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兽

La bête,爱如困兽,The Beast,超时空爱杀(港)

主演:蕾雅·赛杜,乔治·麦凯,古斯拉姬·马兰达,达莎·内克拉索娃,马丁·斯卡利,埃琳娜·勒文松,玛塔·霍斯金斯,朱莉娅·福雷,凯斯特·洛夫莱斯,菲利西安·皮诺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加拿大语言:法语,英语年份:2023

《野兽》剧照

野兽 剧照 NO.1野兽 剧照 NO.2野兽 剧照 NO.3野兽 剧照 NO.4野兽 剧照 NO.5野兽 剧照 NO.6野兽 剧照 NO.13野兽 剧照 NO.14野兽 剧照 NO.15野兽 剧照 NO.16野兽 剧照 NO.17野兽 剧照 NO.18野兽 剧照 NO.19野兽 剧照 NO.20

《野兽》剧情介绍

《野兽》长篇影评

 1 ) 谁是野兽?——我不想成为佛教徒,也不想变成机器人

谁是野兽?

加布里埃尔(蕾雅·赛杜饰)躺在DNA净化池中,瞳孔随着记忆回闪忽大忽小。

频繁闯入加布里埃尔房间的鸽子,是齐泽克式"实在界突袭"的使者,从和平象征颠覆成死亡预兆,暗示社会规训对自然情感的扭曲。

反复响起的《Evergreen》,是穿越时空锚定爱欲的创伤坐标,它是对爱的呼唤,更是对无爱的绝望。

三个时空中的加布里埃尔(1910年贵妇的压抑、2014年模特的孤独、2044年“后人类”的虚无)共同构成了由爱为同一性的“根茎式主体——从1910年工厂中批量生产的赛璐珞娃娃,到2014年商品时代的智能玩偶,再到2044年的AI伴侣凯莉,加布里埃尔始终选择做“人”而不是“娃娃”—— “我不想成为佛教徒,也不想变成机器人”。

1910年,“公序良俗”把爱侣溺死齐泽克认为,爱是一种“暴力”的闯入。

恰如闯入加布里埃尔闺房的鸽子,它打破象征秩序的稳定,迫使主体直面自身的匮乏与真实欲望。

加布里埃尔与路易斯的禁忌之恋正是这种暴力的具象化,上流社会的沙龙礼仪、婚姻契约构建的符号秩序,在两人目光交错的瞬间土崩瓦解。

加布里埃尔的身份也被赛璐珞娃娃的意象完美映射——精致、优雅、可批量生产的“完美妻子”。

赛璐珞玩偶的易燃特性是加布里埃尔欲望的隐喻,工厂中熊熊燃烧的赛璐珞娃娃也成为她对婚姻枷锁暴力反抗的象征,她的情欲是齐泽克式“符号性谋杀”:爱摧毁了加布里埃尔作为钢琴家妻子的身份,迫使她直面“成为自己”的恐怖自由——火焰既是欲望的宣泄,也是社会规训的摧毁尝试。

然而,这场“洪水”般的爱情最终被工厂的结构性牢笼吞噬——大火伴随洪水,两人溺死亡在地下室。

工厂则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象征,以技术(电线短路)与社会规训(娃娃的标准化生产)的双重暴力,将爱情扼杀于萌芽。

2014年,被未曾来及爱上的人枪杀在泳池里伊娃·易洛斯在《爱的终结》中指出,消费主义将情感转化为可量化的商品,而社交媒体的普及加剧了人际疏离。

有着演员梦想的加布里埃尔白天被不同经纪公司拣选,夜晚在舞池里与陌生男人接吻,副业是豪宅看护人的她在地震之后故意摔坏昂贵的花瓶——这个被社交网络和消费主义肢解的世界,早把正常求爱的路径炸成了废墟。

路易斯则是一个典型的“incel”(非自愿独身者),“只能在梦里做爱”的他只能通过社交媒体寻找身份认同,摄像头成为新时代的“绝对精神”,被凝视的个体只能通过极端暴力确证自身存在——路易斯扭曲的爱欲既是对个体情感缺失的疯狂补偿,也是对父权制溃败的病理化反扑。

“真正的爱始于对他人症状的拥抱,而非治愈。

”这一世,加布里埃尔却只来得及在半醉半醒时拥抱路易斯。

2044年,AI在净化池中谋杀人类的爱欲AI统治的时代,人类情感被视为阻碍社会效率的“基因缺陷”。

加布里埃尔接受DNA净化手术试图抹除情感记忆,但爱依然以“系统漏洞”的形式存活,加布里埃尔就是那“0.7%的失败率”。

路易斯被“净化”后不再是有焦虑症的“真人”,而成了理性至上的“好人”,他被AI格式化的笑容,完美复刻了玩偶工厂的产品。

路易斯与加布里埃尔的共舞也当然是巴迪欧的“爱的多重奏”,反而是对当代爱情的终极讽刺——当人性被技术驯化,爱便沦为空洞的程式。

影片结尾,蕾雅·赛杜跪在红色桌布前尖叫,呼应了《双峰》式的超现实恐怖。

这声尖叫既是齐泽克所言“实在界的创伤”——对符号秩序无法容纳的真实欲望的绝望呼喊,也是对技术理性吞噬人性的恐惧与控诉。

我们都在服用蓝色药丸其他被"净化"的巴黎市民,何尝不是现实世界的你我?

当路易斯眼神空洞地与加布里埃尔跳舞,我们本能地感到不适——这种不适正暴露了时代病症:我们早已习惯把爱情降级为"健康关系",用约会软件算法过滤激情,拿心理咨询解构心动。

《野兽》最终抛出一个存在主义诘问:若剥离了爱的暴力性与痛楚,人类是否还能称之为人?

