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的一部电视剧,喜欢。
但就是鲜写的太令人揪心了,鲜因为太关心他人,不断压抑自己的情感,令人伤心她没有得到应有的幸福。
比如她和传武,在山场子,传武可以带她回家了,他不回。
传武和她的感情已经很深了,她可以和传武一起走,她却悄悄的走了,她太不爱自己,太在意别人了,反而让传文等她不到,让传武得她不到,苦心寻找,反而让爱她的人更加悲伤。
在找到朱家后,树林里,传武向她表白了心意,她明明也在乎,却压抑自己的情感,最后在老朱阴招下,成了老朱闺女!
她可以表白心意,向老朱要求传武的。
后来终于在传武坚持下,两人离开去了水排,她生病不愿连累传武而跳江,这样做让传武该多伤心呀。
在二龙山遇见传武后,本可以跟传武走的,她却再一次压抑自己的情感,以各种客观理由压抑,又使有情人不得眷属。
当然,我是以我想要的鲜来要求鲜的,她太压抑自己的情感了,我希望她能表达出来,那才是我更喜欢的鲜。
而结局,又是我不想看到的,秀嫁给一郎,震三江也死了,她本可以嫁给传武的,而传武却战死。
为什么要把这么好的姑娘写的这么苦。
悲伤的电视剧看多了,多么想看一个圆满的结局呀,心里总有一集,一郎没死和秀生活,鲜嫁给了传武。
《闯关东》中最佩服的是剧中的女人们,一个个都有着不输于男人的勇气与大智。
鲜儿有着最顽强的生命力,一次次足以让人失去对生活斗志的打击,她却承受着,坚韧的活着!
虽并不很喜欢她处理的感情,她与传武的爱情太自私,自私到什么人也可以不管不顾,痴情的秀儿便是他们伟大爱情的牺牲品。
但也许换到鲜儿的角度看,她又是同样的无辜,可偏偏就是这种无辜,却让我心里的天枰更向秀儿倾斜。
鲜儿得到传武最最专一、永恒的爱,从这个角度来说,她是世上最幸福的女人,她又有何可怜之处。
那文是我剧中最喜欢的角色,最真实的女人,有着女人可爱却又可恨的鸡毛蒜皮、说东道西;有着女人的温婉;有着超乎一般女人所有的才气;有着不输于男人的勇气,与大气。
最让人酣畅淋漓的一段戏,就是那文为朱家赢回了半个家产,看了,让每个女人内心里都燃烧着一把火,为那文而喝彩!
“本人出身格格,刚过百日,老王爷就抱着我在桌上打牌,三岁的时候王爷就让我摸牌,四岁的时候老家院教我牌路,五岁的时候我就会打二十九路,两个色子比自己的儿子听话,一副牌上手摸三把,不用看我就知道它是什么,光码牌我就学了三年,抓起牌来,要幺鸡它不敢给我来二饼,要东风它不敢给我来红中,牌掉到地上不用看我知道反正,看下眼神我就知道你想和什么,论输赢银子拿车拉……和你们玩?
这就算抬举你们了!
”那文那首借酒而做得发的格格喊,又怎一个好字了得啊!
端起酒盅,我就想喊——左右丫头,单弦伺候,上下仆人,洗耳静听,且看我酒到酣处,文房四宝来,我挥诗一首,与月同醉,怎一个好字了得…… 教儿子向公公拜寿的词话,又是怎样的聪慧与才气!
这个老头不是人,他是神仙下凡尘,孙男嫡女全是贼,偷来蟠桃献至亲。
提刀砍自己的卖国丈夫,又是怎样的女儿气概!
秀儿有着中国女性传统的美德的女人,孝顺、善良,大度,痴情,敢爱,却不敢恨,不知为何古往今来,好似痴情女必遇负心汉,传武负了她,她却一直一直在盼着一个不可能的梦。
负心汉是遭人唾弃与嘲骂的,可传武却又不是一个花天酒地、一妻几房的负心汉,却是一个一心一意对着鲜儿的痴情种,痴的不是秀儿,这也许就是秀儿一直爱着传武的原因,这也许就是恨不了传武的原因。
好不容易有了一郎的爱,却又是如此的短暂,如昙花一现。
玉书是典型的现代女孩的代表,有着自己的事业,有着自己的想法,有着青梅竹马的爱情,也许她是全剧中女人中最幸运的一个。
这些女人每个人都像是一本书,都有着自己的魅力,她们都有着耐人寻味的别样人生!
