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看到剧照,惊讶于林心如的古装扮相竟如此清纯动人,差点没认出来,与印象中的形象完全不同。
于是一开始便对这部片子有了相当的兴趣。
看完整部剧才发现,这部片子中可圈可点的人物竟是那么多,除了林心如扮演的秀云,还有奶奶、致卿、致成、致相、秀才公、甚至吱溜,每个人都是那么鲜明,那么让人难忘。
而整个谢氏家族的凝聚力,更是让人感动、震撼。
尽管如此,在看到最后几集之前,我却一直没有在这部剧中找到真正让我喜欢的人物。
或许秀云算得上是一个近乎于完美的女人。
她美丽贤淑,隐忍坚强,为了整个家族默默奉献。
她爱的人是致成,可是父亲把她许配给了致卿。
她没有反抗,平静的接受了。
我相信,婚后的她也爱着致卿。
致卿生病时,她耐心照顾;致卿不在家时,她数着日子期盼;致卿纳了小妾,她伤心失望;致卿死后,她绝望晕倒。
这一切,都足以让人相信,她对致卿的爱也是真诚的。
可是,在她的心底,难道真的没有遗憾吗?
到老时,她终于承认,“年轻时,我心里想过别的男人”。
轻轻一句话,却让人心里堵得难受。
可是又能怎样呢?
要不留遗憾,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玉芬就走了与秀云截然相反的道路,她反抗了父亲定下的婚姻,和心爱的人私奔了,可是为此她付出了太多,而最后,她又真的幸福了吗?
我不能说我不喜欢秀云,这是一个让人敬重的女人,可是想起她来,却让人觉得沉重。
或许致成也算得上是一个近乎于完美的男人。
他成熟内敛,正直稳重,心胸宽广。
他爱秀云,但同样的,他也接受了长辈为他安排的婚姻,只是默默关心帮助着秀云。
可是当妻子去世后,一直没有续娶的他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他一直深爱着的人是秀云。
之前,有传宗接代的重任——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接受了他根本不认识的女人;之后有了儿子,他不需要也不愿意再娶一个自己不爱的女人了。
不能说婚后他不爱妻子,但他对妻子的爱却远不能跟对秀云的爱相比,但无论如何,他尽到了丈夫的责任,我们似乎不能从他身上找到什么过错。
可是,和致成比起来,我却更喜欢致卿——虽然致卿明显多了很多缺点,他易冲动,常得罪人,会嫉妒,有时小心眼,可是他豪爽直率,对朋友忠诚,冒死保护东林党的遗孤让人钦佩;他对秀云的爱一点都不比致成少,临终托付妻儿的一幕,让人潸然泪下;——他流露出来的是真性情。
而想起致成,却始终让我感到压抑。
直到看完最后几集,确切的说,是演到清朝初建,新的徽州知府来到谢镇之后——我终于找到了这个全剧中我真正喜欢的人物——谢致相。
这个在剧中第一集就出现,贯穿始末却上镜不多的人物,随着在剧中的“死而复生”,让我回想起之前的诸多细节。
这些细节就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串连起来竟是那样的璀璨——而在主人公自尽的那一刹那,它们又化作了晶莹的泪珠,看似形毁,却已一滴一滴滴入心底。
这是上天注定的缘分,让还是孩子的他代替受伤的哥哥与嫂子拜了天地。
洞房花烛夜,尽管奶奶一再嘱咐“新娘的盖头只能让你哥哥亲自来揭”,调皮的他还是趁没人的时候偷偷遛进屋里第一个揭了嫂嫂的盖头——“嫂子真漂亮!
