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这部电影横扫金像奖所有演技类大奖,我就对这部电影充满兴趣,终于等到了资源一睹为快。
这部片子内地注定是无法上的。
该片是由真实案件改编,杀人分尸的命案曾轰动一时。
电影采取了片段交叉式的剪辑手法,但竟然一点也没有感觉凌乱,反而很有条理很有层次,层层推进,抽丝剥茧,最后拼接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影片并没有在谁是凶手这样的问题上设置悬疑,而是早早拖出,凶手早早浮出水面,却并没有松一口气的感觉,而电影也更多的是对杀人过程和动机的探寻。
丁子聪为什么在第一次见面就把她杀了,王佳梅又为什么愿意让这个第一次见面的人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也是臧sir最为疑惑和苦苦探寻的。
这一切都和他们的生存状态有关。
佳梅是个十六岁的花季少女,想着当模特当明星,可以挣很多钱,买喜欢奢侈品,甚至还可以寄给内地的爸爸。
但是现实总是很残酷,面试后只能做个发传单的,但是佳梅还是热情努力的,脱掉碍脚的高跟鞋,想办法拉人,但是即便这样也只有很低的报酬,后来她走上了援交这条道路,也很快买到了那副被要回去的耳环。
一开始佳梅大概是享受的,但是渐渐的,她想要和援交对象进一步发展时却挫败了,很挫败,当她含着泪联系那个已经拒绝的客人时,她很脆弱。
而丁子聪,一个普通的火车司机,长相平凡,甚至可以说是丑,又矮又胖,小时候亲眼目睹了母亲的去世,曾交往过一个漂亮的女朋友,但也眼睁睁的看着她绝望的迈向死亡。
他大概是有精神上或者心理上的疾病的,所以在佳梅说我不想活了的时候他决定帮她一把,虽然也犹豫了,毕竟他似乎爱上了她,但在佳梅再次举起他的手放上自己脖子时,他还是下手了。
后面残忍的分尸过程他能记得每一个细节,描述时脸上抽搐的肌肉和时不时的粗重呼吸都彰显着当时的紧张刺激。
他们两个人心里其实都是有爱的,佳梅会为了爸爸关注球赛,并在每次曼联输球时给爸爸发短信恭喜爸爸,还会给爸爸打钱。
丁子聪对妈妈遗照的爱护,把剩下的所有都交给病重的爸爸。
但是这些都抵不过冷冰冰的现实,和年轻的冲动。
看完电影一直记得两个人在QQ上的聊天佳梅的那句:活着会痛,活着会恨,活着要想要怎么好好的活着。
她的痛苦和无奈来源于哪里?
来源于家庭?
来源于社会?
最后说说演员的表演,两位新人能够凭借此片获得那么多奖项认可确实是应该的,两个人的表演很惊艳。
佳梅乍一看不那么漂亮,但是越看越觉得她有种难言的气质,被孤独笼罩的气质,很自然的流露出来。
而丁子聪这个角色应该是整部片子最复杂的一个角色,作为一个新人,他的表现一点不输戏骨。
佳梅妈妈和臧sir也都有在水平线以上的表现!
最后想说,给每一个孩子多一些关怀和爱吧,希望这种悲剧不会再发生!
影片以真实的肢解凶杀案改编,以警察的视点讲一个人性的故事。
片中主要的三个人物分别是内地移民少女、失业货车司机及工作狂警察。
惊悚犯罪电影,由翁子光自编自导,郭富城、春夏、白只、金燕玲等主演这不是一部典型的悬疑凶杀片,因为它一开始就把结果摆到你面前,继而用穿插叙事,以类纪录片视角,关注到涉及此案的每一位个体身上。
日常生活的细节刻画相当见功力,看得心情沉重且又不寒而栗。
王小波说过,“中国不是一个写故事的好地方,却是一个产生故事的地方”。
用在这部电影里恰如其分。
一个随母来港的单纯少女,有过破碎的明星梦沦为做小姐,并被一个少年受创的嫖客兼情人所杀。
这个看似平常却集合社会缩影的精彩故事中有太多的为什么。
1.为什么嘉梅一个信主的女孩却会去出卖肉体,影片给出了非常简单的解答,就是钱嘛——太肤浅。
2.为什么肥仔会听嘉梅的话帮助杀死他并分尸。
他帮助嘉梅杀人,应该是理直气壮的却分尸灭迹,他喜欢嘉梅却要剥掉她的脸皮。
这是负罪感吗?
影片又给出更简单的回答——他恨自己害了一尸两命。
好像tvb剧3.为什么嘉梅要如此急着出去赚钱?
她有地方住,有正经身份,可以做工赚钱,虽然不多,但她有了钱也没有做多奢侈的事,那她为何要这么急着做小姐呢?
同样好简单的,因为她做明星梦,总是被看低。
没有钱,人就没尊严,所以当今社会笑贫不笑娼,所以青春少女被逼无奈走上卖身道路云云——这是40年前的粤语长片吗?
阴险社会逼良为娼吗?
4.为什么肥仔在第一次杀人之中可以如此冷静,他将尸体解剖成如此数块,然后顺着马桶冲掉,撕掉嘉梅的脸皮,然后还记得做小巴车躲过警察的临检。
一个ptsd就可以解释这一切吗?
