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凝柏林影展的味蕾是挑剔而专一的,他只能接受第三世界的摇尾乞怜,所以胜出者往往是后殖民主义的自揭疮疤,导演必须在本土的神秘文化中削下一块隐秘部位的皮肉,等他腐烂化脓,臭气熏天足以震撼西方世界的看官时,再供奉给柏林影展,最后换取一尊金熊,不枉了拍片时对人对己的折磨。
我并不想陷入那些对后殖民主义者劈头盖脸的谩骂阵营中,却也不得不在看完《惧乳:伤心的奶水》之后发此牢骚。
《惧乳》的导演是一位新人,新人拍片,若不是自知地适当模仿一些业已功成名就的大师,抑或本身就是千年不遇的大师(比如塔可夫斯基拍《压路机与小提琴》),要自己走出一条艺术电影的血路,无不头破血流的,柏林的褒奖,只能说对于某类比赛的游戏规则来说,他做到了政治正确,但丝毫掩盖不了影片泛生出的稚气。
后殖民主义,是指研究宗主国和前殖民地国家之间关系的学术思潮,将其引发到电影范畴,或者就《惧乳》一片来说,可以阐述为前殖民地导演在宗主国缺席之后依旧向其或者以西方世界为代表的另一个他者献媚,所拍摄的“反映”当代本国现实的作品。
《惧乳》讲述的,正是在经受恐怖主义侵害下诞生的女孩,她患有莫名其妙的病症——流鼻血,并且为防止再受戕害,在自己的阴道中塞入马铃薯,根据当地的迷信认知,女孩罹病的原因在于引用了母亲恐惧的奶水所致,如此荒谬绝伦的民风在这类影片中比比皆是,与王全安《图雅的婚事》不同,此间也没能展现女性在困境中的蜕变抑或反诘,而是淡定到了最终。
虽然不能以经典的编剧法为这样的情节构设套上匮乏主人公的自觉欲望与求索的帽子,但任凭如何体恤第三世界国民的观众,在被如此挑战了90分钟之后,还能笃定地为女孩渺茫的生存而感慨,终究是个不可能事件。
联系秘鲁的历史过往,我们能从影片中解读出背后的一些譬喻,但这样的解读,牵强到苍白。
曾经被西班牙统治的秘鲁,在摆脱殖民后又在一系列与邻国的战役中屡尝败果,至今仍然不能实现经济腾飞的他,只能依靠矿产的丰富在南美世界占据并不足道的一席之地,而影片中呈现的秘鲁(还是个偏远山区),展现出的落后和片中钢琴家的富有相对比,正是国家的真实写照,从影片长镜头里人物未曾间断的抱怨贫困的口中,我们足以了解,但导演并没有将何以造成如是的原因揭示出来,仿佛秘鲁本就是个以贫瘠为属性的国度一样,也许只字不提触及了某些看官的心理慰藉。
《惧乳》也自然是投柏林所好的女性主义电影,片中的男人永远处在给女性施压或减压的配角地位,他们要不是一个微有嫌弃的舅舅,就是能指点生命真谛的蓝颜,然而女主角的命运并没有因为这些而发生改变,这种女性主义是已经腐烂变质的女性主义:她的身份是主动一步一步沦丧的——母亲丧命,她在亲情的位置失去了与家庭树连结的枝干,拒绝男性的搭讪,致使她失去了成为配偶的可能;她没有试图寻找认同,除了以自己的唱作才华换取女主人的信任和珍珠,并最终因此而兴奋,即使这是昙花一现并最终被遗弃。
如果要为片中的桥段一一找到“原罪”,根据后殖民理论按图索骥,不是难事,但初来乍到的导演以这种方式拍摄在公元2009年放映的电影,就有些过分了。
