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心态把握得好生动如身边日常所见所经。
最难不是从未有过也无从失去,而是曾经拥有,如今却已失去。
而我最怕等老了,没有盼望,没有热情,枯等日出日落,只留下空荡荡的心和穿行于琐屑生活间的身影。
但生活的些微酸涩中又有从人和人间的体谅和陪伴中产生的无限慰藉。
借用多田便利屋里的话“纵然失去的东西无法完全回来,纵然得到的瞬间一切就已成为记忆,但幸福是会重生的,她会改变模样,悄然来到寻求她的人们的身边。
片子里有好多吃饭的镜头:一荤一素,母子俩一句没一句的吃;一个菜冷了热下,孤老太晚上接着吃;病老太耍赖用住院引小辈关心,撒娇要燕窝粥吃;热闹繁多的下午茶,更衬出孤老太惧怕无人送终的惶恐.影片有十来天,都是日,夜,日,夜作为规律,放弃所有浮夸语言,放弃一切煽情情节,用最简单的手法讲述最普通的生活.不知不觉到影片尾声时,还意犹未尽.......
《天水围的日与夜》看了一次,一直没写影评,刚看完热乎的时候,提起笔却无话。
今天我们在最高的楼层上课,天气和老师的讲课一样闷,从窗外望出去视野很广,我几乎屏蔽老师借助麦克风发出的半人半机器而且标准得有点刻意的普通话,屏蔽了电风扇呼呼吹着热风的声音,这种天气预示着暑假也快要到了。
我频频走神,脑海里不止一次地浮现许鞍华镜头下那张清澈的脸——张家安的暑假很懒散,尽管那种懒散来自贫瘠。
“考得上就继续读,考不上就出来工作咯!
”张家安把自己的未来描摹得这样平淡,这是他从妈妈鲍起静饰演的贵姐那里继承来的自尊、自量的表现。
他们几乎无需沟通就达成共识。
难得的家庭聚会,张家安的富有的表姐弟妹们谈起各自出国留学的经历,我不值得张家安听着是什么感受,疑惑没有感觉。
后来我相信是后者,到了片末,舅舅和他同行,问起他的计划,说:“如果考不上,舅舅就供你去国外读书”时,张家安诧异的表情,可见他之前丝毫没有这样的奢望。
当他表弟妹把出国读书说得那么轻易那么平常的时候。
影片的开始也是张家安一天的开始。
他洗刷完毕,打开电视,40平方米的香港平民房子里,他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看着看着睡着,带到妈妈回家他才醒来。
一天里母子俩的对话是:“有没有出街买报纸啊?
”儿子回答“没”,这类可有可无的对话。
这是真是的香港天水围——那个住着新移民和“大陆新娘”的地方,那里两母子过着的平凡生活。
贵姐即妈妈14岁就做工厂妹,随之供了两个弟弟上学,他们相继成了富人,却没把姐姐的家境扶起。
时代在变,人心在变,不过贵姐一直没变,她过得坦然没有一点抱怨,更无责怪弟弟的心思。
她付出出于真心,而不在于和对方是不是有血缘关系,看她对孤寡老太太是怎样就知道了。
那是在现实香港地很地道朴素的港人品质。
香港分化得厉害,平民与精英拉得很远。
我们在TVB看得多的是带假发的诉讼律师、少白头的政府官员、雄姿英发的警察或者如梁文道那样的知道分子,也有在深圳经常听说的左青龙右白虎纹身的某某帮兄弟。
好多年前,爷爷的亲姐姐从HK回来,她在香港住骁面积的房子,回到大陆(那时候香港还未回归),见到爷爷两层的小平楼,眼睛泛着泪花:“你们在大陆住的是别墅啊!
