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也没有剧透,说的都不是主要情节。
这是一个黑色电影。
黑色电影是所有类型片之中最接近艺术的一种(当然放在一个艺术家手里任何类型片都可以变成艺术,“索拉里斯”就是一个科幻片,在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手里就是艺术,在史蒂文·索德伯格手里就很难说。
)。
这不是最初的黑色电影。
黑色电影当然是关于金钱和女人(什么电影不是!
),黑色电影也需要欲望和体面,当然欲望要大得多,但是体面必不可少。
汉弗莱·鲍嘉作为萨缪尔·斯培德或者菲利普·马洛最重要的而且最吸引人的就是他要体面而且有体面。
当然他有欲望,他的欲望是黑色电影的另一端:神秘的女人。
“副作用”中的Jon Banks没有体面,或者说,他的体面并非作为一个人本身的体面。
他失去了事业和家庭,这两者本来就不堪一击,尽管它们看上去很漂亮(或者说“体面”)。
我们可以看看他的办公室、住房、出入的餐厅、来往的人们、服装、汽车,这些就是他在电影中所失去的,并且试图夺回的。
而且他做到了,他的妻子回来了,尽管这个女人对他没有信任。
这是悲观的地方,一个男人,费尽心机,甚至接受对手的游戏规则,只能夺回他失去的那些并不算美好的东西,包括一间新的诊所。
我们当然不能就此判断他对妻子和工作的爱。
看看妻子这个角色的出场,23分39秒,在医院的餐厅,她第一次出场,参加应聘面试前,Jon给她开药Beta Blocker,她的第一句对白是关于丈夫的职业,“这就是有个能开处方药的丈夫所带来的好处。
”然后Emily出现,两人的对话被打断,她出现之后,妻子再没有说过一句话。
28分09秒,在家里的客厅,第二次出场,两人谈论的话题是Jon新工作的收入,然后他们开始有亲密的举动,但是被儿子打断,这是她跟前夫的孩子。
在妻子的最初两次出场之中,在Jon离开之后,都有一个较长的脸部镜头给妻子,没有对白,索德伯格没有对这两个镜头做更多的暗示,但是两个跟叙事无关的镜头及其长度本身就是一种很大的介入,我们可以做各种不同的解释,但是我觉得这两个镜头最直接的解释在于:她在反省这段婚姻关系。
说到这里,我对这个电影的基本看法就是:用黑色电影的形式讨论现代的婚姻关系。
这才是索德伯格与众不同的地方。
我不知道有没有别人做过这种尝试或者做得更好,反正我暂时是想不起来。
34分50秒,同样在家里的客厅,关于妻子面试失败的对话。
到了这里,他们两人的关系已经交代的非常清楚了,接下来就看杀人案怎么去破坏这段关系:43分16秒,在卧室的床上,妻子有几句对白,但是没有入画,案件跟家庭第一次有联系,在此,妻子只是旁观者。
45分58秒,Jon吃早餐看关于案件的新闻,妻子从画面前经历,最后坐在他和电视中间,然后他们出门,被记者围堵,Jon让妻子离开。
51分06秒,当晚睡前,妻子开始就案件带来的第一波麻烦质问Jon,对话结束之后,Jon关灯,画面突然淡出。
接下来才是关系破裂的主要内容:57分15秒,Jon把关于以前一个女病人的投诉信给妻子看,妻子提出多次质疑。
63分43秒,妻子带儿子回家,Jon因为调查案件忘记接儿子放学,她开始指责他。
67分29秒,Jon跟妻子讨论案件调查的进展,她拒绝谈论与案件有关的事情,开始更多的指责。
接下来,Jon遭到了检察官、工作伙伴的拒绝。
然后77分16秒,在一个Jon在街头行走的手持镜头之后,他回到家,妻子收到了一封关于他和Emily暧昧关系的告密信,两人的关系彻底破裂。
妻子离家之后,Jon开始反击。
在接下来的将近30分钟里,一直到电影结束,妻子没再出现,最后我们看到的是,Jon接儿子放学,然后上车,和妻子在汽车前排谈笑的镜头。
这只是Jon的结尾,整个电影的结尾留给了Emily和精神病院(跟电影开头的那栋公寓外观类似),像盒子一样的建筑物,很多的窗。
现代的婚姻关系一直是索德伯格想说的主题之一,从“性、谎言与录像带”开始,在“传染病”里,同样说到了现代婚姻,有出轨、丧偶这样的情节,但是他从来没有像“副作用”这么悲观,Jon在整个电影里没有得到妻子任何一点信任和支持,完全没有,而就算这样,挽回婚姻却几乎成了他反击的最大动机,在他成功击败对手之后,电影也及时地让他赢回了婚姻和家庭。
可问题是,这样的结局,值得我们为Jon感到高兴么?
