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DB评分 5.8/10 (305 votes)一句话评论 在梅拉尼·罗兰温柔而令人心碎的演绎之下,《围捕》将法国在被占领时期那些不那么荣耀的往事又浮现出来,好在影片中被人们称作“正义者”的勇气让我们倍感欣慰。
——《费加罗视点》 影片的情绪渐入佳境,导演没有丝毫的卖弄和偏离主题,始终带着一种形式感的审慎。
——《星期天日报》 影片令人震惊,引人入胜。
演员们在隐忍、真诚和克制中展现出巨大的表达力。
——《法兰西西部报》 影片的激情是卓越的:面对这种耻辱,没有一个观众能不为之动容。
为什么现在才有人调查我们历史上的灰暗地带?
《围捕》将在法国电影史册上写下重要的一笔。
——《影视迷》 罗丝琳·伯胥全身心地投入这些历史事件,她的诚实和正直彰显无遗。
但她过分典型的视角让她的电影看起来像一幕沉重的情节剧。
——《20分钟》杂志 这部影片有点法式好莱坞的腔调,强烈的情感堆积在其中,所有的一切看起来都有些僵硬、格式化。
——《巴黎人》杂志
今天看到新闻,加拿大一名杀人魔把中国友人杀死并肢解,还悻悻然地放在网络上公开; 叙利亚上个月发生了大屠杀,不管被反对军还是叙政府,其中小孩和妇女也占大宗…希特勒更不用说了,数十万名犹太人在他手下死去。
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有人那么不尊重人的生命,为了政治利益、为了自己喜好、为了图一时的爽快,就把别人的生死在自己脚下践踏。
没错,这是个弱肉强食的世界,有人政治侵略、有人经济侵略、有人军事侵略,但侵略的动机是什么?? 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侵略者说道:我今天要杀死你们,因为你们是世界上最讨厌的民族; 我今天要把你们的钱全部放进自己的口袋,因为我比你们优秀,我值得享受最好的; 我今天要占领这个地方,因为我无止尽的贪欲,会把我引领到最美好的未来。
我一直相信人本着善念做事,一是自己心安,一是不会有太极端的事发生在你身上。
一味地扩张自己的贪欲,在欲望不断满足的同时,所要承担的后果和报应,也是你无法想象的惨烈,想想希特勒,想想日本的两颗原子弹!!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的电影拍了很多,大部份是霭霭内含光透露出些许人性的慈悲。
而巴黎围城风暴我并没有特别喜欢,但它的优点结合了生活与事件。
不像许多集中营的电影,描写集中营是多么多么恐怖,纳粹是如何如何没人性。
是的,这部电影结合了犹太人的生活,没有看到真正的死亡,反而更令人有想象空间。
像温温的开水叙事、描述,直到最后一刻还是这些临死犹太人的生活。
大人们要被送到毒气室的前一天,女护士送来了好吃的糖果,悠悠的音乐让每个人都想翩翩起舞。
记得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吗?每一个镜头不是让你哭就是让你笑,笑的时候畅快开怀、哭的时候痛彻心扉。