影片以三场悲剧宣告,技术理性与资本主义的合谋正在将情感驯化为“心理按摩”,却忘了它本质是恐怖袭击——作为打破秩序、直面真实的暴力——而真正的爱,才是人性的最后堡垒。

别再说这是"法国版三生三世"了,这是爱情版的《1984》,那些给差评的观众,恰是影片最好的注脚:真正的野兽不是失控的爱欲,而是那些自我阉割自诩理性的"正常人"。

 2 ) 蕾雅赛杜三生三世的爱恋与不同层次恐惧大赏

#2024上海国际电影节# No.8《野兽》(法国电影)🌟🌟🌟🌟★ 第80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狮奖提名由贝特朗·波尼洛执导,蕾雅·塞杜、乔治·麦凯主演。

讲述两位男女,在1910、2014以及2044三个不同时空中相遇、相爱以及相恨的故事。

影片穿越了时间向观众展示了对爱的恐惧,结合了历史叙事、惊悚和科幻的元素。

剧情梗概:在不久的将来,情感似乎已经成为人类的负担。

嘉柏丽尔决定通过一台机器来净化自己的DNA,这台机器会让她沉浸在之前生命中的片段,帮助她摆脱感情的牵绊。

回顾自己的一生,她曾在1910年和2014年分别邂逅了同一名男子路易斯,每次的相遇都致命的吸引着嘉柏丽尔,她与路易斯每次都热恋却每次二人的结局都是撕心裂肺的悲剧。

这种纠缠让嘉伯丽尔十分痛苦。

2044年,在这个充斥着人工智能的时代,情感似乎早就不值一提。

嘉柏丽尔却一直被痛苦的感情反复纠缠,心心念念想找到路易斯。

当她终于在酒吧那首熟悉的歌声中看见路易斯的身影,昔日爱人相拥而舞,感慨于前世今生的爱恋之际,路易斯坦言,自己目睹了嘉柏丽尔净化DNA的全过程。

了解之前每一次的相遇都与悲剧收场。

记忆从来未被抹去,这让嘉柏丽尔失望至极。

总之,属于一部我为了法国🇫🇷女神蕾雅赛杜来看,没太看懂,前二十分钟因为太文艺睡着了,中间有段时间不知所云,但仍觉得她美极了,她用各种方式演绎恐惧的演技大赏片。

听说这部和《可怜的东西》在威尼斯电影节受到的好评不分伯仲,对比一下这部其实表达的母体更简单:人类对爱的恐惧,害怕去爱,对爱的恐惧就是内心的那头野兽。

它们穿越时代,突破时间,操弄人与人之间的离合,女主经过三生三世,一直在寻找同一个爱人,渴望实现爱的圆满,可男主眼睁睁看着女主一次又一次净化,自己却选择成为了越来越自私,最后失去人类正常情感的人。

女主失望透顶,自己的找寻也变得荒谬可笑,最终发出野兽般的嘶吼。

仅仅为了看蕾神的美貌,和她的演技大赏,也值得去看一下这部电影。

许多观众说,电影里的音效很惊悚,胆小者慎入,不知为何我竟然毫无波动,难道我进步了,甚至跃跃欲试想要去尝试《破墓》了,一个可喜的发现。

 3 ) 在世界中心呼喊爱的野兽

#26th SIFF野兽是“情感的淡漠”:随着科技进步,生活的一切都在极限简化,没有情感波动的人类才有更高的工作效率,才有资格和人工智能竞技。

所以主角要接受“净化”,相当于一种情感脱敏训练,一遍遍经历前世最深刻的亲密关系,经历爱而不得的试探、克制、渴求、分离的痛苦、拉锯、背叛等一系列强烈情感。

习得情感淡漠,丢弃爱和共情,也接受别人不爱自己,与无聊和孤单作伴——从前世到今生,这都是她最恐惧的“野兽”。

巴黎水浸、incel男入侵,每一次回溯都充斥着对被爱的幻想、对触碰和分离的犹豫,幸福而痛苦,甜蜜而惊悚。

影片通过音效、特写镜头、台词call back等手法向观众强调了主角的一系列感受,再与2044人与人之间形同孤岛的状况相对比,更显“人类情感”的珍贵。

当对“野兽”不期而至的恐惧笼罩着我们,我们还敢迈出那一步去爱吗?

 4 ) 让我看下你的手——《野兽》

让我看下你的手——《野兽》

今天聊聊法国 / 加拿大电影《野兽》。

片名La bête / The Beast (2023),别名爱如困兽/ 超时空爱杀(港)。

《野兽》是法国导演贝特朗·波尼洛打造的科幻爱情片。

这部影片穿插了三个不同时代——1910年的巴黎、2014年的洛杉矶,以及2044年的未来世界,呈现了一段跨越时空的浪漫故事。

影片通过多重时间线的叙述,展现主角之间关系的微妙演变。

每个时间段都有其独特的环境和情感背景,让人感叹情感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这种叙事结构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深度,也让观众在不同的历史与未来场景中感受到角色们的挣扎与渴望。

1910年的巴黎,上流社会表象一片繁华,而洪水的降临却暗示着灾难的迫近。

加布里埃尔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钢琴家,心中被对未来的恐惧所困扰而无法全心投入爱情。