唉,甚至不值得我们为他感到难过!
Emily的故事也是一个婚姻关系破裂的故事,就像开头和结尾的那两栋建筑物。
如果不是因为「史蒂文·索德伯格」这个名字,当影片过半时,我基本便会认定《副作用》就是一部讲述「医患纠纷」或者「药品丑闻」的电影。
但要将一个擅导群戏、拍摄过「罗汉系列」的导演与那么严肃的题材联系在一起实在比较困难,因此当带着悬疑和惊悚意味的后半段浮出水面时,我终于在心里暗道:这才对了嘛。
这样的情节排布既有好处也有缺点,好处是可以造成奇峰突起的戏剧性效果,而且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不会有什么违和感;不过缺点也显而易见,把所有的反转都集中在半部影片内,在时间上稍嫌有些仓促,包括前情叙述和班克斯医生的「破案」过程都比较潦草,给人意犹未尽之感。
相比中规中矩的裘德·洛和凯瑟琳·泽塔-琼斯,本片中鲁妮·玛拉绝对可称得上是个亮点。
之前对她的印象一直停留在《龙纹身的女孩》里那个朋克少女上,至今不太感冒。
但在《副作用》中,鲁妮·玛拉展现出清新可人的另一面,对角色的拿捏也十分到位,尤其是「抑郁症」状态下那样半梦半醒、浑浑噩噩的戏中戏非常精彩。
最后聊一下题外话,「抑郁症」虽不是影片的主题,但作为故事的导火索也算是索德伯格切中了时代的热点。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抑郁症的发病率有着逐年增长的趋势,高度繁忙、紧张的环境是催发这一疾病的温床,预计到2020年将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病症,堪称二十一世纪的人类杀手。
更为重要的是,由此还带来了另一大症候群——药物依赖。
抑郁症本身就是一种心理障碍类型的疾病,因此更容易产生对精神类药物的依赖性,不但是生理上的,也是心理上的,尤其是后者极易导致用药成瘾,甚至失去理智。
本片中,导演在多处表现出了现代生活的浮躁压抑,「抑郁症」虽是艾米丽谋害亲夫的借口,事实上亦是此事件的罪魁祸首之一。
心病還需心藥醫, 不是長期服食, 兼有後遺症的藥丸可比。
天朗氣清, 妻子Emily陪同母親接出獄丈夫, Martin回家後當然與久未肉體親近的妻子溫存, 可是丈夫很快的洩了, 妻子連隨說沒關係, 女人是否言行如一, 或是言不由衷? 迎接刑期服滿丈夫回家本是喜事, 妻子原有的憂鬱症本該痊癒。
然而, 她的病更趨嚴重, 她於停車場不慎跌了隨身物品, 好心的白髮管理員幫忙執拾, 她渾忘世間還有樂善好施的人, 世道還有出於關懷, 縱使大家互不認識, 這樣的人還是存在, 女子坐上駕駛座, 踏上油門, 汽車急速的撞上牆壁自殺, 於醫院醒轉的Emily面向精神科醫師Jon, 她好像忘記了一些事情的理不清現實、幻覺, Jon察覺事態嚴重, 他開了有副作用的抑制憂鬱症處方予Emily, 病人服後病情轉懷, 她在地鐵月台些許踏出警示線, 將至的列車疾風刮起, 弄亂了女子長髮, 當值管理員視線企及的發現了意圖自殺女子並及時拉了她的衣角, 女子似是如在迷霧的不知發生何事? 她的病不因丈夫歸來好轉, 她的病變本加厲, 她不確定丈夫與將來的事業夥伴是否合得來? 她顧不了賓客錯愕表情, 淚水洶湧而下, 不安源自對未來的不可預示, 其醫生接納了病人意見開了有夢遊副作用的藥, 她服了, 身在夢幻的她做了不該做的事, 真相是否如所見就是? 抑或是局中有局? 象徵婚宴喜樂的酒尚未盡喝, Emily在婚禮目睹丈夫給警察逮捕, 畫面沒有專注在面容哀傷的新娘子, 而是聚焦她拿著垂在腿旁酒杯, 獨是新郎贈送新娘的汽車隱約入鏡, 意表丈夫入獄前的禮物、新婚, 以及丈夫心意是轉瞬即逝, Emily擁有幸福至化為烏有, 這是視婚姻是女人一生最重大的事的要命摧毀, 女子因此患上抑鬱, 久而不治。