电影能调动人心是一件好事,除了娱乐、除了一点点感悟、除了能够唤起共鸣,我们能够从电影中得到的是一种人性的温暖,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也许是一种激励,也许是一种释怀,也许是一种感同身受,但这些都是好事,都很营养—至少对我们的心灵而言。
我大力赞扬”美丽人生”,但我也对这部电影有着些许的感情。
小男孩在巴黎的生活,犹太人被围剿时邻居的慷慨(想把那些要被带走的小孩抓过来说不是犹太人),在冬季赛车场那几个消防队员救助没水喝的犹太人,当你看到消防栓打开,一个一个空杯接过来,忤逆着上级命令的消防队长,你会觉得他是伟大的英雄; 女护士即使昏倒也为这些在劳改营的犹太人争取权益…很可爱的一群人吧…但我只秉持着一种心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不仅仅是尊重,同样为人类,我们抱持着同样的食衣住行的基本需求、七情六欲的基本欲望、喜怒哀乐的基本情绪,这不是”较优”的人种所享有的特权。
自己不愿饿肚子,看着别人饿肚子没感觉吗? 自己不愿妻离子散,看着别人如此,不会难过吗? 自己不愿死,看着别人死,不会遗憾吗? 难怪叙利亚屠杀事件,让国际上许多国家伸出援手,我们不要唱高调说什么人道主义,看着别人,想想自己,你就会明白怎么回事了。
2009年法国首次公开承认历史上的傀儡政权维希政府在二战时曾根据纳粹德国的意旨,把生活在法国的数万名犹太人送到了德国设立的集中营。
法国电影《围捕》中的故事就是发生在法国排犹运动的前期,在这个一度被视为禁忌的事件中,包括4000多名孩子在内的13000名犹太人被捕并被送往集中营,最后仅有25人生还。
而当年法德当局原计划逮捕的犹太人是20000多名,但是在很多有良知的法国人的帮助下不少犹太人逃脱厄运,可见即使再黑的黑暗之中也会有微弱的光芒。
和《辛德勒的名单》、《伪钞制造者》等大批反映犹太集中营事件的电影相比,《围捕》几乎没有多少展示排犹暴力的镜头,而重点放在了表现亲情和人性良善上面。
对于笼罩在片中人物身边的黑暗和心中的痛苦,导演有意使之边缘化和模糊化,但在这种被“温柔化”的氛围之下,影片的悲怆丝毫没减弱,同样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
影片开始,在游乐场中的旋转木马旁,一名正在拍照的德国军人的相机镜头内突然闯入了一个小孩,他胸前的那颗黄色的星星让这名德国军人勃然变色,而随后影片中佩戴黄色星星的人越来越多,这预示着在1942年二战正酣的时候,在德国、波兰等犹太人惨遭屠戮的时候,法兰西曾被很多犹太人视为避难所。
尽管面包店的女老板表现出鲜明的排犹情绪,但是另外的很多法国人依然对犹太人友好,这让大多数犹太人有理由相信,这只是清晨的微风中偶尔带来的一两粒沙子而已,法国政府是不会抛弃他们的,与生存相比,这点委屈又算什么呢?
只是他们忘记了胸前的那颗星星是一个凶兆,一个和平宽容而富于人道主义的政府怎么会把同属上帝的子民人为地加以区分呢?
而种族主义的直接特征就是首先要把人群按照不同的种类做出严格的区分,佩戴了那颗星星就如同待宰的羔羊被标上价格标签一样,厄运只是早晚的事情。
于是,当影片中约瑟夫一家还在讨论法国政府会不会继续对他们友好的时候,维希政府和德国纳粹已经开始密谋围捕了。
少不更事的约瑟夫正在父母面前煞有介事地模仿希特勒的疯狂讲演时,画面突然一切换,立刻变成了真的希特勒的歇斯底里的讲演:消灭犹太人!