除此之外,本片用大量的篇幅来描写藏中尉这个人,却真的没有描写好。
藏中尉痴迷于研究犯罪,并因此造成家庭破裂,本片借由他的视角来梳理整个事件。
但他的作用被导演运用的非常别扭:当观众期望了解案情的时候,还要抽出篇幅来讲述他的破碎生活,当观众希望了解更多他这个人的时候,他的生活又被一笔带过。
出戏进戏,他反复影响着观众的观影效果。
如果导演希望以他的老练警探的视角描摹本片那就不要介入嘉梅的回忆,情节可以和缓绵长,娓娓道来;反之,如果导演希望讲述青春失忆,警探和受害者之间的联系并最终了解整个事件,也可以多通过警探和凶手肥仔的对话来体现,电影的力量来自台词,这样好的题材可以写出多少精彩的台词。
但是非常糟糕的,导演选择杂糅两种方法,并在措手不及之际草草一锅给出答案,也就是之前说的1234,并伴以生活还要继续的结尾。
没有嘉梅母亲的自责,没有肥仔家庭的双重失败,没有社会的冷漠衰败,没有藏探长慢慢探究肥仔内心世界的对话。
而是科教、煽情、苦情甚至还有一些抒情(最后的做爱谋杀很有一点成全的浪漫主义色彩)的柯南探案的影子,把极现实的题材拍成了娱乐片。
完全摈弃了前30分钟营造的非常棒的现实主义氛围,实在令人扼腕啊!
PS.香港电影走到今天让我非常心寒,纵观80年代开始的香港电影繁荣期的作品,诸多大气和创新之作让人感佩之至。
如今香港电影却纵有好题材自由创作的环境却拍不出有思想和勇于探究的好作品。
这是为什么呢?
作为一名住在香港的伪电影爱好者,自然不能错过香港国际电影节了。
25港币一张的学生门票,在寸土寸金的香港真的是平的有点过分了。
如果开幕影片《念念》是冲着卡斯和对绿岛的情怀去看的小清新,那这部闭幕影片则是冲着剧情介绍去看的重口味。
看的是导演剪辑版,只就这个版本而言。
非专业,不喜勿喷。
必须先说这不太像是一部在大陆能上的电影,画面真的很血腥,很残忍。
我想我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我喜欢这种叙事方式吧。
不断的闪回,不断的交叉叙事,把这样一个16岁的援交少女的形象与故事娓娓道来。
从来就不快乐的少女,为何不快乐,为何要求第一次见面的嫖客杀了自己;嫖客的生活是怎样的,嫖客为什么这样简单的杀了少女;又为什么以那样的方式处理了少女的尸体;嫖客旁边住的婆婆摘掉假发代表什么;那只一直跟着嫖客后来又跟着臧sir的猫又代表了什么;影片中谈到了好多次臧sir的前妻和女儿又是为了什么;少女的家庭的线索交代了是为了什么;那个频繁出现的女警察的意义是什么;臧sir旁边那个频繁抽烟的同事代表了什么;为什么臧sir会被列为嫖客的list一员,这些都没有交代。
我觉得导演剪辑版是导演偏意识化的一种呈现,很难在大众市场上引起太积极的反馈,应该不太可能是最后的版本。
我想,这部片子留给我最多的就是问题,看完了这部电影我脑子里一直在回旋,它让我想起了之前看过的另一部片子《白日焰火》,平静的叙事里总是藏着许多复杂的隐喻与无限种可能性,引人遐想。
写于4月7日1:31分,如果没有其他人写的话,可能是出现的第一个长评吧。
还是推荐,个人觉得是近些年看过的比较好看的港片。
慕名看了年度各大华语电影奖项的最大赢家之一:踏血寻梅。
100分钟左右的观影过程,肯定谈不上愉悦,但也没有预期的恶心不适,倒是在影片结束后,无限唏嘘、陷入深思。
这是一部因真实凶杀案件而生的电影。
身兼影片编剧和导演的翁子光,没有把眼光局限在案子本身,并不满足于利用或香艳或血腥或悬疑的镜头来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而是把更多的篇幅延伸到了案件外部,通过对案件受害者王佳梅和凶手丁子聪生活环境以及社会关系的描绘,反映香港底层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一步步揭露命案发生的深层次原因。
可以说,在影片的立意上,翁子光导演已经下了一步好棋。
在叙事手法上,多线并行,回忆与现实穿插,利用闪回倒述关键片段,结合警察的探案问案,还原整个事件的经过。
香港,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即使没有身临,也必然从各种文字影像中了解过这颗东方的明珠。
但影片中的香港,基本不是我们认识的那座城市。
老旧的屋邨、逼仄的房间、斑驳的墙壁、狭小的上下铺让人直观感受这是何等低劣的生活条件,昏暗油腻的茶餐厅、简陋凌乱的警察局、买外围吸k仔的警察、冷漠旁观的路人更给人压抑无望的感觉。
导演用阴暗的灯光、摇晃的镜头记录下了佳梅和丁子聪的生活区域,反映的不仅是这座城市日渐分化的社会差异,更昭示了影片主人公必然的悲惨命运。
再来说说影片的人物。
首先震动我的是王佳梅的母亲,那个在大陆离婚改嫁到香港的中年妇女。
其实在上世纪80-90年代,类似的女性不在少数,她们大多颇具姿色,生活的不如意让她们离开原有的家庭,只身嫁往人生地不熟的香港。
佳梅妈妈的境遇告诉大家,迎接她们的往往不是国际大都市的繁华,相反,社会的偏见、文化的差异、心理的落差让她们的生活更加艰难,亲情的匮乏尤其雪上加霜。
如果说佳梅的人生是骇人爆发的悲剧,那么她妈妈的一生都是缓慢却又蚀骨的痛苦。
王佳梅,那个只有16岁的花季少女,导演只有在拍她的时候喜欢用明光,靓丽的脸庞、青春的胴体,与她短促的生命、悲惨的结局形成强烈的反差。
导演几次特写她那黑白分明的大眼睛,很美,却在大多时候是茫然的。
在我看来,这位少女,童年固然是不幸的,但她并没有勇气直面生活的艰辛与挑战。
她在未成年的时候就有过相当随意的私生活,到香港读书时也没有努力融入校园,反倒是冷眼旁观同桌的自杀行为、漠视老师的关心和指导。
她的生活穷困、精神空虚,促使她援交的直接原因是她想要一副价值不菲的耳环,促使她想死的直接原因是她喜欢上了她的客人并得知这必然无果。
那个凶手丁子聪呢?