所谓男色时代下有些女人的品位,我实在是有点儿看不下去,这都不是一天两天了,面对着华丽丽娇滴滴的郭敬明,神儿八经的师洋舟舟(不是指挥交响乐团的那个舟舟),留着腋毛前凸后翘的胡美丽以及那些瘦弱不堪,唇红齿白,眼影吓死人,脸白的像日本艺妓,头发比女生的还长,说话嗲不拉叽天天把我爱你们挂在嘴边的三流二流一流的大小男明星们,我那个呕吐简直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吐的我荡气回肠,吐的我胸闷气短,吐的我叫天天不应,吐的我叫地地不灵,吐的我实在是吐不出来了。
一直喜欢爷们儿般男人的我在这中性当道的时代实在是有些郁闷我就不明白这些男儿身女儿心的男明星们是怎么才能忍住不吐在他们自己身上的,你要是真想当女的,就学人家金星,华丽丽的变个性当个真真儿的,有人觉得金星看着别扭,我靠,他倒是看着师洋不别扭,我看金星不但不别扭,还特招人喜欢,多爽快,多直接,我就是爱当女的,我就去当堂堂正正的女人。
俗话说这男人就该有个男人的样子,男人是什么样子?
要堂堂正正顶天立地,那才是男子汉,就算身材不高大不健壮,但是思想是强大的,活的是有男子气概的,为什么女人不喜欢窝囊的男人,因为这些男人他不像个男人。
是女人都喜欢被保护,有双臂膀可以依靠,就算这双臂膀有些瘦弱没有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但是他能给自己的女人遮挡风雨,撑起一片天,你说像郭XX这样的,就那嘴噘的,眼神无辜的,还撑起一片天?
算了吧,随便在街上拉个女的跟他一比都像姚明。
你能忍受嫁个比你化妆时间都长天天跟你比玩儿自拍比可爱的人当老公吗?
反正我下辈子都不能男人应该什么样,我还尚属年轻思想不够成熟,凭着我21年的人生经验,实在是不能给男人下什么定义,但是起码有我认为够爷们儿的男人们,远了有统一天下的秦始皇,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一代明君康熙爷,为国为民的周总理;近了有带妹妹求学的洪战辉,用12秒91书写历史的刘翔,“我爷爷”姜文和用头撞人的齐达内,太多太多了,这些例子也许有些不能相提并论或者不太恰当,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他们都是够男人的,他们可以有勇可以有谋更是有担当,尽管不都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但是男人所应该有的那份撑起一片天的气魄在他们身上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其实文学和影视作品中所虚构的一些人物能够更好的体现男人这两个字:水浒一百单八将(自动把女将除外),白家七爷白景琦,亮剑的李云龙,执著的许三多,温柔的班长,刀子嘴豆腐心的班副,有些结巴的连长老七,帅气干练的袁郎,闯关东的大老爷们儿朱开山,血染疆场的传武,二龙山中的镇三江,一个大字都不识的陈寿亭,暗算敌人的安在天和钱之江,激情燃烧的石光荣,山楂树下的老三,半路结夫妻的管军,为全连47个兄弟讨公道的谷子地,背弯人不弯的刘罗锅,在纽约的北京人王启明,等等等等等等,太多了,一时想不全,所以我不得不用六个等字来代替,真羡慕他们的女人,能跟了这样的爷们儿,值了。
可是为什么,为什么这么多顶天立地的大老爷们儿就抵不过秀气的李俊基,华丽丽的郭敬明和穿裙子的师洋们?
难道是女权主义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女人换了口儿?
于是我们只好天天看着上海卫视的“娘们儿”好男儿和湖南卫视的“爷们儿” 超女在电视上呼风唤雨红得发紫,估计也不能怪他们,因为台下那些女生们的尖叫叫得是个人上了台都分不清东南西北男左女右了。
闯关东,不光闯的是命运离合民族存亡,同样也闯出了男人的一片天,电视剧里的他们为身为男人而奋斗,电视机外的我们为这样一群男人而鼓掌叫好,这是一群真正的男人,敢于直面生命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我们这个世界是有阴有阳的,阴阳结合刚柔并济才是遵循大自然的法则,生命才得以代代延续。
男人们请拿出你们的坚强,气魄和勇敢,豪气冲天壮志凌云金戈铁马气吞山河,这些词才是用来形容男人的,像娇滴滴这样的词请都留给女人吧所以说是男人,就要像男人一样战斗!
爷们儿们,你们都走起来!
