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痕如诗
Inimi Cicatrizate,受伤的心,少年诗人的心疤(港),心痕如诗(台),Scarred Hearts
导演:拉杜·裘德
主演:谢尔班·帕夫卢,Alex Bogdan,加布里埃尔·斯巴修,伊凡娜·穆拉德诺维奇,亚历山德鲁·波托赛昂,伊林卡·哈特纳,索非亚·尼古拉斯库,Damian Victor Oancea,达娜·沃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德国语言:罗马尼亚语,德语年份:2016
简介:灵感来自罗马尼亚作家马克斯·布雷赫的同名自传式小说。故事发生在1937年,20岁出头的男子伊曼纽因患脊椎骨结核而终日待在黑海沿岸的一家疗养院里,全身打上石膏,动弹不得。在这期间,他与另一位病人索兰芝相爱,这里的病人们虽然身体在慢慢枯萎,但思想不肯屈服,他们谈论文学、哲学与历史,努力活出生命的意义。1939年,这本..详细 >
人的生存欲望可能在生病的时候最强烈,该干的事情一一的做到。
梦的背后。“我躺在水泥上发抖,不知所措”。
每一帧都很美,都像一张画。男主与病魔作斗争,那么的痛苦,乐观的人也会被时间抹掉耐心。
这类题材电影其实挺多的,不过本片并未有太多新意且篇幅过长。
[B+]
就着这么美的疗养院,谈情、读书、喝酒、假装跳舞、听音乐、晒太阳、写诗,躺着,夏天海边的暴风雨,冬天窗玻璃上的冰花,诗人怎么就死了呢?到底玻璃心比较容易死于心碎还是黑海疗养院是个黑店,诗人好可爱,哈哈哈。
不喜欢
3+诗篇一样的电影,文化差异的展示。
文学性的作品。
越来越感受到拉杜·裘德和塞拉的共通之处,一种拥抱民族根源又超脱于身份视野、悲观遁世又无法停止思索、玩世不恭又拒绝凌驾于任何人的漠然姿态。
以年轻诗人的沉疴侧写法西斯主义在罗马尼亚的兴盛等战前史实。炫技不仅体现在布景用光调度,张口就来的典故显然能触到一些观众的G点,直接让角色大段诵读作品原文更体现导演的自信,后作中也有承续。
总是想起来titicut follies: institutes, old patients are like scars , death and escape, sex, nudity, doctors like butchers /中产阶级诗人与罗马尼亚毕竟和美国精神病院不同,剧情片也与纪录片不同 / 喜欢在电影院看sex,空气中似乎能闻到那味
多一颗星,给美丽的黑海。
痛苦尊严知识轻浮诗歌爱情性欲在强大的固定机位摄影母体全部捕捉下来 少年心气至死不休
3.5 一位诗人在疗养院的时光,他的痛苦与短暂的欢乐。整体比较平,结尾看的心酸
6.0 我的热情从40分钟开始下降,在1小时45分已经荡然无存
Academy ratio在视觉上提供了窥探事件的机会,加上static shot建立了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浓稠的亲密情绪(竟然超喜欢那些其实没那么激情的亲热镜头),然而这一远观的视角也因此将观众局限在束手无策的限制里。其实并没有想象中忧伤,但可以在某些方面把Max Blecher理解成1930年代罗马尼亚的普鲁斯特?
太美了!4:3的画幅(圆角),摄影、构图、色调都极其精妙,尤其是用了镜子、窗户作反射,拓展空间,纵深感很强;整片穿插着诗的字幕卡,与画面作对照或呼应,看的时候莫名地想到《Howl》里面的Allen Ginsberg,一样地颓靡和失望…
影像的文学化表达,文学的影像化叙事。“灰尘掉到了支架上,疲劳无聊的人们继续着他们飞扬跋扈的生活。”石膏使得人们的物理距离拉远,心理距离却更加亲密。摄影和构图足够舒适,色彩与景也让人赏心悦目。
能理解到政治意图的表达,但却无法感受,诗歌也只是越发苍白了起来,相比其它原创病怏怏地噢因为这就是半只脚踏进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