悲惨的幼时丧母经历和他加入黑社会、好色、杀人、麻木分尸有联系吗?
影片试图从这个视角去剖析他分尸的根由,可我以为二者并无必然关系。
也许是我看的版本不同,我所看到的肢解过程是虚化的,大部分通过丁子聪口供描述,血腥的镜头一晃而过。
所以当听到他漠然的说出拆肋骨、揭人皮,并以劏猪作类比时,感觉不是恶心,而是感慨:更戏剧化的原来是生活,一直是生活。
人在犯错的时候,总喜欢在周围寻找迫不得已的客观原因。
但其实即使身处同样的环境,不同选择的人仍然可以活出不一样的人生,譬如佳梅的姐姐。
这部电影的主演几乎包揽了大大小小华语电影奖项的最佳表演奖,演员的表现自然是观影最不能忽略的部分。
在我看来,白只和金燕玲演得最好。
春夏有渐入佳境的感觉,在公园落泪的那场戏还不错。
郭富城的警察颠覆了以前大家对他的印象,与前妻的几场戏也给他加了分。
看完电影,带着沉重的心情,走在夜色初上的街头,看着车水马龙、人群熙攘,知道绝大部分的人都在认真努力地、好好地活着,真好。
正式拍摄时翁子光给郭富城一副眼镜,郭富城戴起眼镜并让它微微向下滑,举手投足与一个阿叔没甚麼分别。
翁子光怕郭富城太入戏、overact,跟他说眼镜可以不用滑下来,郭富城称自己出汗太多,眼镜自然滑下来,他没办法控制。
直到拍摄结束,郭富城才告诉翁子光,"其实我是骗你的,如果眼镜滑下去,我是五十多岁,如果眼镜戴好,我是三十多岁。
"翁子光忍不住叹言"他比我更豁出去"——百度百科没错,整部电影给我的不协调感受就像这幅眼镜。
我真的没以为郭富城在演一个50岁的老差骨,高级灰的发型,怀旧玳瑁框眼镜,导演背心,以及四处用宝丽来拍照的习惯,仍旧是戏剧化的C+侦探,是商业片最常见的世外高人形象。
哪知后来冒出个那么写实的女儿来。
他发短信给梅父(好久不见太保),我以为是对真相执著而踩过界的行为,哪知忽然转到自己的父女情哭起来——大概刻板印象的不习惯。
重点明显压在佳梅身上,到尾想移到丁子聪,而臧sir转述精神科医生太简单反而留下疑点。
货柜车司机的儿子去看精神科医生?
或许是社工体系?
但没有镜头交代不得而知,从而有了TVB罪案剧铁口直断的错觉。
不分性别来看,金燕玲的表演是这里在摇摆之间最自如的。
白只也很好,在社会化和自我空间之间的转换很流畅。
春夏的这个新人影后让我想对比《榴莲飘飘》的秦海璐,秦胜出——啊,陈果的写实和魔幻就结合的很好。
春夏的眼睛很棒。
同样是真实事件改编,《天水围的夜与雾》更熟练,有个朋友看完后说,任达华是怎么演得那么像的。
我觉得这要归功于许鞍华本来就是拍纪录片从而积攒的大量资料。
本片感觉是作为报告文学但是资料不够翔实。
援交少女这个设定可以有很大的写实空间,但是两场接客以及佳梅被人伤心都还留有文艺创作想象俗套的生味。
包括写在墙上的QQ密码——很难记吗,真的用写在墙上吗?
为了写意而对现实故意视而不见,就又出现了摇摆。
寻找是电影最常见的动机,难免会想到《公民凯恩》,最终没有答案,每个回忆凯恩的片段都是精彩的故事,写意部分藏在美术和摄影之中。
幕后工作者都是大卡司,剪辑指导廖青松和张叔平,廖青松是调整结构的高手,应有不少贡献。
郭富城的形象设计是吴里璐,不知是否因此格外显眼。
其实谭耀文形象也挺drama。
终混杜笃之,从完成效果上我感觉应该是小团队选料配菜,然后请大厨来颠勺出锅,所以有令人费解的不匹配。
我也是找了好久艾迪。
墙上女生的照片我某个瞬间以为是林嘉欣。
而丁子聪的妈妈遗像,我某个瞬间以为是龚慈恩——她这两年演好多中风妈妈,仔细看不是,后来看演员表,原来是杨羚!
《大时代》的小敏!
是有点像龚慈恩的,后来再见是《窃听风云2》里的师奶。
对李逸朗这个名字有印象是来自《性工作者十日谈》那个一心想变性的小男妓,这里一出脸就知道是陈世美了,所以后面情节也没什么出奇。
太保的大陆爸爸出场很少,但温情自如。
某个瞬间以为前妻是陈乔恩,后来发现是梁小冰又倒回去仔细看。
http://weibo.com/p/1001603969703516201431想再看看导演剪辑版
120分钟的《踏血寻梅》看下来,好像没有谁是真正恶人。
我实在能理解王佳梅对于死亡的向往。
大多数的人都想过死,死有时候是一种求之不得的解脱。
我曾跟王佳梅做过一样的事:拼命地爱一个人,也不说,只是一厢情愿地觉得他是自己的,理由是我那么爱他,他也说过爱我,于是一切付出都是心甘情愿,好像恨不能把一切都给了他,结果换来一句冷冰冰的“我们分手吧”。
然后为自己掉几颗眼泪,遭到背叛后想到的第一种解决办法不是醉酒,不是觉得天塌下来,不是马不停蹄地再次谈恋爱,不是甘于独身生活,而是默默地打开手机,给一个之前追自己很久而不得的人发消息,问他:你不是想要我么?
