesman)的导演阿斯哈·法哈蒂(Asghar Farhadi)因反特朗普禁令拒绝出席奥斯卡,也变相成为了奥斯卡“政治正确”的一个例证。

“当代人民”喜欢扣帽子。

一个“政治正确”的标签可以放在一切涉及女权、种族、性向、环境等影片上。

涉及到类似题材的影片一旦引起关注,就是因为“政治正确”,这个词的力量大得让人们忽略了影片本身。

这个词与“你国”、“当代人民”等一样,完全沦落成故作渊博的语言,彷彿只要说出这四个字,就可以不加思考地批评,对一切赞好表达“你懂什么”的蔑视。

而可恨的是,“政治正确”并非是如“这届人民不行”般调侃式的反讽,而是反智的帽子,一扣下去,其他论点立刻让道,问题不剩任何辩论价值。

因为反驳“政治正确”的人,必定难免被“内行人”嘲讽“你懂什么”。

不可否认政治因素的确是奥斯卡评审团的考量,但如本月25日逝世的Bill Paxton曾说过的那样:“不抱任何期待去看一部电影是一件好事,如此以來你便可以不带包袱地感受失望以及惊喜。

”(“It's always good to have no expectations when you see a film. Then you can be pleasantly disappointed or surprised.”)《月光男孩》的到来是汹涌的,如同蓝色月光下的浪潮,拍打在新世纪的海滩上。

这届奥斯卡比以往都更专注新生力量,像Martin Scorsese的《沉默》(Silence),Clink Eastwood的《萨利机长》(Sully), 都没能进入最佳影片提名。

但像前年以《爆裂鼓手》(Whiplash)斩获最佳剪辑等五项奥斯卡大奖而进入大众视野的Damien Chazelle(如今已获本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所执导的《爱乐之城》,和由经验尚浅的Barry Jenkins所执导的本片则呼声势如破竹。

记得第86届的奥斯卡颁奖礼上,《为奴十二年》(12 Years a Slave)被指因政治正确而获最佳影片引起争议,而这次本片和《隐藏人物》(Hidden Figures)在奥斯卡提名中出现,也难免有些声音。

撇开政治不谈,我们也不能忽略其精湛的镜头语言和段落结构。

顺带一提,《隐藏人物》这般冲着奥斯卡提名去的学院派电影,也难逃女权主义的黄袍加身。

Barry Jenkins的首部长篇Medicine for Melancholy比起导演2008年的处女作《Medicine for Melancholy》里,像《爱在日落黄昏时》(Before Sunset)般以大段对话温和地触碰种族问题,本片少了稍显生硬的背台词表立场,而是学会了用除台词之外的方式让我们听到他的声音。

“同性”、“种族”的标签成为了《月》的初始烙印,但看毕,我们会发现这只是一个少年细致入微的成长故事。

腼腆,寡言,从痛恨毒品的孩童长成到最后成为与少时毒贩干亲一样的柔情硬汉,却一直没有停止寻找自己。

三段式留白叙事三段式的叙事结构,在导演访谈中谈到竟是受侯孝贤的《最好的时光》启发,不过除架构外,两者相像之处仅剩都融入了细腻而浪漫的个人经历,且故事均发生在导演长大的地方。

信手拈来的回忆,伴着时光的沉淀融合在三段亦真亦假的故事中,走到人生的一半再回望过去,才能将情绪铺得更为克制绵长,像同期的《海边的曼切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一样笼罩着一层阴郁。