我想起那部摘取圣马力可金狮奖的米拉.奈尔的《季风婚宴》,同样是女导演的创作,同样是第三世界的故事,那一部,政治性谄媚度低不少,但可接受度要高得多。
“或许有一天,你会明白我哭泣了多久,那一晚我嘶喊着,声音在山谷里回荡了很久,这个唱歌的女人,那个晚上被强暴了……”在《伤心的奶水》中,一个即将死去的老女人虚弱而悲伤的歌声,穿过影片初始的黑幕,将看似云淡风轻的死亡和恐惧抛到观众面前,作为故事的引言。
影片由此带着一点黑色基调,在这基调上又中和了很多情绪色彩,本片秘鲁导演克劳蒂亚·洛萨意欲展示的主题,却是悲伤之后无尽的希望。
“阉割焦虑”后遗症一位名叫法丝塔的秘鲁女子,为了拒绝“恶心的强奸”和可能导致的怀孕,进行了“恶心”的自卫——将一只土豆置入YD,堵住一切可能。
这让我想起,佛洛依德认为女人也有“阉割焦虑”,它自父亲那里遗传。
这种说法其实很无稽,但法丝塔的颇有“阉割焦虑”的病症。
法丝塔的母亲在20多年前的秘鲁动乱时期曾被强奸,丈夫被打死,人们说母亲的悲惨和恐惧通过奶水的喂养带给了女儿。
法丝塔惧怕遭遇母亲一样悲惨的命运,用土豆“阉割”自己获取安全感,由此引发精神上濒临崩溃的痛苦焦灼。
那个带来巨痛的年代并不因母亲的死去而消亡,它遗留的阴影仍然啃噬着下一代。
人们说法丝塔的灵魂因为恐惧埋在地下,因此成为没有灵魂的人。
在热闹的人群中,她像个易于辨认的行尸走肉,面色蜡黄,木无表情,只有战战兢兢的步态显示她还有一颗忐忑不安的活人之心。
除了她,所有人都很快乐的生活。
在那个我们很陌生的秘鲁“无雨之城”——利马,郊区的穷人们迎来一场又一场集体狂欢的婚礼。
背景是荒凉的城市边缘、他们居住的简陋平房、远处光秃秃的山脉、整个世界被没有生命力的灰色覆盖,你会因为找不到任何一颗绿色的草和稍微能赏心悦目的景物而万分颓丧,然而穷人们的笑容仍灿烂得让人嫉妒,新娘子的白色纱裙在肆意飞舞。
人们在拙劣而过时的慢四舞曲中欢快的跳舞,不知道法丝塔的恐惧随着体内的土豆生根发芽,她死去的母亲无钱安葬,被裹成一具干尸藏在某间房里的某张床下。
这情节阴暗晦涩,即使爱唱歌的法丝塔歌声那么美,旁观者始终无法轻松起来。
应该说,导演在法丝塔身上融入许多深层的含义,比如秘鲁动乱史遗留的安全感缺失,人们在创痛中继续生活、对未来的渴望,贫瘠的大地上生生不息的人,还有女性自我的觉醒,影片充满了暗示,沉重的叙事进行到最后却出乎意料的充满慰藉。
法丝塔的惊恐不安,对土豆的荒诞依赖造成的自我“阉割”和“阉割焦虑”,与其说遗传自母亲伤心的奶水,不如说遗传自母亲那如蛆附骨的一生噩梦。
土豆花开转折的曙光在富庶的白人女钢琴家家里。
那里的庭院草木葱茏,园丁和善,作为菲佣的法丝塔开始哼唱歌曲来交换女主人的珍珠。
她衔着一朵花给园丁开门,蜡像般的面孔因为鲜花而生动。
园丁的温和善良让法丝塔渐渐放下对男人的成见和戒备,他们的交流仍是双关语一样的对白。
“园子里有天竺葵、山茶花、雏菊、仙人掌、红薯,就是没有土豆!
”法丝塔愤愤的对园丁说,仿佛在为自己争取精心养护的权利。
她多么偏爱杜绝强奸,拒绝怀上孽种的土豆啊!