電影佈局剖析了錯綜複雜人性, 病人固然需要治療, 但普通人, 特別是供及專業意見的專才有時身陷困局, 旁人不能協助時更為需要關心, 醫生雖是繼父, 他願意在解除紐扣, 即將於客廳同伴侶溫存時看見發了惡夢繼子放下色心, 上前慰問 , 親人、病人有事事必親恭, 他煩惱Emily的病牽累他忘記接孩子下課, 換來的是愛人責備, 要是醫生不能治好Emily, 令其墮入萬劫不復處境, 他的事業因為操守不當, 以及診斷失誤註銷, 他急了, 不住相約同行幫忙, 行家為了不損名譽, 說了自行收拾爛攤子的局外人話, 有高等知識的人尚且冷待需要幫助的精神病專家, 其妻子、兒子自然難以理解家人的煩躁, 高處不勝寒, 自行帶出的問題自行解決, 不管用的手段如何卑劣, 醫生的行為為了保其名節, 家庭, 就算犯了欺騙罪名, 亦是他得不到援手的下策。
Emily購買的船隻模型置在陰暗房間, 預示她期待同丈夫再次出海的夢只能凝滯一隅, 這樣想當然的禁錮奢望帶來的只是虛無, 那及陽光灑落, , 臉容發出淡淡的光, 愛侶相擁同睡的相聚一刻美夢? Patrick Chan寫於2020年4月13日
《副作用》这是一个两男两女的故事。
依靠欺骗维系的关系注定会迷失在更精巧的骗局中。
我以为真正好的悬疑电影应该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情节上的反转固然精彩且吸引观众眼球,但更重要的是推动事件反转的内在逻辑关系是否合乎情理。
想同时做到这两点并不容易,太多片子一味追求形式上的炫酷,却逃不开内核的空洞和人设的崩塌。
这部片子就属于这一类电影,多次反转的剧情没有丰满的人物作为根基,如果说男主的绝境大翻盘还与人物性格有点关联的话,那么两位女性角色故事前后的行为逻辑就完全是背道而驰,可以说根本没有人设可言。
6分。
ps:千万别去尝试敞开一位心理医生的心扉!
为毕设忙了一个通宵,打盹儿到晚上和宝贝吃晚饭,随缘去电影院撞部电影看。
《side effect》,记得是《龙纹身女孩》的导演还是编剧指导的,几个月前看过它的宣传片,悬疑推理,且与化学医药相关,的确是我的菜。
用简短的话来概括电影故事的大概,就是两个女同性恋的阴谋与一个倒霉被卷入的男人的逆袭。
当然,故事不会这么简单潦草。
如果将整部电影视为一个内涵丰富的样品,那我现在正在尝试的就是将样品中不同的有效成分分离提纯,一一甄别,以备他用。
Side Effect(副作用),本来是指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对身体造成的无差别伤害性影响。
人性面:从何处来,往何处去?
这是“人生之于选择”的命题。
“The past behavior is a determinant of the future behavior.” 过去的记忆与经历给了人对未来选择的自由。
故事起点的两个女人,一个是因爱人劈腿而内心受伤的精神科医生(具体的title我不是很确定),另一个是生逢剧变而绝望无助的银行家妻子——这里我没有用平面设计师的职业身份来解读她。
精神科医生,通医理药理,精于解读人心变化、思维密码的技术。
电影中,她是个事业型的女强人,精干稳重、果敢狡黠,像一只老练的妖狐。
作为一个被爱人抛弃、遭到背叛的女人,精神科医生所累积的知识与技术赋予她把握自己命运的力量。
她憎恨男人,爱上女人,运用智慧去追求金钱、地位。
她要在这种深彻的异化过程中重新找回自己,以此来对抗过去痛苦的回忆,抚慰那个受了伤的自己。
银行家妻子,间接掌握了各种金融衍生品的技术,享受了一般人未曾企及的荣华。
命运是开不起玩笑的,盛极而衰,云泥之变,爱人与富贵弹指云烟,从拥有到失去,她陷入了悲伤。
经历了悲伤的五个阶段后,她接受了的现实是走了样的现实:有人或事害了她,毁了她,她要返还,要报复。
相对于抽象的命运、时势、因果、造化,果然将一切归罪于某一个人更容易得到心安,这个人就是她的爱人——马丁。
这估计也与她年少时父亲冷落带来的经历分不开。
瞧,两个同时视男人为眼中钉的女人走到了一起,以互利共生的关系互相利用,互相安慰,多么自然的结合!
