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星为满分)弗兰克·麦考特的书《安琪拉的灰烬》就像爱尔兰的口述历史那样,在欢笑中回忆苦难。
我称它为口述历史是因为,我从他的一位朋友那得知,他自传中讲述的那些令人难忘的故事,是经过了数十年的推敲而写成的。
不管怎样,从他录制的有声读物里他那亲切的声音中,从令人沮丧的回忆里涌出的快节奏幽默中,我可以猜到。
有人说有声读物不是“真正的”书,但就《安琪拉的灰烬》而言,作者温情且怀旧的声音改变了它的性质。
麦考特可能有段悲惨的童年,但他不会以假乱真——或至少不会错过他记忆中详述的部分。
艾伦·帕克的电影版《安琪拉的灰烬》几乎没有了这种幽默感。
这让我想起马克·吐温对一位试图发誓的女性的描述:“她懂词,却不懂音乐。
”这部电影对书的内容是如此忠实,以至于它再现了在我想象中已形成的场景。
利默里克的家中被淹没的底层、可怜的家庭等待着一个永远不会带着买食物的钱回家的父亲、骑着邮局的自行车在街上飞驰的快乐——所有这些都和我想象的一样。
它缺少的是语气。
电影由安德鲁·本内特旁白,他无疑是名好演员,在这部电影中也无可指责,但他除了重复书上的词而不加麦考特的怀旧佐料,他还能做什么?
麦考特的声音讲述了他所看到的,而本内特的声音则讲述了他所听到的。
结果这是一部工艺精湛、画面精美,但缺少感情的电影。
世上肯定有成千上万个或多或少像麦考特一样的童年,有成千上万个有太多孩子的家庭,其中还有很多夭折了,而他们的父亲却在酒吧喝得酩酊大醉,母亲则指望当地自命不凡的慈善机构能够善待自己。
麦考特的自传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在字里行间表达出来的:这些经历虽然悲惨,但并没有被浪费,而是以某种方式把他塑造成了一个能够把它们写成好书的人。
电影缺少一定的抱怨,一种连痛苦也弥足珍贵的感觉,就像一个士兵用潜台词描述他打仗时最糟糕的一天:但我活下来了,而且我喜欢讲这个故事,因为它是曾经发生在我身上的最有趣的事。
艾米丽·沃森和罗伯特·卡莱尔分别饰演弗兰克的父母安琪拉和马拉奇·麦考特。
我无法想象有谁能比沃森更适合演安琪拉,尽管有其他演员(蒂姆·罗斯、加里·奥德曼)可以演得跟卡莱尔一样好,但对于这个被酒弄得眼神飘忽、谎话连篇、心怀愧疚的可怜人,他们又能做些什么。
我们甚至都不怪他让家人挨饿,而他却把钱花在吉尼斯黑啤酒上:显然,如果他能够控制住的话他也不会喝酒。
但他对嗜酒无能为力。
这使他不再是个男人,而仅仅是家庭噩运的焦点。
令人感动的是弗兰克和他弟弟对这些时刻的珍惜:父亲因羞愧或贫穷而不能喝酒并慷慨地给予他们关爱。
我最喜欢的序列是,孩子们的鞋底破了,然后父亲帮他们把鞋底钉上轮胎橡胶。
在学校,他们穿着他们的“米其林雪鞋”蹒跚而行,被其他小孩嘲笑,直到教他们班的基督教修士训斥了他们,并戏剧性地指着教室墙上的十字架说:“我们的主可没有炫耀他的鞋子!”正是“炫耀”这个词展现了麦考特的风格。
垂死的耶稣甚至想“炫耀”鞋子,这使得整句话和整件事都反转了,它不再是教室羞辱的故事,而是在批评那些愚蠢到炫耀鞋子的同学。
这个片段的手法便是整本书的奥秘,尽管它在电影中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很多类似的转折、讽刺、口头报复都没有了。
这部电影缺少黑色幽默,爱尔兰人喜欢用它将胜利与不幸结合起来。
(比如有个故事是,男人聪明地给马喂得一天比一天少,直到他终于把马训练成不用吃东西的马时,马死了!
