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真正的审美意味在于它通过探索传统家庭对人性、对人的情感的压抑,来呈现个体对命运的抗衡,由此产生质疑,做出突破,人性之美便随之破土而出,在这样极大地震撼了人的心灵之后用真情维护了传统主流的价值观。
该片既有法国片一贯的对人的生活状态的描述,又运用了美国式的叙事法则,展现出了更加复杂和多重的人性与人的情感。
知道怎么走吗?别担心走错了路?你走错过吗?突然间 发现自己迷路了,周围没有人盼着能看见辆出租车?或者这就是家庭的力量。。。
举重若轻的化解着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但很多时候的冲突或许都只是因为一时的冲动之后却又碍于情面,可是血终究浓于水没有什么矛盾是不可调和的真的这一段的对话给我留下的很深的印象父亲巧妙的回答足以打动所有人看完这个片,尤其是最后的那些零散回忆的片段往往就会联想到自己生活中有那么多看似迈不过去的坎儿实际上都只是余生的第一天的开始就像面对黑白喜事究竟是应该缅怀过去还是应该庆祝当下的幸福或许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但是生活不会因此而停滞关于爱情,关于老去生活中总是有太多的痛苦和不安这一切都没有一个标准的解决方案或者这个片儿太理想化但真的生活中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儿当一家人重新坐在一起所有的问题都已经被时间所冲淡。。。。。。
影片的五位主演在接受幕后采访时,首先被问到的问题都是:你现实生活中的家庭,是否与影片中的相似?
母亲和老大都坚定地给出了否定。
而扮演小妹的Déborah François则认为这部电影展现了真实生活的片断和点滴,并将其形容为一幅family portrait。
观看的过程中屡次扬起嘴角,在最后Perfect Day响起时也难免眼眶微湿。
以家庭录像展现美好时光固然不足为奇,但当母亲熄灭投影,四人沉默于渐暗的光线中时,作为观众的我还是不免小有感触。
很喜欢父亲去世前的那个夏夜,一家人围坐谈笑的情节。
(这种以露天晚餐为形式的亲友小聚,已经被我思维定式化为法国人的专属。
)对比此前某次家人团聚时一个个愤然离席的场面,这似乎是印象中全家人唯一和睦的时光。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动情的话,接着马上切了一个远景将其打住,给出一种戛然而止的微妙。
影片的结构其实很清晰,从一家五口12年间的生活截取五个时间点,分别以一位家庭成员作为叙事中心,从而铺陈开一家人的故事。
印象中上一部达到如此时间跨度的电影是关于两口子的[周围的事]。
妄自推断,以“编年史”来叙述五口人的故事难度更高,着实不容易深刻。
而[余生的第一天]说也不长的110分钟却让我感到异常充实并且亮点颇多。
似乎也没有法国电影惯有的“絮叨”,行云流水,惊喜不小。
五个角色各自的性格特征也很到位。
看完全片后再回过头去看第一幕,关于怎么处理家里那条狗的争执,老大Al的强硬固执,老二Raph怠惰散漫,其实在一开始就显露无疑。
之后,小妹Fleur的迷茫叛逆,还有母亲的中年危机,并未踏入陈词滥调,倒都表现得可圈可点。
至于老爸,偷偷给女儿点烟又边教育吸烟“不好”,在儿子的演出现场作老顽童状,自然十分惹人喜爱。
深情一刻,是在母亲的病床前,看到了另一个男人写的字条,小心地藏好,又深深地吻了妻子的手。
而在父亲的角色这里,还带进一个横跨三代人的父子矛盾。
而在此不得不提爷爷这个有些傲慢自恃的老头,面对了人到中年的儿子指责其从不在乎自己的发泄后,在孙子的婚礼上悄然死去。
懊悔而无助的父亲因此执意中断儿子的婚礼,又因此引发了这一对父子长达两年的矛盾。
父亲的爱通常是无言的,现实便是如此。
责怪爷爷家中没有一张自己的照片的父亲,在其死后才发现曾被随身携带的自己儿时的相片。
而后来,Al无意间坐上了父亲开的出租车,父子恩怨便冰释在一瞬间。