PS:不含任何歧视同性恋的意思,其实敢承认是同性恋,也是一种男人敢做敢当的体现。
整个戏就像个童话,好事都让老朱家碰上了,淘金发了财,当了地主,又开菜馆、货栈、煤矿。
总有机缘发展事业华丽转身,遇到点阻碍,早就有铺垫好的人物出来帮忙逢凶化吉。
家人几次走散又团聚,每个人都有好的归宿,这在当时的乱世里真是奇迹。
最后,杀了日本人也能成功逃走。
总之,这和“闯关东”这三个字没有什么联系,没有代表性。
片名可以叫做《老好人一家的发财史》,套上别的地点一样成立。
不知道那些真正九死一生“闯关东”活下来的老人看了以后什么感想?
恰好不久前,中央十套放了介绍日本关东军修筑虎林要塞的纪录片,几十万劳工死在那里。
其中一位幸存的老人笑着用山东口音说,“闯关东”到现在几十年了,不容易啊……
过年在家看电视剧《闯关东》,52集,很快就看完了,因为很多台都在放。
我颠倒着顺序看,一会儿看前面,一会儿看后面。
说起闯关东,现在东北人的祖辈大都不是本地人,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大都是闯关东才来到这片土地上的。
而且他们大多结伴而来,我们这有一个山东屯就是这样形成的。
据说那时候东北特别好活,有大片的土地,来了随便种,山东人又都肯吃苦,所以来的特别多。
现在东北人的很多风俗习惯和方言都和山东人一样。
我的爷爷是天津人,他的家族在天津市很大,人口众多,以前是很富裕的家庭,后来渐渐有些没落,因为败家子太多了。
爷爷一气之下带着奶奶来到哈尔滨创业,开了个杂货铺,也被称作掌柜的。
他很能干,自己研制雪花膏,销量非常好。
邻居也都是做买卖的,现在哈尔滨提起来都是赫赫有名的老字号。
后来爷爷住在天津的两个兄弟听说爷爷在东北过的不错,就跑过来蹭吃蹭喝。
每天什么也不干,就知道要钱。
这样过了一段日子之后,爷爷把他们赶回了天津,从此断绝了来往。
过了这么多年,现在和那些亲人已经是天涯陌路,恐怕永远也不会相认了。
二伯前几年曾去天津寻访过亲人,可惜没有什么线索。
曾经听四叔讲过当时爷爷的一些事迹,当时觉得都可以拍成电影了,可是现在回想起来都忘记了。
关于爷爷的事情,爸爸却从未提过只字片语,大约回忆起来心里会难受吧。
姥姥姥爷是从河北献县来的。
我们这里河北过来的人不少。
姥爷在东北创业,有时却还要回河北看看。
他也是生意人,据说做生意讲价时都是在袖子里用手势比划的。
姥爷包装的鸡蛋,在路上随便怎么扔也不会打碎。
有一次姥爷去河北,很长时间没有回来,只有四个女儿,最大的也只有十几岁。
有好事者说姥爷在半路上死了。
于是姐妹四个痛哭一场,决定自杀。
正在准备绳子的时候,姥爷回来了。
姥爷什么都好,就是喜欢赌。
后来答应姥姥不赌了,于是很多年不再摸牌。
谁知有一天有一个人骗姥姥,说姥爷又去赌了,姥姥一股火上来就病死了。
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故事很多,可我知道的很少。
遗憾的是,我没有任何关于他们的记忆,不知道他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过过什么样的生活。
相对来说,我觉得父辈们的生活更曲折,更辛酸。
因为他们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
大伯曾经在日本留学,回国之后,正赶上日本投降。
他和同学们都不能安排工作,被困住了。
后来大伯不知怎么去了国民党的部队,后来又去了共产党的部队。
他是学医的,所以做军兽医。
有一年,部队上的马病死了(不知道是病死了一匹还是很多),有人说是大伯治死的。
大伯是治学十分严谨的一个人,他坚持他的处理办法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于是去了军事法庭。
最后不了了之。
