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道菜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就像每一个人,也有自己独特的故事。
”其实一个人的一个故事就像一道菜,或酸,或辣,或苦、或甜。
但不变的是,无论快乐与否,每个人的故事都是一段属于自己的美好回忆。
正如梁家辉导演的电影《深夜食堂》中,大叔(梁家辉饰)会为每一个来到食堂吃饭的客人做一道属于自己的菜,而每一道菜,也代表了一个属于客人自己的故事。
生动的体现出了百味人生的哲学道理。
炒蚬子——母爱 菜市场的莲姐(金燕玲饰)为了让当拳击陪练保持身材的儿子开源(杨祐宁饰)吃上一盘炒蚬子,都会到深夜食堂里去和大叔串通好喝着掺了水的白酒,要上一盘炒蚬子。
等到开源来之后再让开源吃完一整盘炒蚬子,最后装作喝醉了让开源背她回家。
整个事情都在食堂中展现,黄色的灯光配合着莲姐满脸笑意地看着开源吃炒蚬子,温暖的母爱溢满了整个银幕。
同时联合了婉转安详的背景音乐,外化了莲姐和开源的人物特点,使两人的人物形象带上音乐感。
随后借助炒蚬子引出了开源小时候的故事,在父亲抛下母子后,是一盘炒蚬子救了两人的命,将莲姐从对生活的绝望中拉了出来。
莲姐在带着处在孩童时的开源走向河水中间时,因为开源的一句“妈妈,我饿了。
”就放弃了轻生的想法,凸显出了莲姐的伟大,更深层次的突出母爱的伟大。
糖藕——爱情 明月(刘涛饰)与多多出现在深夜食堂中的原因是因为大叔在一次偶遇两人后得知了多多想吃糖藕后,特意为多多做了这道甜蜜的菜。
糖藕不仅是明月和多多与深夜食堂结缘的引导,更是两人与开源结缘的引导。
糖藕是甜蜜的,正如爱情一样甜蜜幸福。
同时在这一情节中加入了莲姐冒充开源与明月聊天、约明月听交响乐,以此再次表达了母爱伟大。
当多多举起糖藕让开源看时,开源的目光透过糖丝与明月的目光对视时,就暗示了两人之间只隔了一层薄薄的糖丝,只差一个人去捅破。
而多多问开源的问题,开源以“好看”一次回答一语双关,既说糖藕好看,又暗说明月在他的眼中好看。
三人背后黄色的灯光散发出点点的温馨,使画面更加生动、丰富。
鳗鱼饭——错过 深夜食堂中有些客人是碰巧路过,有些客人是朋友介绍,但只有一个人是靠鼻子追着鳗鱼饭的香味闻进来的,那个人便是国际香薰公司的调香师小美(郑欣宜饰)。
小美在影片中点明了全篇的主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味道”。
而小美在与泰哥(陈建州饰)的故事中,充当了那个因为觉得自己普通而错过了心上人的角色。
黑色的夜幕,亮着灯的高楼,给人一种错误的假象。
得知真相后的小美遇到了大雨,在她无助的时候泰哥撑着伞到了她的身边。
后来泰哥送小美上车后又将伞给了小美,这意味着泰哥将小美对自己的思念还给了小美,两人之间已成为过去式。
磅礴的雨声在车外响着,正如小美心中的不舍与无奈,而更多的是后悔,后悔这次错过。
馄饨——别过 小雪(焦俊艳饰)是在大叔喂狗时碰到大叔的,狗是被大叔收留的一只狗,也寓意着小雪也会在大叔的深夜食堂中被收留。
馄饨是小雪到大叔店里吃的第一道菜,也是小雪在深夜食堂一直吃的菜。
“馄饨”与“混沌”谐音,又可以看做模糊不清的意思,寓意着小雪的未来模糊不清,也寓意着小雪与阿信(邓超饰)之间的情模糊不清。
在拍摄该情节时,导演运用的背景音乐是许美静的《交错的光亮》。
如同歌的名字一样,小雪与阿信就像是两道交错的光,光的传播速度很快,所以两人能在一起的时间很短。
两人终将别离,音乐中也透出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将气氛更加悲伤化,带动了观者的情绪,使用影片的表现力更加丰满。
蛋饼——重逢 张思思(张艺上饰)和唐宋(魏晨饰)的故事使用了倒叙的叙事手法,将观者的观影兴趣提高,同时引起观者思考,使观者参与到电影中。
想当模特的思思和没什么野心的唐宋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展现出了两人的人物性格及其特点。
该情节中使用了田甄馥的《不晚》作为背景音乐清净婉约的歌词带给人一种安逸祥和的感觉,让人体会到岁月静好时光不再。
而歌名不晚则寓意了张思思和唐宋之间并不晚。
俩人再次相遇时,圆圆的月亮象征了团圆,黄色的出租车则带给人了希望与温暖。
同时用月亮进行转场,引出所有人都得到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许多味道,而每个人所遇到的一个故事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味道。
黄磊那版放在上海就算了,为啥米梁家辉这版还要放在上海!
