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unplugged song performed by John Hawkes from the motion picture “Martha Marcy May Marlene”is with the song and lyrics originally written and peformed by Jackson C. Frank on the album “Jackson C. Frank” from 1965. Well she, she's just a pictureWho lives on my wallWell she, she's just a pictureAnd the reason, reason, reason it's so smallWith a smile so inviting and a body so tallShe, she's just a pictureJust a pictureThat's allWell you stand there, stand there with the nightshadeHer dripping ripping down your handsAnd you ask me, ask me about the lightningAnd the lady, lady, lady she understandsIt's a dream for the future and the water for the sandsAnd the strangeness is wanderingThrough many callin' landsI'd give you, give you quite freelyAll the clothes on your gipsy baitAnd I'd suffer, suffer so long in prisonIf I knew you'd have to waitWith the wind scouring sandstoneAnd the ashes in your grateSomewhere no devil emperorThe great whale's goneThe holy plateAnd this caravan it becomes an alterAnd the priests, the priests are big as none And I'll share, share our time togetherUntil our time together is doneBut your skin it was prettyAnd I loved, I loved another oneNow she, she's just like some pictureThat has faded in the sunWell she, she's just a pictureWho lives on my wallWell she, she's just a pictureAnd the reason, reason, reason is so smallWith a smile so inviting and a body so tallWell she, she's just a pictureJust a pictureThat's allJust a pictureThat's all
因为这看上去多少还有点发展。
我想了想,还是点了“有关键情节透露”。
虽然,情节这种东西在这部电影里是否存在,是一个疑问。
进电影院的时候我还是满怀期待的。
我之前忍住没看剧情简介以及相关影评,只是听别人形容说这是psychological thriller,以及女主人公是逃出邪教的,所以我幻想了紧张的情节——应该有精分吧,肯定有精分吧,我看着片名,对自己说道。
我必须承认电影在Martha的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切换做的相当不错。
我很喜欢这种瞬间毫无痕迹的变换,很利落舒服。
因此电影刚开始的时候我仍然是满怀期待的,期待后面的情节展开。
可是最后只是不了了之。
我倒不觉得电影必须要有多跌宕起伏的情节。
很多时候,只要人物足够吸引人,就光看看他们的互动也很令人满足。
