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觉得女主挺圣母的,作的一手好死,也有疑问,为什么女主就那么相信委托人,万一是真有罪呢。
结果末尾都解答了,女主的过往和动机,一下子都合情合理了。
全片的色调都很冷,除了在美国那段,两个国家的色调还真是对比明显。
也觉得结尾有点泄气,一直渲染好大的阴谋,结果是个意外?
居然没有惯例的性丑闻啥的。
顺便觉得女主的委托人都挺傻,而且不识好歹的,有律师那么帮你,还因为你被人打,还在那抱怨,这可能就是我们与法制发达国家的区别吧,他们觉得那是律师份内事儿。
一直觉得女主跟多姆小哥更配,不过男友也可以,就是整天喝酒没啥用。
那个瘸腿的道格拉斯很帅!
还是很佩服女主,一般人早就避之不及了。
有一点没交代,女主是怎么发现炸弹的。
不过后面黑人警司说庆幸你给我打电话了,应该是他们拆除了吧。
总的来说英剧还是很克制的,反派也更要脸,前面也就是使点手段,失控了才下黑手。
还是剧里的美国女人背锅。
英国的一个自杀了,一个心存愧疚,最后也出去救女主了。
不愧是绅士国家,汗。
这要是美剧政府恐怕内幕更黑,死人更多。
结尾的太过仓促简单,让人有些失望。
居然最后的手段就是让当事人confess并且记录下来,that's all,一切就此迎刃而解。
如果现实真的是如此简单有效,那就好了。
一开始悬疑指数拉满。
明确知道Kevin不会是真凶,那么真凶到底是谁?
没想到由此牵扯出一个重磅新闻,事关多个国家,事关战争,事关高层……仿佛一切都有了解释,可最荒诞的是,最开始也不过真的是一个意外而已啊。
没有想象中的什么交易,什么party,什么邪恶。
单单说这个可怜的姑娘,真的只是个意外。
可是却因为大人物们了不起的原因,生生地塑造出了一个替罪羊的角色。
他的十几年牢饭根本不重要,他的清白,乃至最后的丧命,也都不重要。
毕竟事关"national security".而Emma,很多时候好像也并不那么讨人喜欢的Emma,要在这洪流之中坚持住真相和正义是多么的艰难。
有了多少运气的加成和他人的相助,才能最终成功。
可是,Kevin也已经回不来了,最终带着屈辱离开。
那个姑娘也回不来了,明明是不必发生的事故。
对于有些人,不过是一个“事件”;可对于那些当事人,这是人的一生。
看过诸多韩剧律政故事的我想说喜欢片头小女孩站在从撒切尔当选,布莱尔下台,脱欧,到特朗普当选高墙上行走的设计。
喜欢班维尔和格林伍德为了正义的亦敌亦友和高超谈判技巧,喜欢艾玛和小多的革命友谊。
和remember 这类剧比,融入了伊拉克,伊斯兰国极端组织,美军基地召妓丑闻,恋童,等政治和社会热点。
情节设置上因为有了这些所以悬疑的更有兴致。
剧情推进快,但是不能明白艾玛和父亲,前男友之间的trust。
有人说有些虎头蛇尾,是普通的英剧。
也许是我没看过啥英美剧吧,感觉结尾的always question 和trust 就是升华,结局也可以理解只是普通的车祸因为特定截点当权者对凯文的迫害设定。
比韩剧类似故事要有更多的看点。
1979年5月撒切尔夫人赢得大选后的演讲中提到,有冲突的地方,带去和谐。
在有谬误的地方,宣扬真理。
在有疑虑的地方,传递信念。
在有失望的地方,唤起希望。
1984年到1985年发生矿工罢工事件。
保守党政府上台后大规模封闭矿坑,煤矿工人被迫大规模罢工,提出“”煤炭不是救济金‘’口号。
1989年4月15日,在英国谢菲尔德市希尔斯堡体育场举行的利物浦队对阵诺丁汉森林队的足总杯半决赛中,由于球场结构问题和组织秩序混乱,在比赛开始后尚有5000名利物浦球迷未能入场,由于警方玩忽职守,最终导致人群失控,造成了严重的踩踏伤亡,96人丧生,200多人受伤。
2007年布莱尔结束自己长达10年的首相生涯,正式离任。
他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本剧内容有很大关系。
《敦刻尔克》让我们有机会领略人类历史上惨绝人寰的浩劫的一小部分。
天地不仁,众生为刍狗,灾难不断再版。
虽然已有70年没有爆发过世界级别的大战,但是局部战争仍然连绵不绝,比如伊拉克战争。
2017年,一部以此为背景的英剧横空出世,开始探索这背后的真相。
《无所畏惧》 第一集开播时,就有7.9分,成绩不俗,此后一路长到8.6分。
口碑持续发酵中,典型的慢热好剧。
正如诺兰把战争片拍成悬疑片,把伊拉克战争拍成战争片?