)饰演弗兰克不同年龄段的分别是,乔·布林(早期),夏兰·欧文斯(中期)和迈克尔·莱格(后期)。
他给人的印象是他决定要自己离开利默里克,回到他的出生地纽约,还有一些场景是他捡起掉落在路上的煤炭、他的文章《基督与天气》给修士们留下深刻印象、他得到第一份工作、坠入爱河、第一次喝醉回家。
(他母亲喊道:“天哪!
你变成了你父亲!
”)帕克和美术指导杰弗里·柯克兰令人信服地再现了利默里克小巷的贫困,尽管帕克非常喜欢的一个镜头是,弗兰克和他的弟弟溅着水花,从他们能找到的每个水坑里蹚过,在室内和室外,一季又一季,一年又一年。
他们最后肯定能学会让脚保持干燥吧?
虽然我们从书中得知,被淹没的楼下是“爱尔兰”,而干燥的楼上则是“意大利”,但难道这个家庭的资源太过匮乏,以至于找不到木板来搭建一条从门口通往楼梯的桥吗?
《安琪拉的灰烬》的精彩之处在于艾米丽·沃森的表演,以及其他令人信服的选角。
她的怨恨中夹杂着强加给女性的顺从,在这个国家,嫁给酒鬼等于被判无期徒刑,抛弃他的罪比看着他让孩子们挨饿的罪更重。
有次,父亲离开前往英国找工作,并抱怨她“拒绝履行妻子的职责”。
当然,他的丈夫职责包括生更多的孩子让他们饿死,还有像酒吧里大人物一样买酒喝。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电影的审慎魅力
整个故事从前到后,贯穿着希望,可能是旁白视角,对于从开始到结尾都像是在看一个过程,通过观察发现我们自己想要的,想做的事情,终究会实现,只是路径各有不同而已,只要是自己发自内心想的,一定会找到办法,期待我们每个人,都向内探索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不去模仿别人成功的经历,投资大脑建造宫殿,就会轻松拥有想要的生活!
在充满着破屋、污水、湿冷的小镇,最具人情味的就是那个清朗的月全食之夜,贫穷而虔诚的人们等待着月光洒下、湮灭、又洒下,好似大家都向圣神敞开过自己的肮脏,忏悔之后又获满血,之后继续躲进霉臭的瓦砾之下。
而Frankee回望自己,受着来自于天使十几年来的庇护以至于他可以活下来甚至前往自由女神之国追求那一口白牙和属于自己的马桶。
很佩服这位爱孩子爱家庭的母亲,当学校坚持让Frankee留级重读,孩子无法面对奔跑下楼的同学时,她用有力温暖的臂腕搂着儿子直面挫折。
也很喜欢Aggie婶婶,除了给Frankee一套恰似成年礼的衣着,告诉他不是boots而是shoes,还让他在心中更加肯定自己,更有信心通过努力工作存钱回去美国。
看过几部反映爱尔兰人与英格兰人世仇历史的电影,宗教的力量是无穷之大的,忏悔是自省,洗涤心灵的一条途径。
父亲在圣诞节那天离开,今后任何一天想念起来总是哀伤和心痛的。
不由地让人对那个时代的爱尔兰贫穷家庭和社会唏嘘,追溯这段历史,网上查得了以下资料:和犹太人一样,爱尔兰人大规模移民美国,也是因为受到了迫害。
在历史上,爱尔兰与英格兰曾是并列的两个岛国。
12世纪末时,英王亨利二世利用爱尔兰内讧的机会,率军登陆爱尔兰,以武力强迫各路诸侯向他宣誓效忠。
在英国的不断武装打击下,爱尔兰人非但没有屈服,反而还完好的保留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传统。
