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对田聪胸怀忍让,因为她是一个不容易的女人,当看到她假惺惺的扑前夫的怀里时,真想说,将自己的隐私就这样暴露于大众的你,和脱光了衣服妓女有什么区别,你认为以后的任何衣服还有存在的必要性吗?
路笑这样一个聪慧可人的孩子,它有自己的选择,他的选择是善,而非真。
片子的前几分钟,至少前10分钟内,是特别没挑的一个商业片段落。
放在好莱坞也是好的。
真的让人眼前一亮。
原来中国大陆还有真正会用镜头、有天才的年轻导演。
不过剧情实在太恶心了。。。
大人们恶心的世界观还要强加给孩子身上,把孩子弄得看似天真,实际也一样俗不可耐。
另外,难道这孩子摆点小可爱的造型就叫戏了么?。。。。。
要不是因为是国产,肯定只给二星不到。
一直以来都被各种娇柔造作的片子,节目,电视看的实在需要找几句话来发泄,路远方的那些话,很出彩。
“你不是我妈妈,因为你没有虎牙”---《回家的路》经典台词新锐导演方刚亮绝非惊世骇俗,范冰冰也仅是位内地偶像派女星,可他们合作的《回家的路》既汇温情与欢笑,亦能令不少观众稍感回味,在08年秋季档期里可表彰句诚意可佳。
当然若反复推敲细节,种种瑕疵显而易见,甚至对该题材无兴趣者,定会直接将片子忽略不计,可笔者在末尾望见那个略显“平淡”的结局时,竟叹息起女主角之悲哀,简直所料未及!
许多人总将电视上中明星捧为天人,却从不知晓他们私下的种种苦衷,本片中靓丽的女主持田聪(范冰冰扮演),恰如其一。
她的栏目收视差,领导要停播,赞助商要撤资,连几个参加节目孩子都变卦不来了,一筹莫展的小女子唯有将小朋友路笑(邹砚文扮演)找来充数。
另外路笑可不算瞎找的人选,他有连自己都不知的真实身份---女主角的亲生儿子!
影片从始至终分成双线索叙事,一条孩子的父亲路远方(杜汶泽扮演)去相亲,傻头傻脑地搭上位漂亮的空姐(尹晓洁扮演),不断引发笑料,另一条则更荒诞,当小朋友路笑出现在千家万户的电视屏幕时,他不听指挥,孩子般任意妄为,鬼使神差地令《回家的路》栏目的收视率起死回生...不可否认,片中的邹砚文小朋友,较大多数时间内成为了喜剧小活宝,他的“露屁屁”、“尿尿”、“非理”假盲女,虽可造成影院中捧腹狂乐,但有如《蜡笔小新》式的庸俗桥段,未免太不雅观。
而杜汶泽扮演的牙医,继承了以往装傻充愣子的路数,有些冷幽默演得可以,但人物后半段没多大发挥。
尹晓洁呢?
想来想去,最后仅记得伊人的温柔与可人,她就是做个点缀。
影片的推进,前面屡屡出人意料,由于收视率提升得太快,田聪必须将节目继续播,谁知亲儿子不合作,广告商撤了资,领导又让马上停播节目,众叛亲离的女主角干脆骗了前夫,把自己从前的婚姻隐私,彻底暴露在摄象机下。
随着“真人秀”的收视率狂飙,那场在东方明珠塔顶的“寻子认亲”实况直播,竟然导致数万名观众围观,剧情如滚雪球般,越弄越大,愈加不可收拾。
以儿童文艺片《上学路上》扬名内地影坛的方刚亮,此回彻底抗起商业片大旗,新作不但拥有了知名明星,故事中尽量添加笑料与温情,娱乐效果可圈可点,且迎合了观众窥探明星隐私之好奇心。
但《回家的路》仍有国产喜剧内容野心过大,细节欠缺火候之通病。
全片配乐尚可,摄影并不出彩,双线索叙述仅是规规矩矩。