”可见平民香港人的幸福感多低。
但如果大陆人因此对比而沾沾自喜就错了。
香港人乐行好善的风度和教养以及配套的软硬件设施是大陆难以匹敌的。
《天》中团契活动我第一次听,应该是教会学校举行的社团活动,把天主教义这样注入人心,就算张家安仅仅木然地回应,观众也能感受到温情脉脉的情愫。
总之,这部电影很值得看。
许鞍华想要表达的东西有很多,在这部片子里,我仅仅写下我最直观的感受。
英文译作the way we are看完后再看简介,相信港人的观影感受绝对大于其他因为媒介视野里的天水围因聚集平民和凶案频发为民众所知那么这部片子的社会效应便自然不简单the way we are,你并不知道我的世界,那么让你看看我的生活so warm, so sweet.友人说剧本是港大还是哪个高校就读大学的女生所写言语里充满显而易见的夸赞和欣赏那时我还没看电影 许鞍华三个字带来的期待无法具象表达感觉却是像极了《女人四十》和《一一》看《女》之前我还期待那是个文艺气息浓厚的卖弄心思的女性导演作品一两个小时过去后期待的都没有 想不到的却很多她们就是你身边的大妈大婶婆婆上有老下有小在家里会把头发用发卡别起来会穿白色宽松的内衣洗衣服 用衣架撑起来挂在晾衣绳上会烧菜做饭不很多话 看到人都温柔的开朗的笑为身边的丈夫儿子婆婆兄弟姐妹表亲忙碌从工作到家庭不停歇的劳作没人夸过她们 只是所有人都时刻需要着她们她时刻都在 打理所有琐碎的事情 不吭声 好吃的东西孩子先吃 不谈论政治文艺 家庭生活里开心之处笑的由衷和欣慰我想起了家庭主妇的妈妈因为其实你们的付出如此的心甘情愿受益的人像我之类都只记得理所当然就像 你买保险 我也和你一样觉得受益人是我和爸爸你也会在我其实都不太明白的幼时就告诉我你在哪里藏了私房钱叮嘱我要记得只有我们两个人知道的密码你温柔的笑温暖的拥抱是我走到天涯海角都会纠缠的牵挂所以我从来不假设你不在的境况 并且旷日持久的忽略这件事的必然片子里的女人们已为人母多年她们接受生命的循环坦荡看待生死虽然 在随便哪个时刻被回忆冲击怀念旧爱和故人时 还是会抽搐不止的放声大哭学编剧的我从来都眼高手低或者说 年轻的我们尚且不懂生活我们爱看戏剧冲突明显的情节 爱看场面火爆的好莱坞 沉浸两男两女爱恨纠缠的韩剧 追捧怪异陆离幻想神奇的美好少年的脸即使是看故事我们也追求大悲大喜 起承转合 构思精妙 大彻大悟却始终无法相信并深刻的了解生活 纵使没有开始没有结尾 没有故事没有情节 而其本身 就是莫大的意义
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少有人走的路》看完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是午夜时分,周围的世界一片静谧。
我的心,因为电影里流淌出来的温情浸润,清澈,纯净,温暖。
站在阳台上看窗外,灯火渐暗,心里想,山脚下不远处的海,该也是在渐渐安眠?
天水围是最早是香港元朗的围村,上个世纪末董建华担任特首时,推建租屋计划,人口激增,30多万的人口,大多是低收入者和新增移民,因为出了几件伦常案件和凶杀事件,被媒体称为悲情社区,开始出现几部反映该地区悲情的电影。
影片中,鲍起静扮演的中年妇女贵姐,丈夫去世,自己一个在住家附近的超市做水果档,她和一个正在暑期等待会考成绩的儿子张家安相依为命,这样一个单亲家庭,在香港社会,很普遍。
新搬来的邻居阿婆,因为以前做过菜档,也在贵姐打工的超市找到工作,成了贵姐的同事。
两个人渐渐了解,在生活中互相帮衬。
贵姐14岁出来打工养家,送两个弟弟出去读书,他们后来都成家立业,成了富人,走动很少,但彼此并不是没有感情。
阿婆唯一的女儿去世,女婿带着外孙又婚,和老人联系少,但彼此之间也不是路人,依然有淡淡的伦常感情在牵连,维系。
贵姐的儿子张家安,因为单亲家庭的缘故,和母亲交流较少,内向,讷言,但在家庭亲情的温暖下,渐渐开朗。
三个人,三代人,许鞍华用淡淡的笔触,轻轻勾勒了香港社会平实真实的一面。
影片中,没有什么人是坏人,或者矛盾对立的一面,甚至可以说,没有矛盾,没有冲突,影片就在一片氤氲着的淡淡的人间温情笼罩下,讲述着人间百姓故事。
万家灯火,日出日落,平平淡淡,人间烟火,不怨不尤,许鞍华的电影,看过几部,印象较深的是《女人四十》。
在网上搜索,有文字这样评价她:作为导演,许鞍华在香港影坛上有着其特立独行的地位。
她对类型片技巧的圆浑掌握,令她无论拍摄惊悚片、伦理片、武侠片以至纪录片,都挥洒自如。