16世纪,英格兰人改信基督教,而爱尔兰人则是虔诚的天主教徒。
因宗教信仰不同,彼此之间的矛盾就更加难以调和了。
1603年,斯图亚特王朝入主英国,随即加快了殖民爱尔兰的脚步。
大批新教徒来到爱尔兰北部的厄尔斯特省,用了十年的时间建立了第一块殖民地,但同时也为日后的冲突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新教徒们肆无忌惮地掠夺土地,到了18世纪末,爱尔兰90%的土地掌握在英国人手中,爱尔兰人不得不向英国地主租种土地。
另外,英国地主通常不生活在爱尔兰,土地经过层层转包后,最终的租金高的令人发指。
这样一种情况下,爱尔兰人大量破产,甚至沦为乞丐。
雪上加霜的是,1845年至1849年间, 欧洲又爆发了严重的马铃薯病虫害,爱尔兰人赖以为生的马铃薯大幅度减产,著名的“爱尔兰大饥荒”由此爆发。
生活难以为继,留在爱尔兰只有死路一条,还不如去英属北美殖民地搏一把,于是才出现了美国的爱尔兰人十倍于祖国的奇特现象。
1949年,在无数爱尔兰人的努力下,爱尔兰共和国终于成立。
然而受英国殖民最早的北方六个郡,因为新教徒占大多数,最终被留在了英国。
这是爱尔兰人绝对无法接受的,“北爱尔兰问题”因此也成为两国政治的一股麻筋。
长期奋战而不得果,又加之极度的宗教仇恨,一些激进的爱尔兰人成了欧洲恐怖主义的鼻祖。
他们在英国制造了一系列的暗杀和爆炸等活动,以至于伦敦至今不敢在街边放置垃圾桶,即便放也用得是透明的。
因此爱尔兰人可以说是美国的开拓者之一,这是历史渊源。
爱尔兰国内人口不过区区四百万,但生活在美国的爱尔兰人至少有四千五,是仅次于德裔的美国第二大族群。
爱尔兰人对于政治有着极高的热忱,美国45任总统中至少有14位具有爱尔兰血统。
比如家喻户晓的肯尼迪、尼克松等。
大家绝对想不到的是,别看奥巴马是黑人,他也有爱尔兰血统。
2011年时,奥巴马专门跑到爱尔兰寻根,去看看他曾曾曾外祖父的生活过的地方。
安琪科永远在生孩子,死了一个,又生一个,死了一个,又生一个。
或者永远抱着孩子,坐在床上,站在屋里,走在街上,等在火车站……麦考特永远在失业,永远在喝酒,永远醉醺醺,高唱着爱尔兰的爱国歌曲,永远听着妻子“你真没用”的指责,再一次次让妻子怀孕……孩子们永远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永远脏兮兮,永远饿着肚子,永远在等爸爸带回薪水或一点吃的,却永远在失望……爱尔兰的这个小镇上,永远在下雨,街道永远是湿漉漉的,屋顶永远往下滴着水,小巷里永远污水横流,他们住的靠厕所的房子里,一楼永远有一层积水,孩子们进屋时永远是蹚着水,他们的头发、衣服永远是湿的……这就是法兰基的童年,天主教教徒孩子的童年,回忆起来有太多辛酸苦难的童年。
他依然怀着对父亲的爱长大了,哪怕那个男人下流到用婴儿的奶粉钱去喝酒;他在十六号生日前一晚对着妈妈咆哮,甚至打了她一巴掌,又在即将离开祖国时在妈妈的歌声中泪流满面;他觉得自己罪孽深重,却在放高利贷的方太太去世后拿走了她大半的钱,还把她记账的本子扔进海里,那上面,有镇上几乎所有穷人的名字,包括他的妈妈,他的艾吉姨妈,在他即将到邮局上班时为他定做一套新衣服把他打扮得无比体面的姨妈……法兰基怀着对美国的憧憬,离开故园,来到自由女神的国度,即将开始他崭新的人生。