而且先前铺垫东方明珠那场高潮戏时,范冰冰既出手打过小孩,曾以之反目,那位空姐又那么善待小朋友,彻底将故事走向,提前告诉了观众,失掉悬念。
还有范冰冰在诱引杜汶泽说出往事时,后面几位摄影师站得那么明显,被骗者居然毫无察觉,经不起推敲。
但作为商业片,这些问题其实可以理解。
值得一提乃08年的秋季银幕上,大家又望到那位从97年《还珠格格》走红的范冰冰,谁想十几年后,小女子已然在华语影坛闯出了大名号。
她这次不算转型,也不因此获得超高的名与利。
可范小姐不仅延续了《手机》中的妩媚与风情,更将逐渐迷失自我的势利小女人演得活灵活现。
尤其戏中她接听老板手机时,语气总带有娇嗲,费劲心机讨好上司。
为做好主持人,她不仅整掉了虎牙,更不惜在生活里作秀,最终赢得了狂高收视率,反连儿子和丈夫的情都葬送掉。
但希望不要忘记她在游乐场抱住亲骨肉时,还有与前夫诉苦时,偶然间的真情流露,那种无奈.....向来以花瓶著称的范冰冰演起《回家路上》中田聪时,竟同剧中人相仿,顶着压力,备受着莫大的争议,却尽心演妥自己的角色。
所以世人如何去评判受命运嘲讽的女主角,还有范小姐的演技,已无所谓。
笔者从不是范小姐的粉丝,但就这次表演而言,可以打满分,因为我佩服她的努力。
想的简单一点,不要把这部片子当好莱坞片子看,也许会觉得这部片子也不错的。
那小孩子好单纯,那时童真……演员演得都不错,就是故事情节差了那么一点点
晚上无意中乱闯教室 和满满一阶梯教室的人 看了这部家庭伦理片 换成端坐在电脑面前 肯定是看不下去 杜汶泽和范冰冰怎么会拍这么俗的电影 由于是集体观看 就老老实实看完了 群体观影气氛好就好在笑声不断 一些十分简单的场景都会惹人发笑 大家的笑点降到最低 比如一个长镜头--从汉堡包开始拉远 然后向上拉远 汉堡包越来越大 “儿子路笑”出现 坐在是坐在汉堡包旁边 原来汉堡包是一个模型 一点也不好笑 对不 但是大家就是笑了 大家欢快的气氛感染了我 我嘴角也向上扬了 这种反应在独自观影时是不可奢求的啊 这使我想起了小学的一节语文课 老师让班上一位同学起来读课文我目不斜视地看着自己的课本突然 班上哄堂大笑 我于是也跟着笑了起来笑得很开心 笑完后 我问同桌 发生了什么事同桌竟然和我一样不知道事情缘由 也是属于随声附笑后来追到源头才发现始作笑者是老师当然具体我们也不知道她笑什么 反正大家都最后笑得都很爽 编剧是很烂 里面的东西都很符号化 怎么现在还有这样的片子 让我想起小时候CCTV-6播放的家庭伦理片 但是感觉给爸妈看应该是很对口的 制片方高明 这样的片子最适合携家带口集体观看 我感觉里面的最好笑的笑点是那老外说的那句: “这是我们看到最好的中国故事!
”
本来不想太多评论这部片子,只是看到那么多人的批判,什么性启蒙、真人秀....只是一部煽情影片,牵扯到孩子对妈妈的感情需要,为什么我们不能像儿童一样纯洁一点点呢,为什么我们看这样部片子还要谈什么佛洛伊德!
看电影的人个个都是社精党?
我觉得这部影片还是不错的,虽然小主人公显的表演味道过浓,但是不可否然他笑起来还是很可爱的,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人之初,性本善,并没有我们想象的复杂世界,对于一个没有妈妈的孩子,妈妈哪怕站在最高的地方,也会去亲亲孩子,爱他!