就今晚吧。
如今想想第一反应是婊,仔细想想,便觉得疼。
男人才不会懂女人为什么用这种办法作践自己,甚至女人自己也不懂。
自己在爱的人身上受到的伤,却要靠一个爱自己的人来补偿。
说真的,看到王佳梅在失恋后拨通嫖客的号码打过去然后掩着泪水故作娇嗲地说“我们今晚就见面吧”的时候,我觉得我看到了自己当年的滑稽。
镜头一转,她在男人身上卖力地起伏,她的呻吟是假的,她的绝望是真的,她的享受是假的,她的想死是真的。
是啊,女人真的会这样蠢,觉得没有爱情就没有自己。
爱人走了,自己活着并没有意义。
性爱中的那种窒息感会让一个人仅有的最后一丝矜持也彻底放纵,声嘶力竭地被人看了个清楚。
于是女人会想:不如死了吧,死了这一切就都没有了。
也许高潮的时候窒息而死是体面的,起码你是快乐着死亡的,那不是屠杀,更像是一次放飞。
与不爱的人上床是会加大女人的耻辱感以及寂寞的。
我听过的一个说法是,女人跟不爱的人上床可能有性高潮,但也是真的会恶心自己的,这是真的。
男人是天生就难以控制自己交配欲的动物,但女人却总是把性与爱混淆不清。
如果是爱,那么与他的性是理所应当,若是没有爱,那么性之于女人,起因就像是一次迫不得已的复仇,而结束时又像是置身于一个被人玩的窘境。
男人不傻,他又何尝不知道你不爱他,他何尝不是一样的不爱你。
就像电影里的卡车司机丁子聪始终有个不爱他却让他魂牵梦绕的女人一样,最终只能在她在别处受伤的一个月经期才能在卡车上狼狈地得到他的身体。
这不是一次认可,而是更深一层的挫败。
好像是一次嘲笑:看吧,我就是要玩儿你,你却乐此不疲。
我记得那种感受。
发出第一条约对方见面的微信时,你心里是带着恨的。
心想:你看,他不爱我,没关系啊,我倒要让你看看,多少人想得我而不能。
没有你,我还是可以轻易就有性有爱。
后来,对方欣然赴约,你走在去酒店开房的路上,开始有点冷静下来,后悔油然而生:不然不去了吧……其实也不用这样,算了,回家吧,可是不做爱我又该怎么度过这个失恋的夜晚呢?
你咬着嘴唇上路,去赴一个你并不期待的约会。
直奔主题的做爱像是一次漫长的仪式。
一个陌生的身体进入你的时候,你的手触碰到一个并不熟悉的躯体的时候,一个没听过的呻吟声如今就在你身边的时候,你只能刻意避开他的吻,因为你不能享受那个气息。
你总是希望他快一点儿,躺在床上看到一个身躯在自己身上拼命耸动的时候,你觉得自己前所未有的恶心,并希望这一切尽快结束,自己在这个时候死不足惜。
某个时间你甚至会有点儿抽离,你甚至不知道自己这是在哪儿,是活着或者已经死了。
最终,高潮还是无法控制地来了,那个时候你是真的想死,一半是因为纯粹的生理快感,一半是因为自己没有办法在事后去面对那个肮脏的自己。
王佳梅面对这个初次谋面的陌生人说出了自己的一切。
她说,我想死。
巧的是,她的客人也帮她做到了。
与她一起欣然赴死的不是她爱的人,只是一个无辜的婴儿。
如果她没有死呢,活下来也许也就这么活下来了。
高潮之后也许女人才会发现,自己想靠寂寞排解的初衷一点都没有改善。
没有通过一次性爱来给失恋止痛,自己也没有重新得到爱情。
委屈仍然是委屈,寂寞也既然随性如影。
身边的男人也许会在事后抱住你,然后喘着粗气说“跟你上床真好”,这对你来说更像是个巨大的侮辱,你恨不能马上床上衣服离开,与这个人再无任何联系。
你这么做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你不爱他,真的,完全不爱。
你看你看,女人多么奇怪。
性对女人来说又是软肋又是武器,我们要么用这样的东西杀人,要么用这样的东西自尽。
我又何尝不知道男人的心上也有个始终无法替代的人呢?
无论枕边人是好是坏,是亲是疏,终于还是有那么个人挂在心上,未必因为爱,也许只是因为未得到。
电影里面有个很细节的小镜头:卡车司机丁子聪因为曾经与爱慕的女人车震,他局促地要去找安全套的时候,女人却告诉他自己月经期。
那次的性爱对他而言也是一次凌辱,却被他如获至宝,久久回味。
以至于在没有这个女人的日子里,他割破手掌蘸着鲜血打飞机,只是为了模仿当时那一夜在车上闯红灯的气息,这是不是一种变态的爱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那个女人在这个男人心上一定会有不同寻常的地位。
从这一点上来看,卡车司机丁子聪其实就是援交小姐王佳梅,于是他杀了她,也就是他杀了自己。
想解脱的不是王佳梅,也是他自己。
若是王佳梅没有死,她没有在高潮的时候不能控制地说出那句心里话,如果她身下的客人只是把她的那些喘息着的叹求当作床上情话,那么整个故事也就不会发生。
这位援交少女还会像平常一样,在事后起身,穿衣,收钱,出门,嫌弃自己几天,继续在失恋的情绪里惆怅,然后继续做生意,偶尔开张,在攒够了一点点钱的时候,像她的母亲一样,把婚姻寄托于利益。
隐姓埋名地嫁给一个喜欢年轻肉体的中年富豪,或是与一个对她之前经历毫不知情的少年喜结连理。
相比于死,这并不算是皆大欢喜。
也许某一天,她会想起当年她的这样一次经历。
你说,女人会不会在某一天知道,那一次的她竟然距离死亡这么近?
