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威尔法瑞尔的名字,我以为《奇幻人生》会是一部喜剧片,可事实证明我们永远不能仅靠习惯下结论,尽管它大多数时候很灵。
威尔法瑞尔饰演的国税局精算师是个十足的强迫症患者,生活精确到连刷牙都会数据化,“一共刷76下,来回38下,上下38下”。
单调、枯燥、没有任何意外和惊喜的生活突然在某个星期三结束了,他听见一个在精确描述他生活的声音,并且这个声音预测了他的死亡。
艾玛汤普森饰演的作家感到灵感枯竭,她苦恼于笔下角色究竟该以何种方式死亡?
直到灵感找上门来,但此时威尔法瑞尔也找上门来,他终于知道了那个声音是谁。
威尔希望艾玛改变笔下人物的命运,可最后改变他命运的还是他自己。
电影的结局非常俗。
一如我们想的一样,威尔最后没有按预定的那样死掉,而是“从此幸福地生活下去”了。
但是这个“俗”放在这部电影里就非常对,剧情上对,感觉上也对,那么为什么不能俗呢?
真诚地俗比虚伪的雅更接近内心。
看到威尔的角色,我想到了强迫症患者的痛苦。
我们每个人都多少有点强迫行为,比如会就一个问题反复胡思乱想;会一整天在脑子里重复一首歌的一段旋律;明明锁门却怀疑自己忘记锁门;走在路上一定要踩进方砖里面,而不能踩到边线.......通常情况下只要不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一点轻微的强迫行为是正常的,可是当这种正常成为习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就可能会和片中的威尔一样,生活井井有条,一丝不苟,但枯燥无比,没有爱情,没有惊喜,也没有意外,有时候连意外都没有也是很悲哀的事情。
也许我们应该学会改变,尽管你会觉得“Why?
”但面对更美好、更精彩的生活,“why not?
”一位网友说的好,“天堂在心里,地狱亦如此”。
看这部片子之前不久刚巧在天涯上看到一篇《告诉你我亲眼所见的政治小爬虫真实的生活》的陈年老贴万人坑,讲的是中国机关公务员的工作生活百态。
中国的机关生活嘛,其实闭着眼睛随便想一下就不会太离谱,有中国人的地方永远有江湖,用帖主的话说,“谋人永远重于谋事”。
在机关里混,你永远不要想着公事公办,你一定得公事私办,你要真为人民服务一定会死的很难看,所以始终要牢记为自己服务的宗旨……那片贴子写得实在生动,无数人叫好,同时无数人痛骂中国机关的黑暗,公务员制度的腐败。
我一边看这部电影,一边在想,这哈罗德不就是活脱脱一美国机关里的小爬虫么?
要说人家美国爬虫的专业精神那可比中国爬虫们强多了,除了拒腐蚀永不沾之外,哈罗德的专业素质也相当过硬,十万以内的乘法脱口而出,正确率百分之百,与同事君子之交淡如水,绝无拉帮结派的嫌疑。
更为可贵的是,哈罗德在面临生死问题的时候也坚持专业精神,拿小说让权威来评价,权威说是好小说,那咱就是死也认了,这要是搁在中国爬虫身上,估计会先请那位教授吃饭唱歌洗澡,让他老人家认定那部作品一文不值,然后直接给作者塞红包请她改结局,当然也许还有很多别的超出我想象力的操作手法。
不过话又出回来,假如让咱们那些痛骂中国小爬虫的网友到美国去当美式爬虫、或者有个亲戚熟人做美式爬虫,我估计是个得有九个半不乐意:这他妈的哪是人过得日子啊……中国的爬虫们不怎样,美国的爬虫也有自己的烦恼。
很多这部影片的影评拿它和《楚门的世界》作比较。
我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却想到了《黑客帝国》。
同样是虚幻之幕被揭开、命运的天机被泄漏之后,人和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neo选择了奋起反抗。
如果换成个穆斯林的话,我估计他也会直接把自己弄成个人体炸弹去找作者!