是的,即使他爱他的父亲,那个男人却无法给他的童年带来庇护和起码的温饱;即使他爱他的母亲,那个女人也只能为了养活自己和孩子,被迫与别的男人睡觉;即使他爱他的家,他也只能逃离这个逼仄、狭小、混乱、肮脏的地方,开启属于自己的人生;即使他爱他的祖国,祖国也不能为他提供广阔天地让他大有作为,他向往的,是一个更加民主、文明、进步、富裕的国家,能为普通人提供更多机会的国家,让更多人能过上更好生活的国家。
这部沉重而苦难的电影,让我想起前不久刚读完的《秋园》一书。
在颇为相似的苦难之下,中国的这位母亲更坚韧,更能干,也更有尊严,至少没有让自己和孩子失去应有的体面。
总有一些电影,在看的时候会牵扯出过去经历中的蛛丝马迹,让原本渐渐遥远的回忆点点滴滴地温暖现实的心灵。
然而,等到电影落幕了以后,却已经无法整理出千头万绪的心情,恍如激情的尾巴过后,喘息就在不知不觉间平复,转瞬之前的“刚才已经成为过去。
心情中现实的部分,竟比感动之前,更加的真切。
回想出来的永远只能是不完整的东西。
所以,已经没有办法准确的描述当时在看《天使的孩子》的时候,究竟是什么样的心情。
只能清楚地记得,在看完了整部电影以后,又一次完全的说不出话来,只想能点起一支香烟,让升腾的烟雾淹没自己的脸,静静地等待内心的澎湃席卷过去,留下没有痕迹的沙滩。
在这以后,曾经很多次在喝茶吃饭的时候,向喜欢电影的朋友推荐这部电影。
在不断的重复当中,留意到自己不断的强调电影里阴冷潮湿的蓝黑色调,不断的讲述一个敏感的男孩看着自己可爱的双胞胎妹妹因为贫穷而死去,不断的诉说那个小男孩在自己的家乡却象异乡人一样的被排斥和苦苦挣扎——每一次,都不会忘记背诵男孩写的那篇叫做《耶稣和天气》的作文,几乎可以一字不差地背下来,然后开心的等待坐在对面的朋友说,“这电影听起来不错,找来看看吧”。
然后,还可以故做深沉状地说,《ANGELA’S ASHES》不应该翻译成《天使的孩子》,因为ANGELA是男孩妈妈的名字。
继续微笑。
于是,这电影弥漫着的苦涩的味道里,开始渗透着餐厅的灯火辉煌,渗透着茶水的温暖甜香,渗透着不紧不慢的悠闲和相视一笑的默契。
遥远的年代和别人的故事,只不过是这个世界最尽头的一盏昏黄的灯光,一转身就可以遗忘。
只有在某些一样阴冷的天气,自己的心情走到边缘,才会看清楚那盏灯光下面,有一个男孩踩着用自行车轮胎皮补过的套鞋,穿过昏暗的弄堂,冲进自己那个什么也没有的家。
他兴奋地踢着家里的积水,弄出很大的水花。
而楼上,他的母亲正因为无望的贫穷,和他的父亲争吵。
贫穷,只会让成年人感到绝望,孩子是不会因此而烦恼的。
就好象在记忆中的童年,家乡的秋天也总是阴雨连绵,打落了一地梧桐树的花蕊,踩上去软软的,很舒服。
拒绝穿着套鞋走过秋天,因为再好看的套鞋也太笨重,配不上新买的美丽衣裙。
在宠爱和纵容里,即使是家里的经济条件最不好的时候,记忆中也完全没有贫穷的滋味。
只是因为太高的期待而痛苦着,一心想要离开那个南方的小城镇,寻找繁华和自由。
——那个时候,永远梦想着辉煌的将来,相比之下,家只是一个太平凡的地方。