所以你说,杀死女孩王佳梅的到底是那个卡车司机,还是爱情?
前言:多年前写的文章,搬运过来。
认真地看了两遍《踏血寻梅》,电影结束后,仿佛感觉整个屏幕都写满了“人生艰难”四个大字。
电影根据2008年香港发生的一宗真实命案改编,少女王嘉梅被人杀害分尸。
《踏血寻梅》改编的落足点不在“命案”二字,而是把重点放在底层生活与人性上面。
女主王佳梅是新移民,从湖南老家到香港投奔生母,和生母、亲姐还有继父住在一间走路需要背贴背的小房子里,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香港这座城市,地少人多,物价高涨,像王佳梅这样的新移民,人生地不熟,处于社会底层,生活对他们来说,加倍沉重。
佳梅到了香港后,讲着一口带着浓重口音的广东话,加上少女的敏感,无法融入新环境新学校,于是她辍学打工赚钱,佳梅对家人说是为了帮补家计,实际上为了满足自身对物质的欲望。
在香港这样的城市,人类的物欲会被无限放大,底层人民的能力一旦无法跟上这种物欲,痛苦也会加倍。
在杂志社工作时,我做过一期香港新移民的选题,采访的新移民有公务员、清洁阿姨、普通话教师等等,也见识过他们在香港的居住环境。
很多新移民初到香港时,只能住劏房,劏房可谓一种香港特色,业主将套房改造成一个一个几平米到十几平米不等的格仔间,通常只能放下一张单人床以及一张桌子,多站一个人都觉得局促。
租赁劏房的一般是草根阶层,居住在这种房子中,通风条件不好,空气混浊,心情会特别压抑。
香港劏房而王佳梅一家住的房子虽然不是劏房,可是空间也很小,阴暗潮湿,一家人走动之间都会后背贴前胸。
所以王佳梅的愿望是——有一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并且把这个设置成QQ密码。
作为一枚毕业两年多、有北漂经验并且住过环境很差的出租屋的年轻人,我特别能理解王佳梅这个愿望的真挚。
刚毕业时,与一个很强势的陌生人,合租一套楼龄年代久远的出租屋。
房子在一楼,采光很差,我的房间即使是在夏季的白天都需要开着日光灯,所有生活用品都挤挤挨挨地堆叠在这个小房间里,每每在房间走动都需要小心翼翼别碰倒什么物件。
那一年,是我皮肤状态最差的一年,生活中所有晦暗不明都写在了灰黑的眼袋里、爆发的痘痘里、发暗的唇色里。
无怪乎王佳梅最大的愿望是住在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里,这样每天早上醒来,拉开窗帘,阳光与风景同在,是她所能想象到的最好的未来。
只是对于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新移民来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多么遥远,香港的房价比北上广深的都要高,你根本无法想象一个不到十平米的劏房租金都要三千以上,不要说王佳梅这种打零工做兼职的少女,就连在写字楼上班的工薪一族乃至中产阶级,大概也只能“望楼兴叹”。
电影里,臧sir破解了佳梅的QQ密码含义之后,合上电脑,低头叹息沉默,作为一个同样生活不易的人,臧sir对佳梅的心情非常了解,当过多年警察、见过太多世事,他懂得这种无力感,同时自己也充满了无力感。
为了达成自己的愿望,佳梅要赚钱,要赚尽可能多的钱。
在快餐店打工来钱太慢了,她跟随小姐妹入行当了援交少女,她对每一位恩客说“我可以像女朋友一样对待你”。
可是,她犯了一个大忌——本来应该起于肉欲止于身体的性交易,她却走心了。
爱上自己的嫖客,并且不收费,这是她陷入灭亡的导火索。
古人云,青楼女子皆无情,都是逢场作戏。
真相是,青楼女子最容易动情,逢场作戏的都是嫖客。
柳永是古代嫖客中的佼佼者,他为青楼女子作词,在他去世之后,青楼女子众筹为他下葬。
青楼女子有一个致命弱点,大多数人只是贪图她们的美色,一旦有人与她们进行一点灵魂上的交流,她们就会深陷其中死心塌地。
众筹厚葬柳永的妓女们是这样,《踏血寻梅》里的王佳梅也如此,明明混迹在声色场所里,却偏偏最为纯情。
残酷的是,嫖客看似有意实则无情,佳梅最后知道真相眼泪掉下来,这无疑把本来状况就糟糕的佳梅进一步推向深渊。
在被杀害前,佳梅跟凶手有过一段深入的聊天,佳梅说“死了挺好”,凶手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活着会痛,活着会恨,活着就要想怎样才能活得更好。
”这是佳梅寻死的理由,显然,她也深知,无论自己每天做多少小时的兼职,无论进行多少次肉体交易,她都没办法在这座城市里活得很好。
电影中,从佳梅到臧sir再到凶手,他们处于社会中下层,在他们身上所展现出来这种社会阶层的固化令观众体会到角色身上的绝望。
尤其是佳梅,摆在她眼前的路,几乎是可以一眼看到到尽头的。
当年做新移民选题,我问受访者,移民到香港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很多受访者都说,后悔来了香港,想要回内地。
如果,佳梅一开始没有到香港投奔生母,她会不会如同其他少女一样,在学校里体验初恋、上大学、出社会、结婚、生子,安分并平淡地过完平凡人的一生?