她的丈夫经营着一家玩偶工厂。

一次派对上,加布里埃尔邂逅了来自英国的年轻绅士路易斯。

他对她一见倾心。

两人之间似乎有种难以言喻的联系,但加布里埃尔的预感让她无法回应路易斯的情感。

时光转到2014年的洛杉矶,加布里埃尔是一名模特和演员,孤独地追寻自己的演艺梦。

易斯则是一个有着厌女症的incel(非自愿独身者),他对女性的不满使他变得危险。

在这个孤独与绝望交织的城市中,两人再次相遇。

路易斯开始跟踪加布里埃尔,并对她进行骚扰。

再往前推到2044年的巴黎,人工智能已全面统治了世界。

这个反乌托邦的时代,情感被视为累赘,生活完全被AI掌控。

为了追求更好的职业机会,加布里埃尔选择接受“DNA净化”手术,这意味着她将失去自己的情感与记忆。

意外的是,在净化过程中,她再次遇见了路易斯,前世的爱情在此刻重新涌现,唤起了她深藏心底的情感。

影片中的“野兽”象征着人类内心深处的恐惧与不安。

它既不可见,又难以捕捉,却始终潜伏在我们生活中,影响着我们的选择和行为。

加布里埃尔对这只“野兽”的恐惧,其实反映了她对死亡和未知的深切担忧。

人类在这个星球上,孤独地面对自己的命运和有限性,这种感受是终极的。

影片通过加布里埃尔在不同历史时期对“野兽”的恐惧与抗争,表达了人类在面对未知时的勇气与坚韧。

每一次挣扎,都是对自我内心深处阴影的挑战。

这部影片的灵感来源于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903年的中篇小说《丛林中的野兽》(The Beast in the Jungle)。

开头部分与原作几乎一模一样,但之后很快就分道扬镳。

主要的变化在于,两个主角的性别发生了互换,给故事注入了新鲜的视角。

实际上,这是亨利·詹姆斯的小说在2023年的两部法国改编作品之一,另一部由帕特里克·奇哈执导的《丛林野兽》(La Bête Dans La Jungle)。

两部影片都在2023年上映,加斯帕德·尤利尔在这两部作品中都被邀请出演。

此外,还有一部2019年出品的荷兰版电影《林中野兽》(The Beast in the Jungle)。

《野兽》是一部野心勃勃且充满争议的电影,宛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人工智能、情感、命运与爱情等主题,融汇了惊悚、悬疑和超现实主义元素。

故事跨越三个不同时代,主角加布里埃尔和路易斯在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身份,但他们之间的感情始终如一。

这种跨时空的设定让人联想到《云图》,然而贝特朗·波尼洛的版本更专注于内心探索与描绘情感。

影片的叙事结构既复杂又精致,融合了科幻、惊悚和历史剧的元素,反映了对未来世界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描绘。

导演以精湛的影像语言和独特的象征手法,营造出一种梦幻而压抑的氛围。

1910年的巴黎宛如一幅华丽的油画,诗意盎然;而2044年的未来世界则显得冷漠无情,科技的冰冷感令人不寒而栗。

影片中的玩偶娃娃、鸽子、预感、人工智能机器人,以及那首耳熟能详的“常青树”歌曲,反复闪现,深化了主题与情感层次。

这些元素不仅反映了加布里埃尔的内心状态,也象征了人类存在的本质。

影片的核心在于情感,它深刻探讨了情感对生命的重要性。

加布里埃尔与路易斯之间的爱情跨越了时空,超越了时间、空间和身份的界限。

这种爱情让人相信,情感是人类生命的灵魂,它赋予我们存在的意义,使我们能够与他人建立深厚的联系。

在这个被人工智能统治的未来社会,情感被视为一种危险。

为了抹去自己的情感记忆,加布里埃尔不得不接受DNA净化。

“净化”这一过程象征着对人类情感的抛弃。

经过多次情感的洗礼,加布里埃尔却发现自己愈加孤独。

她的内心依然渴望爱与被爱,但在这个冷酷的世界里,这种渴望显得无比奢侈。

加布里埃尔选择保留自己的情感,这是她对生命的热爱,也强调了情感本身的无价之宝。

穿越时空的科幻爱情,孤独复杂的存在主义。

 5 ) 逆行的信条爱情 哭笑不得

故事的设定有些像著名的游戏《信条》, 人类过往几世的经历都印刻在DNA 里, 影响着今生的所思所想。

两者不同的是, 信条是要回到过去 寻找过往的人与事; 本作恰恰相反, 为避免感情用事、追求更高的工作效率, 需要舍弃人类情感、擦除DNA 中前世爱恨情仇(*^ー^) 有点断情决意。。。。

本作讲述女主所谓三段爱而不得 无疾而终的情事。

第一、第二段基本连续、顺序进行, 头尾相接,相对独立完整。

而第三段未来的故事,感觉主要是起到说明故事设定、承上启下。。。

推动故事情感层层推进的作用。。。

当然的, 最后女主终于鼓足勇气,主动向男主示爱。。

结果却啼笑皆非, 最后女主绝望的哀嚎Σ(っ °Д °;)っPS, 故事里的标志多多, 既代表圣灵又代表死亡的鸽子, 神神叨叨 多少有些解释作用的神婆, 多重寓意的玩偶。。。。

不一而足。

有趣的片头女主在第二世面试拿刀无实物表演和最后结局渣男闯空门的设定几乎相同(•̥́ˍ•̀ू)还有就是网络安全还是最重要!

