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应该静下心好好感受的电影——《杨之后》。
在看简介时,我一度认为它是部经典的科幻片,肯定又是讲些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的博弈、未来机器人对人类的威胁等。
然而是在讲机器人的记忆和情感与人类同样重要、珍贵。
充满诗意和哲学的软乐观。
我会用“荡魂摄魄”去形容《杨之后》的视听语言带给我的感受,后段的拉起的《盛夏的果实》/《水色》彻底让我代入到Mika的世界里,情感的波动在内心萦绕,眼泪不停地在眼眶里打转——这是我观影这部影片时的第一次情绪高潮;《杨之后》整部影片都围绕着“Chinese”,从影片开头就出现了亚洲人的面孔和许多中国的元素,例如:茶、筷子、甚至老子等……到最后Mika去给“哥哥”道歉时,我不禁想起了杨德昌的《一一》,而这就是我第二次高潮。
虽然没有深挖中国文化的细节,却能够向观众展现出其内涵,《杨之后》将观众带进故事当中的情节实在太多,你还能在这部影片中看到很多其它电影的影子,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自己去感受。
可能是因为杨在他漫长的生存中早已看透生死与离别,才使得他能够说出那句:“我不介意最后化为虚无”。
他似乎不再是人们生活的单纯的记录者,已然成为生活的参与者,成为Mika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会去“感受”风的形状、“感受”人类的情绪,会与自己“合照”甚至同女孩一起分享。
他不仅是机器人,但他是机器人。
记忆能够证明我们的存在,而记忆将永远被爱所维系着。
A mixed race family with an adopted Chinese girl. 以开茶叶店的白人男主的视角讲述一个“cultural techno”杨的故事。
元素很多:sci-fi, memory/experience, father/son. Is this Orientalism? NOT JUST a techno programmed to share Chinese fun facts, but still in service of a sense of bourgeois identity?影片打开了不错的讨论空间。
杨奇妙地缝合了多重身份:a caretaker who performs affective labor suturing the crack in the family (busy wife and adopted daughter), a storage space for lost memory (make it available for nostalgic gaze), an innocent boyish eye legitimating the male protagonist's voice, solving his middle-aged crisis. 杨陪男主人回忆往昔,为女主人做蝴蝶的百科全书式介绍(ps原话老庄没说过),为女孩弥合与家庭的裂缝。
很美好,也很被动。
They replayed Yang's memory; his prehistory, consume him in the name of care. What makes his Chineseness? 电影不断引用道家,end is beginning; there's no something without nothing." 有无相生。
Did Yang cross the binary between human/techno, or is he trapped in the role of other? 影片仿佛站在一个东西方文化contact zone (its interiorized middle-class US family ver.)的裂缝边上,杨依然在深渊里。
另,文化和科技能否融合到一起,这是否可以算是一个Asian scifi? 还需另想。
黑白黄三色人种组成的家庭 从影片开场便营造着一种疏离感本以为是亲人逝去后通过对其过去的追寻逐渐了解他 并且弥补家庭现有的裂痕的故事 或者本应如此 但是最终却并没有完成 所有可以深入的题材都没有实现 最终又似乎落回了表面上的 对机器人感情的怜悯上影片的基调全程如里面的人物般冷漠 所有对话描绘的似乎是整个社会的冷漠 遑论很难见面的夫妻 对女儿习惯不了解的父亲 对机器人只是视作工具的夫妻 在这样的社会里 机器人似乎才是最有感情的那个 他探求自己的身份 追问茶的意义 尝试理解生死 并且对人萌生感情 这很动人 但也不过只是机器人刚开始的觉醒 有些浅尝辄止然而在全片冷漠克制的基调中 当杨第一次记忆涌现而出时 这份冷漠又短暂地被打破 借助一次又一次的碎片叙事 我们窥探了杨的人生 也能够与之产生共情 可惜这种共情也是短暂的 浅尝辄止的对中国文化的渲染也流于表层 如女孩的名字“美香” 和她蹩脚的中文 只是 或许导演并不想表达对中国的思念 却有实实在在表现异乡客的愁思 如杨对自身中国身份的怀疑 对帮助美香了解中国身份的含义的尝试 以及片中大提琴所呈现的中文插曲 最后呢 机器人见证了一次又一次离去 对他而言是残忍的 而他自身也开始思考 开始萌生情感 最终简单地离去 夫妻二人在杨离开后才开始理解杨 并且开始怀念他 两人的关系也开始修复 杨的离去给大家带来了些什么 但又似乎没有 电影所呈现的杨 其存在与作用过于简单与普通 “杨之后”有什么?
