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看出什么友情,简单明了的阐述下四个主角。
首先是那个爱耍嘴皮子(这片子名字好难记),此人对山泰还行,对另两人真看不出什么友情,就是个有事第一个跑的家伙,和主题完全不搭。
第二山泰,这人属于闷骚型,学校长有此类人,比较早熟,对于喜欢的人不爱表露,此人对元瑞将女角让他接触这一事较感动,以至此后还主动联系元瑞,不过也可能是想了解女角一些情况。
从影片看出这人对东素完全无友情,不管在校期间东素替他打架还是毕业后,一直没去联系过东素。
第三元瑞,对山泰很好,看出点朋友的味道,还主动将女角让给他。
对东素较心狠,当了这么多年的仆人,还真只有仆人和主人的情谊而已。
第四东素,这人太傻,被友情害死。
属于少说话,多做事一型,对于朋友的事会主动帮忙,但不挂嘴边,可惜被另三个抛弃,最后还被自己一直最看重的元瑞给做了。
韩国有挺多好片子,杀人回忆,恐怖直播,卑劣的街头等等,可惜这部片真看不出哪里出彩,被评分骗了!
我以为元瑞会离开,但是,他留了下来:我一直以为死的会是元瑞,然而却是东素;只有一个我以为对了,在法庭上,元瑞承认了当天的事......元瑞的手下询问:"要不要杀死他的得力助手"?"我父母的葬礼他出了很大的力,想都别想."在下雨的夜晚,他们瞒着元瑞去刺杀东素,东素愤怒的声音:是谁下的令?是不是元瑞?"东素愤怒的杀红了眼,可是在愤怒后面,是不是还有失望和伤痛?后来的谈判"我从来没有怨恨过你,如果你是我,你也不会,我们只是奉命行事.作为朋友我请求你帮我最后一个忙,去夏威夷."东素看了元瑞半天说道:"你去夏威夷." "好,我去."元瑞站起身离开.东素回忆起他刚才的话,红了眼眶,要去机场,他去机场干什么呢?是去为朋友们送行,如果是,送的又是谁?还是也决定离开?只可惜我们没机会知道,只知道他身中30多刀倒在血泊里,临死之前都没能合上眼,他知道是元瑞杀他吗?或许他会以为,是他的老板.我希望是后者,东素总觉得是元瑞的奴仆,可他的心里,元瑞是第一个帮助他的人,在心里柔软的地方一直有元瑞的位置......在法庭上,法官问道:"你认识韩东素吗?" "他是我的朋友."满庭喧哗."是你派人杀了韩东素吗?"沉默片刻"是".人们再次喧哗.在元瑞的心中,东素不是奴仆,不是下属,是朋友! 隔着铁丝网,山泰问:"元瑞,你为什么要那么做,为什么要认罪" "因为迷惑,我和东素都是黑道,黑道不应该迷惑." 在东素和元瑞的心中,对方是自己的朋友,可比起生命,也许朋友的力量太过于薄弱彼此间的不确定和不信任,致使东素倒在了血泊......"朋友之间不言歉"影片中反复出现,其实朋友之间最重要的,是应该相互信任!相信自己的心,相信朋友的心,相信曾经走过的日子在心上留下的烙印,相信朋友之间的真情!
看了很多遍这部电影。
不写细微的影评,看完后表达下个人想法。
第一次和第二次看的时候,总觉得元在困惑什么,到底东是被谁所杀。
海龟那段话的意义是什么?
直到今天再回味这部电影,我想我有了新的感悟。
东,元,和其他两位小伙伴 在童年以及高中时期都有着极深的感情。
但为何东最后和元分道扬镳。
他们以前一直是最好的拍档,他们也深知彼此的实力。
如果能合作,那么一定会出人头地。
如果各自发展,一定有场恶战。
但他们在元父死后还是分道扬镳了。
主要原因是东杀了元的父亲。
元一直在怀疑,而东一直在内疚并且疏远 元。
本来随着两人各自发展后,元已经不再猜忌东。
并且想重新继续小伙伴当年的友谊。
结果因多禄(元的手下)擅自刺杀东。
东多疑,敏感的性格促使他更加疯狂报复元。
他知道他杀了元的父亲,正常情况下 应该斩草除根 尽快杀死元 。
而在葬礼那晚上他什么都没做,只是平静地和元说过去的事情。
而元在看到东对自己疯狂报复下,又引起了他的猜疑。
直到最后在夜总会。
他听到东的回答。
才明白东真的杀了他父亲,他也只能按照原计划杀了东。
至于之前想安排东去夏威夷,是他认为东并没有杀他父亲,对这份感情抱有一些幻想。
元最后在监狱说:我和东都不应该有困惑。
他们都有正当以及不正当的理由杀了对方。
东一直为了朋友的感情不杀元,而元最后还是杀了东。
到底谁是真正的朋友,朋友的含义是什么。
这便是元的困惑
“好了,你该走了,你已经刺得够多了。
”东舒咯着血说道,眼神空朦,不复凌厉。
彼时大雨正倾盆,雨点飞溅,溅落成小小的红色的雨花,在街边的青石上即开即败。
整条街都是惊恐的人群,除了濒死的东舒。
离开尘世的刹那,在他脸上却泛出奇异的笑容。
仿佛是嘲弄,又仿佛是解脱。
谁知道?
