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很痛 ,原来一个电视剧也能和我道不同不相为谋。
更痛的是编剧的放飞自我,尴尬的剧情逻辑,靠仁德就能评定东汉末年的乱世吗?
桓灵二帝,亲小人远贤臣,早已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仁德能拯救强弩之末吗?
当然不能。
最恶心的是曹操手下的名将名士都心向汉室然后还能凭曹丕一己之力践祚?
真以为南方吴蜀不在对北方虎视眈眈啊。
最后想送一句新三国里曹操的话,“圣人之道要是管用的话,圣人早就自己一统天下了。
”这电视剧可以不谈历史,只开脑洞,可这编故事得有逻辑。
既然如此不讲逻辑,又何必非得拉回历史,你为啥不编一个汉献帝中兴汉室,平定中原,南渡长江,西抚汉中,一统天下,汉朝再来四百年呢?
当初看剧照挺带感,正片就。。。
这部戏撑死6分要是没有万茜李建义谢君豪他们,这个剧就该给负分,服化道好看是好看,剧情拖沓,节奏怪异,情节莫名其妙不说,一直卖腐,天哪,卖腐不会改变巨烂的事实,主角团就万茜演技过关,董洁明明原来会演戏的,都不知道为什么在这戏表现这么烂。
粉丝水军也是很奇怪哈,刷五星就算了,还给人打低分的扣帽子说人是钟汉良粉丝,哟路人眼睛也不瞎,分的出好坏。
谢君豪也开始魔幻表演了,可能他对曹操的理解跟我的预想有偏差吧
本来觉得大家是不是对历史剧太严厉了一些,毕竟这个剧的景和道具还是很静心的,看到三十多集,只能说演技还是硬伤,剧本逻辑马天宇全程都没有让我get到皇帝的点,当然剧本人设也不讨喜。
马伯庸本人微博都在吐槽……皇帝视角我最善良,我仁义之上,我就是不忍心讲真全程没有看见皇帝的利用价值在哪里,官渡之战硬给皇帝贴金,受不了,剧本写的真心差,我要是曹操,早就搞死他了……留着是真的没有用前几集对马天宇演技还有所期待,然而三十多集过去,完全没有内心变化 角色成长完全没有体现,和进宫之前完全一样……参见万茜小姐姐的变化,马天宇还是比较适合单纯的角色,内心活动实在演不出来司马懿视角很喜欢韩东君,但是演技还是练练吧,哪里来的霸道总裁自信,你不过就是个未出士的世家公子,还不是嫡长子,能一天天那么牛逼,私下牛逼也就算了,在郭祭酒和曹操面前还敢装……剧本能符合点史实吗 和董洁谈恋爱这段就更不想吐槽了,首先演员相差整整一轮,古代的思想司马家能接受王妃身份! 长点脑子好吧,每次一看见她俩谈恋爱就快进和皇帝强行卖腐真是醉了,编剧这个傻瓜,导演也是眼瞎,清楚一下自己剧的路线好吗,搞得四不像,各有各的CP又惦记着别的再次强调挺喜欢韩东君,但是和董洁霸道总裁式小奶狗谈恋爱方式实在太恶心了,两个人磨磨唧唧,和我心中司马懿相差太远曹丕也太怂了,喜欢完伏寿又喜欢甄宓,立场也很傻逼…… 当然比上面两位还算好的董洁80年,韩东君92年,真心不配,虽然没有母子那么夸张,但是真心不讨喜,此角色也真是醉了,凭啥男的都爱她,一个寡妇哪里来的这个大戏份喜欢郭祭酒,虽然神化了他的机智,单真心棒棒满宠,郭祭酒的小迷弟,前期演技挺好,尤其是欺负皇帝的时候曹操,出场晚,目前挺喜欢杨修,呵呵伏寿,万茜小姐姐的演技挽救了这部剧,只是剧本有bug曹节,目前挺喜欢,期待后期貂蝉,一般及格分没有精神收获……对,不值得观赏弃剧