依然只是一成不变的生活罢了
是什么让你成为你?
是什么让你时常怀念另一个人?
是你看过的窗外阳光明媚,是你路过的大树绿叶葳蕤,是你藏起来的暖风春雨霏霏;是你们呼吸过的沁人心脾,是你们摇摆过的轻舞飞扬,是你们挥不去的羞涩细语喃喃。
大概东方人最能感受、理解并细腻地表达出人与人之间微妙、内敛的情感。
含蓄,是东方人表达情感的方式。
韩裔导演郭共达的第二部长片《杨之后》出色地演绎了东方文化视角下的亲情、友情、爱情与人生。
在未来世界,一对美国夫妇,爸爸白人,妈妈黑人,收养了一名华裔女儿Mika,为了更好地照顾女儿,他们买来一台机器人助手“杨”。
某一天,杨突然宕机了,爸爸想尽办法修复他。
当杨离开之后,他们才发觉杨已经成为家庭里不可或缺的一员。
在寻找修复方法的过程中,杨储存的记忆也逐渐被爸爸和妈妈看到,他的过去不再是空白,他也有他的故事。
好的电影能让人忘记标签,种族混合的家庭,未来世界,人工智能,克隆人,每个标签都有巨大的扩展空间,但在这部电影里,这些都成为背景。
导演说:“尽管《杨之后》是科幻故事,但它仍然属于一个日常生活的世界。
”科幻只是故事的壳,人的情感才是故事的核。
杨的记忆被一点点挖掘,我们也跟着爸爸逐渐走近杨的过去,带着好奇,带着不解,最终,带着不舍。
杨太爱大自然了。
风,树,草坪,阳光,他的世界总是绿意盎然,香草芳菲。
杨也很爱Mika,他的生活里几乎都是她,陪她说话,玩乐,成长,告诉她什么是“嫁接”,让她理解不一样的爸爸妈妈也是爸爸妈妈。
杨会和大家谈论中国文化,和爸爸谈茶叶,和妈妈谈哲学。
他知道自己的角色是“中国人”,但他也会思考是什么让他成为中国人,成为亚洲人。
杨认识了一个女孩,金黄短发,沉睡的脸庞,酒吧霓虹灯下的眼神。
爸爸好奇地问别人,机器人会有感情吗,会因为和人类在一起时间久了就有自己的思考吗?
不知道,没人能回答。
杨的修复逐渐成为不可能,他正在分解。
爸爸偶然打开了他的深层记忆,那些来到自己家之前的记忆。
他们不是杨的第一个家庭。
那是一个单身妈妈带着小儿子,儿子逐渐长大,离家求学,孤单的妈妈,伤心,落寞,生病的妈妈请来护理师Ada,Ada照顾妈妈,热情开朗,与杨分享秘密,杨的眼睛离不开Ada,Ada的遗照摆在树下,年轻的笑容依然灿烂,曾走过的草丛依然葱茏。
Ada和金发女孩长得一模一样。
女孩是Ada的克隆人。
偶尔,杨会站在镜子前,看着自己的身体,不知道在想什么,亦或难过,亦或迷茫。
杨喜欢收藏蝴蝶标本。
杨对妈妈讲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国人认为,毛毛虫眼中的世界末日,我们称之为蝴蝶。
妈妈笑了,说,我喜欢这句话。
妈妈问,你真的相信吗,结束也是一种开始。
杨说,我不知道,我没有被设定为这样的思维方式。
你呢,你相信吗?