可是文革时期说大伯曾因治死军马上过军事法庭,这是很严重的事情。
于是挨斗。
他死在昆明,连尸体家里也没找到。
说是自杀死的,可是家里的人觉得也有可能是打死的。
二伯是某大学里的教授。
他知道自己成分不好,也不强辩,上面让干什么干什么。
在文革的岁月里每天就是练字,倒也乐的逍遥。
文革过去了,他都快成了书法家了。
精神上也没有受到什么摧残。
继续在大学里教书,据说职位还比较高。
四叔和大姑去了另一个城市,他们兄弟四人,由于文革,分别住在四个不同的城市。
后半生相见的很少。
关于四叔和大姑的故事,我知道的不多。
四叔年龄小一些,在文革中受的苦也少一些,人生也稍微平坦一些。
爸爸和大伯是最苦的吧。
爸爸热爱文学,年轻时大约是说过哪个大字报有错别字吧,所以挨了斗。
但可能还有别的原因吧。
关于他的经历,我知道的很少,也不敢问。
直到现在,他们还忌讳说自己是资本家家庭,可见文革对他们的影响有多大。
不过有一点,他们对毛主席和党的热爱至死不渝。
其实,芸芸众生,每个人看起来都很平凡,每个人又都很不凡。
把每个人的人生写成书,拍成电影,都是跌宕起伏,振聋发聩。
每个看起来平凡无奇的人都有一颗绝对不平凡的心灵。
只是大多数人的故事都随着岁月的流逝,随着生命的消失永远的消失了。
该片子除了讲到土匪,也讲到妓女红姐,我感受最深的是老独臂口中的红姐。
红姐是打心眼的想找个男人安个家。
所以凡遇到对自己好的男人就想嫁给他过日子,谁知道那都是小白脸,骗光 了她的钱,人也就跑了,于是红姐就再去卖身子——之后是再受骗,骗光后,再卖。
老独臂说她是总不长记性。
其实她不是不长记性,而是太想有个家,太想安安稳稳的过下去,所以就一次次的冒险,觉得哪怕有一个是对她真有情义的就值了……
最近重刷,比十年前看得要更加感动一些。
十年前看这部剧,理解到的是那个年代在闯关东的一批人身上表现出的坚韧的民族精神,十年之后再看这部剧,看出的是对家园穷尽一生的追寻。
朱开山是全剧的核心,小时候不自觉地给他的定位是“英雄”,但重温一遍,才明白他最终是一个生存者,是在那个新旧交替的风云时代的底层生存者的代表,他的思想说不上进步,这从他对传武和秀儿、鲜儿的婚事上就可以看出来,但是他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勇,这些中国传统的道德让他在大是大非的关头从未动摇。
中华民族的封建社会,底层劳动人民挣扎了五千年,都是为了这两个字——生存。
这生存是个人的存活,是一家人的安定,是民族的荣辱兴衰,是国家的生死存亡,是这片土地上一代代人的繁衍生息。
朱开山思想的核心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的家族意识,一代代人经受无数的磨难,为的是在历史的苦难中闯出一片自由的家园。
对家园的追求,是中华民族永恒的主题,也是民族生命的不竭动力,生生不息,百折不挠,所谓家园,是梦寐以求的温暖自由的地方,千山万水走过只为这一片,自由的天地自由的家园。
文他娘是传统的中国母亲形象,善良、坚强。
她一直是这个冰雪覆盖的家中的火炉,不论外面如何风霜雪雨,家里总是安定温暖。
十年前对文他娘这个角色并没有什么很深的认识,但现在看来,这个全程没有名字的角色,才是这个家的核心。
她不识字,也不懂什么大义,她只知道关心自己的儿子,照顾自己的丈夫,努力经营这个小家。
文他娘的性格也是在变化的,年轻的时候朱开山不在家,她既是慈母也是严父。
老年之后,她只是一个慈爱的母亲,她不懂传武在外面做些什么,她只希望儿子能在家住一晚,能和儿媳妇好好相处。
朱开山和文他娘对于传武的态度,正是中国传统的父母形象。
做父亲的和儿子谈论家国大事,鼓励儿子英勇杀敌保家卫国;做母亲的不懂这些,她只会叫一声武儿,拍着儿子的脸说道上黑注意安全,枪子不长眼你可要躲着点,总是说着说着就流下眼泪,被朱开山一顿笑话。
可是,当娘的不就是这样吗?