”那一刻,已注定了她是他这一生中最最重要的女人。
俗话说长嫂如母——母亲早逝的他每天吵着要嫂子哄他才能睡觉,全然不顾新婚的哥哥。
嫂子也正如母亲一样关心着他,爱护着他,给他做可口的饭菜,给他缝衣做鞋,陪他玩耍嬉戏。
他喜欢嫂子,也许正如喜欢母亲一样理所当然。
只是,当有人开玩笑的说等他长大要给他娶媳妇时,只有八岁的他会说:“致相不要长大,致相要永远和嫂子在一起”。
当然,那时没人会把这话当真。
哥哥因为久病不愈影响了情绪,拿嫂嫂出气。
小小的他已会保护嫂嫂,只身挡在嫂嫂面前大声斥责哥哥:“不许打嫂嫂。
”几年后,嫂子怀孕了,可是族人们却置疑嫂嫂的清白。
哥哥在外经商尚未回家,已是少年的他又挺身而出:“如果有谁怀疑嫂嫂,伤害我未出世的侄子,就是我谢致相终身的仇敌!”他以他自己的方式爱着嫂嫂,保护着嫂嫂。
嫂嫂的快乐,就是他的快乐;嫂嫂的心愿,他全力完成。
“我听嫂嫂的话”,成了他终身的誓言。
嫂嫂让他好好读书,参加科举,以后做个好官,光宗耀祖。
已中了举人的他,欣然许诺:“嫂嫂希望我考,我一定考个状元回来给你。
”几年过后,带着殿试第一,钦点状元的荣耀,他衣锦还乡。
此时的他,已到了成家的年龄。
当父亲提出让他赶在回京之前在家乡完婚,他忽然语惊四座——“孩儿在京城已经完婚了……是袁大人亲自做的媒,没来得及禀明父亲。
”虽然有足够的理由,父亲的失望还是写在脸上。
或许,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不在家乡完婚,其实并不是因为这个理由吧——孩童时的话隐约在耳边回响:“致相要永远和嫂子在一起。
”回到京城,他记着嫂子的嘱咐,要做个好官。
无奈大明朝气数已尽,走到了穷途末路。
他唯一能做的,也只能是在文武百官明哲保身之时,勇敢地担起保卫国家的重任,血洒疆场。
所有的人都以为他死了,也许他自己也这么认为。
妻子自尽随他去了,嫂子也因他的死讯悲痛万分。
如果故事就在这里结束,在我心里留下的,或许只是一个普通人的影子,有一丝感慨,有一丝遗憾。
可是几年过后,他又回来了,回到了家乡谢镇。
亲人们惊喜万分,再次见到嫂子的他,看似平静的外表下面,掩藏着的是怎样的感情呢?
“我不再是以前的谢致相了,以前的谢致相已经死了。
”他这样对嫂子说。
是的,和当年意气风发的状元郎相比,他的容貌已经留下了岁月刻画的痕迹,多了几分沧桑,也多了几份沉重。
但很快的,人们弄清了这话的真正含义:此时的他,已是新上任的徽州知府——他做了清朝的官员!