影片结尾小路笑还是找到了他的妈妈,虽然不是亲生妈妈,但是已经是最完美了,说到这里,我也是喜欢空姐,她们不但漂亮还有温暖的笑容。
不可否然即便有那么多人不喜欢范冰冰,但她在这部片子里的表演还是相当不错,也许她本来就有这方面的天份,她是个好演员,其他的和影片里一样,是错是对,在今天这个社会里,我们已经失去了辨别的方向
前言:本片的前半小时非常精彩,达到囧和雷的双重境界,并且成为建国以来第一部正面描写少年儿童的性心理的电影。
《回家的路》总的来说还是属于儿童类型片,即使它掺杂了婚姻、爱情、媒介道德等诸多话题,但由于全片依旧围绕路笑找妈妈这个主线进行,它还是以路笑的视点来观察世界的。
但很可惜,可能考虑到了大牌明星的加盟,范冰冰的戏份是最多的,其次是杜汶泽饰演的路远方和小演员路笑。
加上影片类型定位不明,节奏把握较差,最终导致一个良好的题材成为一部平庸的电影。
然而,“瑕不掩瑜”,本片依然有可圈可点的之处。
在前半小时,路笑与父亲路远方通了三次电话,由于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沉冗信息出现了误导的情况,让路笑成功的实施了三次性解放的行为,实现了一次全民开怀大笑的收视阴谋。
在详细解构这三次行为之前,我们先来说说电影中所要探讨的“母子关系”,弗洛依德将 3—7岁幼儿的人格发展阶段命名为“性器期”,即这一阶段的儿童出于无意识的好奇发生对自己性器官的兴趣,性器官成为获得满足的主要来源。
儿童在行为上开始出现性别之分,并表现出所谓的“恋父情结”或“恋母情结”。
路笑的寻母行为正好吻合了这种“恋母情节”,尤其诸如路笑在片中如两位女演员亲吻的时候,有意无意间都是嘴对嘴的亲吻。
在最后,虚构出来的红色玫瑰与路笑对话的时候,路笑也亲口说要与妈妈约会,很明显,导演是在用恋母情结来作为路笑三次性解放行为的理论基础。
露体癖路笑为了摆脱电视台怪叔叔的“围追堵截”,使出了露屁股的狠招,直接引起直播节目的收视率飙升,而在专家的现场讲解中,专家也自high起来,说起了野合和SM。
这是我印象中儿童和SM联系在一起的第一部片子了。
露体癖通常指男性持续地欲望或幻想透过向陌生人(女性)展露自己的性器官,甚至於对方面前自慰以达致性兴奋。
大部份有露体癖者都是年轻人、单身或婚姻不愉快、自卑、对自我的男性形象缺乏信心,而且不懂与异性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对于路笑而言,这种“不知廉耻”的行为无疑是为露体癖群体的集体示众打了一支强心剂。
我忽然想起读大学的时候,也有一位同学常常趁走廊无人之时,突然把自己裤子一脱,露出偌大一个屁股。
这同学也特爱看A片,但人特别机灵,做事情非常踏实到位。
严格来讲,路笑与我的同学其实属于一类型的,他们跟典型的露体癖并不一样,他们在心理上并没有性障碍,只是一群接近“天体爱好者”的群体。
导演借题发挥,终于露出了自己的真面目,这不过是第一波。
小便的象征公共场合小便也是露体的一种。
但由于多了小便这一行为,对于男性而言,小便与性交有某种契合点,这与男性生殖器的构造有着密切关系。
小便对于男性来讲,也有着高潮和结束。
影片中垃圾桶里那一丝青烟,引起了路笑小便的意欲。
至于那个“WC”不过是一种场所的提示,烟头所引起的图像才是触发公开小便的直接原因。
导演的第二波攻击直接涉及到了性与欲望,利用了小孩的好奇来为众多性压抑者打开了一道自我拯救的大门。
换个角度,导演利用小孩对性进行恶搞也接近了高潮,我们再来最后一波把!
乳房情结乳房情结是恋母情结的具体体现。
孩子的第一个性爱对象是哺育他的母亲的乳房。
因为母亲不仅哺育他,而且还照顾他,因而激发了他一系列其他快乐和不快乐的生理感觉。
由于母亲关心孩子的身体,所以就成了孩子的第一个引诱者。
导演直接干脆地操纵了孩子的手,让它毫无顾忌地“蹂躏”演技女的胸部。
这不仅刺激了片子《回家的路》的收视率,也刺激了银幕前片子观众的控制欲,尤其是对于男性来说。
胸部对于男性而言有着莫名的吸引力,这不像男性的性器官对于女性的意义,即使在衣服的遮掩之下,胸部依然能够凸显出线条和形象,因此,它是暴露于公众面前。
当下,又是低胸装的流行季节。
导演利用一部探讨媒体道德和夫妻关系的片子来展现自己的性理想,果真是现代司马懿啊!!