父亲看诊时那位医生开的不合时宜的玩笑,无关痛痒,却好似父亲罹患癌症这一悲剧情节的调剂和缓冲,保持了影片整体的明亮色调。
Fleur初夜前看到的儿时的自己,Raph一段没有下文的艳遇,以及父亲对于儿时的回忆,都是影片颇有亮点的插曲。
影片在细节之处和表现手法方面,下足功夫却又不至画蛇添足,这一点绝对值得肯定。
演员方面,对我来说也算是小有惊喜。
大哥Pio Marmaï是个新人。
扮演母亲的是Zabou Breitman,其06年的一部执导作品[l’Homme de Sa Vie](他和她的男人)我非常喜欢,此次算是得以见识其庐山真面目。
小妹Déborah François来自比利时,从达登内的[孩子]中走出,可以说是一支潜力股。
而来自魁北克的老二Marc-André Grondin,在05年的另一部家庭电影[C.R.A.Z.Y]中令人眼前一亮,只是此次Raph在剧中最后年近三十,这么来说Grondin似乎还略显稚嫩。
另外,影片的配乐不错。
作为主题曲的le Premier Jour令人印象深刻。
法國電影Le premier jour du reste de ta vie是暫時看了四齣(歐洲電影節)之中最喜歡又感動的一齣. 什麼是餘生的第一天呢? 原來是小女兒寫日記時記下的一句.一家五口, 兩兄弟加妹妹, 由八十年代說到現在. 一共有五個的餘生的第一天, 都是五人人生裡重要的一頁, 一個轉捩點. 其實電影令我想起意大利的"The Best of Youth"(燦爛人生), 雖然兩個故事及人物角色都不同.電影描寫了父子情(還有父親和祖父之間的父子心結)、父女情、夫妻關係、兄弟情、兄妹情、母子/母女情, 還有成長和婚姻. 細膩又不煽情, 真摯又不失幽默, 令人感動. 哭了好幾遍.成長總是有血有淚的,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長子一心搬出去自立門戶過新生活, 遇上一生中最愛, 到最後又好像沒當初預期中滿足快樂. 二子好像總是渾渾噩噩, 母親又竟然和他一起上大學; 遇到心儀對像又弄失了對方的電話. 父親是個的士司機, 卻多年都戒不了煙. 祖父愛收藏紅酒, 兒子每次送酒給他, 他總沒一次讚賞, 每一次的評語都一樣: average. 幼女小時候是個可人兒, 青春期卻反叛又和父母作對. 母親人到中年, 為了挽回青春竟想到找兒子替她整容隆胸.每個角色都演繹得不錯, 飾演小女兒Fleur Duval的Déborah François很面善, 都在"The Page Turner" (翻琴譜的人)及"The Child"(半熟爸爸)見過她的出色演技了, 這趟又有另一番味道, 演Fleur十多歲時扮grunge也蠻像樣.電影奪四個獎項. 會上映嗎? 不知道, 如果有機會要看啊!
喜欢电影里的每一个人物有点高傲的爷爷 想念着自己逝去的妻子 每样旧物都能让他触景生情 貌似对儿子很不关注 其实把他小时候的照片偷偷放在钱包里 教孙子品酒 诉说着对孩子他奶奶的思念 最后死在大孙子婚礼的当天 笔墨不多 有意思的老头一直在抽烟的爸爸 偷偷的帮女儿点烟却又告诉她其实抽烟不好 给儿子的比赛支招 在他的演出中忘情投入 指责爸爸对自己的不关注 却在看到他钱包里的照片后懊悔万分 也因此跟大儿子产生了矛盾和隔阂 最后爸爸说 看着你们长大 是我一生看过最好的演出 中年危机的妈妈 在大儿子的办公室里脱光衣服要求整形手术 跟小儿子一起上大学只是为了不在家里寂寞 担心着女儿却又总是忍不住吵架 觉得自己没有魅力了于是有点没自信有点慌乱 妈妈很焦虑 更年期的女人可能都有点焦虑固执的大儿子 在狗的安乐死问题上坚决的态度就凸现了他这一性格特点 跟弟弟的争吵 对妹妹的保护 和对自己婚姻和沉沦的质疑 这是一个有责任感的好孩子 因为婚礼问题跟爸爸长时间的冷战 一切却又在一次巧合的乘车中化解 也许家人没有真正的隔阂 误会之下就是血缘的纽带自由散漫的小儿子 一直点儿浪荡的样子 对很多事情都不在乎 终于在爷爷去世妈妈车祸之后开始认真叛逆的妹妹 小时候很乖巧 可是很不幸她的青春期赶上了妈妈的更年期 于是无止境的争吵 妈妈为了追赶离家出走的她出了车祸 她在病床边握住妈妈的手 从此好像一下子过了叛逆期 又变回了那个清纯可爱的女孩喜欢这部片子的叙事方式 用五段生活微妙地链接起来 矛盾和争吵 关怀和温情 每一个角色都那么鲜活果然是法国电影 不刻意煽情却也让人感动 很多地方戛然而止 也让人回味虽然爸爸离开了 但是妹妹怀孕了 这个家庭马上就要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来 也许生活就是这样 周而复始 平淡而真实