那年夏天,最宁静的海。
夕阳的余晖使整个海面泛起金黄色的光芒,元瑞、东舒、山泰、荣哲,四个年少时的伙伴,在海浪的轻涌中,为蔡奥伦与海龟到底谁游泳游得快些争论不休。
时光在稚气而认真的争论声中悄然溜走,中学时代,相同的环境不同的性格使他们循着各自的轨迹成长,元瑞和东舒被退学,滑进了黑道,人生从此跌宕起伏。
山泰和荣哲上了大学,同身边千千万万个人一样,波澜不兴,普通且平凡。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古老斑驳的街道上,只有四个人奋力奔跑的足音回声在轻轻荡响,见证着四个热血青年的懵懂与轻狂。
山泰在电影院被人围攻,元瑞、东舒、荣哲前去援助,对手像潮汐一般从四面八方涌来,层层汇集,无止无休。
四个人像惊涛骇浪中的一叶孤舟,被无边的绝望吞噬着,却始终不离不弃,生死相依。
因为,那时的他们是如兄弟如手足般的朋友,他们彼此依托的,是真正的友谊。
成年后,四人分道扬镳。
荣哲结了婚,山泰去国外读书,而元瑞和东舒分属两个帮派,成了对手。
元瑞的手下多禄暗算东舒,反被东舒所杀,双方终于反目成仇。
东舒出卖了帮会老大,元瑞受雇刺杀东舒,在小酒馆里,元瑞劝东舒出国避祸,东舒不肯,反让元瑞出走。
在走出酒馆的那一刻,东舒便迈进了死亡的门槛。
三年后,元瑞在法庭上坦然承认自己就是杀死东舒的主使。
探询室里,山泰泪流满面,问他为什么要承认,元瑞定定地说道:我感到困惑。
其实,令元瑞感到困惑的,是在他生命中,是否存在过真正意义上的朋友。
元瑞曾写信告诉山泰和荣哲,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
老师在黑板上这样写着:朋友,长久而亲密的伙伴。
山泰不是他真正的朋友,他只是元瑞一个错过了便不能再回头的梦想。
在山泰身上,元瑞看到了自己假如能选择另一种成长方式的结果。
东舒也不是他真正的朋友,在元瑞心里,或许东舒只是他儿时的一条狗,和成年后的一只狼罢了。
不然,为什么,元瑞会把东舒钟情的女孩子推向了山泰身边,又自己娶了过来?
为什么,大雨的街头,元瑞的手下会狠狠地刺向东舒的身体三十几刀?
至于荣哲,只是一枚插科打诨的开心果,他也永远不会是元瑞长久而亲密的伙伴。
又或许,元瑞在走出探询室的时候,才真正领悟了儿时那个问题的答案:人在水面上,而海龟是在水底,比赛的最终结果就是没有结果。
正如他与东舒、山泰、荣哲之间,不同的成长轨迹注定了他们各自的生活永不能相交,也注定了他与他们无法保持长久而亲密的关系。
那么,就让这困惑的一生嘎然而止,就让儿时的朋友在记忆里存活。
这就是韩国影史上最卖座的影片《朋友》,一个讲述关于成长,关于朋友的故事。
影片被称为韩国版的《美国往事》,但它永远也达不到《美国往事》的高度。
这部影片的题材是关于四个少年成长的故事,与《沉睡者》和《篮球日记》有些相似。
只是,《朋友》的基调是平缓的,它只是对个体及一个极小范围群体之间的成长历程作了一次较为浅薄的探究,与《沉睡者》揭露社会阴暗,鞭挞社会政治体制,《篮球日记》刻画颓废迷惘的一代,怒斥毒品危害这些厚重的主题不可同日而语。
但看罢此片,我却被仍然被刘五性和张东健的演技所震撼,影片的镜头切入角度非常讲究,视觉效果出色,剪接也很干净,是一部精良之作。
喜欢《朋友》棕黄色的色调,喜欢《朋友》舒缓悠长的叙事风格,喜欢在每一个普通的夜晚慢慢咀嚼过去,间或会激起对某人渐渐消退的记忆,而那种曾经被唤作朋友的感觉,却在恍惚迷离间一点点清晰起来,无法阻挡,历久弥新。
导演郭晾泽、演员张东健(장동건)、刘五性(유오성)凭借此片获得2001年第46届亚太影展最佳男主角。
由于翻译字幕的原因,对剧情有些疑惑,到底是谁杀了张东健呢?