难得是在商业市场的考虑下,她的多部作品仍渗透着浓浓而共通的作者信息:对过去历史的执迷、对飘泊人间的关怀怜惜、对个人与城市变迁的重视,使她的作品成为香港影坛上,罕有能平衡个人言志与类型取向的极佳示范。
无论是借倾城传奇抒发末世感性,还是罕有地以基层运作故事背景,甚至以重现经典去写民族情,或是淡然低回地作自传,都能得心应手、言之有物。
透过回顾其重要作品,我们在感受许鞍华的电影风格与独特感性之余,亦可细细体味香港人在这幻变年代的百般滋味。
年轻时的照片,很清秀,眼睛很大,很亮,有点像台湾女作家朱天文。
可是后来很男性化。
齐耳短发,皮肤粗糙而眼神凌厉。
她由学院派走上导演的道路,拍片很多而类型各异,是有商业能力,而不忘艺术追求的导演。
她关注女性命运:《女人四十》、《阿金》、《客途秋恨》;她关注社会现实、政治运动:《投奔怒海》、《千言万语》;她用记录的语言拍出《去日苦多》寄托家国情怀,又尝试古装武侠片《戈壁恩仇录》、《江南书剑情》;甚至鬼片。
她获奖无数,同徐克并列为香港电影新浪潮的旗手。
或许,许多的青春岁月就这样流逝在她用电影来做梦的深度睡眠中,女人的温柔在这个残酷的行业中被不知不觉的洗去。
一直不知道她的爱情故事是什么,只是觉得她影片中的爱情十分枯涩,“她的大部分作品中甚至没有一个完美的爱情,相对男子的始乱终弃、懦弱、背叛是多次出现的。
”现在的她说,“不再去拍爱情的电影了,都这么大的年纪了”,是不是《女人,四十》中,她那么深刻而真实的探讨着中年女性面临家庭和事业的双重压力,如喜如悲的生活,是她自己做为一个女人一直思考甚至恐惧的问题,毕竟,她是始终没有结婚的。
“始乱终弃”终归是怨女、才女的文学话语,而现实生活琐碎而点滴的幸福,作为女人的许鞍华又得到多少失去多少呢?
又知道许鞍华是如男人般的大口大口的吸烟的,烟雾缭绕的她,显得有点寂寞。
再去看许鞍华的照片,又觉得她的大眼睛中她的无光的脸上透着些许沧海桑田的味道,或许许多的人生她已经在电影中经历过了,在人们的眼中,在她自己的心目中,生活和电影,有时已经分不清楚,许多事业中的女性,不也有着许鞍华那同样的痛快和苦楚么?
扮演贵姐的鲍起静,出身于电影世家,父亲鲍方。
看过她扮演的几部电影,感觉不温不火,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对人物行为的拿捏,都非常自然老道。
儿子家安的扮演着,是许鞍华从几百个孩子中选出来的,几经波折,才答应演电影,虽然略带青涩,但很真实,自然。
影片没有回避悲情的一面,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淡漠,交流的隔阂,父母兄妹儿女之间的隔阂,孤身老人的漫漫长夜,万家灯火下城市的逼仄,人如蝼蚁般的被压抑,都在影片中出现,但在底子里,总有一股温暖,温情,对人的关心,对人的真诚,对人的尊重,是这部电影打动人的根本原因。
曾经在香港小住过几日,除了像一般的大陆客流连市井之外,还通过朋友的介绍,深入访问过香港两个平凡真实的家庭。
一个是香港大学附近坚尼地城的一户人家,居住的环境那个,几乎和电影里阿婆住的完全一样,我至今不能忘记当时看见一家那么多人挤住在一起的内心的震惊。
另一户是黄大仙的殷实的中产家庭。
两户人家的比较,让我看到了香港普通人在怎样坚韧勤奋地生活着。
联想最近一直在追着看的电视剧《珠光宝气》,我就想,这是香港社会的两面,一面是珠光宝气,一面是平凡的坚韧和温情。
这是一部非常克制的电影,但并非没有起伏。
比较华丽的部分是在音乐上,基本随着剧情还是有一定的煽情效果,特别最后的结尾,正是温暖的伴奏使得电影有了光明的尾巴。
电影的开头是空无一人的自然,然后是拥挤其中的人来人往。
亲戚,邻居,小孩,过往的路人都比较称职地在积极生活,最多的心态便是 这是我的生活方式,无所谓好坏,无所谓坚持,只有习惯地接受,也不存在反抗。
焦点牢牢固定在主人公的不容易,主线便是主人公作为好人的一生,不停地要强,不停地给别人力量,然后也有一个独自哭泣的释放,可谓问心无愧,其他一律淡化处理,一部电影只集中解决一个问题。
生活的困难并不在于发生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在于其实什么都没有发生。
生活的惊心动魄不在于反抗和忍受,而是慢慢习惯。