“土豆很便宜,而且很少开花。
”园丁略一思索,这么回答。
在影片中,土豆是个重要的解密象征。
土豆的平凡和廉价,像平凡的法丝塔和贫民区的人们穷苦不公的命运。
来自贫穷村落的无知和亡母遗留的悲伤恐惧,让她像惊弓之鸟一样怕死怕活,她的“美人鱼”歌谣被女钢琴家剽窃获得演奏会的成功,却没有得到对方允诺的珍珠。
在金字塔底座,为数众多的穷人才是理所当然的大地主人,他们自古以来的宿命却是随波逐流被凌虐被压榨,永不休止。
法丝塔的舅舅绝不是唯一一个常常载歌载舞、快乐生活,更会在某些时刻因为自己微不足道的命运而失声痛哭的人。
自我意识的觉醒总会在逆来顺受的隐忍中爆发,表现为法丝塔的两次奔走。
第一次在一场婚宴结束的夜半,法丝塔的舅舅佯装掐死法丝塔,激起她对生的强烈渴望。
她提着礼服裙摆狂奔出来,身后荒凉的贫民区在稀落的路灯下呈现高贵非凡的蓝色,她的礼服在夜色的掩饰下看不出有多廉价,蜡像般的脸上因为一副勇者无畏的执着而前所未有的动人。
她一路跑到女钢琴家,在那幅让她紧张作呕,象征暴力杀戮的军人肖像前蹲下,捡地上的珍珠。
第二次在法丝塔送母亲遗体回家乡安葬的路上,她远远的看见了海,执意背着母亲的遗体,走过一大片沙漠来到海边。
她向前走着,拨开心中的迷雾找到前方的一点光亮,只是之前耗费了太多心力,于是拿到了珍珠、让母亲终于在死后看到了海并送回家乡安葬,都是莫大的慰藉,却不足以让她喜形于色,她仍然很平静。
影片末尾,一盆开了花的土豆送到法丝塔面前,叶子和花朵可爱的耷拉着,恰如“无雨之城”的植物缺水面貌。
让土豆回到泥土里,让它顺应健康自然的轨迹,勇敢的开出自己的花朵。
土豆是很便宜,但生命的花开本无贵贱。
土豆花开,让法丝塔脸上的笑容宛若新生,在自我意识觉醒之后,等待法丝塔的,将是是属于她的,生命的花开。
看过这个美丽且哀伤的名字,便一直对这部电影念念不忘。
很早便把这部电影下载下来存在硬盘里,却一直拖到最近才把她看完,怕是又一个绝望的故事。
还好,影片最后还是给了我们一朵盛开的马铃薯花。
一直都对南美洲这片充满魔幻主义色彩的神奇大陆啧啧称奇,《百年孤独》里那种泯灭了时间和空间的无尽苍茫曾经让我十分怅惘。
而这部秘鲁女导演的作品也始终萦绕着这种魔幻主义色彩,实实在在的敲击着每个人心底的那份孤独与恐惧。
法斯塔从小在孤独与恐惧中长大,这份孤独与恐惧是母亲所给予她的,一如她遗传自母亲的那种奇怪的病。
然而也是母亲在一直保护着法斯塔,帮助她抵御着这个残酷世界所可能带来的伤害。
母亲的死终于将法斯塔推到了现实世界的面前,为了攒够把母亲灵柩运回部落的钱,法斯塔不得不克服心中的恐惧出来工作。
法斯塔在一个白人音乐家的家中做女佣,女音乐家欣赏法斯塔的美丽歌喉,用珍珠做交换窃取了她的那些美丽的歌。
这些珠子,在白人音乐家眼里不过是众多装饰品中的一件,可在法斯塔眼里,它们则是自己美丽的梦,一如那架摔碎的钢琴的彩色碎片,都是吸引着法斯塔不断克服恐惧,积极生活的美丽向导。
像所有女孩一样,法斯塔同样渴望爱情,然而这份渴望却一直因为自己的恐惧而被压抑着。
她拒绝了主动示好的多情小伙,不敢与任何陌生的男人走过同一级石阶,甚至在看见穿军装的男人的照片后会恶心地想吐。