妈妈说,我愿意相信。
有时候我会想,人类被设定为相信这样的事情,但我不知道这对我们来说是不是最好的。
杨说,我想对你说实话。
我不介意最后化为虚无。
妈妈疑惑,是吗?
杨说,也许我是被这样设定的。
沉默。
妈妈问,你因此感到过伤心吗?
杨低头,笑一笑,说,有无相生。
There's no something without nothing.爸爸妈妈很困惑,杨自己也不明白,自己的想法是从何而来,是制造者帮他设定好的,还是经历了聚散离合之后感悟到的。
面对生死,面对过往,人和机器人,陷入同样的迷茫。
是记忆让我们彼此牵绊,让“我们”成为“我们”。
没有存在,就没有记忆。
存在是什么,不是种族,不是民族,不是人与克隆人、人工智能。
爸爸,妈妈,女儿,决定向杨告别。
女儿一直喊杨“哥哥”,杨的确很小,只是有一颗历尽沧桑的老灵魂。
他爱着曾遇到的每个人,感受着每个人的爱,由浓烈到消散,由消散到浓烈,每段爱都如彩霞,如朝露,转瞬消逝,只有他留在原地,千回百转,无言诉说。
杨能做的,就是对得起每次轮回。
从头至尾,杨都是最孤独的。
人生若只如初见。
也许爸爸理解了杨的孤独,最终放弃了努力,不再执着于让他回来。
记忆太多太多,离开是种解脱。
电影里充满了深深浅浅的东方文化符号,难得的是并不违和,嫁接的水果,茶文化,蝴蝶,老子,民间传说,面条,绿树浓荫的庭院,人与自然的和谐,最动人的是大提琴版的《盛夏的果实》,虽然原作是日本歌曲,但中文版的歌词却很奇妙地匹配这部电影的氛围。
也许放弃 才能靠近你 不再见你 你才会把我记起 时间累积 这盛夏的果实 回忆里爱情的香气我以为不露痕迹 思念却满溢或许这代表了我的心不要刻意说 你还爱我当看尽潮起潮落 只要你记得我
前半段我中断了好几次,觉得心酸,很难看下去。
当韩国脸的“中国Yang"跟他的(疑似)日本名偶尔穿浴衣的妹妹Mika讲古代“嫁接“技术,it hurts, in a very strange way。
当他们研究Yang,拆解他,授权维修点,路边摊,科学研究院的人说起关于他的种种猜测,我心里已经悄悄打了满分。
(误)以为,这个故事会这样下去,怀揣着不必点名的隐喻,东西文化之间的误解,还有无法调解的矛盾与难题,用一个身份,就摆在了明面上。
然后后半段,开始戴墨镜(???
)读取Yang的记忆,用刻意重复尾句卡带式的方式带出了,一个记忆里的女孩,Ada,就......没那么喜欢了。
可能个人比较感兴趣的是前半段一种极其强烈的“misfit”,“我们从来没有这样说过我们的故事”。
最后半个小时,小女孩看着手术台上的Gege,脆弱的呼喊里,突然开始一段熟悉的旋律,“盛夏的果实”。
"what makes someone asian",他提问了,却没有答案。
除我并不觉得这个故事里非要使用“chinese“这个设定,也没看出来,用泰国马来西亚韩国日本越南,有何不同。
毕竟一度出现了在家疑似韩国餐厅的店放着越南河粉小碟式的桌面吃日本拉面的混搭桥段。
Yang还说了一段被互联网纠错的“混搭古圣贤名言”——What the caterpillar calls the e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calls a butterfly. -Richard Bach. (掉分啊)最后的最后,小女孩是因为嗓音被选中的吗(喜欢她的轻哼
看到电影里的这句台词,想起以前和朋友对话 “下辈子想变成什么?