不开网络防护,随便开网页, 暴露安全隐患引来杀身之祸(メ`[]´)/

 6 ) 《野兽》:挣扎的个体面对宏大的净化

《野兽》本片由法国导演贝特朗·波尼洛执导,蕾雅·赛杜、乔治·麦凯领衔主演。

故事聚焦于一段“三生三世”的爱情故事,我们能在这个娓娓道来的故事中体悟到个体命运同社会时代的交织与无常。

接下来我将从叙事时空、角色形象、视听营造、社会表达四个方面对该片做简要的评析。

一、叙事时空1.叙事时间波尼洛在《野兽》中采取了点面结合方法来处理叙事时间,在超一个世纪巨大时间跨度中截取1910年、2014年、2044年三个核心节点作为故事的叙事时间而对三个节点外的时间做了省略的处理。

在三个时间节点中故事依然依据线性行进,但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相互跨越的现象,使得拥有漫长故事时间的叙事仍然凝练和紧凑。

概括起来便是总体线性,局部时刻非线性的叙事时间。

这也彰显了波尼洛具备着强大的叙事控制能力。

2.叙事空间故事中大的叙事地主要是在法国和美国两个国家,1910年的法国,2014年的美国,2044的法国。

在大的地域环境确立后,波尼洛并未陷入某种宏大的时空叙事桎梏中,而是将故事拆解放进了具体的叙事空间之中。

无论这些空间是室外的还是室内的,开放的抑或是封闭的,公共的或是私人的,皆是故事发生地中承载着人物情绪,记录着时间流逝的具体存在。

如同在1910年的某个夜晚,两人相会于巴黎街头,一同从画面深处缓缓走到镜头前,躯体亦由隐而显。

在这个场景中环境先于人物出现,人物的出现则几乎是梅里爱魔术的再现。

在一个个具体的空间中人物所具备的真实感能够令人信服并真真切切地进入到故事的情感之中。

二、主人公形象影片中的主人公形象同样值得细品,男主在三个时代皆以不同的形象示人,1910年的他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容易惹人喜爱的有思想的敢于追爱的博学绅士,2014年却变成了一位原始欲望被压抑直至走向犯罪的极端之人,2044年则成为了更理性的存在,选择放下过去拥抱未来的现实之人。

女主在1910年里是身份尊贵却深陷恐惧与寂寞的音乐家,2014年中的女主褪去了百年前的身份,在这一世中她既是一位豪宅看守人,也是一名拥有演员梦的底层模特,在2044年里女主是经历了净化与回忆后对人性和情感的态度更为坚定的失业人。

但女主身上那份独有的迷惘与迷人气质反倒是历久而弥新。

两人的角色形象相较而言,女主三世对爱情、人性的坚守以及某种超越时代的特性让这个形象置于当下更具别样的意义,而男主的形象则更符合被时代与现实裹挟最后选择妥协的人。

三、视听营造1.媒介感知影片伊始是女主人公在绿幕前听从导演指示进行相应表演的段落,而绿幕演出在影片的后半段还会以略显不同的方式出现。

波尼洛通过这种具有纪录性质的段落可以为观众揭示电影的假定性存在,打造一种能够令观者及时抽身的间离效果。

同时为后续情节做了铺垫,以一种简单高效的方式实现了前后剧情的呼应。

《野兽》值得一提的是,同为法国导演的卡拉克斯创作的《神圣车行》(2012)里已出现过类似的桥段,在该片里男主人公作为动捕演员在幕布前进行着各类动作以供特效的制作与使用。

通过两部影片三个段落的展示,我们可以得见关于电影表演乃至于电影制作的幕后一角。

《神圣车行》同样是在影片看场段落的末尾,女主人公惊声尖叫的场景伴着颤乐迅速溶解而去,片名随之显现在成碎片色块的拖影画面中间区域。

《野兽》这种处理方式很难不令人联想到同样是卡拉克斯的作品《安妮特》(2021)中开场时的设计,录音时发出的滋滋作响的红色电波流闪烁在画面的中央。

两者皆以一种摘取并分解媒介介质的形式进入正片,直接给予了人关乎身体与媒介的触觉体验。

《安妮特》2.情绪感知(1)镜头的悸动在第一世1910年的时间线之中,镜头对准身为高贵音乐家衣着华服的女主人公,她正在一个《游戏规则》(1939)《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夜》(1961)式的豪华庄园里参加聚会。

她穿梭于人群间寻觅着丈夫的身影,就在这时男主人公模糊的身影映入女主眼帘随后出画,原本跟拍女主的镜头也好似感受到了女主人公内心的波动缓缓地摇向了男主人公的所在看了一眼,在男主点头示意后镜头又回过头开始从侧面跟随女主移动。

在这个调度中,摄影机先是客观地记录与跟随,随后便像是感知到了角色间那流动着的、有距离感的情绪开始自主地活动了起来,自然转换的主客观镜头迅速引领观众进入到相遇的二人间所产生的某种情绪牵引力之中。

(2)记忆的扭转1910年中当两位主人公在人偶展览室里交谈时,这里的镜头也精准地抓住了两人间的情意。

虽然二人在展览室独处,但女主始终无法迈出最后一步,所以在画面上能发现两人间有着明显的距离感,一个在角落处,一个在另一边的桌旁。

但随后镜头切到位于画面靠右的女主的正脸近景,左侧居于中央的模糊的男主盯着女主看了一会儿便缓步走向女主男主的身影由远及近,由模糊到清晰,最后他从背后搂住了她,两人依偎在一起,最后那层窗户纸似乎就此破掉。

但随后镜头一转画面变成了女主的后脑近景,女主回头看向依然停留在另一边的角落里的男主,原来前面的镜头只是女主的想象,她的欲望幻象,当然也是2044年的女主在净化时的记忆片段。