人就这么活着,有些快乐的浪花,浪花里有喷香的鸡蛋,滑润的月饼,亲人的允诺,然后随着日夜一切周而复始。
人人都在可以接受的范围里经营自己的自尊:花菇,金饰。
然后对方不让自己难堪地做出回应,大家得以微笑以对,大家可以夸奖对方而不觉得焦灼和尴尬,大家都可以心安理得。
电影的魅力在于许鞍华终于放低心态,愿意用一个主题说出自己的想法,愿意不怕别人说自己的镜头有多少主观色彩,愿意用这样的电影静静放在自己面前:不避美妍。
相对于旁观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许鞍华做回香港师奶,做回自己。
我们便也随之得到很多很多的自己,哪怕这次轮到我们旁观。
真实只要你看得足够久,总会习惯。
看完桃姐后,又把天水围的日与夜下下来再看了一遍。
应该是认真看第四遍了,依然能切身感受到那种似有似无的情绪,平淡不平淡的生活。
不少人觉得,天水围是部闷片。
的确,天水围中很多镜头都是沉默无言的,几言几语中也少见情感浓烈的台词,就像是扯点闲谈,无太多意义似的。
很多时候,许鞍华拍的都是平淡生活,起床、上班、闲聊、下班、吃饭、看电视、睡觉……不少人也因为这种平淡生活的味道喜欢上这部电影,因为我们对生活的敏感,让这部电影的观感与众不同。
我们容易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当在电影中出现类似的情节时,不需费多大气力即可赢得共鸣。
相信不少人喜欢这部电影理由如上,然而仅此,不可能称为“许鞍华迈向大师之作”,我也不会如此死心塌地地喜欢。
天水围的高明之处,即在平淡的叙事、平淡的镜头之下点点缀缀,犹抱琵琶半遮面地露出其深藏的情感。
看似许鞍华什么都没做,然而她做得太精妙了。
反复、对比、断、续、留白……外行人不知道该怎么定义这些电影手法,用直白的话说:影片中出现了很多线索,画面里面的,台词里面的,或许它的一次出现并不代表什么,然而多次且不同的出现赋予了它特殊的涵义。
就像织网一样,每次的出现都是一根网丝,一次次的出现进行连结,似乎要形成个什么形状,却又在模糊的时候画上句点,后面的事情,留给观众想象。
这样的解释太抽象,似乎不明白到底在讲什么。
下面回到影片中,看看被我们忽略的线索:鸡蛋鸡蛋在影片中出现了很多次,第一次是贵姐下班后在超市买东西的那个镜头,她在鸡蛋的柜台前挑了挑,拿了一大盒鸡蛋。
接着是回家吃晚饭的餐桌上,蒸鸡蛋;后来陆陆续续在贵姐和家安的餐桌上看到煎鸡蛋、青椒炒鸡蛋、鸡蛋炒虾仁,还有个鸡蛋炒什么认不出来。
到影片后半段的时候,贵姐和阿婆一起在超市买东西,贵姐在挑鸡蛋,阿婆觉得奇怪:你上次不是刚买过鸡蛋么,这么快又要买?
贵姐的一句话点出了些原委:她家小时候穷,没好东西吃,她妈妈总是变着法子炒鸡蛋,各种做法都好吃。
那是贵姐的过去,也延续到了现在。
贵姐和家安的餐桌上都是些不起眼的小菜,每次都有鸡蛋,鸡蛋翻着花样炒,俩母子围坐在餐桌旁一边吃饭一边闲聊着,那也是温馨美好的生活。
最后贵姐邀请阿婆到她家过中秋,影片中最后一次出现了鸡蛋,正在锅里煎的鸡蛋。
父亲父亲在家安的生活中是个隐去的符号,从一开始并没有提及父亲的事情。
家安参加团契活动的时候被偶然问起,家安的回答也很平淡。
少了这个人,母子俩相互扶持着过安生的日子,似乎这个人被慢慢地淡忘。
后来婆婆谈及贵姐做女儿时的往事,一句话提到家安的父亲,只言片语中也可以看得出来父亲也是个忠厚淳朴的善良人。
家安在找衣服的时候翻出父亲的裤子,贵姐准备丢掉的时候睹物思人,回忆起他刚逝世时的情景,那是影片中少见的宣泄情感的镜头。
苹果婆婆住院的时候,家安和表姐去看望她,表姐说:嬷嬷,我给你带了苹果。
后来贵姐和家安去看婆婆的时候,贵姐放下袋子就从里面拿苹果出来削给婆婆吃。
后来家安和徐老师在超市碰到,一起逛的时候,家安看到苹果摊,去挑苹果,徐老师问他是不是喜欢吃苹果,家安回答他婆婆喜欢。
徐老师既然提到徐老师,不得不说这个角色在本片也设置得挺有意思的。
鸡泡对家安开玩笑时提及这个人物,可知家安和徐老师的关系不错。
后来贵姐也问家安有没有见到徐老师,徐老师长得美不美,这个镜头里鲍起静演得很好:贵姐问完,塞了口饭愣了一下,鼓着眼睛看着别处,她在等家安回答,家安沉默不语,贵姐又装作没什么事一样继续吃饭。
观众都能从这小细节中明白些东西。
影片快结尾的时候,一个主观镜头扫过来,停在家安的身上,然后响起徐老师的声音:“张家安!