父亲愤怒了,与他断绝了父子关系,到死都没有原谅他。
嫂子也不理解他,要他永远离开谢镇,就当没有过这个家。
于是他离开了——“嫂子说什么,致相都照办。
”“我听嫂嫂的话”,依然是他不变的誓言。
他为嫂嫂请了皇上的旌表——在他眼里,嫂嫂是值得旌表的,虽然他早已料到,嫂嫂不会接受这个旌表。
果然,嫂嫂得知是徽州知府为她请的旌表,亲自来到徽州府当面请辞谢罪。
嫂嫂到来的那一天,他一路叫着嫂嫂迎去,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恰逢端午,嫂嫂请他吃饭。
他凝视着座在对面的嫂嫂傻笑。
嫂嫂问他笑什么,他说,“嫂嫂还记得吗,我八岁那年,嫂嫂嫁到我们家,还是我第一个揭了嫂嫂的盖头呢。
”嫂嫂问他为何妻子去世多年仍不续娶。
他笑道:“北方的女人我看不上,这里的女人看不上我。
” 是啊,在他的心里,永远记得的是第一个跟他拜堂的女人吧,虽然那时他只是他哥哥的替身。
席间,嫂嫂向他敬酒——喝酒前,他终于说出了久藏于心里的话:“功名荣辱都是过眼云烟,其实人生若是能娶到嫂嫂这样的女人,长相厮守,不离不弃,那才是真正的福气呀。
”“致相请旌表的确是为了见到嫂嫂,希望嫂嫂来这和致相一起生活。
”从小就聪慧过人的他,又怎能没看出这是毒酒呢——嫂嫂想要跟背叛祖宗的他同归于尽。
“我听嫂嫂的话”,是他一生的誓言。
这一次,嫂嫂要他死。
酒,两个人都喝了。
我以为故事就要这么结束了。
但是,我再一次低估了他。
“致相是该死,但嫂嫂决不能死。
”他换了酒,酒里放的,仅仅是蒙汗药。
他让人把昏迷的嫂嫂送回了家。
他在留给嫂嫂的信中写道:“致相一生虽然短暂,却经历了世间的荣辱悲欢。
从明朝的状元,到大清的知府,尽管在君子的眼中,致相是以变节小人的结局走完这人生旅程;但致相不以为耻,更不后悔,只因致相相信,自己没有背叛自己的良心。
”是的,谁当皇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百姓是否生活得好。
作为明朝的状元,他为朝廷奋勇杀敌,血洒疆场;他看到了清朝给百姓带来了更好的生活,归顺清朝,他问心无愧。
历史会告诉世人,他的一生,是如此荡气回肠。
送走嫂嫂,他执行了“听嫂嫂的话”的誓言。
嫂嫂要他死,他选择了自尽。
此时,已经天下安定,他走得很安详——“上天待我不薄,居然给我个机会让我在临死前见嫂嫂一面。
”也许他唯一的遗憾,是最终没能永远跟嫂嫂在一起吧。
信的末尾,他写到:“致相临别,别无所求,只求嫂嫂好好活着,不要顾忌世间凡俗礼节,嫂嫂若能和钟爱一生的致成哥结成连理,获得幸福,致相会在阴间含笑祝福。
”看到这里,泪,无声地落下。
有一点要说明的是,下面正文里的剧评是我只看了前38集写的,至于最后39-43集,当时还只是每集几秒钟简略看了大概,作为一个汉服同袍,明清易代的悲壮历史我太熟悉了,因此我不忍看,却又不忍不看。
时隔约一周,我才含泪补完最后几集。
谢致相是谢家最大的异数。
他选择以身入局,至于身败名裂,九死而不悔。
如果能用他自己一个人做贰臣的代价换来谢家子孙兴旺、生生不息,谢镇不至于上演第二个扬州十日的悲剧:“数十人如驱牛羊,稍不前,即加捶挞,或即杀之。
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
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籍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
行过一沟一池,堆尸贮积,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为五色,塘为之平。
至一宅,乃廷尉永言姚公居也;从其后门直入,屋宇深邃,处处皆有积尸。
”那么他即便被族谱除名,成为断了香火的孤魂野鬼,其犹未悔。
汉族人不肯剃发易服,因为他们从小读的圣贤书教育他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根据《孝经》的记载,在此之上,孔子还讲了“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
”谢致相在做到了前面所有“孝”的境界后,最终以“无我”之境超越了家族的所有人。
可,进入了满清时代的谢家人,最有可能会遇到什么命运呢?
《论语·雍也篇》记载:“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意思是,人活在世上应该是正直的,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是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谢致相在很多意义上已经达到了圣贤境界,然而他终归不是一个神仙,无法预知未来,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八年也没能使他认清满清的真实面目。
活到满清的谢家人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某个血气方刚的后生,无意中写出一句暗讽满清的诗,便被恼羞成怒的满清皇帝诛灭九族、满门抄斩。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文字之狱,华夏泱泱五千年,未有甚于此也。
剃发令削去了汉人的骨气,让活下的人永生永世活在“不直”的阴霾中。
谢致相的牺牲,真的值得吗?