也许,在平凡的生活里总有一天会出现奇迹,所以,我们总可以到达那个期待已久的地方。
长大了的男孩,终于可以迎着自由女神像露出笑容,满心的欢喜和更多的期待,一点一点靠近。
那个时候,所有的挣扎和苦难都在灿烂的阳光下被蒸发——他不会回头,更不会看到那个苦难的母亲因为抚养那么多的孩子而燃烧了全部的生命,连做人最起码的尊严也焚烧成了灰烬。
那个出场次数不多的母亲,早就淹没在闪亮的孩子背后的阴影里。
ANGELA’S ASHES,ASHES TO ASHES。
电影里,没有“然后”。
生活却有。
只知道家乡守望的父母,仍然因为舍不得车钱,撑着旧雨伞走过这个雨季。
不管给他们钱还是苦心的劝说,都无法改变他们的节俭;就好象他们节俭的生活,也不能改变孩子对于舒适的要求。
然而,那守望的天使仍然尽力地煽动着疲劳的翅膀,只想让自己飞到尽可能高的地方,用昏花的老眼看看远处灯火辉煌的地方,想念着最爱的孩子,生活的好吗?
他们无法看到,那个孩子正架着腿,吐出一口烟,漫不经心的抱怨:父母教会我人生就是向高处飞翔,可是他们自己那么不懂得享受生活,那么需要照顾——背着这样沉重的东西,叫我怎么飞翔?
幸好,他们看不到。
美好的爱尔兰🇮🇪你曾经让我沉浸于《凯尔特的薄暮》,来自爱尔兰风笛悠扬地倾诉也曾让我泪流满面。
今天,当我从弗兰克·迈考特于1996年出版的自传体小说里重新看你,我终于明白,那是怎样的屈辱和不甘。
摘自于豆瓣网友: 1997年,一本名叫《安琪拉的灰烬》的书获得普利策奖最佳传记文学奖,作者是66岁的弗兰克·迈考特。
这本书不但受到奖项的青睐,更是震撼了数以亿计的读者,《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上它出现了117次,当年就重印了47次,印数高达150万册,并译成了25种语言在全球发行。
两年后,这部小说被派拉蒙公司改编成了同名电影,在畅销书的带动下,这部电影也受到了巨大关注。
这段人生故事里给出了三道 无解之谜:1.他们相爱,他为父、她为母。
但是他们却彼此折磨,这层阴霾延绵至下一代。
是世道摧毁了父权,还是人性强迫着母性伟大?
故事里父亲和母亲的出生地分别位于爱尔兰的南方和北方,这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差异。
母亲安琪拉的家人都对父亲“另眼相看” -- 北方人都是粗鲁的异教徒(即口音、行为、舞蹈和信仰),根本就配不上自己的女儿,更何况现在说要去美国布鲁克林闯出一番天地,最终却灰溜溜而归,落魄地投奔娘家。
原著中这样描述母亲:“她的任务就是不停地繁衍后代,然后就是千方百计地支撑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
” 她前后生了七个孩子,但是不幸的是死了三个。
任何一个母亲都很难承受这样的打击,然而从第一个孩子玛格丽特死去时,她咬着手指双目茫然,到双胞胎前后死去时她表现出的麻木,一个原本富有活力的母亲,就这样被多个噩耗折磨成了一个石雕,任凭风霜雨打,她也几乎没有了感觉。
2.弗兰克明明属于爱尔兰,却向往眷恋着『 自由之国 』。
他始终认为称之为 “美国” 的地方才是自己的故乡。
这是故乡的不幸?
还是关于信仰归属感的扭曲?