后来通过原著小说了解到了,的确是刘五性安排杀的,给张东健撑伞的就是他的手下。
他也非常后悔,然后就崩溃了,影片中KTV一幕有表现。
《朋友》会令每个人有不同的共鸣和感动。
这就是朋友的精彩之处。
而且每个人的感动点可能不一样。
影片中,交代了诸多故事,来营造他们四个人的友情。
那些点点滴滴中的故事,是任何一个人都有机会经历的。
所以,有的人在三角恋的时候,感动,有的人会对打群架感动,有的人会为了离家出走而感动。
有的人会为了没有好好读书而感动……。
到了影片最后2个朋友因为误会产生的巨大矛盾而塑造的张力,一直在积压,直到张东健的遇刺,给观众留下的是巨大的震撼。
张东健是本片的亮点。
也使他成为了一线实力派巨星。
刘五性也不用说了。
两位男星大飚演技,令人赞叹。
片尾曲支持大家下载。
也有的朋友会喜欢张东健遇刺的一段音乐,在网上都比较容易找到。
本片强烈推荐。
无论是喜欢韩国影片的朋友还是张东健的影迷,都不容错过。
大家请相信我,千万别看,我保证你会失望。
这么差的电影,虽然在韩国影片里不少见,但是一群猪都在假装资深,说好,我浪费两个小时时间换来的tong骂!
说电影,前面拖沓,一丝细节都没有,草草行过,连每个人的性格都没描写的太清楚,有意义的场景值得后面链接的更是没有。
再说后面,神经病在演,一群神经病,你看看人家新世界,那叫感情,大哥对兄弟的感情,朋友,古惑仔里那叫朋友,你这是什么狗屁剧情啊,一点也没有体现出主题(朋友),而且连最后的死都没交待清楚,想故弄玄虚,这极差的电影实在痛恨无比。
如果想看这题材的我建议大家可以看看韩国的新世界,有深意,又不拖沓,堪称此题材里的完美之作。
刘五性和张东健的《朋友》,真是一部很男人的电影。
当时的新闻说导演郭敬泽是从自己的黑帮朋友中得到的创作灵感,并因此把电影收入的一部分支付给了黑帮。
电影从青春到长大,一路以来都充满着男生特有的友情气息,这种气氛贯穿于整部电影,直到最后的死亡与入狱,依旧弥漫着浓烈的男性荷尔蒙。
友情的背叛几乎是所有男人的必修课吧,当然不必到最后都要用你死我活的方式了断,但将故事的发生地设置于黑帮注定会将这种背叛的伤痛放大到无可限量,加上棒子一如既往的煽情,最后小小的感动了一把。
在没有亲情和爱情的时候,友情挽留下生命最后一丝暖意。
它从来不离不弃,在生命的一旁,绽放微弱却永恒的光。
看《七剑》时,唯一印象深刻的角色就是金素颜饰演的女奴绿珠。
无论屠刀当头,还是正受着凌辱,她都会挣扎着走向食物。
又想起另一部韩剧,金喜善饰演的妹妹有一句台词:我从小吸乳汁就比别人用力,无论多么冷的奶水我都会喝,所以就把姐姐送人,让她到别人家吃好的去了。
总觉得韩国人骨子里有一股狠劲。
哪怕那些唯美的爱情手帕剧,也蕴含着一种近乎偏执的执著。
他们喜欢狠狠地爱、狠狠地得绝症。
那种从一而终的精神,和咱们古代的烈妇有一拼。
有时候觉得韩国人蛮喜欢走极端的。
他们的电影给我的印象,不是和“复仇”有关,就是和“救赎”有关。
《朋友》是我较早看的一部韩国电影。
最初仅仅是因为张东健,但是越看到后来越被其貌不扬的刘五性所吸引。
曾经有影评说《朋友》延续了香港黑帮片的风格,但是却达到了刘伟强等人所一直追求却未能实现的艺术性和人性化。
我觉得这样有点言过其实了,但是这样一部电影绝对不可能产于香港。
香港的黑帮片有点像武侠片的一种变形,他们的主题是“江湖”,讲述的情义是“江湖情”。
而《朋友》的主题就是“人情”。
说得更直白些:《蛊惑仔》的故事只可能发生在蛊惑在身上,而《朋友》的故事则几乎可以发生在任何人身上。