这想当然的思路导演不干,天才的脑回路大概都不一样。
本剧的切入角度极为独特——15岁美少女凶杀案。
第一集伊始,英国人权律师艾玛·班维尔(英伦老戏骨海伦·麦克洛瑞饰演)就收到委托,调查这桩杀人案。
14年前,15岁少女遇害,凶手叫凯文。
凯文是最后一个和少女接触的男人,嫌疑自然最大。
警察极力鼓动他认罪:对你的妻子和孩子有利无害。
坦白从宽,把牢底坐穿。
14年牢狱之灾,彻底毁灭了一个男人的精气神,入狱时的凯文只有23岁,美好的家庭和美好的未来瞬间归零。
艾玛一接手这个案子,就知道是个冤假错案,然而翻案何其不易。
受害者家庭也不想揭开尘封14年的伤疤,她却直奔主题,说要申请重新验尸。
少女母亲一听,当时就暴走了,那架势,恨不得将她生吞活剥。
连凯文自己,都不希望继续查下去。
更不要说那些害怕翻案的警察及事务所的同事。
很不幸,他们遇见的对手,是艾玛。
本剧最牛的人权律师,也是英剧史上最霸气的女主之一。
重温片名:无、所、畏、惧!
仅仅是气场强大,攻气十足吗?
都是凡身肉胎,胆子能大到哪里去?
结果是真的让人长见识了:重新认识了什么叫无所畏惧。
很快,她就挖出本案的三个疑点: 第一,判定凯文被话术误导,都在警察的指认下认罪; 第二,根据验尸报告发现,女孩生前曾被汽车撞到,第一次活埋地点靠近空军基地,死亡时间正是伊战前几天,令人不寒而栗; 第三,女孩死前接触的男人不止凯文一个,还有一名摄影师,这家伙拍了不少大尺度艺术照,却被警方选择性忽视,理由呢?
猫腻这么明显,却被断成了铁冤案。
一个英国公民,怎么就屈打成招了呢?
背后什么滔天势力?
此时,军方逐渐浮出水面。
艾玛质问事发地空军基地的军官,对方支支吾吾,甚至美军势力都可能牵涉其中。
军方开始给当局施压,希望大事化了,甚至直接让凯文保释出狱,重获自由。
这都是在女主咄咄逼人的攻势下的妥协。
此时,另一条线启动,艾玛丰富的经历线渐渐展开:她向来是一个不合作份子。
还在剑桥大学念书时,就是游行抗议活动的先锋人物,绝对拥护人权,反种族歧视,反强权,反战争,为人道摇旗呐喊。
她不是不爱自己的祖国,只是她的理想国,在那场不义之战中,在她心中塌陷。
有两处回忆,对艾玛的心路历程至关重要。
一幕是学生时代,伊拉克战争发动在即,她站在空军基地门外,与同学一起结伴抗议。
一幕是童年时代,漫步在高墙之上的艾玛,走着走着,忽然坠落。
这场噩梦呼应了电影开篇。
小女孩站在高墙,伸开双臂,摇摇晃晃,一步一步走过英国二战之后近70年的历史进程。
墙壁上闪现的,正是英国历史大事件,撒切尔、布莱尔等英国首相都一闪即过。
突然,墙壁乍裂。
最后的画面中出现的是美国总统特朗普,至此路绝,前面是无限高崖,深不见底。
这部英剧的隐喻,由此可见一斑。
特朗普,曾被美国《时代周刊》戏称为:美利坚分裂国总统。
同理,作为美国忠实跟班的英帝国,也面临社会撕裂的危机。
大格局的动荡,最终会影响到小民的生态。
我们看艾玛在这个期间做过什么?