初看片名,喜欢得很,以为这部法国电影会伴有深深的存在主义的味道,就好像《别忘记你会死》、《死后方生》、《人总是要死的》等……在我的记忆中,此类作品要么讲人在意识到死亡这种意义消解体后的荒谬感,要么谈及如何对生命时光进行筹划,要么表明应该承担自身抉择的责任等的问题。
不过这部法国电影讲的却不是此类故事。
它是一部关于一个普通法国家庭当中六名家庭成员的“私人生活史”,当中有笑有泪,有悲有喜,人物真实饱满,感情细腻,确是一部值得推荐全家人一起收看的温情大片。
在这六名家庭成员的故事中,我最喜欢小女儿Fleur的故事:Fleur在16岁生日那天把第一次给了小混混萨夏,在完事以后,萨夏离她而去,Fleur为自己的决定感到万分后悔,觉得人生宝贵的第一次或许应该献给Eric,于是她在日记本中记录下“余生的第一天”……很多年以后的某天,Fleur彻夜不归,她妈妈在整理女儿Fleur的房间时意外发现了那本日记本,偷偷撬开那本日记本后,她这才知晓自己女儿的成长史:原来Fleur后来去找Eric了,而Eric后来又喜欢上别的女孩,后来Fleur又因为太过伤心,居然通过与陌生人上床的办法来逃避痛苦,再到后来,Fleur怀孕了,后来又堕胎了……堕胎的时候,陪伴在Fleur身边的是她的女性朋友,而不是她的妈妈,Fleur自问“那个Fetus(胚胎)去哪里了?
”身旁无人回答,于是Fleur只能自答“去垃圾桶那里了吗?
”我不太了解别人的生活状况,但就我个人而言,我的父母基本上是不知道我的个人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的。
其实不是我不想说,而是他们根本不会坐下来和我聊天,也不会尝试去了解我对生活的看法,尽管也有可能是我不够主动,但我想责任在父母。
甚至很多时候,我都会想是否我的想法和生活经历就不值一提呢,抑或是我们的社会太过于内敛,太缺乏那种西方电影当中常见的家庭温暖呢?
我找不到答案,所以只能搪塞给自己一句:我不出名。
在过去的一年,我拥有很多时光能够和我父亲单独吃饭。
他是一个非常内敛的人,但慢慢地在我的追问下,他会讲他很多的生活经历,讲他青年时期在四会当知青时的故事,讲他九二年当上副经理时的工资,讲他后来怎样下岗了然后又重新再就业,讲他现在的工作表现和公司中的人际纠纷处理,还会讲到我们家族的历史以及宗亲关系……在很多个瞬间,我在聆听我爸爸讲这些故事的时候都会发现他脸上会有一种欢愉的亮光,我想他一定是很开心,他一定很开心能与我分享他的生活经历;也有很多个瞬间,我都感受到原来静静地聆听本身就是一种关爱,原来能够找到一个愿意静静听你讲述过去的故事的人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二十几年来,我第一次说服我自己:我应该有个孩子。
在电影《余生的第一天》的结尾部分,有一个场面感人至深:故事当中的“爸爸”在餐台上面对着夫人和三个子女深情地讲:“看着你们三个长大是我经历过最美好的事情”。
那一刻,我想类似的话一定也深埋在我父母的心底的。
最后,引用一下鲍曼的话,他说对死亡的反应有两种策略,一种是现代的,一种是后现代的。
后现代的策略是一种解构“不朽”的策略,它会使到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引人注目的中心,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提升到只为“伟人”预留的位置上。
而我想这种后现代策略也必定适用于“私人生活史”,并非只有名人才能讲述他的“私人生活史”。
所以,一起聆听和书写吧!