年少时对性的懵懂、与学校的对抗、和家庭的冲突……导演对这些的着墨要远远多于主人公们黑帮这一身份的特有矛盾。
所谓“江湖”只是一个不抢戏的背景。
《朋友》结尾很特别,刘五性扮演的俊石在法庭上承认是杀害东舒的主谋(其实不是)。
他对来看望他的相泽说:我觉得我对东舒的死付有责任。
他所谓的“责任”真的是非常非常非常“广义”上的责任。
他仅仅因为内疚,不仅承担了莫须有的罪名,还担负起我们看来根本和他无关的责任,并且将余生都留在了监狱。
如果这是一部香港电影,俊石一定会终身为东舒的死感到内疚,他可能继续作大哥,也可能退隐江湖,但无论怎样他会先为兄弟报仇。
如果这是一部日本电影——这种可能性好像不大,日本的黑帮片似乎传承武士道精神,更强调对组织的服从,而冬洙是被他的组织处理的,那么俊石作为另一个团体的成员,他的负罪感会小得多——但是假如最终俊石要赎罪,他应该会采取更决然的方式,比如自杀。
俊石的选择,似乎包含了点基督教式的“罪感”,又有点佛教的“出世”,仿佛还有点“苦修”的意味,但又不完全是这些。
这个在金基德的《萨马里亚女孩》中表现得跟彻底。
到现在,我还不能理解。
看完电影,辉辉说:这里面张东健除了帅就没什么了。
唉,他的外形也太抢镜了,抢了角色的镜。
05.8.11
2001年的电影,那年我刚上大学,一早就买了它的DVD,却一直没看,一直没看。
只因那海报,张东健瞪着双眼倔强的神情,总让人有种喘不过气来的绝望感。
我害怕太沉重。
十一年后,张东健,这个我经常耳闻却甚少关注的韩国著名影星出现在《绅士的品格》里,竟是那么的帅,那么的令人喜爱,竟然让我在成家生子后又有了年轻时如此强烈的喜爱一个明星的冲动,竟会让我无可遏制的成为“大叔控”,竟然对他感兴趣到想要把他之前所演的都看一遍。
于是,我终于看了这部《朋友》。
就戏份而言,张东健算不上男一,也许连男二都算不上,却在海报里成为显而易见的主角,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我能感觉到,他想要脱去“帅”的评价,想让观众看到他除了帅之外的实力,因此虽然他的戏份不多,台词不多,却表现得很精彩。
寥寥数语,几个眼神,一个穷怕了的,不想继承父业做殡仪员,不想低人一等,外表凶狠残暴,内心仍有着丝丝温情的青年就这样勾勒出来。
我一直觉得,导演似乎是故意这样安排,借助对俊硕和山泰展现大量亲密友情的镜头及俊硕写给山泰的长信来暗示观众那个不怎么出现在银幕上且台词很少的东洙的心理。
就这样让东洙缩在银幕背后,一言不发的看着俊硕和山泰的亲密,来让我想象东洙的感受,真是有种窒息般的感觉。
沉默,真的是最可怕的力量。
当年山泰在学校被打,东洙是和俊硕一样,毫不犹豫的为山泰出头的,也还是东洙,愤恨不已的砸坏学校教室窗户,自己离开学校以表达对学校处分山泰的不满。
我不知道山泰做何感想,因为之后就没再见到山泰与东洙的交流。
说东洙之后丝毫没有友情吗?
我不信。
以这样一个热血青年的性格,我怎样都不信。
导演对东洙刻意的大段的留白,反而让我对他产生了无尽的想象,每当看到俊硕和山泰说着心里话时,我都会想这时的东洙在做什么,他会想什么。
导演似乎刻意的在忽略东洙这个人,直到东洙与俊硕反目,东洙被杀,场面如此惨烈。
那时我真正感觉到,之前刻意对东洙极少的描写,竟具有那么强大的爆发力和感染力。
我不仅同情他,更觉得他死得不值。
那个成天把友情挂在嘴边的俊硕,反而成为亲手葬送他们友情的侩子手,却偏偏是这个看似冷漠凶残毫无半点温情的东洙,倒在了内心深处的那一抹温情之下。
这如何不让人感到莫大的讽刺!