哈罗德则屁颠屁颠的接受,然后等着上帝一般的作家突发善心,饶自己不死还抱得美人归。
这到底算是喜剧还是悲剧呢?
我糊涂了……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曾经对近代文明日趋理性化的前景作出了这样一个预言:“这个文化的发展的最后阶段: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这个废物幻想着它自己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程度。
”这将是一个理性的“铁笼”。
铁笼里没有人。
只有过着幸福生活的小爬虫。
"This is a story about a man named Harold Crick and his wristwatch.”电影开始既给观众一种小说式的开端,当然这就是电影中女作家作品的开端,这却不像《指环王》的开端那样,电影开始并伴随着旁白的类似“很久很久以前。。。
”,我想这种构思是巧妙的,独特的。
但观看完这部作品,还是会有奇怪的感觉,以下略作记录,期待其他人的解答。
当女作家在打字机上打上“The phone rang”时,她的电话响起来。
当她打上“The phone rang again”时,电话再次响起。
当打上“The phone rang a third time”时,电话响起了第三次。
是否女作家的新作品中自己也在其中担当了某个角色,所以“the phone”是她家的电话,否则为何作品的文字会指向她的电话。
我觉得最不可思议的是“男教师”要求男主角赴死,因为这是女作家最好的作品,结尾只有他去死才会完美。
难道没人觉得这是一种很自私的想法么?
男教师还讲了一大堆大义凌然的说话,大意是“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看到男主角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却要他欣然赴死,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接受的。
男主角看了作品,最后还是做出了赴死的决定,实在感觉突兀,难道因为作品实在是太好了,所以自己要牺牲自己去应景么?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要说,这本来就是一本充满奇幻色彩的电影,既然真实的人都能成为作品中的角色,为什么电影中的角色不能做出那些事情来?
我倒是觉得不能这样认为,有些不存在的东西当然可以去幻想,去设计,因为那不存在任何逻辑关系,但是人是真实的,情节应该自然而然的产生,应该有因果逻辑关系。
比如一个好人突然变成杀人魔王,那必定是由于某些原因引起,可能是年少时的经历,亦或是心理压抑的爆发,但绝不会是莫名其妙的突然转换。
男主角依然赴死的决定,抛弃一切的决定就给人这种突兀的感觉,不像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再有为了作品完美而去让人赴死,这是多么自私的行为啊,一部经典作品和一条人命,孰轻孰重还不明显么?
对于死亡这么重要的事情,难道这一大批当事人就没有想办法解决么?
男主角已经看到了作品的结局,难道不能提前去阻止小孩子避免车祸么?
也就是说,男主角难道必须死这部作品才是经典么,如果男主角不死,这部作品就不能那么写了么?
好吧,可能又有人要说我太认真,太理性了,不过,我觉得对于热爱生活的人,生命绝对是最重要的事情,怎么会那么儿戏的做出赴死的决定,就为了成全某个不认识的作家的经典作品,而很有可能仅仅是应景且没有起到任何实质作用。
作家最后没有把男主角写死,不是因为他是“真实的”,而因为“他知道可以不死却还要赴死”。
突然发现人命在他们眼中就那么不值钱么,不让他死不是因为那是一条活生生的人命,而是因为他的做法感动了她。
是不是我会错了意,这其实是讲人性的复杂与丑陋的?
最后要吐槽一下病房那场戏,男主角的女朋友进入病房看男主角时,作为正常的人,怎么也不会那么表现吧,完全没有焦急、心痛等等感觉,反而异常的平静。
先说点题外话核心创意=整部电影?