朱传文是三个儿子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角色。
他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小农民的最好写照,他勤劳、善良、忠厚、承担起长子的责任,有些小心眼和胆小怕事,爱慕虚荣,这都是小农经济时代的农民的常见特质。
他没有什么家国意识,他的卖国曾经让我恨得牙根痒痒,觉得这个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
但回首看过却发现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自己这个家能够安定。
传文并没有变坏,最后的悔恨也不是因为家国大义的迸发,而是因为受到了欺骗、家人受到了伤害。
他一直都没有变,重新看过,反而是在朱传文的身上,中华民族传统的“家”的概念体现得最淋漓尽致。
那文作为最后的满清贵族,有着一身的满清皇族毛病,心眼多,经常打自己的小算盘。
但是未经世事的她也是一个善良温和的女性,离开了皇室的庇护,她对一个能为自己遮风避雨的家无比地渴望,也正因如此,她愿意放弃自己曾经的贵族生活,委身嫁入一家普通的农户相夫教子,过平淡安定的日子。
但是,曾经的亡国之恨又让她具有更高的国家概念,最后与丈夫走上对立面。
朱传武,是一直以来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他是在那个年代下由于各种原因无奈从军的年轻一代的代表,正是由于传武的存在,把这个普通的家庭带到了时代漩涡的中心。
这样一批人,有的是走投无路,有的是为了混口饭吃,有的是报国大志。
而传武似乎与他们都不一样,似乎是他们的集合体,但又像独特的,他从军的原因是复杂而多样的,他追求的家园似乎在自己的家中找不到踪迹,由于封建婚姻制度的压迫而离家出走,追求自己的家和幸福。
但是命运弄人,他和鲜儿最终没能走到一起。
他张狂,对秀儿的亏欠是他不能否认的错误;他孝顺,这让他对这个家充满了深切的爱,但他无法对这个家有什么留恋。
他不再有年轻时的张狂,成熟之后的他稳重、冷漠,用一身戎装封起了自己那颗火热的心。
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马革裹尸是军人的职责和民族的血性带给他的最终结局,他最终没有找到自己的家园,他死在了保卫家园的战场上。
秀儿,我们似乎很难给她找到一个定位,他没什么特别的,出身小康,善良温婉,是那种戏文里最常见的痴情女子,但是在那个时代下,她的婚姻成了新旧观念冲击下的牺牲品。
尽管老朱家疼她爱她,但是对于秀儿来说,有爱情的地方才是家园。
无论是传武还是一郎,无论是十八年的独守空房还是在枪口硝烟中弥散的短暂爱情,都让这个女子充满了悲情的色彩,她不敢去追求,她所能做的,只有等待。
朱家老三两口子,是全剧中最顺风顺水的两个人,就这么青梅竹马,结婚生子,恩恩爱爱,事业有成,人生顺利到几乎没什么存在感。
在传杰身上,我们看到早期白手起家的民族资本家的身影,他们脱胎于传统的商贾,精于生意却又诚实守信,拼命经商只为了能给自己一家人打下更大的家业,让家人过上更好的日子,而山河煤矿作为全剧的矛盾高峰,赋予在了一向没什么存在感的传杰身上,民族资本家的爱国情结也展现得淋漓尽致。
夏玉书作为新女性的代表,有自己的教师工作,思想进步,但却可以说是剧中唯一的一处遗憾,由于本剧的重点并没有放在新老思想的冲突上,使得这个人物的形象塑造略显单薄。
但是,当妯娌三人找到传武,向他提出秀儿要和他离婚时,在这一家人的酒桌上,女性对于不公命运的抗争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一段也是我在全剧中认为最精彩的一段剧情之一。
龟田一郎,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他是在那个时代亲中的日本人的代表,也是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年轻一代日本人的代表。
作为朱家的第四子,他从小在中国长大,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染,知恩图报,善良温和,对朱家充满了感激,对秀儿充满了爱,可以说无论是哪个方面,都是一个完美的人。
但是,在森田大介的欺骗下,军国主义的思想让他背叛了朱家(但在我看来,这是他在效忠天皇的思想下对朱家的保护)。
最终,母性的呼唤冲破了军国主义的禁锢,迷途知返之后,却是饮弹自尽。
一郎的死令人扼腕,也可以说是最大的悲剧。
有人说一郎不应当死,可是,对于轻易便可切腹自尽的日本人来说,一郎由于愧疚而自杀实在是预料之中的事情。
深层想想,一郎的自杀,其实是对天皇的效忠、对朱家的报答这两种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冲突的必然结果,如果选择忠,就不能尽孝;如果选择孝,就不能做到忠,一郎也是时代的牺牲品。
选择自杀,也是一种无声的控诉。
鲜儿,我特意放在最后说,她可以说是全剧中最复杂的一个角色,现在看来,如果说朱家三子分别代表了那个人时代的农民、军人、商人这三种主要群体的话,鲜儿是对那个时代其他所有人的缩影。
她出身农家、做过童养媳、进过戏班、为了救师傅被恶霸糟蹋过、上过山场子、当过大户人家的丫鬟、趟过水场子、当过胡子、蹲过大狱、打过鬼子,可以说她经历了那个时代一个人能经历的所有事情。
我看见很多评论说不喜欢鲜儿,认为她走到哪里哪里死人,还做了很多不对的事情,具体说的什么我就不列举了。
但是对于这种评论,我只能送两个字——傻逼。
没错,鲜儿的命运充满了巧合,如果她更聪明一点,就能早早跑出家门和老朱家一起闯关东,嫁给传文过上好日子;如果她更忍辱一些,就不会被恶霸糟蹋,可能就一直作一个戏子最后成一个名角;如果她更坚定一点不跟传武走,又会有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结局;如果她不去拔香头,她已经嫁给了传武……但是,我也不知道这些评论的人是怎么想的,不去怪那个时代和那些恶人,却来责怪一个女子做得不够。
鲜儿是谁?