类似的处理还出现在2014年中男女主在沙发亲热的段落中。

这时镜头剪辑速度也十分配合两人间的强烈情绪变得更快,随后镜头保持近景侧拍二人。

然后在固定镜头中男主由左向右出画,下一秒给了一个2044年的女主回忆时身体发生反应的镜头,紧接着又给了女主嘴唇的特写。

下个镜头又回到沙发亲热的画面,而此时男邻居亲吻着女主的身体从右向左入画,女主睁开眼后发现眼前的男子不是男主后发出了惊恐的尖叫。

记忆混淆后的恐慌一下便袭来。

(3)“简单”的正反打在影片结尾处,男女主二人相见于1963酒吧,第一组正反打镜头先展现了两人间的距离感具有一定的观察意味。

随后男主走向女主距离拉近,镜头切为近景,两人开始对话和交流。

这时正反打镜头微妙起来了,一边是没有女主身影的男主的单人镜头,而另一边女主的镜头里则有部分男主的身体进入。

波尼洛通过内外正反打的使用精准刻画了此时二人对彼此间感情的态度,女主心里有男主,而男主心里已没有她的位置。

后续的女主的行为和镜头也能说明这点,女主在交谈完毕后邀请男主跳舞向前走了一步后她的身影才出现在了男主的画面之中,此时两人才得以共享一个画面。

3.色彩与符号的感知(1)色彩不同的色彩对应不同的心态与情绪,2044年男女主卧室的灯光颜色便说明了这点。

女主角房间里的红是爱和爱而不得的郁郁之色,而男主那沾了一丝红色的大面积蓝色,则表明其内心的主导情绪是偏理智的,感性的情绪只存有一小部分。

两人对情感、现在以及未来的态度显然不同。

(2)符号片中出现的鸽子作为某种意义上的矛盾共同体的存在,它所指代的含义与其所在的空间和行动密切相关。

1910年中出现了一次,多只鸽子在女主人公的房内四处飞舞,然后其中一只落在了女主的背上,直接暗示了后续的死亡。

2014年中则出现了四次,第一次并未进屋而是落在走廊的栏杆上,根据片中巫师的话来说,当它停留在主人公居室的外部时是无威胁的圣灵象征;第二次是以血肉模糊的尸体形态出现在室外被女主踩到,明示死亡将至,但还有转机;第三次是出现在屋内女主的身后,意味着死亡;第四次以大特写镜头出现,观察着女主的死亡画面。

第三世出现了一次,在影片结尾的酒吧出现并飞走,两人间的爱情终是消逝而去。

奢华饰品也具有别样的意义,它一开始是1910年女主的衣着的华丽点缀,2014年时变成她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2044年是她回忆时所用的道具。

最后以历经了岁月洗礼,见证了社会巨变,目睹了女主身份的由上而下,自身却依然璀璨的时间信物显现。

四、社会表达1.科技发展的影响影片中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对人类产生了巨大影响,而这种影响又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

消极层面,正如2044年的女主在面试时所说的那样,现在的法国出现了人类高失业率、工作作业高机械化率的情况。

显然作为典型的后人类的代表人工智能以及机器机械取代了人类成为国家运作的重要动力,而人类的地位和生存空间遭到了巨大的挤压与挑战。

积极层面则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人工智能,他们能够在人类空虚和无助之时给予人类帮助。

在片中以女黑人形象示人的人工智能在女主人公困惑时和她谈话,还会带她去俱乐部放松,甚至还会试图同女主人公做一次深入交流,这也说明人类和人工智能是可以和谐共存的。

从人造之物的设置上可以看出波尼洛对科技持严谨而客观的态度,他认为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在未来科技迅猛发展下会发生进一步的崩塌,人类生活必然会受到影响。

但同时电影中也展示了人工智能会在人类日趋精神匮乏的时候给予人类的关心和照顾,并且还将人工智能的行为同男主的行为进行了对比,前者一直陪伴在女主身边,后者则选择净化同女主间的过去记忆,这么一看,似乎人工智能才更具本不可能存在于人造物身上的人性和感情。

可以看出身为人类科技结晶的人工智能对人类影响的最终走向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人类本身。

2.当代女性的困境女性在社会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在影片中2014年的女主的经历上有着较多的呈现,在这一世中女主褪去了百年前的高贵身份,变成了一位兼具豪宅看守人和模特双重身份的普通人,与之相应的女主在2014年里所面临的社会压力也随之增加。

首先,女主身为底层模特想要进军演艺界但面临着各种阻力,因为演员行业对女性颜会有要求,所以女主想要拿到入门券便需要整容,而整容费用对女主来说是不小的开销,而女主这种无奈的情况也代表着许多怀揣演员梦但受到相应行业规训的人的情况。

其次,女主从夜店离开后先是被男主跟踪,再到被男主窥视,最后被男主杀害的一系列遭遇,可以说是非常典型的独居女性受害的经过和过程。

独居女性的安全作为难以忽视的社会问题在影片中得到了直观的呈现。

再次,在《野兽》的现代时间线中出现了两个几乎一样的却意味深长的段落,女主被朋友放鸽子,而在酒吧只身一人的她试图想要加入坐在一旁喝酒的三个女人之中,但遭到她们的贬低和嘲讽。

这段除了是作为表现女主人公孤独的叙事情节外,还能延伸一下,那便是波尼洛想借此情节指出在当今呈蔓延态势下的女性主义思潮仍然面临着女性内部群体间还有许多矛盾,不够团结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对当下女性主义的发展和传播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不过,身为男性导演波尼洛并没有过分和刻意地去表现这个问题从而制造某些争议的话题,反而是确实地从影片内容方面给予了女性困境一定程度的关注,从这点来讲属实难得。

五、后话波尼洛经过岁月的沉淀和实践的磨砺,在吸收和融汇了新的元素进入作品后,从创作的各个层面都看到其展现出的更为成熟与自信的姿态,不过最关键的是波尼洛依然保持着身为作者导演应具备的个性与活力。