自然,我写了怎么多,无非也是因为受到了某种刺激,啊哈!!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魔鬼,出于道德和理智的缘故,被深深锁在了心底。
电影从某种角度释放了我们的真实一面,由于电影的虚构性,我们可以无所顾忌的表达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像在真实世界中,我们的每一个表情,每一句话都是经过潜意识的过滤过的。
所以在影视中,我们看到一个人被香蕉皮滑倒,在路人面前出尽洋相时候会哈哈大笑,却不曾想到现实中却要抱以违心的同情。
我们会不自觉地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把电影中的通天大盗、黑帮老大当成自己的偶像。
片中小主角路笑的名字似乎揭示了这个观点,“路人的笑”-旁观者大多是一群幸灾乐祸、看人出丑的无聊的人。
越是违背道德、伦理、法律...的题材在影视中越是受欢迎,老百姓缺的就是生活中很少见的“新鲜事”,媒体的职责就是挖掘更多更出乎意料的东西,真实的也好,虚构的也好,都可以达到双赢的目的。
值得庆幸的是,现在网络的发展让“爆料”这种好事不在是媒体等主流群体的专有权利,只要你有够猛的“料”,你就会在网民的拥护下名利双收。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正是在这种名利双收的致命诱惑下,什么道德、原则等统统抛下,上演了一场网络的混乱之治。
《回家的路》表面上看是讲述的一个小孩寻找妈妈的故事,却从另一面向人们揭示了媒体的唯利性,观众的空虚性,在经济利益驱动一切的今天,商业逻辑的泛滥,已经逼迫我们不得不把我们自己玩弄于股掌之间,我们只有自娱自乐,并在狂欢的刹那间,出卖我们的金钱、隐私、自由,乃至生命。
不管是媒体还是观众,都需要找到一条回家的路,我们已经被利益和空虚的自我控制得太久了。
http://axinlove.com/2008/11/hui-jia-de-lu/更好的排版回家的路[Hui Jia De Lu]...by @xinl.ve 081117在开始本文之前,先看看后面来自《香港电影的秘密》的附文,大段大段的原本Copy。
要不乐意,那我简单来解释下附文的概要内容和摘录这些文字的意义。
香港电影喧闹一时是因为其一年可能高达200部的产量,支承着这些高速创造的是香港电影纵多的从业人员与制作机制。
10天一部剧本,20天的实际拍摄,60天电影上映,没有恢弘叙事,没有精美布景即是无需大量的制作经费,小成本制作横行。
《回家的路》走的就是这样一条1990年香港的老路。
香港则鼓励编剧运用集体智慧,从而提出众多故事构思,结构紧密与否反是次要。
对他们来说,惊人情节与了不起的噱头最重要,连戏的肌理次之,对白又远远次之。
那些西方拥趸津津乐道、令人兴奋又稀奇古怪的场面,便是如斯境况下产生的:一群通常蛮年轻的编剧,为要青出于蓝,也为了互相较量,便抛出各种各样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念,再以某种方式串连起来,变成故事。
剧本编排的噱头大于情节合理,情感或事件转折在某固定节拍处,电影快速消费着大众的通俗情感。
作品的好坏可以说完全靠天吃饭(商业上的保本甚至有盈余几乎是肯定,因为明星因素),《回》集聚了所有旧时HK的小成本影片的特点,而关于影片几乎让人无话可说。
电视直播推动剧情的套路,04年杜琪峰的《大事件[Breaking News]》里的陈慧琳已经干过一次,本片这个关键的亮点便不算新鲜。
小孩路笑(邹砚文饰)的桥段、空姐李昔(尹晓洁饰)与杜汶泽饰演的木讷的路远方之间关系升级、范冰冰饰演的田聪在事件发展的后期将计就计,便是“青年导演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念”,“奇诡”的想法对照剧情转折的僵硬(目睹整个事件的人对田聪的情感转变)。
矫情的城市和市民,东方明珠的地标意义,这是怎样的上海?
电影的整体......PMCG(本Divx的发布小组)反正是死在中凯手中了,既有挥之不去的logo,又有恶心的大陆配音。
杜汶泽的配音和影片的配音导演是同一个人,整个干的不行,路远方角色所有的情绪都吃掉,但这明显是杜应该游刃有余的特色。
他那种一贯不受人关注的“小”角色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无间道[]》里的傻强和《破事儿[Trivial Matters]》里召妓的阿泽,寥寥镜头印象深刻。
演技没有问题,路远方形象的单薄于是只能归罪于配音,谁会记得杜汶泽在《回》里面干了什么?