叙事虽是非线性的,我们仍能在Chiron的独角戏中跟随角色成长的连贯性。

《月》无疑是私人化的,情感中包含冲突并内化。

我们跟随着这个寡言的男孩一同闪回走过9岁,16岁和23岁。

我们看到他的纠结,挣扎和成长。

不过在选择性表现片段时,第三段的性格转变交代不够清晰,尤其是当第二段行云流水地表现出Chiron的爆发后,一种等待的情绪弥漫。

虽然导演已聪明地把成为硬汉的第三段加在了第二次黑幕以前,这样的转变还是稍显突然。

迷失在蓝色月光下故事在1980的Miami开始,9岁的Chiron一直被欺负,被孤立。

吸毒的母亲不是不爱他,只是爱的方式不对,时而自私地忽略儿子的感受,在半梦半醒间又满怀爱意地表达占有,这在他的性格中种下了矛盾的种子。

他瘦小的身躯与青春期大环境格格不入,他忍耐欺凌,抗拒毒品,然而在第二段的最后,狂怒在忍耐了16年的身体中爆发。

7年后我们再看到的“Black”已然是一个陌生人。

他贩毒,成了以前他会扭头离开的人。

他轻易地开一个新手的玩笑,就像童年那些人对待他那样。

他戴金牙牙套,却在童年的玩伴Kevin问他为什么时,沈默地再戴上。

在身分认同上,他迷失了。

什么是本我?

他做一切街头贩毒者应该做的事,金色的链子和车牌上的“Black”,而真正的Chiron,又去了哪里?

他以为只有变成社会想他变成的样子,才能够继续生活下去。

然而他本非如此,善良而温柔的他,甚至在故意开新手玩笑后,还要再加句“我只是开玩笑”来弥补。

在最后Kevin描述自己的生活时,Chiron回应这一定很糟,而Kevin回答不,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很快乐。

Chiron张张嘴,和以往那样没有说话。

最后一个镜头回到月光下的他,转过头,他看起来有点蓝。

王家卫的鸽子之歌要说导演是“黑人王家卫”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在第三段Black探望完母亲,开车去见Kevin的公路镜头,《鸽子之歌》(Cucurrucucú Paloma)悠然响起。

这首配乐由墨西哥人Tomas Mendez於1956年所作,王家卫在《春光乍泄》也将同一首歌用在公路镜头上。

另一部运用了这首配乐的电影是西班牙导演阿莫多瓦的《对她说》(hable con ella)。

虽是致敬王家卫,但这首歌的使用始终有些突兀。

而个人认为,重叠公路镜头的海面孩童玩耍接的向上攀出的月亮,则是为点题而作的别扭之处。

引用友人的一个观点: 名为Moonlight却不曾出现月亮,才算妙呀。

最像王家卫的第三段 始终,这是个至少形式上充满诗意的作品,Chiron在海中学游泳的镜头,让人霎时想起《南国野兽》(Beast In the Southern Wild),大胆而粗砺的晃荡镜头,部分失焦,两部片的作者同样是新晋导演,让人充满期待。

故事平淡却胜在细腻,虽在镜头语言上稍有炫技之嫌,但也可看作导演的个人风格。

值得指出的是於人物塑造上的成功,当伴随着Chiron成长的观众看到他与母亲的最后和解,与儿时同伴的表白,和最后寻找自我在蓝色月光下的回眸,都不住深深共鸣。

深蓝色的回忆汹涌,海边的那句“不要让别人为你做决定”,海边的那次动情,再回到海边的小屋。

关於成长,不必悲伤,不必焦虑,没有人会忽然长大。

作为奥斯卡最佳影片,它的确有可以再成长的地方,叙事的连贯性,配乐的把握,但也绝对是实至名归的一个最佳影片,政治加持的部分难免,但要因为政治正确就完全将它否定,未免也太过武断了。

更多影评请关注公众号 虚穴取茧:

《月光男孩》短评

整个电影有点像个心机鬼:种族、毒品、校园bully、同性恋议题,全集齐了。可第三段直接废掉了前两段。整个落脚点最后变王家卫配乐的黑人版《十七岁的天空》。虎头蛇尾的,也太可惜了吧!“不管他变成什么样,永远还是那个想让人抱抱的blue男孩。”这个idea本身就蛮“烂俗”的。

3分钟前
  • 🐖
  • 还行

港真 可能由于期望过于高了 所以过程中一直觉得有点过誉了…抛开政治正确的两大元素,写实的手法拍的不枯燥,主角配角的情感表情台词真的很到位,PlanB的眼光真是不得不服。Q&A环节小男主提到跟少年男主长得一模一样哈哈哈