不是说上海没有深夜食堂,而是上海的“深夜食堂”早就有自己的“名字”了。
有小店面可以点菜的“夜排挡”,没有店面也可以点菜的“野排挡”,午夜推车长条车卖炒饭炒面粉丝汤的“野摊”。
如果是想套用霓虹版的模式,内部核心及菜品还是魔都本土也就算了.........不论剧情,就菜式及一些细节的设计及,我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伤害。
菜单
这个品项和价格,见着伤心,闻者流泪“是日套餐”是什么鬼阿?
普通话读起来就不太顺溜,要是用上海话“自聂套cui”什么东东阿!
另外这个套餐里有什么呢?
也是没有明确交代,好像是老板看你的“面相”想给什么就什么,“三姐妹”是各种不知名浇头面,后面还有肉包、单人小火锅.......我个人觉得龙井虾仁和鳗鱼饭肯定不算套餐这个价格.....
片尾大团圆画面,这“呷哺呷哺”即视感,老板你是不是就是懒得烧
左一妹纸最可怜,连个整虾都没有
豆腐干烧都不烧,棱角分明,对半切直接放面上了一刚!
这个盖浇面,我都不想多说了,确定不是贵叔龙井虾仁剩下的边角料组合出来的?
可以想像:左一的妹纸是龙井虾仁剥虾仁剩的虾壳虾头熬得炸酱;中间小哥用得是不太很新鲜所以没剥的2只整虾;右一妹纸用得是龙井虾仁装盘剩余几颗虾仁混点黄瓜胡萝卜丁素浇。
确定这个不是厨余套餐?
片子里百分之百明确是套餐只有肉包子
台词为什么不说“是日套餐”,编剧大概也觉得太绕了吧!
目测配得应该是小馄饨请大家注意包子的褶,这个很明显没有收口啊!
就算前面有老板和面的镜头,但这种卖相的包子很大概率是机器包的呀~虽然个头不像,但这个包子看上去一个食欲都木有啊!
三个肉包+小馄饨汤,要40块哎!
而且小美吃完还很感动哎!
让我想起了名叫“心痛的感觉”的白开水另外一瓶青岛啤酒要15块,抢劫阿!
另外白酒是给西凤酒打得广告,选得是凤香型深海陈藏(10),375ml装,就算拿货多150一瓶,成本白酒1两也要20块,你卖10块?
老板你的白酒怕都是要掺水的吧,跟莲姐有没有打过招呼没有半毛钱关系哦!
所以这那里是深夜食堂,这明明宰人食堂啊!
让我想起了九百八一杯里面所有菜品唯一和上海还搭点边得就只有糖藕了,虽然糖藕应该算江南特色......但是不得不吐槽,你T喵得做的是火星糖藕吗?
糯米呢?
桂花呢?
特别是小女孩儿还说最好吃最好看的糖藕,赤拿,我要口区了.....
梁家辉买了至少1根,就是有2节藕
成品只用了4片!
还有糖藕串拍出来也太没有美感了!
这个长得像刑天一样得是什么东西啊!
求求你们放过糖藕好吗剧情的开始是小女孩想吃糖藕吃不到,梁家辉决定给她做。
我白眼都要翻到天上去了,好吗!
你清醒一点,你是在上海!
上海!
哪家菜场没有糖藕卖?
欧尚大润发城市超市没有吗?
熟食店没有吗?
难道你家附近连山林没有吗?
还有涛姐要去上晚班,小姑娘要一个人呆在家,然后梁家辉给做了油炸藕片糖人。
小朋友晚上摄入这么多糖分,估计兴奋一晚上,而且坐轮椅还不能撒欢....后背一凉....