她只是一个普通农家的女子,她甚至没有受过什么教育。
嫁给娃娃亲,在朱家种地农耕,相夫教子,成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女子,过着平凡简单的日子就是她原本的归宿。
但是,一石小米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从此颠沛流离。
她的思想说不上多么先进,当上童养媳之后就觉得自己配不上传文而和他离散;她也说不上多么坚强,她无数次地说自己早已认命,可是毕竟,鲜儿只是一个平凡的女子,不管命运如何待她,她的心里始终保存着对家的那一线渴望。
在全剧中,鲜儿是对家渴望最热切的人,她的颠沛和命运却一直残忍地拒绝。
她总是和传武说:“姐什么时候才能有个自己的家?
”然而,那个时代过于吝啬。
在传武牺牲的那一刻,鲜儿的家园彻底破碎了,秀儿的家园也随着硝烟弥散了,老朱家三十年闯关东追寻家园的脚步也走到了尽头。
但是,在这个时候,亮子出生了。
这个家的脚步还在前进,回首故乡遥远,抬头前路依旧茫然。
但是,亮子会长大的,这一代代的人都会长大的,只要有了这一代一代的人,还怕什么呢,这个家亡不了,国家亡不了,民族也亡不了。
这部剧不能说是毫无瑕疵,为了凑历史事件的时间点,时间线确实出了一些软伤。
比如玉书和传杰在1914年左右结婚,居然到了1931年5月份才怀孕,虽然在电视剧上表现得不那么明显,但就算二人结婚的时候都只有十八岁,这中间十七年的时间仍然说不过去,设定亮子在哈尔滨保卫战中出生,确实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在时间上而言这一点有些欠考虑。
但不管怎么说,这仍然是我看过的最好的电视剧作品之一,而且最近被小鲜肉的演技污染习惯了,回头看这些优秀的作品,简直是舒心到不行。
转自知乎片尾曲名《家园》也是全剧展开所围绕的主题。
一家人闯关外是为了建安身立命的家,朱开山独闯老金沟也是为了“置几垧地,建一个家”,在哈尔滨与潘家斗智斗勇也为了维护这个家,甚至离家出走的传武和鲜儿,历尽艰险,最终想要的,不过是在野马湾建一个自己的家。
结尾与日本人种种纠葛,乃至以命相搏,为的更是是国家这个大的家园。
全家福贯穿全剧,彰显的是中国人最朴素的价值观:家是一切的根本,是奋斗的目标和希望的来源。
朱开山勇武一生,却还是说:“和为贵,一家人得和,一条街上的人得和,咱江过海的闯关东,不就是为了活个命,吃口饭,盼着家业兴旺,人丁兴旺么。
”传武和鲜儿的经历是作者对“命”的阐释。
鲜儿一生大起大落,情路坎坷,几经生死,她聪慧,勤奋,仁义,勇敢,却仍受尽蹂躏和摧残,她把这一切归因于“命”,作为心底仍存了份柔弱的女性,她对命的态度是全然归顺。
传武则不同,作为一个具备男性所有刚性强硬品质的“纯爷们”,他说,命是俺自己的。
他敢于违抗父母,不惧强权,努力驾驭自己的人生。
这两种态度不分对错,鲜儿认命,但并不屈从,无论是做戏子,还是做土匪,她都有自己的坚守,从未在命运面前自甘堕落。
什么是命?
朱家与潘家最后一赌,传杰在踏上路途之前对玉书说:“说到底命是什么,命就是脸面,是精气神儿,是那股子志气,这个咱不能输。
”《闯关东》里每个人物都代表着那个时代不同的人群,也具备了不同的中国人特有的品质,朱开山有勇有谋,有城府有韬略,却也受封建传统思想束缚;文他娘典型的贤妻良母,用严厉和慈爱教管整个家;传文厚道老实却也不乏自私自利和小心眼儿;传武忠义勇武,敢爱敢恨;传杰具有先进的知识和思想,新一代年轻人的代表;那文大气豁达,有民族大义却也有女人的鸡毛蒜皮;秀儿善良传统,玉书伶俐知性。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这些人用面对命运的生存挣扎和面对家仇国很的民族大义,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历史长歌。
喜欢传武和鲜儿过自由自在快活无比的生活,鲜儿这个乱世佳人,传武这个报国英雄,他们这对苦命鸳鸯是我最看好的一对。
“为了你,俺死都值!