在《踏血寻梅》里,我最挂念的,是佳梅攒了一堆零钱买下那对四千多块的耳环,戴上后雀跃的少女心写在光洁的脸上。
还有,片尾佳梅从车站月台出来,拖着行李箱蹦着少女的脚尖跑向生母和姐姐,一家人有说有笑,生母对佳梅说“回家了。
”
一、没有人看到自己,是很惨的 我中学时有个朋友,是个性情爽朗但私生活紊乱的女生。
她最出名的事迹,大概就是有段时间在学校里到处借钱堕胎——在那时两点一线的无聊生活中,像她这样精彩劲爆的经历,对于我们来说简直是小说电影般的存在。
那时我还一度对我妈抱怨:我的青春里居然没有失恋没有醉酒没有夜不归宿没有借钱堕胎,实在是太没劲了。
我妈跟我说:以后你就会明白,有些看着有趣的事,完全不必亲身经历一次。
那时候的确不明白,常常觉得年华太宝贵,非要留下一些非凡的印记才算得上不负青春。
至于这到底是自己真的想要,还是仅仅在盲目追求一种仪式感,我并没有想明白。
《踏血寻梅》里的王佳梅,生长于支离破碎的家庭,亲生父亲与童年往昔一起被留在遥远的湖南,母亲带着姐姐去繁华大都会香港追寻“明天”。
而她自己便屈居在东莞石龙的破旧居民楼里等待入境审批,每日踏过嘈杂的街巷,在狭窄的小房间里装点着自己的美丽,笨拙地唱着歌练习着粤语,憧憬着自己的模特梦。
据说象征着成熟的一大标志就是:一个人终于意识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
所谓人生,或许就是在不断的期望之中成长,然后在无穷的失望之中老去吧。
影片中的三位主要角色:郭富城扮演的臧sir,春夏扮演的王佳梅,以及白只扮演的丁子聪,本质上都是一类人—— 臧sir向来对查案满腔热血,而这个特质在他伴侣眼中,由魅力逐渐变成了厌倦。
他离婚后孑然一人,与女儿相见的时间都少得可怜,对查案的热血亦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思考人生、打发闲时间的无用执着。
他总是随身携带着拍立得,每次到现场都好似来到风景名胜,选好角度摆好pose请人为他留影。
丁子聪自小遭逢车祸,眼见母亲在眼前断气,惨状堪比《倚天屠龙记》里的张无忌。
然而与之不同的是,丁子聪长得不好看,职业也卑微,是一个彻底没有存在感的社会边缘人。
所以即使他对自己有好感的每个女性都倾注大量的情感,也永远都得不到回应。
在他的房间墙皮剥落的墙壁上,也贴着各种各样的照片,甚至他还把自己和自己喜欢的女人的照片拼贴到了一起,就像是一种自我认证。
王佳梅在东莞经历了漫长的等待才来到香港,在等待的过程中,不足十五岁的她急于打卡尝试青春里那些看似精彩丰富的体验,于是她交了一个男朋友,“两个人像两只屠场里的猪,在床上滚动”。
这本该是人间极乐的体验,于她而言竟然是如此血腥麻木。
然而即便如此,她也要去试一试,仿佛唯有这样,才能在漫长的岁月里找到几分存在感。
就是这样的王佳梅,一直渴望着做模特,希望有人能够拍下她美妙的体态。
她在照相馆看到漂亮的海报,却不够钱拍一辑一样的,便掏出仅有的钱,把那个陌生女子的照片买回来贴到家里。
三个人都是这样急于记录下眼前的每一帧风景,急于记录下当时当刻的自己。
记得有人说过,如果一个人的社交网络长期没有更新,那就说明这个人生活得很好,不必耽溺于虚拟的社交里。
在那个社交网络尚未普及的时期,拍照留念时常是无法分享的,所以这更像是一种荒凉的自我对话。
瞧,这个地方我来过,这件衣服我穿过,这道风景与我也有一点点的关系呢。
而这些贴在家里的照片,其实根本不会有其他人来观赏。
这几个热衷于拍照的人,不过是想找到一种方式,多留下一点自己存在于世界的痕迹。
生活实在是太寂寞了啊,如果不时时记录下来,回头的时候几乎会忘记自己活过一场吧?
当王佳梅提起红遍香港的郑秀文时,所表达的艳羡令人动容:“我很羡慕她。
没有人看到自己,是很惨的。
”
二、明天会不会更好 金燕玲扮演的母亲,一开始不断地和警察争吵,始终不愿相信自己的女儿被人杀害分尸的事实。
执勤的警察无奈向臧sir汇报:“那个师奶现在什么都不肯讲,还以为自己的女儿没死。
” 臧sir却是受害者的知音人,此时淡淡地纠正了一句:“不是‘以为’,是‘希望’。
” “希望”是什么?
希望,是在确凿的证据面前,仍然愿意相信自己牵挂的人有生还的可能。
希望,是为了钱去援交的女孩,因为喜欢了一个人所以甘愿不收钱甚至推掉生意,在深夜里雀跃地跑到地下通道,去赴那个人的约。
希望,是M记的小员工想要攒钱买票,连看六场飞轮海;是打了几份工的贫困少女,想戴四千块一对的耳环。
希望,是踩着优雅的高跟鞋,在繁华的大都会里,自在地做一个体面的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说过:“当一个人的面前有很多种可能性,这个人很难对其视而不见。
” 有时“希望”与“绝望”是伴生关系,绝望反而往往带来一种放松的舒适,而希望才使得人时时紧绷,每日自苏醒起便强行打起精神,一头扎进望不到头的苦海里。
王佳梅在与丁子聪的网聊中,坦露了真实的自己。
她说她想死:“因为活着会痛,活着会恨,活着就要每天想着怎样活得更好。
” 当她第一次用援交和打工攒下的零零碎碎的辛苦钱,去首饰店里买下一对四千多块的耳环,屏幕外的我十分诧异。
须知我们这样正常家庭出生的孩子,也断然不会无端端进行这样的消费。
而王佳梅的日子已然过得如此紧巴巴,她却偏要踮着脚尖,去触碰那个她根本就够不到的世界。
这使我想起如今国内某些为了一双鞋、一个包,就能够出卖自己肉体的年轻女子。
我时常觉得这不可思议,大概是因为我感受不到那些奢侈品牌背后的意义吧?