这应该是这部电影中最经典的一个镜头。
一边是犹太人寄人篱下但平静快乐的生活,另一边是邪恶力量的磨刀霍霍。
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当军警们粗暴地破门而入时,覆巢之下再无完卵。
人性是不会彻底被湮灭的,即便是在历史最黑暗的时候。
电影的后半段把重点放在了善良的法国护士莫诺(梅拉尼.罗兰)的身上,从这10000多名犹太被塞到冬季自行车赛场时,她就自觉地开始了人道主义行动,在让.雷诺扮演的犹太医生被限制了自由之后,这种行动一直持续到最后。
只是很多人还不相信这些犹太人的命运是死亡,毕竟种族灭绝是超过大多数人心理极限的事情,他们认为这不过是上帝打了个盹,只可惜,上帝经常打盹,而且有时还一睡不起。
在围捕过程中,有人自杀有人逃走,在集中营中也有拳脚相加的暴力,也没有出现赤裸裸的处决犹太人的画面,但这丝毫不影响影片的震撼力。
影片以男孩约瑟夫和护士莫诺的感情以及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生离死别为重心,表现的是人性的良善以及围绕在这些感人力量周围的强大的邪恶力量。
我们看过很多反映犹太人在二战中的苦难经历的电影,我们只能远远地无比同情地看着那些无辜死去的生命,同时也惊愕而厌恶地看着实施这些暴力的刽子手,但是我们永远都无法真切地揣摩和理解对犹太人的那种仇恨到以至于非要从肉体上消灭他们的思想。
然而有一点可以明确,这绝非希特勒一个人的过错,希特勒只不过是反犹太群体中最疯狂最极端的一个代表罢了,他真正的作用在于推波助澜,倘若没有长久以来深埋于普通民众心中的仇视犹太人情绪,这样的人间惨剧是不会发生的。
尽管上帝教诲他的子民要仁爱,但是有时这只是教徒们挂在口齿之间的华丽词藻,当资源和欲望受到挤压时,他们就会把上帝的教诲抛到九霄云外去。
而就在不久前法国政府又开始驱逐吉普赛人了,只不过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类文明的发现已经不允许太野蛮的方式,所以我们看到的不是惨剧而只是牢骚。
但是历史上一群人对另外一群人的疯狂灭绝实在太多了,心有余悸之外有时很难确定人性之中到底是善多一些还是恶多一些,唯一的希望是在人类的不断自省之中抑恶扬善。
《围捕》可能是反映犹太人集中营历史的电影暴力色彩最弱的一部,着力表现的是家庭和个体在历史的洪流里的无奈,在强大的政治力量面前,生命是如同草芥一般微不足道。
影片中在室内自行车赛场中的一个长镜头中,充满了密密麻麻的犹太人,局促的空间压抑的气氛,庞大和渺小,形成强烈的对比。
黑白的影像资料有一种无声无息的历史质感,透过天真的儿童的眼睛,将这种历史深处的罪恶又一次挖了出来。
如果《美丽人生》是笑中带泪的先喜后悲,那么《围捕》就是苦中作乐的先悲后喜,在战后,莫诺和死里逃生的男孩约瑟夫偶然重逢,历经劫难喜极而泣的场面充满了悲剧美,让影片在情感上更加丰润。
不断地唤醒记忆是这类电影的历史责任,历史的黑暗之中的光芒也同样需要有人知道。
每天打开新闻,总是会听到,看到太多杀戮地信息。
好像生命从什么开始变得如此轻,轻易就是这么消失了?
我无法想象他为什么能让刀就这样落下?
始终记得影片里的场景,希特勒一边看着德国孩子的欢笑,一边下令屠杀犹太孩子。
同样的天真,同样的可爱,仅仅因为他们的民族!
所幸还有许多人在关心,那个美丽的女孩,那个消防队长……或许世界有恶,才有了美的存在吧。
今天想去电影院,随机选中这部la rafle,没想到是剂猛料,看的时候全场不断有哭鼻抹泪的声音,这声源也包括了我自己敢对反思二战的电影下恶评的人都得三思,所以这个题材本身是讨巧的。
《辛德勒名单》,《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儿》,《朗读者》能想起来的这几部都从截然不同的层面表现这场人间惨剧。
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题材,作为一个普通观众,对反思的深度不敢妄言,但是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好看么,感人么。
而这部电影机会恰恰是没走任何弯路地极尽煽情之能事。
影片讲的是1942年法西斯对巴黎城内犹太人的那次大围捕,表现作为法西斯同谋的法国警察围捕在城中生活的普通法国人,以及这场劫难之下的诸多人性缩影,友邻之爱,家庭之爱,还有有良心的小护士对犹太人的同情帮助。
这部电影的角色塑造是无功无过的,没有让人能记住的个人,而让人恨得牙痒痒的反角儿也都是异常脸谱化。
影片中有打了几分钟酱油的让雷诺和因为《无耻混蛋》爆红的mélanie laurent但是风头更健的还是那三个可爱的孩子,尤其是那个讲话奶声奶气的nono.孩子虽是很难掌控的演员,可同时也是最好的催泪弹。
不禁让人想起《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儿》里面的那对小朋友,当两个小朋友一脸无邪的走进焚化炉的时候,我的心都快碎了。
而同时想起南京南京的结尾,那个自杀了的日本兵惹来诸多非议。
想是导演这一步跨得太远,反思的力度稍微超前了点儿,还没把好人的事儿整明白就开始有同情敌人的嫌疑了,碰上口味叼又单纯的观众不就是自己找骂么?