明显是两个道具糖藕,上面是方的,这个是圆的有人说里面还有上海大馄饨,其实这个也算江南特色吧,不是上海独有的。
大馄饨本身没有细节图,只有拌馅和和面的图。
但是可以明显看到,梁家辉拌馅包得和吃得不是一批馄饨。
连自己包得馄饨都没有信心煮来吃咩?
就算成品太差,也拜托拌馅的时候至少要对版啊!
拌馅,明显菜少,而且肉馅没有经过调料腌制
妹纸咬开,明显菜肉比例对半开另外几个菜品真的大家品品,和上海有什么关系(介于有人回复里提到凭什么一定要做上海菜。
我这里统一写一下,我没有说在上海发生的故事里只能出现上海菜,但是这版的深夜食堂从片头开始就一直在Q上海风味元素。
而且本来就没有正统的上海菜,所谓的本帮菜都是融合改良江南菜系甚至鲁菜粤菜,我本来很期待片中能出现其它地区的特色菜梁家辉可以用融合上海风味或者食材做出的结合菜来安抚主人公。
另外故事中出现下面这三个菜和对应主人公关系剧情上是没有交代的,只有蛋饼说是家乡的味道,真得是牵强,感觉为了那句“有点苦”而选择得这道菜……快来个湖南老乡过来打我脸,说苦瓜蛋饼就是家乡菜!
这三个菜换成任何三个其它菜都可以,跟是不是上海菜没有关系)
炒牛柳
鳗鱼饭
片子里叫蛋饼,明明就是苦瓜刨蛋最后我是真的受不了里面各种错误,或者说不合时宜的细节....让作为上海人看非常膈应人,跳脱画面这跟不是在上海发生的故事。
郑欣宜的角色设定是土著上海人,上海人对于包子只会叫X馒头,肉馒头、菜馒头、白馒头...
上海人不会叫“大叔”,“爷叔”“老板”“司务”都可以叫
上海人喝白酒,不是用厚底平底玻璃小杯,就算没有个脚,至少是薄底
喂流浪狗的不锈钢碗,可以去老城区看看,一般都是用搪瓷碗或者蓝边碗
梁家辉去买菜的行头,老式蓝布工人套装,与周围格格不入,深怕别人不知道他在拍电影
灰色绵袜配人造革凉鞋,我还能说什么,梁家辉你是穿越过来的吧!
下面这个是我最受不了的,拜托编剧好歹写之前稍微、稍微查一点点点资料,也不会写出这么糟糕的台词。
哪有人会说自己是“老克勒味道”????
就像小开不会说自己是小开、土豪不会说自己是土豪。
而且也不存在“老克勒味道”这一说,“老牌绅士”的解释更是莫名奇妙。
打了两星,一星给演员的演技还是OK的,一星给片子完整性(后面有邓超&48的彩蛋、片尾关于网易员工素人采访)。
除了细节的不合时宜地宜(梁家辉阿龙是云南红河人的设定超迷),这个片子是可以做得更好看的。
个人觉得为什么要放在上海呢,明明一些演员普通话的口音及长相放在北方背景更适合。
所以如果未来还有人想套用“深夜食堂”那些元素,求求你们放过上海.....
专程订票在晚上看深夜食堂的我,本是想在看完电影后借着电影中各种美食的回味,美美的犒劳自己一顿夜宵,但没曾预料到的是,这部时长仅90分钟的电影竟凭一己之力带给我了三个小时一般的观影体验,无论是拖沓冗长的剧情,还是贯穿全剧的极不走心的台湾腔与上海话交杂的配音,都令我的整个观影过程如坐针毡,最终的我还是没能等到看完电影彩蛋灰溜溜的走了。
▊ 新片辣评如果说2015年的观众对于黄磊版的深夜食堂豆瓣的打分仅有2.3分是出于对泡面广告插入的满屏恶意,那么对于这部由梁家辉自导自演的电影,我本着理性客观,以及导演拍片不易,对适当的广告植入表示理解的前提下...依旧只想给两星。
一星给辉叔做的各样精致夜宵,一星给依旧自律在线颜值在线来客串的彭于晏。
所以,究竟是什么导致日本版的深夜食堂中温暖治愈的感觉一经中国翻拍就消失殆尽?中国本土文化酝酿出来的适合城市落幕的味道到底应该是什么?我不敢妄下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味道绝对不是将中餐摆盘日式料理的样子,靠一句句旁白来给食客灌输心灵鸡汤的网红餐所能蕴含的。
当二次元的场景与台词被生拉硬套的搬到中国上海的一条弄堂里,中国食物所独具的烟火气和生活气息一下子变得奇怪起来,原著中本是深夜开门营业的老板在电影里成了24小时在营业的样子,与其如此,还不如认真做个本土化的美食节目还靠谱些,何必搭着布景,刻意做旧去讲几个披着“我有故事,你有饭吗”外壳的几个俗套至极的都市情感故事?