大陆票房的保证自然便是现在范冰冰,不能否认明艳的她是个丽人装束,化妆精致的美人,所有的电影表演来自于特写的眉眼,其它没有了。
要说惹人喜爱的人物,女孩李昔(尹晓洁/尹媗饰,在《即日启程[Set Off]》里还尬了一角,当时没有看出来,-,-)的亲和、宜家,魅力不全然来自于李昔这个角色。
Hui.Jia.De.Lu.2008.CN.DVDRip.XviD-PMCG附文:若要定期生产,电影制作就需要规律化,除有成本预算,还要有进度表,以及协调数十人的复杂工作过程的所有文件工作。
这些例行工序,需要技艺衍生的效率与速度,才能实现。
《满汉全席》由创作剧本到公映为期不过两个月,导演徐克指出:“要是人人都懂得怎么做,拍片实在不怎么费时。
”好莱坞有全球收益,挥霍不是问题。
但香港电影工作者却往往秉承冷静的专业态度,视遵守预算与进度为首要任务。
他们以辛苦取得的直觉知识完成任务,技艺于是在银幕上表现出来。
这些知识包括怎样以简洁笔触使角色性格鲜明,怎么铺排剧情,使戏剧性更强,甚至引发惊喜:以及怎样设计场面、拍摄与剪接,以引起或兴奋或忧伤的反应。
香港的电影传统,为导演提供验证过的实用知识,但亦同时容许有创新的空间。
好莱坞导演每三年拍一部片已算走运,但影业未衰退前,香港导演大多拍片不掇。
多产是这儿的优良传统,王天林1950年开始执导,至1973年炮制作品凡120多部。
50及60年代,有的粤片导演据说更完成了200多部作品。
今天的制作量,已没法跟片场岁月相比,但香港导演依然尝试拍得又快又多。
“古惑仔”系列导演刘伟强初当导演时,早上拍一部戏,下午便要赶另一部。
90年代后期,他可以年产多达4部作品。
香港商界各行各业,有赖廉价劳工而兴旺起来。
工会——邵逸夫的噩梦,至今依然绝迹电影界。
用贝弗利山的标准看,香港影圈的主力影人都未称得上富裕。
只寥寥数位首席导演,才有资格分得影片收益,余者大都收入平平,且无权过问后期收益。
为提高入息,有人自己当起监制,执导自己作品之余,也兼及其他导演的影片。
90年代中期,为一部片导演、监制与编剧的薪酬加起来,通常约100万港元。
明星身价较高,首席女演员一部片收100万~200万港元,男的则介乎250万(如张学友)~500万(张国荣的最低价)之间2。
90年代中,除成龙的电影外,真正大制作的成本或会高达5000万港元。
但另一方面,以1997年为例,但求归本的影片,成本300万至500万港元,优质片则会高一倍,即约800万港元。
至少一个大明星的片酬,会耗去经费的1/3,其他制作人员薪酬约占1/4,制作及后期制作的支出也占去1/4,另外,还加上拷贝支出(25~30个不等,每个1万港元)、广告费用(最高100万港元),所以,一般电影成本的下限会是900万~1000万港元。
多数美国大公司的制作,都会是此数的20倍,但却与欧洲的平均数字相去不远1。
1997~1998年影市低迷,制作经费大幅削减,平均成本跌至400万港元,有的更少至150万。
好莱坞编剧独自工作,逐行逐句将文字苦苦串成一个剧本(落到别人手中却又遭拆解),香港则鼓励编剧运用集体智慧,从而提出众多故事构思,结构紧密与否反是次要。
对他们来说,惊人情节与了不起的噱头最重要,连戏的肌理次之,对白又远远次之。
那些西方拥趸津津乐道、令人兴奋又稀奇古怪的场面,便是如斯境况下产生的:一群通常蛮年轻的编剧,为要青出于蓝,也为了互相较量,便抛出各种各样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念,再以某种方式串连起来,变成故事。
有志做好莱坞编剧的,通常先学写“三幕剧”剧本,在影片的1/4及3/4位置插入关键的“情节转折点”。
这种方式对香港几乎是闻所未闻的,他们的导演与编剧的工作,反倒受放映时间的必然限制。
院商要尽量增加场次,港片长度便得限制在90~100分钟之间。
片长若一个半小时,由正午至午夜,便可放足六场。
片长的框限,成为剧情构思的一个基准。
片长95分钟的制作,需要九至十本胶片。
70年代中,香港导演开始以逐本胶片安排情节。