她曾无偿收留伊斯兰母子,直到她们被警方带走。
她的丈夫阿塔尔有着阿拉伯血统,此刻正在叙利亚难民营行医,被定性为看恐怖分子。
作为恐怖分子的家属,艾玛一直被特工窃听和监控。
如果艾玛不是律师,如果艾玛没有雷霆手段以及无所畏惧的意志,她早就成了某宗冤假错案的牺牲者。
要知道,反恐压倒一切,涉及英国反恐的需要,任何公民,哪怕你是律师,也可能会被拿下,甚至不受法律的保护。
艾玛饰演者,海伦·麦克洛瑞如是说—— 我从未在荧幕上见过这样一个女性角色,她从不解释自己,完全不觉得抱歉。
她不依附利益集团,时刻保持清醒和独立。
这三观,不要太正。
这边凯文刚刚释放就出车祸,那边伊斯兰姑娘就被逮捕。
若是换作玛丽苏女主角,此时该有霸道总裁神助攻了。
可惜艾玛注定是大女人,一切问题自己解决。
她对弱势母子的关怀却充满温情脉脉。
其实,她也想当一个母亲,领养一个孩子。
可是当手续快好时,领养机构打来电话,委婉回绝。
他们看来,只要艾玛还是人权律师,难免深陷舆论风暴的漩涡,孩子需要一个安全的环境。
艾玛,哭、了!
女强人也会有软弱的一面。
从第一集到第六集,艾玛没有一帧小女儿姿态,一副战斗到底的精气神。
她的牺牲,她的理想,让她终于成了一首特立独行的诗歌。
编剧派屈克·哈宾森,经典反恐大戏《国土安全》、《24小时》都是他的手笔。
拍美剧也好,写英剧也罢,他的特点都是剧情紧凑,节奏生猛,环环相扣,在大争端中寻找小人物的厚度。
《无所畏惧》短短六集,却一路草蛇灰线,勾勒出一部黑幕潜伏的盛世悲歌。
一部慢热好剧,能够以小见大,有它的精神底色,也有它的情节留白。
越是怀疑,越是悬念重重。
那一晚,15岁美少女究竟发生了怎样的人间悲剧?
英军和美军同流合污,究竟在为谁打马虎眼?
对于重病在床的父亲,艾玛又为何既爱又恨,恨从而来?
真相在人心鬼蜮?
在黑白杂陈?
还是在每一瞬不经意间的回眸?
这才是真正的精品好戏,我们最稀缺的灵魂主题。
就连触手无边的权力都敢无所畏惧,女主何惧?