电影总要有卖点才有人关注。
特效,史诗场面或者片场外的是是非非都可以做到这一点。
这也使得相对波澜不惊的生活浪漫类影片越来越难生存。
这类电影往往投资中等,会有买明星面子来看的观众,不过总的来说他们还是靠故事本身的吸引力来维持票房。
尽管被无数人诟病,但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好莱坞爱情片剧情套路依旧格外的保守。
有情人终成眷属是必然法则。
然而我们又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爱情故事,而是要不断看到新鲜的噱头。
于是有了Holiday的交换女友,Click的万能遥控器,50 times first date的不断失忆,当然还有stranger than fiction的笔下求生。
编剧们渴望出奇制胜,于是让主人公们遇到种种怪事,哪怕它们异常荒唐或者超自然。
我们不难看到这种趋势,越来越多的商业爱情电影靠一个构思撑起整个故事,然后一切的情节建立于这个与众不同的前提或背景之上。
这也就是我说的,一个核心创意,然后故事照旧发展。
编剧笔下求生的核心创意一出。
Crick就开始外他的命运四处奔波。
这是很自然的走向,我们也从中看到了编剧们“无尽的想象力”。
然而,这种模式开始出问题了。
当核心创意等于一部电影的时候,我们发现整个电影的故事用一两句话概括就已经绰绰有余了。
stranger than fiction就非常典型。
“一个人的生活正成为一部小说的情节,当主人公发现作者要将自己写死的时候他抛弃刻板的生活来努力改变小说,也是他人生的结局。
”虽然这句话很罗嗦,但除了影片末尾,所有情节在简介里用一句话就说清楚了。
我们在看电影之前完全可以凭借相当少的背景了解就清楚知道全盘情节的走向,人物的命运。
当创意从吸引人看电影的工具变成电影的全部时,荧幕前的两个小时极有可能变得相当无趣。
你会看一部你知道走向的电影吗?
这就是我再无聊也不想看Just my luck的原因。
我不否认这些创意本身非常富有想象力,让人拍案叫绝。
可眼前一亮之后,我们还有必要看演员把这个过场走一遍吗?
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遵循着大致了解剧情再决定是否观看的择片模式,仅靠一个构思为框架摆出来的影片,往往很难真的有观众。
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创意的华丽外表下隐藏的往往还是老套的情节,男女主人公换个背景直接上……在夜宴结束之后,一度认为冯小刚下一部的下一部电影将是喜剧《贵族》。
这貌似是个类似《王孙梦》的中国版故事,又是可以一句话说清的。
后来冯导接拍雅虎搜星的广告短片,结果使用了这个创意,于是前者的拍摄计划就自然地被取消了。
几十分钟的短片,两个小时的电影,骨子里都是一个意思。
核心创意=整部电影?
编剧们在偷懒……关于stranger than fiction收一收,收一收Stranger than fiction看完给人非常完整的感觉。
导演手法的运用非常娴熟,现实与小说自认地融合,交叉,浑然一体又界限分明。
如果说有缺憾,就像我前面说的,一个比较兼得的创意拉成两个小时总会有点点冗长。
影片的主旨是发人深省的,Crick机械的生活使他不去思考人生的意义,不去追求爱情和快乐,而生死的威胁使他重新认识生活。
我是人定胜天的坚定拥趸,所以从影片开始就再努力寻找这种趋势。
姑且算它有吧。
人可以控制人自己的生活,Crick的努力也正是为了改变命运。
他四处寻找奇怪声音的来源,拯救自己。
当然电影不仅仅是这样。
后来Crick读了Karen的小说,被文艺的力量所感染,甚至愿意为不朽的作品而牺牲。
撞车是心甘情愿,这又何尝不是他在掌控自己的命运?
他大可以要求Karen让他活着,这无可厚非,可他选择了顺着剧情,成就经典。
不说这个情节怎么找都有些别扭,Crick从一开始就在控制着他的生活。
我始终愿意相信,是Crick自己在决定他刷几次牙,而Karen的文字不过是一个调皮的巧合……结尾的众生相大概也是这个意思,每个人都在经营自己的生活。
记得最后Karen把定稿拿给教授看的时候,面对后者的可惜,她说她改结局的原因是Crick是个好人,而好人应该活下去。
这是很真诚的,却是被我们忽视的。
善良的人应该得到善报,他们利他,他们是高尚的灵魂,他们高贵,应该被保护,被尊重。
我们总是强调自信、勇敢、正直,那,善良……影片中Crick选择了用生命换伟大作品,而作家Karen到反而选择了牺牲作品换Crick的命。
文艺与生命,究竟谁轻谁重?