而这世上最可怕的事就是结盟。
也许真的是“漂亮的女人都是天生的演员”,精神科医生的专业知识,加上美人胚子女影帝的演技,似乎诡计与阴谋的出现就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接下来,go through all of the procedure,如果一切顺利,诡计得逞,那就是各得其所、死而无憾了。
但毕竟是因为背叛与自利才走到一起,骨子里的猜忌克服不掉的,一旦发现在一起不再是互利,而是伴随着出卖与伤害,那么反水叛变就将成为必然。
结尾,两个坏心眼的女人都得到了制裁,可怜但也理所当然,这也算是对于广大内心光明的观众的一个交待。
故事中的男医生是个倒霉孩子,误打误撞成为了阴谋里的牺牲品。
起初的他,为了追求对病人人性的关怀而来到美国,对罪犯展现的温柔与人性既体现了他专业医师的素养,也塑造了他温柔热忱的一面,我估计如果没有后来因缘际会坠入陷阱的事,他一定是个性善主义者。
接下来,故事的处理很明确,既然落入陷阱,那就只看你被玩得有多惨:妻离子散,朋友背离,媒体舆论的围堵,事业由盛转衰,以及他自己内心对于善恶的挣扎。
说句插科打诨的话,当他在yahoo上search到了那篇关于梦游副作用的paper时,我暗笑他会不会因为自己没有提前看paper就开药而感到忧桑呢 当发现一切是个阴谋,自己是被坑得一无所有的时候,男医生也在经历悲伤。
在一番痛苦挣扎后,他接受了现实,并选择了大步向前,展开反击,赢回自己失去的一切!
——宁可一思进,莫在一思停。
达成目的后,工作复归正轨,妻儿再入怀抱,他既完成了自己的复仇,同时履行了医师的职责,在事实正义的层面上,更达到了惩治罪恶的目的,一石多鸟,公私两全,只不过,他对于这个世界,还能如往昔一样,充满善良与热忱地对待吗?
技术面:Kevin Kelly的《what technology wants》是我最近一阶段很喜欢的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将其读完。
里面关于技术、信息、生命等命题的看法对我几乎在所有领域的思考都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回归到这部电影,从某种意义上讲,整部电影侧面描绘了我们所处的这样一个技术时空的部分缩影。
从技术工具论的功利角度来看,我们人类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运用技术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愿望。
君子善假于物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而令人类更强大,更有力量。
而从语言产生之始,人类便开始通过想法、念头的交流,累积经验,创造新的技术。
因此,“技术大爆炸”、“技术宅拯救世界”的现象取代了原本基因突变为动力推动物种发展演进的节奏。
技术的发展遵循由具体到抽象,从苹果电脑或宝马汽车,到生物医药、心里金融、程序管理、药物审核体系等等等等,技术在不断进行着越发深彻的进化。
同时,技术所具有的“举一反三”与“触类旁通”的特性也在电影中得到体现,无论是两个女人通过金融衍生品与生物药理学结合编织的诡计,还是男医生借助司法体系的程序权威与自己才智知识组合之后生成破敌妙计,技术的跨领域应用、组合为整个世界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回顾电影的开头是监狱的探视,由于缺少X-光机,一个女孩子不得不将包好的礼物拆开接受检查。
这一镜头所体现的精神贯穿电影始终,即技术的系统制度化。
当单一技术的丰富与繁荣进入一个系统制度的体系框架,一切运作都必须有序得当,不容例外,伦理价值上这种有序被上升为程序正义,而从技术角度看,这是技术高度发达后的具体体现,就如同细胞到器官,最后形成生命,一切自要根据时空的推移,遵循相应的规则定律。
电影里看到了FDA药物审核、司法体系的一罪不两诉、确定责任追究时的因果关联图(类似quality management的课)等等都不外如是。
这一理念的推动下,人被异化为各样的身份职能,作为律师、医生、合伙人、保安、停车场看门大叔等等。
插句题外话,人在社会系统软件中以不同身份职能进行异化,成为具体部件时,也或多或少,以异化了的姿态展现自己人性的光辉,男医生帮助病人时尽责的善良,保安扶住伪神经病跳火车时的担忧,律师争取1%神经失常的无罪辩护时的关心在意,公司女老板体谅银行家妻子抑郁而给假等等,这些东西,弥足珍贵。
电影取名为副作用,这是个有趣的设定。
使用一种技术获取利益时,可能也伴随着极大的风险。
回顾电影中的设定,“金融衍生品 + 生物药理学 = 赚钱 + 杀人 + 脱罪”,细致的技巧却将社会、经济、司法、医药,各大技术系统软件被挨个敲打了一遍,就好像寄生虫从宿主身上攫取营养一般。
但寄生虫也有被宿主弄死的危险,只不过死法不一定是被拍死的。
于是,杀人犯的银行家妻子虽然没有得到法律的制裁,却被困在精神病院里生不如死;幕后主谋女医师那瞒天过海造势捞钱的阴谋,却被污点证人的录音暴露了。
药品的极致追求就是避免副作用。
技术的复杂与无穷变化,让我们更加接近这一目标,或更加遥远。
這就是索德堡的封鏡之作嗎?