”我在一直被传武这种朴素的演绎感动着,这种朴素又真挚的感情比我看过的任何一部言情戏都感人。
在山场子里,两个人相依为命,鲜儿救了传武的命,传武为了鲜儿跟恶霸决一死战。
朱开山这一家人,救了不少人的命,戏里的人常说:“我这半条命都是你的,你就是我的再生父母,”我觉得这一点儿都不假,很真实,那是一种言不由衷的感激,在那样一个年代,能活下来真的不容易,对于保住自己性命的救命恩人,难道就只用一个谢字来表达吗?
就像这段,震三江说:“这次是传武救了俺,上次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山东菜馆的老掌柜救了俺,”鲜儿:“当家的,那山东菜馆的老掌柜是传武他爹,”“你说啥?!
”“那真是传武他爹”“..........那还报答啥,干啥能报答人家两条人命啊!?
”救命之恩哪能单用一个谢字来概述啊!
传武对鲜儿好,鲜儿一直压抑自己的感情,因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弟是不能娶嫂的,虽然鲜儿没有过朱家老大的门儿,可是封建的爹也是不允许他们成亲的,鲜儿不想连累传武。
传武却什么也不怕,当初赌气离家出走在山场子遇见了鲜儿,和她相依为命,后来苦苦寻找她又在大哥的婚礼上碰到了因为心上人娶了亲而伤心的鲜儿,“自从那年进了山场子,俺就没把你当姐”,这一切对于传武来说都是不容易的,传武下定决心要娶她,鲜儿不敢,爹不让,传武不怕。
后来传武在娶了秀儿的那一晚带走了鼓起勇气的鲜儿,他们要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我就喜欢传武天不怕地不怕的男子汉气概。
两人又在水场子里经历了一番又一轮的波折,传武为了鲜儿什么都可以不管不顾,鲜儿跳江,他就跟着跳,两个人的感情已经如此浓厚。
就在他们回味幸福刚刚安定下来想要成家的时候,一帮土匪打散了这对苦命鸳鸯。
鲜儿遇到了震三江,如果我是鲜儿,我也会跟震三江上山当土匪,我想要一种纯粹自由的生活,能够天天生活在大山里,饱览一年四季迷人的景色,想干嘛就干嘛,又有那样一群慷慨仗义的好兄弟,想想就觉得快活。
十多年后,在鲜儿的匪穴里,她遇见了被自己亲手抓上山来的作为官兵来勘探情况的传武,在他们相认的一刻,鲜儿低着头,流着热泪,怎么也不敢相信眼前的就是自己以为已经被打死了的传武,她摸着他的脸,一时间,百感交集,那情景,催人泪下啊有木有。
他们两个,一个是匪,一个是兵,注定难以走在一起。
岁月真是能捉弄人,两个曾经相爱的年轻人经过时间的打磨已经褪去了热情,变得深沉,变得沧桑,只知道把感情深埋在心底。
他们的感情就像沉在酒缸底的残粮,不会轻易浮上来,但是当回味整坛老酒的时候,又是一阵扑鼻的醇香.........
这是第一次在豆瓣上写影评,《闯关东》这部剧以前也在电视上看过,但当时年龄小也没看完,也没什么特别的感触。
最近一段时间趁着闲暇时间把这部剧又重新看了一遍,看完以后感触许多,或许是成长了之后对于许多事情有了更深的理解吧。
首先是朱开山一家人,经历的事情,生活的态度让人折服。
朱开山坚毅的品格、开阔的眼界,朱大娘慈祥又有着一股男人般的气度,传文忠厚老实,传武不羁有灵气,传杰稳重能干。
这一家人的鲜明形象可以说塑造的非常成功。
在 那个生活万分艰辛的年代,朱家一家人对自己为人处世原则的坚持,对传统的继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都体现出来,让我体会到真正的中国文化、中国态度、中国人的生活。
另外闯关东里有很多对中国人传统职业的展现,老金沟的淘金者、山场子的伐木工、水场子放排、冰天雪地里的走垛人。
中国人在恶劣的环境里求生,与天斗与地斗,他们从来没有埋怨,只是勤勤恳恳的祈求老天自己的一份耕耘能有所收获,能用自己的汗水换取酬金,寄给遥远的家里,让山东的一家老小安安生生的过日子。