看着同村的姑娘们一场又一场的热闹婚礼,法斯塔始终像一个界外人似的无法参与其中。
那些新娘们随风飘扬的美丽裙摆,可以让每一个女孩光彩照人,却始终照不亮法斯塔悲伤的神情。
直到遇见了善良的园丁,在一次次贴墙等待的小小幸福后,爱情之花才终于悄悄地盛开在了她的嘴角。
然而生活并不总是善待人们所给予它的信任,被丢弃在公路边的法斯塔绝望的哭喊着,这个世界很残酷,残酷到将她唯一的一点慰藉也揉碎掉。
可她却反而不再惧怕生活了。
从被这个世界伤害而选择拒绝这个世界,到因为心中的渴望而打开心扉开始勇敢的生活。
支持着法斯塔克服这份巨大的恐惧的,不只是爱情那么简单,而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点滴美丽与温馨,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于生命本身的敬重。
影片最令人动容的是法斯塔终于克服内心的恐惧,哼唱着美丽的歌,穿过长廊的段落。
歌曲是关于一只美人鱼如何耗尽自己的生命以使得音乐家可以永葆自己的才华的动人故事,法斯塔的眼里噙满泪水。
这首歌的旋律在片中出现的第二次,是音乐家弹奏着剽窃来的歌曲赢得满堂彩的时候,法斯塔也是穿过一段静默的长廊然后看见响彻着掌声的大厅。
我看得见法斯塔明亮的眸子里满是欢欣和期待,尽管转瞬即逝。
也许我们每次面对别人放下心防的时候未必总会获得真诚和友爱,可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拒绝继续付出真诚的理由。
也许我们遭遇过别人无法想象的痛苦经历,没有人可以理解,可这也并不妨碍我们继续追逐心中的梦想。
因为这追逐之中的欢愉最终成就的是我们自己的生活,而这也同样是别人无法体会的。
这个世界并不总是完美,你可以说它充满仇恨与肮脏,可它有多少可恨,就同样有多少可爱。
放下心中的恐惧,原来马铃薯花也开得那么漂亮。
所以这是一部关于伤痛以及克服伤痛的电影,一部关于受害女性如何成长的电影。
对于遥远神秘的秘鲁所经历的那段黑暗恐怖的岁月,我了解甚少,也不知道它在秘鲁人民的心里到底曾经留下了怎样的印记。
但有一点是这个地球上每一个国家和民族所共通的,那就是无法停止的向前生活的渴望。
秘鲁多种反政府武装并存的恐怖时期,凡是被暴徒强奸的妇女都会患上一种奇怪的疾病,而这些妇女又会分泌出“悲伤的奶水”遗传给自己的孩子。
女主人公法斯塔就是这样一位由“悲伤的奶水”喂养大的姑娘,虽然恐怖时期已经结束,遗传而来的病症“恐惧”却并未消除,不仅阻隔了她与外界的联系,更存下了一个难以启齿的秘密———为了防止侵犯,她在自己身体私处塞进了一个马铃薯……有了前面的注解,观影就顺利多了,没有很复杂的方程要解。
只围绕着法斯塔的心路历程,体验一下看人疗伤的感觉。
能够自救的人是英雄,而鼓起勇气要自救的人也是强者。
整部影片一直以不得伸展的张力压抑着你的感官细胞,法斯塔(玛佳丽.索利埃饰)极具个性的脸,没有脂粉的修饰,直接放到镜头前,整张脸铺满整个画面,满是忧愁恐惧和无助,视觉上的不适感一下子在心里掀起巨浪。