首先就是说她轻浮放浪的,这一点额,怎么说呢,我承认我觉得曹丕并不是她在街上勾搭过的唯一一个[笑cry]甄宓和曹丕初见是因为她在街上惹了小混混然后逃跑的时候撞在了一起,这时候她对曹丕只不过是“前面有一个好看的小哥哥我们去撩一下”的感情。
[鲜花]补充一下关于甄宓的人设“不甘平凡被束缚,要自由要刺激,曹丕的出现恰到好处”(貂蝉说的),甄宓是个大胆的人,也会挑人,毕竟长得帅的小白脸多的是,真能干过袁熙带她走的在邺城才能有几个。
所以在曹丕为她打了人还为她挨了打之后她认为曹丕是一个可以选择的对象,于是开始了大街上擦擦嘴塞手帕。
尤其是这一幕,被评论里说轻浮放浪最多,但是抛开现象看本质,甄宓是只为了给曹丕擦个嘴嘛,当然不是,这才只是个开始。
补一点,期间有一次司马懿混进后院也和她说了一些暧昧的话,甄宓可并么有勾引司马懿还要将他赶走。
对于司马懿提到曹丕对她有意的时候,甄宓的态度很明白,喜欢我就来见我,喜欢我就带我走。
对她而言,袁熙如土狗木鸡,她觉得了无生趣。
那她需要的难道是一个男人来帮她排解寂寞嘛,当然不是,她需要的是开启一段新的生活。
我不觉得她勾搭上曹丕是放荡,反而是很大胆也很有计划。
(这一点比蘩漪强多了)甄宓叫貂蝉、伏寿和曹丕去后院“指教舞艺”,一路留意曹丕,直到曹丕拿出她的手帕擦汗给她暗示。
她在听完曹丕的表白后并么有得意忘形,而是大胆的凑上去试探曹丕的真心(吓得结巴了的曹丕好可爱)都是她目标明确且很有计划的表现。
其次,关于甄宓一面嫌弃袁熙一面又利用少夫人的身份的额……那啥[吃瓜],你想跳槽还么找到下家之前指不指望上家开工资。
这里先不讨论曹丕的情感变化哈,要不还有好长好写,单说甄宓,第一次她在街上不许卫兵动曹丕并抬出袁熙来压时是她与曹丕初相见,还什么都不了解不能确定呢,她仗着自己少夫人的身份很正常。
况且绝不能让他们杀了曹丕,否则永远发现一个说两句就砍死了,发现一个说两句就砍死了,那她一辈子也逃不出了。
最新一次她刚跟袁熙放完狠话,替曹丕挡刀的时候还是威胁士兵说“你连我也敢杀嘛”,这里哦,甄宓毕竟是先冲上去挡的,万一小兵缺心眼不等她说话就给她砍了呢,这个风险也是有的2333而且我觉得一直到这里甄宓都未必是真的彻底爱上曹丕了,曹丕对她来说仍旧是她逃离袁熙的救命稻草,这里即使不是曹丕也可以是曹1曹2曹345678什么的,反正她连曹丕名字都么问过。
[跪了](不过这一下也许曹丕会爱上她,虽然目前还看不出来)所以甄宓对曹丕也算是有情有义,否则等曹丕被袁绍砍死她再勾搭新的人带她走也是一样。
(回忆一下当初曹丕第一次听见“少夫人”的表情,再脑补一下官渡之后甄宓听见“二公子”的表情[并不简单])袁府中的互相试探加上后来大街上拦住曹丕问他是不是想不动声色偷偷跑了(这里心疼一下司马懿)都是甄宓勇敢的追求幸福的表现,否则曹丕就真的只是利用她,也可能真的就自己跑了。
我是不觉得这样人设的甄宓会因为曹丕的一个吻(或许是两个)就对曹丕爱的死心塌地的。
所以甄宓始终都是自立且有主见的,包括抓到曹丕想离开而她决定先不追究和曹丕一起走也是。
有说什么甄宓不喜欢袁熙可以一纸合离书砸他脸上的额,虽然汉代的女性地位不低而且寡妇改嫁常见,也么有掌握自主权到这种地步吧,否则甄宓直接不嫁就可以了。
[摊手]最后是甄宓在貂蝉跳舞的时候扔刀子这一点,这个洗不白了我也么办法,太彪了,得亏是貂蝉了。
[衰]还有说历史上甄宓就是温婉可人知书达理的额,那啥,看这个剧你都能接受汉献帝有个弟弟,卞夫人杀了曹昂,那甄宓换一种人设又咋了?
况且近年来的枭雄戏,那司马懿人格都好几种,甄宓换个性格怎么了?