这个,真的很难说……关于演员的表现忍不住加几句。
喜剧往往对演员要求比较低,大牌们也多是露一下脸罢了,不用真刀真枪飚演技。
法瑞尔的木讷总觉得很不自然,就像看李亚鹏演郭靖(其实比那个好很多)。
女主角么一开始拽得很后来就柔情似水了……Emma Thompson的歇斯底里我看起来很到位(文艺片看太少),人物整个也比较合理。
达斯丁霍夫曼就有点倚老卖老了,大量文学知识和游泳教练这些细节沦为标签,人物印象不深刻。
Benjamin Franklin said, "The only things certain in life are death and taxes."The main character is Harold Crick wonderfully played by Will Ferrell. "I am an IRS agent, everyone hates me," says him. He is also the main character of a book Kay Eiffel (played by Emma Thompson) who always killed her main character in the end of her book. So far she's successfully, very successfully, got eight of them killed. Somehow this time, Harold started to hear her voices narrating the book in progress. May be Harold is the only one who's real or may be the others also did, but died anyway. The story goes from here.Other important characters:Ana Pascal, played by the sexy Maggie Gyllenhaal, is a bakery owner who's audited by Harold and, of course, fell in love with;Dr. Jules Hilbert, played by a rain man like Dustin Hoffman, is a literature professor obsessed with the Eiffel's work or the perfection of the story.Penny escher, played by Queen Latifa, is Eiffel's publisher appointed assistant/secretary, who's job is to make her finish the book on time, i.e. efficiently and promptly kill Harold in time before the deadline.The case is excellent in delivering the plot, which some times switching between Eiffel imagining boring ways to kill Harold and reality when a demolishing crew mistakenly took Harold's apartment wall out with a crane."Did you say 1893? Oops."Finally, although I'm curious how the ending is going to be, I'm also certain it will be a Hollywood happy ending, when Harold was telling Ana how the food she gave away to homeless people hanging around her store can be used to deduct all her taxes.This movie tells you how to face the seemingly certainties of death and taxes, and most importantly, how to beat both.It is one of the best movies so far this year.Memorable quotes:Penny Escher (Queen Latifa): Did you smoke all these cigarettes?Kay Eiffel (Emma Thompson): No, they came pre-smoked.Kay Eiffel: I read this, in this fantastically depressing book, that when you jump from a building, it's rarely the impact that actually kills you.Penny Escher: Well, I'm sure it doesn't help.Kay Eiffel: [narrating] Little did he know that this simple seemingly innocuous act would result in his imminent death.
克拉克是一位很有生活规律的国家审计员。
每天过着都是同样的生活,到处都充满着数字和计量。
其实我们跟克拉克都差不多。
上学的要上学,每天上的课程可能你不喜欢,但是你已经习惯了;上班的要上班,每天上班的内容可能你不喜欢,但是你已经习惯了;退休的要退休,退休之后的活动可能你不喜欢,但是你已经习惯了;甚至连上学上班退休这样一个过程你都不喜欢,但是你已经习惯了,别无选择。
文学教授开导克拉克,让他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克拉克弹起了吉他,泡上了从哈佛退学的面包女郎,做了很多以前根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他,得到了快乐。
就在这个看似很好的开头,艾芙(作家,在我看来,她似乎象征上帝)却安排克拉克失去这一些,来完成她一部伟大的作品。
克拉克就是这样“被安排”着,连死亡都是被安排,丝毫没有任何自主性。
后来克拉克发现这一些,也读完了艾芙的作品,也认为在这个时候安排自己死亡,足以成就一部伟大的作品。
这一次,他是自愿受死的。
这一次,他是自己选择的,没有半点被安排。
表面上他是无可奈何,所有东西都是作者所安排,即使如此,也是自己所选择,用自己的死来成就一部作品。
他成功地与自己的命运作出抗争,这一次,他是无论如何都能够取得胜利的。
最后作品的结局修改了,不再是遭遇横祸,而是大难不死。
是克拉克选择了,也是艾芙选择了。
艾芙也突破了自己,突破了只有死亡这样一个结局才能成就伟大的作品。
活着就是活着,我们每时每刻都在选择,都能作出选择,即使面对死亡这种我们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仍然能够作出选择,我们能够选择去死,而不是无可奈何地接受死亡。
存在先于本质,我们都能够选择,也必须承担就此而来的责任。
Meeting an insurance agent the dayyour policy runs out is coincidence.Getting a letter from the emperorsaying that he's visiting is plot.在电影中,harold的人生因为他自己不小心把手表调慢了三分钟而改变,这是coincidence;然而事实上,这个情节其实是这部电影的plot的一部分。
而我们的人生,不会有那么多coincidence,我们也不知道冥冥之中是否有who在设定我们的plot。
你厌恶了每天朝九晚五的生活吗?