说起影片里的几个故事,我也是无力吐槽,明月和开源的感情线开始的莫名其妙,一盘炒蚬子的力量可以让从未登过台的陪练拳手于最后关头几拳打败连赢三个赛季的常胜将军,叱咤风云的校草偏偏心仪不自信的胖女孩儿小美,顺便吐槽一句两个人在黄浦江畔的高档餐厅上边吃边聊边被桌子带着旋转的那段,真的不会晕吗?我一个观众都担心小美被甩下去。
绝症催泪大法又被搬上荧幕,也就一个主播与出租车司机的爱情故事还算是结合当今实际,但是刻意的煽情与尴尬的剧情设计也将观众心中唯一能看的一对cp好感度搞的直线下降,这些故事的内核实在太老套了,影帝处女作的镜头设计也有点发力过猛,笔者只想问一句,编剧可曾深入了解过普通人的真实生活?但凡有一点,也不会对普通人的悲喜理解的如此轻佻与肤浅。
普通人的悲欢不是堆砌一堆鸡汤,讲几个狗血的故事就能引起共鸣的,那种痛,没有在城市里默默无闻生活的人不会懂,都市人外表平凡,经历平凡,但却也凭一己之力承受着超级英雄同样拥有的七情六欲。
只不过不同的是,英雄能够借用超能力处理一切大事小事,而凡人只能找地方消化,或是找个地方去倾诉,像是在街边长明的大排档里,人的两杯浊酒下肚,意识逐渐清明,一整天的劳累被放下,抬眼看看人间的一片喧嚣烟火气,才会感觉自己还算真实的活着。
而电影里的深夜食堂太干净了,干净得只剩下看起来不错的食物,没了残留的心理垃圾。
还是那句话,深夜食堂这个产物不适合原封不动的照搬来中国这个国家,在普罗大众的世界,你若是让忙碌一天,心里憋屈的都市人半夜三更衣着光鲜走进一个破旧小巷里的精致小店,点一盘龙井虾仁,矫情的与老板谈人生谈理想,简直比星巴克里摆拍的少女还小资,根本难以引起共鸣和引人入戏。
能看出来,影片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但没有一个扎实的剧本,导致小小的一间食堂无力承载那么多故事和主题的尴尬局面。
真正的深夜食堂对于都市的人来说,不仅仅是那一口美食,更是一个释放痛苦的地方,给人的感觉应当是很真实的,因为人与人的关系很直接。
无论排队、喧闹,甚至吵架,都是很平民生活的一部分,有很多是生活乐趣的本身,而不是各种刻意矫揉的摆拍。
话说了这么多,总结来说就是情节散漫,节奏感很差,对情绪的酝酿拿捏不准,导致观感不佳吧,其实这个剧本被谁拍也很难出彩,所以,这部电影的最大赢家是处处可见某品牌酸奶无疑了!
被深夜食堂为了满肚鸡汤的我,至今没能消化掉,实在不想吐槽了,辉叔是个好演员,但还是请您好好当影帝吧。
-END-文 |夹心饼干审核 |胖小子 编辑 |茹果版权归夹心饼干所有,辣评社整理发布转载请联系辣评社授权
谁还不是个文艺青年呢?