骗观众的眼泪其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儿,那些眼高手低的导演同志们能整明白也挺好的了。
说起二战,全世界都知道罪孽深重,极端种族主义仍阴魂不散,所以每年我们都会缅怀前人,以敬效尤。
法国人今年上映的这部的确有它独特的地方,但我只能说此类题材老去这样,总有些疲劳,但我还是哭的稀里糊涂,看到坠死的那对母子,我还是恨的咬牙,也许我们不能用评论来糟蹋严肃的反战题裁,此部亦然。
典型的二战题材,加上讲述的是犹太少年和儿童在集中营的非人生活,更降低了泪点。
护士出场的时候觉得很眼熟,后来发现是《无耻混蛋》中的那位电影院老板娘,她演的很到位。
这回让·雷诺大叔只是个跑龙套的角色,可有可无。
其他较出彩的演员就是几个犹太小朋友了,其中有个叫Nono小男孩的给我印象很深,深蓝色的眸子,稚嫩的声音,单纯的言语,看他最后上了去奥斯辛威的火车竟觉无比心痛,最后当看到他幸存并被收养后,影院有许多人都抽泣了起来。
其间有带到好几段希特勒的镜头,导演估计是想用犹太人的水深火热来讽刺希特勒身边的歌舞升平。
可我总觉得这两个部分之间穿插的很生硬,没有达到导演预期的效果。
蒙马特高地的圣心教堂下有个旋转木马,在这部影片中也影射了犹太孩子的处境。
当一切太平之时,木马运行着,看似平和,实则暗波涌动:一个党卫军在旋转木马前摄影,当拍到一个带着黄色大卫星的犹太小孩时,特意着重拍了那带有屈辱意味的大卫星。
纳粹打算围剿法国犹太人时,旋转木马遮上了灰色的幕布关闭运行了。
而战争胜利后,孩子们又开心的玩着木马,同盟军在木马前面留影。
俗语有物极必反。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有强烈的情感堆积在其中,可恰恰如此却反倒使所有的一切看起来都有些僵硬、格式化。
不过因为是二战片,还是给了四星,对这种类型的片子没有抵抗力,尤其又是迫害犹太人的,因为这都是活生生的史实,历史就是那么真实和无情。
再看一次《围捕》,还是会难过的掉下泪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全世界的伤痛,是所有人都不愿意回忆的。
但是,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我们不能忘记。
关于希特勒屠杀犹太人,这种种族清洗行为是那场战争中最为卑劣的行为。
如果说,因为雄心,因为转嫁危机而开启世界大战,尚还有一丝可以让人理解的地方。
那么,这场屠杀,我实在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去原谅。
我还记得这类电影中最为著名的是《辛德勒名单》,当时确实是为辛德勒的转变,以及行为所感动。
是大我战胜了小我,是善良战胜了自私。
那是人格的闪光,那是一个伟大的人。
还有他那句关于权力的定义,让人感动,至今记忆犹新。
《围捕》不是伟人的故事,而是一群伟人的故事。
是的,他们平凡,但是,伟大。
据说,导演一直在酝酿这部电影,可是一直不知道该怎样来拍。
他以孩子作为视角来切入,通过孩子的眼睛来看这场无情的屠杀,于是,悲剧变的更加苍凉。
这部电影的目的只是想要重塑当时那个场面,让大家了解历史,但是导演因为本身是法国人,所以,不知道该怎样拍,才不会让大家觉得他是故意在赞扬善良的法国人。
这场电影就这样酝酿了十三年,然后终于出现在我的眼前,我想,这是一部成功的电影。
故事的主角是乔,金色的头发,墨绿色的眼睛,背着一个挎肩包,可爱的乖乖模样。
也会打闹,也会恶作剧,考试总是第一。