但是我觉得,如果仅仅是靠人物支撑电影的话,到最后人物本身必须发生某种改变,否则,情节人物都没什么太大变化的话,我还去看电影干嘛,直接去关心周围人的八卦算了。
电影应该贴近生活——意思是它必须表现出某种人性,但是它不能是生活的完全复制品。
反正我是这么认为的。
《Martha Marcy May Marlene》不能说是情节平淡吧。
毕竟是少女误入邪教组织,被强奸,还目睹了杀人。
但是整部电影都以一种恍惚的腔调把这一切讲出来,刻意抚平了高潮。
叙事并不是它的目的,它只是想表现一种疏离茫然的情绪。
到了最后,你完全不知道Martha的过去和未来,她只是漂浮在这电影中的一个飘渺的存在。
喜欢看玛莎清澈的眼睛。
有时候也会想不通自己一直所为之奋斗的所谓的成功到底是不是对的。
但人总归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中。
如果你的价值观与所有的人不同,你就是错的。
就无法融入。
就会被所有的人批判和指责。
甚至会送你去改教,最终让你和他们变成同样的鹅卵石,他们才会善罢甘休。
但那种利用你迷茫的向善的心灵而达到自己更卑鄙邪恶的目的人还是可耻到极点,应该千刀万剐碎尸万段浇上汽油烧完了再拿去喂蟑螂。
迷茫不是错,但悲哀的是被人利用。
痛苦不是错,悲哀的是伤害了深爱自己的最亲的人。
引导其他和当年的自己一样无知的人走自己走过的罪恶的路,是一种报复。
终于有人和自己一样了。
终于自己不是最惨的那个了。
原来当年的自己,竟然是这副狼狈的模样。
我经历过的,你也该同样经历,才会有人理解我的感受。
当自己的痛苦,无法倾诉,无人可以理解,心里的悲愤悔恨却又无处发泄,那种歇斯底里,却被认为是脑残。
在旁观者看来,只是个普通的剧情而已,能给予的,只有同情和怜悯。
但那种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的无助和绝望,只有当时的自己才会理解。
只有让时间和新的经历填满大脑,让自己平静下来,等慢慢的能够客观的,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来思考的时候 才会走出来的吧。
一个不断寻找出路的迷失女孩,在两个不同存在形式的社会关系中跌跌撞撞。
影片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简单台词、自然光线、景深变化、同步剪辑所营造出来压抑氛围,而且那个令玛莎从信任到煎熬的特殊社会形态,算是一个不错的影射,主人公的状态其实就是费斯廷格“认知失调论”的表现。
作为社会性的人的存在,社会动机中亲和、成就、权利、侵犯及利他等动机都被赋予了不一样的表现方式,而去个性化与侵犯行为之间密切的联系也被涉及。
很值得回味的影片。
影片看似是在两个故事里穿插进行,但是它又分了好几个分支。
玛莎误入邪教,被强奸,后来邪教主不信任玛莎,玛莎逃跑,回姐姐那里。
姐姐没能拯救玛莎,最终把她抛弃。
玛莎在回城的路上,发现邪教分子的车在跟随,欲言又止,知道自己最终逃离不了。
整个影片,茂密的树林和悬崖下的湖泊表现出玛莎一直未能走出阴影。
大胆预测,玛莎的姐姐应该是她妈妈。
看《双面玛莎》,纯粹是因为在《复仇者联盟2》之后深深地爱上了“猩红女巫”Elizabeth Olsen,所以翻出了她的这一部主演处女作。
没想到看完之后,有意想不到的触动和感想。
故事讲述了一个该是曾经的“问题少女”的玛莎,被一个邪教组织拐骗入会后,在邪教中生活了两年,却因终于发现邪教的一些言行与自己的良心相悖而离开,投奔自己并不亲密的姐姐露西。
在与姐姐露西和姐夫的生活中,玛莎渐渐发现自己已经与正常的社会格格不入,即使自己如何试图迎合姐姐的生活,依然掩饰不住平静生活的表面下内心狂风暴雨一般的迷茫和痛苦,在邪教中的那一段段被强奸和种种罪恶的回忆也始终挥之不去的故事。
整部电影充满了各种光影的变幻,画面清新而绚丽,却使人无时不刻不感到一股沉重的压抑!
女巫大人Elizabeth Olsen在片中表演值得称赞。
出身于演艺家族,作为大名鼎鼎的奥尔森姐妹的小妹子的伊丽莎白,虽然之前也有过不少的演艺经历,但是在本片中却是第一次独挑大梁的担当主演。
她展现的演技和潜力,不得不说是让人惊喜的,而影片中漂亮的用光和细节的镜头,也让伊丽莎白显得异常美丽。
故事应该是脱胎于著名的邪教摩门教的一桩轰动一时的事件。
当然摩门教也不全是邪教,现在美国大部分摩门教只是基督教的一个近似离经叛道的分支而已,不仅已经被不少美国人接受,甚至还有教众出任政府要职,不乏精英人士,而作为邪教的摩门教,是摩门教的一个分支,全名应该叫做“摩门教末世圣徒教会”。
