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张明归
主演:
类型:电影地区:新加坡,越南,德国,法国,中国大陆语言:越南语,哲语,苗语,戈语,嘉莱语年份:2019
简介:2045年,一位导演从地球带着他拍摄的影像素材到达火星,素材是关于他曾经遇到过的越南原住民群体。本片从身份议题、美学、影像政治学到当地葬礼风俗,再到那些有形与无形的力量催生的文化,将科幻片元素与人类学电影相结合,阐释了时间与环境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对家园这一概念的理解。详细 >
“我们的记忆依赖影像,而他们的记忆充满着想象。” 落雨天变慢变潮湿
还可以。但你放在科幻片单元我是真的很恼火
东南亚的魔幻现实主义的确迷人
这部电影非常独特,但是没有非常能看懂。在我们人生前进的轨迹中,最初的“家”总是和童年的记忆联系起来的,也往往是最令人想念的部分。对于部落也是如此。可惜对于本片死亡(负片)和祖先的部分,不太能理解。这部电影的纪实属性比科幻属性更加强烈,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手持摄像机镜头、静默镜头却鲜少有对白。
不太了解越南的国情,所以不知道去火星到底隐喻着是什么,但是这样如梦似幻亦真亦假的拍摄方式我很喜欢,半纪录片半剧情,女人讲述的是幼年在森林山洞里生活的经历,穿插着以前的影像和老照片,男人演的是他的没完成的电影,还有在火星上给父亲的独白。被人侵略的历史让他们离开了原始生活,学会种田终于成了现代人,可是他们怀念自由又原始的过去,可是过去永远回不去了,再见了,树房子和山洞。东南亚风情魅力无限,原始森林的日与夜都是美景。底片和负片,阴间和阳间,电影决定不拍完,因为拍电影就够了,完不完成不重要,重要的是享受过了美好,珍藏了回忆。
nostalgia
震惊。和亡人的交流,对待亡人的态度,给亡人的房子…
@黄边站看 很独特的电影,映后制片人谈制作过程,先拍了个先导片参加创投,结果在创投上导演忽然说全片要用胶片来拍。可以理解用胶片拍的原因,从制作方式上来去除“景观式”的拍摄。许多元素的设置也是很有意思,但是落入迷墙的是这片子最打动我的还是人类学的部分。
3~4
补标#2022
探讨的话题不新,但是视角很新,用镜头关注了人们平时看不到的角落,题材特别之好,但是有些过于作者向了,观影后还悟了半天。他们用活一般的闪现在记忆,那记忆是深刻沉重的,我们用图片画像在记忆,那记忆是消瞬即逝的,特别是对我们平时出去游玩儿到处拍照一事,讽刺得令人拍手叫绝!或者还有些对人们对影像粗制滥用的嘲讽?我延伸悟出来的,不知道作者意思,只知道他拍不下去了,3.5星吧。
没看懂
负片一分,人类学相关一分
看呆了...承认自己没看懂。真的是太后悔没有跟郭晓冬老师说上话,他最近在做真利子哲也的片,哎,脸皮要厚一点啊不然搞个毛制片。
树上六七米的房子,烧掉了就没有了。山洞还可以偶尔回去,但再也没有猴子肉了。当没有了照片/影像,我们还会记得多少过往的回忆?北影节捡漏的一个纪录片,下班赶到,让自己放空两小时。正负片切换比较独特。
真的是一點一點搭建起來的電影,很多層面可以縱深延展
看不懂到底是纪录片,还是....啥?
BJIFF# 很像影视人类学 有几处剪辑特别有趣 只是以未来在火星的视角回望故乡的母题有点不够充分 中间一段反思很棒 身份/历史/苦难的解释权总是被剥夺 记录者(侵略者)来了又走 只剩下即将消失的破败建筑和小小部族的语言
不得不承认,已经没耐心看这种片子了#SIFF
语言式科幻,被简介欺骗。负片稍有惊喜,越南语旁白使我昏昏欲睡。2020bjff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我们的记忆依赖影像,而他们的记忆充满着想象。” 落雨天变慢变潮湿
还可以。但你放在科幻片单元我是真的很恼火
东南亚的魔幻现实主义的确迷人
这部电影非常独特,但是没有非常能看懂。在我们人生前进的轨迹中,最初的“家”总是和童年的记忆联系起来的,也往往是最令人想念的部分。对于部落也是如此。可惜对于本片死亡(负片)和祖先的部分,不太能理解。这部电影的纪实属性比科幻属性更加强烈,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手持摄像机镜头、静默镜头却鲜少有对白。
不太了解越南的国情,所以不知道去火星到底隐喻着是什么,但是这样如梦似幻亦真亦假的拍摄方式我很喜欢,半纪录片半剧情,女人讲述的是幼年在森林山洞里生活的经历,穿插着以前的影像和老照片,男人演的是他的没完成的电影,还有在火星上给父亲的独白。被人侵略的历史让他们离开了原始生活,学会种田终于成了现代人,可是他们怀念自由又原始的过去,可是过去永远回不去了,再见了,树房子和山洞。东南亚风情魅力无限,原始森林的日与夜都是美景。底片和负片,阴间和阳间,电影决定不拍完,因为拍电影就够了,完不完成不重要,重要的是享受过了美好,珍藏了回忆。
nostalgia
震惊。和亡人的交流,对待亡人的态度,给亡人的房子…
@黄边站看 很独特的电影,映后制片人谈制作过程,先拍了个先导片参加创投,结果在创投上导演忽然说全片要用胶片来拍。可以理解用胶片拍的原因,从制作方式上来去除“景观式”的拍摄。许多元素的设置也是很有意思,但是落入迷墙的是这片子最打动我的还是人类学的部分。
3~4
补标#2022
探讨的话题不新,但是视角很新,用镜头关注了人们平时看不到的角落,题材特别之好,但是有些过于作者向了,观影后还悟了半天。他们用活一般的闪现在记忆,那记忆是深刻沉重的,我们用图片画像在记忆,那记忆是消瞬即逝的,特别是对我们平时出去游玩儿到处拍照一事,讽刺得令人拍手叫绝!或者还有些对人们对影像粗制滥用的嘲讽?我延伸悟出来的,不知道作者意思,只知道他拍不下去了,3.5星吧。
没看懂
负片一分,人类学相关一分
看呆了...承认自己没看懂。真的是太后悔没有跟郭晓冬老师说上话,他最近在做真利子哲也的片,哎,脸皮要厚一点啊不然搞个毛制片。
树上六七米的房子,烧掉了就没有了。山洞还可以偶尔回去,但再也没有猴子肉了。当没有了照片/影像,我们还会记得多少过往的回忆?北影节捡漏的一个纪录片,下班赶到,让自己放空两小时。正负片切换比较独特。
真的是一點一點搭建起來的電影,很多層面可以縱深延展
看不懂到底是纪录片,还是....啥?
BJIFF# 很像影视人类学 有几处剪辑特别有趣 只是以未来在火星的视角回望故乡的母题有点不够充分 中间一段反思很棒 身份/历史/苦难的解释权总是被剥夺 记录者(侵略者)来了又走 只剩下即将消失的破败建筑和小小部族的语言
不得不承认,已经没耐心看这种片子了#SIFF
语言式科幻,被简介欺骗。负片稍有惊喜,越南语旁白使我昏昏欲睡。2020bj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