以及各种和军师系列对比的,毕竟播出时间近,本来人设差很多也是各有所爱,当年蔡少芬的甄宓是多少人胸口的朱砂痣心底的白月光,但是太过分踩一捧一就不对了尤其还是在《三国机密》的单向cut,你喜欢谁就去看谁。
其实作为一个丕植党(误)我对甄姬的感情一直一般,不过确实挺喜欢《三国机密》里的这个甄宓小姐姐的,有想法有主见长得还好看。
[太开心]据演员说丕宓是be,我只有两个愿望:第一不要再让甄宓和曹植扯上关系,第二赐死的理由合理一点,虐都么关系,不要太瞎。
万一最后甄宓又爱上了曹植然后被曹丕以不检点赐死,那我写了这么多就啪啪打脸了。
好哒,全剧终了这么久我有想到回来补充两句,甄宓和曹植么有什么关系这一点非常好,对于十级甄黑的常江编剧,我想说我谢谢您呐嘿。
甄宓整体上来说还是完整的,包括后面和曹丕的婚姻不幸福安排得也不突兀。
甄宓一定在某一刻是爱过曹丕的,但那种美好的感觉很快被现实打败。
而二丕呢,他大概还是么有爱上甄宓,但甄宓是他得到了天下失去了一切之后最后的安慰,至少在他心里他是把甄宓当成自己人的,只可惜甄宓的心再也捂不热了。
B站有一个UP剪的视频挺好看的,虽然特别短,分享下,就酱。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23637284?share_medium=android&share_source=copy_link&bbid=OwMwU2MAN1EzBTcPcw9zinfoc&ts=1544896240132
因为不是一个纯粹的好剧,但是算是及格,自然有槽可吐。
希望我能坚持吐槽到结局,不要像之前的美好生活和老男孩一样,吐到一半实在没勇气继续了。
1.声音问题。
应该不是播放器的事吧,我真的好多地方的群演没听到声音啊,这也太不敬业了吧。
2.抠图。
真的真的真的太太太假了,既然不是冬天拍的,那多投点钱给后期不好吗?
3.剧情bug:带董妃去唐瑛府邸,半夜说一会儿就到,结果都快第二天中午了才到吧,我不认为是司马懿为了安慰董妃才这么说的,这就是剧组不认真,为什么我执意认为剧组不认真,因为从大大小小槽点处就看出来了。
4.说好了小心行事,可是剧里面的人都毫无忌惮的在木板门的屋子里大声说话,我真的很不明白哎。
5.涉嫌强行cp,不多说了。
6.第12集里卞夫人迁怒满府君时,刘平叫了曹公,不是皇后告诉了他要叫曹司空的嘛,我以为这里会被别人怀疑的,竟然没有??
7.第13集,刘平听说郭嘉派人去了温县竟然想亲自给司马懿送口信,还像小姑娘一样怨司马懿不辞而别(不要跟我说呼应前文,因为刘平经历过,知道事情紧急便是如此),ok刘平都不理智如此了还怎样兴复汉室?
这个时候又不相信自己兄弟的本事咯?
整天就会说我错了,这种人能在权谋剧里活过三集真是上天仁慈。
我怎么记得刘平和司马懿约好了功成之后再见面的。。。
所以剧情可不可以总是打脸。
然后刘平稍微态度强硬些会对着大臣生气了,一堆人就兴奋地要上天啊觉得他level up了,盒盒。
8.第15集刘平和郭嘉大段文言文对话真是让我措手不及啊…我不暂停的话根本来不及理解。
明明是一个白话文的剧,是为了凸显自己水平高特意插入古文么?
好吧,那就说古文吧,但又突然插进来白话文,我🙃是不是可以认为编剧对语言的改编能力欠缺?
我不能放弃,我还没等到曹操出来呢!!!
9.说说唐瑛,生气了被冒犯了就会拿刀顶住别人的脖子,都17集了啊喂。
原本想等全剧结束再写剧评的,但恐怕等不到那一天了,毕竟还有差不多一个月才剧终,天知道到那时我还有没有热情写评论。
虽没有看过原著就先看了剧,但以马亲王的一贯水准以及豆瓣对小说的评分,原著应该是一个脑洞极大但很精彩的故事,我以为这部剧的故事结构应该远胜那一堆网文改变的电视剧;看了前几集刘平的身份疑云,虽则在节奏和表演上小有瑕疵,但仍然不失为一个精彩的开端,而精美的服化道也让我增添了不少的信心和好感。
这部剧甚至改变了我对马天宇的态度。
然而越往后越伤心,越绝望,看着万茜和马天宇在糟糕的剧情中硬挺,我的情感深深的受到了伤害!
我曾经喜爱的东西却硬生生的被糟蹋,我感到无比的心痛!
导致这部剧越来越烂的最直接原因是愚蠢的编剧。
此编剧有四大蠢:第一蠢:把三分天下的战争变成了一座城一个人的输赢:官渡之战变成了乌巢之战,天子亲临成了左右战场的关键因素;北伐胡人变成了卢龙攻守战,司马懿认为占领了卢龙就可以击败曹操;天子和曹操的斗争,变成了“是选袁绍还是选曹操”,是要不要娶小曹后,要不要救司马懿的权术;须知,在三国时代的背景下,汉献帝的命运不是他个人的因素造成的,即便他杀了曹操,也无法改变汉室衰亡的命运。
第二蠢:莫名其妙的司马懿和弘农王妃。
这是一条与原著完全不同的故事线,然而增添的极其糟糕,完全没有应有的故事逻辑,无原则无底线的卖腐更是让人无法忍受!