非常期待他的下次回归。

最后,强烈推荐《野兽》

贝特朗·波尼洛资源和字幕:嗯嗯找片啊。

图片:部分源于豆瓣官方。

最后, 第一次写,能力有限,还请各位见谅。

 7 ) 爱上一只野兽

没看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只看了法国版的《野兽》。

男主一世比一世让女主伤心失望。

第一世,虽说女主已婚,但是男主就是那种若即若离,不离开也不主动越雷池一步,逃跑的时候也一先一后,生怕死一起。

当然最后还是死在一起了。

两个人一起下去,齐心协力,未必不能举起那个门栓。

第二世, 男主说着用尽了一切办法泡妹子,却一言不发举枪就射,把妹子给崩了。

第三世, 妹子带着前两世爱情的记忆主动找到了男主。

男主却早已把自己的情感抹去得一干二净 或者其实,之前也并没有任何感情, 嘴上说着我爱你,不过是没有感情的我爱你。

和说早上好一样稀松平常。

归根结底,爱情不过是我们内心的投射,而,投射的对象不过是一只野兽。

很难期待这个野兽也会有相同的感情,用看待、对待爱人的目光和方式看向、对待自己。

 8 ) 文青男导演的肤浅社论电影

很少打一星,但真的失望透顶。

三个时空的穿梭衔接非常丝滑,利用一些意象进行转场,绿幕的使用甚至有发掘剖析现实与内心的效果,创意十足。

可是意象太多了,和故事主线近乎是割裂的,你知不知道这些意象的涵义都没差,因为故事主线就是不吸引人。

第一个年代女主是钢琴家,和小王男主跑了以后意外惨死。

这里可以看出女主是缺爱的,她并不满意现在的生活(或者说满意的,但觉得这种贵妇人生活是死板且无趣的)叙事核心就是有钱少妇觉醒爱情追求自由却死亡的惨剧。

第二个年代非常幽默,导演明显要批评数据时代下,现代年轻人对名利的追求,肤浅又自恋的性格特质。

什么整容开趴的模特,有钱仇女的loser,颇有一种看抖音的幽默。

女主角依旧是自卑且缺爱得一塌糊涂,甚至渴望用爱感化陌生人。

蕾老师这种大女主的强势脸明显和人设是不符合的,你看她像是缺爱,追求廉价娱乐,对事业和自我感到迷茫吗?

第三个年代主要是点题和串联功用。

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橘板,和女AI的尴尬且单向的情感交流。

让我本人最不适的是这种神神叨叨的前世今生和科技感结合在一起非常突兀。

有AI又有灵媒,又是恐怖谷又是圣洁的鸽子,你把这些符号怼我面前了,但我并不在意。

人类在AI控制的世界逐渐失去自我成为娃娃一样的人,原本缺爱敏感,性格变扭的贫穷女主成为了无法被改造的天选之女,最后发现“真爱”改造成功入了体制,最终又丧失了得到真爱的机会。

这种故事,放在内地是要被骂死的啊!

野兽到底是什么,我猜测估计就是女生潜意识,或者说从以前开始就会通灵,知道人的存在和本质会逐渐消解,成为社会无面貌的人。

野兽就是AI所创造的无机社会,可是你要说一个一百年前的人,以自己周遭封闭不自由的环境下,感受或共情了这种恐惧,谢谢我接受不了。

 9 ) 24上影|“野兽”何来?

看的两个半小时我承认有时是“煎熬”的:吊诡的弦乐 张力拉满的jump-scare 未露面的“野兽”...还有莫名疯批般的剧情走向和情感线(我甚至一度怀疑三生三世羁绊没有表达“爱情”)。

很欧洲的风格,革新、颠覆、惊悚、悬疑、艺术。

说实话个人而言跟看完《poor thing》后观感差不多:豆瓣上两极分化会很严重吧。

以下仅从个人角度捕风捉影,内容上从人类社会发展讲,就几个元素说说理解和疑惑。

鸽子&“净化”:野兽何在?

鸽子一般象征“和平”“美好”“希望”。

在前世占卜中算命师也说“鸽子闯入家代表吉兆”。

但影片对鸽子的呈现对于观众而言感受并不那么乐观。

前世中出现是闯入房间(仿佛作为野兽)惊吓Gabrielle,现世中也是在危机时期闯入房子,未来世是最后一幕出现——Gabrielle得知爱人“净化”成功,精神彻底崩溃,不知是看着Luis(男主)得知真相而发疯还是看到鸽子(野兽)而发疯。

其实到这里有一个推断是,所谓的“野兽”可以就是“鸽子”,而在叙事层面鸽子其实可以看作是男主Luis的化身——前世鸽子闯入家对应男主闯入Gabrielle的生活,现世中更是代表物理意义上的incel男主闯入房子准备杀害Gabrielle,而未来世中更是男主平静说完“我其实净化过”后镜头切到鸽子。

如果从宗教意义上或许可以这样来理解。

在诺亚方舟的故事中,一只鸽子从方舟中被派出去寻找干涸的陆地,当它带着一片橄榄叶归来时,象征着洪水的结束和上帝对和平的承诺,是充满希望的意味。

此外,在耶稣出生后马利亚献祭的记载中,鸽子也被作为祭品,代表她的纯洁和对上帝的奉献,也是积极意味。

但在影片中鸽子的出现跟着的却是“灾难”与“死亡”(正如前世中占卜师所言:“有人会死,可能是你。

”)前世和现世中Gabrielle都死在水里,而未来式中侵在黑水里也是“净化”的一部分——这不是巧合。

个人认为这和典故里的“洪水”有关系,但在影片情节发展上是一种“颠覆”,完全的“倒置”;而其所代表着的“纯洁”是否意味着“净化”?

——毕竟“净化”是脱却前世记忆,摆脱“不必要的”激烈情感——那么“纯洁”就一定是没有“害怕”、“不详感”等消极情绪吗?