这作为邪教的摩门教,曾经在美国德州建立了一个被称作“渴望天堂”的庄园,庄园中住着大量的摩门教众,他们在其中有农田和牧场,吃喝自给自足,依靠手工制造自己生活的必备品,穿着自制的奇怪的服装,几乎与外界社会隔绝。
园中女教众会被诱使或者强迫和男教众发生性关系,且实行极端的一夫多妻制,不少年轻的女教众被迫嫁给年老的男性,并生下一个又一个孩子。
这样骇人听闻的事情就这样一直发生着,直到2002年2月,23岁的罗斯•斯塔布斯第一次向外界揭露了这个“隐秘的世界”。
在她16岁那年,她被强迫与同是教派内教徒的科罗拉多市警察罗德尼•霍尔姆结婚。
在此之前,霍尔姆已经有了两个妻子和至少20个孩子。
在与霍尔姆结婚后,罗斯先后也生下了4个孩子,但是她对婚姻生活非常的不满意,因为她爱上了另一个男孩。
在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她逃到了位于菲尼克斯城的妹妹家中。
罗斯的故事,从此震惊了美国全国。
而当警方突击庄园并逮捕相关人员释放被软禁的女性时,大多数女性都表现出对外界世界的恐惧和不安。
可以看出,本片中的主线故事,基本上设置与摩门教的事件一样,极端原始的生活方式,混乱罪恶的性关系,女性受到的悲惨迫害,和玛莎逃出来后对现代社会的不适应,基本上都一一还原了,连园中女性宽松肥大的奇怪服装都没有被遗漏。
当然,如果眼光仅限于邪教的噱头,就忽略掉了这部电影真正地本意。
电影在玛莎逐渐融入姐姐的生活和在邪教的斑斓回忆的双线叙事中,想要真正展现的,是邪教思想和普世价值观的一种对立和对抗,是人在人性的十字口路的选择的沉重和迷茫。
邪教之所以称为邪教,是因为他们以宗教之名,行伤害他人之实,没有人要求你和别人的价值观一样,真正地自由是包容各种不同的观点的,但你却不能肆意地去伤害别人。
玛莎正是这样一个不愿意伤害别人的有原则的人,所以才会在邪教不仅让她开始做新人走向黑暗的leader,而且教唆她偷盗他人的财产,更逐渐将她引向漠视生命的杀戮,帕特里克的谎言的面具终于撑不住脱落的时候逃出来,没有像其他的一些教众一样死心塌地的跟着教会的首领;而帕特里克也是一个自大和自负的人,在玛莎逃离后,并没后想方设法追回玛莎,他自信玛莎一定会在外面处处碰壁,最终回到他一手建立的淫窟。
而事实也确实和帕特里克的想法离得很近,让玛莎痛苦的是,她已经被邪教改变了,和外界的世界变得难以相处,这种深刻的改变时难以磨灭的。
于是她在和姐姐生活的时候,裸着身子下水游泳,在姐姐和姐夫做爱的时候睡到他们的床上,更加直面斥责姐夫建议她去工作的想法,让姐姐和姐夫忍无可忍;但同时,她也被姐姐和姐夫慢慢改变着,她后来知道游泳要穿着泳衣,知道穿着合适的衣服不仅让自己更美丽而且让自己更舒服,也知道了要尊重人们各自的隐私空间。
我们可以在玛莎的身上看到一个近乎婴儿的简单身影,她是那么简单,也是那么容易被改变,所以简单就变得复杂起来。
电影的英文名叫《Martha Marcy May Marlene》,这三个名字,Martha是她本来的名字,Marcy May是她在邪教中被他人呼喊的名字,Marlene是她在邪教接电话时对外用的名字,其实貌似也可以翻译成“三面玛莎”更加切合字面上的意思,但影片更多的还是反映玛莎内心邪教思想和人性的斗争和挣扎这两个层面的内容。
影片最后那个在玛莎身后车窗外下车的男子的身影,有人说是邪教老大帕特里克,有人说不是,典型的开放式结局了,玛莎能不能摆脱邪教的阴影,其实更多的是一个需要勇气的选择的问题,当然她是这样的简单善良,我个人相信她一定能走出阴影,自由自在地做最真实的自己。
对,玛莎,你需要的不是逃离,也不是迎合改变,更不是无奈懦弱的回头,你只要做最真实的自己,就好了。
PS:有人说这部电影是影射社会主义,这种阴谋论我也是醉了……
因为看不懂结局,所以上豆瓣来搜影评,结果发现没看懂的人比我想象中的要多。
一个是开放式的结尾,一个是对于双面的理解。
无论是邪教还是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都没有给玛莎她想要的东西,可能是生命中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东西:关爱,平等,有尊严而安全地活着。
玛莎的心里有着她自己的是非判断,无论是邪教也好,姐姐的生活也好,都有她想要的一面,也有她无法接受的一面。
人性的自由和平等,关爱的生活,到底又会在哪里?