第三蠢:对刘平“仁”的低劣理解。
仁,是古代君子之道,不是圣母,不是白莲花!
编剧你搞搞清楚好不好!
不分场合不分对象的同情和宽恕,就是没脑子的圣母,时时刻刻把挽救生命与天下挂在嘴边,动不动就要牺牲自己成全他人,就是虚伪的白莲花!
第四蠢:用小言偶像剧的手法来改编战争。
官渡之战中帝后二人的f微服私访、卢龙之战中皇帝的力挽狂澜,是因为编剧无力描写大的战争场面所以只能偶像化言情化。
皇帝在貂蝉的帮助下拿到印信从袁绍处逃出,是为荒唐,皇后在卢龙之战中用溪中的小石子代替冕旒,是为可笑!
无力展现更宏观更冲击人心的大义,只能用细节来忽悠观众!
故事结构的苍白混乱,这部剧的倾倒已然无可挽回。
这不是演员可以拯救的,也不是服化道可以弥补的。
追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源于制作团队的缺陷。
想要捧红自家艺人,所以强行修改剧本;对市场和观众判断失误,以卖腐迎合观众,却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惯于言情剧偶像剧的制作,无力提升故事的格局;在资本的追逐下,以市场的名义,蔑视原著,以套路填充剧情。
可惜了我的马亲王!
我一开始对这个片子的期望是很大的,因为三国机密这本小说我从还在连载的时候就在看了。
剧刚出的时候,直接开了会员看了前12集,非常失望,再加上编剧在微博上的某些表演,忍无可忍写了评论:卖腐的编剧永远都不会有进步当初对于编剧-掠水惊鸿折脚雁 ,我的观点是:1.逻辑、常识欠缺2.大局把握差3.沉迷对剧情无关紧要的用典,却出现低级的语病4.爱携带私货,卖腐露骨5.人物角色塑造僵硬为了不冤枉她,我还是看完了全集,虽然其中很大一部分剧情不得不2倍速才能勉强看下去。
在看到郭嘉死亡的剧情时,我终于搞清楚,该编剧为什么会出现上文的1、2、5问题——因为她用填坑的方式写角色:她的两个主角刘平和司马懿,一个走仁的路线,一个走智的路线,在两条路线上分别需要成长。
怎么体现仁,不断的用仁义感召,像一个扩散的同心圆层层收服。
在这个同心圆每层都有一个坑,刘平每达到一层,都需要填一个人进坑里被感化。
对于编剧来说呢,她并不考虑这个人是什么样的性格、智力,反正让他感动就是了。
怎么体现智,不断的打败对手,一样的,每一层同心圆都有一个坑,杨修来填前期,郭嘉来填中期,曹氏父子来填后期。
为了避免有人说这是看完全集的马后炮,在郭嘉死的时候我就留证了微博。
事实证明,果然最后还是获得曹操的认可,不管是什么人物,套就完事了。
为什么这个剧有那么多别扭之处,什么大汉忠臣贾文和这种放到三国社区可能被人笑死的设定。
因为她是这里缺个人就找个人来填的填坑式写法:1、刘平需要敌对方的首个认可——嗯,敌对心腹分量很够,那就让郭嘉来吧。
还想卖一卖曹郭CP——嗯,郭嘉已经认可皇帝了,那就让曹操来表白吧。
至于郭嘉是什么性格、曹操是什么性格,编剧考虑过吗?
2、因为假虎符而焦虑的荀彧需要找个人沟通——嗯,那就贾诩吧,让他来说曹操“外宽内忌”。
且不谈“外宽内忌”这个词曾经被郭嘉用来说袁绍用人猜忌、曹操用人不疑,是十胜中的度胜,反过来 批曹操合理不合理。
贾诩一个降了又叛,再降还做了座上宾的人适合说曹操猜忌吗?
最会保身的贾诩会这样说吗?