你讨厌拥挤不堪的交通吗?
(还记得么?美国人最讨厌的三件事,第一是工作;第二是交通;第三是找不到袜子)在我们已知的范围之内,要想改变,只有靠我们自己。
我是真的打算把学习一样乐器放到我的日程表里面了。
此外,我还打算去买一个烤箱,试着自己烤些cookie……多引一句:The ultimate meaning to which all stories refer has two faces: The continuity of life,the inevitability of deathstory如此,人生更如是……
人们总是会对自己“taste“范畴内的东西保有一份惺惺相惜的默契吧。
最早是在伦敦地铁里等车的时候看到了这部电影的海报,当时就让我初步认定其价值,毫不犹豫地收入“必看电影”名单,一是因为它的标题,二来就是海报上赫然点明的那几位主要演员:Emma Thompson,Dustin Hoffman,Maggie Gyllenhaal,真是不能不看啊。
再加上主演(我并不熟悉),谈及观后感,这几个人的表演风格很是统一,都可以用“干净痛快”四个字来形容。
剧情离谱的发展竟然完全藏于他们不露声色的对于平凡小人物的刻画之中。
最终集合成一体,收敛的表演反而突现了整部作品虚构张力。
《Stranger Than Fiction》有两个中文的译名——《笔下求生》和《天马行空》。
足以概括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前者点明了故事的主体情节,而后者则是总结了这部电影的整体风格。
Stranger than fiction, 直译一下就是说:比小说更离谱。
只是看这样的标题,就充满着我所喜欢的那种电影口味:我们每个人都身入其中的“现实生活”成为一段故事的取材,至于故事的组合方法,越天马行空就越美妙,意兴盎然地闪烁着“创造”所独有的智慧火花。
这部电影的奇妙之处就在于电影在虚构一段故事的过程中,又高空凌架于一部小说的创作过程。
如果是还未看过这部电影的人,请先避开我下面要做的这段解释:A)女作家Karen Eiffel在创作一部关于税务员之死的小说——现实取材B)小说《税务员之死》中不断被创作出的故事情节——小说虚构的过程C)Harold Crick是个生活极端规律(刻板)的税务员——现实取材D)Harold的规律生活突然停顿在某个星期三的早上,因为他开始能听到一个女人的声音(Karen Eiffel)——以一种“旁白”的口吻叙述着他生活的每个标准动作,甚至还能提前命中他生活里下一个瞬间即将到来的事件。
Harold惊恐至极,找到一位文学教授想从文学创作的思考角度改变自己的生活,以求脱离旁白声音对自己命运的控制——电影虚构的过程简而言之,在《Stranger than Fiction》中,一方面,人生被文学俯视,而文学又被电影俯视;另一方面,现实生活刻板坚硬的外壳在层层虚构的逻辑递进中不断地被反讽被摧毁——正是基于这两点原因,我觉得这电影剧本的思路真的很妙。
于是,从IMDB找到剧本作者的名字:Zach Helm,75年出生在南加州,生平只写过三个剧本,但刚刚完成了自己做导演的第一部电影。
人生啊……这小子显然正是凭借《Stranger Than Fiction》剧本里所显现出的黄金灵感才会在今天初步地飞黄腾达了——在他32岁的时候。
(这么写下来,其实是想对很多人加以感召哈^^)电影的“美术”部分也值得一提——一切景观(人,室内,街道……)都着力向单调色系(灰色和棕黄色)靠拢,表面上,很明显Harold现实生活的基本色系就是如此,但让我们更深一步来纵剖导演的用意,如同对演员表演的妙用一样——表面越是收敛反而就越发突现对现实的反讽张力,所以电影的视觉色调也很好的服从于这一表达上聪明设计。
还有一个有趣的“小点”,当Harold的生活渐渐展开了全新一面(弹琴,恋爱,不再counting生活中各种无趣的数字细节,从作家的笔下不断自救),那天当他又一次出现在办公室的时候,Harold同学穿了一件红色的毛线衫!