”影片很多这样的设置,像报纸、冬菇、给婆婆送粥的饭盒、快餐盒里的乳鸽等等,很多线索埋在电影之中,断断续续地串起并丰富了整个故事。
它不明显,隐藏在细枝末节中,或许时隐时现,或许首尾倒置。
它也不完整,或许掐头掐尾,或许只言片语。
留白真的是艺术的高超境界,许鞍华给了观者阶梯,阁楼上的情景需要观者自己去揣摩和想象。
这些暗藏的情感枝蔓,把一个平淡的故事讲得有收有放有藏有露,情绪在一次次反复对比中酝酿,最后在吴莺音的《明月千里寄相思》中平稳流淌。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天水围,百度一下,大概属于香港的城中村落。
这样的地方,自然比铜锣湾,比旺角少了很多激荡人心的故事。
许鞍华把摄像机架到这里,拍到的,也同样只是俗世生活。
什么是俗,千篇一律者谓之,平淡无奇者谓之,柴米油盐者谓之。
《天水围的日与夜》正是这么一部影片,没有噱头,没有激越,每一帧胶片里流淌的都是浓厚的烟火味。
在观看的过程中,让你慢慢学会不再期待,不用猜测导演每一个镜头的意图,只需要试着找个更舒服点的卧姿,静静陪剧中人走到结束,等待演职表和黑幕。
下班,买菜,做饭,吃饭……直到再上班,再下班,这一切,负责连接着生活的所有转承启合,没有比这更让人熟悉的场景,哪怕它发生在一个令你疏陌的地方。
也再没有比这些熟悉的场景更让人不设防的了,所以你看着,你猜测着,你等待着,你心平静气着,你以为演职表升起的那一刻,一切都结束了,你可以刷牙洗脸睡一个安稳的觉,再在第二个白天继续自己的人生,这时你才发现,有一股生活的气息蒸腾而出,犹如小时候抢在妈妈之前揭开的清水沸滚的锅盖。
这就是生活,每个人穿行其中,吃一些饭,做一些事,背负一点责任,忍受一点寂寞,感恩一些人,伤怀一些物,消磨一堆时光,希翼一方未来。
不论飞扬跋扈,不论唯唯诺诺,剩下最多的,只能是一坑一洼的平淡。
一生活在这个世界上,99.9%的机会你会成为一个俗人。
这很不酷,但是现实。
你能做的是自我欺骗或者在这个世界上撞得头破血流之后再自我欺骗,要么听天由命地想还有这么多同伴然后就不觉得孤单,但你那颗浪漫的心却并不是完全僵死的,所以我们看电影,看徐克的《黄飞鸿》,好像你也变成了那个能屹立在历史浪头的牛B英雄,看《七宗罪》《搏击俱乐部》,在那种阴冷颓废的调调中,你似乎也体验到了那些挑战禁忌去毁灭一切的荷尔蒙的冲动。
看《霸王别姬》,你心里纠得紧紧的对自己说程蝶衣才是理想高于一切的神人,看《活着》,看福贵蝼蚁般的命运怎样被戏弄,看他怎样从苦痛中爬出来,最终他获得了平静、麻木而透彻的笑容。
绝大多数电影,给我们的是一个让你仰视或者俯视的世界,他们的目地,就是让你离开现实,离开日复一日的工作,离开每天都好像能把你挤成相片的地铁车厢,离开加薪调职、离开金融海啸,离开小三劈腿宅男腐女攻与受,离开一切繁杂混沌无聊却又无法离去的生活。
主流电影干什么的,它把人生变得看似不是那么混沌,它让浪漫这么夺目,温柔这么销魂,痛苦是那么彻骨,而恶心肮脏也那么有力。
王小波说,真实就是无法醒来,电影,给我们一个醒来的假象。
二但《天水围》不一样。
它没有试图提纯或者戏剧化现实的任何企图,它完全来源于生活,却没有一丁儿高出生活。
但它拍出了被庸碌重重遮盖下的生活的醇美,说得简单一点,它让现实变得值得去生活,它让俗气也拥有了价值,它是一首让你心有戚戚的平民生活赞美诗。
这是一部真正平视的作品,与许鞍华的上一部作品是《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完全不一样,那部李樯风格浓烈的电影,也是将目光投向了普通人,却在视角上俯瞰的,它是悲悯的,但那种悲悯是站在上海高档公寓的露台上看着脚下如蛛网般的弄堂众生时微皱眉头的悲悯,但在《天水围》里,许鞍华回到了她的正道上,这是延自《女人四十》《男人四十》的血脉,那是一种行走在居民区的邻居的目光,是一个过来人宽厚而宠辱不惊的目光,它清醒而又不高高在上,它洞彻生活却又不责备生活。
三客观地讲,影片基本上没故事,大概讲了是贵姐与张家安两母子,与邻家孤僻老太太之间的几件琐事,这些事,也无非是吃饭,上班,一起买鸡蛋,为了节省送货费帮忙搬一搬电视机……但影片对生活的观察却有着一种简单却直达本质的魅力。