这个编剧肯定是不会去想这些的,否则也不会出现这些贻笑大方的段落。
她如果真的去考虑角色的身份、属性,JSLM中也不会写出刑场撕逼的剧情了。
她只是需要某个角色来推动剧情,就找个角色填进来,成长线如此,卖腐亦如此。
之前有些人说,这本来就不是拍历史。
没错,这就是拍小说。
马伯庸的三国系列的小说,早在他写街亭的时候,就说过:历史记载的是一个个的片段、是点,而这些点后面到底有什么样的连线,是他想发挥的空间。
(大意如此,懒得找原文)简单点说,就是不追求证实,而是尽量在无法直接被证伪的情况下,做剧情做解读。
就比如诸葛亮管着一个叫道观的间谍机构——肯定不能被证实,但无法被直接证伪,没记载不能说绝对不存在。
虚构另一种背后的可能性不代表全盘的改变人物地位、性格——显然在三国机密剧版改动和原创的剧情里,这些已经被完全抛弃了。
那么,为什么还要披着三国的IP呢?
披着三国的IP无非是三国知名度高,受众大——那为什么最后反而三国的受众无法接受你呢?
就算排除正史党、演义当,披着小说IP肯定是想要小说的受众——那为什么甚至三国机密小说粉丝都接受不了呢?
改掉剧情还能说是发挥,改掉人物那就是彻彻底底的原创了。
别妄图说什么人可能有隐藏性格——如果每个角色都能用各种各样的隐藏性格,那他们还有什么区别,不就是没有性格,编剧想填坑了就涂一笔吗?
如果编剧无法改掉为了剧情而去填角色的习惯,我建议你还是接原创吧,原创随你发挥。
有IP的作品,怕你填出来的形象和原形象冲突,又被我等“喷”。
最后,其实我作为读者、观众,最想问的是亲王。
我喜欢某个东西,会自然的想找到同好者,产出得到同好者的认同。
亲王作为三国爱好者,如今第一部改编剧反对最多的可能是三国爱好者,是什么感受?
亲王当初在微博问答、在写《三国机密》、在写《三国配角演义》时,都曾说过很多人其实只知道刘关张这些三国演义的主角,很多配角如贾诩知道的人并不多,所以才想写献帝、贾诩等等配角,让更多人了解他们。
那么如今看到这样连背后可能性解读都算不上、纯原创、纯编造的角色,符合当初想让人了解配角的愿望吗?
了解一个完全虚假的形象?
最后的最后,关于为什么两次都只打一星,服装道化在我看来只是锦上添花的东西,不是锦再怎么添也没有用,放到精美容器里的翔也还是翔。
至于为什么不分锅到演员演技,一来这种填坑人设,演员也不好发挥,曹操上一秒需要根据剧情敲打郭嘉,下一秒就要填卖腐的坑。
二来演技这种东西没有确切的标准,无非就是你觉得有他觉得无,争吵无益,就自行见仁见智吧。
所以只论可以通过逻辑、常识说明的剧情和可以通过小说、历史确定的角色是锦还是翔。
郭嘉:“辛苦荀令君了,给陛下讲孟子。
” 荀彧: “是陛下自己选的,王道之学。
”这部剧不是正史,甚至不是传奇,它的目的不在于陈述历史!
从汉献帝切入三国风云,是为了让皇帝成长为龙傲天,制霸天下吗?
显然不可能。
从汉献帝切入三国风云,是为了瞧皇帝不停挣扎捣腾,最后却无力回天吗?
显然太自虐。
从汉献帝切入三国风云,是为了给亡国之君翻个案,甩个锅吗?
朕是天下第一朵纯洁无瑕的白莲花,汉室亡于朕手,都是别人的错!
显然太低级。
那这是一部寻常意义上的的杰克苏或玛丽苏“魔改历史”的偶像剧吗?
没有那么套路,也没有那么简单。
这剧讲述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汉献帝,用了一个老套的但百玩不厌的“替身”梗,方便用后世的思维方式切入历史,想象历史发展的各种可能性。
它不是陈述历史的,却是在探讨历史!
双胞胎“替身”梗,梗不怕旧,玩出新意相比追求每一步剧情是否与历史记载一致,我更认为所谓的“魔改历史”是指人物的行为失去历史的发展逻辑。
在我心目中,这是一部有政治理想和充分的历史想象依据,值得深入思考的好作品。
用“魔改历史”来贴标签,是把事情看得过于程式化。
用一个原创人物刘平投射到历史中的汉献帝身上,再切入历史,目的不是为了讨论什么正史/野史,而是用后世的政治理想来探讨历史的一种可能性。
剧情在改编时,除了满足大的历史框架并兼顾戏剧冲突之外,所追求的是主人公的行为方式是否符合历史逻辑,而并非死抠哪一条记载。
当然在脑洞中把正史/野史中的梗串联起来,则是可观、可赏、可玩味的小乐趣。
刘平小时候所确立的“仁德”本心刘平坚持仁义之道,仁慈之心,仁德之本,大家基本都是能认识的。
那么什么是“仁”?