拍了那么多片,最后沉淀下来了,肯定是想拍拍自己心里想的、心里念的、感触最深的,也就只能自己当导演,才能真正面对自己的内心,说说自己想说的。
但是商业妥协的痕迹很明显,可能还不够文艺吧。
没有看过日本原版,但是从片名来说,跟食物相关应该是一个治愈系的电影,人在进食的时候可以带来安全感、释放压力、缓解悲伤,整体看来也是这个基调,几个故事都属温情励志类,蹭了直播热点,刻画了北上广深的社会压力,少不了的生死别离、心理创伤,也探索了阳春白雪伯牙子期,还有上海老cp的旗袍式秋裤关怀......都选择了大众视角,细腻娴熟镜头语言,克制的情感表达,混着一股浓浓的大叔味,很适合捧一杯红酒,深埋在沙发里,慢慢领会一个老男人眼中的甘醇。
据说看这个IP有两大后遗症,一是容易看饿,二是可能会看哭。
不知道为啥,我既没看哭也没有看饿,总觉得差了点意思。
《深夜食堂》迄今播出了四季,有两部衍生的电影,以疗愈的食物和淡淡的人情味俘获了成千上万文艺青年和夜猫子的心。
梁家辉这次尝试翻拍也不是第一次吃螃蟹。
很多人就算没看过,也一定听说过豆瓣2.8分的黄磊版《深夜食堂》。
这部电影版,比起黄磊的电视剧版,当然要出色不少。
首先作为一部从外国改编而来的电影,这部《深夜食堂》还算挺接地气的。
食堂坐落在上海的弄堂里,的确有着很多夜归人。
你要是在上海的弄堂里遇到这么一间食堂,一定不会觉得突兀。
出现的食物也看得出来挺用心地改动过,没有闹出老坛酸菜面那种笑话,而是换成了炒蚬子、馄饨、鸡蛋饼等有中国特色的小吃,看起来一点也不违和。
再就是对食物的镜头,处理得相当诱人。
尤其是做糖藕和炒蚬子的两处镜头,甚至给了我在看《舌尖》的错觉,总觉得唾液腺在垂垂欲动。
优点的确有,但缺点也很明显。
其一是导演讲故事的欲望太强,食物还是不可避免地沦为了配角,之前提到的惊艳的食物镜头屈指可数。
而且外景也切得过多,留给食堂的镜头反而少了。
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你管它叫《深夜食堂》也可以,叫它《上海爱情故事》或者《大上海的日与夜》,好像也没啥毛病。
《深夜食堂》的形和神,它都没学到位。
再看故事本身,其实沿用的都是剧里原来的故事,尤其邓超和焦俊艳的那个故事,基本照搬了第一季的第二集。
每个故事本身都没啥问题,但在整体的编排上却很成问题。
日本也拍过两部《深夜食堂》电影,虽然也是由几个小故事串联成的,但第一部有救助少女的主线,第二部的所有故事都对应着死亡的主题,所以这两部电影都是散而不乱的。
梁家辉拍的这版《深夜食堂》,几个故事都没有明显的联系,主题上也不相通,就像一组包含了亲情友情爱情的排比句,很难给人情感上的冲击,感动那更是不可能的了。
第二个缺点就是演员的表现,实在是很难让人满意。
整场电影我觉得演技最好的,不是梁家辉邓超蒋雯丽,而是那个只出现了一次的小男孩。
他演的是童年时的开源(成年版开源由杨祐宁饰演),开源的妈妈莲婶被丈夫抛弃之后,带着开源到海边想要投海,但儿子的一句“我饿了”打消了她轻生的想法,于是带着儿子去吃了一盘炒蚬子。
面对热气腾腾的炒蚬子,小男孩忍着烫抓起蚬子,一口一口地吮进嘴里,甚至顾不上旁边的妈妈。
这种演绎才是真切自然能打动人的。
我承认,《深夜食堂》对演员的要求还是挺高的,既要准备地传达出感情,又要把食物的美味表现出来。
不过好几个演员只是很机械地在表演吃饭,尽管食物很诱人,但演员的演绎根本没馋到我。
《白鹿原》里张嘉译吃油泼面,《长安十二时辰》里雷佳音吃水盆羊肉、火晶柿子,都很馋人,没那份馋人怎么能叫《深夜食堂》,怎么把食物的幸福感传递给观众?
不过其实我觉得《深夜食堂》最大的问题,不是演员和故事,而是没想明白:“深夜食堂”真的适合中国吗?