《绅士的品格》,《朋友》,横跨十一年的两部片,同样是张东健主演,同样展现十几二十年的兄弟情谊,差别竟是如此巨大,这让人情何以堪!
如果说《绅士的品格》里四兄弟中年时的幼稚让人感到友情永恒可贵,那这部《朋友》里残酷的青春则让人真真切切感受到现实的残忍可笑。
何谓朋友?
长久亲密的关系?
朋友,似乎必须一定要建立在没有利益冲突的基础下,因此俊硕和山泰,看似生活如此格格不入却能毫无芥蒂的做长久的朋友,而俊硕和东洙,两人如此相似的性格,相似的生活背景,却注定要分道扬镳,兵戎相见。
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这是迟早要发生的事。
结果,东洙凶狠了那么久,输在了存下的那么一点点友情上。
他还是被友情利用了。
接连被捅三十几刀,我都不忍看下去。
人生莫大的幸福,是拥有一辈子的朋友;人生莫大的悲哀,是你认为拥有了这样的朋友,却被他害得体无完肤,甚至赔上性命,甚至死后你曾经的朋友还要帮害你的朋友串供脱罪。
这点,我深有同感,也深深为东洙感到不值。
法庭前容贺教俊硕串供,我真是觉得心里一阵阵发凉。
不知道山泰和容贺是否知道东洙是在最后一刻决定去机场送他才被杀的,我猜他们不知。
如果知道,还会这样做吗?
朋友,长久亲密的伙伴,真正长久亲密,毫无嫌隙,即便有所冲突都能尽力化解以不伤友谊,世上真有这样纯粹的友情吗?
真的能历经考验一辈子都牢不可破吗?
只怕这样的友谊,只能出现在《绅士的品格》里,美好而梦幻,让人希冀和期待吧。
于我而言,更多的,也只有羡慕的份了。
好狗血啊,没有想象中的好!
朋友就是随着年龄成长逐渐淡化的渐变色调……视角有点乱,叙事不是很清晰。另外,张东健头好大!帅气值很依赖造型吼!
????完全不理解
泛黄的年代,复杂的朋友,怀念的情绪。
生活埋葬友情。
有点乱~但还是喜欢的 ” 朋友之间不言谦“
韩影能有这种类型,我也很诧异,一星加给李元瑞。
没看完,还行3星
小家小气,刻意为之,用力过度。毫无新意,亦无有高度的思考。同类不乏好作品,只能冠之以“韩国版XXX”。关于“朋友”的思索很肤浅。
时间跨度过大摊平了剧情的波澜,故事视角跳转使得故事零乱破碎。这部电影出现时大陆的录像厅时代已经接近尾声,全面进入了碟片租赁店时期,而在网络上看电影时代还未来临。当年虽然没租借过此片,但碟盒在租碟的店里摆放了很长时间,印象颇深。前段有人列自己的十大韩影有此片,终于看了,但很失望。
今天又重温了一张老DVD,韩三区DTS典藏版,和当年第一次看相比还是觉得摄影相当漂亮,画面色调偏暗,故事真的很一般,电影是直线叙事,流畅简洁,结局酝酿的有些过头。
“东洙和我都是黑帮,我们不该感到困惑。” 色调和打光都有编年史的味道,每隔三五年作批注式刻画,手足情不得已与人生际遇擦出火花。对两幕戏情有独钟,奔走电影院,东洙之死,它们之间恰好互为两极。终场,池塘中四个孩子因为涨潮归岸,而这简单的折返却再也无法复制。
哎呀我就是喜欢帅痞子,东健哥哥的脸无懈可击,帅到炸裂。
读书时期没看出他们的兄弟关系有多铁
故事的末尾曲是极其单纯的童声。 正如他们的最初。
当忠和义相冲突,你要怎么选择。
直线叙事,流畅简洁,结局酝酿的有些过头,相比众人追捧的《美国往事》我更喜欢这种表达方式。外:张东健的风格很像三船敏郎的中期风格,不过显然缺了气势,只有痞气而无霸气。
谁没有朋友?谁没有能出生入死的朋友?!
有点假有点装 我说的实话
其实打两星我是拒绝的。这么平庸片子也能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