蛮喜欢的,好像一杯温开水。
发现自己笑点真的很低也蛮怪的。
我印象最深的剧情还是妈妈玛丽撬开女儿弗洛尔的日记本,一开始是笑着读的,然后开始逐渐随着弗洛尔写的东西变得有些崩溃和悲伤,因为她发现她女儿连打胎这件事都是瞒着她和好朋友一起去的。
弗洛尔消失两天后淋着雨回来,站在门口环视一圈她妈打扫过的房间,质问她你为什么在我房间里,她妈立马怒火上涌反唇相讥说你到底去了哪?
最后弗洛尔摔门说再也别进我房间,我讨厌你。
她妈用食指轻轻地敲了几下门没有回应,失落地离开了。
还有罗伯特愤怒地指责他父亲说你从来都没有看到过我,母亲去世后你选择忽视我,家里甚至连一张我的照片都没有。
直到他父亲死后,他才在他贴身的钱包里发现自己泛黄的童年旧照,已经在那放了很久。
还有拉菲回想起自己六七年前参加比赛,遇到一位怦然心动的教吉他的女老师,在回去的路上难过地说她甚至连个再见都没说,然后就在口袋里摸出了对方的电话号码,还没来得及高兴就被风从车窗外吹走。
六七年后又奇迹般梦到那串号码,兴奋又语无伦次地打过去以为能重拾缘分,结果电话回过来还是说你打错了。
不知道什么才能算得上真正的了解,有时人与人间这种隔阂,连血缘都无法打通的那堵墙。
其实电影是很平静和温情的,我只是出于个人经验对这几段印象深刻。
他们仍然是一个家庭,再怎么争执不休也是相爱的。
最近看过几张碟,竟然都没看懂,看来逐渐脑残。
当然,也可能是正好遇上几个脑残导演。
为了给自己增加信心,晚上挑了一张看起来比较正常的碟。
名字叫《余生的第一天》(Premier jour du reste de ta vie Le),得过法国凯撒奖最佳导演提名,还有最佳男女新人奖。
这回看懂了,说明它确实是部正常的片子,也说明我还不很弱智,因为很多人喜欢这部片子。
只不过,印象并不很深,像喝了杯平和、舒服的凉白开。
只记得三个地方。
第一个,是片子的名字。
不懂法语,也不知道翻译得是否准确。
这个名字,是片子中小女儿16岁时,写日记中的一句话。
她把通常算是人生开始的第一天,视为余生第一天。
每个人的余生,也许都开始在不同的日子。
可以是86岁,66岁,26岁,16岁。
说不定,也可以把生出来那天,算作余生的开始。
这个人的一生,就都是余生了。
我不知道我的余生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应该比16岁晚。
我觉的可以用重要事件来划分人生阶段。
按照这个分类法,我开始过好几次余生。
第二个,是小儿子在一个隐藏吉他音乐会上,认识了一个女孩。
女孩在他皮夹克口袋里放了张纸条,上面有电话号码。
本来就可以开始一个故事了。
可是,他在车上看的时候,纸条不慎被风吹走了。
这个故事也就被风吹走了。
6年后,他清晰地回忆起那天晚上的事情,那张纸条在记忆中清晰地浮现出来,电话号码也记起来了。
他拨打了晚了6年的电话,应答的是电话留言,说没有他要找的那个人。
我们遇上了什么,如果想要,就及时抓住。
抓不住的,就让它随风而去。
而且,被风吹走的,从来都是找不回来的。
第三个,是接近片尾。
做出租司机的丈夫病逝。
晚上,妻子坐在驾驶座上,拿起他的垫背。
那个垫背是小女儿送父亲的生日礼物。
妻子拿起垫背,打开气嘴,气慢慢放了出来。
她把它靠近,嗅释放出来的味道。
那些空气,是他几天前吹进去的。
地球上有很多空气。
属于那个人的气息,只有一种。
今天对一个朋友说,我们都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意义,寻找价值,寻找愉悦和光亮,让自己感觉活着是件好事。
看完片子,想加一句:我们寻找的,还有那个独特的气息。
整部电影围绕的是一个家庭和三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出现与父母矛盾的话题展开。
中间过程似乎有点冗长,有些部分其实可以适当删减。
喜欢片尾,人总是在离别时醒悟,总在将要分手时才能相处融洽,或许已知时日不多,才悔当初为何没有敞开心扉解决矛盾。
父母是孩子们的保护伞,因为是义务所以总觉理所当然,吵架便会放大他们的所有不好,其实回头看看他们一直都在那,从未离开过我们,是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