及时最后自己死了,坟头也要朝着老家的方向,看着遥远的故乡,体现了人与土地的复杂情感与关系。
最后,最让我揪心的其实是传武和鲜儿的命运。
最为一个二十出头的女孩,我很难想象鲜儿在面对生命中的一道道坎儿的时候是怎样咬紧牙关挺过去的,我想她一定在许许多多无眠的夜晚任凭眼泪在脸颊上流淌,然后第二天依然坚强的面对一切。
这么多男人里面我最喜欢的就是传武,他有着年轻人的那股冲进,那种放荡不羁爱自由的情怀是我一直向往的。
我想我可能是比较喜欢传武这样的人物,喜欢他们在山坡上、在田野间、在大自然里自由奔跑,我也一直向往这样的生活。
我觉得传武有点像《燃情岁月》里的崔斯汀,他们的爱情是浓烈的,他们的命运是悲剧的。
可能悲剧的命运更能让你为他揪心,鲜儿被传武从刑场接回来后答应嫁给传武,我的心里说不出的高兴,为两个命运同样艰辛的人最终能够在一起而开心。
然而从鲜儿回二龙山就没再回来,最后传武战死的那两集我几乎是哭着看完的,我记得《冷山》里Inman在历尽千辛和Ada重逢后却死在爱人的怀抱,我也是哭的停不下来。
同样悲剧的还有秀儿和一郎,秀儿可以说是里面最可怜的女人,前半生这么多年爱着一个不爱她的人,为了她独守空房,后来终于找到了深深爱着她的一郎,可是一郎却又因为家里的事情自杀,她好不容易找到的精神寄托也最终崩塌。
闯关东的男人们的勇敢让人敬佩,但是闯关东的女人们的风采也让我忍不住为她们叫好,为她们惋惜。
逻辑性很差;比较假...80后、90后很难看懂
这个经典啊
今天陪老爸在看(●◡●)ノ全程尴尬,虽然也不能说拍得不好,但真是味如嚼蜡、昏昏欲睡,不知道究竟好看在哪里,搞不懂中老年人的世界。唯一的惊喜是发现了靳东,十年前真是好嫩!
错过了好几集,看完大结局后,非常想吃打卤面,那时在珠海,好难吃到啊,总算找到一家,连吃了三碗。
妥妥一部脱离现实的奇侠剧,纯粹的精英阶层,它描绘的并不是闯关东穷苦百姓的生活图景,剥削的是东北人、山东人的同理心。我看不到对历史,对苦难的任何反思。情节推动完全靠无数次狗血的偶遇,苍白脸谱化的角色,充斥着创作者的主观臆想,理想化的叙事盖不住内里儿的幼稚。就拿鲜儿说事儿,一个饱受封建礼教束缚的女性,摇身一变斯嘉丽·约翰逊黑寡妇,举起女权大旗。似乎她曾经的苦难是为了被消费的?其次,不论是老朱家还是土匪帮,在面对任何“闯入者”时,从未有过冲突,沆瀣一气一致对外?最后,所有感情线充满着烂俗的三角恋。故事线横贯几十年、角色数十个,碎的稀烂,主创根本不具备这种把控能力。你宣扬忠厚善良,以德报怨,我赞同。但你话语表达的方式真的很low,大爱无疆文艺汇演吗?作为闯关东的后代,真的很难买账。
水路旱路闯关东,老金沟淘金,夏掌柜经商之道,筋头巴脑的酱牛肉,山场子伐木,水场子放排,走马帮
2008年
国家强大了,再也没有外国人欺负我们了,我们可以自己人欺负自己人了!!!
有点啰嗦,没看下去
抱着一颗心来,看到一半,不带半点犹豫的放弃,拉的太长,不适合我
x
前面好看,后面没劲
敢说山东话吗?
抱住被迫看国剧的自己 鲜儿真是个搅屎棍
仙儿啊~~
我爸爱看~
写实主义巨作!
好多地方剧情太假太抓马啦。评分这么高?y?
细节、气质都很好。但是从结构上讲,淘金客、庄稼汉、饭店老板、煤矿老板、以及山场子、水场子、戏班子、土匪、东北军,都凑到一家,显然就超越了传奇而变得离奇了。朱开山的几次转场,几乎就是换了一个人生。这种结构导致了文本的断裂。最后的一个问题是:电视剧最后,杀了森田之后,一家人坐上了雪爬犁去了哪里?是继续在东北待着(几乎一定会死),还是回到关内(那就从闯关东退了回来),这个问题和剧名和主题都有距离,尤其是电视剧最后的独白,显得和老朱家最后一个人生的关系,也出现了割裂。从这个角度看,编剧的宏观把控力,不如《大宅门》。
义和团吹,张学良吹,土匪抗日,情节发明基本是弱智加神棍。反而是发明不了的社会环境有意思。