”“作一只曲子”现在有了更好的理解:“我现在就是一首曲子,不用等到下辈子。
所以下辈子还想作我”因为每个人都是曲子。
理论依据就是:万物皆波宇宙是意识的投影,记忆是以有形的方式被保存下来的意识,星尘弥足珍贵家用和商用机器人,作为在5年内大规模商业化的技术,是各方面因素的历史必然、大势所趋,例如伦理、危险性等阻碍之物必如螳臂挡车。
就像核能一样,人类一定可以将其运用得好使利大于弊。
在哥伦布当时的截图偶然设置作电脑壁纸已经很长时间了,好像从没有其他壁纸如这些壁纸一样长时间不产生厌倦,当时未曾料想
人工智能是科幻片中屡见不鲜的题材,从20多年前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成为划时代的标杆之后,不少导演都在这个题材上推陈出新,从斯派克·琼斯的《她》到亚历克斯·加兰的《机械姬》,再到去年柏林电影节获奖的《我是你的人》,令科幻片展现出与别不同的面貌。
最近又有一部名为《杨之后》的作品继续给这个题材注入崭新的血液。
影片导演是出生于韩国的郭共达,他之前凭处女作《在哥伦布》俘获了不少影迷的欢心。
《杨之后》是他的第二部长片,入围去年戛纳电影节“一种注目”单元。
这位擅长拍摄影像论文的导演首次接触改编科幻小说,影片讲述在未来世界,一个跨种族家庭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意外损坏了,父亲在把机器人拿去维修的过程中,发现它身上的秘密……
▲具有人类意识的智能机器人核心角色——智能机器人在一开场没多久就宕机了无法重启,关于这个角色的重要情节以回溯的形式展开,而这种回溯并非完全依赖家庭成员的回忆场景,而是来自男主角提取查看机器人内存条的画面。
类似的题材很可能会在这些记忆上大做文章,比如间谍阴谋论、人性阴暗之类的话题。
然而,导演却反其道而行之,并没有跳进这种惊悚类型的套路里,而是在这些记忆片段里引出不少引人深思的话题:亲情、死亡、亚裔身份和东方哲学等等。
影片展示了未来社会中新颖的家庭组织形式:不同种族已融为一体,白人父亲、黑人母亲、领养的中国女孩,而且机器人和克隆人也可成为家的一分子。
这种关系的描绘在并非首次出现在同题材影片中,以往的人工智能往往以亲情替代品的角色出现,比如《人工智能》里的小孩、《她》里的魅力十足的系统女声,人类与人工智能难以跨越界限而建立起亲情联系。
不过在这部影片里,智能机器人“杨”并非是弥补家庭关系或感情缺失的定位,他除了照顾女儿生活,还负责传授文化知识,与女儿保持着亲密的关系,甚至后者还亲昵地称之为“哥哥”——女儿成长中必不可少的角色。
▲跨域种族和物种的家庭相比之下,父亲的心思较为复杂,他一开始将“杨”当作是一件家居智能用品,甚至从他排斥邻居克隆女儿的表现得知他对非人类物种的歧视。
然而,他却在维修“杨”的过程中接触到他的记忆片段,渐渐扭转高傲的人类心态。
从“杨”记忆中那些富有诗意的空镜头画面中,男主角和观众了解到,他不限于完成日常的程序设定任务,还对人类和周遭环境充满了好奇心。
剧本由此引出人工智能是否有独立意识的探讨,“杨”不仅是记忆的载体,还从中逐渐习得人类的各类感情,并将这种复杂的内涵据为己有、予以亲身实践。
“杨”多年前服务过一位老妇人的家庭,彼此建立起深刻的关系,老妇人死后多年,他找到老妇人的克隆孙女,并对克隆女孩产生依恋的感情。
撇去这些老生常谈,这位导演还在跨文化与亚裔身份层面上引出思考点。
最明显的莫过于用植物的嫁接技术来隐喻亚裔的身份,深入浅出的类比易于理解。
而大量东亚文化的象征符号,从室内设计布局、服饰穿着,到餐厅的食物等等,洋溢着浓郁的日本东瀛风情;关于茶文化和蝴蝶标本这两处则是抓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前者在茶的味道上挖掘出与时空密切联系的记忆,而后者则是生死轮回的哲学观,“死亡不是终点而是新生”,这种富有禅味的观点与影片的美学风格彼此契合。
也许是导演的亚裔身份所致,他成功地将神秘的东方哲学观点与恬淡的美学风格嫁接到这个西方科幻题材之上,诞生出所有物种和谐共存的奇妙观感。