片中能看出欧美普遍的家庭现象就是孩子长大总想搬出去住,并且也不会赡养父母,大儿子是个不错的医生,至少片中看来收入还算不错有着高级办公室,但老爸依旧开自己的出租车,孩子们都搬出去时他们注定要在自己的房子孤独终老。
片尾父亲得知时日不多,最后一次家庭晚餐时对孩子们说,“别开玩笑,家庭很重要,看着你们三个长大,是我最幸福的事。
能有孩子是最美好的经历。
”尽管曾矛盾至深,摔门争吵打巴掌,但都因为爱才会这样做不是吗,尽管偶尔他们也有错。
最后面向大海,妈妈 2个儿子 一个女儿,偶尔觉得家里多几个成员事件如此幸福的事,开心能分享痛苦能依靠。
非常喜欢最后的片尾曲。
作为一个无可救药的电影迷恋症患者,从小到大也陆续看了无数片子,可很多时候却会跟着片尾字幕一起慢慢回忆自己的观影经历。
从这一部到上一部,到以为早已忘了的那几部,再到因为太美或太烂而留下深刻印象的那几部,一点一点开始怀疑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好电影。
电影这个东西,从一开始就是工业化的产物。
从19世纪中期的摄影枪到真正开启映画历史的活动摄影机,再到如今越来越肆虐的电脑特技和视觉特效,这个依附在一个单薄平面上的发明本来就诞生与隔离的实验室。
即使后来成功地从西洋镜的偷窥孔走向了大众,走向了主流,也走向了散播艺术理念和文化价值的神圣殿堂,电影却从来都无意脱离最初的技术基因。
对于这种原始基因,影评界的态度一向是复杂的。
当电影扛起文艺的大旗,如何运用技术,将技术运用到哪里就成了牛逼大师和捞钱混混的分水岭。
在人类的文化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媒介像电影一样在原始设定上就显示出这两种相辅相成却互相轻蔑的力量纠结,也就从来没有这样七嘴八舌人人都能插一耙的热闹局面。
信奉过大师文艺,也瞻仰过技术狂人,可看的片越多,好电影的概念却似乎愈发模糊。
是充满创意的剧情,重叠神奇的结构,牛逼眩目的镜头语言,还是深邃犀利的社会意义。
装逼装小众装大师装了那么多年,现在的我却似乎渐渐把这些昭示含金量的标签全部淡化,几乎只是靠动物本能来批判。
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批判这个动作。
就说《余生的第一天》这部片子。
灵巧的片名,暖色调的欧式布景,甜甜苦苦的家庭叙事,还有美得那么不经意的父母和美得那么嚣张的儿女们。
这样典型的法式小清新,或许俗套,或许煽情,或许肤浅到你在片头曲时就猜到了一切故事和泪点,可还是让我无法抵抗乖乖就范,然后在每一个明显的泪点来临时丢盔卸甲瞬间变回那个十三四岁的少女。
在我十三四岁的时候,迷恋的正是这样的法国电影。
那段时间正直我人生的叛逆期,一袭黑衣,一本诗集,逃学交白卷离家出走什么的就跟萌芽新概念一样无奈,纯净,遍地忧伤。
虽然每天都45度当空思考现世苦难末世哲学以及人类该何去何从,花去了大部分心力脑力体力战斗力,可从来都站在时代前沿的我高瞻远瞩审时度势,预见了文艺青年的战场将向电影方向一路狂奔的光辉前景,于是在第一时间将光和热撒到了这一新兴产业。
确切的说是该产业的殿堂级形象工程,首席文艺坐台男公关,高卢雄基法兰西也是。
战时在德国广电总局关怀下苦逼多年后,这个孕育了卢米埃尔兄弟的国家厚积薄发一鼓作气,苦逼出了一个新浪潮。
一支支摄影之笔气势汹汹地树立在巴黎中环线上,在左岸右岸画了一个又一个圈。
一时间,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电影,这个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邪恶结晶、作坊里的量产商品一转身变成了作者的私有物、净化广大文艺青年的活性炭,甚至冲破意识形态的革命武器。
你看,这是多么牛逼的一个潮。
当然,当时仍旧写着朦胧诗的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些。