许多人就像王佳梅一样,挣扎着从泥淖中爬出来,不断地试图佩戴上更多的标识,来佐证自己得到了阶级的跃升。
耳环,高跟鞋,模特,香港大都会,都象征着王佳梅心中闪闪发光的“明天”。
是“绝望”使得丁子聪这样的人麻木地蜗居在小房间里不见天日,使得他割破自己的手掌,模拟喜欢的女人来着月经时堕落地与他做爱,由此在这种自我安慰中觅得一种安心。
而却是“希望”,每天推着王佳梅这样的人出门去,像屠宰场里的猪一样,追逐着世俗里所有与“美好”有关的符号,为了一种虚无的自我实现感,而日复一日挣扎奋斗得头破血流。
在王佳梅与丁子聪的聊天里,语气最为凄凉的一句话莫过于:“天又亮了,证明这世界还是继续。
” 天又亮了,又是一个“明天”的到来,她又不得不拾起所有关于“明天会更好”的希望,强打精神去生活。
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样的“希望”,真的比绝望更有意义么?
三、看得见风景的异乡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香港作为亚洲的金融大都会,对于内地人来说一直都是个仙境般的存在。
海关的一道屏障,仿佛是地狱和天堂之间的那道门。
殊不知过了这道关,那头的世界也分天与地——光鲜堂皇的维多利亚港湾,翻转过来看,亦是民不聊生的人间炼狱。
影片当中,仿似不经意地安排了一段,臧sir的女儿在公车上问起:霑叔算不算香港人?
李小龙又算不算香港人?
黄霑与李小龙都是少年时期来到香港的异乡人,他们赤手空拳打下一片天地,在各自的领域里,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符号。
然而即使是这样的人,依然逃不过人死如灯灭,什么也留不下。
人一旦不在了,就不再被算作“香港人”了。
王佳梅坐着列车从东莞南下至香港,一路倚着窗户感受风景迢递,一切便如童话里历险旅程的开端。
当她从列车上下来之后,欢喜地奔向母亲和姐姐,浑身上下都藏不住那副奔向繁华新生的欣喜。
然而在影片里,却没有几乎一个镜头,是用以描述香港作为金融中心的泱泱繁华。
相反,画面里往往充斥着杂乱与贫困,每一间公寓的窗户上都横着一层层的铁栏杆,电线杆零星错落,码头边清净破落,连炎炎烈日都透着心烦,街道上不断穿梭着衣着朴素、面容麻木的行人。
诚如郑秀文歌中所唱:“如今自己继续每日制造我热热闹闹的一生,但在美梦里又渴望再做个简简单单的人。
回头问问这天空,这人生可轻易吗?
这些你到底明白吗?
” 在这样逼仄破败的空间里,每个人都在努力地生活。
丁子聪的邻居阿婆其实早已白发苍苍,但她始终戴着一头乌黑的假发,每天热心地与邻居打招呼。
阿婆养的猫之前最喜欢贴着丁子聪,在阿婆中风、丁子聪入狱之后,它又被交到了臧sir手里。
入狱后的丁子聪无亲无故,在探监名单上连臧sir的名字都写了上去。
孤独感大概是可以传递吧。
那些孤独的生灵,总能在彼此身上找到彼此奇妙的磁场。
倘若王佳梅没有被人杀害,那么在前面等待她的,大概也不过是她姐姐的命运:不知被谁随意搞大了肚子,然后继续蜷缩在逼仄的小屋里,一面自强不息地拉扯孩子长大,一面还要被像滞销的残次品一样,被母亲不断推销给求其一个路过的男人。
对于有的人来说,由出生起,他们的生活就已经被划定了一个框框——即使他们极目远眺,亦触不见“体面”二字的边。
天地不仁,万物为刍狗,人如草芥。
而就是在这样的无边苦海里,王佳梅却有办法,让这个世界看到了她。
就像那个伤痕累累的公益广告一样,她在八卦周刊上展示自己被分尸的过程,满足公众的猎奇心理。
她那感情比路人尚且不如的养父,也靠着出卖跟她有关的消息,发了一笔小财。
虽然这种让人看到的方式,与理想中的方式出入太大——但有时候,所谓的人生,不就是一场凄厉决绝的玩笑?