低饱和度的色调、严谨的构图、间离的摄影、舒缓绵延的节奏,合力谱出一种暧昧的时空感觉,这种东亚思维对未来世界的感知与构建给我带来异常亲近的感觉。
更不用说采用了坂本龙一的配乐、莫文蔚《盛夏的果实》的大提琴版本、岩井俊二作品《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里的英文歌,使故事染上了伤感而梦幻的色彩。
随着“杨”的记忆为家人所了解,人类和智能机器人的亲情关系显露出来:“杨”的离去并不是仅仅意味着一件智能家居用品损坏而已,因为他承载了家人彼此互动的记忆,而且他本身已具有不可忽视的人类意识。
准确的说,他的离去与任何一个家庭成员的离世都有着同等份量的意义。
从这角度来看,这个科幻题材的表现力得到意想不到的提升,甚至可以说,这很可能就是小津安二郎想拍摄的科幻电影。
I'm fine if there's nothing in the end.对我而言,影子是串起摄影逻辑的一个点。
人类和机器,室内和室外,同一个人的不同心情,都会在倒影中显现。
程序设定或者是自主意识,人类 - 机器人位置的互换:常理中心有隐藏的人类其实多是坦诚,
程序坦诚的Yang却偶尔恍惚(流泪),
比人类更“人类”无论人类或者机器人,镜子中的虚影,总是比真实世界的主体更单纯,更真实,更通透。
在片中,Jack在镜中想明白了很多事:
Yang在镜中确认自我意识的多样性:
片中一个永恒的倒影元素,是一棵“世界树”,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始终枝叶繁茂,永恒的存在吧。
另外这种影子,重叠并不止限于画面,多处对白的重叠,是我目前为止见过最合理,最诗意也最适宜的方式,可以做情感的加强,可以做动作的交代,也可以用作关键台词的强调(印象中Yang重复的台词只有一句)。
平静的对话掀起心中的波澜,确实厉害。
镜头运动几乎没有,为构图让步,具体方式有很多“在哥伦布”的影子,但是明显这一部DP部门的阵仗大很多,光影上遮/挡为主,大面积补密度,曝光非常足,后期做暗。
DI部分暗部信息压缩非常多,快赶得上“降临”了,颗粒进一步抹平了高反差边缘。
第一幕已经抓住我了,一家四口幸福合照,接着立马切给了昏暗房间里孤身一人的杰克。
未来世界,家庭构成可能不再严格地有机结合,机械结合或许成为常态。
与没有血缘关系的MIKA成为一家人后,杰克买来Yang这一款仿生人作向MIKA传输中国文化用,同时Yang以哥哥的身份进行陪伴(不过设定是中国小孩为什么要叫MIKA,像个嵌合体)。
可是Yang非常突然的宕机无法重启,如人死去无异,杰克为了MIKA,全力想办法修复Yang。
接下来就是电影着重呈现的“记忆”部分。
人对某件物品倾注了感情,即与之产生连结。
对于无法进行同级交流的事物尚且如此,对着与人外形一致、能完成逻辑思维并沟通交流的仿生人,产生爱的感情实在不足为奇。
反之,仿生人究竟对人抱有何种态度?
最初的最初当然是按照写就的程序运行,一代又一代产品如果有细微的脱离控制的偏移,又将如何呢?
高等智能是否能够产生情感,是否将变得与其创造者无法区分,他们将如何自处,人又会如何面对他们?
不过这不是影片要讨论的,《杨之后》没有如《黑镜》系列里部分探讨两类群体关系的故事呈现出的尖锐不可调和的矛盾——其节奏缓慢,基调略带感伤与无奈,Yang的记忆里,呈现出与他为中心地波纹般扩散开去与他人的连结,他交谈时奕奕神采,这些都让人难以把他视为普通的陪伴仿生机器存在了。
借克隆人之口,电影里说了一个我一直想提出的看法:人总是意淫着其他物种有渴望成为人类的想法。
由此生出了多少神话与鬼话,只感动了编故事与听故事的人们自己吧。
影片里大量空镜里呈现着无限物美与禅意,如杰克看的电影里,德国人对茶的评价一般,《杨之后》也难以几句话评价概括,回味实无穷。
而得不到与失去都是常态,After Yang,After all this,we should let it go.