有几次,我自言自语地说,“我不想看了。
”当然,哪里都会有段插曲,过去就好了。
法斯塔和那位女音乐家的纠葛或许就是道德与物质利益的矛盾。
灵感枯竭,但没被恐惧折磨过的女音乐家最终还是利用了法斯塔,然后绝情地把她抛弃。
真心关注弱者的人似乎和濒临灭绝的稀有动物一样珍贵,法斯塔碰到了一个,却是伪装的。
幸好,导演是公平的。
她至少给法斯塔补偿了可以用来安葬母亲的珍珠。
可怜的法斯塔最后找到了能够安放心里秘密的那片大海,像心一样开阔的大海。
补充看法:除了提出关注,可以窥见南非一些偏远地区的生活面貌,看当地那些平常人穷苦快乐地生活,也是一种学习。
电影还可以,但配金熊奖好像有点过誉了,个人感觉。
2000年,秘鲁总统藤森宣布辞职,他的极权统治也从此结束。
然而,因连年的恐怖袭击和高压统治,底层百姓的身心已经承受无数创伤。
秘鲁境内某偏远山区,少女法斯塔的母亲年轻时曾遭到恐怖分子的强暴,继而感染一种名为“伤心的奶水”的怪病。
病入膏肓之际,母亲独独担心因哺乳而可能受到传染的法斯塔。
母亲去世,法斯塔远离家乡和悲伤,来到小镇上一个女钢琴家的别墅打工。
她似乎对周遭一切都不关心,只一心关注自己随时可能失去的生命,和前景模糊的未来……
电影就是这么有魅力 它会让你遇到美艳如《阿凡达》式的浪漫 也会让你与提不起精神却才情四溢如《伤心的奶水》邂逅 爱上《阿凡达》是因为她承载了许多人的梦想 喜欢《伤心的奶水》则是她可以和你促膝畅谈并给与你新的审视自己梦想的角度 电影就是这么有魅力 她让我们体验到遥远潘多拉的鬼斧神工 也让我们体味到同一星球却遥远如潘多拉的秘鲁的人情风貌
姑娘生下来就保留着历史伤痛的记忆,村落贫瘠荒凉,干涩的土地上村民载歌载舞花枝招展欢声笑语,逃避现实和历史,她成了村民口中伤心的乳房病人,她知道她没错,即使孤单。
她要去那个白人夫人家做工,为她装扮体面,过世的男主人曾经就是践踏过村庄的军人。
虚伪精于算计的夫人抄袭了她的歌谣,获得掌声,赶走了明了真相的姑娘,虽然姑娘只想获得原本承诺过的珍珠。
她的皮肤黝黑如同清新的泥土,羞涩而忧郁,身体里有一颗土豆在发芽。
善良的园丁只撒些泥土浇点水,洁白的小花就开了。
那些黑皮肤的新娘婚礼上削了土豆皮,你想过土豆要开花吗?
女导演拍得凝重、质朴、清新,色彩很美。
女主角很漂亮,一看就是村里的姑娘,和我表妹有点像,身材体态和神情,无论哪里,人都差不多。
Al ver el miedo de ella veamos nosotras mismas.hay k quitar el miedo por los hombres y reforzamos el mente.el deseo es una cosa peligrosa que resultamos difícil a controlar, sobre todo los hombres. Ellos se aprovechan de sus ventajas físicas a dejar el deseo les manda.Una lástima...