进击的艾玛,给提出了普世命题—— 关于信仰,也关于人的活法。
Courage is resistance to fear, mastery of fear, not absence of fear.——Mark Twain看罢六集英剧《fearless》,我的脑海里冒出的是这句话:勇敢不是没有恐惧,而是克服恐惧,战胜恐惧。
故事从一个看似幸福美满的家庭开始,父母和三个孩子,吃完早餐后各自上班上学。
除了那个不幸福的第六人——这个家庭女主人曾经的未婚夫、上中学的儿子的父亲。
每当女主人提到那不幸的第六人,这个幸福的家庭气氛就会瞬间僵硬,上中学的儿子是那么地以他的亲生父亲为耻。
这个早上送走所有人之后,女主人偶然间看到电视里的新闻,背景音喋喋不休地说着这个名叫Emma的女律师,“又一次为强奸犯辩护成功”。
记者蜂拥而至,黑夜中无数的闪光灯照得艾玛雪亮。
她直视着镜头说,她会让每一个清白无辜的人得到应有的正义。
十四年来从没放弃寻找律师的女主人仿佛终于看见了一道曙光,立即接通了艾玛的电话。
另一边,艾玛的房子里住着被国家认定为恐怖分子的妻儿,国家安全局(英国不是这么叫的,但是我忘了那个部门的名字了,就先拿这个代替吧)的特工们随时在她家门外待命,她的行踪被24小时监控,这个部门的头头Greenwood小姐做梦都想冲进她家抓捕嫌疑人再通过她抓住那个恐怖分子。
艾玛什么都不怕,只怕没有公义。
她坚信她的委托人不是恐怖分子,而只是在叙利亚做无国界医生,她用自己微弱的力量,为委托人的妻儿搭建一个规避风雨的堡垒。
这是一部很具有女权色彩的剧,但又是非典型的。
主人公艾玛,令人闻风丧胆的强悍女律师,不禁令人想到美剧傲骨贤妻里的Alicia和Diana。
可是她不同。
她四五十岁,不美,不化妆不打扮,面容苍老干瘦,和一个爱尔兰大叔同居并有稳定的情感关系,无法生育所以一直致力于领养一个孩子。
我看的英剧里的女主角律师确实一般不如美剧里那么爱打扮,但是不care如《silk》里的Martha,也是金发雪肤,会用亮色口红,和男人调情,在酒吧喝酒。
艾玛的内心已经强大到,不需要像Alicia一样收拾旧山河,从头来过。
她像一匹脱了缰绳的马,只知道一往无前地在原野上奔跑,她不需要目的地,也同样不需要沿途的风景,她只知道在公义这一条路上走到底还是要走。
大部分女权色彩的剧是女性的自我觉醒、自我救赎和自我实现。
而艾玛,这个被所有人都恨得牙痒痒的“老女人”,她已经超越了这一领域,她不需要找女性或是男性的身份认同,只因她有一颗fearless的心,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
她不像Alicia和Diana,她像秋瑾和丁玲。
但不是圣母式的,不是程心。
那些圣母不会有她这么明晰坚定的信念,不会像她这么懂得何为牺牲何为获得,不会知道Give and Take 是永远不变的定律和规则(这句名言出自美剧《House of Cards》木下总统)。
恐怖分子的妻儿被抓走的时候,她强硬阻止,偷偷拿了关键的电话卡,继续和委托人联系,让他回来证明身份、保护妻儿。
她的心只对那些丑恶的人冰冷坚硬,却对无辜的受害者、妇孺儿童永远柔软如初。
在这个混乱夜晚的早些时候,她刚刚获得了领养一个男孩的希望,第二天的晨间新闻又将她的美梦打碎。
福利院的负责人打电话说不可能通过一个和恐怖分子牵扯的人的领养申请,她沉默半响,说如果她不再负责这个案子呢,负责人带着遗憾又强硬的语气——除非她永不再做律师。
她还能说什么呢,谢谢。