她睡不着,他睡不着,我也睡不着了
一位人类父亲失去“机器人儿子”后所进行的一系列哲学性思辨……尽管他不过是因为自己的“人类女儿”失去哥哥而痛苦,才开始执着于寻找杨的。
这种行为看起来和想要修好一台女儿喜欢的电脑没什么区别。
mika没有语境不会说中文,所学的全部估计来自于杨教,于是出现了全片最长的三句中文台词,对着杨的“遗体”。
无法完全将它当作一部电影来看待,确实是一部“剧情长篇”。
白人和黑人养了一个中国小女孩取个日本名字叫mika,给她买了个机器人哥哥叫杨,与此同时导演是个韩裔美国人,且他又受日本作品影响很大,看了十分钟想到这一连串的设定忍不住笑了。
想郭共达本身自己就有点无归属感和身份认同差异吧。
外国人触及中国文化在我看来都难免有点装逼不成的感觉,中国导演要是在这种安静的片子里拍个一茶一世界讲半天那很怪耶。
不过并没有四不像的味道,咱讲究一个大道无形。
挺好。
人类的自大在于他们并不会试图从机器身上去学到一些新的别的东西,他们只会通过机器人看到他们自己——往往哪怕对面是一个“真实的对象”、所起到的也不过是这样一种作用而已。
而当他们惊喜地发现机器人有了新的思想(idea)时,这种情况的产生或许仅仅是他们忘了自己之前曾设定过这样一种程序。
机器人只是运行着人类给他输入的编好的代码,而人类却感动地说“哦,他真好,他真爱我”。
唉,多么脆弱的小动物啊human beings🥹杨演得很好。
喜欢音乐🥺💕
软科幻的致命伤,在于设定既不抓人、情节也不精彩。所讲的也不过是老土的人文关怀,纯属人类文明的自作多情。至少我是没法在影片所设置的无聊沉闷的情境里产生共情。
艺术片………
#2023SIFF 1st#(4K)伪科幻片和伪文艺质感下讨论中国文化、亲情和爱与被爱的电影,庞杂的主题让观众很易迷失其中,其间大谈哲学,说过的话说了再说,时长虽不长却让人感到冗长难熬,就剩营造的氛围可以一看了。画中画式的架构很是让人反感,与阿莫多瓦的《不良教育》不同,《杨之后》单纯是为了构建这种感觉而做,削弱了画面原有的纵深感和沉浸感;而且整体调色偏暗,低亮度让“画中画”夜景戏的细节展现更加不充分,配合着LED屏上的字幕,倒显得字幕“亮度过载”
我们都是在失去之后,才会慢慢醒悟,原来曾经拥有时自己曾多么不珍惜。和公猫一样,我们总是需要一个契机,才会突然发现,原来自己早就不知不觉怠慢了人生,错过了很多美好。万物平等,我们却总是患有人类自大症,觉得什么东西有追求了,就想要成人。妖要修成人,魔要化成人,机器人也想成为人,却忘了客观地想一想,成为人有什么了不起?为什么他们想要成为人?盛夏的果实,竟然成为一首浪漫的、哀伤的挽歌,为杨的离开,为我们的失去,奏响一曲告别曲。茶、蝴蝶、嫁接……自信点,明明就是中国的,关日本屁事,就日本有茶道?