按照《论语·颜渊》中最直接的一句话,就是“爱人”。
由人类本能的血脉亲情推己及人。
刘平的政治思路是属于儒家孟子一系的,剧中也反复提及孟子来暗示这一点。
刘平延揽荀彧、郭嘉为帝师,请荀彧讲孟子孟子的思路在儒家中最偏于理想主义,最讲求个人道德和心性修养,从“性善”出发去论证秩序的建立。
这种秩序不在天道,而在人的本性。
孟子认为,“善”是人本身具有的天性,人天生固有“恻隐之心”(同情心)、“羞恶之心”(羞耻心)、“辞让之心”(礼让之义)、“是非之心”(正义感),而非后天习得。
但在普遍的混乱和普遍功利时代,特别是秦汉之际,荀子的思路显然比孟子的影响大。
荀子的思路一方面坚持礼乐的象征意味在社会秩序调节上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重视现世治理的实用功利,更重要的是,荀子是以“性恶”出发去开出整顿社会秩序的方法的。
虽然后世的中国思想界更加认同孟子,但孟子思想的流行其实是晚近的事情,伴随着唐宋以来儒学的转型,出现了“孟子升格运动”。
孟子逐步受到官方封爵,准许配享孔庙;《孟子》一书也由“子”升“经”悬为科举功令,进而超越“五经”而进入“四书”之列,并被尊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荀彧为皇帝讲孟子,“与民同乐,则王矣”,而荀子思路的出发点和终结点更偏向于“君”所以说该剧这个脑洞,就是要用一种后世的政治理想去探讨三国乱世的可能性。
刘平请荀彧为帝师时,台词说给陛下教了孟子,是陛下自己选的,王道之学。
三国时候大家其实不太会读孟子的,用一个原创人物刘平投射到历史中的汉献帝身上,再切入历史,为的不是讨论什么正史/野史,而是用后世的政治理想来探讨历史的一种可能性。
简单说就是用唐宋以后所流行的孟子的政治思路来探讨在三国历史实施的可能性。
你看出这一点了吗?
《三国机密》这部剧是真的有点想法和深度的,从这一点出发再去看刘平这个成长型的主角如何成长,无疑会有更清楚的思路。
愿抛砖引玉,大家共同探讨。
附:“孟子升格运动”概况:唐朝宝应二年(763),礼部侍郎杨绾上疏建议把《孟子》与《论语》、《孝经》并为“兼经”,作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
其虽未得准允,却发出了将《孟子》由子书升为经书的先声。
唐朝韩愈提出“道统论”,并开列了“道统”人物名单,他认定孟子是孔子真正的也是唯一的传人。
北宋熙宁四年(1071),《孟子》一书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其官学地位确立。
以后,该书成为官办学校的主要教材之一、科举应试者的必读之书。
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孟轲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
“孟轲”改称为“孟子”了。
南宋理学家朱熹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种著述结集在一起,并作了章句、注疏,合称《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人学习的“范本和定本”。
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被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感谢作图姑娘的无私奉献,比心❤可随意转载,谢谢!
(抛弃根深蒂固的三国思维才可以很好地品味这部剧!我们熟悉的三国,也就是真正的三国时代,大部分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或者由此拍成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人物主次分明,熟知的那些人物相信没看过原著的也有所了解,对于次要人物的了解可能不如像对孔明、孟德、玄德等人物那么透彻,所以有人说这是一部三国配角戏,也算是是有依据和说服力的。
其实这部剧可以是三国鼎力的前期和里子,之所以说里子是因为刘协在许都以及曹操背后的帮手如满宠等,都做了详细的描述。
潜龙在渊,一个“潜”字,足以说明很多。
无论是刘协,还是曹操、曹丕父子,都在潜伏着,暗暗谋划自己的一切。
国师的三国,确实是他理想的三国,自己想要的三国。