——这里又构成反讽。

综上,主创呈现的是一种在极度发达的文明的理性现代(也或许是未来)社会中尚喘息着的人类原始情感——【恐惧】、【不详的预感】本就是重要的人类原始感觉,从我们还是人猿起与大自然相处共存开始就学会的基本“生存情绪”:时刻提防周围,时刻提防野兽的出现。

而未来世界里出现的“净化”程序正是要让人类“不要害怕”——这是福音还是诅咒?

影片通过Gabrielle的视角提供了一个态度:scream.

恐惧&不详&羁绊:野兽的另一种解读鉴于学生思维总觉得把“野兽”直白地理解为“鸽子”或者具体的实体比较浅薄,“野兽”也是指一种心中野兽,一种心理,亦是一种精神。

“不详”伴随着“恐惧”,“恐惧”伴随着“焦虑”,而其实恐惧与焦虑可以说是任何时期人类情感的缩影(就比如当下社会的情绪:你我不正是出于变局中担忧着吗?

)。

从这方面理解对我们生活确实是有启示意义的。

正如一句东方箴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但我们到底在忧虑什么?

焦虑什么?

或许相比外部世界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自我观念的和解吧——与内心那个歇斯底里的“野兽”self和解。

又或者是说,一种持续的、强有力的“恐惧感”是一种精神疟疾——本没有“野兽”,就像影片中呈现的表象——只是一只友善的鸽子飞进你的领地了而已。

仅此而已。

(确实我自己看到时候用现实眼光来审视女主是认为她精神状态属于到现实生活中需要看精神医生的那一类。

那么,精神上的“野兽”(强烈的情绪)是否有“酒神精神”的意味?

又或者说“净化”仪式是未来进步社会的“日神精神”标识?

主创在刻意设置对立??

确实,“酒”是三世中的重要元素,Gabrielle去酒吧这一情节设定也是一个重要元素。

但奇怪的是在前世和未来世中Gabrielle的状态通常是【游离】而【冷静】的,似乎与酒神精神不符(?

),只有现世中的Gabrielle才那样地贴近现代人—— 这里也是一处现实启示。

占卜&灾难占卜也是贯穿三生三世的一个重要元素。

前世的占卜师古典神秘,现世的则带有戏谑色彩出场。

但她们的预言相同。

占卜、祭祀本也是人类原始社会时期很重要的一部分。

这一古老仪式的起源正是源自人类对大自然不可控性的“恐惧”。

为了尽可能地抑制和erase(这里有点“净化”的意味了。

)这种没有掌控感的不确定性,人类开始了祭祀与占卜,通过预言的形式提前知晓,这样真正灾难到临时就不会有那么激烈的情感。

占卜并不科学,后面的人类会知道。

占卜其实是一种预防,给心中恐惧打的预防针而已。

洋娃娃前世是树脂洋娃娃,现世中是Gabrielle(女主)看管家中的现代玩偶,未来世界中成了人工智能陪伴(名作“洋娃娃”)。

不过由于笔者理解有限,尚认为洋娃娃的意象是在每一世故事中起的作用不同,效果也不同,在统一的意象分析上尚没有结论。

(希望有友友能解答分享!

)另:此片有近8分钟的彩蛋。

在片尾用二维码的形式呈现,需要观众扫二维码看。

还是人生第一次见。

———一位忙里偷闲的上海大学生。

 10 ) 《野兽》形式大于内容

整体感觉偏实验性质,插叙也好,拍摄方式转变、转场的转变、蒙太奇拼接也好,虽然不符合常规的观影习惯,但是作为艺术表达是可以理解的。

有些不理解的地方在于:1.音乐有必要搞那么一惊一乍么?

没太理解一个想讲述爱情或者宿命的片影片为什么需要这么惊悚的音乐,对剧情也并没有太大推动作用;2.不理解为什么混了好几种语言,感觉对内容或者人物关系也没太大帮助;三世都是悲剧收场:第一世女主婚外情双双淹死第二世男主报社分子打死了女主第三世女主未被净化但男主被净化,即无感情了感觉双方都是被命运裹挟,不得不进入到悲剧的循环中。

可能是我没太看懂,感觉整体形式大于内容。

唯一的小惊喜是片尾出现的二维码,扫了之后真的有彩蛋,不过造化弄人女主没能听到占卜者的忠告。

《野兽》短评

人工智能时代下对恐惧的诗朗诵,包裹着无限的宏大的爱情。

9分钟前
  • ChrisKirk
  • 推荐

最后的吼叫瞬间飙泪......

14分钟前
  • ,,
  • 推荐

赛杜老师塑造了另一种程度的千年女优,她穿越三个时代,受到宿命般吸引力的召唤,渴求着那份真爱。尽管她惶惶不可终日,预兆了这份爱终究将她带向毁灭,肉体或是精神,她却无法停止她的渴求,这份对爱的无法阻挡的追求就是她的宿命。

19分钟前
  • littledepp
  • 推荐

《野兽》法国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又在玩概念吗?故事已经吸引不了观众了。两个半小时没了。

24分钟前
  • 海纳百川
  • 较差

好久没有这么崩溃的观影体验了(第2段把我吓疯了) 而且竟然每一段都觉得relatable。映后导演说主题就是围绕love and fear,把常见的motif做出新意 ATH 10.8