8分钟前
  • Syl.
  • 推荐

金链子男主像郭德纲,出戏! 此片可做good Life fitness的广告。

12分钟前
  • TimberNord
  • 还行

导演喜欢任性的夹带私货,不像王家卫的部分都动人,像王家卫的部分都多余。成年版已成毒枭的little,在见到他最初恋慕的人时,眼神依然回复孩童般的温柔不设防。一个人果然最爱自己的伤口,简直是循着伤口的轨迹报复性的长大成人,且还必须得回头凭吊那道伤口,与伤口再三缠绵,才能释掉心结。

13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不用贴任何标签,影片本身极为平庸,倒是海报折射三段式结构还有点意思。

1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较差

1.男主那么壮的0,怎么可能不约炮?!2.到最后还是没上床,只有一次莫名其妙的打飞机。3.年纪变大之后身材变好了797682倍,符合社会主义txl核心发展观。

18分钟前
  • 榴莲包子
  • 较差

爱是克制。隐忍中更见激烈。

20分钟前
  • 编号223
  • 力荐

今年颁奖季政治正确的产物,碍于三段式的故事,最终只能流于情绪化和形式感的表面,倒是和以往那些苦大仇深政治正确的黑人平权电影不一样,它是小清新。片子在摄影上追求情绪上的忧伤氛围,也凸显了导演镜头调度能力的不足,同时也牺牲了叙事的节奏,最大的问题时三段故事流于表面无法深入。

2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我觉得成长环境中,母亲的教育和陪伴真的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28分钟前
  • 蓝 田
  • 较差

黑人毒贩男孩也可以敏感和可爱

33分钟前
  • Kreuzberg
  • 推荐

乏善可陈,香港的特质电影真是奥斯卡的宝地,斯科塞斯内容上翻拍了《无间道》,拿个最佳影片,这次小众电影也来了,翻拍下王家卫的形式,也弄了个最佳影片,实在没什么可说的。PS: 片中基本全黑,只出现一个白人,羁押少年男主的一个白人警察。

35分钟前
  • 鲜有废客
  • 较差

每天健身锻炼,但是再见到你之后,说出一句“you're the only man that ever touched me”就耗尽了我所有的力气。颁奖季第一部五分电影,深沉内敛又回味无穷

38分钟前
  • 雨夜飞行
  • 力荐

简简单单的成长故事,但汹涌的情感就像月光下的海潮。跟肤色无关,跟性向无关,它只是关于一个男孩的成长,就像一个人跳着“春光乍泄”里的探戈,跳着跳着就变成了现在的模样。我们会变成我们想象不出的人,但都会记得初恋时的海潮和月光。

4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蓝色星空与撩人的金色月光是时刻围绕在主角身边的蔚蓝与金黄的色块,时常将拥有beat的角色置于构图左侧的镜头,细腻地讲述着这个非裔男孩在童年、青春期与成人三个人生阶段中找寻与定义真实自我的三个重要时刻。

42分钟前
  • JoshuaLi
  • 力荐

隐忍克制的情感表达。用三段式递进的讲述一个男孩的成长历程,少年时代建立的三观对一生的影响都是极其深刻的。月光下的黑色皮肤微微泛着蓝色,汹涌的海浪和澎湃的情愫都那么撩动人心。爱情和种族、性别、年龄都没有必然的关联,只有爱与不爱,没有对与错。配乐很王家卫。整部电影是文艺范小清新的感觉

46分钟前
  • kiki204629
  • 推荐

凯文给奇伦做的饭难道不是黑暗料理?

47分钟前
  • 硬搞
  • 还行

啊,我和文汐岚的故事。

50分钟前
  • 隔壁家的桃太太
  • 推荐

意外很喜欢这部。放下了黑人电影里常见的、早已说不出新意的苦大仇深主题(是的我真的巨烦《一个国家的诞生》),平和心态平常视角,安安静静说了个黑人男孩的成长故事。开头的运镜很好地传递了Little被欺负被追赶被孤立时的感受。

53分钟前
  • Virgil
  • 推荐

not a fan of gay movie, thanks

55分钟前
  • Passwords
  • 较差

简单的故事,成长三阶段的时间节点选择和细节描摹都真正的抓住了核心,欣赏这一点,然而这看似工整的结构和内容也带来了形式化、投机化的明显问题。导演差一点火候,比较喜欢第二个故事,整体感觉过誉了。

60分钟前
  • 安德烈大叔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