--以下为仅看了前38集时写下的剧评:习惯了2020年代以来古装剧厚重的美颜滤镜、满屏小鲜肉、大美女,和一尘不染的古装布景间,刚打开这部已经上映十余年的正剧,会觉得不适应——男的没有长得帅的,女演员里高颜值美女也只有主演林心如一个。
再加上正剧特色情节拖沓反复、让人着急上火,作为男女主甚至迟迟都不能洞房,要不是提前知道这部剧的好口碑,真的会在前几集就弃剧。
然而,很快我就发现原来颜值在这部剧里是最不重要的东西——因为这部剧里出场的每一位谢家人,都有着鲜活灵动的灵魂、熠熠生辉的人格。
电视剧情节的推动需要很多冲突,而产生冲突矛盾的本质是一件事情在形而下的层面往往有诸多道理,这些道理在人世间自然无法万全,分歧丛生。
谢家这些性格各异的子孙们恰恰就是这些复杂事理在个体身上的显化,但他们终归用自己所理解的方式阐释着作为徽州谢氏这样一个荣耀的世卿大族应有的骨气和尊严。
理一分殊,月映万川;人有千面,大节无亏。
这部电视剧在豆瓣词条上的简介最后两段对这部剧是这样概括的:“个人、家庭、宗族和国家,欲望、道义、荣辱、情仇和生死。
《大祠堂》昭示了中华民族的连绵不绝、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大祠堂》代表了文化的无尚价值、也代表了生命的超越永恒。
《大祠堂》涉及复杂多样的人际伦理:恋人、叔嫂、夫妻、父子、妻妾、主仆、朋友和兄弟,在朴素平实和流畅自然之中讲述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故事。
”华夏文明在近世三百余年间遭受太多劫难。
走进明清易代这第一重门,天崩地解、认贼作父;走进五四新文化运动这第二重门,物竞天择、西方为强;走进十年浩劫的第三重门,红潮滔天、文脉尽绝。
《孟子·万章下》有云:“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这部剧的代入感很强,每个角色都有着生动立体的人物性格,从立身、齐家、治国,最后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故事在剧情中娓娓道来、层层展开,仿佛让人觉得自己也是谢家的一个成员、是在看自己家的故事,仿佛自己的生命能与谢家这样的勇气和尊严接续在一起,“光宗耀祖”一词,确实是我这样的凡人能在世间争得的无上荣耀。
从这部电视剧中,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是钱穆先生讲的用“温情和敬意看待本民族的历史”。
当满清的屠刀砍向一个个不肯剃发易服的忠臣烈士,明朝人,是站着死的。
林心如的角色没有嫁给自己最爱的人,但是那个最爱她的人却守护了她一生,这种感情也是非常令人羡慕的。
感谢这部剧让我认识了徽州历史,林心如在里面真是太漂亮了。
有两个爱她的男人守护她这样就值得了。
赵鸿飞和王雨演的也非常好,让我看到了一个隐忍懂得顾大局的大哥和虽然霸道却也懂事的弟弟。
该去再回顾一遍这个剧了。
一部很用心的电视剧,演员演技棒棒哒👍感觉这才是真正的古代。
而不是那些不现实偶像古装剧。
希望多出一些这样走心的电视剧,演员们都演技在线,太敬业了。
真的非常喜欢这部剧。
非常好看。
有时间再好好写写。
喜欢大奶奶、秀云、致成、致卿。
真是感叹人生,好人不长命,坏人未必有恶报。
可是,即使如此,要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去做害别人的坏事,真的做不来。
在这部剧里,似乎看到了自己不同的选择铸就的不同的命运,一生,做了怎样的选择,走过了怎样的路,又是如何归于黄土。
于我自己,该怎样走完自己这一生
场景全是西递宏村的实景,对于徽州的当时的风土人情重现的也很到位,但是编剧是对那个时代有什么误解吧?玉芬的思想比新中国的时候都先进啊,私奔家里人还都支持她?编剧怕不是小学生吧?还有,朝代更迭那开始灌输清朝取代明朝是多么正义而理所应当的事?WTF?不错,我们从现在的角度看朝代更迭是很正常,因为我们已经知道标准答案了,但是对于生在那个时代的人来说这是亡国之耻啊!