OVER
有点想起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随意联想真的是很坏的习惯,但就是不能抑制写到这里突然觉得一个字也不想再多写下去,有关剧情,还是应该自己去看。
除了主线,挺喜欢哈罗德和女面包师的爱情线,喜剧悲剧的判定,曲奇和面粉,总而言之一句话i want you演员方面,威尔法瑞尔,达斯汀霍夫曼和艾玛汤普森。
都挺好。
艾玛汤普森的神经质作家尤其神经质PS.看了一下女面包师的名字觉得有点眼熟,原来是杰克吉伦哈尔的姐姐,那比起弟弟更喜欢这位姐姐,或者说这个角色讨喜
打破或砸烂自己旧世界的类型电影,欢脱版有《白日梦想家》、《触不可及》,躁郁复仇版有《曾经安静的男人》、《城市英雄》。
富有人文气的《口白人生》在两者之间。
在给单位卖命的日子,多少有主人公的影子,作为大系统中的一环,做事必须标准化,不断地根据新规校准自己,自主权极少,轻易活成磨灭自性的工具人。
当钟表出错,工作会随之出错。
国税局的审计员Harold过着钟表般精确刻板的生活(土星),用数字丈量一切。
一个权力机构里容错率极低的零件,面目模糊。
他以为日子就此机械重复如死水一潭,忽然听见女声在同步叙述他的生活。
“Little did he know……”的旁白令他恐慌,猛然发觉原来生活并不由他掌控,悲剧小说家(更高的意志)正在书写他暴毙的命运。
发现不可控、不可知的变数存在无异于天王星对土星的撞击。
为了不推进情节发展,某天他尝试什么都不做,结果家轰然被起重机推倒,起码的安全架构散了。
这契合天王星的铁律:当逃避内在所需的成长,强压住改变的冲动,会引来破坏性事件倒逼改变。
站在他对立面的,是个热腾腾的散发着肉桂味的金牛美人。
随本心从哈佛法学院退学,在活色生香的面包店,逼他品尝刚出炉的香甜。
小饼干纵使不是必需品,也撩拨起感官的愉悦,有时为人的乐趣就靠这些续命的恩宠。
为了改写必死的结局,Harold从why me的愤懑聚焦到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做点什么。
因为危机,他变得自爱,愿意主动示爱,积极地为生命的品质负责。
枯萎的工具人活出了真我的创造性而骤然有了血肉,焕发神采。
但当他读到自己这部小说的结尾,为海王星式的献身所动,决意从容赴死。
放弃跟命运讨价还价,不再挣扎,又一次天王星式的顿悟。
当隐士作家四处寻求赴死的灵感,活生生的主人公如起重机推翻了她的世界。
那些表面上的意外、松动是命运/高我伸出的善意的手。
她遭遇写作瓶颈的小说,从书名《死亡与税》预计,行文如剃刀般冷静、克制,人再有快乐的涟漪,也免不了死亡和交税。
亲眼见到笔下的人物,撼动了神经质小说家的悲情世界。
碰撞之下,最后一刻命运改写,她让他活,放弃天蝎的深刻悲壮,成全金牛“平庸”的喜剧。
一个土星人在天王星的袭击里觉醒,最终被海王星的臣服拯救,打破控制的幻象。
时间的隐喻贯穿全片,钟表时间框定他的作息,最后又因为手表得救。
土星掌管时间,这世间最大的限制。
当试着与土星法则游戏,转变当下的态度,就相当于改写了未来。
年轻时我也想当上帝,跟年长的过来人交往,读老气横秋的书。
自以为看得通透就能抄近道,直接跳到人生虚无的结论。
结果该跳的坑,一个不少,越躲,起重机就越可能来推我的房子,塌房只是早晚的问题。
我们既是创作者,也是主人公。
为了鲜活地活着,我可以列遗愿清单,站在人生传记的角度看自己这个故事还缺哪些拼图,去及时庆祝那些细碎却能救命的小事。
离理想的版本有多远?