她对家庭温暖的渴望和对孩子的喜爱,是敌不过她的理想信念的,她没有想过拯救世人,却只做她认为对的事。
她18岁就知道应该做什么,她参加反核的示威,名校毕业做律师,为国家机器这个庞然大物下的小人物辩护;为了被认为是恐怖分子的医生受到严密监控,又在发现委托人的确是恐怖分子后独自勇闯虎穴,帮助国家安全局的逮捕行动,受到恐怖分子威胁;为了14年来被认定为强奸杀人犯的Kevin对抗英国和美国的上层权贵、司法体制和灰色规则,被大人物威胁、被舆论施与暴力、被美国军方关进小黑屋,也一直无所畏惧,最后将英国的下任首相送进监狱,将英美的伊拉克战争真相公之于众。
她也有恐惧,但为了更重要的理想信念,她无所畏惧。
女性配角也同样出彩。
Kevin被送进监狱时有一个已经怀孕的未婚妻,她坚强地生下儿子,又和别人组成家庭,幸福生活的同时,14年来从没放弃过寻找好律师为Kevin辩护。
14年前办错Kevin案子的Greenwood警官,现已是晋升最快的国安局的一个leader,但她宁愿放弃自己的前程,也要帮助艾玛完成对Kevin的翻案。
作为反派的美国国安局已经退役的女特工,一次又一次用精彩的计谋阻止艾玛,一人在英国政界奔走。
而且这些女性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不漂亮、不打扮,却自有一种刚柔相济的美。
比起美国的女权剧,教你伤心的时候要化妆打扮漂亮,买名牌衣服鞋子,喷特殊味道的香水,我真是太喜欢在许多人看来保守的英剧了。
因为我看到,消费主义打着女权主义的旗号,继续奴役着女性们。
当然,女权只是这部剧附带的光辉。
当我以为这是个律政剧的时候,它开始揭露政治腐败,尤其是美国政府对英国政府的牵涉程度深得超乎想象;当我以为这是个政治讽喻剧的时候,它开始揭露人性的丑恶,驻扎在英国的美军基地是那些未成年少女的噩梦场所;当我以为这是个人性剧的时候,它从一个强奸杀人犯的案子抽丝剥茧,拨开重重迷雾,最后让我们看到了伊拉克战争的真相,它是一部反战剧。
说到反战,我最佩服的是电影《朗读者》,不着一字,尽显风流。
而《fearless》用悬疑的方式反战,以小见大,也是别出心裁。
要揭露战争的残酷,你可以拿一堆炮火,双方不停开枪放炮,然后尸横遍野;你也可以展现一场衣冠楚楚的密会,美国国防部长、英国首相以及双方的军方高官觥筹交错间就能发动一场伏尸百万的伊拉克战争,英国军队高官开车时不小心撞死了一个来见心上人为美国士兵的英国女生,立即做好诬陷准备,让附近的Kevin正常生活就此破灭,将牢底坐穿,在监狱里无时无刻不受到威胁,这一切只为了掩盖今晚月色很好,而英美高官在这密会的故事。
战争不只是一条条人命那么简单,它还摧残人性,催生腐败,使国将不国,人不为人。
我们要对之fearless的不是战争,而是那些为一己私欲发动战争的人和体制。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黎濮慢
片头好多地方看不太懂,我自己查了一下做的笔记。
1978到1979年的冬天,英国爆发一连串工业行动,造成社会极大混乱。
工会号召罢工,学校关闭,社会日常工作几乎停止。
事件造成首相詹姆斯·卡拉汉的工党政府声望急挫,随后更在1979年5月的国会大选遭撒切尔夫人领导的在野保守党击败。
1979年5月撒切尔夫人赢得大选后的演讲中提到,有冲突的地方,带去和谐。
在有谬误的地方,宣扬真理。
在有疑虑的地方,传递信念。
在有失望的地方,唤起希望。
1984年到1985年发生矿工罢工事件。
保守党政府上台后大规模封闭矿坑,煤矿工人被迫大规模罢工,提出“”煤炭不是救济金‘’口号。