這部是老式的懸疑驚悚片,索德堡掌鏡之下製作質感不錯,但情節的翻轉其實滿廉價的,而謀殺情節的背後是當代的精神藥物文化,再勉強扯上一些銀行家內線交易的政治側寫,精神科醫生和病患的大鬥法但兩邊都算不上好人,甚至看到後來會覺得精神醫療體制可以比司法體制更可怕。
最後真相的揭曉讓我有種導演回到九零年代初第六感追緝令大玩妖魔化的政治不正確。
在類型的包裝之下說不上電影是否真的問了有意義的問題。
為了呈現吃藥後的晃忽感,電影花了不少時間讓女主角領著觀眾進入憂鬱症患者的生活中,但你會發現一切都只是晃子,末尾一連串像是幕後花絮的回溯鏡頭拆解了觀眾先前所看到的,但電影故事並沒有跟著其中一位角色的敘事觀點,所有的誤導都是針對觀眾而來的,只是當觀眾發現真相時實在說不上有什麼晃然大悟之感,一方面是翻轉早在預期之中,另一方面除了耍觀眾之外好像也沒什麼好說的。
當然如果硬要去說些什麼的話,片頭從城市空景拉近到女主角居住的窗戶,大概是要說城市生活被藥物所控制的寓言。
片尾從精神病院的窗戶拉出去算是呼應,但意義已大不相同,角色從操控藥物的假像,真正進入被藥物與醫療控制的牢籠,電影並沒有正面地去挑戰藥物與人的關係,就是在邊緣轉了一圈,但嚇唬的意味是有的。
而女主角的心理狀態也可說是被囚禁在物質慾望的幻像裏,但這和藥物的幻像是否真有什麼關聯也說不上,除了女主角從頭到尾都很迷懞。
想想是否對一部類型片要求太多?
或許是電影中一片迷懞灰色的世界裏,觀眾沒法真正找到認同的角色,無論是否是逃避,商業類型片總會在故事中找到道德正確或實現正義的可能性,這種理想與現實的衝撞,無辜與有罪之間的界線,其曖昧張力總是吸引人的,但這種張力在這部片總覺得不存在。
男主角在事件發生後失去了原本的工作和家人,但在他成功地"復仇"之後,他不知怎麼地就修復了與家人的關係,看似美好結局卻不算圓滿也缺乏餘韻與想像。
这部影片最大的亮点,就要女主,艾米丽。
从影片一开始,艾米丽就是忧郁的,神经质的,柔弱的,让人产生保护欲的,每次她出场,都美得惊心动魄。
演员也是身上自带的文艺气息,也为这个角色增添了不少色彩。
但她身上,还有一团让人捉摸不透的迷雾。
看似单纯的艾米丽,到底是小白兔?
还是大魔王?
而身陷杀人案中的医生乔恩。
虽然发际线略有后移,颜值也不比当年,但智商却全程在线。
身为心理医生,探案却丝毫不马虎,后面的离间计使得也是溜溜的。
面对越来越多对自己不利的条件,他又该如何破解眼前的迷局?
因为整个故事的悬疑性,从影片一开始,导演就用大光圈柔焦镜头,营造出了迷幻的画面效果。
无论是摄影,配乐,还是节奏的把握,冷冽黑沉的风格,都做到了极致。
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最重要的是,本以为这部电影是以批判滥用精神科药物为主题,却没想到后半部分,牵扯出一个“狗血至极,大跌眼镜,男女通吃”的伦理故事。
反转再反转,还真是各种让人意想不到啊。
其实,这部电影的核心,依然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人性的深不可测,谁也不能预料。
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达到目的,甚至可以不择手段,做出一些疯狂的事情。
但,正如电影的片名,《副作用》。
这种副作用,究竟是来自药物,还是人心?