玛莎被洗了脑,她分不清记忆和现实。
她加入邪教是因为表面上的美好,共同生活,关爱,自然劳作,她童年没有得到爱,所以她一直在探索一种得到爱的方式,一种好好生活的方式,直到她看到邪教的真想:强奸少女,偷盗,甚至是滥杀无辜。
她的道德底线告诉她,这个组织不是灵魂的救赎,不是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友爱。
她试着挣脱,她求助于姐姐,她尝试开始新的生活方式。
姐姐貌似是一种救赎,因为血缘关系关心玛莎,把她接回家里。
她因为内疚所以一直想补偿玛莎,她希望玛莎能恢复正常人的生活,知道社会的一些常识。
她照顾玛莎,哪怕与丈夫有分歧。
但是,她中产阶级式的生活最终无法给玛莎带来救赎和归属,因为她可以给的太有限了。
接近结尾时,玛莎和姐姐吵架,类似诅咒似的说她不会是个好妈妈,因为玛莎心里有埋怨,姐姐没有给他家人该有的关爱和不离不弃。
思考后有点理解为什么是个惊悚片。
因为灵魂得不到归属,那种彷徨,那种未知的恐惧,那种没有依靠得不到帮助和关爱,那种迷失。
到底家在哪里?
非常让人恶心的东西。
首先这个恶心的故事的开端就非常弱智,玛莎进入那个组织的时候,是上大学的年纪【玛莎和姐姐一起在他姐夫开的船上有提到】。
所以我就非常难以理解和接受,一个那样年纪的人是如何就能相信了那个组织的“信仰”那个组织的信仰是这样的:【顺序按影片叙述排列】1、我们要分享自己。
就是谁有性需要就跟谁交合,性滥交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被头儿操了,你该高兴啊。
2、被组织的头儿破处是净化自己的第一步,被操了就开始排毒了,请注意是“净化”和“排毒”。
还就加上了一句,“我们都是这样过来的”3、头儿的言论就是圣言,什么事儿都得听他安排。
4、在所谓的农场步入正轨之前,让成员们打电话跟父母骗钱,来满足组织的需要时应该的。
5、我们是息息相关的,你要相信我(这里的我是头儿)。
然后就问,你相信我吗,答,“信”,“那你就证明给我看”6、泯灭怜悯之心,学会残暴和杀戮是对的(具体台词不记得了)7、偷盗、入室偷盗,私闯民宅,杀人和入室杀人都是对的。
8、死就是最纯洁的爱。
(这句台词我记得)9、你就是导师和领导者,你不需要生活,你只要存在就可以了。
10、头儿有了上诉的狗屁思想是一种优越,他为了我们才成为我们需要的人,领导我们。
我非常不能接受,一个那么大的人你是吃shi长大的吗,居然就那么理所当然的接受了,你强奸了我,我相信你,我谢谢你,以后谁想操我就跟我说一声,我们要分享自己嘛,这样的狗逼信仰。
还有一点很傻逼,就是玛莎逃出来了,为什么?
看到玛莎跟姐夫说你的生存观是错的,并重复了那个狗逼的信仰的内容,我就不能理解了,玛莎信奉着傻逼的信仰逃离到充满错误观念的世界来?
我去!!!
能说得通?
就好像我呼吸着空气,所以我跑去吸氯气,我爱着空气,但我去吸氯气了。
那影片想说什么。
不要相信傻逼的信仰?
不要离家出走?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还是论人生观和另类思想主义者?
i don't know这部影片充满了虚张声势的“深沉气氛”和弯曲扯淡的故事背景。
因为每个人都有权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在不损害别人的前提下。
所以对于剥夺自由和思想的权利,还披上爱和自由、纯洁的外皮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横加打扰的狗屁恶心的信仰,我只想说,caonima。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作为一个群体的理想主义已经彻底绝迹,而那些硕果仅存的单体,则注定是孤独的,摆在他们面前的,似乎只有三条出路:对现实妥协、被邪教诱骗、或是精神病医院。。。。。。
《双面玛莎》用一个开放式的结局,给了我们这样的一个绝望的结论。
这绝不是一部好看或者说有趣的电影。
凌乱而琐屑的片段,胶片颗粒的质感,自然光线的恍惚变幻,脱离剧情之外如白噪声一般的压抑配乐,无时无刻不在传达着一种“在别处”和“不属于这里”的空寂和疏离感,仿佛在看的过程中,人都会随时精神错乱,但却偏偏影射了今天社会里企图保有独立人格者的尴尬困境。
在影片里,一切都是矛盾的,邪教农场恬静安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似亲密自然,吉他音乐平和甜美,这一切都掩盖不掉头领Patrick始终如一而令人心悸的笑容。
所有煽动性的言辞,被加害者之间的相互催眠,圈子之外的犯罪和暴力,物质的匮乏,作为对照的农场成员的平和满足,人久处其中就失去了自我,甚至连名字都会失去,可以被人任意更改,却没有人在意。。。
说它是个梦魇、寓言,却越看越象是血淋漓的真实。
而回到了主流社会又如何?