1989年4月15日,在英国谢菲尔德市希尔斯堡体育场举行的利物浦队对阵诺丁汉森林队的足总杯半决赛中,由于球场结构问题和组织秩序混乱,在比赛开始后尚有5000名利物浦球迷未能入场,由于警方玩忽职守,最终导致人群失控,造成了严重的踩踏伤亡,96人丧生,200多人受伤。
2007年布莱尔结束自己长达10年的首相生涯,正式离任。
他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本剧内容有很大关系。
2017年3月22日,英国议会大厦附近发生恐怖袭击事件,造成5人死亡,40多人受伤,死者中包括袭击者本人。
breaking point 字幕组的朋友备注的是脱欧事件。
小女孩走到尽头墙上出现了川普。
这是2月2号他在密西西比州东南部城市比洛克西的集会上怒斥记者时说的话,起因是站在中间的一个记者没有转动摄像头给场地一个全面的拍摄。
事实上,这个记者就是按照要求对准演讲人位置,是起保护作用的。
前五集半故事推进,算常规讲一个故事,缓缓而进,给人背后埋藏巨大阴谋感,用五集半时间来铺垫、展开、剥开,如果继续围绕这个故事核心再继续展开,恐怕还要五集半。
只是,故事到了第六集后半段,就戛然而止,用后半集的十多分钟,完成了故事的勉强附会的反转和结束;一种观众被吊起胃口,准备要长久战,接受震撼,谁知突然被喊停,说“不玩了,回家吃饭去了”,然后随便编一个借口就走人了。
看完第六集,就是这么个感觉,一种被严肃忽悠感。
最后十多分钟,对故事主要矛盾的解释,可以说是一种糊弄观众的牵强附会。
试问,两个女孩子为什么会被同时放到基地?
两个女孩还不在一起?
还有,既然基地正进行如此重要密会,周边应该会有警卫,会对会场包围和警惕,那女孩是如何靠近和接近,甚至于能如此靠近重要与会人物的?
就算接近了警卫,那警卫们拿枪警告女孩,照理来讲,女孩应该会受到惊吓到腿软,不敢跑动或跑动不过警卫人员的,就算警卫人员抓不到女孩,那为何后来女孩偏偏会笨到被车撞击?
这一连续的对本剧集故事的矛盾开端的解释,可谓是不符合人之常情,对人是没有说服力的,只能是巧合之巧合,才有可能早就这样故事。
还有,对肇事司机的逼问是如何安排的?
为何知道男主会在自己离开之前回来,男主为何要这么在乎女主的安全,更何况至于对女主全盘托出?
这么巧合和安排,真能完成吗?
这些哪个不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这些因素可能发生,在任意组合中确实可能发生,只是在这样一部要揭露残酷严肃现实剧集中,是不是太多和太自以为是了。
要残酷、要揭露,就要越现实,越真实越好,残酷的现实是什么,就是凡事都是残酷的、现实的残酷现实,这就是人生,就是要讲明的道理、事实。
冲着女主来的,一贯英剧的水准。
女主不应该只当个律师,总感觉可以直接出任CIA秘密检察官了。
如大家所说,女主光环太强,后面强大的政府力量都无法阻止女主查出真相,不愧是国土安全的编剧,框架太大,内容稍显单薄,一个女孩的谋杀案虽然牵扯出了政府高官以及美国的间谍组织,但6集内容,整体逻辑性也就无法做到严丝合缝,尤其后面2集,女主拖朋友查候选人,竟然也能让军机处毫无知觉。
也许编剧有心架构英国版的国土安全,无奈集数太短。
当然整体ok,爱女主。
铺垫这么多,剧末的光速反转简直是惊了个呆。
而且,反转成功实在是太侥幸了,首先要政治新星正好回家;其次要黑直长变金卷发的新星夫人绷不住立刻跟新星交代炸弹的事;再次要新星良心发现为了救不怕死的女主而坦诚一切。