本片荣获2009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及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2009年瓜达拉哈拉墨西哥电影节最佳影片和最佳女主角(Magaly Solier)奖。
这样的电影其实不太多机会可以看到,网上的有比较准确的中文字幕的版本其实都很晚才能出现。
1、女主角刚刚出场的时候并不好看,一直到结束也没觉得她好看,反而傻了吧唧的。
越是这样越说明演的好。
2、当地的贫穷状态犹如二十年前的中国,越是贫穷的地方,反而有热闹的婚礼,和露骨的求爱。
3、当土豆芽被剪掉的镜头,令我全身发毛。
4、园丁一路送她回家,是可以勾起很多人回忆的一个画面。
5、当她唱出那段歌的时候,吓我一跳,的确非常好听。
6、演奏会的戏份最有张力,她在后台很明显的知道自己被抄袭了,但车中的2个人的表现却值得琢磨,不管女孩的恭喜之言是出自什么目的,音乐家的表现是非常气愤的,直接赶女孩下车,应该是过河拆桥吧。
或者是惩戒,要她懂得闭嘴是个美德。
7、傻子都可以看出女孩大姨妈来了,偏偏该死的土豆挡路,憋的双眼血红,再次令我发毛的一幕。
8、最有震撼力的话语“把那该死的东西从我身体拿出去。
”9、一盆鲜花,总是很容易可以令人感到温暖、美、以及美好的未来。
10、这是有观赏性的影片。
欧洲电影节无比地青睐闷片儿,更加显得当年的《低俗小说》牛掰的哈!
镜头很讲究,把脏兮兮的秘鲁拍得还挺美!!
漂亮的开头,妈妈将遭遇唱出来的时候一种对土地人性的悲悯情怀油然而生,瞬间被电影苍凉坚韧的基调所击中。但稍后的叙述却零碎散乱。对于悲伤的乳汁和阴道土豆的隐喻叙事乱而不精。几场婚礼的夹入未能在升华主题方面起到有效的作用。
破败,有诗意
“黄土地伤心的图雅”,海报却做得跟三级片似的。2009柏林金熊。不待见此类无趣闷片,不管再深刻、再艺术、再高雅。
这片着实不错,当年纯属被SB字幕坑得看不懂。魔幻现实主义没错的(仅限拉美),就电影而言,是现实主义的视听形式甚至内容(颇具隐喻性)加上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看胶片才看出长焦用得着实精心。金熊和奥斯卡提名都可以有。
很难用一种类型去定性这部电影,大概是文化差异,使我们很难去深刻的体会导演所传达的东西,而女主人公的悲伤,我也感觉不到那种强烈从何而来。
土豆花
虽然只是传说,但所谓的伤心奶水亦贴切地寓意了伤害和恐惧在母女两代人身上的延续。电影一开始就不避讳造成伤害的原因,却没有直接的表现暴力,而是用小心翼翼的慢节奏让观者感受心理疗伤的艰难与漫长,发掘出了很多具有地区特点的日常物件或场景中的象征和诗意。被深埋的土豆终于绽放鲜花。
太晦涩,不了解相关历史加上字幕的问题很难看懂,还好民谣和吉他配乐蛮不错。
不知所云,只能看得出这个导演比较有想法
攥紧珍珠,挖出土豆,旧创未愈,又添新伤。
老子没看懂,也许是因为不了解影片背景。
不知道理解的对不对,我觉得此片重点不是在隐晦的表现当地、当时的社会背景,而是在于女性性别本身的某种悲剧性,而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这种悲剧性被放大到了极端的地步。从姑娘唱美人鱼的歌到结束,一直处在想哭又哭不出的状态。看到分数这么低略心酸啊。片中轻吟又悲伤的曲调真是美极
3.5
一直进入不了电影中的状态。但能够Feel到诗意镜头,女性命运。为什么但凡电影中出现诸如 汽车/火车缓缓穿过隧道 的镜头便令我异常动容?歌谣相当美妙悦耳。
乱无头绪,不知所云。
名字很好,情节寓意丰富,心理变化很隐晦。
阴雨战争后遗症;表现不明确
很穷的秘鲁,很穷的思想,很穷的表现
节奏和画面都把握的很好。可能还需要一些历史知识来了解剧情。
实现自由总是要摒弃自己的恐惧和自己所背负的他人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