在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里,刘协(平)算是一大主人公,相信王道且重仁义,仁慈、人的额、仁善,秉承到底。
这在那个乱世其实是一个不被人看好的信仰,我也不看好,因为有点妄想了,如司马懿所说是宋襄公之仁,难成大器。
刘协当然知道司马懿说得有道理,但是本性如此,何以轻易改变?从头到尾,他都不想因为拯救而牺牲任何一个忠臣。
所以刘协不忍杀知道了自己真实身份的张宇和赵议郎,甚至对于曹操的儿子曹丕,都还觉得只是个孩子,不应杀害。
他一直想以自己的方式——少杀戮来拯救汉室,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并推广,碰壁是有的,如枕塌之旁的伏寿,如看不起自己恃才傲物的杨修,这些忠于汉室的都不相信刘协所信奉的仁德,遑论他人?这有点笨,有点愚拙,可是谁又有资格真的嘲笑他讥讽他愚弄他呢?乱世之中,人人危如累卵,只求自保,刘协可以以一颗坚韧之性坚持匡扶岌岌可危的汉室,不值得敬佩吗?前期的小心翼翼,胆战心惊都在假冒哥哥的过程中磨平,心中的信念更加坚定,从眼神即可体现,皇服加身的那一刻,皇室出身的气场和气质就充分显现了。
也因为他的“软弱”,董妃、满宠、郭嘉等起了怀疑,他可以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令人不得不刮目相看。
这部剧里,马天宇给了惊喜,也是我看过的剧中贡献的最好演技。
由软弱到坚定,可以从眼神明显的看出来。
姜广涛老师的配音,真的是增色很多。
配音加马天宇,让我想到了温润如玉。
哭戏真的像王玉雯说得,整个眼眶都是红的,让人不忍。
再说司马懿,可以说非常自负,非常自傲了。
他和杨修皆是这类人,不过司马懿与杨修相比多了一份大志,杨修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干过郭嘉和司马懿,只是享受把他俩踩在脚下的快感,恃才旷物,手里天天把玩着像是把天下都踩在脚底下一样。
司马懿不一样,他有兄弟,有司马家族,还有之后的曹丕,他做得一切不是为了向世人证明自己有多聪明,是为了自己、兄弟和家族的谋划,是为了心中所爱之人,为了仇恨。
有时候看,他自负得让人讨厌,但是又可以给人一种安定,因为运筹帷幄皆在他手心。
前期的杨修本来乃一聪敏之人,无奈只认死理——非要赢了司马懿和郭嘉,这一点彻底蒙蔽了他的双眼,使他不能放眼未来。
前期的司马懿,韩东君的饰演有点装逼,总会端着,但是后面唐瑛死之后,他决定在曹丕身边暗中帮助刘平,那一段的演技是可以的。
成为重臣之后,范儿就出来了。
伏寿,如万茜所说,由强变弱,是一个很吸引人的地方。
如国师所说,万茜饰演的伏寿一出场,立刻就将气势带出来了。
节奏由紧绷的气氛松下来,进入主题——许都。
王者带青铜,多不容易啊。
处处操心,处处提防,在确定刘平可以胜任之前几乎是如履薄冰。
她心里先有国才有家。
至于她和刘协,可能更多的是战友,对刘协的崇拜多过喜欢,可以从后面她对刘平的忠告看出来,她是一直把刘协的遗志放在心上的,也是坚持要执行的。
但是在和刘平交心之后,看到刘平的能力以及刘平的志向,她也开始思索自己所坚持的道路是否正确了。
免不了有人说伏寿是被爱情冲昏了头脑,爱情确实是诱因,可若不是跟着刘平一起出生入死,有机会看看这宫门外的天下,谁又真正懂得杀戮所带来的究竟是什么呢?曹丕前期人设我很喜欢,是一个好孩子。
致力于调查大哥的死因以及博得父亲的喜欢,对皇后小心翼翼的喜欢和对妹妹的关怀,都让人觉得他如果就这么好好的成长下去多好。
后期黑化,檀健次演得很漂亮,台词特棒。
印象深刻的是曹丕看到伏寿喝毒药而死的那一瞬眼神以及最后手捧玉玺的疯魔,我由此注意到这个演员。
很多人很多配角都很出彩,汉室老臣张宇,痴儿王服、赵彦和冷寿光,许都第一神探满宠,始终心怀汉室的贾诩,忠臣荀彧,都曾以己之力保卫汉室,付出生命。
镜头处理好,细节良心,即使是一个小表情小动作也有伏笔,礼仪还原,服化道果真良心,帝后的情侣装真心好看。
场景布置有心了,一眼看上去特别赏心悦目。
缺点就是刻意卖腐过了,有几集的剪辑失误,导致情节跳脱,略去了很多大场面,重在展示结果了。
万茜是我发现的一个宝,御姐原因很带感,有她在从不出戏,奇妙的气场不会夺人光芒而是和其他角色产生共鸣(如伏寿和荀彧交心那一段更甚),这或许就是好演员的功力所在吧。
虽压低声线但依然有皇后的气场,这是话剧演员养成的素养,佩服。
想说的太多,太复杂,希望可以有更多人发现这部剧。
我终于看完了!
这么多年试了几次都没看下去,有前设倾向,不喜欢刘协和韩东君,看完:亲王,启智了!