在这里有亲人,亲情却有着藩篱和界限,似乎还不如邪教农场的无间,利益的计较,价值观的错位,在这里经济因素是衡量人的社会价值和地位的唯一砝码,用玛莎姐夫的话说,你住在我的房子里,吃着我的饭,就应该尊重我们的价值观,没有资格用你那套圣人的理论对给你衣食的人品头论足。
在邪教农场,玛莎什么都没有,但有尊重和社会地位,好吧,至少是表面上的,在那里,她是领导者和精神导师;在家里,物质上比农场丰富得多,但在那里,她是个连工作都没有,只会给别人添麻烦,招人嫌的累赘。
其实,从电影的视角,邪教农庄和主流社会是一体两面,都在用一个美好的幌子,掩盖了令一些不能公开宣谕的东西。
区别只不过,一个消费物质,一个消费精神。
本质上,都是叫人按照别人的规则,为一个莫名其妙的,别人的目标,去燃尽一生。
尽可能榨干你生命中一切有价值的,属于自己的东西。
在邪教农场,那东西是女性的青春和身体,在主流社会,那东西是你的精力和智慧,而后,你可以从中分得一点儿属于自己的有限东西。
在主流社会,那东西是还停留在图纸上的,姐姐一家将会拥有的公寓;在农场,那东西是玛莎已经取得的社会认同。
这些东西同样很容易被剥夺——姐姐家是因为银行拒绝继续放款;玛莎是因为拒绝全盘接受邪教的洗脑,试图留住自我的认知。。。。。。
当然,主流社会之所以主流而不同于邪教,是因为它有尺度概念,给人留下了还转的空间,也给自己留下了自辩的余地。。。。。。
好在,电影没有把出路完全堵死,导演给出了第三条道路——精神病院,在那里,你既不会有社会认同的烦恼,也不会有价值观的冲突,在那里,你就是个P。。。。。。
这可能是一切精神纯粹、头脑清醒的人最后的归宿?
说到这不禁回忆了一下我所知道的思路清晰的神经病们。。。。。。
好在,我还没有纯粹到想和这个主流社会彻底决裂的程度。。。。。。
也许,我还可以被再抢救一下呢?。。。。。。。
今天又重新看了遍《双面玛莎》。
第一次看是因为被海报吸引,第二次,则纯粹是因为电影本身。
其实这部片主要讲的就是一个逃脱了邪教的女孩儿之后的生活。
可是邪教的印记太过深刻,以致于玛莎经常把现实和过去的虚幻相混淆。
不过也正因为此,我们才了解到玛莎这一两年来的生活。
电影虚化了事情的开始和结局,包括玛莎为什么会误入邪教,或者她最终的结局是怎样,相反,电影强调的是玛莎的心理和经历。
最近看了部心理学的书,里面碰巧也有讲邪教的章节,并且提到了邪教的几个常用手段。
神奇的是,电影里也有共鸣。
一、隔绝的世界 玛莎他们生活在一个小庄园,白天做点农活、聊天、唱歌,晚上休息。
一个几乎与外界隔绝的世界,自给自足。
在邪教的那两年中,她甚至没有跟她姐姐联系,即使她们都住在纽约,即使她姐姐结婚了。
正是因为隔离,就算她们行为诡异,也没有觉得有任何不妥。
所以穿的衣服很不伦不类,所以习惯每天只吃一餐,所以游泳的时候不穿衣服。
二、屈辱的入教仪式 电影里并没有明确的入教仪式,但是女教徒在真正加入组织,应该是算做被弓虽暴之后。
其实最开始女孩儿们的反应都很正常——哭泣。
可是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另外一个资深女教徒,说:我们不能这么自私,只想到自己,而且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这个阶段的。
于是玛莎笑了,和那个宽慰她的女教徒笑成一团。
自我辩解总是很能起作用,尤其是当其他人都一样的情况下,一件明明觉得不可能的事情,突然就觉得理所应当了。
三、鼓励 刚刚进入庄园的时候,帕特里克(邪教头子)为她写了一首歌,一首只属于玛莎的歌。
其实大家都会从新教徒成为老教徒。
玛莎呆久了,新教徒的安抚工作就是她的了。
这时候,她的角色是teacher和leader。
自豪感和认同感油然而生,他们便更信奉着组织。
四、温水煮青蛙,不断挑战个人底线 帕特里克真的是个很有计划性的人,懂得怎样让大家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接受自己的“另类”价值观。
当他教大家射击,先是从射击玻璃瓶开始,再到杀死小动物,大家都觉得新鲜刺激。
于是他又带大家去偷窃甚至杀人。
好在玛莎还是有自我底线的孩子,她心里终于产生了怀疑,最终产生了逃跑的念头。
那么其他人呢?