那是外族入侵,和日本侵华没有区别!
任何跪舔侵略者的行为就是叛国汉奸!
编剧让人物用现代的眼光想的这么开,你是给他开了天眼洞察春秋百代嘛?
你怎么面对扬州和嘉定以及整个中原地区被清兵屠杀的人?他们就活该被杀嘛?
如果每个人都认为朝代更迭同胞被杀是理所应当,都不去抵抗,那么哪怕是现在,任哪个国家来都可以再屠我们几次!
讲故事要用心,好的作家会把人物写活,让他们按自己的个性思考和说话,如果强行给人物加上自己认为好的思想,让他们说作者想说的话,做作者认为正确的事,那就难免让人物显得太平面,前后矛盾,甚至精神分裂……不记得从哪里看到一句话,你在历史书上划过的寥寥几笔,也许就是别人的一生,如果非要拍历史剧,那么请尊重人物和历史!
电视剧大祠堂,看到最后觉得太乱了,三纲五常人伦混乱。
这个编剧啊,导演啊,怎么搞的?
连中国的历史,中国的人伦道德都不讲了吗?
玉芬怎么能嫁给致成呢?
没有出五服的堂兄妹。
简直有点太道德败坏了。
这一段故事情节根本就不应该出现,简直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宣传导向。
对现在的青年人的这个教育是什么引导。
我觉得现在的影视剧。
应该多宣传正能量的,特别是对现在的这个青少年的,这个正确的引导。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
现在的影视作品一定要宣传真善美。
丑恶的东西应该得到抵制。
继还珠格格、情深深雨蒙蒙、半生缘以后,心如似乎一直都是在走这样一条路线——温柔善良女人,但是却没有得到真正的爱情,不能和自己最初相爱的人结合,剧中的她总是宽容、隐忍、大气的女性,却没有胆量和勇气去奋争属于自己的爱情,只能尝到爱情的甜蜜,却得不到爱情的殿堂——结婚。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心如是很活泼的,甚至像小燕子一样莽撞折腾,只是出道时的玉女形象让她只能一路走贤良淑德的戏路,尽管她也在尝试改变,但却没有成功。
不过我仍迷恋着心如,正是紫薇的形象折服了我,博学 聪慧,她和尔康的爱情也是我一直憧憬的。
我想人都是反叛的吧,因为我没有紫薇的博学和沉稳,平日里闹腾的很,所以才喜欢紫薇的角色,我渴望一个有勇有谋的男人照顾我,所以他们的爱情才更让我羡慕。
对此结局不够满意,致卿,她的丫鬟,致相都明确表示希望秀云和致成喜结连理(编剧却要体现徽州女人的贞洁),结局致相也不应该自杀(从长远来看致相并不是变节小人,所以这部剧拍的就是明末清初的人和他们的观点)……而且致成也是想和秀云再续前缘的。
感觉这部剧好多“历史的痕迹”,“贞节”二字其实也是一个枷锁,所谓的贞节牌坊是压在女性身上的重担,让她们不得不遵守那么多迂腐封建的规则,这部剧被压了6年才播出,历史正剧的拍摄要吸取教训了
大祠堂 (2012)8.12012 / 中国大陆 / 剧情 古装 / 阎建钢 聂造 / 林心如 赵鸿飞很好的历史正剧,被誉为心如的转型之作,因被压,可惜了
大祠堂这部剧本身还是不错的,场景人物剧情都还可以。
但是我本来期待更多。
第一个不满意是这部剧还是脱离环境谈人物,让人很尴尬。
比如玉芬这个人物,就像是从现代剧中挪过去的一个不懂事的00后,从小听的是三纲五常的教育,周围是恪守妇节的榜样,她说跑就跑。
然后围绕着她离家一事,女主角失心疯一样忘记自己的身份,私放其跟一个戏子姘逃,不说玉芬有什么罪,女主角私放一事也是大罪。