影片开头是张家安与他妈贵姐的一组平行镜头,寥寥几个镜头,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质感扑面而来,特别是穿插其间的张家安的几个镜头。
开始是他躺在沙发上按电视遥控器;过了一会儿,他走出画面拿了个枕头继续睡觉;等再次出现他的画面,他跑去刷牙;然后一天过去,贵姐下班回家,他还在沙发睡着……这一段,应该是百无聊赖日常生活最为简约却又精到的描述。
那个孤僻老太太刚一出场是去买肉,店老板不要她那枚脏的硬币,她不情愿地换了一枚,然后微斜着头狠盯了一眼店老板,那种事儿多的模样,绝对不是在书斋里能空想出来的,那是湿漉漉的真实生活,只能去观察临摹,不能创造。
还有贵姐的妈妈,那个胖胖的老太太,因为儿女们给她祝寿却跑去打麻将而心生不满,不停唠叨;生病了吃着鱼片粥,却嫌儿女们不给她做燕窝粥;等吃到燕窝粥,却又因想起了贵姐年轻时怎样帮衬弟弟们而落泪,那种近似儿童的老人心态让人失笑。
四在这些小到别的导演也许会羞于上银幕的事情中,许鞍华发掘出了中国人独有的人情之美,它属于亲人之间,亲戚之间,以及偶然相识的朋友间。
比如贵姐与老太太之间的关系:老太太因为几毛钱差价,为买一桶还是三桶油而苦恼,但买三桶,她又怕吃不完,贵姐看见了,说我们俩合买吧。
善良往往是不经意间流露的。
贵姐在超市挑鸡蛋,一向显得惜字如金的老太太指着另一盒说,这个比较大唉。
知恩图报表达得如此隐讳。
后来,两人熟稔了,走在街上,看到有抽奖的,那个平常看起来阴沉的老太太,居然高兴地让贵姐去抽奖,当然,她们没有中。
那种快乐,是稀薄的,但她俩是在分享,友情是可以这样沉默的。
影片中的情感表达克制隐忍,有着淡然的含蓄之美。
许鞍华在整部影片中显示了这样的能力,她只是拍出了冰山的一角,但又自然地毫无压迫感地让你感受到了水面之下的体积与重量。
去过团契的张家安,和平常一样,对母亲并没有显得格外亲热,对她的回答始终是一句“哦”,但他摆在桌上的报纸会是在OK店买的,因为那家会赠送一包餐巾纸,他精打细算的妈妈以前每次都是在那儿买的。
不知不觉间,一个男孩开始懂得去关心自己的亲人。
贵姐的弟弟一直对姐姐一家显得不咸不淡,但在与侄子张家安一起下楼时说,如果你考不上大学,我送你去外国读大学。
真实的亲人关系应该是这样的吧,不需要任何客套,但在真正需要的时候,几句话,却是不会掺假的关怀,一点支持,那是实实在在的心意。
因为张家安穿不了,贵姐扔掉她去世老公的衣服,丢到垃圾桶里了,却又拿出来,仔细地叠好。
在那无人过道,阴冷的灯光下,她安静地站着。
只有在这时候,在无人看见的暗处,她才会忍不住放肆一下她心底埋藏太久的悲伤。
老太太在去看看孙子遭冷遇,在回来的车上,她把想给女婿外孙的金饰给了贵姐,还给了她另外一份,原来老太太早就给贵姐和家安也买了一份。
贵姐默默地拽住老太太的手,很久,路在银幕上伸展着,伸展着……一种深情就这样让你猝不及防。
五这部电影是很难评论的,因为这不是那种身上挂满了符号伸到别人眼皮底下急盼解读的巨作,相反,这是一部彻彻底底做减法的小片子。
在商业社会里,它显然卖相不佳,因为它所做的,是去掉一切让影片看起来虚假而轻浮的技巧,去掉那些一切能够引起观众热议的社会话题,去掉一切能让观众心肺翻江倒海的情节剧套路,尽力地让故事进行得自然而不引人注意,让剧情不受任何噱头的侵扰,然后剥掉现代社会时尚芜杂的外表,静静地呈现出中国人琐碎市井生活背后的温暖的人伦基础,它如此不起眼,却支撑着全体华人的精神世界。
影片看起来很散,它对叙事看起来好像毫无经营,但这种舍弃戏剧性的讲述方式实际上是一种更高级更精细的叙事技巧。
我最尊敬的杨德昌导演曾说:年轻的时候不自信,所以要用慢镜特写来强调自己所表达的内容,等到成熟有了自信,只是把自己看到的呈现出来就行了(大意)。
这部影片从另一种角度证明了这一观点:人生真正的戏剧是不需要编造的,没有自信,就需要用强烈却不自然的情节剧去表达人生的故事,而等有驾驭力,你只需要曾现出生活的原生态就可以了,因为生活里潜藏的暗流已经足够动人,生活自有它精密的逻辑。
真正的杰作大都是这样的,它警惕着任何技巧,因为任何技巧都会成为表达的阻碍,它只是尽力将导演看到的搬上银幕。
可问题是,在这个世界上,有几人能够真正的看到?