没有。
教徒们似乎都觉得这是正常的。
当时玛莎跑出来,是有人追了出来的,却没有把玛莎带走。
除了因为周围人太多,我觉得更大的原因可能还是因为他们有把握玛莎最终还是会回去。
显然,他们的把握是最后得到验证的。
改变了玛莎所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她与外面正常的世界格格不入。
玛莎也曾想过放弃,也曾给邪教打电话。
可是在电话打通的那一刹那,玛莎犹豫了。
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没有多说一个字。
片子的基调无疑是压抑的,可是却从中看出了阳光的部分。
不得不说玛莎对改变自己做出的努力,也不得不说姐姐在玛莎生活中的重要性。
虽然姐姐对她的事情一无所知,虽然姐姐最终也没有成功地帮助玛莎摆脱邪教的阴影而不得不求助于医院,可是玛莎靠姐姐的帮助才让她重新认识自己、认识这个世界。
是姐姐将她拉回了现实世界,教给她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告诉她应该穿漂亮舒服的衣服,游泳的时候要穿泳衣,要注意私人空间,要一份工作来养活自己等等。
正如片名:Martha是她本名,Marcy May是邪教老大称呼她的名字,Marlene是她邪教接电话用的名字。
中文译名双面玛莎也挺好,因为电影不仅想展现的是邪教和人性的斗争,也有玛莎自己内心的挣扎。
表演一流。
故事太慢慢悠悠了。。。想起来忧郁症,可后者显然有各种爆发点。刨去剪辑,这片就没法看了。女主胸不错
不喜欢
双线叙事,倒叙插叙不断拼凑着还原故事本身,一边身处于奸淫少女变态的邪教,一边身在表面美满的中产阶级家庭,不断的闪回记忆,让女主人公处于两种状态的边缘无法抽离,最终崩溃...美丽的镜头透着压抑感,奥尔森有点艾伦佩吉的味道,演的不错,相信前途无量~
无论邪教或是所谓的中产阶级家庭生活,Martha的悲剧是人格不健全。看的时候一直想骂,愚蠢,自私,自以为是,自怜自艾,还好尚有理智的底线。
观念不同,别人觉得你是SB吧。。。你还觉得别人才是SB呢。。自己才高尚呢。。
La fuga di Martha.
看不懂……
玛莎陷落过程:知其所失、引之、诱之、以其憾乱其心、哄之以混其意、以药助破之、其心空、俘之使其偏信、偏信则暗、暗则不明、不明则无辨识亦。
玛莎是个蠢货。
黑暗系,太迷人了。要是本小说更会非常非常好看,玛莎无疑在遇到神秘团体之前也是个有故事的人。live or exist...
洗洗睡,意淫下伊丽莎白·奥尔森的长腿美胸就好了。
太多东西交代的不明不白
诡异,晦涩,分裂!
喜欢玛莎,但能拍的让人能看懂点吗?
挺压抑,不想看下去的电影不是好电影~
确实很有冬天的骨头的范,从腔调到男女主的结尾
跟两生花比起来弱爆了~~
看不懂诶~~~理解能力有出入
导演试图描绘一个在共产主义统治下,人民被迫分享身体上缴灵魂的社会, 并重现了文革时期的强权迫害.。我只能说,被枪杀的马克思同志请安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