【D+】
#R# 4.0分。郭共达一贯沉稳、优雅的视听节奏,其中对于记忆数据库的视听(尤其是听)也算是美而简洁。如果说能联想起《克拉拉与太阳》,区别在于《杨》以人类视角出发切入关系、解读(甚至精选)“记忆”的片段,“干净”到无趣(《克》显然丰富有趣很多);但两段杨与人类夫妻的回忆,不论对东方文化的引用,其机械感的打断-叠放剪辑营造了非人感,切合我对《克》影像化的一部份期待。其实从失去杨的余震出发,前半段更合我意,之后人类试图编织杨的人性与人欲,就有点落俗、节奏上也急促起来(这里大提琴《盛夏的果实》仿佛找补回来一点点?)。最后,这片竟然致敬了《只在此茶中》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最后的最后,贾斯汀·崔好帅好可爱。
温和有见地的谈吐也会成为魅力。这家人看起来好抑郁症。
喜欢,可以说是比较infj式(高NiFe)的电影,拥有人类情感却游离在人类之外,对人类用各种方式延续生命的霸权感到迟疑,毫无保留地教授,又平等地爱过途经的人们,im fine if there is nothing in the end,离开就是离开,没有太多东西在离开后值得留下,除去一些言语和记忆,如同闪烁的星辰,在每一天只有几秒,哪怕看着花与叶,一叶之中也藏有什么,此爱在此时,此爱也可深藏或者消弭,生命之美不以存在的长短为度量。
很少看到这种风格的科幻片,有点悲伤,又有点治愈,真希望杨能继续活着
实在无法接受这种文艺调调的科幻片,黑人白人中国人机器人克隆人,整个一个四不像的大杂烩,泡茶品茶老子蝴蝶我是没看出一丁点美感和意义所在,别整的那么虚幻和玄虚,一个韩国人一个美国的公司团队诠释某种中国风的东西,本身就是挺可笑的。还有,太反感从始至终的阴暗镜头感,未来社会都见不得光啊?文艺性不是这么表达的吧。
相较于亚历山大·韦恩斯坦那篇平庸的小说,郭共达的电影看起来倒也足够有特色。电影在最根本上延续着《在哥伦布》时的思路,大胆地将机器人提升到一个与人双向对话的位置,并且在家庭的外衣下消解了科幻电影中一以贯之人类中心主义,“人类总是幻想其它物种成为自己,但是成为人究竟有什么好处?”品茶的段落相当关键,杰克试图大秀人类对于概念的优越感,但其实还是杨最终胜出。人物关系对照《在哥伦布》就更加清晰,杰克对应的是凯西,杨对应的是金,美国与亚洲,人类与机器。不过摄影水平相较《在哥伦布》退步不小,一看果然换了摄影指导。
导演和投资方钱多闲得吗
看到alpha层面的memory那段以为会是一抹亮色-Yang在Mika之前,曾有过很多弟弟or妹妹,结果…从故弄玄虚大闷片变成烂俗科幻向网文
糟糕啊…电影节后三名
【2.5】越来越觉得A24体系“泯灭人性”,粗暴地构建出视觉和表意体系,而后在既定范围内做着所谓探索。记忆或情感只供观测,文化“嫁接”并未实现,只是没主流电影那般傲慢和野蛮而已。
也许放弃,才能靠近你。
最后小女孩用中文说想念哥哥的时候,我竟然流泪了。
家为何物?何以为人?进而,什么组成了一切用以识别自我,定位他者的标签和分类?种族、文化、生命形态融合的家庭建构消解传统核心组件的局囿视角,杨的缺席留下一座记忆仓储的宇宙漫游——如何选择叙事在既定的虚无轮回之旅生成意义——不同后殖民姿态的抵抗话语,扎根美式典范体肤对其逆流解码从中反向凝视西方霸权人类本位的存在,倒带的挖掘隐含影像之自反。导演的建筑美学精心布局,场景和意识两个维度观看和读取的空间结构浸没东方魂魄的哲学心理层面。类型框架的假定正如影片的外壳剥开后逐一否定的预设,散文笔触旁逸普世宏大的讨论趋向。亚裔独特的身份传达在静默感官深处流动永居,就像杨以不在场的方式进行更决绝的发声。视觉设计温言软语地唱颂死生命题的无解,近乎庄周梦蝶的玄妙观影体验,茶一样难以言说,已经是2022最好的作品之一。
性冷淡风
也许放弃,才能靠近你。不再见你,你才会把我记起。⋯⋯《盛夏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