按他们的方式,第一本要先声夺人,第四本有一大高潮,第六或第七本出现另一高潮,最后一至两本,便是雷霆万钧的结局。
而且,为使高潮与高潮之间保持生动精采,于是不管是否离题,每本胶片一律制造层出不穷的笑料、追逐及打斗场面。
这种对策变成编剧的习性,一如高志森称,“那已可完全不假思索,像呼吸一样自然的了。
骤眼看来,这种硬要用种种吸引力淹没观众的冲动,似乎暴露了电影工作者过度的不安。
据高志森说,第四及第七本千万“别让他们离开座位”。
我们也许不以为然,观众若已坐上半个小时,就不大可能会离场。
也许是午夜场观众的冷漠或敌意作祟,导演因此不忘每一刻都搞搞新意思。
到了今天,众多创作人已不再按逐本菲林构思故事,但仍不觉得需要构思完整详尽的剧本。
多数影片开拍时都没有详细剧本,主要对白都不完整,结局可能仍在构思。
制作蓝本只有故事大纲,血肉是边拍边加。
陈可辛拍《金枝玉叶》(1996)拖到最后一天,才解决剧本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部理想的好莱坞中型制作,需拍80~100天,每天拍10小时,但多数需超时完成。
香港制作承受更大压力自不待言,每个工作日更长达12~15小时。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影业全盛时期,影片平均80天拍完,而认真的功夫武侠片则需110个工作日(用美国高档影片的标准看,时间仍短)。
监制若与中国大陆台作,得预留较长时间,因为需向内地制片厂借将,他们的工作效率没香港那么高7。
90年代中开始了勒紧裤头的日子后,摄制一部中型制作的时间只有20~30天8(有趣的是,此进度与50~60年代的高档粤语片制作相去不远9)。
较认真的动作片或明星挂帅的大制作,就需40个工作天,而低成本的,不到16天便可以了。
舒琪赶在黄金档期推出《爱情Amoeba》(1997),只11天便完成这部长106分钟的作品。
查传谊幸有罕见的完整剧本,摄制《旺角掩Fit人》(1996)只用了十天,期间更往日本拍外景。
多数制作,包括那些但求归本的,都得动员至少三十人的制作班子,其中数人辅助灯光师及摄影师(摄影师通常负责掌机)。
过去,所有对白一直都是剪辑后才配上,拍摄时毋须录音工作人员,这情况到最近才改观。
但拍摄期间,也许导演已指示演员讲些什么对白,对白那时大概已定下来,因此录音师便需要“跟录对白”,录下演员实际上说了些什么。
负责记录摄制过程的工作人员场记,按美国说法即“剧本监督”(script spervisor),会用微型录音机录下演员对白。
有时,演员会自己来,把录音机隐蔽地搁在膝上。
有人还记得周润发是个中高手,可边按录音机边开车,还能同时开枪哩。
现在,不少影片已改用现场收音(同步录音),只有部分对白要修改而需动用后期配音。
不管成本高低,所有香港制作都追求效率,而一律免去某些繁文缚节。
好莱坞赖以处理复杂场面时所用的分镜头绘图(story boards),即连串动作的图画素描,香港导演都花不起时间做。
他们极少排演,所有演员化装时才拿到当天对白,更要马上默记,导演拍摄前才讲解该场全部内容。
80~90年代初,导演准备动作场面都很仔细,又细心检查供角色在半空飞来飞去的弹床与吊线。
他们对角色塑造与对白场面,却罕见这种细心。
对文戏他们会草草了事,枪战或武打却需拍摄数天之久。
《黄飞鸿》一场令人目眩的竹梯决斗,更拍了超过两周。
他们把场面分段顺时序拍,徐克与武术指导一起翻看每天拍好的胶片,根据拍得最好的镜头设计翌日拍摄的动。
近年,碍于财政压力,导演要拍得更快,但仍不惜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动作场面之上。
《省港一号通缉犯》(1994)高潮一幕的追逐,在接壤国内边区的村子附近拍摄,警(黄秋生)与匪(于荣光)给手铐扣在一起直滚下山,又在沼泽左闪右避横飞的子弹,更在船上肉搏,在尘土飞扬的街头用菜刀乱斩。