有几人能有这样纯粹的目光?
■片名:《天水围的日与夜》■导演:许鞍华■上映日期:2008年7月14日(中国香港)■读家:木卫二■推荐指数:★★★★★☆■一句话点评:天水围并非充斥着无处诉说的悲苦与哀愁,跟香港其他地方乃至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相比,那里的人们没有什么不同。
天水围的负面信息之多,可以从刘国昌的《围。
城》里窥见痕迹。
旁人便是对社会报道了解无多,也能通过电影明白得七八分。
有反必有正,许鞍华这部新片就是从波澜不惊的生活场景入手,讲述同住一幢居民楼里的两个残缺家庭由陌生到亲近,共同走过那个与往年一样的夏天。
两个家庭一是贵姐和儿子张家安相依为命,她平时在超市工作。
另一边的阿婆是独居老人,女儿离去后与女婿外甥的关系疏远。
如果足够细心去留意回顾,你会发现《天水围的日与夜》从一个夏日清晨开始,到一个明月夜结束,日与夜恰好就是形式上的一天。
片头是没有开发前的天水围,黑白色调的泥滩鱼塘,画外有着阵阵的鸟叫潮骚。
就在这片土地上,几十层的住宅楼拔地而起,几十万人口在此聚集生活。
《天水围的日与夜》的时间起止没有任何明示,直到故事过了大半程,观众才明白影片开始于暑期某天,结束于中秋节。
类似隔离空间、屏障视线的手法在片中反复运用,就比方开场外婆的寿宴酒席,中间贵姐和家安与舅舅们在外吃饭,如何大快朵颐都被直接略去,不留任何枝节。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贵姐家里饭桌上总摆放一蛋一菜,母子二人正坐着吃饭,不时发几句评价或者扯点家常。
阿婆与他们家有着近似情景,加上买菜、做菜、吃饭等段落,通俗上可以称为“吃”的内容占去影片很大篇幅。
沙田之旅是为数不多有出现在外吃饭的场景,阿婆女婿拒绝了她的好意,在尴尬和匆忙中结束了饭局。
归来的车上,阿婆送礼,平素节俭的她是先拿出两样东西,再掏出三件东西,叫观众体味出世间的冷暖滋味。
一包贮存的冬菇,从撕去价格标签到送人时的你推我让,做成简单菜肴吃了还不只一顿,后面还有再次挑选冬菇的场景。
小地方上影片可以说是巨细靡遗,冬菇之缘算是有始有终,买报、徐老师等内容也不例外。
伴随电影还有着许多大小悬念,比如初看这少年怎么成天无所事事宅家里睡懒觉,习惯性回答“哦”是不是母子关系不佳,催着开席吃饭、打麻将的客气劲是不是家族关系暗藏玄机。
导演有意留下一系列问号,再通过不经意的答案点提来解开,观众得以恍然大悟。
强调天水围不仅是来自标题的突出,假设是表现普通香港人酱醋油盐的生活,那叫《日与夜》都无妨。
但有着天水围的假设前提,两个家庭的一切都要跟有意出现的空镜头挂钩,镜头内容无一例外都是天水围住宅区建筑的昼夜景象。
越到了后半程,观众才恍然大悟,麻将桌上的情况原来可以看做贵姐一直让着弟妹,外婆这位从小看到大的老人也看在眼里,所以催着赶紧吃饭。
她们关系没有不和,相反是母女同心。
受过帮助的弟弟们没有忘记姐姐的恩情,小到月饼大到家安听到的那些话,确实能够叫人释然。
《天水围的日与夜》的多数人物无一例外都散发着一名叫人情味的东西,唯一不那么搭调的阿婆女婿一家恰恰不住在天水围。
母子亲情、家族关系更是电影要表现的重中之重,其中贵姐的牺牲无疑是有代表性的。
《天水围的日与夜》尝试了大胆地插入黑白老照片的部分,由外婆病床上的感慨勾起一段伤心往事,参加亲戚丧礼也有跳出戏外的内容。
贵姐的昨天与今天,进而是家庭与家族,最后是一整个天水围的过去与现在,由单一个体上升到时代环境,形成了丰富、多层次的变化对比。
贵姐对生活没有多余的埋怨,却不是三缄其口的忍耐型。
她保持着平凡底层对待生活的坦然顺命,再多苦难也真放得下,默默付出亦是值得。
对儿子、对亲人、对阿婆,宽容与善心尤其难能可贵。