他们一家是从波兰逃到法国的,居住在巴黎某个角落的贫民区里。
那里住着很多这样的犹太人,他们坚信,这个世界只有法国可以保护他们。
即便如此,刚刚放学的乔路过家门口的游乐场,还是会看到挂着写着“禁止犹太人进入”的牌子,他静静地看着然后离开。
似乎他并不是那么想要到游乐场玩的。
一群小孩子欢唱着,嬉笑玩闹着,我以为这样的画面是最美好的,美好的让人不忍打扰。
他们的生活贫穷,但是,贫穷中他们仍是幸福的。
德国从来都是一个雷厉风行、办事极有效率、又极有能力的国家,如果它不是发起战争的那一方,那该多好。
崇尚博爱的法国人奋力抵抗侵略的脚步,但是,仍旧不敌这些强大的日耳曼人。
这些杀人不眨眼的日耳曼人还是侵入了有着浪漫主义情节的法国。
一场屠杀犹太人的悲剧即将发生。
善良的法国人极力反对这种屠杀,但是,迫于压力,又或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后他们还是妥协了,这是官方。
在民间,那些和犹太人朝夕相处的朴实的法国人,他们决不同意。
半夜时分,军队偷袭,法国群众偷偷报信,做着掩护,甚至撒谎,他们尽了最大的努力来保护这些可怜的无辜的犹太人。
但是,总归是蚍蜉撼大树,力量太小。
这些被围捕的犹太人得不到人的尊严,被关在赛车场里,没吃没喝。
为了凑人数,有的犹太人甚至刚刚做完手术就被抓来,还有传染病,场面混乱不堪。
医生忙得不可开交,但是硬件跟不上,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阿奈特就是在这个时候来到这里的,她是最纯正的法国人,来这里只是帮忙。
我不知道她最初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到这里的,但是,我知道,她慢慢地爱上了这些孩子。
如果说最开始那是一种来自同类的同情与不忍,那么最后,那是看着心爱的孩子被伤害的痛苦。
当诺诺拽着阿奈特的衣角说我是一个好孩子,但是为什么不可以离开的时候。
望着那样纯净的像天空一样的蓝色眼睛,那样年幼无知充满好奇的脸庞,我们无法告诉他真相,只能感叹,德国人怎么连这么小的孩子都不放过。
诺诺只有四岁,他的眼里只有布偶玩具和游戏,他从来就不知道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也许他是幸福的,至少那个时候他并不明白,他活在自己营造的童话世界里。
但是,我们却更加伤心,因为他的无知,因为他一厢情愿的快乐。
这样可爱的孩子,德国人,请问你是以怎样的心情来屠杀他们的。
难道看到他们,你都不会联想到自己的孩子么?
阿奈特那么喜欢诺诺,我也那么喜欢诺诺,他那么纯真、那么真诚、那么可爱……他是一个让人看到心情就会好起来的孩子,可是,这些都改变不了他最后的命运。
也许是导演的一点善心,不希望到最后都是一场让人窒息的悲剧,所以他让诺诺活下来了。
那个喜欢笑、喜欢闹、喜欢说话的小男孩变得木讷、呆滞……我在他的眼睛里,再也看不到光亮。
他是那样年幼,可是这种伤害还是深深的印刻在他的生命里了。
如果可以,我真的愿意,用尽一切,只为换回你一个微笑…… 乔逃了出去,后来被好心人收留。
那个像天使一样的男孩,他似乎活得很好。
再次见到阿奈特,他笑得很开心,他说自己过得很好。
但是他真的快乐么?
他那么聪慧,所以留在他心里的伤只会更加深刻。
但是,他的生命早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要为死去的爸爸妈妈,还有姐姐好好看这个世界,他要代替所有不得安息的犹太灵魂来感受这个世界,他一定要好好地活着!