然后守寡半生的大奶奶对这个孙女也是完全脱离时代的爱惜同情,封建礼教是人吃人不吐骨头的残酷冷森,这样的罪,千夫所指,为家族蒙羞,大奶奶并没有因此而耻因此而羞,反倒怪儿子不该开除玉芬的祖籍。
编剧不该对人物怜悯,玉芬的悲惨、玉芬的被残害该由我们观众来同情,来掬一把热泪。
其他人超越时代身份的情感是不恰当的。
其次是对徽州的刻画不够深刻。
主题曲唱: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徽州七山二水一分田,全年劳作吃不饱三个月,小小孩儿被迫离乡,离开家跑码头,音讯不通,生死未卜,而徽州的女人因为丈夫外出讨生活独自在家犹如守活寡——一世夫妻三年半,都是这穷山恶水逼迫的人间悲剧。
可是剧里没有体现这个必然的悲剧性。
虽然还是好剧,但是这样的题材,一座座贞节牌坊就是一个个的人间悲剧,沉痛没有体现。
有点可惜。
此一记。
剧集到后面,前谢后谢的斗争就越儿童化,仿佛乡村爱情故事里面的广坤和那个秃头。
再之后又引入了魏忠贤这个奸人,在这个过程中格非这个角色层次出来了,其他人表现很差,尤其是玉芬!
唉!
玉芬,她不是招人恨,她是不该出现在剧里,我对魏忠贤都没这么厌弃。
看完有一点沉重,有一丝唏嘘,还有很多感动。
谢家几代人的生死荣辱与政局的变迁息息相关,家族命运的每一次改变看似悄无声息却又轰轰烈烈,历史年轮的推进给大祠堂带来的是恢宏也是沉重。
祠堂传统给谢镇人以束缚禁锢,也给了他们凝聚力与团结意。
剧中每一个人物都是饱满而又立体的。
大奶奶明理又仁慈;秀才公迂腐又不失文人骨气;三爷能屈能伸有气节;谢格胜是宁死不屈的君子,是精明能干的徽商;谢格常叽叽喳喳讨人嫌有时却又不失可爱;谢致卿喜欢争强好胜,三分任性里带着一分少年意气,前期的他因疾病而与家庭生出种种矛盾,这种矛盾里有他的无理取闹,也有他的痛苦与真诚;吱溜由街头混混逆袭成为谢家少爷,有点滑稽也有点可怜,看似最不靠谱的一个人却迎来极其悲壮的结局;秀云为人妻为人媳简直无可挑剔,但是过于完美也就有点不完美了;谢格非与谢致相这一对可怜的为官者,他们真的是“叛徒”吗,好像是但好像又不是,会有人真正地理解他们吗;最喜巧珍与谢致成,从最初保持距离的相敬如宾到后来的家常夫妻郎情妾意,一路走来一路撒糖,让人在这沉闷平淡的谢镇日常里寻得到一抹温柔的亮色。
只是可惜啊可惜,后来怎么就变成了那样…如果巧珍对致成再多一分信任,如果致成对巧珍再多一分关注,会不会就有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可是没有如果,有的只是无尽的叹息。
谢致成带领族人剃发这一段,是让人泪流满面的存在。
身为掌祠人,他不能只为自己而活,更要为全族的存续而活。
他明白要怎么做才能保住整个家族,更明白一旦这样做了又将意味着什么。
一生隐忍且稳重的谢致成在我眼里一直是个成熟的大男人,为人遮风挡雨,可以让人放心依靠。
但是这一刻,我对他却只有心疼。
他无奈,无力,痛苦,但是为了族人他一定要硬着头皮向前。
在族人齐聚的祠堂里,他披散着头发,任剪刀在一片寂静里发出咔嚓咔嚓的击中心脏的声音。
所有人都沉默地看着他,看着他向过去告别。
但这种告别绝不是叛变,他将带着族人走向新的开始。
谢致成剃发人物形象塑造得真是好,剧情设计也合情理,音乐沉重大气,真的大赞。
墙裂推荐《大祠堂》啊,这是一部需要静下来慢慢观看的好剧!