从丕粉的角度看这剧,许都+邺城非常好看,明亮鲜活,风雅恬淡,真真如结局甄说的“珠玉辉光”。
服化道没得挑,做到考究而不简陋实在是厉害。
剑客这条支线挺特别的,也圆得很好,在把人物塑造得立体上1+1>2。
曹丕的人物线比男主男二都饱满,不是我滤镜哈。
乌巢+乌桓,作者借郭嘉和司马懿之眼施与凝视,读者也因此失去了判断公允,非常ooc,我不舒服。
追查大哥之死也算一个小插曲,不像剑客那么创新,但多条串在一起就很妙了。
学习一下制造人物动机不应该单线作战,多条并行才会不突兀。
再许都,杀疯了的妒夫(皇帝、曹植),非常幼稚;封世子后,爹的传话公公;和司马懿的交流也非常没气场。
洛阳,非常喜欢这两集,封神。
记一些知道再来的店:37集,黑化,绝。
48集,唐瑛自刎,马天宇演技,绝,从朝堂穹顶到龙椅,冕旒下的眼神,运镜,绝。
争了40几集,终于达成协议封九锡就蕃之邺,和历史串联起来了,这个转折太巧妙了!
也把皇帝行为的合理性带出来了,洗白了怯懦小皇帝一刚。
好好的一个刘平被写成跟基友的故事
道服化还不错,万茜很有气场。
又一部三国题材的作品,从《军师联盟》走过来伤害实在太大。马天宇拿的大概是女主的剧本,司马懿和皇后更像真正的男主,开篇节奏有点乱,画面还时不时出现5毛特效。错误的演员选择,错误的公司制作,注定让这部批皮历史外衣的剧集沦为烂俗的网播古偶。
超好看,停不下来,天天能看就好了
顶锅盖说一句感觉还挺好看的,可能和评分里有些人口味不同吧。虽然不喜欢男主但是也能get他的颜,也不打算diss任何一个演员,整个剧看下来没有明显短板。剧情方面,这个三国同人很敢想啊……
看了两集,还算不错;表演上差一点,方式太现代化了。
看到17集,整体故事挺不错的。刘平的角色在逐渐成长和完善,剧中的每一个角色不是都不是很“单纯”,在他们的身上可以看到很多人性化的东西在。还蛮想看后期刘平和司马懿反目的。
马天宇演的是什么什么剧情啊看不懂。
剧情胡编乱造不忍直视,马天宇把一个仁人的君王演成了一个娇羞的娘炮。韩东君表情夸张的像在唱京剧。
甄嬛传三国版……
只想看权谋部分,每当恋爱的小曲奏起,就很想跳过。最后禅让的部分,会不会太儿戏了,像是大家陪着假皇帝玩了一出大型cosplay并牺牲了一批人,最后说不玩了最后还能封个山阳公开开心心走人,而且曹皇后真的可怜,夫君美美隐身。
看了三集,剧情感觉还行。韩东君怎么演什么都是一个表情。
三星全部打给檀健次的曹丕,这样少的剧情演出曹丕人物性格变化,演出的枭雄的成长,厉害的演技。这位小哥真是被埋没好久!
跟着室友瞄了几集…被万茜圈粉了 室友科普万茜是原音啊 好棒!
质感很好的偶像剧(特别是片尾曲),帝后很好看。
刘平眼神戏太多关键时候没表现,司马懿永远在zb,伏寿过度高冷,荀彧没辨识度,杨修绷着脸一定很累。王阳明演郭嘉不错,不过到18集就两场戏,为了省钱喽。什么董妃太丑满宠性格分裂配角出戏问题就不说了,预告片也不好好剪剪,直接扔视频片段,太糙。总之,毁原著
五集弃,亏了马亲王一本正经写出的好书。强行给司马懿曹丕加戏什么鬼。原著塑造的刘平难道不是以仁义道行于乱世,以“人和”展现个人魅力的形象吗,怎么给弄的这么婆婆妈妈。还有杨修的黑化,跑哪去了。编剧这种强行偶像剧的垃圾,就该被拖出去爆菊100遍。亏了原著那么好的底子。
马亲王的作品总有一种一顿操作猛如虎,结果一看原地杵的感觉
才看了,真的太好看了。整个剧的色调,音乐。服装都是我喜爱的正色。不在像那些花花绿绿的服饰。马天宇演技感觉看起很舒服,万茜也是,哦!还有那个董妃特别可爱。马天宇跟万茜里面的cp感也让人特别喜欢,有一种,刘协皇帝稍微出错皇后就要跟他吵起来的架势。会继续关注下去
24集弃,实在受不了圣父光环普照大地。曹丕成了一个小人,杨修更是被黑得最惨的一次。虽说是小说改编,但是依然接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