我觉得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从形式上来看,在中国,夜里没有繁盛的风俗业,当然也不会有深夜食堂这样的居酒屋文化。
不少非一二线的城市,到不了十二点,就已经漆黑一片了。
有些城市,别说深夜食堂了,可能连酒吧、24小时的便利店都没有。
但每座城市深夜里一定都有的,是一座又一座夜宵摊。
夜宵摊不像深夜食堂那样,一人独食,静静的疗愈灵魂,而是几个人推杯换盏,满嘴油花子,几杯酒下肚,不是笑了就是哭了。
尽管听着不怎么高大上,但不得不承认,这种粗犷原始的夜生活,要比日式的精致更加容易让国人接受。
难怪很多人在看《人生一串》的时候由衷感叹,这才是中国的《深夜食堂》。
深夜食堂好归好,但和中国的夜宵文化始终是背道而驰的,导演演员再怎么变,始终传达不出那份好吃与感动。
说实话,梁家辉要是沉下心来做一个香港大排档的故事,会比《深夜食堂》更加动人。
再就是深夜食堂虽然疗愈,但和中国人的心还是连不到一块去。
《深夜食堂》最常见的,就是和老板素昧平生的客人闻香而来,几口饭下肚,就开始和老板诉人生谈理想。
这种陌生人之间的温情,看着是挺让人羡慕的,但真不适合中国人。
能让中国人深夜走出家门的,除了饿和馋,更多的是一肚子憋屈。
对中年男人来说,工作的压力未必能和老婆聊。
而在外打拼的儿女,辛酸苦楚也不想对父母讲。
深陷情网的痴男怨女,满腹牢骚也不能说给对方。
不过苦水不是见谁都能倒,大家肯定更愿意找上三五好友,也不拘吃点什么,反正最后哭了醉了,就行了。
真要让你对着陌生人,你真的能说得出口吗?
他的安慰又真的能说到你心坎里吗?
这也是《深夜食堂》水土不服的另一大原因。
前一次黄磊的《深夜食堂》2.8分,这一次梁家辉版的5.6,当然有着导演演员方方面面的问题。
但我认为最核心的问题,还是《深夜食堂》压根就不适合中国。
中国人的深夜食堂,始终是那些个苍蝇馆子、馄饨车子、烧烤摊子。
我相信,在每个深夜里,在咱们的大地上,都有成百上千个和《深夜食堂》一样精彩的故事。
要是导演们都死盯着《深夜食堂》不放,却不愿意讲中国人自己的故事,那就太可悲了。
我期待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深夜食堂》。
文/梦里诗书梁家辉把自己的首部执导电影给了《深夜食堂》,作为一部在日本有口皆碑的作品,它的共鸣奠基在于深植于日本的居酒屋文化,而梁家辉此次改编,虽然总算没拿泡面来愚弄观众的智商,但没有大刀阔斧对原作进行改动的勇气,其实仍旧无力去逆转电影的不伦不类。
为什么梁家辉要去翻拍一部已经被证明水土不服的电影?
这并不是因为他有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其实梁家辉版的《深夜食堂》早在2017年便拍摄完成,这就是一部跟风之作,只不过当时黄磊版的《深夜食堂》口碑糜烂,电影随才一再后延,而从成片来看,虽然电影没有再拿泡面让人大跌眼镜的桥段,但也着实说不上有多么的出众,它同电视剧版其实本质一样,都不过是对原作照葫芦画瓢的临摹,二者的区别只是前者画的惨不忍睹,而后者至少还能找到点瓢的影子。
不可否认《深夜食堂》本身是一个非常出众的蓝本,它以食物为媒介所缔结的温情,丝丝入扣,暖人心房。
然而为什么我们花钱买了版权,却不能真正把故事嫁接到本土化的餐厅,一定要把一座居酒屋搬到中国,为什么梁家辉都自导自演了,还一定要穿上日式的工装头巾,脸上还必须加上那道疤,难道一定要凑足这些装饰,一定要把主人公原封不动的套搬过来,才能开办起一座食堂?
才能彰显主人公的沧桑老练?
这些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服装背景,从成片来看反成为了电影最大的败笔,中国人的宵夜不是穿着整整齐齐的服装深夜正经危坐在一家居酒屋,吃着日式摆盘的中国食物。
这种胡编乱造的伪精致,所直接导致的问题就是纵使梁家辉有着不错的演技,电影里明明做出的是中国菜,却让人找不到一丝的共鸣,因为这样的一家餐厅,这样的老板,这样的食客,纵然找遍中国,你也不一定能寻觅到踪迹。
再来看电影的故事,从“蚬子”的母子情励志到“包子”体现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己,再到身患绝症的歌手和怀揣明星梦的异乡人,这些故事其实并不差,但当这些本自梦想的故事被裹挟在一座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上,梁家辉虽有着对日式执导风格的仿效,但支离破碎的故事却酝酿不出治愈人心的情愫,反而只是使电影显得越发冗长琐碎,空有其形却全无神韵的改编,平庸至极。
如同一夜开遍全城却又迅速衰败的网红泡面馆,当本自淳朴温情的深夜食堂变成了争相仿效的网红对象,被搬运而来的“食堂”其实早已失去了灵魂,又怎么可能做的出慰籍孤独,治愈心里的美食呢?