在那个黑衣飘飘的年代,我真正在意的是阿兰德隆的灰眼睛,徳帕迪约的大鼻子,路易•德•费内斯的小秃头,苏菲玛索高高的秋千和五颜六色的帽子,朱丽叶比诺士深陷的眼窝和跳跃的雀斑,艾美丽的双风车和鸡胸肉,喊着敢不敢的两个小孩子,看不完的安托万和看不懂的戈达尔。
模式化也好,私人化也好,这样风格各异的法国电影无论是沉重闷骚还是天马行空,无论是快转跳接还是超长镜头,无论是人文关怀还是人有三急,无论题材怎么崇高剧情怎么无聊,反正就都散发着莫名其妙的吸引力。
这不是来自于大师名伶,意象情景,甚至不是来自于那个伟大的潮,可来自哪里,却一直都说不清。
很多年后,当我只身站在塞纳河的夕阳下时,这种说不清的吸引力才第一次用一种无声的语言解开了我的一切疑惑。
缓慢西移的阳光带着晚餐的鲜味。
河畔匆忙的游人逐渐散去,河堤上却出现了更多光脚酣卧的男男女女。
游船驶过时留下一阵阵的口哨声,混着桥灯下巡游艺人舒缓的音乐,有时是大提琴,有时是非洲鼓,有时什么也没有。
这样呆呆地站在新桥上,和长着跳跃雀斑的比诺士一样,忘记了背包里的旅行指南,也忘记了只剩5欧的钱包。
这就是巴黎,这就是高卢雄基法兰西。
有种让人能幸福地泄气的吸引力。
《余生的第一天》里那个最后的夏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旋转的轨道镜头。
一盏昏暗的吊灯,一瓶从生到死的红酒。
没有眼泪和告别,只有最平淡的吐槽和家长里短。
这是一顿最平常的法国晚餐,在巴黎的四五天我几乎每天都这样从黄昏到天黑,和一家之前从未蒙面的异国人说了仿佛一辈子的话,却只用了最短最短的时间。
我想这也是法国电影对我的吸引力吧。
啰啰嗦嗦得仿佛像一辈子那么平淡,那么长。
却在他特有的节奏和背景音乐里渐渐将你磨平,将你放慢,将你一下子拉到桥的那一头、塞纳河的那一岸,拉到心安理得地走完全部人生的那一刻,能微笑着恋恋不舍。
就像片中那个老帅哥父亲一样,开一瓶从生到死的红酒,然后死去。
这样的电影,即使有很多个“虽然”,对我来说,就是好的。
主题是人类养孩子这事是好的。。。亲情不变。。。爱的需求。。。。观后感神马的。不痛不痒。主题与预期。。。两极。。。绝症者的意识流神马的。。。
可惜我的心不够平静
亲缘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到最后我们都没有什么理由,到最后我们都彼此宽恕。这种爱既真实也浪漫。just a perfect day 我们失去了,也获得了。
“见证三个孩子茁壮成长,是我此生欣赏过最精彩的演出。有机会养育子女,是何等幸福的际遇。”只有亲眼见过自己骨肉传承的父母才能理解这两句话的份量
欠一篇观后感
额,竟然还有8.5分,对我来说也太cliche了。。。
电影后半部分渐入佳境,之前略显拖沓。一个家庭的前行其实非常不易,幸运的是在余生能冰释前嫌。又闻Perfect Day,被煽到了。
一切生活的晃荡插曲最后酿成一瓶美酒,祭奠丰满的人生。。。
剧烈,和睦---家庭。
法国电影不多的没有描写爱情的电影,挺好的,人不可能什么都不失去,也不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每一天都是余生的第一天
我给六颗星
with love, sex, growing old, die, marry, rock, wine, just be living
三星半
家庭温情片。剧情的感觉很淡,小女儿后期的那种愤怒很勉强,大儿子最后在聚会上的笑容简直就是做作,除了这两个细节,其他都很好。但看完了最大的收获是,总算想明白了:实际上没有什么是不会碎的......只不过,后来,他们重建成功了吧。patch & rebuilding
一个法国家庭的变迁史,由几个段落组成,看的时候,觉得有点平淡,有点琐碎,看完之后,却觉得剧中的人物和细节都值得玩味,因为他们的处境,总有触及你我的地方。
一部真是的法国家庭生活情景剧
just a perfect day
真实的生活
好像不怎么喜欢小篇章式多角度叙事的电影,尤其是基调一眼就知道是在搞温馨。但是帅哥们帅得让人原谅了。最后他妈打开他爸的充气垫闻他生前呼进去的二氧化碳那一段我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