每一个局外人都能get到。
几点疑问希望大神帮忙解答一下:1我还是不明白女主杀老公的动机,他本来和老公结婚很开心,就因为老公出事被抓了就要杀了老公(表示不能理解)2她到底本来就是拉拉还是见了女心理医生变成拉拉了(如果本来是拉拉,那为什么要和男朋友结婚?
)3不理解女主背后这一系列阴谋的目的是什么,(她这样做对她自己有什么好处?
)其实挺好的一部电影!
希望大家帮我解答下这三个疑问
前一部分对药物副作用的研究还未深入,后一部分迅速逆转揭开真面目,突然觉醒一般。
从精神病院开始到精神病院结束,从人类催眠自己的那一刻起副作用就已经产生,内心的阴暗剧毒比药物更猛。
设定新颖,用意别出心裁,逻辑不足理由很勉强,力道不够敷衍了事让人难以信服,像是为了圆一个谎又撒了更多的谎。
往往你最爱的人,最信任的人,伤你最深!
你竭尽所有,全力去保护,最后在自身利益面前,对方选择抛弃你,甚至置你于死地!
在这个物质、欲望纠葛的年代里,唯有自己才会对自己忠诚!
影片讲了个一般般的故事啦,但各种转折还是挺出乎意料的。
开头的部分各种各样奇怪让人不爽的行为给我一种重新看《抑郁症》的感觉,难道有抑郁症的人都这样吗?
他们这是在黑这个群体啊...经常性的发呆、一大堆的药片,无厘头的行为...既然故事本身没有太精彩的地方,那么导演的重点大概就是想表述点什么,对社会探讨些什么,但可惜我对这个话题不大感冒,以至于看完了也没什么印象总体评分:3.8/5.0娱乐指数:1.8/5.0虽然药片副作用有梦游症,但我看查宁塔图姆才是梦游的那个还是裘德洛好,不仅是主角,经常露面,还复仇成功,这电影就看他了,不过最后的报复不大好,没必要把海报右下角那位整进去精神病院,毕竟她配合“治疗”的话说不定两下就出去了,然后找裘德洛报仇,这多不好影片到后面裘德洛中招,老婆跑路,连解释都没有,就一直盯着照片看,确实是有点走火入魔了,虽然调查是很有必要了心理医生自己竟然是靠吃药来对付压力之类的问题,难道平时开解病人之类的谈话是没啥用的吗另外海报右下角那表情好像我以前的老婆,这让我很纠结
不错的剧情片,各种反转和意外
没劲。。。
飞机上的烂片,结局就应该让医生完成不了大反转,让他妻离子散然后真的走上瞎开药毁人无数的人生道路才好看。
这个片子里唯二的男性告诉我们 男人发胖和秃顶都不行 怪不得两女人要搞les
3 bitches
很不错!!!!!!!
自我伪装的结果就是最后也成为那个你带上面具想要成为的人。塔图姆打酱油不开心,裘德洛的表演很赞。
好扯
文艺版的trance啊~~~拍得也蛮好看的~
抑郁,平淡。看评论是讲一个女人因为老公进了监狱精神压力太大了
看完以后都不知道药能不能停了
裘德洛老了
看看撸尼玛
感觉剧情不是太合理。。。
算是索德伯格近期最好的片子了,同为新生代鲁尼马拉比JL更值得奥斯卡影后。不过觉得Jude由守转攻处理的太潦草了,还有我居然猜到了那段关系,一定是马普尔小姐看多了。
2.5 这剧本写的太想当然了,反讽-神秘-反讽的情绪转换可没有那么容易就接上的
前面是骗局……
这个题材我兴趣不大,有点儿枯燥无味,最后搞了个反转。画面极美。Rooney Mara美得不得了,360度无死角。Channing Tatum真是太惨了。最后裘秃说“这个副作用是脱发”哈哈哈哈。
不喜欢索德伯格的叙事节奏
索德伯格千回百转就转出来个同性恋⋯⋯感觉裘叔演的还行就是角色转变有点突兀啊⋯⋯ps看到人说精神科医生是开药的,心理医生鄙视用药怎么就默默的笑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