比如现场调馅包馄饨那段,放日剧里可能没什么,毕竟我也没见过居酒屋后厨,但放国内,你一个营业时间就在深夜的饭馆,居然不提前备菜???
为什么上菜都是慢慢地端上来,慢慢地拿到跟前,慢慢地吃,真怕他们拿筷子双手合十说“我开动了”一个无关电影的感慨:由于家母做饭极其难吃,如果哪个饭店做出一样的味道,可能会倒闭~~~
《深夜食堂》黄磊拍了电视剧版,被众人吐槽,电影版上映多少需要点勇气。
这次请来了影帝增分不少,趁着国庆在家闲来无事,打开看看这部日本改编电影。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深夜食堂,但国内对于深夜食堂的理解和日本原著有着很大不同,生搬硬套的将日本美食强塞到中国美食文化里,必然让大家难以接受。
而这部电影做的相对圆滑很多,以国内年轻人人生中的故事夹杂深夜美食去探讨这个城市的变迁,总习惯用理性去思考电影故事的我也欣然接受这种方法,即使城市深夜很难出现这样的精致美食小店。
生活是朴实的,我们的深夜食堂真实可能就是一碗面条,一份麻辣烫,一盘烧烤,而电影是艺术的,它可能更多的是通过食物去诱发大家对人物故事的思考。
这个深夜,你又加餐了吗?
看过原版深夜食堂,看过黄磊版深夜食堂,这个版本的深夜食堂让我忍不住想吐槽。
1. 梁家辉大叔念的旁白实在让我很出戏,感觉很像是话剧舞台上的独白。
而日版中的独白更像是在和一个老朋友聊天,娓娓道来。
2. 暂且不论菜品如何,每道菜呈上来都很浓重的日式味道:日式摆盘+日式餐具。
什么时候才能彻彻底底地摆脱日料的影响,呈现出中华美食的魅力?
3. 拳击手的妈妈每天辛苦赚钱,拳击手的头盔破了又补,好不容易有一个新的头盔,却转身送给小女孩?
赢了一场比赛之后想到的不是报答妈妈,却是给刚在一起的对象买一条项链?
不好意思,这个三观我不能认同。
梁家辉刀疤脸 身穿中山装 头戴包头巾 脚穿拖鞋 在上海的弄堂开了餐厅 二层可以晒衣服一开始是三个年轻人一男二女都是广告公司的 进来碰到老顾客一老太太 老头和一城管老太太在菜市场卖菜 经常来这里喝白酒 其实喝的不是真白酒 目的是骗儿子来 儿子每次来都骂她然后背她回家 儿子是拳击陪练 帽子都坏了 老太太给他买了新的 儿子的陪练对象是他兄弟 它兄弟让他上拳台 第一次赢了 餐厅里刘涛推轮椅带女儿吃糖做的什么 梁家辉特意做的 老太太给儿子和刘涛互留微信让二人看交响乐 儿子睡着了 二人发现是老太太聊的 二人恋爱了 一女孩说没钱吃饭 来到餐厅 梁家辉给她免单 女孩唱歌被喝多的邓超发掘 邓超喝多被朋友偷钱被梁家辉制止 后来女孩得绝症了城管总控制不住情绪j 经常来喝酒 一次要打摊贩被梁家辉控制说以后不要见他了 胖女孩闻着味儿就进来了 胖子喜欢陈建州 胖子 胖子要减肥彭于晏饰演健身教练 最后胖子跟陈建州也没成
虽然是流水账倒是看着还挺有感觉的,梁家辉比黄磊强得多毕竟老戏骨,作为一个夜猫子看的真是特别温暖。很多人说日式居酒屋很违和,其实也不是没有可能,台北几乎遍地居酒屋,基本等同于我们的张亮麻辣烫,还是要看城市吧,不过营业到这么晚估计就很少吧,可惜这辈子都没试过这种食堂,大学期间几乎一直是无节制地熬夜,每天稳定三点左右睡,那会饿得只能在寝室吃饼干。但熬夜确实伤,上班这么多年目前来看一事无成,最大的收获就是因为上班不能睡懒觉,强制不再熬夜了身体养好了很多
看了15分钟 也不行 非得要发生在上海的话 为什么不去看看正常饭店是什么样
为什么谈到深夜就非得是大排档,影版这次融入很好,真正的内核就只是吃么?难道不是因为每一份食物背后所承载的故事么?和原版不一样,有了自己的风格,这是好事,每位演员都有演技,棒!