26分钟前
  • 千寻
  • 力荐

有一些瞬間其實很符合當下的感覺,但是大部分的距離都感覺好遠

27分钟前
  • 誒嘿嘿教主
  • 还行

#HKIFF48 各种维度上都很“低级”的电影。很多地方都可以跟《别太期待世界末日》做对比,但高下立见

29分钟前
  • 较差

呜呜呜 要换男主了

31分钟前
  • 珜洮
  • 还行

【BJIFF14-11】#野兽# 一个背德故事有什么不要做三生三世这么又俗气又复杂的设定?蕾娅·赛杜和乔治·麦凯都救不了,我不喜欢。古典感情线和人物逻辑勉强可以理解但故事真的很土。现代探索人的内心和存在了,但美化Incel真的无法接受。未来时空也没什么特别新鲜的东西,也就最后反转结局有意思。两个半小时真的很漫长,能刺激到感官的新鲜东西没有。有一些有意思的场景设定又做得很浅,结果就是元素特别多但冗杂。说像大卫·林奇,是因为最后一个场景摄影神似pink room吗?节奏不行,氛围也一般,林奇的长处是没有啊…

33分钟前
  • AsuraHu
  • 较差

#2024BJIFF# 7分,无论前世还是今生他们之中总有人担心失去彼此,担心爱情得不到结果,因此他们没能做出勇敢的决定走到一起。心里的恐惧其实是彼此身边的野兽,对爱和失去的恐惧一直羁绊着他们,直到最后一方战胜了它,一方却屈服于它,失去情感的爱还有什么意义呢。(以QR码作为片尾还挺有新意,没想到里面真的有彩蛋,可惜并非两个人都听到了那段话。)

34分钟前
  • AlanX
  • 还行

開場蕾老師站在綠幕前面,面露恐慌拿起刀對著一隻並不存在的兇猛野獸尖叫,接著數字像素如油畫顏料般混淆、扭曲、坍塌(不規則的分子運動),片名出現。複製傳統驚悚片裡女角的「尖叫時刻」,已宣示波尼洛的意圖:人物面對慾望時的情緒/情感(愛與恐懼)如何在截然不同的虛擬的類型及情境建構中被調動持續,電影借用佛教的前世輪迴觀 ,讓男女主跨類型(古典愛情、驚悚、科幻)、跨媒介(古典樂、歌劇、電子設備、廣告、金曲),總是悲劇收場。在三個時間節點搭建的故事背景下,亦可觀察女性和男性形象的嬗變及存在焦慮。但相比蕾老師不因形象變換而改變的對自身感情的堅定,男角被各個時代的情緒力量裹挾,順應天命。回看女主的最後尖叫,對象是不會再為此而感到興奮(或憤怒或冒犯)的男性,就像讓情感萌發交流的舞台崩潰失效,面對無盡虛空的吶喊。

37分钟前
  • Landy
  • 推荐

心若荒野,自然无兽。

41分钟前
  • 荆棘鸟
  • 还行

Léa Seydoux之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46分钟前
  • nymphOmane
  • 较差

很妙的电影,面对厄运,面对虚实,面对时代。洋娃娃的设定还挺有意思的,更有意思的是“净化”,《婚外恋情》最后一季也说到了这件事,也就是说大家都发现了,悲剧是有遗传性质的,但或许它们对人性的塑造远远大于悲剧本身的意义。接受厄运?等待正缘?You have to operate.

47分钟前
  • 本质鳖屎eznf
  • 推荐

今年北影节唯一踩雷,不过我只做了两小时功课,所以也知足了,但这是我第二次在电影节看蕾雅赛杜踩雷,上一个是《鲁贝之灯》。选这片儿完全是出于这个时段我需要自己是在资料馆而已,所以在毫无预备的情况下,开场没多久就看到两个熟脸还是很高兴的,尤其是那个古装版的美术做得还不错,那场水下戏拍得挺好的,甚至给我留下了小小的阴影。但这个三生三世的设定实在是让人觉得作者在冒傻气,有种成年人沉醉其中过家家的难受感,以及硬凹男色却并无魅力的不自在。还有那些看似用了新媒体思维的技法,就……毫无意义也完全不出效果啊,还不如踏踏实实拍水下戏来得好。节奏也是一塌糊涂,后半程简直无聊要死,上千人在同一个大厅一起呼出废气也让现场憋闷烦热,我克服这么多客观困难看到最后,竟然是这么无聊一结局,那个尖叫简直震得我内伤了。不过蕾真美

50分钟前
  • U 兔
  • 较差

8.3 先不论故事的寓言属性是否俗套,难以想象波尼洛竟然迈出了如此坚决的一步,从前段随机复杂的爱情悲剧摇身一变成为一场深不可测的超长梦魇,属于LA暴力,色情与恐惧被一锅乱炖(甚至致敬gta5笑死),别指望我会尖叫。

52分钟前
  • KID Y
  • 推荐

When two people fall in love but can’t be together because there is always a beast. When you realize the beast is the fear of love, it’s too late. A haunting film with great actors

56分钟前
  • 一老
  • 力荐

尚可,影片要表达的超越现实的部分与人性考验和“可怜的东西”并无二致,但本片跳脱的剪辑和强烈的音乐搅动着女主的心态变化,巫女给下一时代做了寓言,惊悚的符号,坚持自我的精神力,为最后一吼做足铺垫;手中持刀,还是躲不过野兽。本片算是一部类型融合,表达的内容也是基础的时代讽刺,自由下的孤独 母题

1小时前
  • 半弦月
  • 还行

2014的段落非常割裂,好像有一点类型片的味道。对未来的想像太过乏味,也就和贾樟柯一个水平吧,其实有几个剪辑让我想到科塔萨尔的《万火归一》,但整体看来还是太过故弄玄虚当然,蕾老师每一秒都是完美的

1小时前
  • 早睡早起
  • 较差

对不起,恕我肤浅,如果我没搞错的话,这就是一个跨越前世今生都不能修成正果的爱情?蕾老师真的很美,非常经得住大近景怼脸拍,完全不拉胯。

1小时前
  • 饮歌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