导演说:“我想拍这部片子,但只有在我找到了幸存者以后,因为我想讲述的是生命而不是死亡。
我想为明天讲故事,而不是过去。
”这是人类史上第一次这样大规模无情的屠杀儿童,其残忍程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样的历史不该被人遗忘,所以他呈现出这个在1942年真实发生的故事。
他想告诉我们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人性的闪光与龌龊。
他说,其实这场悲剧并不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当时所有的法国人都可以勇敢的站出来,那么,犹太人不会以这样的结果收场,可是,他们还是没有这样做。
也许是二战过于残酷,伤害的印记太过深刻,所以,近100年来世界总体而言还是和平的。
我生在这样的年代,我该感谢上苍。
前面太糟了,讲七讲八,没个重点,铺张也搞得不好,哎,主要是在等让雷诺,但是拍成这样连兴趣都没了,评分还那么高,真不知道中国哪来的文艺青年那么多
真实故事改编。
关于二战,关于集中营、大屠杀,欧美拍了好多。
而我们,除了南京大屠杀、731、栖霞寺、上海犹太难民还有最近的慰安妇,都成了抗日神片。
其实类似的迫害、屠杀、三光政策还有很多,东北日军强迫中国人修建堡垒、军舰岛的中国苦工等等,可以拍得深刻又有戏剧张力。
只是我们“忽视”了那些好题材,而总是往抗日神剧上靠拢。
让·雷诺可以演这种不计酬劳的片,姜文、陈道明、孙红雷等得学着点,当然得有导演拍不一样的抗战题材。
小诺诺活着。瞬间内牛。寻找妈妈的同时迈入死亡。
虐杀任何一个犹太人,其他人也都在参与者。。。除了希特勒的鼓吹,还有那些种族主义者!!!
法國電影真實得很適合帶觀眾進去二戰時期被動殘酷的法國猶太營。從下達命令的國家領導到協助難民的前線人員,都被壓迫得很無奈。那時候的生離死別,多不勝數;幸好,起碼有一方是幸存希望的。
每一个场景都漂亮,还有蓝眼睛的小男孩,精灵。
助纣为孽的法国,即将陨灭的天使们,再加上越老越忧郁的让雷诺,这电影有成为佳片的足够因素,但是为什么感觉那么苍白?看了太多的二战片,突然对那段历史惶恐起来,或许是该停止看二战片了,我想通透的读一读没经过审查的那段世界史。
前段太拖沓,感觉没讲什么电影就完了
我们需要枪。我们需要知道制造武器的方法。如果有一天城管、公安、武警这些暴力机器来了,我需要知道干掉他们的方法。我们不能当待宰的羔羊,我们要做防抗,从现在开始就要准备反抗。
唠唠叨叨 臃长节奏慢
剧情四平八稳缺少惊喜和突破,许多表达在同类电影中已见过不少,而对于我这样对二战屠杀戏本就有些抗拒的人来说,那些煽情实在有点受不了...
犹太人: 我好惨,不信你看。法国人甲: 我们当然是反犹的,但灭犹是隔壁的意思。法国人乙: 我们还是有20个法国人暗中帮犹太人的,我们很人性很伟大。德国人: 妈的,脏活总得有人干啊。
前面看不懂 差点没耐性看下去 后面还可以 小朋友很会演
nono出现的一瞬间 足够震撼 无意间下载的电影 竟然列入一只手数得出赚我热泪的作品之一 惊喜
只看得懂荷兰文字幕听得懂部分德语也看下来了。对二战片无抵抗力。。。
女导演拍摄手法有点弱
好材料 烂编剧
没啥意思。。。
老套,而且实在实在无聊。罕见的反映的贝当政府的电影,还有希特勒,但是毫无必要,反而增加了影片的虚假性。不能做到细节,真实是让这部影片看起来毫无特点的原因。
虽然沉重但是感受到了人性的力量,和平万岁!
让。雷诺的主演,苦苦的等啊,等到演了快一半了,我都以为是演员重名的时候,他幽幽的来了。只能说是一部纳粹摧残犹太人的流水纪实片,后来实在看不进去了,快进看完,太流水了。。。
存了很长时间终于有勇气看,这世界上的大部分人都是逆来顺受随波逐流的,只有少部分人坚持自己的良知和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