看电影不就是看演员的表演吗?演技都在线,为什么不满意?
电影版比剧版好很多 单单老板演员的选择就胜出了 值得一刷!
比预计的好很多,故事还是挺接地气,特别是焦俊艳的故事还是值得一看。
刚看完 真心好想睡觉 治疗失眠 催眠神片 p.s求别在消费这个Ip了 好累
深夜食堂的结构,包裹着大城市里人们的无奈,温柔,爱情,亲情,友情。由小故事组成的电影,你可以觉得松散,也可以觉得自然而然。电影里的人们,是上海城市压力下的各种人们,令人忍俊不禁,又相对无言,各有各的喜乐,各有各的哀愁。故事里用的桥段,基本上都过关,有一两个段子略微陈旧,不过对新导演来说,也算合格吧。日本电视剧和电影里,有一种淡淡的节奏,缓缓的细思冥想。中国版本这方面还是不够的。所以不如反过来想,架构可以参考,电影可以改成深夜排挡,也许能煮出新的电影味道。我喜欢梁家辉这个演员,也喜欢这部电影里的某某几个演员。我觉得整体而言,这是一部合格的第一部电影。鼓励一下可以打4星,应该值3.5星。
看完这个想把黄磊的改成负分,中国只适合拍人生一串,别折腾了。
我觉得看这种电影不如看看快手,了解一下真正的中国和中国人的生活。求梁家辉好好演戏!
这部电影梁家辉的演技在哪?有老戏骨就爆吹演技?
很棒,温情都在细节里,看了十分钟我就感动了,特别是金燕玲和儿子那段...只不过一些台词和镜头衔接上还不太流利,本土化过程中也没有把居酒屋改造成大饼油条摊头或卤煮火烧什么的,日本内景+上海外景+香港导演+台湾演员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很文艺的一部电影,给我一种特别的感觉,看这部片,心渐渐会安静下来,像极了人生,人来人往,长长短短的路,我们都在行走着。
仔细想了想,和黄磊版的电视剧其实差不多一个档次。同样的日器中用的水土不服,同样的以为讲着大城市小人物的普通故事其实都是童话故事,同样的表现不出故事的重点......两个记忆点,杨祐宁拳击赛赢了是这部童话电影的代表,刘涛隔着拔丝的那段演绎还不错,很打动我。我甚至偏见地觉得只有她真的曾经在这个角色里。
天下美食,唯鸡汤最难
我们的深夜不是谈心的食堂,而是是啤酒烤串和大排档,还不如看看人生一串。
太可怕了。(录音师干啥去了?同期声一个都不能用吗?完全不能忍!)
空有《深夜食堂》的框架,却没有《深夜食堂》的灵魂。只是延续了深夜食堂“一碗饭一个故事”的风格,却没有好故事的支撑,形式大于内容,浪费了好题材。1.一盘炒蚬子,救了母子二人的命;一想到炒蚬子,被打得鼻青脸肿的他竟然反败为胜,轻松打败三届冠军。强行提高食物的重要性,太刻意了。2.昔日同学,竟然成了顶头上司、霸道总裁。聊工作聊着聊着就聊到他当年喜欢她。太狗血了。你说他喜欢她吧,他又和别人在一起了;你说他不喜欢她吧,他又一直保留着她签过名的篮球。仿佛在说:我有老婆了,但你可以做备胎。3.又双叒叕是靠绝症强行催泪。4.不就是出国深造吗,搞得好像再也见不到了一样,有必要那么矫情吗?事实再次证明,能演好电影不一定能拍好电影,会演戏也不一定会教别人演戏。演员界你是影帝,导演界你还是新手。
梁导,加油!
这个企划似乎从开始就是错的,但也能看得出梁家辉的用心。主题扣住了“治愈”,选的职业很典型,都是高压群体。用中国传统小食调配出人间温情,带出疗愈的力量。辣炒蚬子,静默的陪伴;鸡汤馄饨,人生的交错;包子,因自卑而错过的遗憾;蛋饼,静水流深的等待。梁家辉是有积淀的,对于人情的把握很细腻,也能点到为止。最喜欢魏晨张艺上那段,百转千回之后甘于平淡,情路曲折,这才是归宿。魏晨的表演出乎意料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