是否非得具备一些条件我才会觉得幸福?
Emma的声音一出来,就为电影增色不少。不能把命运寄托于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人。
女作家小说的烂尾,抗辩双方可分别提出相对的理由:一曰现实的人文精神(真实的生命远比作品流芳百世重要),一曰艺术家可悲地向世俗妥协(唯美主义为艺术而艺术不是喊了那么久?)。那么电影本身的烂尾,莫非是一种以身作则的行为艺术?多么牛鼻哄哄的上半场,多么乏善可陈的结局
仿佛故事的设定消耗了编剧90%的能力,最最关键的,铺垫许久的男主之死,这个让男主甘愿赴死的作家作品史上最杰出的结局,寡淡无味,毫无想象力平庸至极,导致之前的一切甚至可笑起来。ps前面作家和助理挺有意思的,作家的神经质很有笑果。
构思有趣,过程沉闷,结局无聊。男主的死有那么必然吗?不够震撼,甚至平淡。何况竟然还没死成。女主还真的是上帝之手了?荒诞无理。
当有一天,平凡甚至平庸的你被附在另一个人的笔下时,你的一生从此开始被他描述、被他限定,甚至能被他设计、被他预言。在你得知你将不久死去,并且是你平庸的生活所导致的某种必然,你会不会感到有些害怕?我很害怕。
很有意思的想法,只是结局太美式了。。。
這是一部文學興味極高,劇情不俗又感人的電影。 這故事原本是關於一個人不知道自己就要死了, 然後死掉的故事。但是如果這個人明知道自己就要死了,然後真的死了, 而且是自願受死,儘管他知道可以避免....你說, 這難道不就是我們希望他不要死掉的那種人嗎?
很用心思的双线平行叙事,也很容易打动观众。正如本片的劝告,我们应该从刻板一成不变的机械生活中解脱出来寻欢作乐,完成对自我的救赎。但也恰恰如同被修改的结局,如果主角没有与作者见面,这个故事会更动人。
what if you find that you are living a life from a fiction literaly, what if you know exactly how you would die? Great actors, great story !
在结构上大概是一个套中套,大套路包着小套路和一点反套路,中间还开了后门。内容上,一部分真人版模拟人生,马桶标志可以说非常真实了;再加上一部分“文学创作的伦理困境”,最后happy ending。无聊得不能再无聊了!影片中的这部小说,我觉得不管主人公死或生,都没有任何文学价值,这恐怕是英国文学被黑得最惨的一次。唯一值得称道的是片中的后现代建筑,表现空间的某些镜头让人想到《玩乐时间》。
威尔法瑞尔难得的正经片子 还是不错的 剧情有那么点儿新意 而且喜欢女主
为了诗意的结局宁愿赴死,还是留在世上继续一段爱情故事? Damn it! 我想知道死了之后怎么能成杰作,想不出来啊……
I'm her brother. Her brother in law! She has a sister? No, I'm married her brother!
我喜欢的故事,那个女作家实在演得太好了~~
根基糟糕疯,毁灭了前面的几十分钟。拍这部电影简直是自暴自弃。编剧是哪位?待在黑名单别出来了。
到底是命里有无常还是命运被导演啊……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如果你看到的是不好,那说明还不是最后。
创意有意思。但不喜欢结尾。或者说,即使接受这个结尾,也不喜欢这种处理
他为什么知道了结局不能提前半分钟到那拦住那小孩?非要自己冲上去才能救他??反正从头看到尾这个死法完全没有说服力,也不会让我觉得是伟大的作品,整个电影前期很有意思,后面有很多问题了
bug 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