在弗兰克的心中,爱尔兰的生活不亚于下地狱,而美国就算再不适应,也是个充满归属感的地方,错位的乡愁实则是几代人都难以抚平的旅人之痛。
电影节选:法兰克:“我的作文题目是-- 耶稣与天气。
我不认为我们的主--耶稣,会喜欢利默里克的天气,因为总是在下雨。
香浓河让整座城市一直都很潮湿。
我爸爸说香浓河是凶手,因为它害死了我两个弟弟。
看看耶稣的画像,他总是裹着床单信步游荡在古老的以色列,那里从不下雨,从不会听到有人咳嗽,也不会得肺痨这样的疾病,那里的人也不工作,只要懒散的消磨时间,吃着天赐食粮、摇着拳头,奔向受难十字架。
每当耶稣饿了,他只需要走向无花果树或是橘树吃个够。
如果他想喝酒,只需一挥大玻璃杯里面就有酒。
他也可以去拜访抹大拉的玛利亚和她的姐姐玛莎,她们肯定会为他做饭。
所以耶稣决定降生在那片温暖的土地。
做犹太人是正确的,因为如果他生在利默里克他会染上肺痨,不出一个月就会死。
那么也就不会有天主教,我们也就不会写关于他的作文。
结束”
3. 人生儿不同,为什么彼此终有芥蒂?
我们渴望融合却又拒绝彼此。
人类的终极归宿究竟是 『 合 』还是 『 分 』,究竟会迎来最后的公平、还是永无尽头的不公?
英国全称是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英国由大不列颠岛 和 爱尔兰岛组合而成。
大不列颠岛上有苏格兰、英格兰、威尔士,爱尔兰岛上有爱尔兰和北爱尔兰。
虽然爱尔兰在爱尔兰岛上,但它却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因为!
早在差不多100年前,爱尔兰民族就爆发独立运动,当时英国联邦就和他们签了条约,允许爱尔兰南部的26个郡成立“自由邦”。
也就是说,爱尔兰从那时起就独立出去了。
只不过北部的6个郡仍然属于英国,也就是现在的北爱尔兰。
我们故事里的 利默里克 属于独立的爱尔兰。
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温家宝总理访问的唯一一所爱尔兰大学就是位于利默里克 香浓河畔的利默里克大学。
那里已经风景优美,让人很难相信它曾经吞噬了无数病死的孩子们。
在弗兰克的心中,信仰的争端、种族的歧视、阶级的划分、父亲的醺酒与无能都无法熄灭他对于生活的热爱。
因为热爱才会爱音乐、爱文学、爱钱、爱女人、爱自由。
他爱死去的兄弟姊妹、父亲、外婆,他爱他忍辱负重的母亲。
他爱那个死于6岁的自己……
一切源于爱源于爱源于爱……
一个人必须要么做个好人,要么仿效好人。
——德谟克利特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时代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方面。
按照传统道德基本内容,把传统美德分为爱国、明智、持节、自强、诚信、知耻、改过、厚仁、贵和、敦亲、重义、尚勇。
积小善成大德,汇小善为大仁。
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行中,常怀感恩之心,常动悲悯之情,常予成人之美,知善、行善、扬善、乐善,不断弘扬“善”的精神,升华“善”的力量。
让行善成为一种理念、一种习惯、一种风气。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洪应明凡人为善,不自誉而人誉之;凡人为恶,不自毁而人毁之。
——苏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不为善,一不善而足。
——杨万里
影片讲述的是Angela一家人面对生活压力时用不同的态度的去结局。
母亲Emily Watson 饰演的Angela起初和丈夫的婚姻并没有得到亲朋好友的祝福。
而现在他们已经有了几个孩子,虽然生活并不如意,再加上刚不久过世的丧子之痛,但这并没有打败他们生活的勇气。
他们决定搬回家乡Ireland,希望在那里能生活得稍微富裕一点。
然而事与愿违,他们依然遭受身边人的冷眼旁观。
每次当丈夫对生活丧失信心再没有勇气扛起家庭重担的责任时,Angela总是会义无反顾的背起来这个艰巨的责任。