由贵姐自身所触发的过去记忆,更表明许鞍华的目光从天水围放到了整个香港。
明月千里寄相思,人生但求皎月般圆满,如有残缺破损,也是常事。
自当迎难而上,寻得豁然达观。
在我的标准里电影分为看得下去的和看不下去的两种看的下去的也分两种 烂的和好的商业片假使是烂的 若看的下去到也好 起码是个消遣而文艺片就不同了一部坏的文艺片是很难看得下去的 看下去到成了自己的负担我眼中的文艺片最需要的就是表达人文关怀一部好的文艺片一定是表达出了这样的关怀的我不知道为什么在看天水围的日与夜时我会有那么强烈和平淡的感动我不是许鞍华的影迷也没看过几部她的电影而这部电影倒激起了我对她其他作品的兴趣这部通篇没有什么戏剧起伏 没有任何铺成的平淡如水的电影却让我从头到尾 精神很集中的看完 没有煽情更没有不必要的烂情然而那种平淡就好像把我也吸进了电影之中和他们一起简单的生活最简单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鸡蛋青菜 过节吃个冬菇孩子母亲 同他们平凡人生已经是最好的奖励也许有了这样的质疑 生活真的那么简单吗然后生活给出了答案 生活就是那么平淡无奇而又充满感动的
最爱华语片前十
好电影。
请问是纪录片吗
未着一色,尽染风流;当每每提及港片人们总会想到武侠黑帮无厘头的时候,许鞍华用她的坚持勾勒出香港市井平淡自然却极富感染力的优美画卷。
力量
一部好善良的电影,亲切的想流泪,像是参观着自己的生活。有再大的悲痛与寂寞,也终会于这样的市井清平中渐渐随时光流逝。也许我们并不像想象的那样渴望轰轰烈烈吧。最后的最后,我们想要的,也许只是一些安稳如空气的,陪伴在身边的人。
"the way we are"
粗糙的制作正好和底层的生活同步,颁奖给这样的电影才是社会最浮躁的表现
许姨妈三十而立,疯劫投奔怒海。女人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千言万语半生缘。六十而耳顺,天水围的日与夜。愿许姨妈七十逾矩而从心所欲
台湾电影演不完乡愁和青春,香港很少有这样的导演描述淡的发软的愁绪,人已老,剩下的全是细水长流。
小人物的戏必须要细致入微
沉静的美,默然的温暖,无声的感动。
特别是像这样根本不可能有结局的生活片,是非常考验演技和观影者的记忆。
20120922 她在垃圾桶旁丢下死去丈夫的裤子,又捡起来叠好呆站着,过去很多年,大概没有从前那么多眼泪会流和大声地痛苦,心里还是很舍不得。物是人非最催泪。
我一直在等待电影中的突变,觉得应该会有类似贵姐一家和大家庭不和睦,又或者外婆暴病住院甚至死去这样的转折。可是电影至始至终都没有这样的情节,看完之后才发现其实真实的生活是很少有那样的东西的,生活就是琐碎的。
亮点在哪?家庭就是这样,有烦恼,有温馨。二者交织,勾勒出了复杂的人性伦常。我妈其实就是女主角这样的人,所以完全没有故事性和感觉,因为这样的事每天都发生在我周围。相比之下,更喜欢饮食男女的故事性,也更喜欢步履不停的剧情和细节。许鞍华导演的片,应该不会再看了。
香港人的生活,看了一半,不咋地
我太粗了,看不出太多东西,倒闷得不行~
三位主角,刚好代表着这个社区里最为普通的三代人,过着平凡而似乎刻板的日常生活,折射出淡淡的人情味,尽管也有单亲家庭问题、孤寡老人问题、中学生成长问题(如早恋、孤僻等)等。三代人的故事就像一次的生命轮回,暗示着平凡的张家安将会到繁华市区工作,或辛苦或悠闲的打拼半辈子后再回到故居养老。
泪目...太难过了。我妈就这样的,而我再上一辈的,外婆外公也是疼我的吧?可是从小就是我爸妈把我拉扯大的,爷爷奶奶辈的爱我感受不到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