这种男宝妈驴⭕玩意儿应该早进故纸堆
很好的剧,没有及时播出,不过还是励志大戏!心如演得确实好
依旧没看完,也许跟着外婆妈妈就能看完了
谢致成和郑秀云啊 一生不逾矩的精神恋爱 为什么要认命呢5555 赵鸿飞🐂🍺
明代衣冠比清代僵尸服好看太多
既是严酷的封建糟粕也是宗族利益团体想要壮大发展的必然。两星给赵鸿飞的文武双全,太可惜了。加一星给男演员的发型师,都是小髭须,很自然,没有黑乎乎一坨包耳大鬓角和白娘子式的发际线,尤其赵鸿飞用自己的长发,太开脸儿了。
要是还能看到赵鸿飞老师新剧就好了,这里赵鸿飞老师的角色儒雅。
林心如好美赵鸿飞演技很好,只是整部剧看完心里有点压抑,不过剧还是不错的
这部剧,可以称得上是史诗级别的了,平凡人的史诗,在历史的交替中挣扎与蜕变
看了一点
赵鸿飞,小时候的白月光。
无论被压播的原因是传言里的哪种,都挺悲哀的;好剧无声无息,复制粘贴廉价剧如火如荼。剧名即核心,自然脱不开环境和历史背景,难得的是剧以祠堂的糟粕切入,立足的却是传统文化的「精」——为商有道、为人有骨,哪怕人有千面,大节无亏。男尊女卑的时代背景里,依旧维系了阴阳,前谢女人撑家,后谢男人顶天;赵鸿飞的谢致成虽不惊艳,但无论角色还是表演都无可挑剔,是真正的古有儒商。
封建宗祠文化背景下,人物所谓的气节忠贞变成了愚忠愚孝
被埋没的好剧,节奏稍慢,但历史文化的厚重感也只有慢慢品味才有感觉吧。演技,服装,配乐,都非常到位,比现在的浮夸的雷剧简直不知好几万倍
非常厚重的片子,可惜没能红起来!
除了林心如的演技可能跟不上其他人,其他真的很绝啊,赵鸿飞演的这个角色,无论从扮相还是内涵都是妥妥的古人,儒雅君子形象味太足了。讲一个家族的兴衰,横跨明清两代,紧紧围绕祠堂展开故事,但是这个故事一直有一股浓浓的悲伤,看的我真的有点压抑。
良心剧
十几年前看的,主题曲的旋律至今记忆犹新。历史剧就应该有这样的厚重感,文化才能得以传承。赵鸿飞是童年男神啊,退出影视圈太可惜了。
观看过程中数次觉得胸口压着块石头,难以呼吸,沉重到哭不出来,无法宣泄。几千年来女性处境无法改变,作为现代女性,仍然能从剧中古代女性的遭遇中看到自己。有些性别痛苦随着时代变迁,或是隐性了,或是减弱了,但是意识形态不变,本质不变。男女主这一生都很沉重,但是这其中又各有不同,男人在外辛苦在内却可以说一不二,女人在内委曲求全,关键时候也要在外抛头露面受双面夹气,提及此处绝望更深一层,千年来女性一向如此被利用,需要时推出来撑起半边天,危机过后清算女性逼女性退回家中。
就是来看赵鸿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