这样的圈套也太曲折太不可靠了。
所以我的推测是,女主在家发现被人盯梢后,联想到黑胖总警司的警告,立刻推测出对方要对自己下手了,还推测出新星夫人肯定和自己的对手有勾连,一旦自己联系新星夫人,她就会和对手联系,而对手会把下手的事告知她。
于是,女主上门逼问新星夫人,是计划新星夫人在知道女主马上必死的情况下放松警惕,透露出实情,但没有成功。
但女主被赶出门的时候,其实她自己的计划已经失败了。
谁知峰回路转,新星为了fearless(其实是已经没有危险)的女主啥也不要了。
好吧这是我能想到最合理的解释了。
但仍然想不通的是在那么强大的政治势力的压力下总警司是怎么复职的。
总体感觉6集还是仓促了些,现在的结尾有点对不住这么宏大的格局。
柳暗花明的剧情走向吸引人,但故事的最终解释颇有便秘感。
感觉相当不紧凑啊 很多无用镜头
前五集半故事,算常规讲一个故事,缓缓而进,背后埋藏巨大阴谋,用五集半时间来铺垫、展开、剥开,如果围绕这个故事核心再继续展开,恐怕还要五集半;只是,故事到了第六集,就戛然而止,用后半集的十多分钟,完成了故事的勉强附会的反转和结束;一种观众被吊起胃口,准备要长久战,接受震撼,谁知突然
n度窒息到让人想放弃,开倍速就是为了快点过渡到胜利前夕。这种只身对抗全世界强权的剧情真的承受不起。虽然精神和勇气可敬,但是也未免太多离谱和生硬。优瑟福被抓怎么又出来了?车上的炸弹到底怎么搞的?一直闪回的很多人拉着手在基地前示威的场景又是在干什么?但是,girl's power依旧强大。
一部节奏非常快的英剧,是寻求正义和反杀的惊悚剧。某些视角营造得不错只是在个别情况下显得多余;整部剧的初衷原本不是啥大事儿却一不小心让整个世界都高层都提心吊胆这构思也是相当不错。
拉塞尔这种窝囊废看着想打人!
(发现英剧罪案剧日常黑美国政治
女性孤胆英雄的设定,众多影射和隐喻,对英国政治,历史,政策,现实等等。还好。
虎头蛇尾,前期铺陈太多,以至于结尾有点儿圆不回来了~即便这样,也比我今年看到的英剧好看多了!没错,我说的就是你,代班!总体来说,三星半!
女人和基佬揭布莱尔伤疤的梗。还算好看吧。
后面假的尴尬
2017-7-20想看 2021-11-15看过 剧情有很多硬伤和不合理,结局太过完美主义,当做悬疑片来看还将就。
节奏飙起来,信息量极大,线索一环套一环也让喜欢破案剧的人能看过瘾,太多的政治隐喻还是先放一放。
非常坚强的女主,喜欢
氛围还可以,剧情一般
劇本很粗糙,導演又似乎在幫倒忙。
感觉这是被严重低估的电视剧,小小的刑事案件竟然牵涉了政治、外交、战争、反战、反恐等诸多宏大元素。不愧是出自homeland编剧之手。
感觉是一个故弄玄虚的意外杀人继而栽赃嫁祸案件,强行与间谍、战争、政治等等勾连在一起,好像就变得高大上起来。女主的人设矛盾又冲动,只知道一门心思往上莽,在恐怖组织、英国国家安全部门、美国国安局等等一众达官显贵危险分子间反复拉扯,这若在现实中,恐怕早就见上帝数回了吧?恐怕还得连累亲朋,剧里还由得她牵着政要们的鼻子走?特别是最后一集,观感跌至谷底,女主全凭口舌逼供诱供,各方面的关系人就都老实交代前情,合着对方都是低智?特别是最后一幕,终极凶手,眼看就要登顶的政坛新星,居然会为了女主不要自毁(故意引爆车内炸弹),而甘愿立马退出选举,继而对自己的罪行及国家秘闻供认不讳??不理解,真的不理解!!!此剧的结局着实是莫大的败笔~
3.5
竟然漏标了,当年觉得有些沉重,风格略显中年颓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