四、朗朗乾坤 我原以为王佳梅要求丁子聪杀了她的那一场戏,会将全片积累良久的情绪深刻有力地爆发出来。
哪知这一场的叙述与表现却力有未逮,导致这两人的一见如故,与王佳梅的一心求死,都显得欠缺说服力,情感表达也有些隔靴搔痒的意味。
如果让我来拍,或许我会让这两人的缠绵,持续得更长一些。
两个生活在底层的人,都是同样的欠缺存在感,同样的伤痕累累,在每日无望的挣扎中隐藏着真实而可悲的自己,而又在一个偶然出现的知己面前,猝不及防地敞开身体与心扉,完全交出了自己。
有时,情欲的爆发,会更胜于千言万语。
此时的王佳梅踢掉了高跟鞋,扔掉了耳环,摘去了所有世俗赋予她的,有关于“体面”的符号。
然后她将丁子聪的手拿上自己的脖颈,一面笑着,一面掉下泪来。
我觉得此时应该配一个长镜头,从窗外透进的光线,拍到凌乱的房间,再拍到王佳梅骑在丁子聪身上的体态。
接着镜头缓缓地越拉越远,而王佳梅也在这样的远离中逐渐断气。
屋外仍旧青天白日,一切正常得令人透不过气来。
而屋内的女人,在除去世俗枷锁之后,终于在以身殉道的行为里求得了此生的解脱。
“凡神所造的物都是好的,若感谢着领受,就没有一样是可弃的。
” 人生有时苦短,有时又漫长得可怖。
就像童话里,不仅有英雄们历经磨难征服险境的故事,更有一穿上红舞鞋就会跳着舞停不下来的小女孩。
故事的最后,小女孩不得已斫断自己狂舞的双足,选择告别人间的刀山火海,飞升到一个宁静的世界里去——这倒未尝不是一种极乐的归宿。
一篇题为香港最好的电影的文章让我动用了大量资源找片源并坚持看完 名为 踏血寻梅 姑且不论里面大量的血腥镜头 分尸场面给观众造成的不适 就单单这个题材 就不能改编成电影 一场真实的恐怖案件 连警方也未能找到原因 导演根据自己的想象 把香港的大环境 新移民的社会问题 信仰的缺失注入其中 仿佛是给影片以深度 然而 从人心论 如此悲惨的案件 不去同情那些受害者 反而把视角转向社会环境 人生的思考 简直是恶魔的行为
不在话下
原来犯罪片还可以拍得这么文艺,甚至死亡动机也跟文艺片一样无病呻吟
一个父亲爱赌曼联赢不务正业的湖南父亲的女儿跑到了香港交际花母亲那里后不好好上学想当模特最后沦落到陪睡女觉得活够了想死真的被杀了的故事。难不成最后要寻找的是海报上那个不知姓名的叫梅的女孩?
想到榴莲飘飘和香港有个好莱坞,却不妨碍它成为一个完整的有独立气质的电影。新一代的“北姑”依旧逃不开的命运,和贫穷无关和低贱无关,她们的孤独也许只有身旁的陌生人才可感知。那难得的慰藉是可以让年轻女孩子放弃一切的。说到底,都市人的内心越发脆弱,谁又能说“每小时失踪一个人”真是巧合呢?
难看的电影。明明是悬疑凶杀案的基调,非要玩文艺。跟烈日灼心相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杀人动机还是让我很费解,我不想活了,我想死,所以好吧,我就帮你杀了自己?我的天...毕竟没有在香港或者东莞生活过,并不能体会到他们生活的状态,但是我也当然知道生活的艰辛,谁没有过死的念头呢?总体来说这部电影并不能让我注意到究竟哪里显得优秀...
孤独就是杀人的借口?神经病才是杀人的借口。电影不应该这么解读,动机不够
凡神所造的都是好的若感谢着领受没有一样是可弃的看完就粉上春夏小姐姐好喜欢电影的阴郁气质
20年前的甜蜜蜜里,大陆客可以通过奋斗过上幸福生活;20年后就只能卖淫、被杀,被杀还是你自愿的,挺有意思。表情非常好。
97分钟版,剪辑有点浪费好题材的感觉。不过故事本身够悚,真爱模式千万种,何可得知底层畸零人的对话那般深刻?
香港电影真是没落了,这样的片子在金像奖上竟然就是大赢家。导演还停留在新晋导演的水平,不是大师。懂得玩叙事结构,却不巧妙。懂得表现形式,却过于用力。孤独寂寞需要那么用力来表现吗,这不是一件自然留露的事情吗。所以整体看下来,有形无神,矫揉造作。当然郭富城是演得很好了。
3.5。120分鐘版。雖然處理得有些零碎,但仍是值得肯定的新銳作品。兩個寂寞的邊緣人,一個太入戲的警察。重點不在追兇,而是從心理狀態去細細描繪。犯人被害者有塑造起來,反而郭富城角色不夠立體。血腥程度超乎我的想像,不只畫面,連犯人陳述都讓人發毛,難怪白只演完吃素.....
如蝼蚁如草芥,生不如死
不够深度,不见剖析,绝望只是万里挑一的时刻。春夏像少女钟楚红。不见天日的香港街道呵。
Нүүҗууҗюе каўаии.
看的120分钟导剪版,简直是灾难,无数细小琐碎无意义的片段相对于主旨而言过于冗余,对于一个开篇即揭晓谜底的案件本无悬念可言,想看看导演想表达什么,结果只是一个个琐碎混乱的无力呻吟,心理创伤寻求真相的警察设定老套且公式化,最主要是本案真相极其简单根本无需累述120分钟,警察的家事又是典中典,十分累赘,罪犯和被害少女的塑造就是典型的边缘青年青春创伤,但片中却为赋新词强说愁,以致所有的悲情戏份十分没有感染力,最无语的是居然用帮少女完成愿望来洗。其他杂七杂八的人物都试图塑造但苍白乏力且凌乱不堪。90分钟的观感应该会好一些,至少不会如此琐碎拖沓。唯一的亮点是肢解部分给出了相当直接的声像和文字描述,但由于全片的不及格导致这更像是猎奇而为,十分割裂。
多给一星,因为讲的是底层人的孤独,我懂。
一个人离死亡有多远
春夏是一张白纸,这个故事的女主角也不能说是虚荣,就是很追求美追求物质,从模特到援交少女的过程,就是从天真到世故的过程,最后死亡也许对她来说是解脱吧。
香港新移民的不快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