但命运无情的给Angela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她的一对双胞胎孩子也相继去世。
此时,丈夫决定远赴英国谋生,最终却没有改善贫困的家境。
而Angela则一直为了孩子Joe Breen饰演的Frank寻求帮助,并教会孩子对生存的渴望和尊严。
Frank辍学后开始挣钱,当他挣到第一笔钱时,他感到异常兴奋。
他感觉自己能为家庭做出贡献而欣喜,同时也理解父亲酗酒的心情。
本片值得学习的是Angela对生活不屈,对生存的渴望。
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开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对世界的影响。
经济萧条,失业率急速上升。
影片也借此批评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黑暗。
然而贫穷不能阻碍你前行的脚步,奋斗才是生命永恒的韵律。
个人认为本片结尾有些不足,主人公踏上轮船迈向希望和成功的美利坚合众国是唯一的败笔。
影片讲述的是当初因为宗教问题,安吉拉和丈夫的婚姻并没有得到亲友的赞许。
如今他们已经有好几个孩子,可是在美国生活得并不如意,贫穷的折磨加上不久前的丧子之痛,这家人决定搬回家乡爱尔兰,以祈求在那里获得富裕一点的生活。
然而事情并没有顺利进行,生活也没有好转,可承受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的安吉拉从不放弃地寻求救助,并教会儿子弗兰克生存的尊严,母亲的光辉在弗兰克的一生里都不会褪色。
爱尔兰地区的电影总是有着一种冷峻清冽的感觉,电影在叙述方面以及场面调度都很合适,也使影片干干净净,毫无拖沓之感,虽并不幸福的家庭,却依旧坚持,感人至深,也使很能表达出那一份悲伤而且顽强的生命历程了。
抛去铁皮鼓之类的政治隐喻,个人更感觉这是一条路的故事,这条路上承载了太多这样的家庭的来往,当然也象征了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兴替。
沧浪之水浊兮,父亲找不到工作,一直踩着这条泥泞的路,孩子等不到钱,一样也得踩那片泥泞的路,这条泥路足够有胸怀,有勇气,能够承担这么多家庭孩子们这么多年的失意和悲伤。
而搞到钱之后路上会溅起水花为他们高兴。
同样是这条路,一次次送走父亲和盼到他的归来。
随着孩子们的成长,路变宽了,也没那么泥泞了。
孩子要上班了,路上居然有了绿色,希望居然从黑色和灰色中出现了,呜呜。
孩子最终要去美国了,路上留下了同样的孩子继续走。
不管怎么样,自由女神在片中是绿色的,代表了孩子的期望吧;其他感人之处:孩子写的关于讽刺宗教的作文被认可,说明欧洲人对思想是真爱啊;孩子床头,医院床头,教堂当然了,教室里面,桌子上面无所不在的耶稣及圣母像足够讽刺;圣餐时孩子吃到巧克力时吧唧嘴,是因为他平时吃不上啊,同样的还有孩子舔报纸;孩子第一次喝酒后居然和父亲一模一样,哎,说明父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无可比拟;
冷门佳片,小说作者的回忆录,童年的苦涩,潮湿阴暗的爱尔兰故乡,令人心碎的回忆,宗教与内心的抗争。
非常朴实却能打动人心的电影。利默里克的大街小巷仿佛是永远的昏暗潮湿,阴雨不断。/长大后的男主有一双水灵清澈的眼睛。
这叙事太流畅了~~工业文明冲击下的爱尔兰,日益衰落的天主教和父权制,当男人失去了保护妻儿的生产资料,他只剩下喝酒这一男人气概。或者,变成对女人的暴力。
5487+底层人民的悲苦通过一个家庭所面临的种种都表现了出来。宗教的歧视让父亲找不到工作,再加上自暴自弃的酗酒堕落再到最后一走了之;母亲麻木,弱小,父亲走后只能够依攀他人带着孩子们存活;不断死掉的孩子,不断出生的孩子,存活下来的孩子能够活下来真的是太幸运了。在生存面前,温情的表达是肉麻的,但亲情就是打断还连着筋的存在。
Dans ce monde, il y a toujours beaucoup de pauvres, et peu de gens riches.