黄志强的摄制队伍为拍这一场,足足花了三天,每天工作达10~12小时。
港片制作许多时候需要实景拍摄,有经费搭建厂景的并不多,多数场景都在真正的办公室、寓所、街头及酒吧拍摄。
由于实景形形色色不一而足,制作人员惟有依赖他们行之有效的技艺来进行补救。
拍室内时,他们会用短焦距镜头,盖可将较阔的场景拍人画面。
反光板反射的光线虽较平板,但一般情况下已经足够,只是在营造气氛的镜头里,背景时会闪现透明人影,这都是因为使用富士与伊斯曼的高速感光胶片所致。
拍夜景往往打起大量蓝光,或在镜头前放上蓝色胶浆,再以个别的橙光或深红光照明。
外景首重拍得快,走得快,手提摄影因为省时,而且走位灵活,所以多用。
运用手提摄影,一天可处理30~50个镜位。
可拍外景问题多多,如有邻居投诉,警察会着令他们收队,此外又会给黑帮滋扰,勒索保护费,因此导演都喜欢选择偏僻地点。
自80年代开始,动作片往往在空地、建筑地盘及不显眼的小巷拍摄。
炮制烟火与爆炸场面,在香港都属违法,所以拍摄烟火装置的镜头,通常要到远离人烟及荒废的公路地段[经业界争取后,为电影中使用危险品而订立的新规管制度己于2000年3月实施。
新法例生效前,业界须向多至五个政府部门申请,难获批准又费时失事。
——译者注]。
然而,情节常常需要人来人往的实景,譬如为了剧情需要,得在九龙闹市拍摄追车场面。
这须事前获警方批准,而且拍摄时间最多不过两小时,至最近政策才有变。
陈嘉上拍摄《飞虎雄心》(1994)时,一场于早上七时三十分爆发的追逐戏,拍摄时间只有15分钟,一周后虽获准返回现场重拍,但同样只给15分钟。
拍摄前,导演与助手会到场地视察,并设计动作路线。
拍摄当天,演员与工作人员在未有人围观前,花上数小时排练。
拍摄时刻,他们会封路,并更改行车路线,还挂出告示提醒路人正在拍片。
他们很可能动用数部摄影机,因为拍摄机会可一不可再。
若拍10分钟城市动作场面,你猜他们需时多久?
擅于摄制低成本电影的导演兼摄影师邱礼涛咧嘴笑说:“20分钟。
”更何况拍片经费愈来愈捉襟见肘,导演于是学会打游击。
林岭东的《高度戒备》(1997)用了5天的时间,于湾仔马路上拍摄紧张的追车场面,期间没有封路也没有向警方申请,却把汽车在电车之间风驰电掣,以及车翻人亡的过程拍摄下来。
摘自《香港电影的秘密》大卫·波德维尔 David Bordwell[著]何慧玲[译]
那小孩还听可爱的。不过我可没见过那么长的直播节目啊。又不是国家领导人~
小男孩很可爱,范冰冰很漂亮。但是,范冰冰很坏,那个牙医很猥琐,像我大学的辅导员。。
电视人很真实!
真的还行啦除了末尾那个CCTV腔的虚拟玫瑰。
这片是在培养小流氓吗。。这小孩一点都不可爱!装死了。。
其实还不错
发现了一个美女:尹媗
其实比马震啥的好多了
很早前看过的片子,唯一还算能记住FBB在里面的内容
范阿姨亲小孩无以伦比联想是可真猥亵。
故事不错 但拍得不行
1012,评分48.
之前看的,刚才又点到电影页了,看演员表里没有杜汶泽,点影人页,显示你访问的条目豆瓣不收录。我想说,针对港独,我们是有原则有底线的,豆瓣干得漂亮!
这是一部真假混合的电影,当然很多电影大都是虚构的,里面的台词很真实,但是剧情不怎么真,尤其是直播节目那块,实在是假啊。收视率就那样上去了。。。的。。。为啥这部电影叫回家的路呢?我也搞不懂,就那《回家路上》节目比较类似,其他根本不搭架,也许是我没看懂吧。不过最后结尾确实让人回味的了,杜汶泽他已经认命了,上帝决定了路笑没有妈妈呀,远方没有妻子呀,里面的名字确实很符合电影的。空姐搭架都说漂亮,看多了就那样,而且这种类型的实在太多了。范冰冰也是,啥电影都接,很多都没品味,还和小孩子KISS,晕死。就说到这。
OH!!NO!!
情节差点,但是小孩子挺可爱
同学说电影后期是她做的。。才引发了我看这个片子的欲望。。结果看了以后发现她给这样个导演做后期真悲哀。。 2009.02.19
闹得老子从头笑到尾~~太雷人了
是部不错的电影
那娃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