先放一下,太悲伤,看不下去
复杂的感受,看到孩子一个接一个地死去,差点就失去看完的勇气。想批判父亲的无能与酗酒,但又想起他抱着孩子烤火的善良,想要批判母亲的软弱和顺从,可又想起一个个的丧子之痛,孩子们呢?更是无辜,所幸他们在污秽贫困中艰难长大。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不是想剥离就剥离的,就像男主角一样,哪怕寒门贵子,哪怕再狠那个不顾家人生死拿孩子奶粉钱甚至棺材钱醉生梦死的父亲,却最终也和那个废物一样,喝醉了酒打了母亲,所以,对于破碎的原生家庭,只有逃离阴影一条道路,不管自己是受害者,还是阴影本身……
一般
改编自弗兰克麦考特的同名回忆录,他的弟弟小马拉奇后来也当了演员。从麦考特一家离开美国回到爱尔兰开始(「我们可能是唯一看着自由女神像越来越远的爱尔兰人」)到弗兰克重回美国结束。可以说是爱尔兰版《活着》,疾病与贫穷在似乎一年四季都是冬季,每天都是阴天的爱尔兰(对阴冷环境的渲染是本作的重要叙事元素)接连夺走弗兰克的兄弟姐妹,而弗兰克则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辗转煤矿工人,邮差,讨债代理等多份工作中。贯穿全片是浓郁的宗教元素,作为天主教家庭成员(生这么多孩子可能也是因为教义不允许避孕),弗兰克接受的也是典型的天主教教育,忏悔的频率连神父都觉得厌烦,就连海报都选了弗兰克在教堂上领圣体的场景,但宗教式的苦修与自省显然无法挽救他的命运。艾米丽·沃森天生长了一张刻满了无数痛苦与牺牲的脸,简直是量身定做的角色
拍的很好。场景还原也很好。但是是一个没有立场态度的电影,导致我对这个标题和故事简介有疑虑。说的好像是一回事,又好像不是那么一回事。
6/10。看似史诗实则平庸、空洞的影片,只是将悲惨的家庭平铺在观众面前,人物塑造不够立体,缺乏对社会时代背景、宗教信仰的探讨,旁白冗长、空泛(且依靠旁白推进剧情远不如通过画面表现有张力),情感上也难以引发共鸣。
母亲的抗争,孩子的成长,在夜晚的老街上和童年的两个自己道别,去美利坚追求梦想。
虎头蛇尾
同样象征美国的自由女神其实是反讽,全家正因美国梦而破碎返乡爱尔兰。孩子们的命运如此这般凄惨模样,就连天使亲吻过的灵魂也惨叫把他们送来把他们送走;自由人的一生比神还要精彩。事实上,上帝都是用来祈祷身处于困镜的社会阶层里的人。God loves you,you must love yourself,and God will forgive you ,itself the truth be worth but you must believe and forgive youself.
弱弱一说:米看懂。。。
她的一对双胞胎孩子相继去世,丈夫到英国谋生却没能改善困窘的家境,安吉拉从不放弃地寻求救助,并教会儿子弗兰克(乔·布林Joe Breen 饰)生存的尊严,母亲的光辉在弗兰克的一生里都不会褪色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每个人的坚强与沉沦似乎都有充分的理由。小时候仰望父亲,长大后讨厌父亲,一个父亲角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影响重大。
无尽头的苦日子,到美国就可以改变吗?
离开爱尔兰前夜发生了月食 叔叔说这是好运 阿姨说不这象征着厄运 大家站在街上祝他好运 伴随着蒸汽轮船的轰鸣 他终于看见了久违了的自由女神像 以为一切从此都会好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